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发展与农村经济论文

2022-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其中,人畜饮水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中主要对畜饮水工程建设管理的现状进行有效地分析,并对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管理的策略进行合理的总结,来进一步对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管理的优化途径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畜牧业发展与农村经济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畜牧业发展与农村经济论文 篇1:

种养一体化循环农业基础理论研究

摘要 基于对循环农业基本理论的梳理,总结、发展与创新了种养一体化循环农业的理论来源、内涵、特征、模式构建原则等基础理论,并提出培育种养一体化循环农业对策建议,以期为种养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种养一体化;循环;内涵;特征;构建原则

Key words The integration of planting and breeding; Circulation; Content; Feature; Building principle

现代农业以高消耗、高产出为主要特点,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的大量使用,直接提高了农产品产量,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但是,它是高消耗、高投入的,是以牺牲农业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加剧了气候恶化与环境恶化。过量的化学品投入,也导致了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严重威胁到人类身体健康。同时,众所周知畜禽粪便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有机肥,然而每年产生的大量粪便往往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而被白白浪费,甚至还在污染着环境。所以,在种、养之间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拒绝种养分离,实现农业的产品有机化、环境无害化,推进种养一体化的循环农业模式,对促进农业碳减排与保护农业生态系统、维护食品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种养一体化循环农业的理论来源

种养一体化,主要是指在一定土地管理区域内,通过将种、养进行科学、高效、有机地结合,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清洁化与农产品的绿色、有机化,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使种植业与养殖业之间物质流、能量流顺畅流转起来[1],实现农业活动对环境的有害影响零(最小)排放,最终使得农业生态环境保持相对平衡的一种循环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1.1 循环经济理论

种养一体化循环农业的理论根本是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诞生于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之下,它倡导基于资源循环利用、与环境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合循环式流程,所有物质与能源能够在往复地循环中得到持久有效的利用,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其核心内容是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目的是实现环境友好和谐,同时保护经济的良性循环与发展[2]。其根本原则是无害化原则,要求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尽可能作为新的资源参与循环利用,不再有害于环境[2]。

循環经济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3R)原则。3R原则的要义就在于:首先,要减少对源头污染物的排放;其次,对于源头不能消减但可以再次利用的排放物进行回收再利用;其三,对于不能利用的废弃物,则进行最终的无害化处理。随着对循环经济的研究的深入,有研究建议引入“再思考(Rethink)、再修复(Repair)”原则,形成操作性更强的“5R”原则[3]。

种养一体化循环农业从始至终贯穿着“3R”原则。在种养一体的“资源—利用—资源”闭合循环中,要求物质能量投入尽可能地减少,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投入的物质和能量,对于农业废弃物也作为新的资源加以利用或者做无害化处理,以达成农业发展和环境友好。

1.2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农业是可持续发展延伸到农业领域的产物。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要当代人的发展不应危及后代人的发展能力与机会,实现资源的公平配置和最佳效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实现生态持续的同时,进行农业技术革新以保证技术持续,最终满足目前与今后世世代代的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实现社会持续。可持续农业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为:①可持续农业强调社会持续,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权益换取当代的发展;②可持续农业强调生态持续,要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因为保护环境和维护资源而牺牲正常满足人类需要的农业生产目标,不会引起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等社会问题[4]。

1.3 农业生态学理论[2-5] 种养一体化循环农业是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来实现其发展目标的,必须遵循农业生态学原理。农业生态学以生态学和系统论为理论基础,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协调演变以及社会经济环境对其调节控制的规律,旨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种养一体化循环农业就是“种-养”这一农业生态系统间能量与物质输出与输入的农业生态工程,其功能受人类经济活动控制,能够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是按照农业生态学规律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相协调的农业生产系统。

1.4 生态经济学理论[4-6] 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价值转移和增值以及4者内在联系的一般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强调实现生态经济的最优目标。种养一体化循环农业运用生态经济规律,科学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转向[2],逐步加大科学技术投入力度,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就业和生活质量,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它要求在农业经济活动中,所有物质和资源在经济循环中能得到合理利用,积极推进资源节约与清洁生产,旨在把农业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降到最小,构建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发展的生态产业模式。

1.5 系统论理论[4-6] 系统论以大型复杂的系统为研究对象,从全局出发来考虑局部,通过组织协调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活动,处理好整体与各个局部之间的关系,使各要素为实现整体功能(各要素在孤立状态时没有的新质)发挥适当作用,以实现系统整体目标最优化。遵循系统论原理,种养一体化农业循环系统是由物质循环的各个要素环节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通过组织协调种养一体化循环农业这一系统内部的各要素活动,实现其整体功能效益远远大于各个独立生产环节功能效益之和,整体上达到外界能量输入最小化、产出最大化的自我维持的平衡状态。

