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增长研究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在参考相关理论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对我国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明显影响作用,但农村经济增长却对农村金融发展没有显著影响,两者间存在一定长期均衡关系。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农村经济增长研究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村经济增长研究论文 篇1:

金融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与农村经济增长关联性研究

[摘要] 以2009—2017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西藏和港澳台地区除外)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基础,从金融发展、金融扶贫力度和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入手,基于面板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法对我国金融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三者之间尚未达到协调发展的程度,其中金融扶贫力度和产业优化能够显著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但金融发展规模对农村经济来说仍然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即金融规模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负向影响;其次,农村经济增长一方面会促进金融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也会减少贫困度,进而导致金融扶贫力度的降低。另外,金融规模的扩大也为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而当产业结构优化优势发挥出来后,其又会对金融规模产生显著的反哺作用。

[关键词] 金融扶贫力度;金融规模;产业结构优化;农村经济增长

一、引 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内生产总值稳步提升,达到了80万亿元的水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也超过了30%,并且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随着一大批惠民政策的实施,我国的乡村脱贫攻坚战也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人们生活状况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农村经济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这都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乡村脱贫不致富,产业发展急需调整优化,区域经济发展质量亟待提升等问题仍然突出,这成为我国现阶段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金融业一直以来通过调动经济资源和经济剩余为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12]。建国以后我国将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上,而农村金融作为我国金融系统的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服从国家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为工业和城市发展输送了大量的经济资源 [3]。并且紧接着之后第三产业的发展又是以城镇为基础展开的,更进一步造成了农村发展明显滞后的情况。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增长 [4]。可以看出:这种外生于农村经济的金融体系和落后的农村产业发展模式是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的,进而造成了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现状 [56]。

近年来,我国逐渐加大了对农村发展的重视程度。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是跨时代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且把“产业兴旺”放到了乡村振兴发展总体要求的首要位置,凸显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必要性。紧接着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依然聚焦于“三农”问题,并且再次把金融充分发挥作用的问题放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这也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随着金融体系逐步向农村经济发展倾斜和城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整合,明确金融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联性成为了促进三者协调发展的首要问题。文章第二部分简要对金融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为进一步研究三者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就研究模型的设定、指标选取、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进行说明;第四部分则是依次采用稳定性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面板VAR分析、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法对三者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一部分是研究结论与建议部分,对实证结果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二、文献综述

(一)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

1969年Goldsmith首次基于金融相关率(FIR)研究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就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基于农村发展角度来探讨二者关系的研究却还比较少,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政府主导下具有明显外部性的金融发展体系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7],相反如果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的匹配性越高,那么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将会越有利 [8]。其次,金融供需失衡是抑制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9]。其中金融供给不足主要表现为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服务较差、效率较低和金融工具过于单一等 [1013],而金融需求不足主要表现为农村现代化建设不足、投融资环境较差、借贷习惯较为传统、风险与补偿机制不健全和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等方面 [9]。最后,研究结论受研究方法和研究模型的影响,有时会得到截然相反的结论。其中,江美芳和朱冬梅(2011) [14]基于OLS和灰色关联模型,谭崇台和唐道远(2015) [15]基于空间Moran指数模型都实证证明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然而,赵洪丹和朱显平(2015) [16]运用协整检验,王淑英等(2016) [17]基于空间面板Durbin模型都得出了农村金融发展不利于农村经济增长的结果。除此之外,刘金全等(2016) [18]运用PLSTR模型得出了不同农村金融发展阶段会对农村经济产生不同影响的结论。

(二)产业结构优化与农村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的变化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 [1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经历了“一、二、三”到“二、一、三”再到“三、二、一”的发展历程,凸显出我国经济发展逐渐由“工业+商业”向着“商业+技术”方面转变 [20]。并且,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走技术及服务型发展道路,也成为了我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和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21]。在这样的背景下,产业兴旺自然而然成为了乡村振兴的关键基础,而加快农村产业培育和产业结构调整又是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的重要内容 [22]。因此,在二者关系明确后,大部分学者都将怎样实现农村产业优化转型和产业相互融合发展作为了研究的重點。现阶段相关研究主要从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和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展开讨论。提出了从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优化机制、政策扶植等方面来实现农村产业优化转型和融合发展的建议 [2324]。

