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环境保护管理论文

2022-04-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为人类拉响警报,加强环保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化学课程因其课程的独特性,在对学生的环保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结合学科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贯彻环保已成为化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词:化学教学环境污染环境保护随着世界能源会议的召开,环境保护这一话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学教学环境保护管理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化学教学环境保护管理论文 篇1:

浅谈如何在高职化学教学中融入环境保护理念

【摘 要】本文阐述了在高职化学教学中融入环境保护理念的重要性及意义,并对融入环境保护理念实施途径进行了探讨和总结。希望通过宣讲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理念,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牢记环境保护使命,团结一心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存环境。

【关键词】高职;化学教学;环境保护理念

一、在教学中融入环境保护理念的重要性

化学是以物质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对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推动社会和谐进步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正如和很多事物一样,化学也有它的负面影响,温室效应、雾霾、酸雨、光化学污染等对我们的生存环境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是全球人类都关注的问题—环境污染。那么如何保护环境、如何治理污染是人类的头等大事。化学与环境密不可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化学知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环境保护理念在化学教学中逐步渗透,同时将环境保护知识融入到高职化学教学中,使得学生的环境保护理念增强,学生社会行为处处体现环境保护理念,使得学生通晓环境保护常识,灵活掌握简单的环境保护措施,在以后的的工作领域对环境污染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妥善的处理,是化学教师在教学中不容懈怠的重要工作!高职生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环境保护理念形成的重要时期,良好的环境保护理念跟随学生一生,其正确的社会行为不仅对环境保护有促进作用,甚至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都会起到重大的影响。

二、在教学中融入环境保护理念的意义

在进入高校前,学生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是偏向于理论化得,相对枯燥无味,死记硬背,很难产生学习兴趣,仅是升学考试的必需品,然而在进入高校后,情况不再相同,相对与义务教育授课内容来说更民主,更自由,也可以说是选择性学习,对联系实际问题更多的知识往往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在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重点的今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需将实际问题融入到课本中,尤其是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理念,以此作为化学教学的终极目标。将环境保护理念融入到化学教学中,不仅对提高理解枯燥的化学理论知识有帮助,而且还能增强对化学知识的吸收,并且在二者相互融合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积极性,培养发散思维,增强了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改善了教学气氛,在学生收获知识的同时深感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更能自发的学习、自主的探索新知识。除了课堂讲授外,还可以在实验课上融入环境保护知识,调动参加环境保护轰动的积极性,在学生的潜意识中注入环境保护道德与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存在感与关心爱护他人的责任感,同时建立环境保护理念、绿色化学理念。

三、在教师队伍中增强环境保护理念

学生汲取的大部分知识是通过教师在课堂面授获得的,所以增强化学教师的环境保护理念尤为重要。首先化学教师本身必需具有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正义感、责任感。其次化学教师应具备正确的环境保护知识及环境污染应对措施,及时向学生传达最新化学环境保护技术动态,培养教师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例如废旧电池回收等,通过言传身教时刻感化学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再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拘泥于教材,找出理论知识与环境保护的最佳关键点,通过自然、生动的教学方式将环境保护理念融入到教学中,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最后,以环境保护理念为主线,将其贯穿在教学及日常生活当中,教师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才能影响更多的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理念和责任感。

四、在教材中增多体现环境保护的内容

由于化学科目的特殊性,对学生实施环境保护教育及增强环境保护理念比其他课程更具有优势,虽然高职化学教材中的拓展材料不少,但是关于环境污染、危害及其防护措施内容还是太少了,特别是环境保护理念的培养方面相对更少。因此建议在教材编写及教学大纲中多融入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和理念,字里行间中处处体现环境保护理念,甚至建议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中也增加环境保护的理念及方法,使得学生重视环境保护,提高了学生的环境保护理念。例如:汽车尾气、煤燃烧的产物都含有二氧化硫,有毒,是大气污染物,工业上用用含有二氧化硫的尾气与含有硫化氢气体的有毒废气相互作用,反应能生成硫单质,既能回收硫又可以避免环境污染,实验室也可以用此方法处理尾气。

