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机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论文

2022-05-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目前,建设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绿色生态机场是我国机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通过积极使用这种理念对原有机场进行改建,在提高机场的效率、容量、竞争力和安全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章对高原环保生态机场的植被恢复及绿化景观技术进行了探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原机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高原机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论文 篇1:

璀璨新高地

编者按:在中国高原机场上活跃着一支航油供应保障队伍,他们常年以风为伍、以寒为伴、以苦为乐、以荣为求地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前不久,党中央决定组织中央媒体对包括中国航油在内的17家中央单位党建工作进行集中采访宣传,这是对中国航油等单位高质量党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充分肯定。《企业文明》杂志记者应邀前往中国航油青海分公司等党建基地进行采访,耳濡目染,感概万千。本期编发记者采写的综合报道《璀璨新高地》,文章从中国航油构建“四个高地”为切入,多角度展示了中国航油党建工作五彩缤纷的无限魅力。事实再一次有力证明,党建工作一旦做实做细做深入做到位,就一定会释放出无穷无尽的能量,给企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无限的生机。让我们走进中国航油高原党建新高地,一齐来领略璀璨的光芒吧!

“飞机飞到哪里,中国航油就加到那里”;

“宁可透支生命,绝不辜负使命”……

——中国航空油料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航油”)广大共产党员发出的铮铮誓言,振聋发聩、可歌可泣。

“五有”铁军创大业,八方俊彦绘宏图。迅跑在高质量发展大道上的中国航油,在2016~2018年间连续3年获评国务院国资委经营业绩考核A、2016~2018任期经营业绩考核A和任期经营业绩优秀单位,连续9年跻身世界500强,并从当初排名400多位现已晋升至283位,探索出了一条高质量党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砥砺奋进之路。

历史长河唯有奋楫者先,社会演进当为顺势者存。中国航油在改革创新的前行中把准航向、换档提速、百舸争流。党的十八大以后,特别是全国国企党建会议以后,以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强为首的中国航油党委领导班子,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改进党的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在总结集成过去党建经验的基础上于2018年制定出台了《中国航油党建全面质量提升纲要(2018~2022)》,确定了“聚力建设中国航油,跨步迈向世界一流”的“8361”战略目标。这既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战略规划,也是一个步骤紧密的工作部署。纲要用清晰的党建蓝图统筹战略定位、顶层设计,推进“四个同步”“四个对接”,着力构建“5+1”党建工作新格局:“5”即以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为主体,提升党建内生动力;“1”即以制度建设贯穿始终,为党建工作提供有效保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同责共融、横向有效协同、纵向整体联动的党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纲要用5年时间,即到2022年,推动中国航油党建工作达到党的组织政治领先、党委班子团结有为、党建基础坚实有力、党员作用充分发挥、党建制度体系完备、党建质量全面提升的总目标。

纲要高顾遐视,起点不同凡响。中国航油新时期党建如同一艘启航的战舰,穿波越浪,磅礴向前。

异彩纷呈的组织高地

中国航油分支机构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海外57个机场,党组织存在分布散、党员数量不均衡、党建阵地建设难等问题,制约和影响了党组织作用发挥。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以后,中国航油着力加强“三基”建设,努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全覆盖,不断增强队伍活力,全面发挥先锋队作用,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公司党委明确提出“特色、创新、精品”的基层特色党建路线图,着力在构建“一个区域一个基地,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一个党员一面旗帜”的组织高地上下功夫。

如同新时代的又一次“古田会议”决定,党的组织在中国航油更广的地域和更多的基层得到根植和延伸。青藏地区共有55个高原机场,中国航油全力打造“高原红”党建样板工程,大力培育“4411高高原联合党支部”建设模式,以稻城亚丁供应站这个地处全球海拔最高的站点为中心,联合周边康定、红原、九寨等供应站组建联合党支部,统一组织活动,统一阵地建设,统一资源筹划,统一规范标准,以点带面,推动川、滇、藏、青地区供油站实现党组织全覆盖,让党的旗帜在雪域机场高高飘扬。

中国航油青海分公司以“10414”高原党建工程为载体,切实提升分公司党建工作水平。“10414”工程是指:“1”即“一站一品”,党建精准融入班组建设,打造“一站一品”特色高原铁军堡垒品牌;“0”即“零”目标,发挥党组织作用,聚力实现“零事故、零污染、零伤害”的“三零”安全目标;“4”即“四”题,大力开展“四季四题”活动,做到党建工作有内容、有责任、有跟踪、有评价,形成持续改进下的闭环管理;“1”即建立党建“E”模式,借助“E支部”“E课堂”以丰富党组织生活;“4”即“四优”,引导党员争创“政治素质、岗位技能、工作业绩、群众评价”“四优”,锻造一支率先垂范、带头攻坚、善打胜仗的党员队伍。

国际民航组織把海拔1 500米以上的机场定义为“高原机场”,把海拔2 438米(8 000英尺)以上的机场定义为“高高原机场”,中国航油西南公司以“4411”模式组建高高原联合党支部,标注高原党建新高度。“4411”代表党支部所在地的最高海拔为4 411米,是世界海拔最高的航油供应站。第一个“4”代表党支部由稻城、康定、九黄、红原4个地处高高原供应站的党员组成;第二个“4”代表党支部打造“四高”,即理想信念高、安全目标高、服务质量高、奉献意识高的党支部目标;两个“1”分别寓意为“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个党员一面旗帜”。

