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危机管理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企业危机管理是指企业在面临危机和潜在危机时所采取的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企业危机管理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企业危机管理论文 篇1:

企业危机管理探析——让企业迈向安全经营

摘要:文章概要介绍企业危机管理的概念,总结了危机管理的原则,分析危机管理体系建立过程。提出企业要树立危机意识,加强危机管理才能让企业迈向更安全的经营。

关键词:危机;企业危机;管理

一、危机与企业危机管理

在日益加速的全球化过程中,企业的经营环境变得更为复杂和不稳定,企业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危机的发生,如雀巢牛奶事件,东芝笔记本事件,南京冠生园事件等。巴顿认为危机(crisis)是“一个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大事件,这种事件及其后果可能对组织的人员、产品、服务、资产和声誉造成巨大的损害”。企业的危机主要来自8个方面,即质量、人员、品牌、财务、公害、犯罪、事故和天灾。面对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危机,如何让企业经营的更加安全?对企业面临的危机进行有效地管理是国外的企业在残酷的现实触动下做出的选择,他们通过危机监测,危机预控、危机决策和危机处理达到避免、减少危机产生的危害甚至将危机转化成为机会的目的。我国的企业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很少有企业已经建立了科学规范的危机管理体系,所以亟待补上危机管理这一课。

二、企业危机管理案例

“康泰克”在国家药监局正式宣布禁止PPA后,在众多媒体上被等同于PPA或者与之相提并论,该产品的生产销售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公司总部立即组织危机管理、沟通、市场、生产4个小组,发表危机公关纲领,宣布全面暂停生产和销售、取消合同、停止广告宣传和市场推广,召回各地销售经理,接受专门培训,贯彻应急行动纲领;同时召开了新闻媒介恳谈会并开通消费者热线。公司随后推出“新康泰克”的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

与前者的起死回生的结局截然相反的是济南三株集团在经历了“三株常德”危机事件后,从此元气大伤,辉煌不再。一桩“三株”最终胜诉的官司,却让正处在销售顶峰的三株口服液在全国的销售陷入困境,造成数十亿元的损失,工厂被迫停产,10万人下岗。

意外的危机事件,如果处理得当,可以化险为夷,甚至转危为机;反之,将使企业的形象严重受损,危及到企业的生存。在实际危机处理的操作中,企业必须遵循一定危机处理原则,建立危机管理体系。

三、企业危机管理的原则

危机管理立足于应付企业突发的危机事件,抗拒突发的灾难事变,趋利避害,化险为夷,将损失降至最低点,尽最大可能保护企业的声誉。因此企业实施危机管理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 时间性原则,又称为快速反映原则。突发性、震撼性的危机事件往往来势凶猛,整个事件的过程变化迅速,后果难以预料。危机一旦发生,往往伴随着政府相关部门和新闻媒体的介入,此时企业必然处在外界的一片指责声中。此时,时间成为极为关键的因素,反映迟钝、优柔寡断贻误了转瞬即逝的适当时机,会让企业遭受不易挽回的有形和无形的损失。

2. 维护顾客利益与企业形象原则。当危机发生后,不论是什么原因,企业都应该遵循顾客利益原则,即把顾客利益放首位,谋求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的实现,而不能一味顾及自身付出的经济价值,但求“留得青山在”。以中美史克为例,公司在新闻媒介恳谈会上表明了不停止投资和“维护广大群众的健康是中美史克公司自始至终坚持的原则”的立场,在危机事件发生后很快掌握了应对的主动权。维护企业形象是危机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

3. 实话实说原则。不要等别人来揭露事实,要把企业所掌握的真相老老实实的公布于众,赢得公众的信任与支持。实话实说一方面可以减少谣言,小道消息的散播造成的破坏性影响,另一方面防止一旦外界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到某些事实真相。当那些出于维护企业形象与利益缘由编造的谎言被攻破时,企业将陷于非常不利的局面。20世纪70年代的雀巢奶粉隐瞒了生产的奶粉存在的严重质量问题,并在遭受质询时矢口否认,结果遭到了受害国长达7年之久的抵制。