五、在高职化学教学中融入环境保护理念的方法

1.理论教学

现在的高职化学教材中增加了许多知识拓展内容,教师可利用关于生存危机的重大问题让学生感知为化学与环境联系密切,例如臭氧-人类的生命卫士,臭氧能够消耗太阳辐射到地球的能量,使地球上的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科学家们认为是人类向空气中排放的有害物质如氟利昂等使臭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提高了人类患有皮肤癌的几率。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使用电器绿色化,不再使用用氟利昂制冷的冰箱。同时补充氟虽然有毒,但其化合物并不都是有害物质,例如含氟牙膏可以防止龋齿,服用氟化钠可以防止骨质疏松。

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借助教材上面原有的拓展材料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理念,激发其社会责任感。教师可以在教材原有内容的基础之上结合专业特质,开展专项化学知识,例如车辆工程专业的可以增加乙醇汽油等课外知识,电气工程专业可以着重介绍金属的性能、原电池。建筑工程专业侧重大理石、水泥等方面的介绍。在讲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强化了专业相关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宣扬了环境保护理念。引导学生了解“绿色化学”,绿色化学是人们认识到传统化学的不足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绿色化学的遵循的原则是防止环境污染,提高原子经济性,尽量减少化学合成中的有毒原料和产物、设计安全的化学品、开发新型的催化剂,以降低环境污染为宗旨的现场实际分析、原料的再利用,减少官能团的引入、使用安全的溶剂和助剂、产物的易降解性、提高能源经济型以及防止生产事故的安全生产工艺等[1]。

2.实验教学

第一,改善实验器材。老旧的化学实验器材会影响实验的最终结果。所以应该与时俱进多采用既环保又节能的实验器材,这样不仅节约药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能提升实验结果的精确度。

第二,改良实验方法。教师应倡导绿色化学,化学是个很奇妙的世界,不同的反应物能生成相同的结果。例如银镜反应中检验醛基的存在,反应物可采用安全的葡萄糖来代替有危险的乙醛,虽然反应物变了,但实验现象一致。这样实验室既可环保,又可降低危险。

第三,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非常重要。化学实验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有毒气体、液体、固体。学生需要用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处置废气、废液、废渣。处理废弃物的国际潮流是“综合性废物管理”,即“三R”行动:减少浪费、物尽其用和回收利用。处理实验废弃物一般可采用如下措施:(1)减少废弃物产生量。(2)降低或消除废弃物的毒性。(3)回收利用。实验后的废液、废渣尽可能分类回收,若不能回收利用,则应倒在规定的地方[2]。

第四,实验仿真化。实验仿真化是用计算机虚拟仿真化学反应,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来具有的3D动画效果的化学实验现象。微观粒子很难想象,例如核裂变,变色眼镜的秘密等都是初学者不容易消化的内容,所以实验通过计算机虚拟仿真制作出来的动画效果更直观,更能清晰的解释微粒间的联系。

3.课外活动

夯实环境保护理念还需要展开多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牢记环境保护使命,充分利用能源,节能减排。例如通过开主题班会“水是制来的,不是自来的”向学生宣讲节约用水的理念。通过专题环境保护讲座,使同学们知道废旧电池的危害性,1节纽扣电池能污染60万升水,1节一号电池能使一立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进而组织回收废旧电池的公益活动,强化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能力,激发环境保护热情,坚守环境保护理念。

六、结束语

新技术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应该以保护人类环境为前提。化学这门自然学科具有特别的优越条件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理念,所以在高职化学教学中,理论结合实际,将环境保护理念贯穿于化学教学始终,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又能使学生掌握保护环境的基本措施,让学生牢记从点滴做起,保护地球环境人人有责!

参考文献:

[1]刘尧.化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1).

[2]刘美玲.浅谈加强高职化学教学中的环保意识[J].科技信息, 2011(6).

作者:马可楠

化学教学环境保护管理论文 篇2: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

摘 要: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为人类拉响警报,加强环保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化学课程因其课程的独特性,在对学生的环保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结合学科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贯彻环保已成为化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化学教学 环境污染 环境保护

随着世界能源会议的召开,环境保护这一话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和条件。然而,在人类社会工业化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革新的同时,生态环境遭受极大的破坏,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给人类社会带来福音的同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也遭受重大的破坏。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温室效应、大气臭氧层破坏、酸雨污染日趋严重、有毒化学物质扩散、人口爆炸、土壤侵蚀、森林锐减、陆地沙漠化扩大、水资源污染和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十大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贯彻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化学课因其独特的课程特点,在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确定了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程度逐渐提高,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新的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加重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如黄河断流、北京的沙尘暴等。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加强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是每一位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将环保意识植根于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养成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日常生活中做起的习惯,是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方针的必由之路。