(三)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

金融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各个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而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发展又会增加对金融服务与产品的需求,反过来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可以看出二者是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关系。研究表明:金融业能够根据其趋利性的特点将金融资本分配到高附加值的产业中去,这自然而然的与产业结构变化相吻合。于是,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其资源配置就会越高效、越合理,进而更进一步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5]。通常金融业会通过其体系的有效性,金融发展的规模、效率与结构直接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627]。并且金融业还会通过促进科技进步,提升人力资本,扩大市场需求等方式间接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化 [2829]。反过来看,产业结构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其优化转型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 [20],而经济的增长也必然会从需求侧和供给侧对金融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另外,产业结构优化所产生的技术变革效应和新兴产业的出现也必将会对金融业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导致其不断的变革与升级 [2]。

总体而言,现有文献为研究金融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与农村经济增长的问题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大多数研究仅仅只选取其中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缺乏关于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关系、影响路径及影响效果的研究。并且在分析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时,往往仅从金融发展规模、效率和结构角度入手展开研究,忽略了金融扶贫力度等有针对性的指标,降低了研究结果的适用性。另外,在对产业结构与农村经济增长分析时,相关研究大多把研究的重点放到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调整上,忽略了第三产业在农村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最后,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也没考虑数据的特点和模型的适用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本文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以农村振兴战略为背景,从金融扶贫、产业扶贫角度选取相关数据,采用面板VAR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金融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促进三者协调发展的具体措施。

三、指标选取与模型设定

Holtz等(1988)提出的面板VAR模型由于放松了对时间序列平稳性的假设,和其他模型相比能够更准确的对向量自回归进行估计,因此在经济问题实证分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所以本文选取2009—2017年间(2008年我国正式提出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体系)中国30个省市(西藏和港澳台地区除外,下同)的相关数据,采用面板VAR模型来进行分析。

(一)指标选取

1.农村经济增长

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趋势带动下,现阶段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产业在农村整体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因此,使用农村人均GDP(第一产业GDP/农村人口数)来反映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是不恰当的。所以,本文选择以各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NPCDI)指标来反映各省农村经济增长水平,该指标淡化了产业的划分,直接从收入角度综合反映了各省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2.金融发展

能够反映金融发展的指标有很多,但从金融扶贫角度来看,涉农贷款这一指标更适合用来研究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支持情况。因此,本文选择各省历年涉农贷款占比来反映各省金融扶贫的力度,该指标计算公式如式(1)。

涉农贷款占比=各省涉农贷款总额/各省贷款总额 (1)

由于没有考虑各省产业结构之间的差距,涉农贷款占比会低估农业占比较小省份的金融扶贫力度,高估农业占比较高省份的金融扶贫力度。所以需要使用各省份历年第一产业占比对涉农贷款进行修正,如式(2)。

修正后涉农贷款占比(RFS)=涉农贷款占比/第一产业占比 (2)

另外,为了反映金融发展对金融扶贫力度和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即检验金融发展是否还外生于农村经济,本文又选择了代表金融规模的金融相关率(存贷款总额/GDP)指标来反映金融发展情况。

3.产业结构优化

现阶段走技术及服务型发展道路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表现,而这一过程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第三产业增长率要高于第二产业 [19]。因此本文选择用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的比值来衡量产业结构是否朝着“技术+服务化”方向发展,即反映了产业结构高级化(TS)的情况。

最终本文选择了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NPCDI),修正后涉农贷款占比(RFS)、金融相关率(FIR)和产业结构高级化(TS)4个指标。这些指标都是正向指标,具体含义及说明如表1所示。

(二)模型设定

在选取指标的基础上,本文根据经济增长理論构建了面板VAR模型,模型具体如式(3)、式(4)所示:

其中Yit为模型被解释变量,主要包括lnNPCDI(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对数)、lnRFS(金融扶贫力度的对数)、lnFIR(金融相关率的对数)和lnTS(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对数)4个变量。i和t分别表示省份与时间,n为滞后期数,αit反映地区固定效应,ft反映时间效应,Πnt是待估系数矩阵,uit是服从独立同分布的误差项。