4. 科学原则。在危机管理中要注意科学性、技术性,切忌盲目性。面对有些危机事件,要多征求相关领域的科学技术专家,这样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002年初,一篇题为《莫忽视微波炉的危害》被全国众多媒体转载,文中称“使用微波炉对人体有害并且使食物中的营养流失”。占领微波炉市场半壁江山的格兰氏立即约见新闻媒体,请中国家电研究会所和中华预防医学会专家辟谣,并公布国家技术监督局对微波炉的检测结果,这篇被认定为由竞争对手炮制的文章所引发的危机被格兰氏很快巧妙化解。

5. 协同原则。企业的生产、营销、公关等部门在危机时间发生后,要实现协同运作,明晰各机构的相关职能,发挥整体功效。同时要赢得企业全体员工信任与支持,争取员工和企业和衷共济。避免在此时大规模裁员,这样易造成留下员工内心恐慌而抵制企业应对危机的各种对策的实施。同时正常的企业运作管理不能懈怠,避免内忧外患同时发生。

四、建立企业危机管理体系

危机管理的阶段划分在理论界有诸多不同的观点,较常见的是按照时间序列进行,将企业的危机管理体系分成3个子系统:危机预警体系、处理体系和危机后管理体系。

1. 企业危机预警体系。危机管理的重点就在于预防危机,而不在于处理危机。“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存而不忘亡”是中国历史上“治国安邦”的最重要的经验与教训。

首先,要对企业全员进行危机意识教育,使之树立“防患于未然”的危机意识。美国微软公司就提出过“微软公司距离破产只有10个月”,华为和小天鹅也提出了类似的末日管理理论,目的就是为了强化危机意识,以便发现危机前兆,超前决策,争取主动,尽可能将危机消除在潜伏期。其次,要建立敏锐的信息情报网络,列出危机评估表,将可能诱发危机的因素按重要性依次排列,做好相应对策。这套网络系统不仅会在危机的预测上发挥巨大的作用,还将有助于在危机处理的过程中建立畅通无阻的信息通路,为决策层提供真实、准确的决策依据。再者,要精心策划企业危机处理计划,可以从总的纲领性原则,针对具体危机情境的计划和不同管理层次的部门行动计划等方面制定。另外,要和相关领域的重要媒体维持长期信任关系,并注意争取政府相关部门对企业的支持。在“危机事件”发生时,舆论进行公正客观地报道及行政部门的举措对于企业存亡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公共关系部门日常工作的重要作用在此刻将突显出来。

2. 企业危机处理体系。危机预防管理只能使危机爆发次数减少,提高组织的“免疫力”,但无法阻止所有危机的到来。企业一旦到了关乎生死存亡的时刻,应该如何冷静的对待来自多方面的巨大冲击呢?(1)尽快成立危机管理小组。危机管理小组成员应具备较强的能力和全面素质,具备临危不惧, 反应迅速,决策果断,擅长沟通等才干。小组领导人应由具有较高威望和影响力的高层领导担任,以利于尽早做出权威决断,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处理危机。(2)以最快的速度启动危机应变计划,采取适当应对策略。在计划实施中掌握一切变化,随机应变,不断地观察目标市场的动向,了解消费大众态度的转变和他们真正关心的问题,以如履薄冰的心态进行处理,并随时相机调整。危机发生往往具有“涟漪效应”,一种危机处理的不当往往引发一连串的其他危机,企业应果断采取措施,切断危机对企业其他经营方面的联系,以防蔓延。(3)要建立有效的信息传播系统。企业应该预先确定危机时发言人,专门负责在媒体上说明事实真相,阐述公司的对策。有时为增强公众对企业传递信息的信赖感,可邀请权威机构如政府主管部门、质检部门、专家学者和媒体参与调查和处理危机。

