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学校教学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仅靠每周一次体育课是难以提高长跑锻炼成效的。运动实践证明,开展学校长跑活动应针对长跑的特性,以课堂教学和课外锻炼为载体,合理地设计教学和组织实施,将体育课内外融合一体,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跑步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跑步锻炼的渐进性、持久性和科学性,有助于学校体育活动的不断发展、不断提高、不断进步。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校长学校教学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校长学校教学论文 篇1:

乡村学校教学评价的功能、设计与运行

摘 要

乡村学校教学评价是对乡村学校教学实践过程中乡村教师的教学行为和乡村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及乡村教师的教学效果和乡村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通过分析乡村学校教学系统各环节各要素的实际情况,为乡村学校教师和乡村学校学生提供综合的评价反馈信息,促进乡村学校各教学系统要素之间实现协同和优化组合。研究乡村学校教学评价的功能、设计与运行,有助于提高乡村学校的教学效益和教学效率,进而提高乡村学校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

乡村学校 教学评价 协同治理

评价是指“评定价值的高低”或“评定的价值”,是建立在一定准则和价值标准基础上的价值判断活动。对评价概念的理解往往反映着人们的不同哲学思想和不同方法论基础。国外对教学评价的解释大致有四种:一是认为教学评价是教学试验,其代表人物有桑代克、耶贝尔和赫根等人。二是认为教学评价是有明確目标的活动过程,是以实际状况与预定目标相比较的一种活动过程,其代表人物有泰勒(Ralph.Taylor)、普罗巴司(Probus,M.)等。三是认为教学评价活动过程要采取多种手段和技术以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代表人物有斯塔弗尔比姆(Stufflebeam,L.D.)。四是认为“教学评价活动的目的是用一定的教学价值观念对教学状态进行判别”,评定其教学效率和效益,帮助教学决策,其代表人物有比贝(Beeby,C.E.)、豪斯(Hous,E.R.)和叶博门(Abman,J.S.)等人[1]。我国教学论界对教学评价定义的界定也未达成共识。具体观点有:“教学评价是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作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2]“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有关标准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调查,确定其价值和优缺点,并进行教学调整的过程。”[3]“教学评价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为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信息和科学的依据。”[4]“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以搜集相关教学信息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对师生的教学活动及其教学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5]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学评价属于特殊的评价活动,其涉及多种评价信息和评价内容。具体来说,教学评价由教学评价的主体和客体、教学评价的标准和方法等要素构成,且须建立在搜集有效的教学系统信息基础之上,以一定的客观评判标准为依据[6]。鉴于此,我们认为,乡村学校教学评价是对乡村学校教学实践过程中乡村教师的教学行为和乡村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及乡村教师的教学效果与乡村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一、乡村学校教学评价的功能

乡村学校课堂教学评价是按照乡村学校课程理念和乡村学校教学目标要求,对乡村学校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客观综合全面的教学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乡村教师的教学情况和乡村学生的学习情况,改进乡村学校的教学行为提高乡村学校的教学效益和效率”[7]。乡村学校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主要有:一是教学导向功能。实施乡村学校课堂教学评价首先要选择科学的乡村学校教学评价内容,制定合理的乡村学校教学评价标准。乡村学校教师根据合理的评价标准设计课堂教学实施方案,组织乡村学校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反思乡村学校课堂教学效果。乡村学校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引领着乡村教师的教学过程,为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乡村学校教学质量发挥着积极的教学导向作用。二是教学鉴定功能。乡村学校教学评价的鉴定识别功能主要表现在,运用各种评价方法对乡村学校教学活动的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找出影响乡村学校教学活动效果的积极因素,合理配置乡村学校各教学要素,调控乡村学校教学进程,以达到优化乡村学校教学过程的目的。三是教学激励功能。在乡村学校教学评价中,充分利用各种评价方法,详细搜集被评对象的有关信息,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和整理,得出教学评价结果,并将其反馈给被评对象,不仅能使乡村学校评价主体对教学评价客体有较为详细的了解,教学评价客体对自身情况的了解也更为详细和清晰。四是教学改进功能。乡村学校教学评价的教学改进功能在于,通过教学评价促进乡村教师积极进行教学反思,发现教学真问题,并针对教学真问题改进教学。

