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论文

2022-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传统银行不能仅靠发展金融互联网来消极抵御,更应认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本质,努力争夺信用数据的制高点。否则,现有业务领域迟早会被一些成熟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所蚕食互联网金融正以超乎预期的速度扩张。以支付宝旗下的余额宝为例,仅仅推出半年时间,销售量就高达1600亿元。在这样的发展态势下,全国各地关于互联网金融的讲座、演讲几乎场场爆满。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论文 篇1:

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传导机制分析与比较

【摘要】本文基于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的资金流向与流量,分析二者的风险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使传统金融产生了资金分流;互联网金融使原有的风险边界扩大,并产生了信息科技风险、长尾风险等新风险;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传导更加迅速、复杂,并且易扩大。目前来看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存在一定的业务竞争,但是并不能取代传统金融。对于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控不能照搬传统金融,应考虑更多的互联网因素和长尾因素。

【关键词】传统金融 互联网金融 风险传导机制 比较分析

一、引言

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同时,风险及安全性问题也同样突出。互联网金融是在传统金融基础上借助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研究必离不开传统金融。本文将对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传导机制进行比较分析。

学者对于传统金融风险传导的研究主要从风险传导条件、渠道、机制三个方面展开。对于风险传导条件,张志英(2008)把传导条件概括为达到传导临界值和密切相关的风险源。对于风险传导渠道,姚国庆(2005)研究得出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的渠道主要有金融联系、实际联系和政治联系三个方面。对于风险传导机制,邵烨(2012)与张原(2015)均把风险传导分为心理预期传导机制、资本互动机制、贸易收支机制三种。

而目前,对于互联网金融风险传导的研究还有所欠缺,学者的研究主要是对风险的描述性研究。李有星、陈飞、金幼芳(2014)首先对各互联网金融业态的合法性进行了分析,发现各业态都或多或少存在合法性问题。胡剑波、丁子格(2014)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进行了总结,即法律风险、制度风险、技术安全风险和操作风险。谢平,邹传伟等(2014)提出了“长尾”风险的说法,互联网金融因为服务了大量不被传统金融覆盖的人群,具备了长尾特征。

各学者对于传统金融风险传导机制的研究较多,而对于互联网金融风险传导机制的研究鲜有,更无二者的比较分析。然而,互联网金融作为一个体系必存在风险传导,并且风险的传导对于整个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控至关重要。把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传导机制进行比较,能有效的发掘互联网金融不同于传统金融风险传导的特点,并且对于互联网金融风险传导环节的研究,能为将来提出更有针对性的监管策略提供帮助。这是本文的意义所在。

二、传统金融的风险传导机制

风险传导机制是风险扩散、扩大的一种机制形式,它可以描述一种或几种风险是怎样从源头产生,怎样在机构间或者机构内部传播,最终会引起怎样的后果。本文把风险传导聚焦在资金的流动上,因为金融的最主要功能就是资金融通,资金的流量与流向的变化,最能反映风险的产生和变化。这种风险通过资金的流动加以传导的机制,在此可称之为资本互动机制。

(一)传统金融的资金流向与流量

传统金融的资金流向图是在对传统金融各个市场部门业务活动特点、业务流程和经营管理进行全面研究基础上构建的,如下所示:

银行在整个传统金融系统中起着资金媒介、信用媒介的作用,提供金融服务和支付结算业务。企业与个人均直接与银行存在着借贷业务,资金供给者可以把钱存入银行,或是通过银行进行理财,也可以向银行贷款,即图中的渠道二和渠道三,而图中的渠道一指部分的柜台交易。银行吸收存款后,把其中一部分存入央行,其他可以用来服务于实体经济或进行再投资。其他金融机构通过银行进行资金的支付、结算及资金的划转。基金、保险等吸收资金后,可用于证券等投资。

