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发行拓展商业性信贷业务论文

2022-05-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金融环境的不断变化,农业政策性金融信贷业务拓展面临着新形势、新困难。目前,农发行商业性贷款业务拓展存在的问题包括:营销观念相对落后及营销手段缺乏,贷款准入的把握能力有所欠缺,涉农企业的弱质性对贷款产生潜在风险,贷款结构不合理难以保证商业性贷款业务稳定发展,贷后监管仍显薄弱等。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农发行拓展商业性信贷业务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发行拓展商业性信贷业务论文 篇1:

对当前基层农发行信贷业务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当前,农发行加大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度,信贷业务范围不断拓展,基层农发行的经营环境和客户群体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近年来商业性贷款业务出现快速增长和扩张的态势,信贷业务发展面临新的情况和挑战,如何准确把握现阶段基层农发行信贷业务持续、稳定、良好、理性发展是当前亟待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永州市农发行系统工作实际,就当前信贷业务发展的现状进行初浅分析和思考。

一、信贷业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性粮食储备贷款方式发生变化,主体业务呈萎缩态势。至2011年9月,永州农发行系统共有粮油收购企业22家,贷款余额15.48亿元,较2009年同期下降2.73亿元,下降率为17.2%;较2010下降4.86亿元,下降率为22.32%,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粮食收购贷款下降幅度最大的是中央储备粮企业。2011年9月末,5家中央储备粮企业贷款余额为3.14亿元,较2009年年末下降0.76亿元,降幅为18.72%;较2010年年末下降1.69亿元,降幅为35.06%。国家粮食储备贷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中储粮公司改变对下辖的国家粮食储备库资金供应方式,将2009年以前一直沿用的按辖区由当地农发行分贷分还,改变为由中储粮总公司统贷统还。这种资金供应方式改变给基层农发行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是影响了基层农发传统业务的做大,增大了商业性贷款在贷款总额中的比重,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贷资产质量。二是影响了基层农发行财务收入及效益指标的完成。三是由于国储库的部分粮食库存不是当地农发行贷款资金形成的,加大了基层行对库存监管的难度。

(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项目贷款发展迅速,贷款集中度较高。到2011年9月,永州农发行系统共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21.69亿元,占全系统贷款总额的50.78 %,其中2010年较2009年增加3.1亿元,增长8%;2011年1-9月比年初增加5.5亿元,增长12%。该行共有9个基层营业机构,其中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占比超过50%的有6个,其中宁远支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占全部贷款86%,新田支行占72%,江永支行占63%。这些营业机构业务发展不平衡,贷款结构不够合理。这种发展态势容易导致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面对政策性粮油贷款拓展资源缺少时,业务发展过多依重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项目,容易走入发展“死角”。其二,单一贷款品种比重过大,单一贷款客户贷款额远远超过一个营业机构贷款总额30%以内的最高控制幅度,信贷风险相对集中。

(三)信贷业务营销缺乏科学规划,客户营销后维护难度不断加大。当前在业务营销当中,缺乏科学规划,对区域性信贷业务布局没有合理的统筹安排,容易出现“闻风而动”,“一哄而起”,贷后对客户维护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管理机制,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重营销,轻维护,客户维护意识淡薄。缺乏扩大客户群体,提高增量份额,是农发行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关键的意识,缺少对高端黄金客户要重点维护,一般客户要基本维护,限制客户要监督维护的“一企一策”维护认识。二是重营销、轻管理。缺乏将管理渗透到企业整个生产流程,树立管理好企业也是维护好企业的意识,以至于造成部分客户不顾农发行管理的有关规定,盲目扩张,挤占挪用流动资金。三是重营销,轻效益。不注重信贷质量和效益的和谐性,缺乏将农发行核心客户放在首位,将黄金客户、优质客户等同于一般客户维护,没有计算客户维护成本,导致客户维护高能低效,高投入低产出,对农发行效益产生不良影响。