二、乡村学校教学评价的设计

就传统评价而言,大多数乡村学校的教学评价通常采用平均分、及格率等指标进行对比评价,也有从德勤绩方面进行对比评价,总体而言,存在评价的目标分类及总体导向与教学规律不尽符合情况,具体的评价指标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评价指标划分也较模糊等缺陷[8]。乡村学校教师的教学评价主要是对乡村学校教师的绩效进行评价,那么可以借鉴莫托维德洛(Motowidlo)和斯柯特尔(Scotter)等人对绩效维度的研究成果,在教学评价中把乡村学校教师的教学绩效划分为两个维度,一是任务绩效,二是周边绩效。任务绩效的核心是对乡村学校教师完成任务的熟练程度进行考核,主要包括:一是同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有直接关系的行为,如教学态度、教学能力和教学组织形式等。二是为乡村学校教学活动进行的服务行为,包括对乡村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激励乡村学生勇于追求高远志向、为乡村学生提供学习反馈等[9]。周边绩效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奉献,对乡村学校教学的高度自觉,对乡村学校教学工作有高度责任感和无私的敬业精神等。二是教学人际促进,主要是指在乡村学校教学过程中保持和谐的教学人际关系,从而获取有效的教学绩效行为,如与其他授课团队进行合作、与其他乡村教师和乡村学生保持互帮互助、平等对待乡村学生等。由于以往乡村学校教学评价较多考虑的是乡村学校教师的绩效,对乡村学校学生和乡村学校真实课堂的关照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判断相对单一和乡村学校教学真实问题的遮蔽现象[10]。因此,从乡村学校真实的课堂出发,以学生的生命关怀和学习为关照点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故有研究者认为,乡村学校教学活动评价主要由乡村学校常规课堂教学活动评价、乡村学校学生学习活动评价和教研科研评价等部分构成[11]。乡村学校常规教学活动评价主要包括乡村学校教师的备课评价、上课评价、作业评价、课后辅导评价等。

1.备课评价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条件,认真备课为乡村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重要保障。在教学过程中,对乡村学校教师备课状况进行评价,主要看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乡村学校教师是否认真进行提前备课,教案是否齐全,教师要在认真研究乡村学生、了解乡土实际和深入钻研乡土教材的基础上,写出适合乡村学生实际的教案。其二,教案内容是否目标明确,是否关注知识传授,是否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是否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是否关注学生的兴趣激发,是否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以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各教学目标是否具有针对性,重点、难点要清晰。其三,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适合乡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教学内容及教具选择要恰当,并有一定数量自己制作的教具或图表。其四,乡村学校教师是否注重教学共同体建设,是否开展协同集体备课,教案内容是否反映出集体的智慧和不断改进的趋势。

2.上课评价

鄉村学校教学是乡村学校工作的核心部分,上课是乡村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对乡村学校教师的上课情况进行评价,主要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乡村学校课堂教学常规的具体实施情况,包括乡村学校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明确,重难点、知识点、智力发展点、能力培养点、德性关注点等是否清晰且得到较好落实。其二,授课是否能关注启发乡村学校学生思维,是否能调动乡村学校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否鼓励乡村学校学生广泛参与,实现乡村师生合作学习与合作教学。讲课过程重乡村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实现从教向学的转向。其三,对乡村学生能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否充分尊重乡村学生,是否公正待遇和充分信任乡村学生,是否关注全体乡村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与乡村学生实际需求是否适应。其四,是否有良好的课堂环境和良好的课堂组织,全面关注乡村学校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注意培养乡村学校学生的个性特长,充分整合和利用乡村学校教学资源,合理评价乡村学生的学习。