3. 危机后管理体系。危机事件发生后,如何做好恢复工作并做好危机后的管理也至关重要。此时应尽快修补因为危机而破裂的关系,重塑企业的形象。企业还应建立危机评估系统,彻底找出危机发生的症结所在,然后做出矫正行动,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危机后企业管理一般分为3步——调查、评定和变革。首先调查危机发生的原因,是公司内部的原因,还是无法控制的外在环境因素,并且虚心听取媒体的意见,了解他们对企业以及危机处理方式的看法,从旁观者的角度找到企业自身难以发现的隐患所在。危机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评定包括对预警系统的运作、危机应变计划、危机决策和处理等各方面的评价,详尽地列出危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不足,总结经验与教训。 最后,针对调查和评定,利用危机为契机,对企业的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弊端进行彻底的变革,转危为机。

危机后企业仍然要采取一些持续的措施,丝毫不能麻痹。可以举办一些有意义的主题公关活动,弥补企业形象缺损,并利用危机宣传企业正面形象,为企业的品牌声誉注入更新的生命力,持续地与关系群体进行有效沟通,加强彼此间的依赖和信心。中美史克就在PPA风波之后,推出了新的康泰克,在广告语中打出了“不含PPA”,无形中让这次危机为公司做了不花钱的广告,并突出了公司对公众负责任的形象,一举两得。

五、结束语

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危机管理,美国、加拿大多家独立的危机管理咨询公司,专门进行危机管理咨询工作,危机管理被这些国家许多学校的管理学院列为专业核心课程。相比之下,中国的危机管理无论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企业实践中,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国有企业受到过去的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养成的对政府的等、靠、要依赖心理至今还没有彻底转变,企业根本就没有危机意识;中国市场经济环境尚未健全,被推向市场参与竞争的企业因缺乏经营管理经验,危机事件发生并导致企业经营轰然而倒的可能性要比国外大得多。只有加强危机管理,让企业生产经营良好时能居安思危,在陷入困境时能从容不迫,中国的企业才能迈向更安全的经营。

参考文献:

1.MBA课题编译小组. 危机管理.九州出版社,2002.

2.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天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

收稿日期:2004-06-29。

作者:郑晓东

企业危机管理论文 篇2:

论知识管理视角下的企业危机管理

【内容摘要】本文在知识管理的视角下对企业危机管理进行了研究,讨论了知识管理和企业危机管理的相互依存关系,为企业今后进行危机管理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理论依据。

【关 键 词】企业危机 危机管理 知识管理

一、引言

中国巨人、美国安然等大量大型企业的衰败以及不计其数的小型企业的破产倒闭,无一不表征着企业危机发生的严重性。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的经营环境日渐复杂,由过去相对稳定的静态环境向复杂多变的动态环境转变,企業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危机随时可能爆发。危机管理成为企业关注的课题,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危机管理知识的缺乏导致企业内部管理不善,再加上外界环境的变化,最终使企业陷入严重的危机。因此,掌握和运用危机管理知识的能力是企业成功应对危机的关键所在。

危机管理理论现在已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其重要性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企业发生危机的原因有很多,但究其主要原因是企业危机知识和危机管理能力的欠缺,企业没能将知识管理和危机管理很好的结合起来。目前,在知识管理视角下对危机管理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我们可以回顾一下相关的研究成果:纵观现有的文献,有关危机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外比较典型的研究有:Chartrand(1985)研究了应急通信系统、与自然灾害有关的信息存储与检索系统以及其他信息技术在减灾和危机管理等方面的应用问题。HoughandSpillan(2004)认为好的危机计划包括一个危机管理的专家小组,诊断危机征兆并指导不确定问题的分析,建立了一个包含四个阶段的应对危机的知识管理体系。Wei-TsongWangandSalvatoreBelardo(2005)从知识的角度研究危机管理,认为只有掌握并有效地管理有关危机起因和影响因素的知识,企业才能真正预防危机的发生。