高原机场先锋涌,机场党建“映山红”。高原机场先后涌现出多个与众不同、敢为人先的基层党组织。青海“高原红柳联合党支部”、四川“4411高高原联合党支部”、云南“云岭巅峰党支部”、西藏“天路航油铁军”等,他们以掷地有声的行动擦亮“高原红”、标立“高原树”、开设“高原课”、营造“高原情”,形成了一批高原党建示范群,呈现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多姿多彩新格局。

继往开来的思想高地

中国航油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周强形象地把中国航油员工队伍比喻成是“脱下军装的‘军队’、驰骋在陆地上的‘空军’”。为此,中国航油致力于打造适应“民航强国”建设、适应世界一流航油公司建设的“有责任、有定力、有纪律、有担当、有作为”的“五有”航油铁军。

事实上,航油铁军的形象已经在狂风骤雨的洗礼中变得越来越坚强和伟岸。

高原机场盛传着四种精神,那就是:“宁可透支生命,绝不辜负使命”的奉献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民航强藏航油先行”的开拓精神;“活着树一面旗帜,倒下筑一座丰碑”的传承精神;“立足新时代,岗位做贡献”的实干精神。这四种精神是中国航油人用实际行动搭建起的四座精神丰碑,凝聚成具有高原党建特色的思想高地,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航油人“敢同严寒争高下,不向狂风让寸分”的动力源泉。

“红柳精神”已成为青海航油公司特殊精神的象征。红柳生长在青藏高原,其特性是不惧高寒缺氧、烈日狂风。红柳特质正是航油人“缺氧不缺精神”“狂风大勇气更大”的大无畏精神象征。航油人塑造着这种精神、传承这种精神、弘扬着这种精神。

青海省是全国高高原机场最多的省份,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空气含氧量仅有平原地区的60%。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航油人以超乎寻常的意志和毅力,像红柳一样无怨无悔地扎根在青海、搏击在青海。三代航油人用平凡的故事,书写了“用生命担使命,用热血铸忠诚”的不平凡人生。

第一代航油人代表寇长根,自1978年参军到格尔木直至退休一直扎根在青海这片土地上,从一名普通的化验员,一步步成长为分公司主要领导,将自己最美最宝贵的年华留在了青藏高原。年仅17岁的周开林于1978年参军来到格尔木,把家安到这里,从此就将自己最美好的时光全部奉献给了高原航油事业,就连母亲病危也未见上一面,将34个春秋韶华全面洒在了戈壁滩上。他们是“红柳精神”的创造者。

第二代航油人代表窦宁,在玉树抗震救灾期间担任“航油冲锋号突击队”队长,连续工作72小时、日均睡眠不到4小时,带领团队圆满完成了抗震救灾航油保障任务,是“玉树抗震救灾英雄集体”中功不可没的杰出代表。李艳涛自广州中专校毕业后就主动请缨到当时最艰苦的戈壁滩——格尔木供应站工作,一待就是16年,足迹遍布格尔木、祁连等支线机场建设工程前沿,从当初一头黑发、一脸青春,到如今已是满头白发、一脸皱纹。他们是“红柳精神”的传承者。

第三代航油人代表刘书魁,扎根戈壁10余年,在祁连机场供油工程攻坚阶段长期驻守施工现场,妻子生产他不在身边,女儿满月他仍不在身旁,却一心扑在工作上,先后完成了“计量工具V2.0”“装油台压力报警装置”等多项技术创新。张广忠从一名劳务派遣司机通过10年磨一剑,一举成为中国航油第一個世界加油技术冠军,成为最具海拔高度的“航油工匠”。他们是“红柳精神”的创新者,是“红柳精神”新时代的代言人。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中国航油西南公司“4411”高高原联合党支部,管理的供应站气候寒冷、空气稀薄,可谓是“氧气吃不饱,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四季穿棉袄”,但航油铁军的战斗力没有丝毫减弱。一旦国家资源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严重威胁的紧急关头,无论面临地动山摇的大地震、熊熊燃烧的山火烈焰、大雪封山的艰难行程,高高原航油铁军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他们坚信:只要有雪域高原的忠诚与守护,没有航油铁军完不成的任务!

缺氧不缺精神,寂寞不缺激情,艰苦不怕吃苦,中国航油人用生命担当使命、用热血铸就忠诚,让高原充满了党性的生机,让机场奔腾着奋斗的激情。

一诺千金的责任高地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中国航油深刻认识到建设西藏、新疆、青海等地具有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着力通过航油设施建设、服务民航事业、促进富民兴边发挥应有的作用。

“飞机飞到哪里,中国航油就加到那里”——这既是中国航油的庄严承诺,更是中国航油的神圣责任。中国航油党建铸就的责任高地,注入的是“初心使命”,走出来的是时代风采。

为了兑现这份承诺,航油人生命不息、冲锋不止。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活动、中非合作论坛、G20峰会、上合组织峰会等重大保障中,在突如其来的洪灾、地震、滑坡、火灾等应急救援中,中国航油坚定不移按照中央的要求,披星戴月、星夜兼程,第一时间赶到指定的位置,以“舍我其谁”的担当坚决保障航油供应。

