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培养艺术设计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从我国当前的就业状况可以看出,各行各业都出现了就业形势严峻的现象。目前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就业环境相对紧张,存在着毕业生不能满足市场需要的问题。对当前艺术院系设计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对新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分析,旨在提升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新形势下市场对实用型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校人才培养艺术设计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校人才培养艺术设计论文 篇1:

新工科视域下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 要] 新工科是我国高校工程教育为融入世界经济产业发展而做出的改革措施,要求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应向着多元化与跨学科发展。在此大背景下,新的科技与产业革命为高等设计教育带来了一些新机遇和挑战,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尤为重要。以新工科的理念为线索,主要从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现状、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包括新工科艺术设计人才的师资能力提升与新工科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新方式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并提出建议,有效促进工科教育改革的创新,健全高校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思路。

[关 键 词] 新工科;艺术设计;人才培养

教育部把新工科定位为“五个新”,体现在学科专业的新结构、工程教育的新观念、教育教学的新质量、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分类发展的新制度。[1]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在适应新经济、新产业发展和现代化教育上的重大决策战略与部署体现为新工科的建设。这一轮新的科技与产业革命也为我们的高等设计教育带来了一些新机遇和挑战,同时,社会对掌握新科技、具备跨学科技能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地方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调整教育体系,促进新兴前沿学科发展为主,有效促进工科教育改革的创新。

一、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现状

(一)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传统教育中,艺术设计专业的授课形式主要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对于实践技能操作训练等综合能力培养较少。首先,在专业教育上,大部分学校依旧是注重传统的技法教育,倾向于造型、设计基础与专业三大内容,其他与时代紧密相关的创新融合等学科知识涉及不多,造成了不完整的知识结构,与大数据时代所需要的创新应用型人才相差较远。其次,体现在一贯的重专业、轻文化的招生政策上,以及过细的专业划分等因素,形成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知识面窄的特点。最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比较落后与模糊,学科建设缺乏创新。基础课、专业课与技能实践课的课程科目较多且有内容重复的现象,教学内容存在单一与不灵活性,对新知识与新技能的拓展不够,呈现教与学脱节的现象,以至于影响专业设计的水平和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教育模式相对陈旧

传统培养教育模式对学生的创新思维造成一定的影响,课程教学设置规划不合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被动学,缺少对学生创新能力与个性的培养。目前,大多数艺术设计专业录取侧重于专业成绩,造成学生在文化学习能力上的不足、综合素质不高的现象,使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与沟通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把专业教育当成一门技能课,进行得最多的是视觉上图形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而忘了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成品的呈现,这也是培养目标不明确、知识结构不全面的体现。

(三)师资结构情况

目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普遍现象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教育者以高学历、理论知识丰富为主,大部分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工作实践的经历,实践操作能力比较弱,而艺术设计专业恰好是要求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实操练习,不至于在教学中形成纸上谈兵的现象。还体现在高等院校大多会对科研有一定的要求,有的教师没有做好时间的分配,全力侧重科研而缺乏对教学的热情,这就影响教学质量与学生的成长。另外,还有的高校不断扩大招生,造成师资力量不足,师生的比例失调,教师身兼数职,授课班级人数过多,因此教学质量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二、新工科背景下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作为一级学科的设计学科是科技与艺术融合并进的学科,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科技浪潮的助力下,设计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多层次性和教育模式的多元性开始呈现。[2]新工科的教育思维为教育界带来了新理念,艺术设计专业应紧跟潮流,改革创新,寻找适合当下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和时代步伐的全新教育模式,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打破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与企业紧密联合起来,培养专业型创新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学科发展提供可行的新方向。

(一)新工科艺术设计人才的师资能力提升

在新工科教育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需要不断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尽力让一线专业教师都拥有“双师”的实力。(2)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聘请本领域的教学专家或知名企业的导师充实自己的教师队伍。(3)加强教师的授课技能,学院可以不定期开设授课经验讲座,以及举办青年教师授课技能竞赛等方式,还可以让年轻教师担任班主任,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以不断促进师生之间的顺畅交流,促使创新教学环节更好地衔接。