(四)办贷程序要求高,手续繁杂,贷款审批流程制约办贷效率。农发行开办商业性贷款业务时间较短,与商业银行相比无论从制度完善程度还是经验上都有很大差距。一是目前我行制度规定办理信贷程序要求高,手续繁杂、业务流程太长、层层审批、效率低下、缺乏有效的快速反应机制,不能快速高效地满足客户需求。特别是对存量客户的续贷,成功审批一笔贷款一般需要1-2个月时间甚至更长。二是在对待风险防控上,手段僵化。将原有的封闭管理意识和做法运用到商业性贷款的管理上,陷入层层增加报表分析,层层重复手续来防范信贷风险的怪圈中。三是不能正确处理主业(信贷)与副业(如保险代理等)的关系。如对保险业务实行捆绑销售,加上评估费、咨询费、企业抵押品的评估过户费等,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四是结算业务种类、服务手段、网银业务、银行卡发展滞后,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如永州分行营业部一家优良的美元结算制药企业就是因为农发行信贷程序繁杂,贷后管理繁锁,美元结算服务方式落后等原因,在贷款到期前归还了所有中长期、短期贷款2900万元,转投到其他商业银行融资。四是贷款审批流程耗时耗力。农发行CM2006系统贷款发放流程是由调查人员发起,经客户部门、风险管理部门、信贷管理部门依次审核、签批后,最后提请行领导签批。在日常工作中,贷款操作经常是到了最后的环节才发现有问题,于是需逐一按原流程退回,重新上报。这样不仅浪费时间和精力,还造成贷款审批效率低下,企业、基层行埋怨多,农发行形象受损。同时,CM2006系统贷款流程在省级分行时牵涉的处室太多,相关人员都是兼走系统流程,一旦请假、出差导致流程不能在正常工作日内通过,有的甚至一拖半月之久。

二、对策与建议

(一)贯彻落实中央2005、2006年1号文件和国务院第57次常务会议精神,以粮油信贷为主体的业务不能弱化。要坚持政策性银行的办行方向,继续发展以粮油储备、购销、加工为主体的信贷业务,并作为农发行立行兴行的基础。一是针对基层行粮食类政策性贷款减少的状况,建议农发行总行与中储粮总公司协商改变贷款方式,由统贷统还改为按辖区内由当地农发行分贷分还。这样,一方面加大了基层行主营传统业务的份量,增加了利润来源,另一方面能确保国家粮食储备库存及信贷资金得到基层农发行的及时有效监管,避免了中储粮总公司统贷统还造成的资金链过长带来的信贷风险。二是基层农发行在做到“保收购、保优质企业、不保劣质企业”的原则上,要围绕粮食产业链发展粮食信贷业务,顺应粮食产业新的变化,重点发展粮食贸工一体化、乃至于贸工农一体化的优质大客户群体,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择优扶持”的原则,做大做强传统业务。

(二)客户营销上要做到区域规划,统筹安排,精心抓大,逐步放小。客户营销要坚持择优扶持的政策导向。以执行政策为前提,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防范风险为核心,实施优质客户战略,对黄金客户重点支持,优质客户积极支持,一般客户适度支持,不符合条件的企业不予支持。二级分行要对区域内业务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因地制宜,一县一策,对不同县域制定不同的粮油储备、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建设等信贷业务发展规划、不搞“一哄而起”,如:对具备粮油储备、加工条件和优势的县区就以政策性主体业务为业务发展出发点;对已占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一定份额的县区就以农业产业化为业务发展的增长点。在精心抓大方面,要与市、县(区)两级政府衔接,争取营销企业有利润、银行有稳定收息来源的大项目,着重支持惠及面广的道路、农田水利建设等基础设施项目,特别是城乡结合部的与土地整理、储备相关的道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项目。在逐步放小上,对已准入的资产质量较优、发展前景较好、经营业绩较高、偿债能力较强、银企关系协调的中小企业进行有选择性的重点培育,将其从小蚂蚁培育成大象,这类中小企业成长后往往是农发行较为稳定的盈利及低息存款的来源,是农发行潜在的优质客户资源。这种扶弱变强的经营理念,符合农发行作为政策性银行的宗旨。当然,对于超过风险预警标准,对农发行信贷资金存在隐患的中小企业应坚决的予以退出。但不能一概而论,给予全部退出,这就有孛农发行作为政策性银行的宗旨。