3.作业布置与批改评价

作业的布置不仅能帮助乡村学校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而且还是促进乡村学生能力发展和形成健康完善个性的有效手段。对作业布置与批改进行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考察乡村学校教师能否精选作业内容,适时、适度、适量地进行作业布置,是否有意识地注意不增加乡村学校学生的学习负担。其二,作业是否及时收发,作业是否及时批改,批改是否认真和准确,是否书写评语。其三,是否有准确合适的作业讲评制度,讲评是否及时中肯,是否具有针对性、代表性和教育性。其四,是否能在作业批改的过程中找出乡村学校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同问题,并帮助乡村学校学生对自身的问题进行纠正和改善。其五,是否利用乡村学生协同自治和管理的资源,鼓励互帮互学,相互进行作业批改和进行学习评价。

4.辅导评价

辅导在乡村学校常规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考察乡村学校教师对乡村学生的辅导情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其一,学校是否安排了必要的课外辅导时间,教师在对学生的辅导过程中是否体现出计划性和针对性,是否展现充分的耐心。其二,教师能否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有的放矢地提供个性化的帮助,如对成绩好的、学习能力差的、有个别专长的学生分别给予提高指导、补习指导和特长指导。其三,乡村学校教师是否注重对学生的学习策略进行指导,指导学生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并养成“课前预习—作业前温习—独立认真完成作业—课后及时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其四,教师是否注重引导乡村学校学生学习共同体优势互补,鼓励成绩优秀的乡村学生帮助和辅导成绩后进的乡村学生,形成班级辅导和管理自治。

5.教学研究评价

乡村学校教学研究是乡村学校教学工作深化的必要措施,也是提高乡村学校教学质量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12]。乡村学校教学研究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乡村学校领导是否重视教学研究,教学研究指导思想是否明确。二是乡村学校是否根据学校实际和区域实际进行了教学改进,是否有专项的教改实验课题,是否进行了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的开发;乡村学校各教研组是否有教学研究专题;教学改进试验是否有方案,教改试验研究计划是否周密、组织是否严格、方法是否科学等。三是全校教师是否为乡村学校的教学改进研究和实验建言献策,或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关注点选择适当课题,积极开展相关教学研究活动。四是乡村学校教师是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集体研讨活动,互相听课、评课和进行专题课堂教学研究活动等。五是乡村学校教学改进试验是否形成教改研究成果,形成的成果或开发的校本课程及教材是否具有推广价值,乡村学校教师是否形成独立撰写教学研究论文或研究著作的专业能力,是否公开发表和出版教改教研论文、专著,或在有关学术交流会进行过研讨等。六是乡村学校在教学中是否融入了乡村文化,是否进行了乡村文化研究。

三、乡村学校教学评价的运行

1.乡村学校教学评价运行的原则

(1)乡村学校教学评价的目的性与选择性

乡村学校教学评价是对乡村学校教学活动做出价值判断,因此乡村学校教学评价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同时要考虑乡村学校教学活动过程中与乡村学校教学评价目标有密切联系的各个因素,并在各个因素中选择与乡村学校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相关度较高的评价指标进行教学评价。

(2)乡村学校教学评价的客观性与实践性

不同的教学评价方法可能形成不同的评价结论,所以教学评价要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确保乡村学校教学评价的客观公正性,使乡村学校教学评价能真实反映乡村学校教学的实际效应,通过教学评价促进教学实践。

(3)乡村学校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与教育性

乡村学校教学评价的科学性指乡村学校教学评价的指标、程序以及方式须建立在科学的理论上,以理论为依托和指导。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与教育性是密切相关的,教学评价如果没有教育性,那它就不可能是科学的教学评价,而教学评价的科学性本身也蕴涵了教学的教育性因素[13]。

