基于无痛管理的骨科护理论文

2022-05-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目的分析创伤骨科无痛病房模式在专科疼痛护理中的实践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创伤骨科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单双数法分为对照组39例,主要为常规护理,观察组39例,主要为创伤骨科无痛病房护理,对比两种护理方式下患者睡眠质量、疼痛状况。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基于无痛管理的骨科护理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基于无痛管理的骨科护理论文 篇1:

论疼痛管理在创伤骨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进一步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疼痛管理在创伤骨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8年2月到2018年12月这个时间段内所收治的创伤骨科患者86例进行研究和分析,根据治疗时间的先后顺序针对所有研究对象分车对照組和观察组,两组平均各有43例患者。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加用疼痛护理管理模式。针对两组患者在护理之后的疼痛程度和护理满意程度,进行相对应的分析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要比对照组患者有十分显著的降低,(P<0.05),观察组在护理满意程度方面,要比较显著的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有相应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创伤骨科患者而言,切实有效的实施疼痛护理管理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痛苦程度,使其护理质量得到显著提升,进一步增加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使患者尽早的恢复健康。

关键词:创伤骨科;护理管理;疼痛管理模式;应用价值

在医学的角度上来看,创伤骨科大多数都是急诊入院的患者,病情十分危急,大部分患者都会因为某种程度上的创伤而出现比较严重的骨折移位或是骨折。创伤骨科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不同程度的疼痛,并且延续的时间比较长,而疼痛对于患者的情绪、血压以及心率等相关方面都有着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长期的剧烈疼痛特别容易造成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紊乱的问题,对其治疗效果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基于此,我们这次研究选取我院在2018年2月到2018年12月这个时间段内所收治的创伤骨科患者86例进行研究和分析,进一步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疼痛管理在创伤骨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现在针对相关研究过程和具体结果作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8年2月到2018年12月这个时间段内所收治的创伤骨科患者86例进行研究和分析,根据治疗时间的先后顺序针对所有研究对象分车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平均各有43例患者。在所有患者中有男性42例,有女性44例,最小年龄为21岁,最大年龄57岁,平均年龄是(34.3±3.8)岁,其中患者的创伤骨科类型主要包括:有摔伤者30例,重物砸伤者31例,交通事故伤者15例,高处坠落伤者10例。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没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和分析。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加用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其详细方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科室内结合具体情况构建疼痛管理小组,由科室的护士长作为疼痛管理小组组长,再选出主管护师和护师各一名,以及两名护士。小组成员要分工明确,针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有效记录,并分析和反馈,针对具体内容而提出相对应的疼痛管理方法,并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疼痛管理方法的优化和改善。(2)健康宣教以及心理护理。针对创伤骨科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健康知识教育,通过多媒体等相关方式进行深入细致的讲解,与患者保持密切的沟通和交流,使其不良心理情绪得到有效缓解,提升治疗的依从性,增加信心,有效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3)针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科学精准的评估,在患者入院之后的2h、24h、72h时,疼痛管理小组组员要科学合理的评估其具体的疼痛情况,所涉及的评估内容主要包含疼痛的原因、性质、部位、程度以及疼痛所持续时间等,着重结合患者的具体阐述情况,进行相对应的评分。第四,并发症护理。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之后,要针对其创伤部位进行有效的评估,并着重加强伤口护理。针对自理功能丧失或者能力比较差的患者,要及时有效的提供气垫床,协助患者翻身,在最大程度上有效预防压疮出现。

1.3 观察标准

针对两组患者在护理之后的疼痛程度和护理满意程度,进行相对应的分析和对比。满意度调查采用我们医院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代表患者护理满意程度越高。针对疼痛程度进行评分,采取《疼痛评估表》进行打分,总分10分,得分在0-1分为无痛,2-4分为轻度疼痛,5-7分为中度疼痛,得分>8分则为重度疼痛。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的相关数据全部有采用SPSS22.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当计量资料为正态分布时用描述,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当P<0.05时代表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相应的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要比对照组患者有十分显著的降低,(P<0.05),观察组在护理满意程度方面(97.67%),要比较显著的优于对照组患者(88.37%),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有相应的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从临床的护理实践来看,创伤骨科患者大多数都因为手术或者创伤等导致其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感,并且疼痛的程度比较剧烈,而且持续时间比较长,大多数都是高度疼痛类型。所以在临床护理实践中,要尽可能有效提升疼痛管理效果,使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有效提升,针对这样的情况,采取疼痛护理管理模式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疼痛护理管理模式是针对患者的疼痛进行有效护理的模式,在管理过程中要成立相对应的疼痛护理管理小组,针对护理人员要进行专业化的疼痛护理管理培训,并制定出相对应的更优化的护理方案,针对疼痛程度进行有效评估,并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同时对其护理方案进行不断优化和改进。在我们这次研究中,针对观察组患者实施疼痛管理模式,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要比对照组患者有十分显著的降低,(P<0.05),观察组在护理满意程度方面(97.67%),要比较显著的优于对照组患者(88.37%),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有相应的统计学意义(P<0.05)。