2007年9月,中国航油为履行“竭诚服务全球民航客户,保障国家航油供应安全”的庄严使命,不计代价、不惜成本,进驻西藏开辟天路。一大批来自五湖四海的航油人坚守在世界屋脊,在“老西藏精神”和“两路精神”引领下,开辟了世界海拔最高、运距最长(2 230公里)的航油补给线,打开了西藏高原空中飞行大通道,拉近了西藏与内地乃至世界距离。2018年8月22日,为完成昌都供油保障任务,西藏公司6名人员组成“高原雄鹰”保障小组,从拉萨贡嘎机场出发,全程行走在海拔4 100米以上的山脊上,艰难翻越海拔5 100米的米拉山口和72道险拐,不眠不休34个小时抵达昌都邦达机场,圆满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西藏公司第一任党委书记毕佑,为了完成阿里机场的校飞、试飞、首航等供油保障任务,驾驶油车带队奔波于拉萨至阿里之间,累计行程逾2.6万公里,由于长期休息不足,过于劳累,年仅45岁竟不幸牺牲在了工作岗位上。

哪里有险情,那里就有云岭航油铁军的身影。中国航油云南公司党委把及时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有力保障航油供应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工作重心,在昭通鲁甸地震、西双版纳地震、玉溪龙马山森林火灾、大理森林火灾、金沙江堰塞湖抢险、昆明森林火灾等近百起自然灾害应急抢险救援中,公司党委领导靠前指挥,“党员突击队”冲锋在前,全力保障“空中生命线”畅通无阻,用坚毅的行动彰显了责任担当。

中国航油西南公司党支部纪检委员康定、供应站经理汪绍华,在多次森林火灾应急救援保障中冲锋在前,带领航油铁军驾驶飞机加油车翻越连绵的雪山,以优质高效的服务圆满完成了各项急难险重任务。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发生地震,时任九黄供应站分队长的吴洪兴刚做完声带息肉手术正处在恢复期,当他得知地震灾情后忍着术后的疼痛直奔第一线,凭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坚守在航油阵地和抗震救灾最前线。近年来,公司“4411”高高原航油铁军践行生命禁区的坚守与担当,共完成各类应急救援保障6次,保障救援直升机111架次,加注航煤152.928吨,为保护国家资源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兑现这份承诺,中国航油共襄盛举、义重如山。在西藏,当时国家民航局和发改委给中国航油的进销差价定价为3 800元/吨,此标准基本能维持公司经营不亏损。为了扶持西藏民航发展,西藏自治区直接将每吨差价降了3 000元,致使中国航油严重亏损。在西藏机场建设中,中国航油为履行社会责任赔本支付了10亿元以上,此举得到自治区党委书记庄严、国资委党委书记郝鹏的高度称赞。在中西部支线机场,由于运输距离遥远,中国航油基本上都是亏损经营,但为了履行使命、兑现承诺,公司采取以东补西、以大补小的方法,维持了整个集团的正常运营。

承诺是美好的誓言,践诺是宝贵的高尚。中国航油人一诺千金的英雄壮举,把一份期许、一份信任、一份默契、一份支持直达人们心灵最深处,激荡起心海涟漪一片。

凝心聚力的情感高地

中国航油供油服务的232个机场,高原机场和高高原机场有37个,占17%。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的20个高高原机场,高寒缺氧,常年大雪纷飞,环境恶劣,条件艰苦。“高原一年一场风,从春一直刮到冬;高原一年共两季,冬季和大约在冬季”——这是当地员工对高原恶劣气候的生动描述。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的伟大号召成为中国航油坚定不移的行动遵循。中国航油大力实施员工“关爱工程”,努力实现“公司强大,员工幸福”的美好愿景,真正让高原机场员工留得住、住得久、乐意干、加倍干。

公司加大对边远艰苦地区特别是高原地区的食堂、宿舍建设,在拉萨贡嘎机场为西藏公司员工修建了执勤用房,员工不再租用冬天冷、夏天热的简易住房,让员工“有家的感觉,有情的归宿”。公司加大对高原边远艰苦地区的补贴津贴,解决一些社聘工转正为合同工;加强对老党员、各类先进、重病员工等特殊群体的关心关怀,让他们卸包袱、减负担、增福祉。2017年,中国航油两次普调员工基础工资,连续3年给员工调薪、增长职级。现在,整个集团工资待遇提高了,食堂、宿舍建好了,员工归屬感增强了。过去,中国航油招不进员工,即使招来了也留不住,现在这种情况得到了大大改善,大学毕业生愿意来、争着来,并且来了就不想再走。

中国航油云南公司以党建促关爱,倾力打造“高原家”。公司党委坚持“党建带群建”引领工会、团委以“安康杯”竞赛、“技能比武”等活动为载体,培育岗位能手,助推员工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组织开展“冬送温暖、夏送凉爽、困难职工帮扶”活动,为基层解决实际困难,使广大员工切实感受到组织温暖。在高原供应站,公司大力建设情暖高原的“员工之家”:丽江供应站建起了员工周转房,解决了员工住房问题;香格里拉供应站、泸沽湖供应站设置了应急救援系统,添置了乒乓球桌、健身器材、图书、报纸阅览室等文化娱乐设施,让职工乐有阵地、用有设施、趣有依托、劳逸结合,切实感受到企业的温暖、家庭般的温暖。