(4)乡村学校教学评价的可比性与标准性

乡村学校教学评价的标准性指乡村学校教学评价须有具体的、可操作的评价指标和评价尺度,形成一定的客观评价标准。评价的可比性与评价标准化是相互联系的,缺乏教学评价的可比性,教学评价的标准则是不科学的,不能保证教学评价的可靠性。

(5)乡村学校教学评价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乡村学校教学评价是乡村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必须对乡村学校评价过程的各环节进行分析,要分析评价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效应和特征,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教学总体效应进行判断。

(6)乡村学校教学评价反馈与调节相结合

乡村学校教学评价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对乡村学校教学过程进行调节,从而达到乡村学校教学改进目的的一种手段,因此,教学评价必须通过比较和判断,将得出的结论反馈于教学过程,不断调节教学过程。

2.乡村学校教学评价运行的程序

(1)教学评价准备阶段

乡村学校教学评价的总体目标是对乡村学校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以发展乡村学生的能力,进一步促进乡村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不同的教学评价对象,具体教学目标应有所差异,具体教学评价方案设计、组织和实施过程也各不相同。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在明确目标后进行教学条件的对比分析,尤其是对宏观的乡村学校教学背景和乡村学生的状态进行分析,找出乡村学校教学评价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从而保障乡村学校教学评价的针对性,提高乡村学校教学评价的实效性。其次,拟定合理的评价方案,重构评价体系。确定乡村学校教学评价的目的和评价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规定乡村学校教学评价的内容和准则,限定各评价内容相应的权重,选择科学的乡村学校教学评价方法,以保障乡村学校教学评价的目的性,提高乡村学校教学评价的可操作性和规范性[14]。再次,建立乡村学校教学评价组织。落实乡村学校教学评价的组织机构,选择教学评价对象,保障教学评价的权威性。

(2)教学评价实施阶段

乡村学校教学评价实施阶段包括收集资料、分析评议和综合汇总等几个方面。收集资料是根据教学评价方案尽可能全面地收集信息资料,力求信息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和系统性。分析评议是根据乡村学校教学评价的目的,依据收集到的相关信息资料,运用科学的评价手段和方法,对评价对象作出符合实际的评价。综合汇总是在教学评价实施之后,进入分析阶段之前,对搜集到的评价信息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和汇总,评价信息资料越全面、准确、系统和明了,则之后的分析和评价就越能体现教学活动真实水平,更能促进教学改进。

(3)教学评价分析阶段

乡村学校教学评价分析阶段分为形成教学评价综合判断和反馈教学评价信息两个阶段。形成教学评价综合判断阶段是对综合整理的信息资料进行充分分析和评议阶段,在此基础上对乡村学校教学作出相应的诊断性和形成性评价,并通过总体分析对教学评价对象作出定量或定性的综合性评价。反馈教学评价信息阶段是根据教学评价所获得的信息,向评价对象进行教学评价信息反馈,以利于进一步改进教学;或向有关决策部门提供教学信息反馈,以便为教育教学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参考文献

[1] 林昌华编著.学校教育评价[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3-5.

[2] 李秉德主编.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07.

[3] 靳玉乐,李森,沈小碚,等.中国新时期教学论的进展[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489.

[4] 王汉澜主编.教育评价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182.

[5]李森,著.现代教学论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42-343.

[6] 张鸿翼.中小学教学管理改进策略探析[J].中小学校长,2018(03):8-11.

[7] 杨淑萍.重新审视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内容与标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0):44-47.

[8] 英配昌,范国睿.关于教师评价模式的个案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03):22-25.

[9] 張鸿翼.乡村学校教学改进制度的运行逻辑[J].教学与管理,2019(31):5-7.

[10] 陈振华.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09(09):84-87.

[11] 王景英主编.教育评价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26-230.

[12] 张鸿翼,崔友兴.论教学研究范式变革的机理[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5):89-94

[13] 郭熙汉,何穗,赵东方编著.教学评价与测量[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8-12.

