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信贷业务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自2004年开办了商业性信贷业务以来,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展,信贷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和农业企业做大做强做出了巨大贡献,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农发行在大力拓展商业性贷款业务过程中也出现了定位不清、职能错位、人力资源匮乏、管理体制滞后等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棉花信贷业务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棉花信贷业务论文 篇1: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贷业务的再思考

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促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方针与政策。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类金融机构纷纷在“三农”领域加大了投入,服务“三农”能力有所增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作为支持“三农”的中坚力量,国家也赋予了其重要使命。中央一号文件就指出“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村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拓展农发行支农领域,大力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中长期政策性信贷业务”,据此农发行加大了信贷业务拓展的力度。然而,发展中必然出现相关问题,关于农发行信贷业务的思考也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信贷业务的简单比较

根据上述趋势图分析,从余额的情况看,2008年总体涉农贷款增长速度低于农信社和农发行,但2009年和2010年总体涉农贷款增速却显著加快,明显高于上述图中统计的三类机构。这有可能是2008年遭遇全球金融危机后需要完成“保增长”任务,而在基础设施等固定投资领域信贷大量投放的结果。在完成保增长后,国家又加大了“三农”领域的投入,围绕这一政策导向,相对于上述三类金融机构,其他金融机构纷纷加快拓展其涉农信贷业务的步伐。这个政策倾向也可以从农信社涉农贷款占其全部贷款比重看出,农信社2008年涉农贷款所占比重下降至65.79%,至2010年又回升至68.42%。

从涉农贷款发展的具体情况看,如果仅以量而言,目前仍以农信社为主,其涉农贷款的比重始终保持在30%以上,基本占了1/3强。农发行的比重从2008年的17.68%下降至14.19%,农业银行的比重从13.48%下降至12.57%。三年来三类金融机构合计仍然超过60%,显示了三类机构信贷支农的核心作用。

三类金融机构信贷支农的各自重点有所不同,如农发行主要支持粮棉油的收购及大宗农产品的各级储备等政策性业务,同时还注重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产业化等。因此,信贷的期限结构不一样,而不同期限结构的信贷资产增长速度必然会产生差异。然而,如果从趋势的角度看,农发行的比重下降快于农信社和农业银行。在这个角度,因为并未有研究对涉农信贷支持领域的重要性进行排序,那么在这里假设上述三类机构的信贷支农领域都同等重要,只不过政策性银行首先还要满足国家规定的那些政策性业务,而在满足了这些业务后,如果按照农发行建设新农村银行的目标要求,目前的情况也许就说明了农发行信贷业务的某种困境。

从基层行业务开始的探讨

县域经济是同“三农”问题联系最为密切的区域经济板块,因此农发行信贷业务应该侧重于县域方面。所以对于农发行信贷业务情况的探讨,从县支行即基层行的微观角度入手是合适的。本文选取了河北省南部某县支行作为标本行,该县正是以农业为主,县域内规模较大企业不多,县财政收入不到1亿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该县支行的贷款中,以粮食挂账贷款为主,正常类贷款只占了少部分。

至少从河北省南部的县域金融情况来看,与宏观数据揭示的相一致,占主导地位的是当地的农信社。以样本县为例,该县的农信社贷款余额超过1亿元,而该县的建行、农行贷款余额基本在2000万元至3000万元之间,和农发行县支行正常贷款规模差异不大。而在工业发达的邻县,贷款规模第一的仍属于当地农信社。对于国有四大银行,其业务重心并未放在县域金融上,而仅是通过储蓄业务将县域当作资金来源的重要补充。而农信社则是其他原因导致了信贷业务规模超越农发行和农业银行。