本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统计年鉴》等资料搜集了2009—2017年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在具体分析中,考虑到变量的平稳性特征,本文对上述变量进行差分处理,下文提到的变量均为差分处理后的变量。

四、实证分析

(一)模型校准

本文面板数据时间跨度较短,截面个数较多,都可以视为平稳数据,并且对本模型进行平稳性检验也可以看出,各变量的特征根都分布在单位圆内(图1),所以可以说本模型数据满足稳定性条件。

另外,本文根据MBIC、MAIC和MQIC指标最小的原则,选择了滞后1阶的PanelVAR模型,如表2所示。

并且,在平稳性检验和滞后阶数选择后,本文又进行了格兰杰因果检验,其结果如表3所示。

通过表3可以看出,变量中金融扶贫力度不是金融规模的格兰杰原因,农村经济增长也不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格兰杰原因,而其他变量均互为格兰杰原因。即金融规模、金融扶贫力度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是农村经济增长的原因,同时农村经济增长也是引起金融扶贫力度和金融规模变化的原因。另外,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可以看出,本文所选变量间大多存在着因果关系,所以可以进一步进行相关分析。

(二)模型检验结果及分析

在相关模型校准通过后,本文使用stata14统计软件进行面板VAR模型分析,模型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通过表4可以看出,首先,当农村经济增长作为被解释变量时,上一期的涉农贷款比重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均对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金融扶贫力度和产业结构优化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增长。而从整体金融规模来看,上一期的金融相关率却对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具有显著负相关影响,这体现出现阶段我国金融体系对于农村经济增长来说仍然具有很强外生性的特点。其次,对于以金融扶贫力度作为被解释变量来说,上一期的所有变量都对其有着显著的影响,其中产业结构优化产生的是正相关影响,而其他两个指标则产生的是负相关影响。另外,以金融规模作为被解释变量时,其与上一期的农村经济增长显著正相关,与上一期的产业结构优化却显著负相关。最后,当产业结构优化作为被解释变量时,金融扶贫力度和金融发展规模都与其显著正相关。

为了更好地对单个变量的参数估计值进行解释,本文引入了脉冲响应函数。该函数以Cholesky分解为基础,对模型的误差项进行了正交化处理,并利用GMM估计和Monte Carlo模拟得出脉冲响应函数的置信区间。具体结果如图2所示,其中横轴为响应期,纵轴为响应的强度,中间实线为脉冲的估计线,两侧的实线为脉冲区间。图中左侧变量为冲击变量,而右侧变量为响应变量。

图2中第4列体现了农村经济增长对各个变量冲击的反应。首先,农村经济增长对金融扶贫力度的冲击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发展趋势。其在第2至第3期达到峰值(符号为正)后迅速衰减为0。这意味着金融扶贫力度的效应会对农村经济增长产生较大的正向促进作用,但这种效应的持续时间却较短。第二,农村经济增长对金融规模的冲击在第1期反应为负,紧接着负向反应逐渐增强,最高达到-0013,之后逐渐减弱,并于第5期左右降低为0。结合金融扶贫力度来看,现阶段我国金融体系虽然加大了对涉农贷款的支持力度,但其整体定位仍然是为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建设服务为主。金融规模扩大的好处并没有对农村经济增长起到应有的支撑作用,表明我国金融业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很强外部性的特点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改善。第三,农村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冲击也呈现出先增后减的正向反应。其在第3期左右达到最高值,在第5期变为0。表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在推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农村和农民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图2中第3列体现了金融扶贫力度对各个变量冲击的反应。第一,金融扶贫力度对于农村经济增长冲击的反应在第一期就达到了峰值(符号为正),之后迅速衰减,并在第2期后变为负向响应,直到第5期才逐渐减弱为0。这说明金融扶贫力度的导向性比较明确,其目标就是要帮助农民摆脱贫困,而人均可支配收入又是衡量贫困与否的重要标志,所以农村经济增长才会对金融扶贫力度产生负向的影响。而这种现象也严重制约了农村脱贫后的致富进程。第二,金融扶贫力度对于金融规模的冲击呈现出负向的响应,第1期达到最高值-01,并在第4期后消失,表明随着金融规模的扩大,涉农贷款占比不但没有保持原有水平,反而还呈现出越来越低的发展趋势,表明现阶段金融业支持农村经济增长的力度仍然不足。第三,对于产业结构优化的冲击,金融扶贫力度具有正向的先增后减的效应,且于第2期达到顶峰。表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能够促进涉农贷款占比的提升,即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农村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进而进一步促进了对金融贷款的需求。