(二)新工科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新方式

1.课程培养新探索,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逻辑。摒弃旧的课程模式来获取学科知识,选取设计理念融合各个学科之间的内容,向学生指明跨学科学习的新方向,同时加强跨界交叉学习,在各个学科之间进行跨学科的团队合作,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首先,我们可以尝试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培养,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可以进行文理科之间的交叉学习,通过学习具有较强理性的理工科课程,能运用逻辑思维理性地解决问题;而学习文科的感性思维则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想象力、阅读与理解能力,因此能为艺术作品增添深厚底蕴的效果。其次,通过交叉学习来教导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与学习设计思维,同时为他们提供系统的基础课程以及优质的教学环境,课程设置侧重采用设计思维方式教育學生创新能力和过硬的动手能力。最后,在交叉学习课程设置方面,合理完善的基础课程模式会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如核心类、提升类、弹出式类等都属于基础课程的设置。核心类课程以传授设计技能为主,让学生接受设计思维的实践训练;提升类课程等于是加强学生设计技能的加速器;弹出式课程主要体现为工作坊的短期学习实践,课程内容由项目而定。[3]艺术设计的教育离不开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要使我们的生存空间与生活方式发生改变需要对它们进行相互融合,如我们对新材料的运用与探寻、人机数据产品、智能创造等都是艺术与科技相融合的成果。因此,想象力是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首要条件,而学生的科学意识与从多学科视角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培养同样重要。

2.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依托新工科的思维培养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新教育方式,把理论学习变成实践操作。在进行多学科交叉培养中,以项目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最为合适,它也是形成和校外企业、非营利性组织以及校校之间合作的连接点。新工科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了更高的期望,“旁观+动手”的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已不合适,而新工科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要求是“自主创新+智力实践”的教学形式,强调实践教学内容中的认识与操作训练,这就是探索“以项目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艺术设计课程建设的重要切入点。

在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过程中可通过以下方法实现:(1)借助校内外力量搭建的实践基地,增加与企业的密切合作。(2)聘请企业资深设计师为导师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加入实用的教学内容与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等。(3)选拔学生建立创新团队,引进企业的实践项目,创办综合创新平台。(4)把目前的先进科技如人工智能、新媒体、数码技术、大数据、3D打印等融入艺术设计的课堂中,同时不断提升人才培養方案的各种改革与调整,特别是地方大学的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评价指标等方面的改革,促进设计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跨界融合以及现今文化产业发展所需人才的探索。

3.大力推进数字化课程建设,充分运用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等智慧教学平台,按不同时段完成各个知识点的学习,把线上与线下教学资源有效结合起来,通过引入智慧课教学管理平台,为学生进行主动服务和改革,采用动态二维码点名、微信端课堂互动、分组讨论、随机提问、资料共享、线上答疑等细节操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同时方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好地保障课堂教学主渠道的畅通。[4]让学生的知识面更广以及更自律的学习能力,探索各种学习氛围打造“互联网+”时代的学习模式。

4.加大实践课与增设校外实习基地。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可在原计划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与修订,增加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比重。除了常规的实习时间,可根据不同年级修订暑期的实习实践安排,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实训天数由少到多逐渐增加,并要求不同年级的学生每个暑期都必须完成相应天数的实习实训时间,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这一实训活动中,学院应建立以班主任或任课教师为主的监督机构,使学生能真正提高动手能力。

5.增强创新创业与产学研相结合。近年来,国家提出“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推动了创新创业的新高潮,也激活了高校产学研教的热情。[5]这充分体现以产业为平台在高校中的重要性,这就需要紧密结合各企业、公司、非营利组织等获取实践的项目带入课堂融入教学。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前提下,学生团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把设计思维融入商品与实用等商业模式中进行对应的创新设计。校企合作的形式主要探索以科研项目进行市场化教育,或以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把高校与企业之间优势互补的潜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结语

时代发展多次验证,每次工业革命都是加快教育变革的动力,当前新工科语境下的高校学科发展建设是未来几年高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艺术设计专业要借此契机发展学科教育,通过分析总结新工科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升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思路,确保社会产业是教育的指导方向,增强跨学科交叉的教育培养,以促使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建设的高效推进。因此,目前深入研究高校新工科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建设问题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年报.大跨界时代“新工科”呼之欲出[J].科学家,2017(9):32-33.