从内部审贷流程和贷后监管来看,农发行和农业银行等大型银行一样,相较农信社并无优势。审贷流程较长、二级分行授权程度相对较低、基层行信贷监管人力有限是农发行和其他大行共同面临的因素。此外,由于业绩考核方面的主观影响因素(主要是风险防控)、特定贷款品种的较高准入门槛和用途严格规范、资金规模在不同类型贷款上的优先权等因素的存在,以致农信社利率更高——相对于基准利率5.31%(本轮加息前)的8%的年率,却能够在县域金融上更胜农发行及其他大行。对某些产品审贷流程再设计以及更完善授权方式的实施,也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更多客户,不过一方面农信社本身的组织结构就很扁平化,农发行和大型银行少量贷款产品的便捷审贷流程并不能改变总的格局,另外农发行作为政策性银行资金投向的优先性和特定用途必然不同于商业银行,也不可能为了吸引客户而放弃对资金使用的要求。

从历史角度看,农发行基层行广泛分布是有必要的,它们的努力保证了收购无空白点,有效解决了“卖粮难、卖棉难”的问题,确保了农民利益不受损,切实履行了农业政策性银行的义务。但农村种植结构的调整以及粮食和棉花流通体制的变化一直影响着传统业务,不少基层行业务像样本行那样陷入了萎缩困境。随着农发行“一体两翼”战略的实施,其支农范围不断拓宽,基层行的经营选择方向多元化了,基层行有条件更有生机和活力。

然而,其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增多,就基层行信贷业务来说,一是能够继续发放风险和收益都有保障的政策性贷款,这种业务既是必须完成的,同时也因这种业务风险最小,基层行也愿意做,不过该业务严重依赖于政府的宏观调控决策和市场条件,例如粮食价格持续上升就使最低保护价收购预案难以执行。二是能够在县域内的中长期贷款上有所突破,这种“扬长避短”的倾向由于其风险考核及规模原因在基层行很流行,但由于地方债务存在隐忧,国家要求清理地方融资平台,农村基础设施和综合开发贷款等中长期贷款业务的快速拓展受到了一定影响。三是在维持好既有客户基础上营销其他规模较大企业。而实际上,除了粮棉油收购客户外,县域内规模较大的涉农企业农发行大多也有所覆盖,这和其他大型商业银行的情况基本一致。并且,前两年流动性宽松的局面,降低了农发行资金价格优势以及对这些客户的吸引力,同时农发行对信贷资金使用优先顺序的安排也限制了此类业务大规模快速增长的可能性。

如果进一步归纳,宏观数据趋势、基层行业务困局也许是政策性银行恢复自身银行本质,尤其是向类似工农中建这种组织结构类似的大型银行方向靠拢的内在要求所致。这里需要突出大型银行性质和政策行性质。

对于大型银行性质,如前文所述,具体的说就是大型银行的组织架构,容易让这些银行表现出“抓大放小”、“扬长避短”的倾向。额度较小贷款审批也需要履行同样申贷流程,成本上并不合算,而且同等贷款规模下,更多客户数量意味着贷后管理难度会加大,风险责任会加大,各级行相关责任部门以及基层行都不乐见此情况出现。按照打造现代银行的理念,农发行在申贷流程、风险控制、绩效考核等制度方面都朝着四大银行的方向靠拢,因此在信贷业务模式上与这些大行基本一致。所以和大型银行的表现一样,农发行同样偏好于大的、长期的项目。例如在国家政策支持的背景下,农发行利用农业基础设施贷款等长中期贷款工具,使贷款总体期限结构向长期化转变。

对于政策行性质,专司传统粮棉油收购业务的时代毕竟已经过去,拓展业务范围既是顺应新时代的新要求,也是完善自身走向真正银行的客观需要。但由于仍然是政策行,业务范围被严格限定在涉农领域,开办一项贷款业务需要相关监管机构予以批准并附带不少限制条件。在开展业务方面,还时时受到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比例这种无明文规定指标的限制。此外,在对政策性信贷资金的使用方面,必须要按照特定用途使用,并须执行农发行的信贷监管要求。由于政策行性质的限制,因此许多需要银行信贷支持但不在范围之内的涉农环节,如果商业上可行只能由农信社和商业银行来满足。

综上,可以认为目前的农发行业务境况是由其自身属性以及金融机构演变趋势所致,拿存在即为合理来解释应是恰当的。也因此,如果要想发挥更大强农惠农作用,也必须要考虑上述影响因素。

