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育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中学语文教育论文(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是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制定出切实可行,便于操作,并且具有检测性的学习计划。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运用圈点批注等方法做好课前预习,为提高课堂听课效率打好基础。

第一篇:中学语文教育论文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策略

摘要:当今世界不断的发展与进步,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教育事业对一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充足而优秀的人才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时代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语文素养的高低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语文素养高的人才,他会很清楚地总结工作中的教训与经验,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很大的帮助,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因此,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显得特别重要,而且这也是我们国家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本文首先分析了我们国家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素质低下的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原因给出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措施。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文素质;培养策略

对于中学时期的学生来说,在这一时期加强对语文素质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会给它们以后的学习提供很多的帮助。语文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它是一个非常有趣而且可以陶冶情操的课程,它对于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有很大的帮助。中学教育中语文素质包含很多方面,其中有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对汉字的认知和书写能力、对文章的理解能力还有写作方面的能力等等。良好的语文素质会对一个人的工作和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能使学生做到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合格的、优秀的好学生。而如何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也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和关键。

一、现在中学语文课堂中语文素质低下的原因

1. 教师不重视语文,导致学生语文素质提不上去。语文是我们国家教育中很重要的学科,而且这也是我们平时用的最多的一门课程。我们每天和别人交流的时候就会用到语文,所以它与我们的生活交流很紧密。但是正因为这样的原因,一些教师对语文的教学放松了要求。教师只是简单认为语文就是读读书写写字这么简单,不重视语文教学,学生的语文素质也就提升不上去。

2. 教师没有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中心。处于中学时期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很强的自制力,对自己也会有一个很好的约束能力。在我们国家中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按照原来的教学方式,把所有的知识都教授给学生,不给学生自己感悟和理解的机会,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壓力很大。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学,使中学生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半点兴趣,他们上课不听课,教师讲的方法他们也学不会。语文素养的培养也只是纸上谈兵。

3. 教师和学生家长没有积极的沟通,上课的时间是很有限的,我们教师能教给学生的东西也是有限的,语文教育还需要家长的配合。现在我们国家的大部分家长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陪孩子,即使是已经上了初中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自理的生活能力,他们也会需要家长的关心和爱护。家长要和教师多进行交流,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然后回到家后为孩子制定一些好的学习策略。培养语文素质是需要花很多时间去养成的过程,语文素质的培养是长期反复的过程。因此,我们教师在课下要多和家长进行交流,一起帮助学生养成好的素质。

二、在我们国家中学中培养语文素质的方法

1. 在课堂中加大学生的语言文字练习。学生学习语文除了可以使自己的知识更多以外,还可以培养自己的素质。学生的语文素质是通过听、说、读、写等能力表达出来的。词汇在学习语文中很重要,是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在平常上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学习词汇的重要性。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词汇延伸到句子再到整篇文章,只有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写作方面才会觉得更加简单,避免出现不知道怎么写作文的情况。

2. 在课堂中教学时,多注意在教材中寻找更多有用的知识。在我们国家中学的教材中也有很多好的文章,还有一些很好的句子。这些文章和语句能够帮助学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审美。课本教材是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的,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看课外的书,要引导学生在教材读透教材,发现教材中的美。然后让学生把这些好的东西都记下来,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3. 适当地减少课后作业,让自己的学生少一点压力。我们国家的竞争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大很多,因此,在中学我们教师和家长都给了学生很大的压力。如果学生每天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业上面,那么他们就会没有时间去培养自己的素质。语文素质的培养是需要花很多时间去养成的一个过程,它还需要学生有时间去总结和反思。因此,我们教师要适当地减少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压力,让学生有很多的时间去自我反思和进步。

4.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心理素质。优秀的人才不仅有高的智商,掌握足够多的知识,还需要有很多良好的习惯和心理素质。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该多帮助学生养成很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样对他们的语文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语文素质。另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对学习有一个目标,这样学生的成绩就会提上来。

5. 在课堂教学中多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每一个人都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同,这样自己的信心就会增强,对于一件事也就会更加用心。学生如果很喜欢语文,那么他就会对语文的学习花很多的时间,对于语文的学习也会更加深入,很容易形成好的语文素质。如果学生不喜欢语文,那么语文素养也就很难培养。教师的鼓励能够让学生对自己产生信心,能够激发他们的好胜心,学生也就会变得更加喜欢语文。由此,语文素养的形成也不再那么困难了。

总之,形成好的语文素质会对一个学生以后的学习提供很多帮助,也会使他对语文的学习变得更加简单。中学语文教师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帮助自己的学生养成很好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参考文献:

[1] 黎 靖.浅述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J].中国科技博览,2010(10).