1.6 资源经济学原理[4-8] 资源经济学认为,“废弃物”不再是一种单纯意义上的废弃物,对于一个生产者或消费者而言,这种废弃物或许是再无价值,但是对于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可能还是可利用的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废弃物是被放错了位置的“资源”。这就为发展种养一体化循环农业提供了最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在“种-猪”一体循环农业中,猪的粪便本是养殖业废弃物,对于种植业来说,却是很好的有机肥料,还可以用来生产沼气作为清洁能源使用。正是因为存在这样一个变废弃物为再生资源的生态链,种养一体化循环农业才有了存在的客观可能。现阶段我国畜牧业发展已具规模,仅安徽一省生猪养殖量年逾4 500万头,全省畜禽粪便每年排泄量已是相当可观,这是一笔巨大的绿色安全的有机肥资源(表1)。

1.7 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理论[4-8] 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与环境的约束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农业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实现依靠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集约内涵增长转变。种养一体化循环农业作为农业经济增长的新方式,以经济持续、社会持续、生态持续为目标,解决农业生产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解放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的空间,实现农业从数量扩张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兼顾环境友好、资源循环利用与节约高效型农业技术。我国农业目前属于粗放高耗型农业生产方式,依靠农业投入品数量扩张来获得农业产品与经济效益。以安徽省为例,2000~2013年化肥、农药施用量逐年上升,化肥施用量由253.15万t增加到338.40万t,增加了33.68%;农药施用量由7.56万t增加到11.78万t,增加了55.82%(表2)。大量化肥、农药的投入,带来短期利益的同时使得农业环境遭到破壞,农产品安全受到威胁,农业增长方式亟需向集约内涵增长方式转变。

2 种养一体化循环农业内涵和特征

2.1 种养一体化循环农业的内涵[9-13] 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种养一体化循环农业的明确定义。研究文献中较多涉及的是对循环经济的一般原理、运行机理与运行状态进行阐释。综其所述,农业循环经济(Agriculture Recycle Economy)是指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遵循“3R”原则,把循环经济理论应用于农业系统,在农业生产过程减少资源、物质的投人量和废弃物的排放量,实现物质的多级循环使用和农业活动对环境的有害因子零(最小)排放或零(最小)干扰,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种养一体化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农业经济的一个分支,是循环经济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与延伸。该研究认为,种养平衡区域一体化(简称种养一体化)是指在一定土地管理区域内,运用循环经济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等,通过将木本植物与栽培作物同农业畜禽进行科学、高效、有机地结合,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清洁化与农产品的绿色、有机化,实现农业资源的集约化利用与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再利用,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使种植业与养殖业之间物质流、能量流顺畅流转起来,实现种、养农业产业链的循环和延伸,实现农业活动对环境的有害影响零(最小)排放,最终使得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保持相对稳定与平衡的状态的一种循环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种养一体化循环农业的总体目标是在种养生产过程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人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与排放量,加大对种、养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种、养生产系统的产出量,使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得以和谐统一;其本质特征是产业链的延伸和资源节约;其核心是实现种、养农业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中心任务是将种、养的资源消耗型线性增长方式转变为生态型循环发展增长方式,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同时发展现代农业;实现途径是把种、养农业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农业资源-农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物质循环链。

2.2 种养一体化循环农业的特征

从本质上看, 种养一体化循环农业最主要特征是产业链延伸和资源节约。种养一体化循环农业在种养产业链中以减少资源的投入量和废弃物的排放量为主线,实现农业资源的集约化利用与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再利用,实现种、养农业产业链的循环和延伸,实现农业活动对环境的有害影响零(最小)排放。

种养一体化循环农业具有以下4个基本特征[14-16]。

2.2.1 遵循循环经济思想。种养一体化循环农业是遵循循环经济理念的新农业生产方式,要求农业经济活动按照农业废弃物再循环的反馈式流程(图1)来运行,强调在种、养生产过程和农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的投入量和废弃物的排放量。

2.2.2 内涵式经济增长方式。种养一体化循环农业是一种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型的内涵式内涵式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把传统的依赖农业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方式,转换为依靠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的内涵式增长方式,运用农业高新技术及先进的适用技术,最大限度地释放资源潜力,减轻资源需求压力。