扩大支农骨干作用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农”金融需求更加复杂化和多元化

一方面,许多地区农村、农民的一些金融需求较为细小琐碎,如用于个人生产生活的小额贷款需求。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如城镇化、产业化,也出现了组织化大规模的金融需求。这里既包括属于公益性质的农村地区各类科教文卫及部分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需求,也包括有着经济效益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金融需求,比如大额组织化农业贷款需求、农业固定资产投资贷款需求以及新技术推广和维护贷款需求等。此外,“三农”金融需求包括信贷、存款、支付结算、农业保险、担保等多方面。很多情况下,这些方面是互相依赖、互为支持的,如担保体系的完善就有助于中小额度信贷业务的有效拓展。面对“三农”领域如此众多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金融需求,人为限定某类机构适合的业务并不妥当,需要各类涉农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它们各自力量。

政策性导向的内涵正随着时代而变化

当前,作为政策性银行,农发行仅仅完成国家规定的政策性信贷支农业务,比如粮棉油收购业务,就像在2004年前的封闭管理时期那样,是否就意味着很好地完成了国家交付的任务?换言之,农发行的信贷政策性导向是否只限于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的储备和收购业务?进一步的问题是,在“三农”金融领域,政策性银行的信贷资金与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究竟是替代关系还是互补关系?或者即使存在一定的替代竞争关系,对繁荣“三农”金融市场有无益处?对于这些问题的理解,需要突破农业政策性银行的传统观念。如果从近些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来看,显然国家对于农发行的期待是比较广泛的。

农发行同大型商业银行基层组织存在差异

农发行并无私人储蓄业务,需要通过发行金融债这种方式来融资,因此农发行基层行并不具备大型商业银行县域分支机构吸收存款的功能,仅是作为历史的留存。虽然粮棉油业务不再是全部,但同大型银行相比,县域仍然应该是农发行业务的主战场。不过,基层行难以绕开拓展业务收益同风险和成本之间关系的核心问题,从事县域中小额、短期信贷业务相比区域性涉农金融机构的确是不经济的。在这种情况下,应综合考虑基层行的社会和经济贡献度。如果基层行的贡献度低,又有什么途径很好发挥出农发行支农骨干作用,同时体现出大型银行的资金批发优势?

农发行信贷业务的可能方向

建设更加现代化、高效率、有针对性的信贷组织架构和制度,可以降低信贷业务成本,有助于业务的拓展,应是农发行持续努力的方向。但更为关键的,需要考虑“三农”金融需求、国家农业政策的完善以及农发行组织结构情况对业务的影响。

加大金融支农作用应突破传统思维。凡涉及到涉农领域信贷需求的满足,都应该是农业发展银行支持的领域。因为通过这种支持,一方面是增加了资金回流“三农”领域的途径,另一方面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还具培育农村金融市场的作用。换言之,在涉农领域,众多提供金融支持的机构是互补的而非替代的。只不过,应该随着形势的变化,业务有所侧重。现阶段,在做好传统政策性业务的同时,有选择地在能发挥政策性信贷资金导向作用的领域加大投入,比如近期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持续增加的投入。此外,对于传统政策性业务的担心是不必要的。对于许多政策性业务而言,实际上属于优良资产。出现问题较多的地方是准政策性的粮棉油收购贷款。这是农发行的立行之本,也是政治上的基本要求,不可能因为拓展其他业务而忽视对该领域的有效支持。鉴于上述事由,以政策性贷款和商业性贷款的比例来确立农发行信贷业务的发展显得极不必要,新思维对于改革和发展很重要。

可以探索农发行信贷资金的批发途径。在县域金融机构中,以往,农信社“一枝独大”,许多农信社由于网络广布,吸储能力较强,因此并不缺乏资金。而随着城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以及小额贷款公司在县域的兴起,这些机构资金来源有限,因此资金成为他们中小额信贷业务拓展的挚肘因素。这种情况就为大型银行资金回流“三农”领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农发行应秉持政策性金融的理念,在权衡业务由区域中小涉农金融机构开展的成本收益后,可以探索有效途径来发挥自身资金批发者的作用,培育中小机构的代理行功能。在同业合作中,这并不是鲜事。但面对众多信贷管理水平较为低下的中小涉农金融机构,要想借此充分发挥支农作用,在管理体制、授信制度、业务培训等诸多方面做出努力应是必要的前提。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