[2] 黄 力.初中生语文课堂素质教育初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44).

(作者单位:贵州省仁怀市大坝中学 564506)

作者:李登勇

第二篇:关于中学语文教育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探析

【关键词】中学教育语文教育人文素质

人文素养水平一方面与个人成长和发展存在相关性,另一方面还好家庭和谐有着密切联系,直接影响到国家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近些年中学生逐渐变成社会发展的重要主体,由此可以看出,对中学生人文素养进行培养极具重要价值。

一、人文素养培养对中学生成长的必要性

1.语文教学需要人文精神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商品大潮的冲击,在文化、人文学术领域以及整个社会造成一种人文精神的失落,人们的价值取向变了,在物质财富逐渐丰富的同时,人们的精神追求却受到了不应有的忽视。这是教育面临的现实社会背景,因此,中学的语文教学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加强学生认识社会客观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念也就有了更为积极的时代意义和教育价值。可以说,加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培育不仅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学语文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2.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

长期以来,语文界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存在着很多的争论,但都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缺乏一种全面的认识。我国特殊的政治因素的影响,使人们要么毫不顾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为地夸大思想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要么将语文教学中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狭隘地理解为政治思想教育,使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变成一种纯粹的说教。在对语文教学中人为地夸大政治教育做法否定的同时,也因此忽视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性教育目标。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性质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从学科特点上来说语文应该是一门人文学科。它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并且通过人文知识体现出丰富的人文内涵。因而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可以为学生提供历史的、文化的智慧,展示高尚的情操,人生的哲理,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因此,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和人文精神联系最密切,培育学生人文素养应该以语文学科为重要渠道。

3.语文教学的目标应着眼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母语学习的过程,首先,是一个丰富语言学习者的精神经验,培育语言学习者的主体精神,形成语言学习者的个性生命的过程,是一个文化濡化的过程,是一个人成为独特的文化自我的过程。其次,才是语言能力的训练和提高的过程。这实际上告诉我们,语文教育的目的最重要的应该是培养人,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使人走向完善的过程。将语文教育理解为一种纯技术化手段,机械地理解教学内容,同时肢解课文,把课文当成是学习语言的工具,按字、词、句、段、语、修、逻、文来分析等,这种狭隘片面地理解语文教学目标影响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把文学作品当成是语言训练的工具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对作品丰富人文内涵的忽视。这也会使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被训练为做题和分解文章的机器,对语文失去兴趣。

二、中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1.重视语文文学内容

语文是学生从小接触的科目,在进入中学后,多数人对语文的关注度并不高,一些学生不重视字的书写,而怎样用词与写字是语文教育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当前一些中学在语文课程中都要求展开书写教育,确保学生可以写一手比较整洁漂亮的字。因此,有必要在中学教育教学中展开书写教育,可选择书写比赛等教育方式,从而使学生书写积极性得到不断提升。学生除了要积极的学习各种技能和知识,而且还要有足够的知识情怀和优秀的人文素质,从而促进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传承。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通过环境影响、知识的沉淀和知识的教授等多种方式共同来提升学生的内在修养、气质和内在品质。此外,因为书写环节教材相对比较少,应该组织教师与学校展开合作编写,通过该方式所编写出来的教材能够在该区域的中学院校中加以推广应用,由此取得理想教学效果。

