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稿件的质量优化措施论文

2022-05-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图书的质量关系到出版社的声誉和效益,是出版社永恒的主题。本文通过分析医学图书编校质量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从做好年度规划、增强业务培训、提高管理力度、提升编辑素养、培养质检力量五方面,探讨医学图书编校质量问题的解决对策。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新闻稿件的质量优化措施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闻稿件的质量优化措施论文 篇1:

电视台新闻稿件的编辑处理研究

摘要:在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广播电视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各地区电视台要提升在媒体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必须高度重视新闻稿件的优化处理工作,全面提升新闻稿件处理的综合质量水平,确保满足市场受众的各项新闻观看需求。电视台新闻稿件的编辑者要注重强化自身的实践创新意识,学习新闻稿件的处理技巧与方法,努力使自身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本文将进一步对电视台新闻稿件的编辑处理进行分析与探讨,旨在为同行人士提供科学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电视台;编辑;新闻稿件

一、引言

当前是互联网信息技术时代,传统广播电视台的新闻编辑工作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各地区电视台高层领导要主动加强对新闻编辑者的科学指导工作,组织他们参与专业的培训教育活动,确保其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素质,确保新闻编辑者熟练掌握并运用新闻稿件的各项编辑处理技巧与方式,提高新闻稿件处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市场受众提供优质的新闻报道服务。

二、电视台新闻稿件编辑处理工作的要点

在传统媒介中,电视台是媒介市场的核心舆论机构,同时也是社会传播新闻信息的重要参与主体,要充分保障电视台传播的新闻信息真实有效性,必须提高新闻编辑者的个人能力和职业素质,促使他们在新闻稿件的处理过程中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保证自身编辑处理的新闻稿件信息内容的准确性。在电视台编辑处理新闻稿件的工作过程中,新闻编辑者首先要确保各项新闻关键信息的准确性[1],如新闻信息报道的地点、时间以及事件过程等都应该准确,确保最大限度地还原新闻事件,将原本的新闻事件完完整整地体现出来。然后加入独家采访内容,增强新闻稿件的感染力与号召力,使受众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新闻事件里传达的情绪。第二,保证自身编辑处理的新闻稿件信息内容的真实性。电视台的新闻编辑者要确保新闻报道中,所涉及的新闻信息和辅助性素材都与原本的新闻事件高度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出新闻信息的有效性。新闻编辑者要在第一时间为市场受众报道、传播最新的新闻事件相关内容,帮助电视台吸引、留下更多的忠实观众。第三,保证自身编辑处理的新闻稿件信息内容的统一性。在新闻稿件编辑处理的过程中,每个新闻编辑者都要做好自我检查工作,确保新闻稿件前后表达的内容含义一致,避免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影响受众对新闻信息真实有效性的正确判断。

三、电视台新闻稿件编辑者的职业要求

(一)较高的专业素养

电视台新闻稿件的编辑处理工作要求相关工作者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能够履行好自身的职责,规范自身各项操作行为,为受众提供优质的新闻报道内容。电视台的新闻编辑者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较高的语言逻辑水平、較好的审美眼光,确保在新闻稿件实践编辑处理的过程中准确运用各种技巧,高效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新闻稿件处理任务,科学地应对不同类型新闻稿件的处理工作。因此,现代电视台媒体在选拔新闻编辑者时,要注重综合能力与素质的考核工作,同时也要加强他们日常的专业培训教育工作,注重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团队协作能力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时代,电视台的新闻稿件编辑处理工作给新闻编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编辑者个人除了要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和素养之外,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要在高效完成自己工作任务的同时,加强与团队其他成员的互动交流,分享最新的新闻稿件的处理技巧与方法,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进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电视台新闻编辑技术方法也不断优化改进[2],现代电视台的新闻稿件编辑处理工作往往需要同时处理音视频、文字以及图片等多方面的内容,这就决定了新闻编辑者需要具备一定的团队协作能力,发挥出团队最大的优势。