作者:洪凯 魏小燕

棉花信贷业务论文 篇2:

农发行拓展商业性贷款业务的对策探讨

【摘 要】自2004年开办了商业性信贷业务以来,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展,信贷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和农业企业做大做强做出了巨大贡献,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农发行在大力拓展商业性贷款业务过程中也出现了定位不清、职能错位、人力资源匮乏、管理体制滞后等问题。借鉴国外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发展经验,提出了促进农发行商贷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银行;商业性贷款;风险管理

2004年以来,农发行商业性贷款业务迅速增长,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逐步上升。但是,由于受长期开展政策性贷款业务的影响,商业性贷款业务的拓展仍存在一系列制约。因此,如何更好地拓展商业性贷款业务,促进农发行政策性贷款业务和商业性贷款业务的协调发展是当前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从分析农发行商业性贷款的特点、现状及问题入手,研究总结了发达国家农业政策性银行转型经验,针对我国农发行功能定位,提出拓展农发行商业性贷款的对策思路,旨在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政策性金融理论,增强农村金融支农职能,促进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一、农发行商业性贷款业务

农发行的商业性贷款业务是指在国务院和银监会批准的业务范围内,自主决策、自担风险发放的贷款。目前农发行共开办粮油商业性贷款业务7种,开办棉花商业性贷款业务4种,以及其他5类商业性贷款业务(图1)。

1.农发行商业性信贷业务的特点。作为我国三大政策性金融机构之一,农发行的主要职责就是服从并服务于国家粮食调控政策和农业产业政策,通过信贷杠杆履行支农职能。这就决定了农发行开展的商业性贷款业务是与商业银行贷款业务根本不同的,其业务范围仍在国家赋予政策性银行的业务之内,是其政策性信贷业务的必要延伸,主要是为了弥补商业银行难以满足的项目或领域的资金需求,最终目的仍是服务于国家的农业宏观调控政策的。农发行商业性贷款业务区别于商业银行贷款的突出特点就是不以盈利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其贷款对象和贷款投向都有严格的限定,贷款的品种也比较单一。

2.农发行拓展商业性贷款的必要性。从自身发展角度来讲,农业发展银行单纯依靠政府的优惠待遇和特殊政策支持,难以实现自身的盈利,而扩展业务种类和数量可以有效降低金融机构的平均业务运行成本。从金融支农的角度来看,由于农业企业的低效率和弱质性,难以获得以追求高利润率为目标的商业银行的支持。因此,作为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农发行不仅要对粮棉油的流通环节提供信贷支持,更要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金融的深层次需求。农发行就需要不断拓展其服务对象和范围,通过开办商业性贷款业务,增加对农业的有效投入,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提供金融支持。从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看,农发行的商业性贷款通过信贷杠杆作用来对农产品市场上的市场主体进行优胜劣汰的筛选,以达到“扶优限劣”的目的。重点是加大对经营规模较大、竞争能力较强和具有发展潜力的市场主体的信贷支持,促进我国农产品市场的良性发育。同时,按商业性操作和管理贷款,注重对市场价格风险的控制,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企业更加尊重与关注市场,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形成价格的价格机制作用。

二、农发行商业性贷款业务发展现状与问题

1.发展现状。近年来农发行商业性业务规模不断发展,业务范围逐渐扩大,不仅改善了单一的业务结构,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农发行自成立以来,其资金来源渠道一直比较单一,中央银行提供的再贷款一直占据较大的比重,其次就是发行的金融债券,由央行指令性派购给商业金融机构定向购买。近年来通过自身发展,农发行的资金自筹率不断提高,至2011年,达到85.62%。从中央银行借款的比例由2004年的83.56%下降至2011年的14.38%;年末贷款余额从2004年的6894.7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8755.5亿元(图2)。