图2中第2列体现了金融规模对各个因素冲击的反应情况。首先,金融规模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冲击在期初和第1期具有负向的脉冲效应,之后从第2期开始,就变成了正向的脉冲响应,并与第5期衰减为0。综合分析来看,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国GDP的增长,但农村经济增长对金融需求的增加却具有滞后性,所以在期初才会对金融规模表现出负向的作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农村经济增长的金融需求发挥出来后,其对金融规模就自然而然表现出应有的正向促进作用。另外,金融规模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冲击在1至3期呈现出负向的U型响应,并在第4期后变为正向的响应。结合金融相关率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与促进经济发展相比,产业结构优化对金融发展的引致需求也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因此,产业结构优化才会对金融规模表现出先抑制后促进的影响效应。

图2中第1列体现了产业结构优化对各个变量冲击的反应。第一,产业结构优化对金融扶贫力度在期初有着负向的逐渐减弱的脉冲响应,但在后期变为正向的脉冲响应。表明现阶段我国涉农贷款一开始还主要是针对农业产业,之后随着农业产业发展的局限性显现(增长后劲不足),涉农贷款也逐渐顺应发展趋势向着第三产业发展。第二,产业结构优化对金融规模有着正向的逐渐减弱的脉冲响应,反映出金融发展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推动作用。

在脉冲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又使用方差分解法进一步分析了各个变量对冲击响应的贡献度,具体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

表5反映了1至10期各个变量的方差分解结果。首先,对农村经济增长的方差分解结果分析发现,农村经济增长对其自身在前两期保持着较大的影响,之后便迅速下降,最终保持在145%左右,另外,金融扶贫力度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虽然在第3期后略有下降,但农村经济增长仍然对其有明显的反馈作用(36%以上)。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金融规模和产业结构优化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也逐渐显现,成为了影响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其次,对金融扶贫力度的方差分解结果分析可以发现,金融扶贫力度在期初主要受到其自身影响,之后随着预测期的增加,其自身影响略有下降。于此同时,从第2期开始,金融规模就对金融扶贫力度呈现出较大的贡献度,[JP+2]并且产业结构优化的贡献度也逐渐上升,最终保持在11%左右。再次,对金融规模的方差分解结果分析可以发现,无论是在初期还是在预测期,金融规模都主要受其自身的影响。于此同时,金融扶贫力度和产业结构优化也对金融规模起到了较大的影响效应。最后,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差分解结果分析可以发现,其与金融规模相类似,在主要受到自身影响的情况下,产业结构优化还对金融规模和金融扶贫力度有着明显的反馈作用。

五、结论与建议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凸显了党和政府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另外,由于金融支持和产业结构优化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我国农村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之间的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并且传统研究大多受到数据和指标限制,没能很好的反映农村经济系统的真实情况。因此本文选取2009—2017年我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允许存在个体和时间效应的面板VAR模型,并通过脉冲函数和方差分解法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最终发现:①农村经济增长和金融扶贫力度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双向互动关系,其中金融扶贫力度会对农村经济增长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而农村经济增长却对金融扶贫力度具有滞后的负向影响。即涉农贷款占比的增加会显著促进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但随着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和农村贫困比例的降低,涉农贷款占比也会有所下降。②农村經济增长对金融发展规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却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增长。表明我国现阶段金融发展对于农村经济增长来说仍然具有很强的外部性。③产业结构优化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稳定的正向影响,而农村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程度却较低。反映出产业兴旺是农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方向。④金融发展规模与金融扶贫力度之间只存在着单向的影响关系,即金融发展规模对金融扶贫力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反映出金融业支持农村脱贫力度仍然不足的现状。⑤产业结构优化对金融扶贫力度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且随着金融扶贫力度的深入,其也显著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体现出金融扶贫和产业兴旺相辅相成的协调发展关系。⑥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转型,而产业结构优化转型的初期却对金融发展规模存在着抑制效应。反映出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而其反哺效应却具有明显滞后性的特点。