(三)高度的新闻敏感性

新闻敏感性是现代电视台新闻稿件编辑处理工作对新闻编辑者相关能力的重要要求,其实质是电视台编辑者在新闻稿件处理过程中的科学判断能力。在日常工作中,电视台新闻编辑者要善于不断积累总结工作经验,学习汲取他人丰富的工作经验,从而实现全面提升自我的目的,提升自己的新闻敏感性,使自己能够科学准确地判断各项新闻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为市场受众提供高质量的新闻报道内容。

(四)稿件处理能力

稿件处理能力指的是新闻编辑者能够全面掌握、了解采集的新闻事件的情况,能够对相关新闻稿件信息进行妥当而准确的优化处理,为受众提供真实完整的新闻节目。在新闻稿件编辑处理的过程中,新闻编辑者要从记者的角度看待、分析新闻事件,确保呈现出新闻事件原本的、真实的、有效的内容。这要求新闻编辑者科学地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促进稿件处理能力的全面提升。

四、电视台新闻稿件编辑处理方式的创新改进措施

(一)创新编辑新闻标题、导语以及结构

面对新媒体环境,电视台新闻编辑者要创新新闻稿件处理方式,注重创新编辑新闻稿件标题、导语以及结构,确保最大限度地提高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受众的关注度。电视台新闻编辑者要对新闻事件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处理,创新多种编辑方式,完成对新闻事件的综合传播报道。例如,利用具有一定吸引力的新闻标题激发受众的观看兴趣,让受众能够直观清晰地看到标题,并产生继续了解新闻事件具体内容的欲望。然后要在后续的新闻报道中对内容进行生动有趣的描述说明,帮助受众更加深入地了解新闻事件。在新闻稿件导语的编辑处理工作中,新闻编辑者要注意简明扼要的原则[3],不要滥用浮夸、低俗的词汇,这样会降低电视台在社会中的公信力,让受众无法信服、认可该电视台新闻报道的价值。而在新闻稿件结构的处理上,新闻编辑者要注意电视新闻结构必须符合原本新闻事件内容的呈现方式,编辑者可以融入自身的新闻稿件处理创作风格特色,帮助电视台打造别具一格的新闻栏目品牌,从而吸引到更多的忠实观众,提高电视台新闻稿件的编辑处理综合水平。

(二)优化新闻稿件整体编排

在电视台的新闻稿件处理工作过程中,新闻编辑者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优化调整新闻内容,创新运用符合新闻信息内容的编排方式。新闻编辑者始终要遵循科学、公平、公正的态度,改进新闻稿件的整体编排处理工作,确保新闻发布后能够对受众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帮助受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要提升媒体在受众心中的良好形象,实现新闻节目核心竞争力与影响力的提高。电视台新闻编辑者在新闻稿件的编排处理阶段还需注重凸显出新闻内容的真实有效性,不能为了迎合受众娱乐心态的需求,一味发布浮夸虚假的内容,而要在保留原本新闻事件的真实内容的基础上,融入具有个人风格的点评内容,并进行合理的编排处理。如果在新闻稿件的编辑处理工作中,发现同期节目存在相似的新闻信息内容,新闻编辑者则要深入分析了解具体内容,并进行优化调整,采取相对应的信息内容编排方式,充分保障新闻的整体性。在新闻节目报道播放的阶段,可以采用综合叙述的方式,这样有利于帮助电视台充分发挥新闻节目的引导作用,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新闻稿件的价值。新闻编辑者在处理新闻稿件内容与新闻结构时,需要进行科学的分类操作,结合稿件对比、分析的结果,对内容进行一定的编排调整,科学地加工处理新闻稿件,从而提升电视台的新闻报道的高度,为市场受众提供高质量的新闻节目。与此同时,电视台新闻编辑者还可以采用创新的新闻对比编排方式,有效转变传统的新闻内容形式,让新闻内容相互呼应,让受众用户在观看新闻节目时能够进行自我思考,让新闻报道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新闻报道创造出更大的社会效益。