[2]叶莉,李聪慧.新工科语境下文化创意人才的国际培养生态及模式研究[J].美术大观,2019(6):150-152.

[3]张波.高职《设计思维实训》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9):161-162.

[4]张华,沈华杰.环境设计新工科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9(8):127-128.

[5]解芳.协同学视角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6.

编辑 鲁翠红

作者:陆俞志

高校人才培养艺术设计论文 篇2:

新的就业形势下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 要:从我国当前的就业状况可以看出,各行各业都出现了就业形势严峻的现象。目前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就业环境相对紧张,存在着毕业生不能满足市场需要的问题。对当前艺术院系设计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对新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分析,旨在提升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新形势下市场对实用型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新的就业形势;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探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也为大学生就业提出了新的课题。近十几年来,我国很多高校开始设置艺术设计专业,招生数量也在不断扩大。由于急于开设专业和大量招生,使得艺术设计专业培养模式出现比较严重的趋同化,毕业生能力也极为同质化,艺术设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逐渐凸显出来。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以及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单一性,一方面可以为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优势,另一方法也造成就业渠道的单一,使得学生在就业领域遇到诸多的困难。特别是各高校在艺术设计专业培养模式的互相复制,造成对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特殊方式的探索和具有自身优势的课题体系建设的忽视,导致在培养模式、教学方式、课程内容等多方面有缺乏有针对性的研究,不能形成独有特色的培养模式和具有差异化能力的学生,最终导致大量学生的同质化竞争,一些岗位竞争十分激烈,另一些岗位无人胜任,一些学生在新的形势下就业困难。可以说,新形势下就业困难是对高校现有培养模式的一次挑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应当深刻思考,在艺术设计专业培养过程中充分结合艺术设计教育的特殊规律和自身条件,建设具有差异化的培养模式,从而满足现代社会对多样性设计人才的需求。

一、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现状

1.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培养模式落后。高校培养模式落后是影响艺术设计人才就业能力培养与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艺术设计人才在高等院校受教育阶段所获得的专业知识以及实践技能,是他们未来就业能力的重要保障。艺术设计人才技能素质的高低,与学校的师资力量、办学理念、基础设备、文化素养、专业实践机会以及对接社会市场需求等因素有着重要的关联,但是当下一些高校的教育模式缺少其中一些重要的环节。沿袭传统的培养模式,只为艺术设计人才提供单一的高校教育资源,缺少与市场对接的培养环节,就很难实现艺术设计人才全面能力的培养,如果适当地增加学校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技能训练和企业实践环节的对接的话,艺术设计人才的才能真正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满足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但是在当前受各高校传统教育模式和惯性思维的影响,使得艺术设计人才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融合受到一定影响,再加上学校学生数量增多,而教师教学环节的弱化使得教学质量难以保障。虽然近些年很多高等艺术学校认识到传统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但由于改革或变革的复杂性,都在教学模式、培养模式、课程改革等方面有一定的探索,但是进展缓慢,没有形成全新、成熟的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

2.高校培养艺术设计人才未能与社会接轨。在培养艺术设计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就业能力中,多数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在培养适应社会多边需求和符合应用型人才等方面都面临严峻的考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变化,社会和大众对艺术的审美和需求都在发生着变化,尤其在当下是物质水平的快速提高、信息媒体的飞速翻新,人们对艺术产品提出了更高、更多、更快的要求。而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大部分都是沿袭以往的教学经验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得学生们在堂课上仅仅学会了早期或者“陈旧”的专业理论知识,而对于当下社会变化和流行的艺术风尚、流行元素、审美观念、生产技术、新型材料等缺乏相应的了解,造成专业学习与社会现实及大众需求之间的偏差以及供需节奏失衡等问题,从而使得毕业生进入社会后还需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培训。延长实习期,增加企业的投入和成本,客观上降低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高校在培养艺术设计人才时应当与社会接轨,在大学生在校学习阶段要多关注社会发展状况和社会需求等。学校和教师时刻与社会保持紧密的联系和互动,将最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技术、材料等及时地传授给学生,使得学生不脱离社会现实,成为与时俱进的现代艺术设计人才。