2.存在问题。(1)营销观念守旧。长期以来,由于农发行的贷款对象是由政策严格界定,通常都是企业客户主动上门来找贷款,因此,大部分的职工已经习惯了等客户上门,缺乏客户营销和主动服务的理念。再加上长期责任不清、利益不均缺乏激励等,使得营销人员抱有“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消极思想,缺乏做业务的积极性。(2)人员数量和素质不适应业务发展要求。部分基层农发行员工素质偏低,专业人才匮乏。老员工原有的知识结构已不适应新业务发展的要求,特别是现代银行知识较为匮乏。尽管随着商业性贷款业务的发展,农发行对商业性信贷营销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因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基层农发行无法吸引其他金融机构中的专业人才加盟,兼具金融、企业管理、投资及保险等知识的综合型人才更是匮乏。(3)商业性信贷管理体制落后。由于缺乏先进的管理体制,为了控制风险,农发行建立了贷款层层审批制度,所有的商业性贷款均采取自下而上逐级审批制度,每级审批行都需要开展贷前调查,这一方面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另一方面由于审批环节过多,反倒使责任更加分散,给各级贷款营销人员留下了推脱责任的空间,容易形成个别信贷人员贷前审查不严格。(4)风险管理薄弱。首先是风险管理意识欠缺,部分员工对商业性信贷风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在项目审批和贷款发放上放宽政策,忽视了对贷款客户潜在风险的控制。其次,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缺乏科学的量化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再次,信贷决策过度依赖中介机构评估或审计信息,且农发行的贷款客户、项目信息搜集工作一般由个别信贷人员负责,缺乏系统完善的信息资讯。最后,贷后管理手段不到位,基层行客户经理通常身兼两职,既是调查评估人员,又是贷后管理人员,难以有效兼顾。

三、发达国家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的经验借鉴

1.资金筹集渠道广泛。发达国家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实践表明,政府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资金支持规模和本国的经济发达程度成反比。相对而言,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政策性银行更多地依赖政府资金投入。发达国家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广泛,主要包括借入政府资金,发行债券,借入其他金融机构资金、吸收存款和国外借款等。例如,法国农业信贷银行资金来源主要靠吸收存款,政府只是在政策倾斜的领域给予财政补贴;法国农业信贷联盟是上市公司,其资金来源于股市融资;日本的邮政储蓄是其政策性金融的一个重要资金来源,此外还有低红利率股票、永久性下属贷款和定期下属贷款等融资方式。

2.建立了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政策性金融机构是贯彻国家农业政策,为农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的特殊金融机构,其运行与管理模式注定与一般商业性金融机构有所差别,也不同于政府机关的运行管理。国外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寻找合适的经营方式上也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当前,采用公司制,进行企业化运作已经成为各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最主要形式。发达国家的政策性金融机构都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不仅设有董事会、管理层、执行者、监督者,还有相对独立的审计机构和风险管理机构。

3.经营体制灵活自主。发达国家的政府对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干预较少,除了给予一定的业务指导、政策引导或规范监督外,并不干预其具体业务经营活动,使其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因此,国外政策性金融机构能够根据农业生产经营的变动情况,及时在资金的投量、结构上做出调整,其经营目标和业务范围也随着需求的变化而及时调整。

四、对策建议

1.加强商业性贷款业务的人才开发与管理。新形势下,农发行要推进商业信贷业务的拓展,必须坚持人才开发为第一要义,建立一支适应市场竞争考验的信贷营销管理队伍。通过强化业务培训,全面提高信贷人员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使信贷人员树立客户至上的服务意识,掌握现代企业的营销知识和营销手段,以适应现代银行业管理要求。同时,将农发行商业性信贷业务拓展与员工利益挂钩,建立科学的考评和激励机制,针对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贷款业务,分别制定不同的管理办法和考核标准,以此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农发行事业健康和谐发展。