(三)合理使用新闻编辑模糊化技巧方式

新闻编辑者对电视台的新闻稿件进行编辑处理时,必须合理使用新闻编辑模糊化处理技巧,这能够帮助新闻编辑更好地提高自身新闻稿件的编辑处理水平,给受众带来更优质的新闻节目。在电视台播放新闻节目前,新闻编辑者要正确认识到新聞事件中的一些特定内容与人物需要科学有效地进行模糊化处理。编辑者不能受到模糊化处理技巧应用的影响,而要明确新闻稿件的内容结构,在充分保障新闻稿件内容完整与真实的前提下[4],对某些特定的隐私内容与人物进行合理的模糊化处理。新闻编辑者在对电视台的新闻节目进行编辑之前,需要科学统筹把握原本真实的新闻事件,深入分析了解事件内容,明确原新闻事件中需要进行模糊化处理的内容,明确哪些内容无须进行多余的处理操作。这样不仅能够减少编辑者的工作任务量,还可以做好新闻事件相关内容的隐私保护工作。除此之外,新闻编辑者对一些有待商榷的新闻稿件内容进行模糊化处理,可以保障自身编辑处理后的新闻内容是真实有效的,不会误导受众,从而给他们提供深层次的新闻观看体验。

五、结语

现代电视台要保障自身持续稳定的发展,创造出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必须高度重视新闻稿件的编辑处理工作,不断提高新闻编辑者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电视台的新闻编辑者,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要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新闻稿件处理技巧与方式,还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能够始终坚持真实有效、实事求是的新闻编辑处理工作原则,切实保障新闻报道的质量。只有这样,电视台才能够得到更多市场受众的普遍认可与信赖,才能够促进电视台新闻传播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姬鑫格.电视台编辑对新闻稿件的处理方式探讨[J].传播力研究,2018,2(29):120-121.

[2] 葛继晓.掌握核心能力,强化稿件处理——电视台编辑在新闻稿件处理方面的技巧[J].电视指南,2018(14):99-102.

[3] 张彦萍.电视台编辑对新闻稿件的处理方式与技巧[J].传媒论坛,2018,1(19):54-56.

[4] 刘一宪.电视台编辑对新闻稿件的处理方式与技巧[J].中国有线电视,2018,10(9):1076-1078.

作者简介:热米拉·吐尔逊(1991—),女,新疆阿克苏人,本科,新闻中心编辑,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作者:热米拉·吐尔逊

新闻稿件的质量优化措施论文 篇2:

医学图书编校质量问题的成因与解决对策

摘要:图书的质量关系到出版社的声誉和效益,是出版社永恒的主题。本文通过分析医学图书编校质量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从做好年度规划、增强业务培训、提高管理力度、提升编辑素养、培养质检力量五方面,探讨医学图书编校质量问题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医学编辑;图书质量;编校质量;编辑素养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21.04.016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Quality Problems in Editing and Proofreading of Medical Books

WANG Xia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Press, Beijing 100730, China)

Key words: medical editors; book quality; editing quality; editor literacy

第一作者:王霞,E-mail: 2034489394@qq.com

在轉企改制的情况下,经营能力成为各出版社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如何在“趋利”的情况下把好出版质量关是出版社面临的新问题[1]。医学图书对医学专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医学科普类图书又关系着大众的健康,如何提高图书的质量尤其是编校质量是医学出版社每个人都应重视的课题。笔者结合近几年出版物市场情况,通过分析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图书编校质量出现问题的原因,总结解决对策,以期为图书编辑在出版工作中提供借鉴,提高出版物质量。

1 图书编校质量出现问题的原因

医学图书有许多细分的学科,专业性强,其编校工作存在一定的特殊性[2]。笔者根据本社图书编校质量情况,分析总结了医学图书编校质量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出版速度与质量的矛盾

随着出版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为应对不断加大的经营压力,很多出版单位通过增加图书的数量和种类来追求经济效益[3]。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编辑人员为了完成工作量,有时对图书内容质量的要求会退居次要地位,使得组稿质量参差不齐,而低质量的原稿会直接影响图书的编校质量;另一方面,图书品种快速增长直接导致出版周期缩短,长期处于高强度、超负荷工作状态的编辑人员无法对稿件精雕细琢,也难以切实保障图书的编校质量。

1.2 编辑人员业务培训不足

医学图书出版对编辑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不少出版社的编辑人员为传媒出版专业的毕业生,他们有比较扎实的出版专业知识,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医学编辑是医药、护理院校的毕业生,编辑出版知识相对薄弱。因此,对于编辑人员的职业培训显得尤为重要。但以目前出版行业实际情况而言,出于效益优先的考量,新编辑入职后通常是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传帮带和短期培训成为职业教育的基本手段。很多出版社的新编辑,因培训条件所限,脱产培训时间偏短,短期内较难适应高强度的工作要求,但又必须完成一定的工作量,这种情况使得出版物质量极易出现问题。