(三)建立客户维护考核机制,进一步优化信贷业务流程。对客户的维护好坏体现了经营行客户维护机制优劣和信贷管理水平。对此,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高端优质客户维护考核体系。如:设置中间业务、存款、贷款增减、高端客户带来效益等指标等,用于日常对客户经理的考核。对优质客户主动退出,维护不力的客户经理实行责任追究制度。二是根据不同客户,不同业务的风险高低设计不同的业务流程,重点优化高端客户流程,缩短决策链,抬高快速反应能力,增强对高端客户的市场竞争力。三是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维护的关系。高端客户在成熟期会给银行带来巨大利润,但在衰退期,也有可能给银行带来巨大风险和损失。为此应以稳健经营为原则,构建对高端客户的风险识别和退出机制,防止高端客户过度集中的结构性风险、同业竞争的利率风险和管理中的道德风险。四是创新培训机制,提高营销技能。客户营销培训是农发行的一项全新的系统培训,举行有计划的、全员的、长期的、渐进的系统培训,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观念,各地区建立一支精干、相对稳定的客户营销队伍和项目开发组,有利于提高业务拓展的质量和效率。

(四)简化办贷程序,提高办贷效率和业务发展质量。信贷操作流程冗长且办贷效率低下,已成为农发行信贷业务有效发展的瓶颈因素。因此,有必要简化办贷基本操作流程。一是实行信贷业务“集约作业”。吸取商业银行“一站式”集中审查审批的做法,将客户准入、客户评级和调查评估流程一起并入授信业务流程,实行信贷业务调查与审查“集约办贷”方式,以减少办贷环节的重复劳动。二是改进授信管理方法。改现行的“宽授信、严用信”为“严授信、宽用信”的授信管理方法。对既有客户改变目前单笔贷款审批方式,审批行通过年度评级授信控制客户的风险总量,具体用信时由二级分行审核担保方式落实情况后,经有权审批人签批同意后由经营行放款;对新营销客户取消客户准入资格认定程序,实行“四位一体”的运作方式,在客户评级授信和申报首笔贷款时合并进行,以减少办贷环节。三是对存量客户不增量的续贷申报,可以采取一年申报,二年有效的方式,同时,要丰富流动资金贷款品种,采用二年期贷款,贷款到期后,可以允许展期不超过一年,展期方式以表格审批方式上报。抵押物由过去一年一评改为二年一评。四是设立CM2006系统流程签批中心。CM2006系统是我行信贷业务步入科学化管理的重要举措,农发行每办理一笔贷款,必须经过评级-授信-贷款申请签批-发放电子许可证等流程,在每个流程环节中,都统一设置了调查、审查、签批等环节,缺失一个流程环节,贷款就不可能发放出去。更为重要的是,CM2006系统已经将农发行的制度办法融入到流程中,如果某个环节不符合制度要求,某个人员不能到位,就不可能通过此环节。建议省分行探索“一站式”办贷流程措施和手段,在省分行成立CM2006系统流程签批中心,抽调专门的流程中心人员负责贷款审批、信用评级、授信、抵押物申报等流程,提高办贷效率,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

(课题组成员:梁刚 李斌 骆海瑛)

农发行拓展商业性信贷业务论文 篇2:

浅谈农发行商业性贷款业务拓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随着金融环境的不断变化,农业政策性金融信贷业务拓展面临着新形势、新困难。目前,农发行商业性贷款业务拓展存在的问题包括:营销观念相对落后及营销手段缺乏,贷款准入的把握能力有所欠缺,涉农企业的弱质性对贷款产生潜在风险,贷款结构不合理难以保证商业性贷款业务稳定发展,贷后监管仍显薄弱等。本文在对农发行商业性贷款业务拓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拓展商业性贷款业务的建议。

关键词:商业贷款;存在问题;建议

一、引言

农发行海南省分行自开办商业性贷款业务以来,对新开办信贷业务进行了深入研究和不懈探索,大部分的贷款业务实现了银企双赢,企业得到了大发展,银行也获得较大收益。2006年农发行海南省分行摘掉了连续11年亏损的帽子,首年实现扭亏为盈,盈利479万元。2007、2008年分别实现利润2753万元和3772万元。[1]但是,在进一步拓展商业性贷款业务方面还存在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农发行拓展商业性贷款业务存在的问题和工作建议进行初步的探讨。