二、从知识管理的视角研究企业危机管理的意义

(一)危机管理与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两大支柱

知识管理和危机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两个车轮,知识管理决定了企业的战略问题,危机管理代表了企业的生存问题,企业金字塔就是建立在这两个活动的基础上的。知识管理做得越好,企业就越有发展潜力,更具有竞争优势,企业的权力越来越集中在知识部门和具有知识的员工身上。危机管理决定了企业的稳健性,危机管理越完善,企业就越牢固。因此,企业知识管理做得越深,对危机管理的要求也就越强烈,企业只有不断提高危机管理的水平和应用范围,才可能保证企业的稳健经营。

(二)危机管理必须以知识管理作为支撑条件

在某种意义上说,造成企业衰退的原因都与管理不善有关,管理不善乃是因为管理知识和技能的缺乏。所以,企业应对危机成功与否与企业掌握和运用危机管理知识的能力有密切的关系。知识管理对危机管理的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企业应对危机需要专门的危机知识管理系统

企业可能知道一些有关危机的知识,但是这些一般只是企业自身经验的积累,一部分是通过客户关系收集到的,还有一部分是来源于企业的员工。通过建立企业危机知识的管理系统或者成立企业危机管理专家小组可以实现部分隐性知识的转化,并将显性知识存贮起来,在需要的时候提供给危机管理者。

2.将知识及时传递给危机管理者是必要的

危机管理者不一定具备处理危机的所有知识,但危机管理者在危机爆发的关键时刻却需要这些关于危机的知识,以便能准确制定危机处理方案,实施正确的管理对策。为此,企业必须建立一种知识传递机制,以便将这些危机管理的知识及时传递到危机管理者那里。

3.中国企业更需要危机管理的知识积累

中国内地企业在危机管理上往往采取的是临时应急的处理方法,但是其缺乏危机意识,缺少处理危机的经验和危机训练。就中国企业而言,当务之急是将危机知识管理理念引入到企业的管理中,培养企业的忧患意识,增强企业危机知识的积累,实现危机知识共享,关键是危机状态下危机应对知识以及相关专业知识的共享和传递。

三、知识管理与企业危机管理的依存关系

(一)知识的特性内含危机管理的条件

一般来说,知识具有情境依赖性、意会性、离散性等几个方面的特征。而知识的前三个特征都与危机管理有一定的关系:危机是一种情境,在这种情境中需要知识作为智力支撑。不能应对的危机往往是企业从来都没有经历过的。在危机状态下,企业面对的是一个未知的、变化迅速的、具有迫害性的各种因素的复杂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已有的知识不一定能解决危机状态下的各种问题,所以面对危机则需要整合方方面面的知识,从整体把握方可找到解决危机的办法。

(二)知识缺口和知识管理欠缺导致企业危机

从众多活生生的案例中可以看到,类似的企业面临类似的危机冲击时,有些企业安然无恙,但有些却被击垮,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企业的知识储备不同,而知识储备不同是因为企业的学习能力不同。唯一可以获得持久竞争优势的途径是具备比竞争对手更快的学习能力。因此,危机处理没有一定的管理知识和相关的专业知识是不行的。而知识管理也是企业管理活动的组成部分,知识管理欠缺也会引发知识危机、人才危机乃至企业战略危机。

(三)危机管理需要知识管理的介入

目前一些研究者通过案例研究、定性和定量研究等方法,得出危机管理需要知识管理的介入,引入知识管理可以对危机管理产生促进作用。企业能否成功预防危机与企业运用危机管理知识的能力有密切的关系。

(四)危机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知识管理的内涵

企业危机管理是企业的领导者和经营者根据一定的理论、原则、法规,运用一定的方法对企业所能支配的人、财、物、信息等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合理的整合以消除危机,促进企业健康成长。而且,企业领导者及其高层管理人员往往是在危机发生后才做出重大决策的,这其实是对决策者知识、能力以及心智的极大考验,是对企业知识管理的综合考察。可见企业的危机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知识化的活动,危机管理在一定程度丰富了知识管理的内涵,使知识管理的覆盖范围更加广泛也更加全面。