1.3 质量管理力度不够

“三审三校”制度对保证图书编校质量有关键性作用,《出版管理条例》《图书出版管理规定》《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等法规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并提出了相关要求。很多出版单位也会根据相关规章制度,从选题管理、作者管理、书稿编写指导与协调、书稿验收、书稿三审、编辑加工、版式设计,到美术编辑、录排管理、校对制度、印装监督等制订各自的管理办法,但仍有许多单位落实不到位、执行有差距。例如,出版流程中有的环节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甚至流于形式。质量管理不到位,各环节人员的质量意识有待加强,应严格执行质量管理措施。

1.4 编辑人员综合素养有待提升

编辑是图书编校质量的把关人,其综合素养高低对编校质量至关重要。编辑应具备耐心细致的职业素养、强烈的责任意识、深厚的知识储备、精湛的专业技能及优秀的文字表达能力[4]。但在编校过程中,仍有许多编辑人员因为种种原因出现差错,影响了图书的编校质量。例如,有的编辑凭“经验”处理问题,不认真核查而出错;有的编辑责任意识不强,快出书、赶进度,在编校工作上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而出错;有的编辑因不熟悉专业知识和现行的法规标准而出错;也有编辑因为缺乏足够的交叉学科知识而出错。要做好编辑工作,仅仅掌握编辑技能和本学科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一个优秀的编辑应掌握各方面的知识,面对可能存在的问题时有相应的敏感性和判断力。因此,全面提升编辑的综合素养,是保证图书编校质量的重要一环。

1.5 质量检查力量薄弱

书稿的质量檢查应达到2个目的,一是协助策划编辑和文字编辑进行质量把关;二是通过质检人员的反馈,与文字编辑进行业务交流,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由于人员有限,审读书稿只能采取抽查阅读的形式。质检人员也存在一定问题,有的质检人员知识储备不足,专业知识欠缺,有些问题应该发现而没有发现;有些问题质检人员已经发现但不知如何处理,而编辑也未处理;还有一些问题,质检人员的处理标准不一致或本身存在错误。如此,就会存在漏网之“鱼”,如文稿存在错别字、文章排版出现错漏、名词规范不一致等情况,出版社需要及时将已经印刷或发行的图书召回并重新印刷,无形中加大了工作量,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损失,甚至影响企业形象。

2 图书编校质量问题的解决对策

笔者结合图书编校质量问题的成因,建议从以下5个方面着手,切实解决编校质量问题。

2.1 做好年度规划,合理分配工作

针对编辑工作量大的问题,出版社应对出版物总量进行宏观规划,不过度依赖数量、品种增长的发展模式,合理配置出版资源,使编辑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优化选题、编辑加工、装帧设计上。出版社在做年度规划时,应将出版规模控制在与人力规模相适应的程度上,努力提高单本书的效益。

出版单位要坚持抓好选题的总体规模和选题类型的结构比例,包括图书类型结构和专科分布结构。努力做到规模适当,结构均衡,比例合理,更重要的是减少重复选题。在目前的出版形势下,要做到选题不重复相对困难,但策划编辑要通过多走访书店、多渠道了解图书市场信息,大体掌握本学科范围已有图书的选题概况及市场效果,确保自己策划的选题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不重复已出版的选题,少做与本社重复的选题,回避重复本社2年内已出版的选题,努力在内容重点、编排格式、文字风格等方面做出创新。

策划编辑工作的重点,除了选好选题、选好作者之外,要把大量精力放在“中耕”工作上。编辑要把确定选题当作播种,把收到书稿当作收获,其间的工作就是“中耕”。策划编辑应与作者共同确定内容重点、编写体例、写作风格,仔细审读作者拟定的目录,特别是认真审读样稿,提出合理的反馈意见。出版社经常强调图书的“源头质量”,讲的就是要拿到高质量的书稿。