二、农发行商业性贷款业务拓展存在的问题

(一)营销观念相对落后,营销手段缺乏

农发行自成立以来,大多采取粗放型信贷运营与管理管理模式,封闭管理的成功经验对于商业性贷款管理已经不适应,信贷从业人员传统的封闭管理式的信贷管理老工作思路对办理商业性贷款业务彰显不相适应。反映在客户营销方面是显得观念落后、手段缺乏。

农发行是政策性银行,主体信贷业务是政策性粮油信贷业务,在多年的信贷过程中,习惯了因客户单一而扮演等客户上门、银企双方中高人一等的角色,因此在开办商业性贷款业务过程中,抱着此种陈旧的观念去营销商业性贷款客户,难免会处处碰壁,营销效果不明显、客户成功率不高。商业银行与经营效益好、抗风险能力强、信誉好的大中型企业之间已建立了稳定的借贷关系。相比之下,农发行商业性贷款业务起步较晚,缺乏多样、有效的营销手段,介入优良信贷客户比较困难。

(二)贷款准入的把握能力有所欠缺

营销客户质量的好坏,是农发行贷款业务有效发展的前提条件。农发行贷款支持的对象主要面向农业企业,相比工业、地产等行业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因此,客户的营销和准入关的把握就显得相当关键。从受理项目的情况看,客户营销工作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哪些行业、哪类企业我们应该大力支持,哪些应该列入项目库作为培养对象,信贷准入与退出体制有待完善。如何把握好企业准入关,努力做到营销一个成功一个,显得十分关键。在工作过程当中,有的客户经过基层行营销、培育、受理,花了大量的精力,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对客户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信用状况和抵押物情况调查了解不够,分析不透彻,对总行的各种贷款办法理解不够,上报的项目不符合条件,最终被退回而不予受理。有的项目勉强符合有关贷款办法规定的条件,经上下联合花费大量的精力展开调查和评估,最后却因企业的经营实力一般或者抵押物等存在问题,而被否决。所以,要切实把好客户的准入关,避免浪费有限的信贷人力资源,更要避免由于准入把握不够,让贷款产生风险、埋下隐患。

(三)涉农企业的弱质性对贷款产生潜在风险

农发行的农业政策性金融特征决定了业务对象主要是涉农企业,而基础差、底子薄、经营管理不规范、抗风险能力弱等是涉农企业普遍存在的特点。[2]从已经贷款支持的企业看,大多数具备守信用、效益好、能按时还本付息,但在贷款的认识上不到位,管理上尚有许多不规范之处。主要体现在:企业普遍没有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财务制度不健全,给银行真实、全面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造成障碍;有的企业认为自己已有足够的抵押物作担保,银行应少过问贷款资金的使用和去向,因此对农发行的贷后管理采取不积极配合的态度。

(四)贷款结构不合理,难以保证商业性贷款业务稳定发展

从农发行贷款结构看,固定资产贷款比例相当小,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比例大。截至2008年底,农发行中长期贷款余额45440万元,各项贷款余额326937万元,中长期贷款占比13.9%。从与农发行发生流动资金借贷关系的客户看,有的客户由于自身的原因,贷款到期后没有提出续贷申请;有的客户流动资金贷款此年高彼年低。短期贷款的不稳定性和缺少中长期贷款造成农发行贷款结构不合理,商业性贷款业务稳定发展难以保障。

(五)贷后监管仍显薄弱

农发行已经发放的各类贷款中,企业不能按时还本付息的贷款大部分是由于监管环节工作不到位而导致的。例如:有的经营行对企业使用贷款监管不力,不能及时发现企业转变贷款用途,加大了贷款风险;有些经营行没有要求企业制定分期还款计划,对企业的生产周期不分析,没有在贷款到期前分次从企业销售回笼货款中收回贷款,而是让企业继续投入生产,导致贷款到期企业不能及时归还贷款;有的信贷人员对贷款到期日不清楚,对符合展期条件的企业,没有要求企业提前申请展期,造成贷款逾期。从以上这些现象中看到,贷后监管环节确实比较薄弱,存在着制度落实不够、执行不力和操作水平低、工作责任心不强等诸多问题,贷后监管有待进一步加强,以确保信贷资产安全。