[14] 张鸿翼,李森.西部地区农村小学教师结构性缺编现状调查研究——基于川、渝、滇、黔等六省市区的实证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5):100-109.

【责任编辑 郑雪凌】

作者:张鸿翼 蒙青青 吴江

校长学校教学论文 篇2:

学校长跑活动“1+2~3”教学探蹊

摘要:仅靠每周一次体育课是难以提高长跑锻炼成效的。运动实践证明,开展学校长跑活动应针对长跑的特性,以课堂教学和课外锻炼为载体,合理地设计教学和组织实施,将体育课内外融合一体,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跑步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跑步锻炼的渐进性、持久性和科学性,有助于学校体育活动的不断发展、不断提高、不断进步。

关键词:学校跑步;教育理念;教学探蹊

长跑属于耐力性运动项目之一,其特点是强度低、有节奏、持续时间长,是一项极易推广和普及的健身锻炼活动。但是,在跑步教学中,若不顾学生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的实际情况而盲目地进行学练,教师的“教”不一定引导好“学”,更不能产生“会”;而仅限于每周1次体育课的“教”与“练”,既违背了人体运动的规律,也不符合人体生理机能适应性规律。因此,转变教育观念和方法,加强课外体育锻炼,对多方面发展学生的素质教育,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生活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未来学校体育教育训练发展的方向。

一、“1+2~3”跑步教学释义

我国学校体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指导的体育教学活动,主要以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健康理念、锻炼方法等,通过体力与脑力活动的结合来提高人体运动和身体锻炼的能力。这种类型的学校体育在学校被称之为“体育课”或大学“普通体育课”。当前,我国大(中、小)学的“普通”体育课大都是每周1次,通常1次体育课为2课时,1课时为40分钟或45分钟。

随着学校体育课程的革新、发展,为了满足学生体育健康的愿望和需求,各学校相继增设了许多与人体健康、身体锻炼、快乐体育相关的必修课或选修课。据悉,考虑到运动的安全,开设“长跑”课的学校为数不多。不开设该课的因由是:课时少、危险大、周期长、成效慢、易出事故和运动枯燥等。其实不然,以我校历经20年(1989~2009)“长跑”课的教学探索来看,学校设置“长跑”课的目的,旨在发展学生耐力素质,提高学生持续跑能力,培养学生顽强意志品质。若要实现上述体育目标,仅靠每周1次体育课的教学训练,是难以达到跑步考核标准和要求的。观察分析:一是体育课时少,学生运动不足;二是学生体质的差异,运动能力的不同;三是学习任务重、精神压力大;四是对体育不感兴趣,挤占学习时间。那么,如何改变学校体育的现状,如何引导学生上好体育课,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锻炼情趣,我们在长跑教学训练中,尝试和采用了“1+2~3”体育模式,所谓“1”,即每周1次体育课,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学”为主进行的体育教学;所谓“2~3”,即每周2至3次课外体育活动,完全以学生的“练”为中心进行的自主锻炼。这种体育方式不仅为学生创造了学习、锻炼的条件和环境,增加了每周体育锻炼的频率,而且活跃了校园体育活动氛围,既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兴趣,也提高了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

二、“1+2~3”教学模式探索

长跑训练有四个基本要素,即耐力、力量、速度、休息,如若忽略其中某一要素都不是完整、科学的跑步教学程序。运动实践表明,在跑步教学中,凡不合理、不正确的跑步训练,不仅跑不好、跑不快,有时还会危及人体健康甚至生命。为此,合理的设定教学目标、训练方法得当,才能使学生跑得好、跑得快、跑得安全。