综上所述,目前企业发生危机的频率越来越高,不管是大型的国有企业还是一些中小型企业,都频频面临着不同方面的危机,此时进行有效的危机管理显得十分必要,所以要把危机管理融入到企业管理中去,结合企业管理中的众多的管理知识体系进行研究综合分析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且最好能形成一个系统,为以后企业再次遇到危机做好了准备。我们了解到企业管理现在已经进入全球化和知识化的阶段,从深层上讲,管理就是知识在某一问题上的运用过程,危机管理就是企业内外部知识在危机问题上的应用过程。危机管理活动中的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都离不开数据、信息、知识的支持。本文在知识管理的视角下研究企业危机管理,首先解读了知识管理和危机管理的相互依存关系,从知识管理和危机管理分别作为主动因子来进行剖析,全面的诠释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纵观企业的发展可知,知识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危机管理是企业存续的基本保障,所以危机管理离不开知识,而知识管理也需要危机管理去完善。

参考文献:

[1]储节旺,周绍森,谢阳群.企业应对危机的知识管理思想源起与意义.商业研究,2006(7):11-15.

[2]InaIM.Managing Crises Before Happen.New York: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2001.

[3]MichaelB.Communicating out of a Crisis.London:Macmillan PressLtd,1998.

[4]StevenF.Crisis Management:Planning for the Invisible.New York: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1986:15.

[5]MitroffII,Pearson CM.Crisis Management:Diagnostic Guidefor Improving Your Organization’s Crisis Preparedness.New York:Josses BassInc,1993:27-32.

[6]庞丽丽.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危机管理问题研究.时代经贸,2009(1):81-82.

[5]苏伟伦.危机管理.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8):191.

[6]王满仓,佘镜怀,王伟.现代企业危机管理理论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4,(3):80-83.

[7]Wei-TsongWang,Salvatore Belardo1 Strategic Integra2tion:AKnowledge Management Approachto CrisisMan2agement[C]1Proceedings of the38th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System Science,2005.

[8]ChristopheRoux-Dufort and EMManuel Meatais.BuildingCore Competenciesin Crisis Management Through Organi2zational Learning The Caseof the French Nuclear Power Producer[J]Technological ForecaatingandSocial Change,1999:113-127.

[9]高洪深,丁娟娟.企業知识管理〔M〕1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吴红卫 邵书荣

企业危机管理论文 篇3:

我国民营企业危机管理探讨

摘 要 随着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企业危机管理问题变得日益重要。只有加强危机管理、强化危机意识、提高解决危机的能力,民营企业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 民营企业 危机管理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迅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着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民营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的同时,企业寿命短等问题日益突出。究其原因是民营企业无法渡过其生存困难的状态,即企业危机。而度过企业危机的重要方法就是进行有效的危机管理。

一、企业危机与企业危机管理

企业危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对企业声誉、形象和生存、发展造成一定影响(或潜在影响)的因素(这些因素可能来自企业内部,也可能来自企业外部,亦或是内外部因素的结合)的整合状态,而且是不对企业进行有效的变革就不能改变的一种非正常状态。

企业危机管理是企业为应对经营中产生的给企业生存带来威胁的各种灾难性事件而制定的防范、对应措施。这里我们把企业危机管理從狭义上简称危机管理。危机管理又称为危机沟通管理,这是因为在危机管理中与媒体大众的沟通是应对危机的一项核心措施。

二、我国民营企业危机形成机理

(一)民营企业危机源自企业外部环境的突然变化。

在民营企业内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外部环境的突然变化可能引发企业危机。在影响民营企业危机的变量中,环境变量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其中包括经济法律、政府政策、行业市场、文化价值观以及自然灾害等,必须把民营企业放入全球经济环境中,洞察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寻求发展的机遇。

(二)民营企业危机源自企业内部条件的变化。

在民营企业外部环境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条件的变化可能引发企业危机。企业内部条件是诱发企业危机的关键要素,其中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要素、市场营销要素、产品研发及技术水平、企业财务、企业战略以及企业制度要素几个方面。当企业内部条件中的某一项要素不利于企业发展时就会产生相应的潜在的危机。当然,企业内部条件各要素之间也有较强的关联性,某一项要素出现危机时可能诱发其他一项或多项要素出现危机,进而可能导致整个企业发生危机。