2.2 增强业务培训,稳定编校队伍

编校队伍建设是出版单位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如何培养新的编校人员,让其尽快成长,是每个出版单位紧迫和现实的问题。笔者建议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新编辑培训。首先要落实好上岗前的脱产培训,进行各项标准规范、职业素养、工作流程、业务知识等的统一集中学习。例如,除了政策法规之外,还有三大类:一是编辑出版规范,如选题管理规范、书号使用规范、封面标识规范、版权页标识规范、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等;二是语言文字规范,如数字用法规范、标点符号使用规范、汉语拼音正词规范、语法修辞规范等;三是专业规范,如量和单位的使用、医学名词和药名规范化等。其次,新编辑要在出版、校对和营销等相关部门进行流转实习,这对于培养编辑的语言文字基本功,使其成为“编印发一体化”全流程的编辑十分有益。

上岗不久的编辑要指定专人帮带,并建立考核制度,以一定的形式进行编辑业务能力评估和反馈。这是让新编辑在短时间内真正成长的有效方式,也能充分利用本单位优秀员工的技能和经验,帮助新编辑尽快提高业务水平,适应岗位工作的要求[5]。帮带老师应对新编辑进行全面、专业地指导,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并认同单位的企业文化,从而有助于培养新编辑良好的职业素养。

2.3 提高管理力度,加强流程意识

图书生产出版过程中涉及很多环节,需要出版社各部门、各角色围绕同一目标配合,共同实现出版目标。因此,出版流程的科学规范是保障图书质量的重要因素,为此,应制定灵活的工作流程,提高各环节的管理力度,确保工作正常进行。

图书出版环节有选题策划与组稿、书稿接收与“三审三校”、文字加工、美术与版式设计、录排与校对、图书印装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业务工作的具体步骤,也就是小环节,每个小环节的质量是大环节的质量基础,只有从每一个小环节抓起,才能确保图书的整体质量。

2.4 提升编辑素养,树立责任意识

医学编辑除了要避免一般文字、逻辑等方面的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外,还应避免知识性和科学性的问题。这就要求不管是新编辑还是经验丰富的老编辑,都必须主动、自觉地加强学习,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努力提高自己的编辑素养,使自己成为具备“工匠精神”的人。

编辑要对科技文化进行选择、调控和传播,也要对出版物的质量进行全程把关。所以,编辑的责任重大,必须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才能激发我们加强质量控制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把质量工作放在所有业务工作最突出的位置,采取一切措施提高出版物质量。

2.5 培养质检力量,精化编辑加工

图书质检工作关乎出版社的出版品质,一种出版物在付印之前必须开展图书质检工作,以避免出现质量问题或内容错漏,影响图书质量。对于出版社而言,要培养和造就图书质检复合型人才[6]。出版社要为质检人员创造条件,使其优化知识积累,拓宽知识领域,培养其创新意识、创造能力。质检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能够针对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对书稿的内容包括稿件的整体框架需要有充分的理解能力,同时还需要具备耐心和细心,在工作中努力践行有利于质量保证的行为准则、管理规章、标准等。

3 小结

国家对于出版物的总体要求分为2项: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中社会效益是首要的。每个合格的出版物都肩负着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科学技术知识和人文艺术的重任,而出版流程中的每一位编校、设计、出版印装人员都对出版物的质量负有重要责任。出版社要在保障基本经济效益的前提下,重视出版物的社会效益,利用好其广泛而深远的社会传播影响力,打造优秀精品出版物。医学专业出版社也应当向优秀人文出版社学习,如采取出版项目制,从宏观的内容导向把关、中观的内容质量鉴别、微观的编校印装优化方面保障图书质量[7]。医学编辑更应牢固树立责任意识,狠抓环节质量,对书稿进行全面审读,并熟悉各种标准和规范,努力做好策、编、校、审各环节工作,切实提高图书的出版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俊卿.医学图书出版质量现状、症结及应对策略[J].科技与出版, 2011(7):12-14.

[2] 王益友.医药卫生类图书编校中常见问题的处理[J].出版参考, 2020(11):76-78.

[3] 刘夏夏.论出版物编校质量问题及成因与对策[J].新闻传播, 2016(22):79-80.

