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经济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经济管理模式开始逐渐成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管理途径。但是在目前城镇总体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如果目前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规划理念对其进行有效引导,就可能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形成一定的制约。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经济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经济论文 篇1: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

摘要:在城镇化背景下,党和政府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高度重视,出台了很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力政策。对此,本文分析了农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农村经济在城镇化背景下的发展策略,旨在为农村经济的发展献计献策。

关键词农村经济;城镇化

一、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经济的参与者对集体经济的认识不够全面

在城镇化背景下,虽然广大农民在各种政策和社会资金的支持下对农村经济的建设展现出了巨大的积极性,但是广大参与者甚至许多农村党组织对各种政策和法律的认识程度较低,不能够充分利用各种政策提供的优惠,甚至可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外发展经济,最终导致得不偿失。

2.农村经济发展不够平衡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积极建设现代化农业经济,农村的收入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但是,国内的大部分地区的农村经济还是以传统的经济模式为主,农村经济的运营缺少现代化技术的支持,发展目标缺少统筹的规划。造成不同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巨大的差异。

3.农村经济的现代化水平较低

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农村经济缺乏高新现代化技术的支持。首先,一方面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土地资源比较分散,严重制约机械化生产的进程;另一方面资金和人才的缺乏限制了高生产力技术的引进。其次,很多农村由于交通和通信条件较差,使得农产品的生产严重滞后于市场的需求,从而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4.农村劳动力流失情况严重

由于农村家庭收入低、发展滞后、生活水平低、教育水平低、医疗卫生水平低等原因,近些年农村劳动力流失情况严重。土地劳动力的流失使得农村人口大多为低龄或高龄人口,这极大的降低了耕地利用率,加大了当地政府的财政负担,拖慢了农村经济现代化发展的脚步,极大的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5.农村经济发展体制创新性不足

目前,大多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体制往往构建在传统企业的基础上,造成农村经济的管理水平不高,经营效率较低。农村经济往往没有完善的监督体制,造成利益分配不均,参与者建设积极性较低,农村经济经营效率较低。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6.农村经济的发展缺少有力的人才支持

许多地区村农经济的发展缺少有力的人才支持。农村经济的管理者盲目跟从市场的引导,造成农产品在供给侧存在严重的结构不合理问题;农村经济的参与人员技术水平较低,导致众多农业科技技术不能够得到有效地利用,另外,因为生活环境、工资待遇、地理环境等因素从事其他的工作。从而造成农村经济相关人才的严重缺失。

三、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1.加大对各项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各界对政策的认知程度

农民和基层领导对政策较低程度的认识是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为了保证农村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必须加强对各项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和基层领导对各项扶持政策的认识程度,以此保证各项政策的有力实施。首先,充分利用公示栏加强对政策的宣传。其次,政府应该定期聘请专家开展政策的宣传教育工作。最后,可以积极建设政策的宣传服务平台,为广大农民解读相关政策。

2.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统筹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目前,在我国,很多农村地区的发展目标制定地不够合理,由此造成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受限的情况。在信息化时代,农村经济的发展应该依靠健康的发展目标的支持。各级领导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发展目标,同时,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应该结合起来制定。在保证长期目标积极建设的同时,积极发展周边产业,例如:旅游业、周边服务业等。

3.积极提高农村经济的信息化、机械化程度

在信息化、科技化、机械化的时代,信息化、科技化和机械化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定了农村经济未来可以发展到的程度。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业工作的生产、营销水平,应用信息化设备能够准确的把握市场的动向,从而保证生产和营销以及售后的各个环节不会脱节,保证农业经济高效的运转。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从而高效、高品质的得到具有市场竞争力较大的农产品。因此,提高企业的科技化水平是当下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基本保障。

4.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奖励、补贴程度,保证农村经济具有充足的劳动力

想要留住甚至吸引劳动力加入农村经济的建设进程,必须保证农村经济体的参与者能够的到满意的报酬。首先,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投资力度,并且保证各种优惠政策的有力实施。其次,农村经济体应该积极吸引社会各界的投入资金,并且积极将资金应用在吸引、培养、和留住人才的努力中。企业应该建设优异的奖惩制度,做到赏罚分明,努力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5.积极创新农村经济发展体制