2.2.3 产业链延伸。种养一体化循环农业是一种产业链延伸型的农业空间拓展路径,实行全过程的循环生产,使上一环节的废弃物成为下一环节的投入品,在产品深加工和资源化处理的过程中延长产业链条,拓宽了农业发展空间。

2.2.4 环境友好。种养一体化循环农业是一种建设环境友好型新农村的新理念,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同时发展现代农业,遏制农业污染和生态破坏,在全社会倡导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使资源得到最佳配置,使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环境影响降低到最低水平,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3 种养一体化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原则

种养一体化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农业经济的一种延伸,自然要遵循其基本原则——“3R”原则,其目的是真正实现种、养生产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治理,其核心是种养农业自然资源的节约与循环利用,实现种养农业经济效益与种养生态环境效益友好协调。此外,由于农业发展的地域性显著,每一个区域都有一其不同于众的特色,因此种养一体化农业循环经济还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

3.1 “3R”原则

3.1.1 减量化原则。减量化原则是种养一体化农业循环经济的第一原则,是在农业生产全程乃至农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量,核心是最大限度的节省农业投入成本。季昆森把农业中的减量化原则归纳为“九节一减”,即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电、节油、节柴(节煤)、节粮和减人[17],换言之就是最大限度地节约农业投入成本。

3.1.2 再利用原则。再利用原则是以资源利用最大化为目标,对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副产品和有机废弃物,通过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进行再次利用,降低污染的同时延伸产业链。强调的是在生产过程中的循环,保证生态效益的同时增加经济效益。

3.1.3 再循环原则。再循环原则是对生产或消费产生的废物进行循环利用,使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通过生物技术,使其化废为宝,再回归到农业生态系统,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再是无用的垃圾。在种养一体化循环农业中,种植业的废弃物——秸秆,经过青贮氨化处理,成为畜禽的优质饲料,而畜禽的废弃物——粪便,则成为种植作物的优质有机肥。

3.1.4 再思考原则。即不断深入思考在农业经济运行过程中如何系统的减少农业废弃物,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使得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最大化。

3.1.5 再修复原则。种养一体化循环农业不断地修复因农业生产遭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

3.2 无害化原则 要求将种养一体化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这也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最终目标。

3.3 因地制宜原则

种养一体化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模式是与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资源状况、生产条件、农业布局、市场分布、产业结构状况密切相关的,因地制宜地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才能真正发挥农业循环经济的优势。

3.4 产业主导原则

种养一体化循环农业产业选择上必须坚持市场导向,要突出区域优势、品质特色,满足市场需求的多样、优质、动态要求,选择最经济的手段,最大限度地提升效益,延展产业链条,拓展种养一体化农业空间。

3.5 创新支撑

种养一体化循环农业本质上是一种农业生产技术范式的变革,技术创新是其发展的根本动力。种养一体化循环农业的发展有赖于大力开发以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为中心的农业技术,开发与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治理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

种养一体化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还要坚持整体性协调原则、生物共存互利原则、相生相克趋利避害原则、最大绿色覆盖原则、最小土壤流失原则、土地资源用养保结合原则、资源合理流动与最佳配置原则、经济结构合理化原则、生态产业链接原则和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双赢原则及综合治理原则等[18]。

4 结论与建议

该研究对近年来种养一体化循环农业的理论来源、内涵、特征、发展模式构建原则等方面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与发展、创新,以期为我国种养一体化循环农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培育提供参考依据。笔者认为我国未来种养一体化循环农业的培育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注重以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体培育种养一体化循环农业。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植、养殖生产系统已具相当规模,生产连片、集约化,更有利于农业生产过程的清洁化与农产品的有机化,更有利于实现农业资源的集约化利用与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再利用,实现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使种植业与养殖业两者之间物质流、能量流顺畅流转起来,实现种、养之间农业产业链的循环和延伸。

第二,加强农业科研,加快发展农业废弃物多级循环利用技术。农业废弃物多级循环利用技术,是将可利用的农业废弃物作为“资源”利用起来,最终实现“零排放”,是种养一体化循环农业得以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目前在种养一體化循环农业中应用最广泛的是秸秆循环利用技术和畜禽粪便利用技术,这两方面的循环利用技术的发展与创新迫在眉睫,亟需加强农业科研力量,将秸秆能源化、肥料化、饲料化、材料化,将畜禽粪便能源化、肥料化,应用于农业再生产和循环利用,促进农业生态良性循环。

第三,加大国家财政支持力度。种养一体化农业循环经济的驱动力是经济效益。然而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最终实现是以相关农业技术与设备创新为支撑的,这需要大量财力与物力的投入,这对于各农业经营主体而言是一笔巨大支出,但这一投入短期并未预期到相应的利益,“利益预期-内生驱动”尚未实现,因此,种养一体化的持续发展还是要依靠国家财政支持。

参考文献

[1] 郝利,黄治平,高尚宾.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分析应用于养殖种植一体化系统的探讨[J].农业环境与管理,2012(3):83-86.