1. 跑步的指向目标 发展体能、增进健康、培养品质、提高跑的运动能力是现代跑步的教学总结,而科学的跑步锻炼则是检验跑的训练方法、训练原则、训练效果的应用实证。体育教学考核,既是评价体育教学成效的标准,也是给学生体育成绩的总评定,更是体育课的指向目标。因此,设定一个学生能够达得到的考核指标作为评价依据是十分重要的。以我校男生5000米跑、女生3000米跑为例,参照跑步成绩与评定分值的标准是:⑴男生5000米跑的优秀标准为19′30″(100分),良好标准为22′57″(75分),及格标准为25′00″(60分);⑵女生3000米跑的优秀标准为14′30″(100分),良好标准为16′04″(75分),及格标准为17′00″(60分);低于60分为不及格。跑步考核成绩占体育成绩总评的70%。

2. 跑步的训练方法 在长跑教学中,我们把教学时间定为9周12课时(1课时40分钟)体育课(第10周考核除外),可对每个学生进行12个小时的指导。在单元学习计划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三要素:⑴不断地变换训练方法,诸如采用走与跑、匀速跑、变速跑、定时跑、越野跑以及循环练习和组合练习等,可大幅度地提高运动成绩;⑵不断地改进动作技术,诸如步幅、步频以及身体重心波动等,可有效地改进技术、提高跑速;⑶调控好跑步的呼吸节奏、合理地分配体力等,可不断地提高持续跑的能力。然而,透过观察可发现学生在跑动中以脚跟先着地、坐着跑、蹲着跑、后仰跑、左右摆臂的占多数。这种错误跑步姿势实际上是一种痛苦的运动折磨,若不加以修正,是很难提高跑步水平的。为此,提高学生的运动控制力,让学生跑得轻松、跑得正确、跑得有效便成为跑步教学的重点了。例如,“渐进负荷原则”是长跑训练的重要原则之一,它是指人体对某一运动负荷的刺激已经适应须再增加负荷以达到新的适应过程,并以此来提高运动成绩。

若要实现上述考核标准或目标,仅靠蛮练、盲练,是不行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是不行的。最佳的教学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中分辨各种跑的方式,找出适合自己跑法,并在“练”中形成自己的跑法。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身体运动去领悟体育学习是“脑体并用的体育”,是“既懂又会的体育”。

3. 跑步的安全性 人体自然的跑动是一切身体活动的基础,教师指导学生长跑不仅融入了身体锻炼和人体运动,也融入了意志培养和精神锻炼,是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教育和体育素养的有效方法之一。但若违背了学校教育规律和人体运动规律,采用一些简单粗暴的违背科学的跑步方法则是十分危险的。例如,跑步时人体大量出汗、血液循环加快、机体产生疲劳,若选择的跑步方式和训练方法不当则会伤害身体、危害健康,甚至威胁生命。为此,教师在指导长跑时要特别考虑以下两点:⑴在长跑的导入中让学生学会运用靶心率来调控自己跑步时的运动强度。通常可采用靶心率中线的强度(150~160)为基准来控制距离和速度,比较安全。⑵在长跑练习中要不断地强化呼吸的意识。通常采用的呼吸方法为:2~3步一呼、2~3步一吸,学生在跑进中可以选择任意方法进行尝试。跑进中以“鼻”为主、以“嘴”协助的呼吸,比较舒适。此外,跑前要充分做好热身活动,跑后要认真做好放松活动;跑进中感到头晕、耳鸣、心慌等状况时应中止练习,排汗过多或口渴时可适量补充水分;身体严重不适或患有伤病不得参加运动。让学生学会和运用靶心率的测量法和正确的呼吸法来调控跑步的运动负荷,对跑步的安全性有着科学的指导作用。