4结语

综上所述,从上文的分析和研究过程的描述,可以有效得知,针对创伤骨科患者而言,切实有效的实施疼痛护理管理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痛苦程度,使其护理质量得到显著提升,进一步增加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使患者尽早的恢复健康,这种护理方法有着巨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和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陆韵洁 . 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创伤骨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84):390

[2] 荣锦,孙艳杰,范阿灵,关瑞丽 . 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创伤骨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 [J]. 北京医学,2017,39(01):30+59.

作者:周云华

基于无痛管理的骨科护理论文 篇2:

创伤骨科无痛病房模式在专科疼痛护理中的实践价值

摘要:目的 分析创伤骨科无痛病房模式在专科疼痛护理中的实践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创伤骨科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单双数法分为对照组39例,主要为常规护理,观察组39例,主要为创伤骨科无痛病房护理,对比两种护理方式下患者睡眠质量、疼痛状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睡眠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疼痛管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专科疼痛护理中实施创伤骨科无痛病房模式,可改善患者疼痛状况,提升睡眠质量,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创伤骨科;专科疼痛护理;无痛病房

创伤骨科患者多数为急诊患者,且为疼痛水平较高的突发性疾病。由于社会发展等各种因素作用,创伤骨科发病率持续提升。疼痛作为患者主观情绪,也可致使患者发生组织损伤,严重情况甚至影响术后正常康复,因此为患者予以有效护理,降低疼痛情况便十分重要。有研究认为无痛病房可有效降低患者痛感,提升恢复效果[1]。现选取我院患者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此种护理方式的效果,结果分析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临床资料

取2017年5月~2018年11月我院创伤骨科收治的78例患者,对照组39例,男22例,女17例,年龄34~59岁,平均年龄(42.13±0.62)岁,胫腓骨骨折13例、足踝骨折11例、髌骨骨折15例;观察组39例,男21例,女18例,年龄34~60岁,平均年龄(42.20±0.73)岁,胫腓骨骨折14例、足踝骨折10例、髌骨骨折15例,患者基础性信息并无较大差异,可对比分析。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主要为健康教育,为患者讲解疾病知识,缓解疼痛的技巧。多和患者聊天转移注意力,按时指导患者用药。

观察组首先建立疼痛管理小组。成员由责任护士和主管医生为组长、护理人员为组员。组长主要负责围术期疼痛管理,疼痛评估。组员为汇报疼痛状况,落实镇痛措施,并为患者何其家属进行疼痛理念教育。

人员培训。为护理人员系统性培训疼痛管理方式。所有授课人员均有丰富授课经验,主要由主任医师、主管护师、副主任护师担任。主要内容为疼痛评分方式、镇痛药物和其副作用,常规性疼痛管理内容,护理措施。也可在病房内悬挂疼痛评分尺,结合讲解内容改善患者忍受疼痛的状况,学会合理表达。重视医护参与止痛,引导患者及时为医生反馈疼痛状况,调整治疗方案。

建立无痛病房。首先制定疼痛评估方式并记录患者疼痛状况。主要采用NRS(疼痛数字分级法)、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评估患者疼痛。记录时需对评估日期,疼痛位置、评分、性质、麻醉方式、恢复效果等进行记录。

镇痛方式。术前10h超前服用镇痛药。对轻度疼痛采用非阿片类药物;中度疼痛为基础控制基础上间断采用阿片类药物;重度疼痛为前两阶段基础上采用局部外围神经阻滞、缓释阿片药物。

评估镇痛效果,3分之下转移注意力和局部热敷为主;4分之上需每天评估2~4次;7分之上,每天评估6次。

依据患者自身文化程度和生理差异制定个性化疼痛控制方式。

1.3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睡眠质量评分,其中主要采用PSQI(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量表),转换为百分制计分,得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好。(2)对比两组患者疼痛管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满意度评分问卷,满分100分,96分之上为十分满意,91分~95分为满意,其它为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软件处理78例患者数据,以X2检验患者满意度资料(%、n),以t检验睡眠质量评分资料(x±s),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睡眠质量对比

对照组:护理前(56.26±2.64)分,护理后(62.41±2.58)分;观察组:护理前(56.15±3.52)分,护理后(71.67±3.54)分。

观察组患者睡眠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患者对于疼痛管理的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疼痛管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见表1。