[2] 杨晓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理论与实证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9-21.

[3] 王怀声,张景鸣,赵京源.国内外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动态[J].统计与咨询,2007(4):4-5.

[4] 尹昌斌,周颖.循环农业发展理论与模式[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126.

[5] 朱婧.安徽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政策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8.

[6] 王甜甜.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现实考察和路径选择[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3.

[7] 白金明.我国循环农业理论与发展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

[8] 张立超.中国循环农业发展评价研究[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11.

[9] 文启胜.循环农业——农业中的经济循环和生态循环[J].中国农村经济,1986(8):48-49.

[10] 陈敏德,王文献.循环农业——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模式[J].经济师,2002(11):8-9.

[11] 黄贤金.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与政策体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2] 郭铁民,王永龙.福建发展循环农业的战略规划思路与模式选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版,2004(11):83-87.

[13] 宣亚南,欧名豪,曲福田.循环型农业的含义、经济学解读以及政策含义[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5,15(2):27-31.

[14] 楚永生,初丽霞.论循环经济理论对农业发展的适用性及制度构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3):199-202.

[15] 尹昌斌,唐华俊,周颖.循环农业内涵、发展途径与政策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1):4-8.

[16] 尹昌斌,周颖,刘利花.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1):47-53.

[17] 季昆森.循环经济原理与应用[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69-170.

[18] 崔和瑞.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3):94-97.

作者:朱丽君 王光宇

畜牧业发展与农村经济论文 篇2:

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管理的策略和优化途径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其中,人畜饮水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中主要对畜饮水工程建设管理的现状进行有效地分析,并对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管理的策略进行合理的总结,来进一步对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管理的优化途径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管理;策略;优化途径

对农村的人畜饮水工程建设进行全面的优化管理,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基础与关键途径。然而,现阶段,随着经济建设体系的不断优化与发展完善,在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管理中,部分旧的管理体制已经不能够全面的符合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对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管理的现状进行全面的分析,来进一步探讨出合理的管理策略和优化途径,来全面推进我国的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管理能够向着健康快速的方向不断的发展进步。

一、人畜饮水工程的现状分析

(一)人畜饮水工程的发展不平衡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农村的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管理整体上也实现了快速的发展与提升,然而,受到经济条件与自然环境的影响作用,使得各个地区的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管理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现象。对于我县水资源匮乏的地区,例如我县的勐糯镇、碧寨乡,地处热带地区,人口密度不大,土地肥沃,人均占有土地面积较多,由于受到资金等的限制影响,使得其在进行饮用水净化与水源监测以及二次供水处理等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当不完善,进而导致人畜饮水不能得到全面有效的划分[1]。

(二)人畜饮水工程的卫生条件差

现阶段,我县的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在总体上来看已经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与进步,然而,仍有部分地区在进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时,并没有全面充分的结合其自身的实际情况,而是片面的照搬形式的建设,使得其所选择的水源位置不合理,从而导致整个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存在严重的卫生问题,再加上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的水源污染情况较为严重,且饮用水的二次处理工作不够完善,使得整个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的水质监测不达标,进而导致其出现由水污染所引发的传染病问题。如果不能全面的推进我县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的发展与进步,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县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

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的策略分析

(一)进行全方位数据收集与计算分析

在某项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的实际建设开展之前,为了能够更好的提升工程建设的安全性与精确度,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工程所在地的水源情况与水质特征以及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等进行全面的分析与勘测,使得能够全面充分的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来促使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的质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得以提升。因此,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的工程人员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之前,要对工程所在地的各种重要的水文數据进行全面的搜集,并对当地的年平均降水量和地下水储备等数据进行有效地分析与整合之后,再对其进行综合的设计[2]。此外,工程建设人员在对当地人口的增长情况与养殖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合理分析的同时,还要依据当地在不同季节所需用水量的不同等情况对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的设计方案进行全面的优化整合,确保其所设计的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方案能够在各个方面都能够符合当地的人畜饮水需要。