根据《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5》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第四季度,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11.73万亿元。债券市场发行规模为4.598万亿元;股票市场流通市值达24.35万亿元。根据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14年银行业资金流量为292515亿元。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统计,截至2014年第四季度,117家证券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930.3亿元,即为图中流向证券的资金额。伴随着股票市场的转暖,我国基金业保持平稳运行,据Wind咨询统计显示,基金规模较2013年增长1.1万亿,即为图中流向基金的资金额。2014年是保险业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实现了原保险保费收入15934.17亿元,即为图中流向保险的资金额。

(二)传统金融的潜在风险及传导

传统金融面临的风险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外部传入的风险,如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政策性风险、法律合规风险;二是内部传出的风险,如金融结构风险、操作风险、技术风险等。外部传入的风险主要是有一些外部因素导致,如经济周期处于衰退时期,投资环境不景气,资金需求减弱,将导致市场风险。市场风险如果继续累积,并在金融市场传导,将可能导致经济危机。传导路径为:经济周期处于衰退时期,投资环境不景气,资金需求减弱→市场风险→持续累积→经济危机。

货币政策的调整会影响整个金融系统,如央行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将同时影响银行、证券等市场,若银行等金融机构不及时调整资产结构,则将导致流动性风险和政策性风险,如果风险继续累积,将导致市场风险。传导路径为: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影响银行、证券资产结构→流动性风险、政策性风险→市场风险。

内部传出的风险中,风险在内部产生,在各部门之间传导,如果机构未能通过内部自身调控机制吸收风险,当风险积聚到一定程度后,会从机构中传出,传导至机构业务往来的其他金融机构、企业及个人。风险继续传导扩大会导致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的产生。传导路径为:金融结构风险、操作风险、技术风险→部门间传导→机构间传导→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

通过资金流向图可知,各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和业务、资金往来,使得金融风险的传导几乎无法避免。银行在整个金融市场中的作用相当关键,银行同业支付清算系统把所有银行和其他金融联系在一起,支付清算系统面临着任何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资金流动。股票市场中的价格大幅度下跌通常会造成银行系统的不稳定,严重的股票市场风险会过渡到银行及基金等金融机构,进而引起风险的传导。银行等机构投资者的过多参与加剧了股票市场的波动,论是哪一方存在金融风险,都会给其他关联机构带来影响。

三、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传导机制

(一)互联网金融的资金流向与流量

在以往的金融市场中,机构和居民的资金只能流入传统金融市场,而互联网金融出现后,其中的一部分资金则流入互联网金融平台。互联网金融的资金流动图如下:

图中,资金的供给者和需求者虽然均为机构和居民,但在容量和范围上有别于前面的传统金融的部分。这里资金供给的机构,不仅包括商业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传统金融机构,同时也存在互联网企业,如阿里巴巴、京东、腾讯等。资金供给中的居民,也在范围和容量上相对于传统金融部分有所扩大。互联网金融使得被排挤在传统金融机构门槛之外的、相对弱势的需求者,有了一个更加便捷和高效的资金获取渠道,以前信用级别达不到传统金融标准的资金需求者可以方便地在互联网金融平台上进行融资,因此资金的需求在范围和数量上也较传统金融有所扩大。

P2P网贷、众筹及其他模式的出现,使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通过平台直接对接。而第三方支付平台则扮演了较特殊的角色,不仅充当资金结算的平台,更是对资金供需的上下游环节进行多方位的整合,在满足资金支付的同时,起到资金配置的作用,扮演了类似中介的角色。很多平台只开通了第三方支付渠道,例如京东众筹,只能通过京东钱包划转资金。

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2015年,第三方支付,既包括移动支付也包括互联网支付的交易额为140691.7亿元,及图中互联网渠道下分支的第三方支付渠道流量为140691.7亿元。根据网贷之家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流向P2P网贷的成交量为9823.04亿元,流向众筹的资金为114.24亿元,流向其他网络信贷,如网络保险,为164.6亿元。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的使用,主要集中在传统渠道的支付过程中。艾瑞咨询数据显示,通过网上银行的资金流量是1292.5万亿,通过手机银行的资金流量是32.4万亿。