二、在理论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教学的首要任务自然是传授知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根据知识特点将其与环保的知识和问题相结合,将环保教育融入理论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自然地接受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例如,在讲到煤和石油的有关内容时,我们很容易联系到环境被污染和生态被破坏的例子。国内的,我们可以介绍某某矿区塌陷,某某矿山变秃山,可以介绍“金水河变黑水河”、“梅溪河变臭水沟”的现实。国外的,我们可以介绍“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等。在讲到有关的化工生产时,我们可以介绍我国的江河湖泊被污染的现状,可以介绍“日本水俣事件”、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的“异氰酸甲酯事件”,甚至可以把全球气候变暖、南极上空越来越大的臭氧洞形成的原因介绍给学生,从而使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当然,在适当的时候,我们可以将国际国内在环境保护方面成功的范例,如:废渣山变花园、废塑料变汽油、废渣变建筑材料、垃圾变能源变肥料和废水的综合利用等介绍给学生,从而激发他们参与环境保护的欲望,增强他们搞好环境保护的信心,使学生认识到,所谓“废品”,实际上是摆错了位置放错了地点的巨大的物质财富。进行环境保护不仅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而且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注意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不注意保护环境,必将给人类带来灾难。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适当地融入一些环保方面的例子,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而且对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好化学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使智育与德育融为一体。

三、在实验教学中充分贯彻环保理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中学实验室的污染源多,国家提出居民区大气中的有毒物质有21种,中学化学实验室里就有14种。因此,要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首先就要从学生做起,从课堂做起。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以身作则,规范实验操作。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教师都要言行一致,做到实验操作规范,药用量适当,废液、废物不乱倾倒。如在药品的取用和称量、液体的量取和转移、过滤等基本操作中,准确熟练的动作可避免药品的洒落、挥发造成污染;药品取用少量,废液、废气经过化学处理再排放,可把污染降到最小。如硫在氧气中燃烧时,硫粉取少量,并事先在氧气瓶中装适量NaOH溶液,这样能把污染降到最小,有利于师生健康,从而树立环保意识。随着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化学实验从内容到形式都在发生较大的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如化学实验的微型化、化学实验的清洁化,特别是绿色化学理念的提出,体现化学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是社会对化学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对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合第二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为了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利用放假时间,开展第二课堂,组织一些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化学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关心和热爱环境保护工作。例如,可以通过知识讲座、板报、知识竞赛、演讲等,在学生中宣传环境保护知识;通过社会调查、走访、参观等活动,让学生了解进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可以利用电影、录像等现代化手段,向学生介绍气候变暖、沙尘暴、酸雨、大气臭氧空洞等形成的原因及其对人类的危害,让学生产生搞好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另外,可以通过一些与环保有关的小实验,如:“从定影液的废液中回收银”、“加氯消毒法处理污水”、“水中铬、汞的检测”等,让学生了解一些检测和治理环境污染物的方法,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同时也有能力参与环保。有条件的话,还可以组织学生对当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水土保护区和环境污染区等进行实地考查,使他们认识到人与气温、气候、空气、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及环境保护等都存在密切关系。通过现场对比,丰富学生环境方面的知识,将现场的现象与已授的化学知识向联系,展开问答。例如,酸雨是如何形成的、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是什么、防治途径如何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使环保教育更结合生产实际,可以到现场去教学,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工厂去参观(如化肥厂、农药厂、造纸厂、五金厂等),去看一看,了解工厂在处理工业“三废”方面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用什么样的设备转化“三废”,还可以指出尚有哪些不足之处,让学生开动脑筋,设想对尾气的处理和废液的转化利用,如何变废为宝。通过实地参观,既丰富学生的环保知识,又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形成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五、结合现有法律法规的宣传加深学生对环保意义的认识

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取得当地环保、水保、森保等部门的支持,让学生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環境文化方面的认识。

总之,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化学知识广泛深刻地渗透进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化学物质、化学现象、化学变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因此,在化学教学中,适时联系实际,渗透环保意识,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指导工业生产,优化产业结构,变废为宝,保护环境,这样才能营造美好的生活环境,人类才有一个充满生机的地球。

参考文献:

[1]周正民.环境化学导论[M].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1994.1.