3.艺术设计人才缺乏职业规划。社会信息交流网络化和经济多元化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学生行为以及思维带来系列的影响。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和沟通渠道多元化和丰富化,影响到了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动力和专注力。受到各种信息和社会现象的影响或干扰,学生学习劲头下降、自制力减弱、学习规划和执行落实能力降低,特别是在对电子产品的使用过程中产生了依赖心理,客观上忽视了专业学习和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缺乏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积极性以及对未来职业生涯的科学合理规划。这种现象造成设计人才理论扎实、技能娴熟以及适应市场需求的全面发展目标大打折扣,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弱势。缺乏职业规划和树立职业目标,对大学生从事相关行业工作和职业理想有着重要的影响,艺术设计专业即具有较高的实践性,同时也具有鲜明的智力性特征,属于“智慧”产品。只有拥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和牢固的职业目标,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和实践训练,全面汲取各种知识和能力,成为与社会紧密联系的应用型、高水平、高素质的设计人才。

二、新的就业形势下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1.引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从改进培养模式开始,为艺术设计人才提供更好的就业能力的培养。引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作为艺术设计人才全面提高就业能力的重要举措。我国高校的发展定位是在所处区域立地生根,与产业、城市共生共长。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构架下,以当地特色经济、特色产业、特色文化为依托设置学科,围绕区域或行业产业链构、就业岗位、专业学科基础群建专业群。融合培养方案与行业标准、课程体系与岗位要求、工程实践与生产过程,融通学科知识、专业技能、思维方式、职业素养、生活态度、社会责任等,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为当地企业提供高端人才,从而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艺术设计教育与市场对接、与企业合作是非常重要的。艺术设计专业具有较高的实践性,专业教育和培养的成功与否必须将毕业生推入市场检验来进行判断。高校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不能闭门造车,必须时刻与市场保持互动与交流,将市场的需求牢牢抓住,不断调整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保证学校教育与时俱进,紧扣社会需求,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在培养模式创新中要与相关的企业合作,共同构建人才培養方法,让学生不仅得到高校教师在专业理论方面的学习,还受到企业在具体工作实践的专业实践训练。在产教融合过程中,要争取到社会实践项目对高校教学的支持。通过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专业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到社会对于艺术设计的需求特点,通过实践教学方式不仅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融合理论与实践教学经验,还可以通过具有趣味性的实践训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艺术设计人才在实践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天赋,增强创造性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2.培养实用型艺术设计人才。随着科学技术以及经济全球化,使得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不仅仅停留在设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是要培养学生宽泛的专业视野和抱负,让他们不断创新,能够设计出符合现代化发展的新型设计和运用新的设计理念对设计现状进行挑戰,从而使我国的艺术设计行业能够屹立于世界前沿。艺术设计专业教育首先要对艺术设计人才在就业能力目标方面进行明确定位,培养多才多艺的艺术设计人才才能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上面,艺术设计人才除了要学习本专业的课程外,还需要进行一些相近专业课程的选修学习,如果在教学资源允许的情况下,也可规定艺术生选修一定数量的跨专业的课程,来弥补自身专业的局限。只有这样,学生才具备一专多能的全面发展要求,并具有一定的能够在多种领域就业和不同工作中创新的弹性和可能性,增加学生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3.对在校艺术设计学生进行职业理想指导。培养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人才,高校应该对艺术设计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理想引导。通过“学一行,爱一行”的教育,让学生认识所学专业,热爱所学专业,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求教师既要对艺术设计行业有清晰的认知能力,能够对艺术设计专业的特征、发展趋势、就业状况有着准确的判断,还要充分了解市场对艺术设计人才需求的特点等。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是由班级辅导员担任的,辅导员与学生的交流较多,对学生的性格、思维、理想相对比较熟悉,在进行就业课程指导和职业规划的时候有一定优势,开展就业指导规划能避免学生出现学习和职业选择方向模糊的问题。在这一工作中,指导教师可以结合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开展让多种多样且学生容易接受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职业理想教育和引导,让学生在早期就树立职业目标,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等。在这一过程中,还要结合不同个体的自身特点和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发和提升学生特殊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和具备独特的就业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实现学校教育的目的,解决高校设计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人才同质化的问题,使得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处于有利地位。

三、小结

要解决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新形势下的就业问题,就要充分认识我国设计领域市场发展现实,剖析现有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培养模式老化、与社会脱节、缺少职业引导等问题,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引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促进学生职业规划等,从而最终实现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解决在新形势下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 戈红兵.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研究所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4).