通过各流量数据显示,互联网金融已经对传统金融的资金融通产生了强大的的分流作用,互联网金融正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其逐渐发展,这一分流作用必将会继续扩大,形成如下图所示情况:

(二)互联网金融的潜在风险及传导路径

1.风险转移。凭借着互联网金融的巨大优势,会有越来越多资金从传统金融分流出来。在资金积聚方面,互联网金融优势十分明显,如果资金大量转移,必将使风险发生大量转移,这部分转移的风险,包括传统金融的系统性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和法律合规风险,但具体内容有所区别。如果大量风险从原来的传统金融渠道转移到互联网金融渠道传导,互联网金融现有的监管体系可能无法有效管控激增的风险。另外,作为一种金融创新,互联网金融具有互联网、金融以及二者合成之后的三重风险,特别是其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可能导致新的金融风险,如信息科技风险、长尾风险等。

2.系统性风险。如果资金大量流入互联网金融,则传统金融的作用和影响力将极大地下降。相对于传统金融业,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功能并没有变化,正是这种一定程度上的替代作用,导致其与传统金融业存在某种竞争关系。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壮大,其能否有强大的基础完成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存在争议。就目前来看,互联网金融并不具备传统金融如此强大的政策、经济基础,如果其基础不随其规模一起发展,将导致严重的系统性风险。传导路径为:互联网金融吸收资金→传统金融支配力下降→互联网金融政策、经济基础匮乏→系统性风险。

3.信息不对称风险。通过资金流向图可知,互联网金融存在着去中介化的特征,实现了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的直接对接,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更清晰的了解交易产品和交易对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传统金融信息不对称的风险。但是,正由于互联网金融的虚拟性,也在另一方面产生了有别于传统金融的信息不对称风险。对于客户信息的审核,并不能做到传统金融的严谨,对于客户的交易身份、信用评价等方面信息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并且由于对资金来源的无法核实,也存在着洗钱的风险。传导路径为:去中介化→互联网虚拟性→信息审核困难→信息不对称风险→洗钱风险。

4.流动性风险。用户向第三方支付平台虚拟账户充值后,资金从买方账户划至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虚拟账户,通常会滞留一段时间,该段时间内实际由第三方支付平台控制,存在资金被挪用的风险。如果平台将大量的资金挪用,而由于某些特殊情况客户需要大量撤出资金,如购物节或促销的出现客户需要大量资金购物,或是由于负面新闻的爆出使客户失去信心等情况,此时平台无法及时提供足够资金,则将导致整个资金链的断裂。此时,如果其他平台有业务需要时,则无法完成最基本的金融服务,风险则会传导到这些平台,形成流动性风险。传导路径为:资金挪用、资金滞留→某模式资金不足→其他模式业务无法继续→流动性风险。

5.信用风险。对于主体身份识别、信用违约记录、交易目的核查等信用风险评价要素并未设立系统的验证方案,更加大了互联网金融交易的信用风险。如果存在欠钱不还的行为很多,大量违约汇聚起来,会引起平台的信誉风险,也可导致平台无法正常经营,并会将风险传导至投资人。P2P网贷平台风险准备金不足的违规性问题无系统核查、也没有资本约束设置,目前已发生过多起卷款潜逃事件。卷款跑路将直接导致各借款人的损失,并将风险传导到上下游合作企业。传导路径为:信用核查薄弱→违约可能性加大→信用风险→声誉风险→投资人损失、衔接企业损失。