[2]徐春放.化学教育,1999(2):321.

[3]陈小幸.南都学坛,2000(6):1131.

[4]徐丁苗.无机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

作者:马立华

化学教学环境保护管理论文 篇3: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尝试

摘要:没有渗透德育的化学教学,就仿佛离开了海洋的鱼,缺少了灵动与机敏;又宛如没有飘雪的冬季,缺少了意境与趣味。所以,教师在日常初中化学教学中,要意识到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并采用有效的方法,将德育教育贯穿到化学教学的每个环节,使之像一尘不染的、清新透亮的山泉那样,净化学生的心灵,洗涤学生精神上的“污垢”,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

关键词:化学教学;德育教育;渗透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仅是化学新课标对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的要求,还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然而,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没有使化学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融合。这不仅与新课标理念相悖,还不利于化学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为此,本文以初中化学教学为例,立足于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意义,并针对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提出有效策略,希望对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带来一定帮助。

一、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意义

1.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常常出现化学核心素养较为低下的问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原因之一是教师在化学教学中,依旧以“唯分论”为指导思想,并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把化学知识生硬地注入学生的大脑,忽视了对学生进行道德培养。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结合化学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不仅能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增强自己的道德品质,还可以使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得以有效提升。

2. 有助于打造别开生面的化学课堂

传统化学教学模式往往千篇一律,不是灌输式,就是填鸭式。这样就会出现化学教学单调乏味、课堂氛围暮气沉沉的现象。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是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化学考点,不能正确处理化学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关系,不能使化学教学与德育教育保持平衡。此时,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内容就可以有效解决这样的问题,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还可以打造别开生面的化学课堂。基于此,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积极主动地使德育教育融入化学教学中。

二、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策略

1. 采用情境教学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可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有效提升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为此,教师在开展化学教学活动时,可以通过设置教学情境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例如,翻开初中化学课本,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展现了很多令我们拍案叫绝的古人的发明成果。因此教师要积极挖掘这一资源,借助情境的作用,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首先,教师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上网的方式,收集如下图片:古代四大发明中的火药图片,有关蔡伦造纸的图片,古代人们在商周时期所制造的精美绝伦的青铜器等物品的图片;并搜集关于春秋战国冶铁炼钢、西汉湿法冶金技术的视频;其次,教师在上课时,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搜集的图片与视频,并对学生说:“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大屏幕中的有关内容,并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其他同学。”再次,学生纷纷热情主动把自己的观看感分享给其他学生。教师通过创设图画与视频情境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祖先不惧困难,善于创新,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绩。

2.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

如今,大部分初中生是独生子女,从呱呱坠地那一刻,就受到家人的关心与疼爱。这样可能会导致他们的合作意识较为淡薄。可是,现如今,讲究效率与效益的社会特别强调合作。因此,化学教师在日常化学教学活动中,应当注重对学生的合作精神进行培养。

例如,教师在开展《常见的酸和碱》的讲授时,就可以这样做。首先,教师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分组的注意事项,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其次,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部,围绕酸碱的种类、含义、性质等有关内容进行探究与发言;这样学生可以围绕常见的酸碱内容,发表不一样的看法,并相互补充。再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物质燃烧的条件”的化学实验,并引导所有成员,根据自己发现的实验现象进行交流。总之,教师通过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小组内部讨论问题、进行化学实验等方式,使德育教育与化学教学紧密融合,这些都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采用生活化教学法,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

众所周知,化学教材中蕴含着许多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内容,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可以采用生活化教学法,对学生的环保意识进行培养。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环境污染的防治》这一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出游,并在出游的过程中,向学生讲解附近一些被污染的水、土壤等资源,从而加强学生对污染危害的认识。再如,“一氧化碳”是污染大气的杀手之一,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在开展这一内容的讲解时就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首先,教师利用发生在生活中或电视里的一氧化碳中毒场景导入对这一内容的讲解;其次,教师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知道一氧化碳的危害吗?”借此,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就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积极讨论,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一物质的印象,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

综上所述,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通过采用情境教学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采用生活化教学法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等,进而实现了传道授业与育心育德的有机融合,也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道德水平与化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郝 晶.浅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6(25).

[2] 陈 梅.初中化學中的德育渗透初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1).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564100)

作者:聂定玺

上一篇:护士个人工作总结2篇下一篇:公司审计试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