2.拓展商业信贷业务结构。农发行商业信贷业务应突破支持粮棉购销为主的单一业务结构,由单一向客户发放贷款向为客户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转变,将信贷支持领域由单纯的农产品流通扩展到生产、深加工、进出口贸易等更多领域;争取国家支农专项资金的管理权限,积极扶持优质成长型中小客户,开展农业政策性国际金融业务等。

3.创新商业信贷产品和模式。紧盯我国“三农”发展的新情况和新需求,创新农发行商业信贷产品和模式,拓展业务范围,降低门槛,简化手续。例如可推出微型企业简式贷款、农业中小企业自助可循环贷款,改进农户生产经营小额贷款的种类和担保方式,根据不同类别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需求和风险程度,实行差异化的贷款利率,开展农家助学贷款等。

4.强化商业性贷款业务的风险管理。首先,要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要充分认识商业性贷款业务中风险管理面临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重要性。其次,要实施全程风险管理。对所有的客户都要进行贷前辅导和考察,及时监测并管理风险。最后,贷款发放后,应并采取相应风险缓释技术和分担机制实行信贷风险动态管理。

参 考 文 献

[1]栗惠民.海南省农发行拓展新业务的回顾与思考[J].海南金融.2008(4)

[2]孙旭.对农发行商业性贷款业务拓展的几点思考[J].新疆金融.2007(3)

[3]晏岚.农业政策性银行发展商业性金融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张进先,缴志勇.制约农发行拓展商业性贷款业务的因素及对策[J].农业发展与金融.2007(9)

[5]张楠.法国农业信贷银行在法国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兼评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管理的启示[J].法国研究.2008(1)

作者:柳莎 余青

棉花信贷业务论文 篇3:

乌苏市农村信用合作社对农户信贷支持问题研究

摘要结合乌苏市农村信用合作社信贷支持基本情况,从信贷角度研究对农户生产投入的供给支持,分析乌苏市农村信用合作社信贷类别及农户贷款情况,针对农村信用合作社对农户信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农户资金投入力度、相关服务政策及农户贷款环境等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信贷;金融

乌苏市是新疆西部大开发扶优扶强、优先发展的县(市)之一,是我国61个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一,也是国家和自治区优质棉基地、粮食基地和畜牧业基地之一。近年来,乌苏市农业发展迅猛,每年都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积极开展各类农业专项活动、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促进了乌苏市农业生产的品牌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进一步提高了乌苏市农产品产量和品质,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对乌苏市农业生产由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转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农业是国家发展第一要务,农户是农业发展的主力,要确保农户生产投入的良性发展,金融支持就成为必不可少的前提。信贷支持是金融支持的主要方式,农村信用合作社(简称农信社)是新疆乌苏市最主要的支持农户生产投入性工具。笔者从信贷角度研究对农户生产投入的供给支持,分析信贷支持农户生产的效应,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1乌苏市农村信用合作社信贷支持基本情况

随着金融体系的不断改革和深入,乌苏市金融信贷网点基本处于全覆盖。截止2012年,该市有7家国有金融机构和乌苏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27个营业网点及4家地方小额信贷公司。2012年底,乌苏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7.4亿元,农村信用合作社各项存款余额58.7亿元,占全市金融市场份额的60.3%;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5.5亿元,其中农村信用合作社各项贷款余额28.7%,占全市贷款余额的43.8%;乌苏市农村信用合作社全年累计发放各项贷款48.2亿元,其中农户联保贷款22.5亿元,农户小额信用贷款2.6亿元,养殖业贷款3.2亿元,棉花收购贷款17.1亿元。农信社成为农村农户信贷业务的主力军,基本上满足了全市的农牧民农业生产资金需求,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2009年乌苏市农村信用社向农户发放农资贷款6 200万元,全年累计发放农户贷款62 505万元,年末贷款余额31 449万元。2011年乌苏农村信用社调整了信贷结构,由原本以棉花为主的单一贷款结构向以棉花、玉米、番茄、瓜菜等多元化的贷款结构转化,全年累计发放农户贷款255 389万元,年末贷款余额108 421万元。2012年贷款支持种植业和畜牧业一齐并进,促进农牧民增收,全年累计发放农户贷款304 333万元。期间的贷款规模呈现不断扩大趋势,贷款数额不断增加。虽然信贷规模不断扩大,但还是不能满足农户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