[4] 秦洁.浅谈编辑素质对出版物质量的影响及对策[J].新闻研究导刊, 2017,8(20):252,260.

[5] 朱丹.提升图书编校质量之我见[J].中国出版,2019(21):35-37.

[6] 肖向阳.落实科学发展观呼唤图书质检复合型人才[J].出版科学, 2009,17(1):45-48,28.

[7] 杨石华,陈卓.出版项目制:图书质量保障的有效实践方式[J].出版广角,2019(15):20-23.

(收稿日期:2021-03-31)

(修回日期:2021-04-19;编辑:郑宏)

作者:王霞

新闻稿件的质量优化措施论文 篇3:

专业出版社图书质量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应对措施探析

[摘要]图书质量是出版行业常抓不懈的监管重点,更是专业出版社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新发展阶段下,专业出版社必须重视和直面自身存在的图书质量问题,结合专业特殊性从处理发展质量与发展速度的关系、质量意识、编校队伍、管理制度等方面深度剖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作为出版黄河图书最权威的专业出版机构,黄河水利出版社通过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严守底线,加强选题管理,注重质量意识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措施,建立完善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在图书质量管理方面积极探索与创新,以期为聚焦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的出版界同仁提供参考。

[关键词]专业出版社;图书质量;保障措施;高质量发展

图书质量是出版社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关系党和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大局。2019年1月1日施行的《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办法》中指出,图书质量是重中之重,占了社会效益考核指标体系的一半权重[1]。专业出版社的专业性较强,但出书规模及自身的经济实力不具备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其只有重视出版质量,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突出专业特色,才能在专业出版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新时代专业出版社必须正视图书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索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保障措施,才能顺应时代发展,铸造文化精品,提高市场竞爭力,保持高质量发展。

一、图书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出版行业发展体量的增大和新老人员的更替,图书质量常存在一些普遍问题。2004年12月,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指出,图书质量包括内容、编校、设计、印制,4项均合格的图书,其质量属合格;4项中有1项不合格的图书,其质量属不合格。

在内容质量方面,部分图书存在选题重复和缺乏原创性;三审环节政治把关不严;稿件的科学性、艺术性和知识性不强,内容粗制滥造;未按规定履行重大选题备案程序等问题。

在编校质量方面,由于编校程序复杂,涉及作者、编辑、校对等人员,相关工作人员稍有工作责任意识淡薄就易造成质量问题,这也是图书质量管理的难点。从主管部门质检情况看,专业图书编校质量主要存在文字性差错、逻辑性差错、书稿结构性问题、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文中表述前后不一致和不符合学术图书出版规范等问题。

在设计、印制方面,部分图书存在版式设计前后不统一的问题,并且随着技术发展,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不断涌现,这些材料、设备、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图书装帧、印制中,而有时印制环节质量监控落实不到位,会导致图书字迹模糊、书页错误等问题。

二、专业出版社图书质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专业出版社图书存在质量问题,既有外部因素,也有专业出版社的自身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部分专业出版社未能正确处理发展质量与发展速度的关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专业出版社在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出书数量与质量等关系上出现偏差。其未对选题数量和质量进行控制,造成出版规模与编辑能力不匹配的问题。部分出版社为提高经济收入,扩大出书规模,将图书出版专业范围进一步拓宽,但其编辑人员专业知识结构未有相应调整。没有专业编校队伍的支撑,出版社跨领域、跨学科出书,难以保证图书质量,导致出版图书数量与质量之间产生的失衡现象愈加严重,给图书质量带来隐患。

其二,部分人员对图书质量问题,特别是编校质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质量意识和质量观念模糊。图书不是一般的物质产品,其对质量有较高的要求。图书质量出现问题,轻则影响出版社的品牌形象,造成经济损失;重则会影响出版社的生存和发展。尽管出版社不断强调图书质量,但仍有部分人员没有真正认识到图书质量对出版社发展的重要性,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模糊。特别是对专业面较窄的学术专著,部分人员片面地认为学术专著的读者少,出现质量问题影响小,从而缺乏对图书质量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其三,编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参差不齐,并且单位内人员流动频繁,编校队伍不稳定。在专业出版社工作的编校人员专业教育背景、学历等差别较大,在编校过程中发现和纠正问题的综合素质不一,特别是在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容易导致编校质量参差不齐。专业出版社受图书市场激烈竞争的影响,单品种图书发行量小,产生的经济效益低,以致出版过程中编校费标准低,对以绩效工资为主要收入的编校人员来说,工作量大而收入低,使得他们对发展前途失去信心,从而造成人员流动频繁,这对图书出版质量造成了不良影响。