2.提高教师自身人文素养

在中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对教师自身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因此教师需要通过不同的途径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这样才能更好的去教授学生。人文教育关键的就是培养人们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等,探索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途径。中学教师不但要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價值观以及人生观等,还需要重视对其他科目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找到教育和其他知识之间的契合点,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掌握人文教育的内涵。比如,在中学的课程中有比较特殊的几个章节:《大自然之歌》《我喜欢的动漫形象》等,这些不仅涉及到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还和科学以及动漫知识有了关系,教师只有充分地了解相关的知识之后,才能够更好地理解背后的人文内涵,也就能更好地向学生传递这些知识。

在之前的中学教学中,教师所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只关注学生专业知识的教授,而忽视了对文化相关知识的传授,因此学生是没有学习文化的学习机会的。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导作用,注重在课堂的上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参与,充分地挖掘学生们的个性。比如让学生欣赏外国雕塑作品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对这些雕塑进行感知,然后让他们主动的去挖掘雕塑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这样会给学生学习雕塑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对美的理解。

3.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语言文字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的变化,是一个民族人文发展史。在高等院校中进行语文科目的教学,就是对民族文化中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文学作品是作者对一种特定时期的生活环境和人文精神的描述,也是作者表达自身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也是不断认识人类的发展、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各种人生、人道、人权和人性等各种感悟的人文精神。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以人文素养为基础的语文校园文化活动,并且积极的开展和人文精神有关的讲座,邀请学者和研究人员来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进行深化,这样不仅仅能够建立起一个生动活泼的校园氛围,而且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对自身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并逐渐形成一种比较完整的人文精神。

4.实现人文教育的多元化融合

随着人们思想的改善,各个学科之间的距离不断的被缩短,逐渐走向了大融合的局面,各个学科之间的界限也逐渐的变得模糊起来。语文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练习,而且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在进行语文的学习的时候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人文精神、人文艺术赏析能力和人文价值的感悟,不断的帮助学生进行人格的健全的培养。所以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把传统单一的语文教育模式进行改善,把语文教育在人文文化教学的基础上和哲学、历史和艺术等一些学科进行结合,从而树立起一个大语文的语文教学观念,这样学生能够从各个角度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让学生进行全方位来接受人文知识和人文价值。

5.亲近自然,走向自然,提高人文素養

大自然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以博大的胸怀包容着万事万物,她给人类的不仅是赖以生息的物质需要,而且更多的精神启迪,所以,她又是一部耐人寻味的教科书。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这是“大语文”教学的延展。让学生用心地观察自然,感悟自然,不仅能在大自然中学到知识,还能得到心灵感悟。红霞与晨曦的美丽,花香与鸟语的迷人,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的真谛,启迪着学生的心灵,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走进自然,融入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自然中静化心灵,感悟浓厚的人文气息,体会“天人合一”的思想,抒写心灵的顿悟,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

综上所述,人文精神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学校园文化赖以发展与生存的灵魂。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学生在语文教育中并不能受到良好的人文教育熏陶,加上学生在人文精神素养方面受到来自外界因素的强力冲击,从而表现出严重的缺失现象。而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只有不断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并在语文教育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才能进一步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从而促进中学语文人文素养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屈静.中学语文教育培养人文素养的途径探析[J].科学时代,2015,(02):37-38.

[2]崔秀娟.语文教育教学之人文素养的培养[J].科学中国人,2014,(17):246.

[3]邓清林.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主义教育与人文素养的培养[J].教育科学,2016,(04):50.

作者:李艳

第三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学法指导

摘 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是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制定出切实可行,便于操作,并且具有检测性的学习计划。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运用圈点批注等方法做好课前预习,为提高课堂听课效率打好基础。同时还要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听课习惯和涉猎课外知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这样日复一日,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潜滋暗长,不断提高。

关键词:制定学习计划 培养良好习惯 拓展学习空间

古人语:“授之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渔,则可解决一生之求”。学习也是如此,学习不仅要掌握一门学科的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学生如果掌握了学习方法,便会受用终生。因此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注重引导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教会他们课前怎样预习,上课怎样听讲,怎样拓展学习空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指导学生制定好学习计划

要学好语文,首先要制定好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有了学习计划,方能合理安排时间,适当分配精力,努力达到学习目标。其基本要求有如下几点:

(一) 正确的学习目的

每个学生的学习计划,都是为了实现实习目的服务的。正确的学习目的,是正确的学习动机的反映,是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和克服学习困难的内在动力。