(六)信贷队伍建设与新业务的有效发展不相适应

信贷人员的业务素质与业务的有效发展还不相适应,主要体现在:一是缺少营销和管理商业性贷款业务方面的意识和经验。大部分信贷从业人员的大银行优越感和脆弱的营销服务意识根深蒂固,发展业务的意识呈两极分化,有的甚至对新业务产生畏惧感。二是信贷队伍人员老化严重、人手吃紧、结构不优。以农发行琼海市支行为例:在职员工17人,50岁以上的有5人,占比29%,40—50岁的有10人,占比59%,40岁以下的2人,占比12%。其中,从事信贷岗位6人,信贷人员中80%为40岁以上。三是缺少专业性的人才。由于人员结构问题,致使信贷人员素质偏低,普遍对商业性信贷知识、客户营销策略和技巧、客户的经营特点不熟悉,企业财务会计等方面的知识比较匮乏。使得营销意识不到位,办贷效率不高,贷后监管不到位,影响到信贷管理质量。

三、进一步拓展农发行商业性贷款业务的建议

(一)转变营销观念,明确工作思路和重点,切实提高营销的成功率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信贷从业人员要树立以“客户为中心,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营销理念。立足海南区位和资源优势,进一步明确贷款营销工作思路和重点,实行客户差别化营销,切实提高营销的成功率。

一是统一客户营销思想,做到重点明确、分类营销。要根据行业发展重点,重点放在饲料、淀粉加工、蔗糖、水产养殖加工等行业;以海南省东北、东南部沿海地区主要发展水产品养殖、加工行业和饲料生产;中西部地区主要发展木薯、甘蔗、林业经济的支持格局。同时要以支持特色农业为发展重点,主要是发展资源型、生态型、健康型农业,支持特色农业的对象是龙头企业,目标是基地化、标准化生产等产业化经营。对中小企业,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个别营销。主要支持那些适合分散生产经营、市场销路稳定、劳动密集、具有地方或行业特色、业主懂经营善管理的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实践,探索农发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新路子。

二是采取“上下联动,主动营销”方式。要继续积极向政府部门和客户宣传农发行的信贷政策、金融产品,发掘潜在客户,扩大农发行政策性金融品牌的影响力。

三是对不同类型和经营规模大小不一的企业,强化差别营销和重点营销,对贷款客户和经营管理行实行分类管理。对经营管理较好的分支行,可以加大营销力度和贷款支持上给予倾斜;对经营管理较差的分支行,缩减贷款客户营销,对其业务发展将给予制约和限制。

四是积极推行项目库管理。要充分利用掌握的客户信息和贷款项目库软件,建立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企业申请贷款项目库,通过项目的入库、培育、筛选、出库等管理方式,实施动态管理和调整。对贷款条件成熟的项目及时开展调查评估;对贷款条件暂不成熟的潜在客户和项目进行培育,建立经常性的业务联系,参与客户的成长与发展,引导其逐渐符合农发行贷款条件。

(二)加强调查分析,把好贷款准入关

一是按照总行提出的打造现代精品银行的理念,自始至终牢固树立精品银行的意识。对不宜支持的企业坚决说“不”,决不含糊;要立足当地资源,选择具有发展前景的行业和产业,予以积极支持;对管理规范和经营状况、信用状况良好的企业给予信贷倾斜。要认真总结这几年开办商业性信贷业务实践和探索中积累的经验,形成符合农发行特点的办贷工作方法,决不能盲目引入一些基础差、防范信贷风险能力弱的企业,导致不良贷款发生。

二是各经营行要成立并发挥贷款营销小组作用。接到客户贷款申请或者准备营销客户之前,必须由营销小组对该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法定代表人素质、信用程度、抵押物等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分析。企业法定代表人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对从事的行业熟悉了解,有经营管理的经验,结合各种社会媒体和社会舆论考察其个人信誉度,不能有经营和资信等方面的不良记录。要结合农发行贷款基本制度、贷款操作流程和总行有关贷款办法以及担保管理办法,集体进行分析和初步论证给予贷款支持的可行性。要严把准入关口,真正从源头上改善客户质量。

三是各经营行的一把手应对客户准入负全责。一旦企业准入申报获得批复,将涉及到以后贷款资金的使用等环节的监管、贷款本息能否按时足额收回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经营行行长要充分认识客户准入重要性,要当好这项工作的真正领头人和责任人,切实把好客户准入关。