三、课外跑步锻炼督导

通常,遵照学校长跑教学课时和体育考核的要求,在“2~3”次课外锻炼中,我们把“自锻”时间设为9周(第10周为考核除外),每次锻炼时间为1小时,若以每周2次计算,9周锻炼可达18小时;若以每周3次计算,9周锻炼可达27小时。之所以将长跑课教学延续到课外锻炼,不仅仅是以提高学生跑的能力为目标,而且是以如何指导学生针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来控制自己跑步能力为出发点,把体育教学的指导目标具体化。实践表明,课外跑步锻炼不仅增加了跑步锻炼的次数、延长了跑步运动的时间,同时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经常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可以减缓紧张的学习压力、增添生活乐趣,还可以锻炼身体、增进健康、预防疾病、取得理想的体育成绩。那么,课外锻炼采用什么方式进行运动,又如何控制运动量?我们主要尝试了以下两种课外锻炼形式:⑴布置课外锻炼作业,即在每次体育课后,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对学生课外活动做出具体的安排,学生按照教师指定计划中规定要达到的指标完成指令性的练习任务。通常可将每周1次课与“2~3”次课外锻炼视为一个练习频度,适宜的身体活动频度既能强化每次课所学的内容,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也有利于运动超量恢复,具有一定的科学性。⑵自我选择锻炼内容,即学生能独立设定目标和锻炼内容,并自觉进行锻炼。如打篮球、踢足球、游泳、爬山、循环练习等都能发展耐力素质,这些锻炼形式不受外界的影响而以自己感到运动舒适、行之有效为目的。

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挥课外体育锻炼的作用或功效是十分重要的,倘若无规律、无章法或太随意的人体运动可能会对体育的目的、教育的价值和锻炼的意义产生不良影响或产生运动心理恐惧。长跑活动“自锻”的体验,在于学生自知而理解自己的运动行为,在于突破自我而控制自己的运动行为,进而学得有趣、练有所成、练有提高、练有进步。

四、结束语

比照我国每周身体运动频度3次以上,每次运动时间30分钟以上和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的体育人口评定标准和健身锻炼的基本要求,“1+2~3”体育模式体现出了跑步锻炼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将“先行后知”课外体育锻炼与“先知后行”体育课教学融合一体是对传统体育教学的挑战,也是学校体育的进步。拓展学校体育的时空、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挖掘自身的体育行为能力,不仅符合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而且能丰富学校体育的课程体系。加强体育教育,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应是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轴;倡导自主锻炼,让学生通过特殊的体育锻炼方式,开展体育锻炼、养成健身习惯,将体育融入生活中去,既是学校体育进步的主流,也是未来学校体育发展和探究性学习的指向目标。

参考文献:

[1]毛振明,陈海波.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研究案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2]管庆丽.公安院校大学生跑步教育训练的实践与探索[J].体育网刊(电子刊物),2009(3).

[3]王海源.学校“冬季阳光跑步”活动医务监督浅论[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3):60-61.

(江苏警官学院警察体育科研所)

作者:王海源

校长学校教学论文 篇3:

初中校长如何有效开展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摘要:学校管理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整个学校的发展。作为一名初中的校长,更要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性,认清自己和学校的现状,不断更新管理思路与管理方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让人民满意、让教师幸福的教育管理工作。鉴于此,本文对初中校长学校管理路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初中校长;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有效开展路径

一、初中校長学校管理要点

1、抓教育理念、管理理念

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初中学校管理工作中,在学校管理工作中,不仅要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还需要在方方面面给予初中生更多的帮助,融入微观管理理念,实现微观管理和宏观管理的融合,要积极接受新的方法、新的思想,比如,校长要结合学校的真实情况,融入以人为本管理理念、教育理念,不仅要让教师拥有归属感、责任感,还要让学生能够以最放松的心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这样才能够提升教育质量,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理念。校长要做到以身作则,在管理理念方面表现出人性化的一面,这样才能够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为学生呈现理想化的教育模式。同时,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校长要学会放权,把权力下放给任课教师、班主任,给予教师更多的自由发挥、独立成长的机会,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实现学校、班级的创新管理,校长和教师共同发展、进步。