得到他人关爱是一种幸福,善于关爱他人更是一种幸福。中国航油营造的情感高地,把施爱与受爱相结合,把造福与享福融一体,实现了组织增效、员工受益的双丰收。这是中国航油无坚不摧、无往而不胜的原动力。

在情感高地的滋养下,中国航油培育出了“国门航油铁军”“草原航油铁军”“丝路航油铁军”等一批党员先锋突击队,涌现出了吴志梁、刘永清、翁良栋、王国平等一大批模范先进人物,他们成为飘扬在高原上空一面面鲜艳的红旗,助推着“五有”航油铁军的全面发展。

旗帜开路党组织越战越强,党建引领新高地愈发灿烂。 (责任编辑:邱 月)

作者:李万全 李文治

高原机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论文 篇2:

浅谈建设高原环保生态机场的植被恢复及绿化景观技术

摘要:目前,建设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绿色生态机场是我国机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通过积极使用这种理念对原有机场进行改建,在提高机场的效率、容量、竞争力和安全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章对高原环保生态机场的植被恢复及绿化景观技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原地区;环保生态机场;植被恢复;绿化景观技术;植物造景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类型丰富,由于高原地区海拔比较高,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在受到破坏后想要恢复有比较大的难度。因此,在恢复高原环保生态机场的植被时,要根据高原地区的气候情况,根据基础的地形特征,确定具体的生态恢复措施,在进行景观绿化设计时,要将机场空侧原地面植被创面修复、飞行区生态驱鸟草坪建设作为重点,对陆侧要以本地适生植物造景为主,对机场场内景观和场外景观要素进行充分利用,建设出景观优美、生态良好、安全舒适的机场外部环境,营造出各种景观绿化的要求,满足机场功能的

要求。

1 高原生态机场植被恢复的难点

由于高原生态机场的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对生态系统制约性外力比较强,生物的生产能力比较低,受外力影响大,有一些敏感的生态因子存在,致使整个生态环境处于一种不稳定的工作状态。此外,高原地区的生态系统,由于气候温度低,生物生长速度慢,如果被破坏,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植物的自我更新能力和抵御外来干扰的能力比较弱,如果保护不好,会导致植物面积逐年下降。在高原地区修建机场时,由于需要在用地范围进行施工场地、材料场地、施工便道的建设,会毁坏原有的土壤层和植被层,导致地表的裸露面积扩大,对风力作用和水力作用更加敏感,使环境变差,降低了环境稳定性。此外,各种基础工程、土方工程、道路平整、场道工程、施工机械活动等均会对地表植被造成破坏。而高原地区由于可供植物生长的土层很薄,营养物质是经过几千年的沉淀才具备的,一旦这些土壤地质结构被破坏,想要恢复是非常困难的。

2 高原环保生态机场植被恢复的措施

由于高原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发展民航交通可以有效地改善地区经济。但是这种经济的发展是要建立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来开展的,如果通过牺牲环境来换取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不可行的,因为恶劣的环境也会对当地经济的发展造成制约。所以兼顾环保和交通,坚持保护环境才是最科学的出路。作为生态环境的基本因素,植被发挥着良好的生态作用,尤其是在保护环境方面有更加明显的优势。由于机场施工时,会破坏大量的植被,出现地质灾害。为了对灾害进行控制,就需要恢复机场植被,目前,恢复植被主要使用植物措施、工程措施以及工程和植物相结合的措施。

2.1 植物措施

在机场建设中被损坏的植物,除了可以依靠自然更新进行恢复以外,还可利用人工恢复的方法对植被进行恢复,例如使用人工种植、机械种植等方法恢复植被。通过将种子、化肥播撒到土壤中,使植被得以恢复。目前常用的植物恢复方法主要有:

2.1.1 香根草生物边坡防护技术。选用香根草作为基础植物,按照施工现场的地质结构、气候情况、降雨量、土壤成分对植物和营养供应进行配置,然后再使用特殊的养护方式形成综合性的技术方案。由于香草的适应性比较强,可以承受50℃的高温和-10℃的严寒。抗旱能力和抗淹能力好,在pH=4~11的土壤均能成活。

2.1.2 客土喷薄技术。依靠植物纤维的网络作用和高次团粒剂来提高客土结构的密实性,建设出耐雨、透气、牢固、接近自然表土的生长结构。

2.1.3 三维植被网护坡。三维植被网护坡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技术,通过使用土工合成材料对高陡边坡防护问题、岩质边坡问题进行了有效的解决。三维植被网护坡指的是使用活性植物和土工合成材料,利用植物的生长加固边坡的一门技术。此技术融合了土工网和植物护坡的优点,可以达到良好的护坡效果。当植物的覆盖率超过30%时,小雨的冲刷不会对边坡造成影响。当覆盖率超过80%时,暴雨的冲刷不会对边坡造成影响,并且土工网可以有效地减少水分的蒸发,使渗透量得以提升。除此之外,由于土工网的材料为黑色聚乙烯材料,吸热效果和保温效果良好,可以进一步促进植物的发芽和生长。