(三)积极推进客户公开授信管理

农发行应该群策群力,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公开授信管理:一是充分认识公开授信管理对农发行信贷业务稳步发展,信贷管理规范化等具有的重要作用,信贷管理人员要认真吃透公开授信管理的政策要求和熟悉操作流程。二是各级行积极与辖内符合公开授信的优质客户沟通,了解企业生产资金需求状况,对确需要实行公开授信管理解决流动资金延续性问题的优质客户,及时组织调查。三是对审批后的公开授信额度,各行要严格按照农发行有关担保管理办法的规定,办理担保手续。在核定信用种类、核定额度与规定期限内按照有关程序监督客户周转使用信用。[3]

(四)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完善农发行的支农功能

努力调整贷款结构,保障商业性贷款业务持续稳定发展。一是要重点支持符合国家区域产业政策、地方政府主导、对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较大的中长期贷款项目。如政府财政参与的非经营性项目、中小型水电站、渔港的中长期建设等项目,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能力、贡献能力,可以重点加以考察。二是建设中长期贷款项目库,挑选经营效益好、对新农村建设具有较大推动作用的优质项目,进行跟踪培育,从贷款条件成熟的项目中择优扶持。三是以防范风险为主,注重行业分析,总结以往的经验,审慎进入,成熟一个办理一个。通过办理中长期贷款业务,逐步提高其在商业性贷款中的份额,从而使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农发行的支农功能进一步完善。

(五)加强贷后监管,防范贷款潜在的风险

针对贷后客户群体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对货款回笼低等共性问题,要研究对策、制定措施和增强责任感,切实加强贷后管理工作。一是加强制度建设,预防操作风险。在梳理和优化相关业务流程、完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强化贷后管理制度的落实,杜绝有章不循、逆向操作。二是明确贷后监管的重点,加强对企业资金流向、库存数量及货款回笼的核查和监督。三是因企制宜,在执行贷后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对优质客户制定个性化金融服务方案,确保企业经营的正常运行和贷款资金的安全。四是加强数据分析,按月了解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损益情况,与同期数据进行对比,掌握企业的整个动态走向,排查各种风险点,及时发现业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予以解决。五是进行积极营销中间业务,争取开办贷款业务的同时带动中间业务的发展。在贷前要求企业对抵押的机器设备办理财产保险,贷后将企业的车辆保险、工人的人身保险纳入我行的保险代理范围。

(六)建设与商业性贷款业务相适应的信贷队伍

一是改善人力资源配置。建立新型的人力资源体系,调整人员结构,增强人员流动性,着力引进一批年轻化、知识化的业务员工,让新生力量作为人力资源的有效补充机制,让更多的优秀人力资源充实到全辖信贷队伍中。二是建立与完善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引导信贷从业人员充分认识农发行商业性贷款业务的发展必要性,使全行上下能正确对待新业务的发展,消除畏难情绪。要以灵活的待遇分配和激励机制,真正实现干好干坏不一样,“奖优罚劣”,充分调动信贷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加强业务的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卫星电视教育、跟班培训、到兄弟行学习等形式,对信贷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实务业务培训,注重实践性和操作性,能在较短时间内提高信贷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与商业性贷款业务的发展相适应。■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海南省分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海南省分行年度财务报告[Z].2006-2008.

[2]冯爱林.制约农村信贷服务创新的因素与破解途径[J].金融参考,2009,(5).

[3]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授信管理办法[Z].2007.

作者:吴 冠

农发行拓展商业性信贷业务论文 篇3:

农业政策性金融信贷支农绩效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要:农业政策性金融作为财政金融的有机统一体,资金投放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和方向性,有利于引导紧缺的资金资源安全、持续、稳定的流向农业领域,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有关农业政策性金融信贷支农问题的研究,是实现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农村金融体系高效运行的一个关键性问题。2010年中央1号文件对农业政策性金融在新形势下的支农作用提出了要求,进一步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信贷支农作用,突出支持重点,实现新的跨越,成为当前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农业;政策性金融;农发行;信贷支农