6.信息技术风险。互联网金融对互联网具有高度依赖性,软件系统、电脑程序对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性有重要影响,因此其具有了互联网特点的风险。例如,病毒易扩散、互联网传速故障、黑客攻击等,会使互联网金融计算机系统面临瘫痪,导致用户数据泄漏,给用户带来不可挽回损失。技术风险可能导致整个金融系统出现系统性风险,进而导致体系的崩溃。另外,由于互联网金融企业竞争激烈,很多企业为了提高收益率、控制成本,在互联网技术的把关上相对放松,致使技术上可能存在漏洞。另有些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将技术外包,或是购买外国的技术,由于不能掌握企业的核心技术,一旦互联网金融其他环节发生问题,将风险传导至该企业时,不能及时修正提供金融服务,则将会把更大的风险传导下去。传导路径为:互联网技术故障、黑客病毒攻击、技术漏洞、技术外包→系统瘫痪→信息技术风险→挤兑风险→系统性风险。

7.货币政策风险。传统经济下,中央银行运用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业务实现经济政策目标。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企业不受法定存款准备金体系的约束,使得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空间变大,影响了货币政策取向。同时,互联网金融的融资额游离于社会融资总量之外,使得社会融资总量不能准确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程度。这种货币政策风险会从互联网金融部分传导到传统金融渠道,进而影响这个金融系统。传导路径为:游离于传统政策体系外→货币政策风险→影响传统金融→影响金融体系。

四、比较分析

首先,通过观察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资金流向图可以发现,无论是传统金融还是互联网金融,均是为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服务的,这体现了金融最主要的功能,即资金融通,这是二者的共性之一。另外,通过比较可知,对于传统金融,银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为衔接各金融机构和客户的重要媒介;同样,对于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扮演了类似的角色,为各互联网金融模式提供支付、资金划转服务,因此处在了和传统商业银行相似的位置,这是共性之二。这说明,第三方支付能够完成传统商业银行部分的功能和服务,在部分业务层面产生了竞争的关系。另外,P2P等网贷公司也与传统商业银行的借贷业务产生了竞争。

当然,比较发现,许多不同点同样存在。第一,虽然第三方支付产生了结算与支付的功能,但是第三方支付绑定了银行账户,也就是说第三方支付的支付与结算并不能完全脱离商业银行。另外,P2P网贷的服务对象绝大多数是传统金融服务不到的信用水平较低的客户群,虽然在业务功能上类似,但是在服务人群上不同,也就是说在服务对象上是互补的关系。

其次,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实现了客户之间直接的对接,借款人与投资人通过平台提供的信息可以直接沟通,不同于以往传统金融,实现了金融脱媒。

另外,基于互联网的便捷性、覆盖面广、用户基础强大、传染性强等特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及传导特征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再加之互联网金融监管缺失,准入门槛低,各互联网金融平台数量巨大,更加剧了金融系统的复杂化。

对于风险的传导,互联网金融的用户数量更多,基于网络的羊群效应更加强烈,一旦互联网金融发生风险,将以比传统金融更快的速度进行传播,迅速扩展到网络中的各个环节,这也就是为什么每天都会存在平台倒闭和跑路的原因。一个对于传统金融很小的风险,在互联网金融里,通过社交网络的传播,极可能引起更大的风险。

五、总结与建议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多方面存在竞争的局面。但是,传统金融基础雄厚,政策意义强大,仍承担了金融服务大部分的责任。互联网金融企业作为互联网公司,基于网络的安全性和服务人群的特征,互联网金融难以撼动传统金融的地位,但是对于普惠金融的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就目前发展情况来看,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无法替代传统金融,而是对传统金融很好的互补。传统金融应当与时俱进,加强与互联网金融的合作,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及传导增加了互联网因素,因此并不能把传统金融的监管办法施加到互联网金融身上。传统金融分业经营,互联网金融混业经营,监管主体和监管手段也应做出改变。互联网金融风险传导机制更加复杂,传导速度更快,扩大程度更强烈,因此,对于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管控应该更加灵活。

参考文献

[1]张志英.金融风险传导的相关问题研究[J].管理科学文摘,2008,Z1:352.

[2]姚国庆.经济虚拟化下的金融危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194-218.