通过本文研究可以看出,随着金融扶贫和产业结构提升力度的加大,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但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体量仍然较低等客观因素严重制约了金融发展效应在农村地区的发挥。这也是我国金融体系未和农村经济发展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依然具有很强外生性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国应该尽快摆脱过去农村发展仅仅围绕农业展开的思路,在继续加大金融扶贫力度的同时,尽快将农村纳入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体系中来,切实增强农村发展的动力。另外,在产业优化的同时,农村建设发展也要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互结合,即要通过加快城乡融合发展进程,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金融外生性的困局。最后,我国金融业也应该积极创新,开发出更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切实为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赵洪丹.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基于1978—2009年数据的实证研究 [J].经济学家,2011(11):58-63.

[2]苏建军,徐璋勇.金融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理论与经验研究 [J].工业技术经济,2014,33(2):139-149.

[3]温涛,冉光和,熊德平.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 [J].经济研究,2005(9):30-43.

[4]邹航.加快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的机遇与途径 [J].福建农业,2016(10):36-37.

[5]史修松.大数据环境下地方高校应用人才培养初探 [J].理论观察,2013(11):134-135.

[6]王瑜洁.城镇化快速增长背景下农村第三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J].知识经济,2017(8):36,38.

[7]朱喜,李子奈.我国农村正式金融机构对农户的信贷配给——一个联立离散选择模型的实证分析 [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3):37-49.

[8]贾立,王红明.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J].农业技术经济,2010(10):40-49.

[9]徐璋勇,王红莉.基于农户金融需求视角的金融抑制问题研究——来自陕西2098户农户调研的实证研究 [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9(5):47-54.

[10] 王锦秋.农村金融抑制的机制分析及其出路 [J].农业经济,2011(11):54-56.

[11]邵国华,吴有云.我国农村金融抑制成因及对策探讨 [J].理论探讨,2015(6):82-85.

[12]张敬石,郭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VAR模型的分析 [J].农业技术经济,2011(1):34-41.

[13]黎翠梅,曹建珍.中国农村金融效率区域差异的动态分析与综合评价 [J].农业技术经济,2012(3):4-12.

[14]江美芳,朱冬梅.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江苏省数据的实证分析 [J].经济问题,2011(12):74-78.

[15]谭崇台,唐道远.农村金融发展、农村金融需求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 [J].统计与决策,2015(10):110-113.

[16]赵洪丹,朱显平.农村金融规模、农村金融效率与农村经济增长——来自吉林省的证据 [J].经济经纬,2015,32(3):28-34.

[17]王淑英,孙冰,秦芳.基于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的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9):196-204.

[18]刘金全,徐宁,刘达禹.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的迁移性检验——基于PLSTR模型的实证研究 [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2):134-143,156.

[19]周明生,梅如笛.中国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分析 [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6):14-20.

[20]干春晖,王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回顾与展望 [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39(8):3-14.

[21]陈晓东,邓斯月.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迁 [J].现代经济探讨,2019(2):11-18.

[22]邹虎.加快调整产业结构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甘州区城郊乡镇发挥区位优势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的调研报告 [J].发展,2019(3):74-75.

[23]敖明.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J].中国集体经济,2019(25):2-3.

[24]沈婷,李伟.“互联网+现代农业”在中国乡村振兴中的途径研究 [J].中国市场,2019(22):54-55,64.

[25]邓晶,管月.内生技术变迁视角下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6(19):66-73.

[26]RAJ,TILAK,VIKAS.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industry growth in India: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J].Journal of commerce & accounting research, 2018,7(3):1-7.

[27]馮江茹.金融发展支持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证研究 [J].财会月刊,2016(5):87-90.