为了保证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应该积极创新农村经济发展体制。第一,农村经济应该建立完善的部门结构,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保证经济体之间的交流合作。第二,企业和村委之间应该加强交流合作,同时加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以此达到多方互利共赢的目的。

6.大力引进各类人才,保障农村经济朝现代化方向发展

农村经济必须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首先,应该科学的建设农村经济的管理团队,应用先进的管理模式,以此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其次,在村企业应该出台有针对性的奖惩制度,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加入,以保证企业在新時代各种技术的支持下,发挥出自己的全部潜力。不仅如此,农村经济应该加强对传统劳动人员的知识技能培训,使得经济体的整体劳动知识水平快速提高,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农村经济只有在充分的人才支持下才能够充分应用各种基础设施,才能够快速、长远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农村经济的发展应该积极依靠各种新兴技术,同时科学的制定发展目标,积极引进各种类型的科技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农业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益。

参考文献:

[1]秦秀霞. 基于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探讨[J]. 北方经贸, 2018, 说(006):56-57.

作者:毛振华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经济论文 篇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规划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经济管理模式开始逐渐成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管理途径。但是在目前城镇总体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如果目前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规划理念对其进行有效引导,就可能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形成一定的制约。现今,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的流动人口不断地涌入城市当中,这一社会现象对当前我国农村的自然生态环境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不利于促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需要改进城镇规划建设的工作模式,借此以加强城镇建设规划的社会吸引力,以吸引更多农村流动人口积极参与到城镇规划建设规划中,加快推进城乡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镇建设;规划管理;城乡;可持续发展

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的现状以及难题

1.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的现状

1.1.1 城市乡镇相互配合、联系紧密

经济水平迅速发展带来的益处不止是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还有我国基础设施的完善,比如公共交通设施。高铁、火车的网络式分布使得城市与乡村的互通更加方便,给城乡资源共享提供了便利。对于城市来说,由于高速发展的城市建设,第三产业生产在城市相对困难,其资源较为匮乏。而乡镇中较难发展科技含量较高的第一、二产业,对第三产业的应用发展较于城市有良好的发展环境。所以,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城市辅助乡镇发展第一、二产业的基础建设,乡镇提供城市第三产业所需要的生产资源,两者取长补短,能够更加和谐地发展。在城乡一体化的模式推动下,不仅促使我国经济实力能有更深层次的提升,而且能更好地将政治思想理念深入乡镇。

1.1.2 生态保护深入人心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要求城乡规划能落实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也就是要求我们在注重乡镇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能丢掉对城市环境的治理以及对乡镇自然生态的保护。环境问题一直都是我国最为关注的问题,我们要坚守绿水青山的发展,将自然资源和生态当做人类最大的财富。这些研究理论对于城乡规划也有很大的影响,这些科学发展理论是促进时代很多社会问题积极改变的发展基础。所以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背景下,也要求融入生态保护的发展理念,能够科学的处理自然生态与乡镇经济发展的关系。这是对城乡规划的高要求发展,因为我们知道乡镇想要快速发展,达到发展出与大城市综合能力匹配的生产实力,必须大力发展经济,而在发展工业、提升经济的基础上不破坏生态环境,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发展问题。

1.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转型面临的挑战

新型科学价值观念的融入使得城乡规划有了新的内容和要求,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很多城市、乡镇不得不改变现有的发展策略,即在注重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坚守生态保护,且经济建设发展不得损害生态建设。这样的转变对经济效益刚刚显现的城市、乡镇来说并不容易实现,首先是从心态上割舍不掉经济效益,其次是方法上缺少科学指导。再者,在部分正进行生态保护融入城乡规划的乡镇和城市,虽然有政策上的改变和相应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但也只是表面工作并未落到实处。比如城乡绿化建设,驾驶人员驱车行驶的过程中不免在道路两旁看到令人赏心悦目的绿化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绿化带也逐渐破败,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甚至有些绿化建设华而不实,并没有体现绿色生态理念。这都体现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建设的负责人员没有合理贯彻科学发展、生态保护的理念,并且缺乏对这些观念的认知,使得城乡规划在新背景下受到一定的阻碍。