[3]邵烨.经济全球化下我国金融风险传导机制及策略探讨[J].商业时代,2012,26:53-54.

[4]张原,朱梦昕.开放条件下金融风险传导:条件、路径与机制[J].财会通讯,2015,02:113-115.

[5]李有星,陈飞,金幼芳.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探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4:87-97.

[6]胡剑波,丁子格.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经济纵横,2014,08:92-96.

[7]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与核心原则[J].国际金融研究,2014,08:3-9.

作者简介:袁义炜(1990-),男,汉族,河北唐山人,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作者:袁义炜

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论文 篇2:

“大数据”: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争夺的焦点

传统银行不能仅靠发展金融互联网来消极抵御,更应认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本质,努力争夺信用数据的制高点。否则,现有业务领域迟早会被一些成熟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所蚕食

互联网金融正以超乎预期的速度扩张。以支付宝旗下的余额宝为例,仅仅推出半年时间,销售量就高达1600亿元。在这样的发展态势下,全国各地关于互联网金融的讲座、演讲几乎场场爆满。那么,互联网金融是否真的可以颠覆传统银行,从而使后者成为“21世纪行将灭绝的恐龙”?答案的关键在于,究竟是银行还是互联网金融能够获取更多的信用数据,从而最终赢得客户。

如果对具有类似银行功能的互联网金融进行客观分析,就可以发现它们目前的发展状态良莠不齐。有的企业已经找到自身比较优势,经营步入正轨;相反,有的企业还在法律风险和金融风险的边缘挣扎。以P2P网贷行业为例,一方面,上海陆家嘴国际金融产权交易有限公司一开始就有了较好的品牌与信誉,能够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建立风险控制模型,然后对每一贷款人的贷款风险进行测算和评级。不仅如此,该公司还会根据不同类型贷款人的实际情况,每隔几个月动态调整一下风险管理的数据模型。

事实上,由于在该公司平台上贷款的大多是个体工商户,而这些用户又未被纳入国家征信数据中,因此,上海陆家嘴国际金融产权交易有限公司已经通过自我的信用数据积累,获得了传统银行并不具备的比较优势——为真正的微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无独有偶,阿里小贷利用阿里巴巴B2B、淘宝、支付宝等电商平台,不断积累客户信用数据及行为数据,在引入数据模型和在线视频资信调查模式的基础上,通过交叉检验技术辅以第三方验证确认客户信息的真实性,从而将客户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上的行为数据映射为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价,并最终给予一定限额的授信额度。

另一方面,一些P2P企业没有看到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的精髓——更多、更好地掌握信用数据,而是走了一条迥然不同的弯路:只顾及短期超额回报,却不顾及经营中的潜在法律风险和金融风险。

以重庆亚盟资本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等5家P2P企业为例,由于部分公司将债权包装成理财产品并通过网络和实体门店向社会公众销售,社会公众资金直接进入公司账户或法定代表人个人账户,账户余额高达1000万元以上。因此,重庆有关部门对上述5家P2P企业进行了整顿,其中1家公司已被注销,4家公司被要求逐步清退现有的债权债务。

互联网金融还需规范助力

透过上面的现象,我们至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目前互联网金融还远远不具备对传统商业银行实现“蛇吞象”的条件。由于自身存在瑕疵,有关部门对其非法经营行为加以处理,只会有助于它们实现长治久安式发展。

基于这样的认识,互联网金融特别是那些知名度远远不如支付宝的企业,为了在与传统银行竞争中取胜,一定要在充分挖掘信用数据并相应开展业务的基础上,坚持依法合规、坚持透明运作、坚持风险抵补,防范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法律风险,确保资金安全。所谓依法合规,就是要求互联网金融企业千万不要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甚至是“集资诈骗”的红线,在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框架下经营;所谓透明运作,就是要求加强对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信息披露,阳光化运行,防止欺诈行为的发生;所谓风险抵补,就是要求互联网金融企业也应向传统银行那样,保持一定的经营资本,用于防范亏损事件的发生。同时,保持资金的适度流动,避免投资人挤提。