(二) 具体的学习安排

具体的学习安排是学习计划的主体部分,它包括:自学缺漏知识的内容、要求和时间安排;配合新教材的学习,系统自学有关读物的内容、要求和时间安排;不受教师教学进度的限制,课前自学新教材的时间安排,参加语文课外活动及阅读课外书籍的内容、要求和时间安排。学习安排要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三) 求真的态度

由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因而在制定计划时,每个人的计划重点和要求是不同的,不能千篇一律。有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就不必急于去自学课外读物,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弄懂内容上。基础好的学生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一) 抓住预习重点

语文教材的每篇讲读课文前面,均有“学习重点”和“预习提要”两项内容,自读课文前有“自读提示”,它们是课文学习的重点和关键,是学生预习课文的“指路明灯”。其次课后练习的“理解”和“分析”部分,往往指出了课文的思想内容,篇章结构和语言运用,也可做为预习的纲要。抓住重点预习,就可以使预习、听课、练习前后一致,构成整体,提高预习效果。

(二)反复阅读课文

在阅读中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脉络。

(三) 运用圈点批注

教师应指导学生圈点的范围和统一圈点的符号,一般说来,所圈点的内容是生字词(待查字典),与学习要求有关的重点词句(待分析),疑难问题(待质疑)等,为了查找方便,教师可在班上讲解圈点符号的用法,使其圈点规范化。

(四)查阅工具书

《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是学生必备的语文工具书。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圈点后利用工具书,解释圈点的字词(包括注音、释义、辨析等),这样做便于在阅读中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加深印象,为讲读课文扫除障碍。

三、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课堂教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法,坚持抛弃以“教”为中心的课堂结构,设计以“导学”为核心的课堂结构,使学法指导渗透于课堂教学活动中。

(一)激活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指导和训练,激励求异思维。要精心设计具有思辨意义,能引导学生深层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活动。比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的第二段就可设计这样的问题:①作者描写百草园的景色时按照什么季节的顺序写的?②写夏天的百草园选择了哪几种动物,通过哪几个动词描写动物逼真的形态?③我“拔何首乌藤”和在本段的前后都写到桑椹,表现了儿童的什么性格特点?④本段春夏秋都写到了为什么没有写冬季呢?⑤本段描写百草园的景色是同儿童的感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你能结合课文说明吗?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思维。

(二)传承习惯

教师要把学习和使用语文知识的良好习惯传给学生,使他们终生受益。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师应从接受新生的第一节课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系统传授,比如:书写工整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诵读记忆的习惯,笔记摘抄的习惯,修改文章的习惯,质疑问题的习惯,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等。教师还可言传身教,向学生介绍自己坚持良好学习习惯取得成功的经历和体会,使其受到鼓舞或效仿。同时对学生中出现的不良习惯给予指点和矫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 指导学生拓展学习空间

课外学习活动是学生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学习的知识,而且能满足和发展他们兴趣爱好,培养他们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教师要有计划的给他们布置一些课外阅读任务,并指导他们把阅读中产生的体会、感想、收获写成读书笔记,逐步养成积累语言的好习惯。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互为对象和前提的。现代语文教学严格区别于传统语文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法和学法的统一,揭示了语文教学过程的特殊规律,表明了现代语文教学观念的更新。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对学法的指导实践,还是对教法的选择运用,都应该做到寓学法于教学之中。

作者:邢维潇

第四篇:我观中学语文教育

摘 要: 对于文明从未间断的中国来说,母语历史悠久,母语教育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国之栋梁。中国的语文教育有优越性,搞好语文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前提。但是近几年新课程改革浪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语文教育出现一些问题,要以发展的目光对待语文教育。

关键词: 语文教育 改革 中学教育

谈及语文教育,最基本的问题是语文到底是什么?温儒敏给的答案是“母语的学习是语文的核心”,母语这一概念已经约定俗成,不必过多纠缠。现在讨论和关心的是学科教育问题。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被人熟知,但是语文最基本的还是听说读写的训练,训练是循环往复的,要将语文学习的过程变得轻松是不现实的理想。深入教学一线不难发现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存在厌烦心理,厌烦的并不是语文本身而是老师的教学方式。北大中文系曾经开展过一次调查,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对语文教育持批评甚至否定的态度,学生对语文持有这样的态度,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不是很可悲呢?