[28]王定祥,李伶俐,吴代红.金融资本深化、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 [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43(1):38-53.

[29]候丁,郭彬.要素集聚下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非线性关系 [J].管理现代化,2017,37(5):5-8.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Rural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Panel VAR Model

Chen Long, Wang Nan, Feng Lili

(School of Accounting, Hebei GEO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31, China)

Key words:financial poverty alleviation; financial scale;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rural economic growth

(责任编辑:蔡晓芹)

收稿日期: 2019-07-26

网络出版网址: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356.F.20191021.1319.002.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1 14:26:45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环境规制与企业环境责任履行耦合机制及地区异质性研究》(18BGL185);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河北省农业产业效率评价及优化路径》(SD191041);河北省软科学研究专项《金融改革背景下河北省县域科技创新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194576116D);河北省引进留学人员资助项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河北省经济质量评价及优化路径》(C201864)。

作者简介: 陈龙(1985—),男,河北石家庄人,管理学博士,河北地质大学会计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与公司治理;王楠(1985—),女,河北石家庄人,会计学博士,河北地质大学会计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与财务会计;冯丽丽(1977—),女,河北石家庄人,会计学博士,河北地质大学会计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财务与会计管理。

作者:陈龙 王楠 冯丽丽

农村经济增长研究论文 篇2:

农村经济增长与金融支持的实证研究

[摘 要] 本文在参考相关理论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对我国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明显影响作用,但农村经济增长却对农村金融发展没有显著影响,两者间存在一定长期均衡关系。

[关键词] 农村经济增长 农村金融发展 协整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服务业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关制度改革也取得积极进展,但与当前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一、数据协整分析

1.分析方法

一直以来,单方程的OLS法在测度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长期均衡关系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单方程的OLS法会出现自变量内生性问题,加之在非平稳变量上的OLS法可能出现伪回归问题。因此,本文在分析方法上,选取姚耀军基于VAR模型及其协整分析的方法,就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

2.指标设计

为深入研究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的相互关系,分别设计反映农村经济增长状况和农村金融发展状况的两组指标进行评价。

反映农村经济增长状况的指标:农村人均GDP(简记为RPGDP)。反映农村金融发展状况的指标:金融发展规模指标RL/RGDP(简记为RLG),RL表示农村贷款余额(乡镇企业贷款余额与农业贷款余額之和),RGDP表示农村GDP;金融发展结构指标RLT/RL(简记为RLTL),RLT表示乡镇企业贷款余额(国有银行乡镇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与农村信用社乡镇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之和);金融发展效率指标即RD/RL(简记为RDL),该指标表示农村金融中介组织将农村储蓄转化为农村贷款支持农村经济增长的效率,RD表示农村储蓄存款余额。

3.数据说明

文中金融数据主要源自《中国金融年鉴》。其中,1977年至1984年间,乡镇企业贷款余额为国有银行乡镇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与农村信用社乡镇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之和,农业贷款余额为国有银行农业贷款余额与农村信用社集体农业贷款余额、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余额之和;1985年至2004年间,相关数据采用直接统计数据。农村存款余额为农户储蓄存款余额与农业存款余额之和。

文中农村GDP等于全国GDP乘以农村GDP占全国比重。其中,全国GDP(以1978年为基年)、农村人口数量等数据源自《中国统计年鉴》,农村GDP所占比重源自《中国农村经济绿皮书》。(见表1)

为了降低数据变化幅度,对相关变量取对数值,数据分析采用Eviews软件完成。

4.实证分析

(1)利用ADF检验法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其结果见表2。通过检验,各变量的水平值皆为I(1)时间序列。

说明:△InRFIR表示InRFIR的一阶差分,其余同;(C,T,L)表示检验模型含有截距项、趋势项,滞后阶数为L。

(2)协整检验。虽然反映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各指标是非平稳的一阶单整序列,但这些指标可能存在某种平稳的线性组合。这些组合反映了变量间的长期稳定关系,即协整关系。使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进行协整检验(见表3)。