传统银行应尽快着手拓展新的信用数据

透过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的表象,传统银行不能仅靠发展金融互联网来消极抵御,更应认清这场没有硝烟战争的本质,决不能依赖国家有关部门的征信数据继续固步自封。否则,现有业务领域迟早会被一些成熟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所蚕食。

首先,我们已经看到,依托于“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技术,互联网金融已经在真正的小微领域取得了商业银行难以匹敌的优势。根据有关报道,传统商业银行贷款额度平均为150万元,审批周期最快3天,不良贷款率2%~3%,而阿里小贷贷款额度为户均4万元,审批周期最快几分钟,不良贷款率大于1%。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传统商业银行不注意主动收集微型企业以及个人的信用信息,互联网金融在这些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就会越做越高。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的商业银行已经足够大,将来有做不完的业务,不用在乎这些点滴小事。然而,事态的发展也许会超出我们所有人的预料。毋庸置疑,工商银行作为世界上最赚钱的银行,客户数量有几亿之多。与此同时我们也该看到,虽然目前一些利用互联网盈利的企业的金融业务总量远远无法与工行比肩,但客户数量已与工行不相上下。更进一步看,由于目前与互联网金融打交道的微型企业或者个人中的相当一部分有机会成长为规模更大的企业,那么其资金需求就可能进一步仰仗互联网金融,从而全面蚕食现有传统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

而且作为民间资本的互联网金融,如果能够实现经营良好、风险可控,不排除有朝一日可以获得正规金融牌照,从而使传统银行不再拥有“血统”优势。

努力争夺信用数据的制高点

由于信用数据的关键性,未来互联网金融和传统商业银行都会将其视作兵家必争之地。以美国为例,在消费者(个人)征信领域,比较著名的公司就有全联公司(Trans Union)、艾可飞公司(Equifax)和亿百利公司(Experian);在企业征信领域,则有全世界最大、历史最悠久和最有影响力的邓白氏公司。国际经验充分表明,征信企业并不需要政府去办,而且政府也难以办好。同时,如果一个国家只有一家主导的信用服务机构,由于缺乏竞争,可能导致信用报告价格偏高、质量下降,甚至公正性也会受到怀疑。出于这样的考虑,我国应当积极推动建立多家市场化运作且确有社会公信力的征信机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征信企业投资大、见效慢,建立前期需要采集数据、管理数据、分析数据,回报期长达5~7年,因此,我国一些资金实力雄厚的商业银行,完全应当拿出一部分资金,未雨绸缪投资入股或者建立自己的征信企业,从而掌握更加庞大的信用数据,为将来避免互联网金融的威胁下好关键一招棋。

作者:王召

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论文 篇3:

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小微融资的对比探讨

摘 要:当前全民创业已经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现状,社会中小微企业越来越多,小微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融资难的问题,制约了小微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由于,现如今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互联网金融在时代的推动之下应运而生,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解决。本文分析了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小微融资之间存在的差别,找出各自的优缺点,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银行;互联网金融;小微融资;对比

党的18届三中全会中提出了普惠金融的相关政策,进一步推进了小额信贷的发展,为小微企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对于大企业来说,小微企业和一些个体商户产生的经济利益虽然少,但聚集到一起,数据很庞大,也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不可忽略的一股力量。近些年来,在我国小额信贷投放量只增不减。在这种趋势之下,很多个体户和微小企业资金依旧得不到满足。在扩张的过程中,仍然受到资金的限制。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小微金融的模式在不断的创新,像阿里巴巴、京东一些平台也纷纷利用网络建立起了金融模式,小额信贷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包括现如今的传统银行也开始了线上的服务,小微信贷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一、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小微融资服务模式的探讨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金融行业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迎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的机遇。网络化的迅速普及以及社会对于金融方面的需求,使得各个金融机构都开始建立了小微金融的市场,通过不断的拓展自身业务,对自身的服务模式进行转型,小微金融的市场越来越丰富。小微金融服务模式主要分为三种,一种是传统银行的微贷模式,还有互联网金融的小贷模式以及P2P的模式。