2.1.4 绿化混凝土护坡。混凝土护坡绿化是利用特定的混凝土配方和种子配方对岩石边坡进行防护和绿化,可以根据边坡的地理位置、边坡的角度、岩石的性质以及对绿化的相关要求,确定保水剂、土、废料、种子的混合比例,利用暖季型槽和冷季型槽的生长特点制成植物种子,例如,某机场植被恢复根据边坡的变化类型选择了不同类型的防护方式,对边坡比在1∶1~1∶1.3的边坡进行护坡处理时,利用挂网的方式进行处理,对于坡度缓于1∶1的边坡使用植草护坡的方式进行防护。对于进场道路在进行防护的同时,还使用挡墙护坡等进行工程防护,根据工程防护情况,在边坡上喷根系发达、成活率高、生长迅速、适合土地特征和气候环境的草种。

2.2 工程措施

使用护面、锚固、排水、拦挡、坡体改良等措施对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开挖边坡进行治理,主要使用的施工材料为锚固杆、干砌片石、浆砌片石护面、喷混凝土和浆砌片石挡渣墙等。利用植被恢复和工程恢复相互结合的方法控制水土流失,在弃土的选取前,首先剥离表层的熟土,然后进行集中堆放,表面使用薄膜覆盖,并使用装土的编织袋进行临时挡土。

3 机场的景观绿化

3.1 立交桥景观绿化

立交桥景观绿化是机场景观绿化的重点,一般情况下,可以用松树、紫薇树、栾树、红枫、重阳木、乌桕等乔灌木组成一个比较稳定的植物群落,特别是使用红叶树、石楠树、龙槐等乔灌木组成的模纹色带,整体看起来更加流畅自然,不仅使乘客的视觉效果更加丰富,而且可以让乘客感受到浓烈的现代感,体现了景观和生态的完美结合。

3.2 绿化进场路两侧的景观

由于进场路是进出场通道空间景观的序列的起点段,可以使用松树、无患子等组成一个良好的生态景观背景。将百三叶作为近景,和紫荆树、紫薇树、火棘等灌木共同组成一种层次分明、结构错落有致的自然景观,使用红叶石楠、金边黄杨、龙柏等种植在行车道两侧,构成大色块的彩色带,整体效果动感十足、简洁明朗,可以给人视觉上的冲击,让人感受到迎宾的气氛。

3.3 停车场的景观绿化

在进行停车场的景观绿化时,为了达到交通停车的功能,使用花坛组成四方的围合空间,比如,可以栽植成排的龙爪槐和修剪整齐的大叶黄杨,不仅和停车场的布局一致,而且还有利于人车的分流。在花坛种植各种花草,并形成波浪形的图形,显得色彩缤纷、气氛

热烈。

3.4 飞行区的绿化

飞行区的绿化是指对机场跑道、停车机坪、巡场道等硬化地以外的区域进行绿化,在保护环境安全、保证飞行安全,树立良好形象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根据飞行区的功能和特点,为了不干扰飞行员的视线,防止飞鸟进入飞行区发生鸟击飞机事件,为飞机的起降提供安全便利,主要使用草坪进行绿化。

3.4.1 飞行区草种满足自然条件方面的选择与组合。由于高原地区海拔较高,年平均气温低,年降雨量少,且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8月的雨季,其余时间为旱季,基本无雨并且风力较大,因此,在草种选择上,要选择耐干旱、抗低温的草种。

3.4.2 飞行区草种在满足飞机跑道端净空和侧净空高度及平整度方面的要求。由于飞机在起飞和降落时,要满足飞行员视线通透,同时,在飞机降落时发生起落架不能自动打开时,飞行区土面区将作为飞机迫降地带,因此,飞行区草坪高度应保持在20cm以下。并且为了降低飞行区草坪的管理成本,在不使用割草机修剪草坪的情况下,草坪的自然生长高度不超过20cm,这样将会增加机场的运行成本。

3.4.3 飞行区草坪在防鸟驱鸟方面的要求。为了降低和控制小型鸟类及大型猛禽进入飞行区,对飞机起降发生碰撞造成损害,影响飞行安全,飞行区草种应选择在自然条件下不开花或只开花不结籽,避免小型鸟类采食草籽进入飞行区。同时,飞行区草种还应不生长地下肉质块状营养根茎,避免鼠类小动物的采食而进入飞行区,从而吸引大型猛禽捕食鼠类而进入飞行区。

4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高原地区的海拔比较高,气温低,降水量少,整个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如果受到破坏,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够恢复。由于在机场施工的过程中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对植被的生长带来了不可恢复的破坏,所以就需要恢复机场的生态环境。在恢复的过程中,植物防护和工程防护是两种比较常用的恢复方法。根据具体的环境情况选择不同的恢复方式。在进行景观绿化时,要根据机场的功能和机场的特点,使用植物造景的方式进行绿化,充分利用各种场外景观和场内景观,不仅可以营造出良好的小气候生态环境,还可以营造出各种用途不同的绿化景观,从而将绿化景观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 刘龙,邵社刚,焦宇.西北高寒地区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交通环保,2003,(6).

[2] 程胜高,罗泽娇,曾克峰.环境生态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 四川九寨黄龙民用机场绿化工程(东段)[J].中国园林,2006,(2).

[4] 司品华,李祥.绿地景观设计方案评价与优化研究——以徐州观音机场中心绿地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2).