由于协整是一种基于VAR模型的检验方法,因此,在进行检验前,须先确定VAR的模型结构。这里基于各数据生成过程特征,选择带有截距项而不带有趋势项的VAR模型。为保持合理的自由度同时又要消除误差项的自相关,首先选取最大滞后阶数为3的VAR模型,并从3开始依次降阶选择最优滞后阶数。按照SIC准则,利用Q统计量检验残差序列有无自相关,得出滞后阶数为2的VAR模型为最优选择。

VAR协整检验模型实际上是对上述无约束的VAR模型施加协整约束后得到的VAR模型,该模型的滞后期是无约束VAR模型一阶差分变量的滞后期。由于无约束VAR模型的最优滞后期为2,故协整检验的VAR模型滞后期确定为1。

由表3中LR统计值与临界值的比较可知,在显著水平1%以下,各变量具有协整关系。

(3)利用LA—VAR方法进行因果检验,Wald检验结果见表4。通过分析可以认为,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但中国农村经济增长确不是农村金融发展的Granger原因。上述因果关系是一种短期因果关系。

二、基本分析结论

基于LA—VAR方法进行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明,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在过去几十年中,至少从短期Granger因果关系上看,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但农村经济增长却对农村金融发展没有显著的影响。

从农村经济增长不是农村金融发展的Granger原因看,虽然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基本上形成了以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体的农村金融体系,但这些并没能在本质上促进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业的根本性发展,农村金融发展严重滞后于农村经济增长。

从农村金融发展是农村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看,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善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性,严重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已成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要求。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所存在的长期均衡关系,符合金融发展理论的主流观点。这表明,我国农村经济增长已经走出了单纯依靠人力、物力投入的外延式增长模式,正逐步向依靠金融要素投入的内生式增长模式转变。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提高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受种种原因影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规模严重滞后,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金融服务体系中收缩日益严重,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困难重重,严重限制了城乡协调发展,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剧了金融发展的非均衡程度。

鉴于这一情况,在农村经济增长初期,应进一步强化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资金主导供给作用,适度扩大贷款投放规模,逐步建立农村金融资金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

参考文献:

[1]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4(5)

[2]中国金融年鉴[Z].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3]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4]中国农村经济绿皮书[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作者:李 政

农村经济增长研究论文 篇3:

关于人力资本不均等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

作者简介:弋茜(1990-),女,汉族,四川省南充市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方向:市场经济与教育改革。

摘要: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农村学校教育的发展是整个教育发展工作的重点,农村经济的良好增长是我国总体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因信息相对闭塞、基础设施不齐备、思想文化等相对落后,农村学校传统的教育观念和管理制度使学生的身心、能力等的发展受到限制。同时,长期的农民工外流,使农村失去了大量青壮年知识分子。人力资本的不均等、收入差距的加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经济;人力资本;收入差距

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社会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但这样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带动他人共同富裕的发展,导致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劳动人民的收入差距和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都相应的加大。此外,科学技术作为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推动力,近年来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掌握尖端科学技术的高人力资本,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力。因此,农村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滞留了更多低教育程度人口,从而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增长。

一、农村人力资本不均等的原因

(一)二元教育结构

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目前主要是城乡二元制,这表现在城乡间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和信息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我国政府于1958年实施户籍制度,我国人口从此有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之分,使得农村的劳动力无法向城镇地区自由流动和迁徙。同时,这个制度还带来了国民教育的新问题。由于我国的国民教育体系不够完善,教育机会普遍采用“就近原则”供给,而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的流动,所以城乡人口在获得教育机会的时候,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为城市人口提供了更多的教育资源,而农村人口无法自由选择获取更优质的教育。因此,城乡二元制导致城乡人口无法享有同等质量的教育服务,形成了二元教育结构,进而导致我国城乡人口教育程度的差异。

(二)分级办学理念

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出台,确立了“分级办学”的教育理念,是导致后来城乡教育发展差异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决定》提出,“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使基础教育的职责划分问题落在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全国没有统一的基本标准和要求。虽然次年国家教育委员会等部门发布了《关于实施〈义务教育法〉若干问题的意见》(1986年9月)规定,“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投资,以乡、村自筹为主。地方人民政府对经济有困难的地方,酌情予以补助”,但城乡“分级办学”的理念以及明确,酌情补助治标不治本,不能有效缩小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不能跨越教育不公平的城乡鸿沟,甚至还将城乡的教育进行进一步分割,导致差距越来越大。