传统银行的微贷融资模式其实是市场变化下的一种产物,银行不断地对自身的金融业务以及服务进行革新,来满足市场和企业的需要。其主要是以信息技术以及担保机制为载体,所谓的担保机制就是防止抵押品或者小微企业出现问题所设置的一种担保程序,其在服务模式中融入个性化的服务理念,合理科学的控制成本,進行系统化的利率定价。最终形成一个收益大于成本投入的服务模式。其也是小微服务模式的一种创新[1]。

互联网金融则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的一种模式,在市场中以阿里小贷、京东金融最为突出,其主要就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操作。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中产生的一系列数据,运用相关技术进行分析,精准定义客户,并且筛选客户,每一个客户都有自身信贷的基数,严格的控制和发放。融资的多少和商户的信用和交易数据是密不可分的。

P2P网贷模式就是通过网络贷款的平台来实现借贷和融贷,其是融资双方的一种连接,在这个过程中会设置相应的信用评价,风险担保等等,保证信息的对称和安全性,实现双方的需求。保证投资方收益的同时,来解决小微企业存在的融资难的问题。

二、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小微融资的对比

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小微融资的存在都各有优缺点,其都是时代下的一个产物,相关用户在选择融资方式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合理的选择,同时,也可以根据多种模式并存的方式,来达到自身融资的目的。通过这种模式的混合可以提升融资的效率,降低在融资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和相关的成本。下文就对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小微融资在资金来源、服务对象,风险相关问题上存在的三点差别进行对比,找出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小微融资存在的不足和彼此之间的优势。为金融行业在后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优化和创新提供借鉴的依据。

(一)资金来源对比

银行微贷模式,互联网金融模式和P2P模式这三种模式,在资金来源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不同的资金来源会使得这三者的杠杆率出现差异。银行所存在的微贷模式实际上是一种机构融资的模式,其是传统银行在现代社会时代下的一个新型产物,资金的来源大多都是现金存储的客户,杠杆率较高,在进行贷款的过程中会受到相关监管的约束。

互联网金融主要偏向于企业的小额贷款,阿里小贷是很典型的小贷平台,其虽然也属于机构性的金融融资模式,但是其经营的主体是私营,资金的来源往往都是公司的资产,其在提供贷款的时候会受到公司实际的经济情况所影响,杠杆率往往高于银行微贷[2]。

P2P模式实际上就是一种中介平台,这种的模式的资金来源很复杂,但内部就是单纯的为了交易从中扣取资金,对于融资双方进行撮合联系,企业自身并不参与到投融资的活动中,P2P模式人性化较强,在杠杆率上基本不会存在太大的问题。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因为会有其他的平台进行参与甚至操作,就可能加大交易中的杠杆率,甚至超越银行。其是三者中蕴含风险最大的一种方式。

(二)目标客户对比

这三种模式除了资金来源不同以外目标客户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对于传统银行的小微模式,主要是以实际的物理的网点为基础,在固定的区域开展相关业务,业务的范围主要集中在本地区,针对本区域的社会民众,往往不会有跨地区的行为。

第二个差别就是传统银行微贷模式的服务对象主要针对一些个体商户和信用比较好的小微企业,贷款数额大多在50万元以内,最多会控制在500万元,主要会根据客户的资质进行判定。其贷款的周期也存在不同,传统银行微贷模式的周期6个月以内,时间较长。