作者简介:劳万丽(1980-),女,广西北海人,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园林环保有限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园林景观。

作者:劳万丽

高原机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论文 篇3:

江耀明:“草根”记者不是“墙头草”

他当过铁道兵,自称“草根记者”,一年当中,有近300天不是在施工现场,就是在奔赴施工现场的路上。在青藏铁路建设的5年中,他先后20多次登上被称为生命禁区、人间绝地的青藏高原,采写新闻作品40多万字。本期“传媒骄子”,介绍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中国铁道建筑报记者江耀明的事迹。

媒体人离开媒体另谋他就的现象,让人关注。在媒体格局不断发生变化,改革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媒体人正常的流动,无可厚非。但我们也有必要思考一下这些曾经的同行为何离去?本期“茶座”探讨“为何离开媒体圈”这一话题。

江耀明是安徽桐城人。桐城自古多才俊,历朝历代文人才子辈出,文风昌盛,有“文都”之美誉。桐城深厚的文化底蕴,旖旎的湖光山色,钟灵毓秀。江耀明生于斯、长于斯,自幼便机敏过人,天生就是一个当记者的好料。他谈吐幽默,语言风趣,经常是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是笑声一片。

然而,如果你把江耀明看成一个只是逞口舌之利耍嘴皮子的人,那就大错特错了。别看他一介文弱书生模样,干起工作来却是“拼命三郎”。

哪里艰险哪里有他

江耀明常称自己是一个“草根记者”,一个曾经当过兵的人,是原铁道兵部队、今天的中国铁建这支队伍培养造就了他。“逢山凿路,遇水架桥”是这支队伍的真实写照,“以苦为乐,甘于奉献”是这支队伍的底色。和他在一起共事你会发现,他的骨子里透着“铁道兵”特有的军人作风,走路快,吃饭快,着急起来说话更快。好多同事说,与江耀明在一起常觉得自己慢半拍。

但有一样他不快,那就是睡觉不快,脑子里总是在琢磨问题的他经常寝不安席,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睡。由于长期处于疲劳作业状态,江耀明总是面容疲惫、嗓子沙哑,让人担心他随时都可能大病一场。可他那并不高大的身躯,不知蕴含着怎样一股韧劲,支撑着他一次次奔赴青藏高原、奔赴抢险一线、奔赴重难点工程施工现场,乃至恐怖分子经常出没的地方。一年当中,他有近300天不是在施工现场,就是在奔赴施工现场的路上。

青藏铁路开工后,他多次上高原采访,与建设者们朝夕相处,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工人们都把他当亲人,见面就拥抱在一起。他到高原睡不着觉,工人就陪他一起彻夜长谈,给他提供丰富的素材。动情时,他陪着工人们一起流泪;高兴时,又一起分享快乐。江耀明从他们身上读懂了“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精神;他们也从江耀明的新闻作品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品尝着成功的喜悦。后来,江耀明和大家在一起就有了一个新的称谓:“青藏战友”。铁道兵出身的江耀明,特别珍视这战友的情分,将“青藏战友”作为建设者对自己的最高褒奖。

青藏铁路建设中,由于多次上高原,穿梭在海拔4600米以上的生命禁区与低海拔地区之间,反复经受缺氧和醉氧之苦,江耀明曾一度患病。医生要他必须放下工作,静卧休息。然而,躺在床上他的心情特别烦躁,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在即,建设者在生命禁区顽强拼搏的身影,总是在他的脑海里不断闪现,他认为,不能及时地将他们的先进事迹报道出去,将是他的严重失职。妻子理解他的心情,专门找人为其加工制作了一个木架,支起笔记本电脑让他躺在床上写作。他先后发表了《与时俱进砺铁军》、《先行者的风采》、《系在可可西里的金腰带》、《建在高原冻土上的天桥》、《五道梁上的“铁人”》等作品,还撰写了《向青藏线上的白求恩致敬》、《新闻要贴近青藏线》、《再论新闻要贴近青藏线》、《发扬航天精神建设青藏铁路》等一系列评论员文章。

听到他卧病在床的消息后,战友们甚至请假来看他,陪他唠嗑,讲新近发生的故事。心急火燎的江耀明躺在床上比高寒缺氧还难受,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只躺了几天,他就违背医生静卧一个月的禁令,又出现在高寒缺氧的青藏铁路工地上。

每次从高原下来,他的青藏战友们都会一路护送他上列车,直到轮轨的声音依稀远去,才离开站台。

江耀明所在的中国铁建,是世界500强特大型企业,承担着200多亿美元的境外工程,特别是阿尔及利亚东西高速公路工程,是中国企业在世界市场拿回的最大订单,被称为维系中阿友谊的纽带。胡锦涛、吴邦国、李长春等中央领导,对这项工程给予极大关注。