农业要发展,资金投入不能少。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要得到长足发展,充足的资金是不可或缺的保障。农业政策性金融是政府实施农业支持,增加农业投入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在贯彻落实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提高农业发展整体素质、扶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农发行作为当前中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自成立以来已走过十五年的发展历程,经过十五的历练与打磨,农发行已逐步发展壮大,贷款余额由1994年末的2 982亿元,发展到2009年末的1 4512.6亿元。2009年末,农发行信贷支农资金余额约占中国全部涉农贷款的1/3,强大的信贷资金供给,使农发行在发挥信贷支农、稳定粮棉市场、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提升,彰显了农发行在农村金融和农业经济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

一、农业政策性金融信贷支农绩效分析

农业信贷资金具有回收期长、收益率低、风险大等特点,农村商业性和合作性金融机构都不愿意介入,导致了农村资金市场的供给失灵。这种情况下,作为国家农业宏观调控扶持政策执行者的农发行,就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信贷支农的作用。下面将通过建立模型,利用SPSS软件对农发行信贷支农效果进行回归分析,以此说明农发行对农业经济的推动、促进作用。

(一)农业政策性金融与农业生产总值相关性分析

对1998—2008年农业生产总值、农发行贷款余额进行回归分析。

1.数据选取。考虑到农发行成立于1994年,所以本模型数据的选取期间为1994—2008年,其中,农业生产总值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农发行的贷款余额来源于《农发行统计年鉴》及历年年度报告。具体数据选取情况(见上页表1):

2.建立模型。分别用lny、lnx分别表示对农业生产总值、农发行贷款余额取对数,回归公式写为:lny=a+bln x。利用SPSS软件进行计算,得出结果如下:

3.结果分析。根据以上SPSS运算结果,农业生产总值与农发行贷款余额的回归公式为:

ln(y)=3.239+0.645ln(x)R2=0.803

从上式中可以看出,可调整的R2=0.803,说明此模型拟合效果比较好,x系数的t检验结果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农发行贷款余额与农业生产总值的相关性较强,对农业发展水平的推动作用明显,贡献度较高。

(二)农业政策性金融与农民人均收入相关性分析

按照上述模型建立的基本原理对1998—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农发行粮油收购贷款投放额度进行回归分析。

1.数据选取。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农发行粮油收购贷款投放额度来源于《农发行统计年鉴》及历年年度报告。具体数据选取情况(见表2):

2.建立模型。其中,用lny、lnx分别表示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农发行粮油收购贷款投放额度取对数。可以将回归公式写成:lny=a+bln x。利用SPSS软件进行计算,得出结果如下:

3.结果分析。根据以上SPSS运算结果,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农发行粮油收购贷款投放额度的回归公式为:

ln(y)=2.046+0.869ln(x)R2=0.721

从上式中可以看出,可调整的R2=0.721,说明此模型拟合效果比较好,x系数的t检验结果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农发行贷款余额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相关性较强,农发行对农民增收作用明显。

通过以上两组回归分析,不难发现在农村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非农化”倾向日渐明显的今天,农业政策性金融始终以支持三农发展为己任,通过信贷杠杆作用履行支农、助农职能,有效弥补了农业领域支农资金供给不足的缺陷和弊端。

二、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信贷支农的对策与建议

促进农业发展、推动农村进步、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的最终目的。增强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活力、创造力和核心竞争力,就要不断提升服务三农的能力。

1.扎实做好粮食信贷主体业务。支持好粮食收购是农发行的立行之本,农发行通过实际操作将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变成了农民手中真正的实惠,保證了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通过加大对粮食生产、流通等环节的资金投入,保护了种粮农民积极性,保障了中国粮食安全。如何在中国粮食连续六年增产的基础上,保持粮食继续稳步增长,农发行在支持粮食发展方面作用应更为突出。一是全力支持粮食储备,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农发行要根据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需要,保证储备粮资金的及时、足额供应,努力促进国家粮食政策的落实,确保储备粮收购计划的顺利实施;二是认真执行国家调控粮食政策,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国家调控粮食政策对稳定粮食市场价格、促进粮食生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增强中央政府对粮食供求的宏观调控具有重要的作用。农发行要继续加大对国家调控粮食的投放力度,切实做好国家调控粮食贷款发放与管理工作,保证粮食市场的有效供给和稳定,切实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三是积极审慎做好市场性粮食收购资金供应与管理工作。农发行要积极适应粮食市场的变化,认真做好粮食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工作,对符合条件的贷款企业,按照市场定价、企业自主、理性入市的原则,适时供应信贷资金,促进市场性收购贷款业务的有效发展。