互联网平台本身就是开放的,明显打破了这个局限性,在借贷时不会受到任何地理位置的限制,因自身的开放性也会将其风险增加。互联网平台的风险性导致一部分服务对象望而止步。以阿里巴巴为例,阿里小贷是旗下的一个贷款平台,其是虚拟的网络平台,很多人对阿里巴巴的信贷都不够信任,害怕资金出现问题,所以宁可选择传统银行。但是用过阿里巴巴进行交易的人,对于阿里巴巴平台的相关流程管理都会比较熟悉,长期的交易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信任,在阿里巴巴这个平台上很多小微型的企业也会成为阿里巴巴平台的服务对象[3]。

在互联网平台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客户自身,贷款的额度往往很低,最低是1000元,最高也不会超过几十万元。主要是用于短期的周转,平均期限大约是在一个月左右。

P2P服务的模式就更为广,其不仅不受地理的限制,所承受的风险也会比较低,往往P2P模式的客户也会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理的融资方式。P2P的服务模式针对的人群比较广,有小企业、有个人、也有个体户。贷款的数目从最低几千元到几十几百,甚至几亿。贷款的期限更为灵活,主要根据借贷双方的一致要求制定,周期一般大于前两者,最短的在一年左右,长的可能2至3年左右。

(三)风险控制对比

投融资风险问题一直是金融行业关注的重点话题,传统银行互联网金融以及P2P小微融资模式在发展的过程中,风险存在差异。例如传统银行在进行微贷模式时,在风险控制方面主要是收集相关软信息,并采用特定的方法进行评估,对信息进行核查并调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互联网平台主要是通过在网络平台上客户交易的相关信息,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对客户的资质进行审核,建立风险的模型。P2P的模式之下,主要就是通过对于征信系统的不断完善,来查看客户的相关资质,但是在我国征信系统还存在欠缺。因此,P2P模式往往会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核查,根据历史交易的情况,对相关投融资者进行信用的评价,或者是通过线下的方法调查相关借贷者的信用情况。

其次,三者在抵押品方面存在欠缺的相关风险,对于传统银行微贷模式而言,在抵押品方面并没有完善相关的担保机制,还存在欠缺的解决方法,通过担保的模式并没有解决抵押品所带来的风险。而互联网交易的模式主要都是通过大数据为基础,利用相关订单进行质押贷款,或者通过平台的信用进行贷款,其安全性会稍微高一点。而P2P模式,服务比较广,也比较开放,在信用风险上也是多种多样[4]。

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小微融资在成本收益方面也存在不平衡的风险,传统银行的微贷模式已经制定了特殊的机制,对相关利润和成本进行了控制并深入的分析,控制的方面主要包括利率的定价以及成本的相关控制,传统银行具有多年的经营经验,在这两方面的机制相对而言比较成熟。通过不断对利润的空间进行扩展,降低运营的成本,降低自身在运行的过程中成本收益所造成的风险。而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主要就是通过计算机相关技术和软件对放贷进行量化,压缩成本。P2P模式实际上就是中介的一种信息模式,其主要收益来源于中介服务费,近几年来,P2P模式开始逐渐向线下发展,业务量在增加,成本收益的控制也逐渐向银行微贷发展。

总而言之,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各行各业都开始融入互联网。在金融方面想要获得进一步的發展,融入互联网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金融中催生了很多小微型融资的模式,也成为金融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些小微融资模式因为起步比较晚,缺乏相关的经验,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存在各自的优缺点。因此,必须在不断前行的过程中对相应的产品进行创新,不断优化自身的缺点和其他金融服务进行联合。扩大自身金融服务模式的优势,不断的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推动金融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聪.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小微融资的对比[J]纳税,2017(10):131.

[2]伍阳.互联网金融下小微企业融资模式研究[J]湖北工业大学,2018(05):49.

[3] 李荣花.关于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小微融资的对比研究[J]企业导报,2016(09):20.

[4] 徐云飞.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形成与化解——基于传统信贷与互联网金融P2P融资模式的对比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17(05):45.

作者:冯俊

上一篇:行政中心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农经管理中心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