2乌苏市农信社信贷类别及对农户贷款情况分析

农村信用合作社对于农户的信贷主要分两种:①农户联保贷款。2000年,根据具体情况,积极推广该项信贷模式,该模式简化了信贷复杂程序,为农户做到了实处,考虑了农户的需求和资金问题,并逐年加大贷款力度,加大对农户及农业生产的投入,乌苏市农信社2001—2012年农户联保贷款情况见表1。由表1可知,前期农户联保贷款数额很少,农户对新鲜事物接受很慢,10年之后农户联保贷款增长近50倍左右,增长速度很快,说明农户逐渐接受了这种信贷模式,也说明农信社对农户信贷的力度增大,对农户农业生产资金投入逐渐加大,帮助农户对农业增加信心,为农户创收致富。2011年农信社继续加大联保贷款投入,增幅很大,农信社全面推广农户联保贷款模式品牌,同样收到了显著的成果。

②小额信用贷款。小额信用贷款是建立评定信用制度的,对农户的要求比较高,其过程时间比较长和复杂。乌苏市农信社2002—2012年农户小额信贷情况见表2。

由表2可知,乌苏市农信社对农户的小额贷款是逐年递增的,在2011年增长的趋势幅度很大,说明了对农户的关心和农户的重要程度越来越大。地方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发展和支持,同时也离不开农户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3农信社对农户信贷存在的问题

3.1联保贷款和小额信资金投入不足

虽然农信社发展历史不长,但是发展很迅速,农信社对农户的信贷投入力度虽然逐年都在增大,到2011年投入力度迅猛,但是总体来说对农户的信贷投入力度还不够,农信社经营目的以利润为主要目标,逐渐趋于商业化运作,使农户在以盈利為主要目的的背景下,获得的资金支持和信贷帮助也有一定程度的减少[1]。目前,无论是其他金融机构或组织支农还是农信社自身存款支农都无法满足农户日益增长的需求。

3.2农信社对缓解农户信贷约束的局限性

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受到信贷约束不同,不同收入农户的信贷需求缺口不同,收入水平越低的农户受到的信贷约束可能性越大,商业化经营的信贷并不能缓解最低收入农户的信贷约束。农信社对服务对象的信用级别有一定的要求,最低收入水平农户的信贷需求与农信社经营目标存在矛盾,该群体信贷需求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3.3农信社办理贷款程序复杂化,审查周期长

虽然农信社出现农户贷款流程复杂化问题后,进行了贷款手续优化,但是贷款程序复杂化现象并未有效解决。对农户小额贷款采取评级贷款,评级审查的周期比较长与农户急迫需求资金相矛盾,农信社考虑商业化盈利,规避风险,在信贷中制定比较高的固定利率,在实操过程中缺乏灵活性,使许多农户望而却步[2]。

3.4贷款环境不优,把控不严

信用是促进农村金融行业发展的基底石,良好的信用能够使金融机构与农户双方互利。但是,一些农户不守信用,无法按时还款,使农信社出现了一些呆坏账,从而增加了农信社贷款风险[3]。农业的弱质性使其存在着较大的自然风险,农信社对农户的贷款一般用于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一旦自然灾害对农户的生产产生巨大的损失,农户无法按时还款,农信社的风险会进一步加大。

3.5内部管理水平低

信贷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对信贷资金审批和发放过程起着关键性作用。信贷资金运作的过程都需要信贷人员去核实、分析和评价,

农户生产活动的资金进程需要被全面了解和掌控。但是,农信社部分人员的能力相比其他金融机构不高,受教育程度不一,一些老员工接受新鲜事物和创新产品能力有限,全凭老经验,缺乏一些经验丰富、专业性很强的金融师、管理师[4],在内部信贷风险控制上缺乏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数据分析设施。