考试驱使下的语文教学让语文失去了本来的容貌,高考是必须面对的现实,必须在应试教育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乐趣中寻找平衡,如果语文是一支舞蹈,高考语文则是无法自由发挥的舞蹈。语文学习完全处于在高考的阴影下,学生的写作失去了创造性,为了应对高考,市面上流传的满分高考作文参考书目甚广。导致学生生搬硬套模式作文,甚至被老师灌输高考阅卷三五分钟的思想根本无暇作文内容,让学生写好开头结尾即可。这样的语文教育怎么能起到提高文化素养和形成人格力量的作用呢?鉴于此,当务之急是恢复语文教育的本来面貌。

高中语文教材分为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重要性的区分要根据新课程标准,新课标相比之前考试大纲的“繁、难、偏、旧”有所改善。新课程标准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和整体素质,不再是优秀学生智力的提升。对于写作要贯穿在阅读教学中,读的目的除了提高思维能力外还有写作能力。要以学生接受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创作主动性和创造性。阅读教学要摆脱已经习惯的教学方式,上课开始介绍作者,赘述创作背景,紧接着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及作者向读者表达了什么、传递了什么。这样束缚学生的思想,根本不可能陶冶学生的情操。阅读阅读重要的是读,尊重学生的第一印象,尤其是进行诗歌教学。以下着重从三个方面探讨中学语文教育。

一、观教学

上文已经讨论了关于语文教学隐含的问题,概括来说是“形式主义”为了学而学,学生学到的知识浮于表面,为了应付考试。学到的真东西少之又少,更别说内化为自己的了。这种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不仅涉及中学,还涉及小学。这个假期我亲身实践,感受到了其中的不合理。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假期作业只有一个呆板的题目,学生既没有亲身经历又没有图画可观察,这个作业与其说是锻炼孩子的写作能力不如说是检测家长的学历水平。小学一年级只是寫话,还达不到写作水平,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也是这样规定的。但是现在部分家长的思想已经被“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误导,一年级就送孩子去补习班补作文,一个汉字还没学多少,习作要靠拼音代替的孩子补作文是不是太荒谬了呢?教学不仅指学校的老师的方式,还包括家长培养孩子的方法和手段。打提前量自有道理但是有前提,要在不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不违背语文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进行。语文教学的规律是多读多写,语文成绩的提高没有特效药也不能一蹴而就,尤其是诗歌教学。中国诗歌最大的特点是“美”,凄凉美也好壮阔美也罢,要让学生感受到绝对不是靠老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习作背景,而是读,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感情美。

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这个主导的力量至关重要。当前教学问题还包括一些教师职业素质的问题。国家为了广泛吸纳有能力的人加入教师行业,开放教师资格的考试政策,非师范生也能够参加考试拿到教学资格。这样确实可以减轻教师稀缺的压力,但是非师范生拿到教师资格证就真的具备教学能力了吗?尤其是教好学的能力。我认为,对于非师范生参加考试的门槛要有相应的提高,对非师范专业的教师进行综合培训。当然,师范专业教师也不能万事大吉,要秉持终身学习的思想,和前辈多沟通多交流,多参加外出培训,时常进行教学反思,提高综合业务能力。好的教师能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不把学生的思维“教死”,这才是应试教育和培养学生能力之间的平衡。小学可以说是孩子们的青春年华,不好对语文做过多的理性指责。

总之,语文教学要继续保持自身的优越性吸纳国外母语教育的改革经验,抓住时代性,提高教学质量为当代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

二、观教材

语文教材的编写涉及选文和习题,选文要经典,习题要有延伸性和价值性。选文的经典性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文化尊严感,还要适合中学生学习,这就是语文教材的选文要有规律性,要符合学生发展规律。语文教材的编写要杜绝落后性,选文适当增加当代文章,比较有趣,语言浅显易懂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让学生心甘情愿地走进语文课本。