[2] 郑景景,阮金花,胡守忠.服装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科技视界,2015,(26).

[3] 李刚,王芳.创意产业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大学教育,2014,(10).

[4] 张樱樱.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办公室业务,2014,(8).

[责任编辑 吴 迪]

作者:杨雨佳

高校人才培养艺术设计论文 篇3:

透过职位技能要求反思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

艺术设计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对于艺术设计产业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增强,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也趋于细化。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大量扩招,培养的艺术设计人才也越来越多,表面上看,应该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但高等职业技术型人才在数量上与社会需求的比率还比较悬殊。由此,许多高校已经在积极进行专业方向和课程的改革与调整,探寻适合时代和本校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之路,使设计教育向着更高、更新的层次发展,努力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和市场需求,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发展潜力,宏观引领中国艺术设计方向的设计人才。

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促进就业。高校要培养什么样的艺术设计人才,这不但需要教育专家来高瞻远瞩,更需要从企业的实际招聘职位要求上来研究。

企业对艺术设计从业人员的职位要求

社会和市场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是有高低层次之分的,从人才的层次来分析,一般可分为3个层次:一是普通设计员(包括制图员、电脑软件操作员等普通设计人员职位);二是设计师(包括助理设计师、高级设计师及资深设计师等职位);三是设计总监及管理级(包括艺术总监、设计总监、创意总监及设计经理等职位)。其中,社会对普通设计人员需求数量最大,而设计总监及管理级人员必须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跋才能达到。

根据目前用人单位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职位要求,笔者进行了大量最新的资料调查,详见下页表。

通过分析可见,目前企业对艺术设计从业人员的职位素质要求呈现以下特点:

1.艺术设计人员应具有的基础素质大致相同

无论什么职位,对应聘人员都有基本的素质要求,所有用人单位都希望自己的员工吃苦耐劳、有团队协作精神,而这正是目前摆在“80后”“90后”一代面前的很大考验。清华大学曾开展“新生导引项目”试点,教师将给学生一定的“挫折教育”,让新生客观认识自己,这是一种有意识的自我磨炼的方式,以增强勇气和意志,笔者期待这样的课程逐渐走入大学生的课堂中。用人单位对人员基础素质的考察看似相对简单,这块“敲门砖”往往被求职者所忽视,但随着时代的变化,用人单位逐渐看重人员的基础素质,特别是对应届毕业生。例如,掌中万维(中国)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王小薇就招聘人才方面曾经说过:“第一,也是最最重要的,就是人品。一个正直、品质端正的人,即便他在经验方面稍微欠缺一些,但他是一个你可以信赖的人,一个值得你在他身上投资的人。”可见,人品二字其实就是指的一个人的基础素质。

2.专业技能要求根据职位不同而不同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现状导致高校毕业生缺乏足够的专业技能。由于知识与实际技能之间的距离,更多的求职者在面对实际工作时都感觉“手长衣袖短”。专家表示,很多毕业生尽管有比较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但无论是从实际操作知识还是实际操作经验来说,都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这一点求职者自己也是认同的。由此可见,职业技能已成为大学生求职找工作的命脉。对于艺术设计类应届毕业生而言,哪怕你就会Photoshop和3dmax这两个软件,并能熟练操作,只要你对薪水的要求不是太高,工作还是不难找到的。如果在此基础上,你还会AutoCAD、Flash、Rhino(犀牛)等其他软件,并且有独特的艺术创意思维,那你就充满信心的去寻找工作吧。

3.专业设计经验和经历非常重要

常听到应届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抱怨:“人家都招有工作经验的”或是“有成功设计案例的”,这点其实稍加分析就不难理解。没有工作经历不等于没有设计经验,没有走出过校门也不等于没有成功案例。换句话说,从大一你就走出校门去KFC、麦当劳之类的单位打工,一直到毕业,你所增长的只是工作经历而不是专业经验。其实,艺术设计的经验积累范围很广,参加各类设计比赛、参与课题或项目实施、考取设计师资格证等都可以提高专业技能。这些都是将来就业的筹码,也被用人单位所重视。