(三)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的教育经费差异

我国的西部大部分是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完成“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保障每个适龄儿童能够得到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是教育改革的基本出发点。但另一层面,并未对教育质量水平提出要求或制定标准。这直接导致自身经济基础较薄弱的农村等地区的教育质量,要达到发达地区的水平,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此外,不可否认的是义务教育经费由县市级地方政府、中央和省级财政共同承担,但在教育经费分配的实际操作中,教育经费、教育质量和教育供给在地区间以及城乡间的不平衡分配仍然广泛存在。原因大体是“精英式教育”的思想深入人心,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城乡经济差距较大,导致了特别是中学及高等教育的经费不平衡,教育获得即人力资本水平的地区差异与城乡差异。

二、人力资本不均等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收入差距方面

近年来户籍制度逐渐放松,我国对人口流动和外地务工的限制减少,使得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寻求更高的收入。我国农村劳动力构成主要以低文化低技能的劳动力为主,大量这样的低水平劳动力的涌入城市,无疑会导致城市非技能劳动力就业机会的减少,同时稀释非技能劳动力的收入。而当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劳动力逐渐饱和的时候,非技能低水平的劳动力家庭的人力资本必将降低,从而改变了总体人力资本的积累和经济发展的路径。

(二)教育投资方面

中国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优先发展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基础教育经费投入相对较少。且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办学目标是以升学为主要目的,所以人力资本的投入量和质量,及个人学习能力是影响我国人力资本积累的主要因素。农村基础教育得到教育经费以及其他投资的不足,直接导致农村教育水平低下,反作用于农村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同时,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型,甚至延伸至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从而对普通劳动力的要求降低,对掌握技能和科学研发有了更多的需求。并且,我国经济发展得到不断的解放,人们经济水平也不断提高,这都要求了我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必须逐步向更高层次递进。然而,高等教育的分布绝大部分都是在城市,农村的文化、信息及学习氛围都远远落后于集中各种高等教育资源的城市。因此,环境决定人力资本的不均等,农村缺乏受教育程度高的劳动者来建设。

三、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措施

(一)在均衡发展城乡教育层面,应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同时,应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和教育投入,提高人力资本均等化水平,加强人力资本构建。

(二)在引进科学技术层面,根据我国的人力资本构成特点,遵循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发展路径,引进更多较成熟的用于劳动力密集程度较高产业的技术,缩短吸收和利用技术的时间,让更多的劳动力快速掌握实用技术,提高发展效率。

(三)在分配收入层面,适当的进行政府干预,合理调节收入的不均等的情况,缩小贫富差距,平衡人力资本均等化,增强社会保障。

(四)在支出教育经费层面,增加基础教育的上级转移支付力度,尤其是对农村等经济不发达地区,要保证城乡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和质量都尽可能公平。同时,提高全国整体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快人力资本积累的速度,提高人力资本的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的腾飞打下更好的基础。

四、总结

我国经济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农村区域,目前人力资本分布不均、水平较低,一定程度上放缓了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收入分配较大的差异化直接导致接受教育的机会不均等以及接受教育的质量差距。近年来一系列针对教育不平等现象的改进措施,对收入分配的均等化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教育平等——收入平等”的良性循环还没有形成。因此,只有使我国的教育、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步入科学合理的良性轨道,才能逐渐解决劳动力构成不合理、教育投入差距大以及城乡教育不平等等问题,才能从根本上缓解人力资本的不均等,促进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袁锦.教育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一基于模型和模型的实证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统计学院.2011.

[2]国家教育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教育法规汇编1949-1989.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3]李晶莹.我国人力资本不均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2009.

[4]杨宇轩.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年的数据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12

[5]徐鲲.农村教育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内在机理及制度创新[D].重庆: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12.

[6]龙翠红.中国的收入差距、经济增长与教育不平等的相互影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5.

作者:弋茜

上一篇:小学教师师德演讲稿三篇下一篇:证券股票市场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