然后是习题设计,习题设计不好太简单,这样起不到提高学生逻辑思维和审美思维能力的作用,要有延展性。教材除内容外还有结构问题,教材的编写要具有系统性,不能随意把几篇文章编排在同一个单元,课文与课文之间要彼此联系,不但有利于学生打破零碎的学习思维,而且可以通过对比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整个单元的教学能够克服单篇教学中存在的模糊性和任意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阶段性和顺序性,学生的思路清晰了,学语文就相对轻松多了。教材的编写最重要的是突出学习重点,根据新课标编写,基于核心素养进行语文教学,核心素养是对以前三维目标的具体化,即既重视知识又重视能力的培养。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终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

教材除价值性外,还要重视延展性。现在部分中学生和小学生存在读书少的问题,即使学校有意识地要求小学生读书半小时或者规定中学生的必读书目,但是学生能不能完成是一个问题,完成的效率也是一个问题。教材提供课文的阅读量有限,不能够完全针对学生的兴趣进行选文。希望孩子们多读书、读好书,没有必要非读一些与考试相关的书或者对考试有帮助的书,主要还是让孩子们看爱看的书,哪怕是“闲书”,这样孩子的阅读趣味才会持久。老师在讲授教材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一些相关的文章,目的是弥补学生读书少和不读书的不足。教材中要提出一些读书要求,比如希望家长陪同孩子共同读完一整本书,有机会增进和孩子之间的感情,也会多一些共同话题,家长的陪同不要给孩子太多压力。举个例子,让孩子读完书写读后感,会让孩子产生恐惧心理。家长可以与孩子语言交流,交换不同意见。阅读的方式和体裁也不用过多限制,创造轻松愉快的阅读环境,但是阅读内容不能过于浅显,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在家长的指导下形成一种新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自信心,这样家长的陪伴和教材的要求才是有意义的。要让教材的作用延伸到家庭中,学校、社会和家庭发挥各自作用。

语文学习最后还是要落实到“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中,讲求“语、修、逻、文”。新课改提倡核心素养,要以新课标为指南编写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和审美意识,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

三、观教改

语文教育改革必须着力推进,目前国家也在着力改革语文教育问题。首先,对于作文知识和作文能力的检测不应该全以写作的方式进行,可以把相关的作文知识分散到其他考试题中。举个例子,在阅读题中可以出一些偏理性思维的题,检验学生的母语运用能力。作文要想写得真实有感情就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命题不能过大过虚。对于体裁方面要有意识地限制,有意地考查学生对于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体裁概念的掌握。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果一味按套路出题,学生按套路答题,只能让学生的思想走进死胡同。没有创造性何谈造就创新型人才?我们要从多方面进行改变。

对于语文教育改革,我们要一步步走,步子要穩。当前存在的问题总的来说是部分学生不太重视语文,认为语文没什么好学的,笔者曾经被问及一个触及灵魂的问题,我的专业就是语文,别人就会说语文到底有什么好学的?折射出社会对语文教育明显不够重视。应试教育虽然存在问题,但是我们要抓住应试教育的积极方面,增加语文考试分数的占比,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之前我们也谈到过,语文的独特性决定了学好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前提,要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只有学好语文,才会具备分析能力,无论是数、理、化还是政、史、地才能更好地审题。

从语文教育改革中我们是能看到光明与希望的,改革的口号喊得容易步子却很艰难,要落实到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身上,不抱怨,潜心改进,科教才能兴国。

参考文献:

[1]温儒敏.温儒敏语文讲习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8.

[2]耿红卫,张丽娟.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理性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02).

[3]顾振彪.关于编写语文教材的论述[J].课程.教材.教法,2019(8).

[4]李英毅.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现状与对策[J].市场论坛,2015(1):78-80.

[5]尹鸿儒.关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考试周刊,2020(A0).

[6]曾爱华.中小学写作教学情境的创设[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0(06).