4针对农户信贷问题提出建议

4.1继续加大对农户资金投入力度

在2011年以后,农信社对农户的放贷力度上升了一个新高度,但是总体来说还不够。建议继续加大投放力度,提高农户对农业的热情和积极性,增加农户收入,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备力量。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资金政策的补贴和扶持[5],应该积极探索、完善财政扶持农户资金管理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加大对新疆少数民族特殊地理环境的政策性资金的投入。金融机构和政府应强强联手,增加农民收入,提高资金贷款力度。深度开发当地的特色农业和品牌,进行有重点的信贷资金投入。

4.2对最低收入者采取特殊服务政策,保证低收入者资金需求得到满足

农信社为了扩大贷款农户范围,降低了信贷门槛,但是在商业化经营的模式下并没有照顾和支持未达到农信社信贷范围却有强烈的农业投入意愿的收入水平很低的农户。该部分低收入者信贷约束局限性强,农信社在扩大贷款对象范围的同时,应该考虑一些对生产性投入资金需求强但收入很低的农户。可对这些农户采取特殊的贷款服务,依靠政府补贴来保证低收入者的生产需求。

4.3针对不同农户的需求分别对待,简化农户贷款程序

贷款程序在简化之后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福农卡”是乌苏市农信社创新体制的一项新举措,有效解决了农户贷款难,手续多,时限长,用贷、还贷渠道单一的问题,但是其只应用于乌苏市石桥乡,并没有在全市推行。针对农户贷款需求的不同,农信社应该制定详细的计划和要求,制定更为详细的贷款种类和产品。比如对于一些资金需求大、种植投入时间长的农户应该放宽还款年限,放贷资金大的农户可以提供一些担保;对于一些资金需求小、投入期限短的农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缩短放贷期限,在实际操作中提高放贷灵活性,程序上要做到比其他金融机构更加简便灵活[6],突显自身的优势,执行较低的贷款利率,利于农户贷款。农信社自身应不断提升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增加信贷金融品种和服务质量,更好地为农户服务。

4.4改善贷款信用环境,严格把控贷款门槛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经常开展宣讲诚实信用活动,大力开展活动教育,联合乡镇府及村委会的支持,可以通过评比奖励的办法,让农户树立正确的信用价值观[7]。建立资金风险长效防范体制,对于不还款的农户要通过法制手段强制收回,提高贷款回收率,以把控风险,建立农业自然灾害风险保障机制[2],政府可以用一部分资金作为自然灾害防范基金,根据信贷资金用途和额度的不同设置不同的农业保险保障,保证资金安全。

4.5提高农信社人员素质,保障信贷业务高质量

信贷的高要求离不开农信社人员的素质水平和业务能力,员工高素质、高效率的工作对信贷业务的进展起着助推作用。加强高层管理人员的选拔和培养,创新用人机制,建立合理的内部鼓励奖励政策,提高员工的热情和积极性,多开展农信社内部组织的各种活动,从有意义的活动中培养员工的各种素养,让员工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有助于保证信贷业务高质量的进展[8]。应积极引进内地优秀人才进行交流学习,与内部员工交流先进技术和业务水平,促进其在风险控制中准确做出判断和应对措施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全祥,杨芳,张亚杰,等.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信社改革的模式选择:以四川省南部县农信社为例[J].西南金融,2014(4):64-66.

[2] 田祥宇,董小娇.农户小额信贷融资困境与风险缓释机制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4(7):21-33.

[3] 李修平.我国农户小额信贷运作模式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

[4] 付兆法,周立.农信社改制后的老问题和新矛盾[J].银行家,2015(11):100-103.

[5] 曹亚楠.农信社小额信贷业务对农户的金融支持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6] 吴以,蔡璐,杨夏妮.农信社小額信贷的发展现状及建议:以云南省为例[J].中国商贸,2013(17):92-94.

[7] 吕妙灯.新时期农信社农户小额信贷的探索与创新:以浙江省嘉善县为例[J].企业家天地下(理论版),2010(2):259-262.

[8] 郎慧哲.嘉荫县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问题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5.

作者:阴玮琳

上一篇:小学班主任工作随笔(精选2篇)下一篇:村委会工作安排(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