(三)民营企业危机源自企业内部条件与企业外部环境之间的动态不平衡。

企业危机的发生主要表现在企业内部,外部环境的变化是企业危机发生的直接诱因,当企业内部条件不适应于外部环境的变化时就有可能导致企业危机的发生。因此,企业必须时刻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必须时刻关注全球的政治经济、政府的管制政策等,适时调整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治理结构、企业战略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各项管理职能,使其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避免企业危机的发生。

三、民营企业危机管理路径分析

危机管理就是消除企业危机因素的一系列活动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危机的事前预防阶段。

1、强化危机意识。危机管理首先应培养企业的危机意识,树立科学的危机观。中国有句古语:“防患于未然”,这其实是危机管理的真谛。企业面对可能发生的危机,必须未雨绸缪、防微杜渐。高层领导应积极参与和推动强化危机意识的活动,带动全员参与,覆盖面尽可能广,同时要持之以恒。

2、建立危机预警机制。要建立灵敏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和反馈机制,坚持“公司发展无小事”原则,谨慎对待收集到的各种信息,及时把信息传递给相关人员以便分析和处理,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要定期对各种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形成综合性的危机预警指标信息来保证企业的安全。

3、成立危机小组。成立危机管理小组是顺利处理危机、协调各方关系的组织保障。危机管理小组成员一般是兼职的,由企业的领导人、公关部、销售等部门人员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对各种危机情况进行全面细致地预测与调查;为处理危机制定相应的策略和计划;在危机实际发生时,对全面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咨询。

(二)危机的事中处理阶段。

1、快速反应,积极应对。企业危机往往是突发性事件,发展势态难以预料。所以企业危机一旦爆发,危机管理者应在24h内启动危机应急预案,组成危机管理小组。一方面,第一时间调查原因、找准危机发生的根源。另一方面,要控制好信息发布的渠道。在企业内部统一对外宣传的口径,并且授权专门人员与媒体和公众进行不间断的沟通,随时向公众公开事态进展。

2、重视权益保障。利益相关这使之和本公司有各种相互利益关系的人群或组织,主要有顾客、企业员工、投资者、供应商、各类服务机构、政府组织、社区、媒体和社会公众等。这些利益相关者和公司有不同的利益关系。危机管理的核心目的就是要保护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出发点就是尽一切可能满足危机中利益相关者的权益要求。

3、加强沟通。危机发生后,企业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实事求是地正视问题,与媒体坦诚相见,以求得公众的谅解。危机管理中,新闻媒体的作用越来越大,正是由于舆论监督的存在,才使得危机管理变得更加困难,所以做好与媒体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企业一定要主动与新闻媒体密切合作,充分发挥媒体的功能,以诚恳、负责任的态度向公众说明事实的真相。

(三)危机的事后改进阶段。

1、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针对危机本身的调查与总结,主要是查找危机发生的原因,调查危机是如何发生的,为以后的危机管理作好预防工作;对危机处理情况的回顾与总结,主要是对危机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评价,找出危机管理工作存在的相关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找到改进措施,完善企业的危机管理和经营管理工作。

2、注意危机后果消除,重塑企业形象。在危机被控制后,企业管理者应尽快恢复各项经营管理工作,尽快淡化危机所造成的不良影响,通过各种公关手段重塑企业形象。要赶在公众对企业的关注力未减弱之前改变企业形象,增强其对企业未来的信心。成功的危机管理会给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处理得当能将一次危机转化为一次宣扬企业文化、树立负责任的企业形象的商机。□

(作者: 天津商业大学商学院 企业管理专业 研究方向:管理理论与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刚.危机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1.

[2]尚东昌.探析我国民营企业的危机管理.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8, (06).

[3]刘海波.民营中小企业危机管理对策研究.企业家天地, 2008, (02).

作者:王玉芳

上一篇:铁路隧道工程论文下一篇:网络营销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