其四,部分编辑对职业培训工作不够重视,其职业素养有待提高。受编校人员流动频繁的影响,一些新编辑没有经过严格的岗位培训,直接投入工作一线,职业敏感度低,对稿件中存在的差错难以有效甄别和消除。另外,一些编校人员不注意平时的学习积累,对相应图书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更新不及时,对新的行业标准规范不了解,这也会影响图书质量。专业出版社在社内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少,这也导致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其五,部分专业出版社管理制度不完善,监管不严格。对图书质量管理,专业出版社应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如出版流程管理制度和质量奖惩制度等。但随着经济压力的增大,图书出版规模不断扩大,出版周期不断缩短,有时不能严格按照相关条例和规定进行操作。例如,部分出版社的图书印前编校质量检查制度、出版样书质量检查制度未能很好落实,使得其不能及时发现图书印制质量问题。由于图书编校质量奖惩制度不完善,对编校人员未能起到约束和激励作用,从而导致编校人员对提高图书编校质量的内在动力不足。

三、图书质量问题的应对措施

黄河水利出版社是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管、主办的,以出版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黄河文化类图书为主的专业科技出版社。其本着“服务主业、突出特色、严格质量、多出精品”的宗旨,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多年来深度开发黄河相关选题,在质量上不断突破和跨越,初步形成了主体性的黄河书系,出版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专著,并且多种图书获得国家级重要奖项,包括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图书奖等,在水利行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也使其成为宣传“治黄”成就、弘扬黄河文化、推广“治黄”科技成果,推动“治黄”科技进步的重要阵地,为“治黄”工作和水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出版黄河图书最权威的专业出版机构,黄河水利出版社高度重视图书质量工作,近年来其在图书质量管理方面积极探索与创新。

(一)全力防控出版领域意识形态风险,严守质量底线

出版社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确保入脑入心、落地生根,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党的出版方针政策,堅持党管意识形态原则,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出版工作,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并坚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严守出版纪律,切实履行好出版工作者肩负的职责,坚持图书的导向正确、内容健康、格调高雅,确保内容生产安全。

(二)加强选题管理,正确处理发展质量和发展速度的关系

专业出版社的选题专业特色明显,其应该根据自身的专业和特色,加强选题的源头管理,控制总量,优化选题结构,加大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类选题的开发力度,打造出版文化品牌。一方面,出版社应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和选题论证,策划适销对路的图书产品,适度压缩出版规模,严格控制一般性图书选题的数量,不上报超出出版范围的图书选题,从而为提高出版质量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出版社要在重点出版方向上集中力量,加强选题调研,扩大出版规模,提高选题集中度,强化出版特色。专业出版社要正确认识发展质量和发展速度、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发展,将发展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三)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图书编校质量管理

其一,编辑要强化质量意识,提升图书编校质量。专业出版社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图书市场中立足,必须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黄河水利出版社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把过硬的图书编校质量作为参与专业图书市场竞争的法宝。因此,黄河水利出版社多次强调质量意识,从上到下灌输质量工作的重要性,强调执着专一、精益求精、尚新求新的工匠精神。全社员工只有从理念上充分认识图书质量的重要性,才能在出版工作中践行“工匠精神”[3-4],进而在专业领域精耕细作,使图书编校质量得到不断提升。

其二,出版社要修订、完善编校流程管理制度,并加大落实力度。编辑校对是出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图书的编校质量。在此过程中,编辑必须严格执行责任编辑制度和“三审三校”制度。在编校流程管理制度中,出版社要明确审、编、校各个环节的岗位职责、工作重点和质量要求,严格按照出版流程执行,严禁跨环节运行。对重点图书及印量较大的图书,出版社还应增加审次和校次,或者约请外审专家审稿,切实保证编校质量。同时,根据专业特点和组稿要求,出版社还应增设稿件进入出版流程前的审稿环节,把好稿件的内容关。另外,书稿交到出版社,进入编审程序前,组稿编辑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根据选题要求做好编前审稿工作,对不合格的书稿及时退改,待书稿修改达到出版标准或编写要求后,再进入编辑环节,保证书稿在编校过程中不进行大量删改,这样既能保证出版质量,又能缩短出版周期,节约成本。