2、抓好育人工作

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校长一定要抓好育人工作,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在初中教育工作中,校长、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重视学生品行、品质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比如,生命意识、劳动习惯等,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定期开展卫生大扫除、先进个人等育人活动,在管理者、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之下,构建和谐、干净、健康的校园环境,促进初中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同时,校长要设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仅要考核教师的教育能力,还要考察教师的道德修养、育人能力,并且要鼓励教师用这种标准来评价学生,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与发展。除此之外,基于新时代背景,在学校管理工作中,一定要持续优化管理模式,只有教育人员、管理人员不断进步,才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人物,从而端正初中生的学习态度与生活态度,真正提高学校管理质量、效率。

二、初中校长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有效开展路径

1、构建良好校园文化

校长在领导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教学为核心,花少量的钱,办更多有用的事,积累沉淀有实际意义的接地气的教学文化,让校园文化服务于教学,打造“少投入起大作用”的校园文化。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校长要高度重视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重视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引导教师树立以教书育人为荣的思想,让教师以教好学生为己任,甘于清贫,乐于扎根初中教育,不攀比物质条件,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人人争做新时代“四有”好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勤奋努力、刻苦读书,积极宣传“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未来”等思想,让学生沐浴在奋发图强、你追我赶的良好学风中。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把教学工作摆在首位,确保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教学工作展开,为教学服务。

2、形成教学领导合力

校长的教学领导既有教学思想理念的引领,又有对教学活动的视导与评鉴,针对初中学校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管理机构不够健全等问题,校长要团结带领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各部门负责人、骨干教师等建立一个以校长为中心的协调统一的教学领导团队,努力培养中层教学领导干部,培养领导型骨干教师,积极开发、培育中层教育教学领导力量,在校内建立教学领导支持系统,实行分权领导,形成教学领导合力,构筑教学领导共同体。校长要做好教学领导者的领导。校长要通过民主程序和广泛宣传,将学校教学发展目标转化成所有教职工、学生乃至家长的共同愿景,激励各种利益相关者协调一致,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校长在发挥教学领导力的过程中,要有远见卓识,要能敏锐而准确地判断事情的轻重缓急,做到主次分明;在实施教学领导的时候,校长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有良好的与教职工合作的能力,有良好的合理授权的能力,有综合考虑统领全局的能力,初中学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则更突显校长具备这些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校长个人的精力和时间也都是有限的,校长应有意识地抓大放小,抓住影响学校教学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而不要陷入琐碎的事务之中,要能统筹全盘。

3、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但教学质量不能仅仅局限于有限的知识教学、考试的分数和升学率,作为初中学校,要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办初中地方特色教育、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校长要增强课程意识,学校的课程设置要能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将中华经典传统文化融入校园,融入课堂,要将有益的地方特色文化引入校园,引入课堂,重视养成教育,促进全民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关注课程实施的全过程。教学相长,要将提升教师素质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成就教师幸福的职业人生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学校优质师资队伍的短缺凭“等、靠、要”是无法解决的,要积极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和教学改革,以研促教,以改促教,为教师规划专业成长之路搭建成长平台;建设学习型组织引领教师自主发展,切实减轻教师工作压力,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尊重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智慧,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名师工作室”,鼓励带动教师专业发展;想方设法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强化专业引领,打造“名师工程”,助推教师专业发展;利用学校现有师资力量,以强带弱,以老带新,师徒结对实施“青蓝工程”,促进教师协调发展、均衡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就学生未来的幸福人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成就教师幸福的职业人生。

三、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初中校长要对学校管理教育进行创新改革,打破传统的管理方式,发挥“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价值和作用,从而实现学校管理的重要目标,将素质教育全面推广,最大程度上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可东. 初中学校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J]. 新课程·中旬,2018(9):213.

[2] 王玉红. 初中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思考[J]. 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8(7):172.

作者:郭少华

上一篇:乡镇干部述职报告(精选2篇)下一篇:村党支部书记述职报告(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