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转型的重点以及重要意义

2.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转型的重点

针对城乡规划的现状,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主要有两方面的重点规划,其一是注重生态,其二是城乡关系协调。对于生态发展的需求已然成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的新要求,遵循这一发展观念才能使得城乡规划在新时代下具有发展活力。而所谓城乡关系的协调,指的是在城市乡镇区域协调配合发展过程中对城乡思想问题的协调。乡镇建设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牢固经济发展基础,逐步达到城市化建设。城镇发展要注重自己的优势,根据区域环境、生产模式特点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与城市交流的过程中吸收积极的理念,在保证自己不被兼容的状态下,更好地向大城市靠拢,实现城乡建设的均衡化发展。

2.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转型的重要意义

城乡规划的转型首先是符合新时代、新背景的发展趋势,如果一成不变地应用旧模式只会阻碍城乡规划的进程,而转型就是给城乡规划开辟新道路的机会。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转型给城乡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会更加长远,更符合城市、乡镇自身的发展策略,促使城乡在发展过程中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定位,在积极调整策略的过程中不断地增加竞争优势,而在这样百花齐放的发展前景下,我国的经济水平也会有更高的提升。

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转型的策略研究

3.1 注重城乡协调,实现区域化发展

城乡规划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城市化建设,但根据不同的地域特征应该对城镇进行不同的规划,例如对于风景秀丽的城镇,可以注重发展旅游产业,将地域文化特征更好地保留,作为城镇发展的标志;对于畜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可以加强其功能特性,对农业产区进行合理规划,引入高科技培育技术发展新型农业;对于工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地区,可以统一规划管理策略,优化相应产业结构,更好地建立工业园区。总的来说,这是为了实现乡镇能更好地发展自身。因为我们知道一个缺少自身特色的地区是无法更好地发展的,所以要保留本色而不至于在城镇化建设中被同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城乡规划过程中尊重城乡之间的差异,才能更好地实现城乡协调配合,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

3.2 贯彻以人为本,减少资源浪费

“城邦起于保存,成于幸福。”这是亚里士多德的话,它表明了人来到城镇聚集的背后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幸福的生活。這样的发展理念也在上海世界博览会上体现,比如上海世界博览会的口号就是“城市,让人生活得更美好。”也就是说,城市建设是为了提高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使得局面在空间上的活动更具有人性化的意义。同样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背景下,经济水平的提高让城市局面更加注重生活质量,人性化的城乡规划不仅是满足局面的需求,而且对于城市建设本身有着推动作用。在城乡规划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要求城市规划更加看重人的需求,也就是说我们在经济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品质化的社区建设,基于居民需求的开展文化特色建设。比如针居民对物质、精神方面的需求,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便利出行和基础生活活动;针对人口住房压力,完善住房体系;针对就业压力,调整经济发展政策,鼓励各大企业创造就业机会,从而解决城市乡镇居民的生活烦恼,提高居民的幸福居住指数。

3.3 鼓励小城镇发展,发展地域特色

在城乡规划发展的道路上,还存在着部分城镇不具备自我发展实力,城镇人口数量少,缺乏经济建设的可用劳动力,导致这些小城镇无法很好地适应当前新时代变化,只能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逐渐落后。实际上这些小城镇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比如罗城古镇,这座小镇创建于崇祯明朝时期,有着近400年的历史,这里风景秀灵,建筑仍保留着当年的历史色彩,还有罗城庙这样的历史遗迹。诸如此类的小城镇有很多,它们有着现代城市化建设所不具备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但是经济水平发展较为落后。所以,国家可以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小城镇经济发展,但是在发展的同时更要注意小城镇的文化保护,不能让经济效益冲刷小城镇原本的地域特色。在鼓励小城镇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城乡规划单位应该根据小城镇的历史文化内涵、现有建筑特色实行地域发展政策,不一味地追随城镇化发展的大部队,而是顺应小城镇原本的慢节奏生活,逐步调整经济发展策略。这也是顺应新型城鎮化发展的要求,对小城镇的转型很有帮助。