高校艺术设计人才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1.思想道德教育的模式有待改进

长期以来,很多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与管理未能很好地结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说理、轻管理,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端,而过高的要求,缺乏可操作性的道德教育体系,也因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失去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行为引导和约束。“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是我国普通高校的必修课程之一,但目前这一课程沿用的考核方式仍是与专业课无二致的模式,即总评成绩=平时成绩(约占20%,以学生考勤、课堂表现、作业等为主要评价依据)+期末笔试成绩(约占80%,教师以学生开卷或闭卷考试的成绩为主要评价依据)。这种考试的弊端在于其只停留在对课本知识和课堂所讲授理论方面的考核上,没有体现出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和评价,既要包括“知”的一面,也要包括“行”的一面;既要注重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情况,也要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日常行为的考察。

2.专业课程的设置要适应社会的需求

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发展与变化是紧跟时代步伐的,其发展速度也超乎常人想象。这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既是机会又是挑战。目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正逐渐暴露出许多不利于人才培养的弊端。例如,设计软件的教学落后于时代发展、教材更新不及时、试验设备和实践条件滞后等。因此,及时审视现有的课程设置情况并进行相应改进就变得很有必要。这其实是学校和任课教师所面临的很大挑战,也就意味着学校要根据社会发展和需求加强师资队伍的专业技能培训,要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要及时升级和改进试验设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洞察专业的发展态势,及时修改和补充教学方案。教育的动态发展,没有人能做到最好,但可以通过努力而做得更好。

3.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机会

国内大多数艺术院校还停留在“纸上谈兵”和“闭门造车”的阶段,甚至很多院校为了符合课程要求,加上很多带有“实训”或“实践”名称的课程,而内容依旧是传统的授课加上机模式,学生丝毫没有走出课堂,依旧没有得到实际锻炼的机会。艺术设计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必不可少。例如,有的实践课可以模拟某个设计项目的整个流程,包括兼顾前期市场调研、分析设计要求、讨论制定设计方案、设计图纸制作、模型制作、产品生产流通、产品广告宣传、产品售后服务等整个环节。这样,学生在进入社会工作时才能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和要求。

4.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

目前,绝大部分高校在本科生大三或大四阶段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这类课程往往由社科部教师或就业办的教师担任主讲,主要讲授大学生就业形势、就业能力、职业生涯规划、应聘与面试技巧、择业观念与技巧、创业带动就业等具体内容。大学生除了在毕业前接受必要的就业指导外,在低年级阶段就应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领域的相关“职位要求”,从而明确大学学习的目的,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在大学生入学教育环节中,如在“专业介绍”这类课程里,由专业课教师结合企业在招聘相关人员时的“职位要求”介绍该专业学生将来就业时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

5.有效地配置和利用教育资源

随着高校的扩招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各地艺术设计专业如雨后春笋般竞相开设,而艺术设计教学条件却难以适应人才培养需求。很多学校没有足够的专业实验室和计算机房,设备陈旧、利用率低,特别是新升格的院校,办学的硬件条件与知名艺术院校相距甚远,盲目扩招使原本捉襟见肘的资源配置纷纷告急。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一方面要加大实验室的建设;另一方面积极寻求校企合作,利用社会资源和设备弥补自己的不足,或采取租用部分校外大型设备和资源,或者兄弟院校之间资源共享等办法。这样一方面可以紧跟社会技术的发展、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另一方面在技术瞬息万变的今天可以节约大量设备资金投入。

面对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转变的现实,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上应该构建产学研一体良性循环的教育模式,教育为企业研究和输送人才服务,研究为教学和企业生产提供理论指导,企业为教学和研究提供实验基地,并指导学校人才培养方向,学校要和企业、市场紧密联系,了解用人单位之所需,这样才体现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思路,为我国设计产业的发展输送应用性人才。

[责任编辑:张雯]

作者:张佳宁 刘 芳

上一篇:外贸局思想文化工作总结下一篇:关于学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