3讨论

疼痛为骨科病房常见问题,多因创伤、肢体肿胀等因素使得患者需忍受疼痛,严重影响睡眠,降低生活质量[2]。因此需通过合理护理方式予以控制,降低患者痛感。

本次主要通过建立无痛病房的方式进行疼痛控制,分析多数研究可知为提升控制效果需建立疼痛小组,通过此种方式强化护理质量[3-5]。为提升护理人员素质,对所有护理人员均实施统一培训,通过此种方式提升护理质量,确保护理人员掌握疼痛评估和护理方式。之后通过建立无痛病房的方式进行疼痛管理,建立过程主要分为疼痛评估策略、疼痛控制方法、镇痛效果评估。通过对患者疼痛评估确定疼痛等级并予以不同护理方式。在实施疼痛护理后也对实施效果进行分析,通过此种方式确保镇痛方式有效性。分析本次研究结果,多数患者疼痛状况有显著降低,管理满意较高,睡眠质量评分(71.67±3.54)分和对照组比显著更高,实施无痛病房管理后我院疼痛护理质量得到极大提升。

综上所述,为创伤骨科患者予以无痛病房管理,可有提升患者疼痛管理满意度,提升睡眠质量,有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许秀丽,黄燕琪. 基于无痛病房模式的规范化疼痛护理管理在肝癌患者术后疼痛控制中的应用[J]. 中国医院统计,2017,24(1):65-67.

[2]欧阳浪,杨月英,欧阳礼英,等. 无痛病房护理管理模式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及对疼痛和满意度的影响[J]. 中国医学创新,2017,14(6):78-81.

[3]黄晶晶. 对行骨科手术后的患者应用无痛病房护理模式进行护理的效果[J]. 当代医药论丛,2017,15(20):237-238.

[4]秦玉林. 中医特色护理在骨科无痛病房中的应用[J]. 心理医生,2017,23(6):225-226.

[5]伍尚花. 骨科實施无痛病房后对患者疼痛的自我感受及护理[J]. 大家健康旬刊,2017,11(1):271-272.

作者:赵肖娜

基于无痛管理的骨科护理论文 篇3:

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骨折患者中应用体会

【摘要】 在骨折患者疼痛护理中,建立以护士为主体的疼痛管理模式,明确疼痛护理目标,通过对病人疼痛教育、预先制订镇痛方案、采用非药物疗法与镇痛剂相结合的方式,规范疼痛护理管理。在78例骨折病人中,98.3%的病人术后3天内疼痛控制效果达到Ⅱ度以下。发挥了护士在疼痛管理中的优势,有效地缓解了骨折患者术后疼痛。

【关键词】 骨折;疼痛;护理;镇痛

骨折患者最痛苦的经历,莫过于疼痛,特别是手术后疼痛对患者影响较大,也不利于术后的恢复。我院在术后镇痛方面,一直是麻醉医师为主导,护士在疼痛护理中缺乏主动性,这种模式对病人的镇痛效果虽然较为专业,但由于麻醉医生与病人接触的时间没有护士多,病人出现疼痛时,不能在第一时间内得到及时地业务与心理指导。基于这种现状,为了发挥护士的优势,让更多的患者享受无痛的权利,拓展护士的职业,我科建立了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将护士作为疼痛管理的主导人员,强化护士主动参与疼痛管理意识,以提高患者疼痛控制的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6月,对我科收治的78例创伤性骨折患者,实施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其中,男51例,女27例,年龄17-69岁。其中,上肢骨折19例,下肢骨折52例,多发性骨折5例,骨盆骨折2例。根据主诉疼痛的程度分级法(VRS法),设定疼痛护理目标为:疼痛级别占骨折病人总数应达到Ⅰ级(轻度)80%以上,Ⅱ级(中度)低于20%、且疼痛次数24小时不得超过3次,Ⅲ级(重度)低于5%,且疼痛缓解时间不得超过30分钟。

1.2 方法 将疼痛管理纳入骨折患者疾病护理常规内,责任护士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按照无痛化护理管理模式进行疼痛护理工作,并作好相关记录与效果评价,具体内容包括对患者进行疼痛教育、疼痛评估,提供非药物疼痛治疗方法,参与、实施镇痛方案,持续评价镇痛效果,负责术后镇痛泵的管理。

第一步:患者入院时,根据病情评估患者对疼痛的认知度和对医疗镇痛的期望值。入院后一天三次评估,即早7点、上午11点、下午三点、晚7点.连续三天≦3分,即改为一天一次,每天下午3点评估,记录在三测单疼痛评估栏内。术后一天四次,连评3天≦3分,即改为一天一次,每天下午三点评估,记录在三测单疼痛评估栏内。疼痛大于或等于4分,每4小时评估一次,连测3次≦3分后,按规范评估。