工程穿越基地恐怖组织北非机构的老巢,安全形势极其严峻。江耀明先后多次深入到连阿尔及利亚记者都不敢进入的布满地雷、恐怖分子经常出没的M3标段采访。十几个小时的长途旅行,走下飞机腰都直不起来,他似乎没有时差概念,立即投入工作,要么在工棚,要么在工地,困了就打个盹,累了就与工人们聊聊天。他说:“中国企业‘走出去’不容易,必须抓紧时间,把握机遇,深入现场,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新闻。”他先后对吴邦国和李长春等中央领导视察阿尔及利亚建设工程进行了报道,发表了长篇通讯《感谢真主选择了中国》等十几万字的新闻稿件。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里氏8.0级强烈地震,举国上下掀起了气壮山河的生死大救援,一列列载满救援物资的火车通过宝成铁路,源源不断地运往灾区。然而,就在这生死驰援的关键时刻,一列通过秦岭的油罐车,因山体崩塌脱轨起火,500多吨燃烧的汽油将宝成铁路109隧道损毁,通往四川的大动脉被切断。江耀明所属的中铁十二局集团接到抢险命令,火速赶往现场。作为长驻一线的记者,江耀明与抢险队员一起冒着摄氏55度的高温、熏得人睁不开眼睛的毒气和危石崩塌的危险,抢修损毁的隧道。他既当记者,又当抢险队员。连续几昼夜不休息,完整地记录了抢险队员与死神拼抢时间,提前抢通生命通道的过程,采写了《109隧道抢险记》等稿件,获得全国铁路好新闻一等奖。

经过连续不间断的拼抢,宝成铁路109隧道提前7天于2008年5月24日上午恢复通车,通往地震灾区的生命线全面畅通。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赶到现场亲切接见了抢险队员。这其中,就有满脸油污面目全非、衣服已经完全看不出本色的江耀明。既是“战地记者”,又是抢险队员的江耀明,此刻收获着双重的喜悦,品味着奋斗奉献的人生真谛。

宝成铁路恢复通车后,江耀明所参加的抢险救灾突击队,被铁道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评为“全国铁路系统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江耀明被评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草根”记者的“贴近”优势

对于一个在建筑企业里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的记者来说,施工现场是新闻的发源地,不深入施工现场是不可能写出好新闻的。遍布全国乃至海外的铁路、公路、机场、电站、水利水电等重点工程工地及抢险救灾现场,是江耀明挖掘新闻的沃土。他常说:“像我这样的‘草根’记者,只有根植一线施工现场,才能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因为只有贴近才会清晰、贴近才能获得全息、贴近才有真实、贴近才能明白、贴近才有灵感。”

建设青藏铁路,引起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的广泛关注。记者是先行者、记者是探路者、记者是瞭望者,记者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高温冻土、多年冻土、藏羚羊迁徙、高原生活习服、高原病防治,弄清楚什么是“三大世界级难题”,才能更好地报道青藏铁路。但深入生存环境恶劣的高原无人区采访,是要承担极大的风险的,甚至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

2001年4月中旬,离青藏铁路格拉段开工还有两个多月,江耀明第一次踏上青藏高原。沿青藏公路从格尔木到拉萨,昼夜兼程,采访青藏公路道班工人、青藏铁路地质勘探和高原冻土科研人员。然而,刚到五道梁,他就面色苍白,嘴唇青紫,说话有气无力,浑身直冒冷汗,差点晕倒,幸亏有高原生活经验的汽车司机扶住了他,坚持要将他送回格尔木。这时,气候瞬息万变的青藏高原,突然阴云密布,瞬间飘起了大雪。江耀明心里十分清楚,越往前行,海拔越高,困难越大,随时都会受到死神的威胁,但采访才刚刚开始,记者的天职告诉他决不能退却。实在支撑不住,他就吸几口氧气,饿了就啃几口干粮,晚上睡不着觉,就整理采访笔记。

为了拍摄高原地质及气候变化情况,他冒着狂风暴雪,徒步到钻井架旁,到最佳拍摄地点获取第一手资料。一路上忍受着胸闷气短、腹胀腹泻、口干舌燥的折磨,在司机朋友的帮助下,江耀明终于翻过了海拔5300多米的唐古拉山,经安多、过当雄到拉萨。连续几个昼夜没有休息,赶在建设大军开进青藏高原之前,陆续发表了《要奋斗不要有牺牲》、《队伍上场:快进与慢行的哲学》、《生命健康:奋斗与奉献的支点》、《施工生产:要素与配置的艺术》、《冻土试验:理论与实践的平台》、《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和谐》、《物资保障:信息与配送的纽带》等一系列稿件,为全线展开会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在青藏铁路建设的5年中,江耀明先后20多次登上被称为生命禁区、人间绝地的青藏高原,采写新闻作品40多万字,拍摄录像资料6000多分钟,编辑制作了5部反映青藏线建设的电视专题片,为营造青藏铁路建设良好舆论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铁路进入高速时代,要报道好中国的高速铁路建设,就必须弄明白什么是轮轨,什么是磁悬浮,什么是无砟轨道,什么是路基零沉降,什么是高性能耐久混凝土,什么是CA沙浆,什么是轨道精调……高速铁路的中国制造,很多质量标准、技术规范,连工程技术人员都是初次接触,江耀明深入高铁建设工地,向建设者、向专家学者求证,努力解开一个个疑问,了解高铁建设世界领先的前沿知识,以求及时准确地向社会报道我国的高铁建设。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江耀明就通过对当时中国铁路现状的分析及对世界高速铁路发展的认识,发表了《建设高速篇》特稿,对中国高速铁路建设进行了前瞻性报道,被评为全国铁路好新闻一等奖。