2.大力开展农村中长期信贷业务。当前,中国农村中长期资金的需求存在很大缺口,2010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村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大力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政策性信贷业务。”按照这一要求农发行今后要在做好粮食主体信贷业务的基础上重点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中长期贷款方面加大投放力度。农发行在发展中长期贷款业务时,要择优扶持、重点确定,优先支持国家或地方高度重视的、有配套资金及优惠政策扶持的涉农领域;积极支持其他金融机构业务涉及不深,但增长预期良好的领域;重点支持经济效益好的经营性项目、社会效益好的非经营性项目。农发行在大力开展中长期信贷业务时,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正确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政府在农村中长期贷款中的特殊作用决定了其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具有引导、示范作用,农发行应高度重视与政府的关系,妥善处理与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联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与各级政府部门的业务联系和沟通,构建合作平台;二是培养主动营销的经营理念。要进一步树立为客户服务的意识,提升为客户服务的水平。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与经营机制,规范服务行为,创新服务手段,扭转“坐、等、靠”的传统思维,主动宣传农发行中长期贷款的信贷政策和金融产品,及时了解掌握各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大型项目立项情况,特别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的支农项目;三是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农发行在加大中长期贷款投入时,必须以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为目标,充分体现政府意志,但同时也要按照银行基本规律办事,严把贷款准入,坚持把防范信贷风险放在首位,针对中长期贷款的特点和面临的各种风险,积极制定各种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构建风险评估机制,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运行;四是建立和谐的外部环境。主要指健全承贷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完善担保机构的运作机制、构建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法治环境、创建适当的税收优惠环境等。

3.开办财政支农补贴资金的代理拨付业务。农业补贴政策是实现“以工促乡、以城带乡”的重大战略,是国家转移支付的重要内容。十六大以来,中国初步形成了一个围绕粮食生产、农民增收和保护生态环境等目标,综合补贴和专项补贴相结合的直接补贴政策框架体系。近年来,政府转移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日渐增强,贡献率由2005年的10.03%上升为2008年16.26%,其中,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四种主要的补贴金额已有2004年的145.22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 030.4亿元。按照2010年1号文件要求,国家将继续增加三农补贴投入,扩大补贴范围和种类,把牧业、林业和抗旱、节水机械设备纳入补贴范围中。目前农业补贴机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弊端,为防止补贴资金的挪用或克扣,确保补贴发放到农民手中,可适当考虑引入农村金融机构的监控机制,农业政策性金融即是弥补这一缺陷的很好选择。把财政支农补贴资金归到农业政策性金融统一拨付,既可以丰富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支农领域又可以提高农业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率,可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促进农民增收,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因此开展此项业务意义重大。

4.“低碳经济”下积极开展“绿色信贷”业务。从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到2010年召开的两会,“低碳经济”已成为时下人們讨论的热点话题,发展“低碳经济”,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成为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低碳经济”之风席卷全球,为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提供了发展机遇。农业政策性金融要借助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时机,创造与“低碳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绿色信贷”模式,积极制定“绿色信贷”业务规章制度、树立“绿色信贷”服务意识、丰富“绿色信贷”产品、创新“绿色信贷”服务手段、建立“绿色信贷”长期发展机制。开展实际业务时,严格把关信贷项目,将信贷项目与产业政策、环保政策等相衔接,逐步扩大“绿色信贷”在农业政策性金融信贷总规模中的比重,加大对环保优良的项目如风电、光电等清洁、可再生、环保能源项目的支持力度、对违反国家环保政策及产品竞争力低下的项目要求企业逐步退出。“绿色信贷”业务对农业政策性金融来说可发展空间巨大,因此农业政策性金融要充分发挥信贷杠杆效应,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红宇,赵长保.中国农业政策的基本框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109.

[2]甘绍群.三农问题与农业政策性金融定位研究[J].武汉金融,2004,(3):34.

[3]刘舰.中长期贷款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农业发展与金融,2009,(3):47-49.

[4]段玉华,王静.政策性金融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探讨[J].农业发展与金融,2009,(5):15-17.

作者:宫海鹏,贾伟韬

上一篇:乡镇致富大会发言稿下一篇:庆祝三八妇女节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