3.4 贯彻绿色生态理念,经济与环境均衡发展

在新背景下要求我们注重城乡规划的生态建设,我们的具体要求是在发展城镇经济的同时,不破坏城镇的生态环境,即合理地使用、开发自然资源。当然政策的监督和支持只是一时的,这还要求城乡规划工作人员及时学习生态建设的理念,不断地补充提高自我意识,才能在城乡规划工作当中贯彻绿色生态理念。不仅工作人员要学习生态保护,而且居民也应该明确城乡规划的生态建设要求,才能更好地推进城镇经济与环境的均衡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对居民宣传城乡规划中生态建设的理念,提高居民的思想意识,在开发生产阶段,居民能够自觉地贯彻科学发展思想,实现城乡建设的全面发展。

3.5 确定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与生态社区规划方案

(1)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

在发展新型城市经济的背景下,城乡规划应逐步转变为空间话语体系,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认识到城市规划的重要作用,并选择更可接受的规划方案设计方法,这也是城市设计的主要优势,我国的城市建筑必须由传统的重造型、轻功能、重装修等等转化为人的需求和习惯。

(2)低碳生态社区规划。

将低碳生态社区规划归纳为“低排放经济”“低排放社会”和“低碳城市”,即城市建设发展的相对量化标准,它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创造一个环保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3.6 合理确定发展阶段,制定合理存量规划模式

目前总体规划范围大、覆盖面广,是城市建设的核心领域,主要从增量规划逐步转向存量规划。结合目前全国大中型城市总体发展规划标准,需要做出必要的调整来解决这些问题,在一定的空间框架内实现中观结构的优化和空间秩序的分层,实现战略调控和优势整合,能够有效提高功能性、质量和效率。当前的发展时期,总体规划的重点是从空间向优势战略的转变,总体规划空间视角下也能够从立向统筹转变成为中观秩序。

3.7 加强内部优化

首先,要在新的城市化背景下,不断加强国内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并坚持按照发达城市的标准建设,使之适应快速发展的步伐,减少不足和障碍,其次,内部工作优化应在连续性原则下不断完善。

4结语

综上所述,要充分意识到城镇建设规划管理对于城乡发展的重要性,对城乡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在进行实际的生产过程中,要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积极的分析,灵活运用相关的计策,对城乡发展的布局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的同时也要注意加强各个部门的环保意识。对于城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进行充分的分析,对当地的特色产业进行了解,找出其中具有明显优势的绿色发展企业,进行大力发展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如若将我国的城乡发展建立得更加完善,就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彻底的落实,制定出可行的方案,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能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晓丽.小城镇建设规划管理与城乡可持续发展分析[J].城市周刊,2019(30):72.

[2]熊小英.小城镇建设规划管理与城乡可持续发展思考[J].新丝路:中旬,2019(4):1.

作者:徐亮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经济论文 篇3:

我国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发展研究

摘要:城镇化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是克服城乡“二元经济”、“三农”等障碍的主要策略。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章首先探讨了国际城镇化发展所积累的一些优秀经验,然后分析我国金融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内在联系,并指出金融业在推进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金融发展;城镇化;金融支持

目前,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金融体系也随之不断发展,很多学者对金融发展、城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展开探讨。郭新明指出,城镇化属于一个比较复杂的发展项目,不过,金融是目前社会经济的发展主体,对不同类型城镇化机制的转换、实现等发挥着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郑长德指出,金融中介发展对城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引导效应,其表现包括:促进不同类型生产要素的空间聚合,并为其提供金融服务,确保其实现有效聚合、减少运营期间的交易成本、增强聚集经济效益,并且能够为进一步实现产业结构转型、促进经济发展等奠定稳固基础,所以,金融支持能够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一、金融发展和农村城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

(一)金融发展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1. 金融发展促进城镇化建设模式的持续完善。金融系统的基本功能是发挥第三方的功能,吸纳社会大量的闲余资金,然后通过金融系统转移给需求者,由此来看,金融系统能够促使储蓄尽快地转变成投资,以此促进金融资源的科学配置,并且它还具有调整价格、风险管控、整合信息、流动供应等作用;金融系统利用以上功能能够真正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高储蓄率是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当进行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建设、农村金融的改革等都必须要投入大量资金,较高的储蓄率是实现资金持续流入的一个重要基础;但是,只有大量的资本累积,却未高效转换成投资也是没有益处的,储蓄-投资转化率的变化则是实现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一个关键要素。