其三,出版社要重视培养作者队伍和外审专家。图书内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的专业水平和治学态度。专业出版社要注意收集研究与出版社出书方向有关的选题信息,了解相关学科发展情况及图书出版情况,联系一批高素质的作者,培养自己的作者队伍。同时,在组稿和书稿编写过程中,编辑应保持与作者的沟通和联系,认真做好书稿编写服务工作,从源头上保证书稿的内在质量。专业图书的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较高,比一般图书的编校难度大,编校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针对这种特殊情况,专业出版社需要邀请相关专业的外审专家对稿件质量进行评价,提出相应修改意见和建议,真正地从专业方面把关。

其四,出版社要注重编校人才队伍建设,为提高编校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根据专业出版社的发展需求和人才结构,出版社要有针对性地培养编校人员的综合素养[5]和主动学习的习惯,引导其关注图书出版全过程,使其成为出版行业的行家里手。同时,出版社应积极组织编辑参加国家新闻出版署要求的每年最低90学时的继续教育培训,并结合专业出版社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出版法律法规、专业规范标准、社内规章制度的培训,请行业内有经验的专家对专业科技书稿中常见的普遍性、典型性问题进行讲解。此外,出版社也可以组织编校、设计人员对编辑、校对、封面设计、印刷各环节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研讨,并通过集中学习、培训、现场考察、交流研讨等多种方式,不断增强编校人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

其五,出版社要修订、完善图书质量奖惩制度。合理有效的奖惩制度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如在图书质量奖惩制度中融入竞争、考核等机制,引导员工树立积极正面的工作态度,激励他们做出更多、更优秀的精品图书。除了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每年的图书质量检查,出版社还应每半年进行一次质量检查,并召开全社会议,通报图书质量检查结果,对检查中编校质量合格的编辑和校对人员进行奖励,对检查中出现编校质量不合格的编辑和校对人员进行相应处罚,并对连续出现质量问题的责任人员按国家有关规定调整工作岗位。

(四)畅通出版环节,加强印前质检和印制质量

监控

图书出版中间环节多、程序烦琐[6]。制度管理是确保图书出版质量的根本。为确保图书质量,各个环节都不能出问题。出版社应详细地制订图书出版过程的质量控制办法,各个环节均实施责任制及负责人签名制。这些措施的实施,因责任明确,既避免了中间环节之间不必要的矛盾,还节约了各自的时间。另外,出版社还应加强印前把关,安排专职质检人员对图书编校过程和印前编校质量进行检查,查漏补缺,并确保其日常化,同时增加质量反馈工作环节,形成后环节对前环节的质量评估,并作为对编校人员考核的依据,提高编校人员做好质量工作的自觉性。最后,印制质量管理人员要加强与印刷厂的沟通与交流,严格落实印刷样书检查制度,及时发现印刷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并且不定期开展入库图书印制质量抽检工作,及时向印刷厂反馈问题,进行整改。

四、结语

图书质量是出版行业常抓不懈的监管重点,更是专业出版社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专业出版社在正视自身图书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剖析其原因后,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加强选题管理,注重质量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以达到提高图书质量和促进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宣部印发《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办法》[EB/OL].(2019-03-11)[2021-06-18].https://www.sohu.com/a/300543010_210950.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M].北京:学习出版社,2021.

[3]杨松超.浅析图书编辑工匠精神[J].中国出版,2021(07):49-51.

[4]李锋,匡敏.坚持正确导向,弘扬工匠精神,提升图书质量—科学出版社图书质量管理探索与实践[J].中国出版,2021(08):14-17.

[5]洪梅.探析新时期图书编辑应具备的素质[J].采写编,2021(02):153-154.

[6]王兰玉.规范出版流程管理,提升图书质量[J].传播与版权,2021(01):16-18.

作者:李洪良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