第二步:根据评估情况,对病人进行个性化疼痛教育,改变错误的疼痛认识和对镇痛药物的过度期望,并和病人一起确定术前与术后的疼痛控制目标。

第三步:护士把评估情况报告主管醫师和麻醉医师,以结合病人创伤程度、手术时间长短、手术范围大小,预先制定术前及术后镇痛方案,开出医嘱。

第四步:病人手术结束后,与麻醉医生交接术中麻醉、镇痛药物、镇痛泵的使用情况,护士主动对镇痛泵进行管理。即必须在日常评估单上记录,每班观察及交班。

第五步:责任护士执行镇痛医嘱后,对病人疼痛持续评估,并实施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对Ⅰ级(轻度1-3分)疼痛,由护士采取非药物疼痛治疗方法缓解疼痛;对Ⅱ级(中度4-7分)疼痛,护士在采用非药物疼痛治疗的同时,告知值班医生,遵医嘱使用镇痛药物;对Ⅲ级(重度)疼痛,立即告知值班医生,遵医嘱临时使用镇痛药物和执行新修改的镇痛医嘱。

第六步:每日8时,对前24小内疼痛护理效果进行评价和记录,并把评价结果告知主管医师,以修改镇痛医嘱。

2 结 果

2.1 镇痛效果明显 通过实施疼痛护理管理模式,骨折病人术后镇痛效果总体水平得到提高,本组骨折病术后1-3天内,总体疼痛控制在轻度有87.6%、中度10.7%、重度1.7%,达到了疼痛护理设定的目标,见表1。

2.2 患者满意度提高 我院在骨折病人的疼痛管理中,传统的方法是术前由医师医嘱镇痛药物,术后由麻醉医师使用镇痛泵。特别是术后镇痛泵的管理,病房医护人员均依赖于麻醉人员,当病人出现控痛效果不好时,医护人员才与麻醉医生联系,但麻醉医师由于工作性质,不能做到随叫随到,有时因为到病床查看的时间延迟,病人心理上很不满意,也会加重疼痛的感受。通过实施疼痛护理管理模式,责任护士每天对疼痛评估,随时到病床前解决疼痛问题,能够在药物镇痛的同时,配合非药物的护理方式,提高了镇痛效果的同时,体现了优质护理服务,患者对医疗服务很满意。

3 讨 论

疼痛是骨折病人最痛苦的经历,其症状受心理状态和其它因素的制约,直接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早在1995年,美国疼痛协会主席James Campbell就提出,将疼痛列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四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我国传统的疼痛管理常由麻醉医师实施[1],而麻醉医师的首要任务是麻醉及术中疼痛管理,术后与科室医护人员交接之后,病人的疼痛管理成为了空白区。

骨折疼痛不仅由创伤直接导致,患者的不同心理反应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疼痛感觉阈和耐受阈[2]。护士主动参与疼痛护理管理有很多优势,在护理观察患者病情时,可以根据患者的表情行为,充分了解患者疼痛的心理因素,针对不同情况分别予以非药物治疗,如与患者交谈而转移注意力,选择适当的时机告知患者治疗的进展及计划,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疾病的治疗,使患者的情感得到发泄,以减轻或避免疼痛。在实施护理操作时,要准确和轻柔,减少对伤口的刺激。在术后镇痛泵的管理中,按时检查止痛泵的使用情况,以了解镇痛方案的有效性,当发现有疼痛不能耐受的患者,及时与医生联系,必要时使用止痛药物。

在疼痛的治疗过程中,护士运用心理护理学为患者服务,教会患者全身放松法,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说明其创伤组织可获得恢复,以减轻其焦虑程度,缓解不良情绪造成的致敏性疼痛[3];护士应用非药物疼痛治疗方法,使病人在心理上得到安慰,再配合镇痛剂的使用,使患者疼痛得到及时的处理,缩短了疼痛缓解时间并增强镇痛效果[4]。

参考文献

[1] 鄣向丽,周玲君,钱火红,等.术后患者疼痛状况调查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36):3865-3867.

[2] 郭文琴,李会川.创伤骨科患者的心理护理与疼痛干预.临床合理用药,2010,3(2):89-90.

[3] 党苗苗,惠海平.论骨折病人疼痛的护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2):84-85.

[4] 王峻,陈仲,侯丽莉,等.护士参与的联合疼痛管理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2):1122-1123.

作者:李亚群

上一篇:加强高职院校干部作风建设论文下一篇:电镀业综合整顿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