3. 金融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起着调节作用。提升金融市场结构效率能够确保人口、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实现空间层面的高效聚集,并由此获得规模效应,确保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工业化和城镇化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农业工业化水平越高,解放的农村人口越多,农村人口涌入城镇,推动城镇化发展。而现阶段,我国农业工业化发展规模有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必然会限制城镇化的发展步伐。故如果要持续推动城镇化水平的不断发展,推进农村经济建设将必不可少,但目前在国内很多城镇地区的经济发展基本上依靠中小型企业来推动,这一类企业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该类企业资金来源多数为自有或私下集资,较少通过金融进行融资,其资金来源的局限性成为限制其发展的瓶颈,简而言之,融资难的现实问题已经是影响中小型企业健康、稳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怎样有效发挥金融功能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调节作用,成为现阶段亟需探索并解决的一个难题。

4. 金融变革能够产生“吸附效应”,加快城镇化进程。随着市场化进程,金额工具、金融创新、金融改革等层出不穷,且因其强流动性的特点,促进城市区域金融中心的文化、经济等借助于不同的路径往外拓展或转移,并且产生吸附效应,人才、资金、政策、配套措施逐步发展完善,形成聚集,此辐射效应能够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持续增强,进一步促进周边地区的发展,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城镇化水平的目的。

(二)城镇化对金融发展的影响

1. 城镇化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实现社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完善产品供应体系,扩大实体经济发展规模,为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此外,城镇是人们日常生活、社会往来、经济交流的一个重要枢纽,随着城镇化的迅速发展,愈来愈多的人流、资金流等汇聚于城镇,进一步促进城镇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有助于扩大城镇的经济规模,同时为金融业的全面发展带来更多机遇与挑战,促进金融业持续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水平,反哺城镇化的发展。

2. 城镇化的发展将会聚集大量人口,同时带来更多的潜在消费人群和消费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們日益增长的生活、文化需求越来越多,将成为实现消费层次的不断升级,为刺激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城镇化水平越高,将吸引越来越多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城镇人口的增多必然能够刺激金融服务需求量的提升,为城镇金融业的业务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二、我国金融与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一)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供给分析

目前我国城镇金融体制已经逐步建立起以商业金融机构、合作性金融机构为核心,政策性金融机构为辅,其它中小型金融机构实施补充配合的多体系、多机制的发展格局。

由图1可以看出,2011~2020年间,我国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余额逐年增加,从2011年的14.6万亿元至2020年的39万亿元,十年增长24.4万亿元,年均增幅是2.4万亿元。但从整体上看,涉农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例却不断减少,这表明我国金融机构虽然在总量上不断增加对农村经济的投资,但实际在农村金融的扶持力度方面却不断降低。

(二)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需求探讨

1. 农户的金融需求

在实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金融需求主体一般有三类,其分别是:农民、农村乡镇企业、农村政府单位。实施城镇化建设的一个根本目标是不断压降农村人口,促使农民向城镇迁移;农民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主导力量,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扮演着极其关键的角色,他们不但是农村资金的重要来源,而且也是农村金融经济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服务对象。深度剖析我国农户贷款的基本特征,具体来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农户贷款额相对比较低,同时空间形态方面具有相对分散的特点;二是根据农户贷款对象来看,大部分都是相对富裕的、掌控大量社会资本的优质农户,方可通过正规的金融部门成功申请贷款,但是对于贫困农户而言,通常无法顺利地拿到贷款,被迫向一些非正规金融单位求助,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城镇地下金融机构的出现;三是农户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多样化。由于城镇化建设水平的持续发展,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人口转移,发达地区的农村经济收入出现多元化的变化特点,农民的经济行为愈发复杂、多样,一定程度提升了对农村金融服务的新要求。

2. 乡镇企业的金融需求

按照统计部的相关数据分析发现,特别是城镇中小企业创业初期,其资金主要来自有资本,部分来自亲友等,通过金融途径获取资金的比例非常低。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至一定规模,经营情况稳定,盈利水平可观情况下,才容易获得金融机构资金支持。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包括两种:农村资源型与龙头型。农村资源型因发展规模有限,信息不透明,容易造成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难以评估投资的风险,导致融资困难;但是龙头型企业其经营管理较规范,相比之下,更加容易获得金融机构青睐,更容易获得贷款支持。

三、我国金融在加强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传统的金融扶持政策无法迎合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多年来金融在推动我国城镇化建设方面的矛盾依然存在,存在的许多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