作者:张丽晗

第五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学法指导

摘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是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制定出切实可行,便于操作,并且具有检测性的学习计划。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运用圈点批注等方法做好课前预习,为提高课堂听课效率打好基础。同时还要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听课习惯和涉猎课外知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这样日复一日,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潜滋暗长,不断提高。

关键词:制定学习计划;培养良好习惯;拓展学习空间

古人语:“授之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渔,则可解决一生之求”。学习也是如此,学习不仅要掌握一门学科的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学生如果掌握了学习方法,便会受用终生。因此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注重引导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教会他们课前怎样预习,上课怎样听讲,怎样拓展学习空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指导学生制定好学习计划

要学好语文,首先要制定好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有了学习计划,方能合理安排时间,适当分配精力,努力达到学习目标。其基本要求有如下几点:

1.1 正确的学习目的

每个学生的学习计划,都是为了实现实习目的服务的。正确的学习目的,是正确的学习动机的反映,是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和克服学习困难的内在动力。

1.2 具体的学习安排

具体的学习安排是学习计划的主体部分,它包括:自学缺漏知识的内容、要求和时间安排;配合新教材的学习,系统自学有关读物的内容、要求和时间安排;不受教师教学进度的限制,课前自学新教材的时间安排,参加语文课外活动及阅读课外书籍的内容、要求和時间安排。学习安排要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1.3 求真的态度

由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因而在制定计划时,每个人的计划重点和要求是不同的,不能千篇一律。有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就不必急于去自学课外读物,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弄懂内容上。基础好的学生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2 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2.1 抓住预习重点

语文教材的每篇讲读课文前面,均有“学习重点”和“预习提要”两项内容,自读课文前有“自读提示”,它们是课文学习的重点和关键,是学生预习课文的“指路明灯”。其次课后练习的“理解”和“分析”部分,往往指出了课文的思想内容,篇章结构和语言运用,也可做为预习的纲要。抓住重点预习,就可以使预习、听课、练习前后一致,构成整体,提高预习效果。

2.2 反复阅读课文

在阅读中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脉络。

2.3 运用圈点批注

教师应指导学生圈点的范围和统一圈点的符号,一般说来,所圈点的内容是生字词(待查字典),与学习要求有关的重点词句(待分析),疑难问题(待质疑)等,为了查找方便,教师可在班上讲解圈点符号的用法,使其圈点规范化。

2.4 查阅工具书

《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是学生必备的语文工具书。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圈点后利用工具书,解释圈点的字词(包括注音、释义、辨析等),这样做便于在阅读中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加深印象,为讲读课文扫除障碍。

3 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课堂教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法,坚持抛弃以“教”为中心的课堂结构,设计以“导学”为核心的课堂结构,使学法指导渗透于课堂教学活动中。

3.1 激活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指导和训练,激励求异思维。要精心设计具有思辨意义,能引导学生深层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活动。比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的第二段就可设计这样的问题:①作者描写百草园的景色时按照什么季节的顺序写的?②写夏天的百草园选择了哪几种动物,通过哪几个动词描写动物逼真的形态?③我“拔何首乌藤”和在本段的前后都写到桑椹,表现了儿童的什么性格特点?④本段春夏秋都写到了为什么没有写冬季呢?⑤本段描写百草园的景色是同儿童的感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你能结合课文说明吗?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思维。

3.2 传承习惯

教师要把学习和使用语文知识的良好习惯传给学生,使他们终生受益。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师应从接受新生的第一节课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系统传授,比如:书写工整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诵读记忆的习惯,笔记摘抄的习惯,修改文章的习惯,质疑问题的习惯,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等。教师还可言传身教,向学生介绍自己坚持良好学习习惯取得成功的经历和体会,使其受到鼓舞或效仿。同时对学生中出现的不良习惯给予指点和矫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4 指导学生拓展学习空间

课外学习活动是学生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学习的知识,而且能满足和发展他们兴趣爱好,培养他们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教师要有计划的给他们布置一些课外阅读任务,并指导他们把阅读中产生的体会、感想、收获写成读书笔记,逐步养成积累语言的好习惯。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互为对象和前提的。现代语文教学严格区别于传统语文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法和学法的统一,揭示了语文教学过程的特殊规律,表明了现代语文教学观念的更新。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对学法的指导实践,还是对教法的选择运用,都应该做到寓学法于教学之中。

上一篇:智能建筑概论论文下一篇:质量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