中国高铁进入如火如荼的大规模建设阶段后,他先后深入到武广、郑西、京沪、石太、温福、合武、厦深、广深港、渝利、贵广、兰新、大西等高铁及高风险隧道工地采访,理解把握“管理制度标准化、人员配备标准化、现场管理标准化、过程控制标准化”等制造高铁产品“四个标准化”的深刻内涵。先后发表了《管住现场,理好市场》、《管住成本,理好效益》、《管住难题,理好方法》等系列报道,从新闻的视角,向社会展示高速铁路“中国制造”的先进理念、优秀文化和尖端技术。

责任感释放出理性的光芒

一个长驻建筑企业的记者,采访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江耀明从没有感到采访空间的狭小。他深知,一个记者,他的采访空间可能有限,但他思考的深度是无限的。随着思考的不断深入,他的笔下总有写不尽的新闻。

著名记者艾丰说:“记者要想总理想的事情。”江耀明倒没有常想总理想的事情,作为一个企业报的记者,他常想的是总经理想的事情。

江耀明所在的这支队伍脱胎于铁道兵,向来不缺乏激情和勇气,“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江耀明是在这支队伍中土生土长起来的“草根”记者,他熟知这支队伍的历史,关注着这支队伍的今天和未来。他深深地热爱着这支队伍,而正因为爱得深沉, 他的目光中更多了几分理性的思索。他期求用正确的观点引导这支队伍的发展,在认识客观规律的过程中改造客观世界。在江耀明的笔下,没有大干快上,没有超常规建设,没有大会战,而更多的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和谐建设的宣传报道。

这些年来,他先后采写的《画好循环这个圆》、《唱好和谐这支曲》、《结好生态这条链》、《走好创新这步棋》、《打开山门的129密码》等20多篇关于隧道等地下工程施工的系列报道,透视地下工程建设的基本规律,揭示施工管理中的矛盾和事故易发点,全面总结先进的隧道施工管理经验,在全行业引起良好反响,被称为“来自掌子面上的教科书”。

建筑业进入低成本时代,他把枯燥深奥的成本管理演绎成通俗的大众哲学,先后发表《成本与创新》、《成本与和谐》、《成本与均衡》、《成本与循环》、《成本与执行》、《坚守生命底线 构造竞争优势》、《别让成本压折了腰》、《负债经营能走多远》等稿件,有力地推进了企业成本管理工作。

结合企业文化建设、制度建设、改革发展,他先后发表了《结构重组:搭建新的企业平台》、《占领市场:缔造理性附加值》、《项目管理:修炼能力体系增强竞争实力》、《成本控制:拧紧总阀门堵住渗水口》、《改革创新的永恒动力》、《行稳致远的坚实根基》、《和谐企业的生态环境》、《永不放弃的深层元素》等系列报道,为全行业的企业改革、经营管理、文化建设,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他常说,要当好一名“草根”记者,就要根植一线,肩上扛着自己的脑袋思考,要善于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而不能做墙头草,风刮向哪里,就随风倒向哪里。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在第二职业热的当口,他的一篇《岗位自有黄金屋》发在《经济日报》头版头条;建筑市场刚刚兴起建设热潮,他的一篇《整顿建筑市场要实打实凿》发在《法制日报》头版头条;一些企业为了给职工谋“福利”,为职工买户口买工作开绿灯,他的一篇《买来的包袱该谁背》发在《中国劳动报》头版头条。

金融危机袭来,国家拿出40000亿元拉动内需,国内建筑市场空前繁荣,建筑施工企业迎来前所未有的黄金机遇期,很多企业都将生产要素、管理资源投放在国内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江耀明透过现象看本质,贴近现场看市场,冷静地分析形势,客观地判断走势,先后发表了《海外创业正当时》、《从次贷危机看负债经营》等稿件,为建筑施工企业正确把握国内机遇、适时“走出去”谋求海外市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由于江耀明的报道常常是想人所欲想而未想、言人所欲言而未言,在他的拥趸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企业的管理者,他被大家公认为业内的“资深记者”。

有人说,所谓理想,就是用自己的骨头熬成的一锅靓汤。人的理想不同,这汤的味道自然也不同。在做一个“草根”记者的苦乐生涯中,江耀明像一只负重前行的蜗牛,只不过他是把自己对新闻事业的痴迷与追求,熔铸成重重的“壳”,执著地背负在身上,走到哪里背到哪里,由青春年少背到今日的年过半百。他用自己的满腔热情调汤,用自己的理性思考调火,将自己的这把老骨头,文火慢炖了几十年,终于熬制成一锅“江氏”靓汤,奉献给了他深深热爱着的广大读者。这锅“江氏”靓汤,对于广大读者来说,无疑是一锅强身健体的滋补好汤,食之甘味,余香绵长。这锅“江氏”靓汤,他还将继续熬炼下去。

江耀明,《中国铁道建筑报》记者。从事新闻工作30年,走遍中国近8万公里铁路,行程150万公里。发表作品400万字。59篇新闻作品获“中国新闻奖”、“中国产业报好新闻”、“中国铁路新闻奖”。出版新闻集《会战京九铸丰碑》、《我们正跨越昆仑》和《记录历史》。曾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获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青藏铁路建设一等功奖章。2010年,荣获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

作者:王洋

上一篇:教学经验分享发言稿下一篇:活动发言稿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