(一)金融机构市场定位与城镇化战略存在矛盾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金融机构的发展模式逐步由“政策性”过渡到“商业性”,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标,在贷款投向方面具有明显的商业化特点,通过政府型金融扶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建设的功能逐渐减弱,对全面开展城镇化建设带来阻碍;其次,一直以来很多金融单位采用的是粗放式管理模式,注重点多面广、单位层层下设的发展理念,通过一系列竞争手段其争夺储蓄用户,容易造成低效生产、无效生产的情况出现。

(二)金融扶持模式单一,市场调节功能未充分发挥

由于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民的金融需求也不断变化,对金融产品的多样化需求日益增加。针对现今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大量的金融需求,比如信用机制、财务咨询、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信托业务、期货业务、保险业务等的需求越来越多,对于金融机构及从业人员,乃至政策、监管等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城市金融机构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推动城市金融快速发展。而相比之下,城镇金融机构仍无法迎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发展模式仍较为单一,队伍建设的相对落后,服务功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能及时跟进金融创新模式发展的步伐,其市场调节能力未充分发挥,阻碍了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发展进程。

(三)政府服务的缺位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城镇金融的发展

我国金融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支持,然而城镇金融发展遭到限制的根本因素是由于地方政府的金融管制及服务缺位,大部分地区农村金融部门长期以来处于市场垄断地位缺乏创新意识,无法及时跟进市场化前进步伐,相关政策措施持续守旧,导致小城镇金融市场的市场竞争不充分,这必然会导致金融市场效率的不断降低,甚至可能对资金供给带来不利影响。

四、健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金融支持作用的策略

金融体系的发展有助于提升我国城镇化建设水平, 面对日新月异的城镇化设,金融机构需要在未来的城镇化进程中谋求长远发展,实现对城镇化建设的多渠道、全方位、高效率的资金支持,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制订与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发展战略

当地政府应按照当地的地区经济宏观环境,因地制宜,制定城镇发展战略,完善金融服务机制,实施有助于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金融支持措施,彰显突出金融体系在城镇化建设中的促进与调节等重要功能,通过城镇化的发展目标,有的放矢地制定相应的金融短、中、长期发展目标,才能长足有效推进城镇金融的稳步发展。

(二)实施多元化的城镇建设融资手段

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必然会涌现多样化的金融需求,金融机构要加强市场摸查及调研,挖掘市场需求,大胆尝试,开拓创新,探索多元化的城镇融资方案,开展如保理业务、跨境人民币、境外业务融资、政银保支农支小、票据贴现、互联网金融等全新业务,全面提升城镇金融模式的竞争优势。

(三)金融单位需要明确切入点,全面提高金融扶持力度

相關金融部门需要在全面遵循”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及金融机构自身的业务发展情况,面对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不断寻找促进城镇建设的发展机遇。“双转移”是小城镇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小城镇在特定时段中着重发展具备竞争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中心城区配套建设的工业,吸纳中心城市迁移出来的加工业,金融部门需要因地制宜,找准自己的切入点,支持城镇第二产业的发展。此外,金融机构应需要在完善城镇功能、优化城镇社会服务体系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寻找发展机遇,尤其是具备需求潜能、就业规模大的服务业,为面向城镇社区服务的不同服务单位提供金融支持,实现产业金融创新,激发城镇第三产业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把握金融需求变化趋势,提高综合性和个性化服务能力

金融机构要有长远发展目标,敏感捕捉市场金融需求的变化,在积极开展传统业务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开创全新的业务领域,积极推进证券业、银行业、保险业、基金、信托、互联网金融等行业的合作与交流,为客户订制金融服务方案,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适应城镇金融发展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1]赵全厚.加快农村金融转型 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河北省农村金融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9(24):83-84.

[2]徐喆韡.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9.

[3]张榕榕,叶文秀,洪琴.浅谈旅游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太湖县文博园为例[J].市场周刊·理论版,2019(16):47-48.

[4]杨勤.城镇化视角下金融发展对能源消费及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成都:西华大学,2020.

[5]吴艳洁.城镇化进程中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9.

(作者单位: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分公司)

作者:冯觉纯

上一篇:房产租赁合同三篇下一篇:道路合同优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