(二)完善工程建设的设备与线路设计

在实际的人畜饮水工程建设过程中,其最主要的也是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当地的水质与水源问题。水源的质量水平,不仅是制约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同时也是影响当地工业和农业建设的重要基础。现阶段,我县在进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时,所采用的水源建设方法往往是地下水取水和深井取水以及河道取水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合理的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为其选取一种更加恰当的水源方式,来达到成本节约的目的,促使其能够产生更大化的社会经济效益。此外,我们必须对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的供水线路进行合理的设计与选择,在确保供水质量的同时,也要全面的实现供水线路的分布合理化,来有效地避免其在实际的线路设计中造成不必要的成本浪费问题,来进一步促使得整个人畜饮水工程建设不仅能够确保当地居民的饮水健康与安全,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当地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三、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管理的优化途径

(一)对人畜饮水工程的建设资金进行严格的控制管理.

由于人畜饮水工程建设中所要涉及到的建设项目非常多,而资金的筹备情况,往往是影响整个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的关键因素。在我县部分地区的人畜饮水工程建设过程中,往往会因为项目建设的资金不足和供应不及时的情况,使得人畜饮水工程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出现偷工减料的问题,这样不仅不能全面的达到工程建设的设计目标,同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整个人畜饮水工程的建设质量与水平。所以说,在进行实际的人畜饮水工程建设之前,要求我们必须对工程建设的各项资金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考虑,来对工程建设的费用支出与成本控制等进行全面的预算与规划,确保其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不会出现资金短缺的问题。就现在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大部分的人畜饮水工程建设资金,都是由国家和地方以及各个用水单位进行集体的筹集而来的,并且由各个地方的水利部门来对人畜饮水工程建设进行管理工作,在我县也不例外,因此,各个地区的水利部门在进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管理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建设资金的管理与合理利用,确保建设资金能够真正做到用到实处,来全面避免贪污腐败现象[3]。

(二)对人畜饮水工程的实际运行进行全面的制约管理.

在影响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管理水平的众多因素中,工程的后期运行质量,往往是影响整个工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挥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人畜饮水工程进行全方位的运行管理与综合管理。因此,在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竣工之后,各个地区的政府管理部门与当地的水利部门之间要全面的明确其自身对于人畜饮水工程的管理与使用关系,确保工程的各项运行与维护制度能够做到全面的规划与落实,进而确保整个人畜饮水工程能够实现全面的运转与正常使用,促使其能够在确保人畜饮水工程运行质量的情况下,来进一步降低工程的运营成本,确保人畜饮水工程的经济效益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与提升。此外,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人畜饮水工程的运行质量,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工程人员的培训工作,努力提升工程人员的业务素质与水平,来进一步提升工程的实际运行寿命,将人畜饮水工程的经济效益进行最大化的发挥,来确保其能够全面的达到预期的工程项目设计效果。

结语:

在我国农村的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中,工程的建设是基础,而工程的管理则是人畜饮水工程的核心与关键,只有对人畜饮水工程进行全面的优化管理,来合理的提升我县水资源的质量与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管理的水平,才能确保人畜饮水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并进一步促进我县农村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辉.固原市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与运行的初探[J].农业科学研究,2010,(4):63-65.

[2]小羽,孙昊.打井找水塵战急创新争先成效显——广西地建公司2010年参加大石山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大会战侧记[J].南方国土资源,2011,(2):10-12.

[3]廖海燕.清甜井水滋润大石山——广西地矿局实施大石山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大会战马山见闻[J].南方国土资源,2011,(3):21-23.

作者:尹可书

畜牧业发展与农村经济论文 篇3:

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发展畜牧业

摘要:畜牧业是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农启工的中轴产业,其发展水平是衡量农业生产的重要标志。发展畜牧业不仅能够加快粮食和其他副产品转化,推动种植业增长,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延伸农业产业链,加速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文章综述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发展畜牧业。

关键词:畜牧业;农村经济;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把解决“三农问题”特别是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畜牧业是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农启工的中轴产业,其发展水平是衡量农业生产的重要标志。发展畜牧业不仅能够加快粮食和其他副产品的转化,推动种植业增长,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延伸农业产业链,加速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增加农民收入。当前罗山县畜牧业发展面临不少突出问题,直接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和“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

1 罗山县畜牧业现状与产业特点

近几年,河南省罗山县畜牧业紧紧抓住国家重点扶持政策的机遇,积极应对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明确责任,强化各种措施,认真落实奶牛补贴、能繁母猪补贴、能繁母猪保险、生猪标准化生产和蛋鸡标准化以奖代补等优惠政策,在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等方面有了突破,使畜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暴发影响各行各业,但对罗山县畜牧业影响不大。罗山县畜牧业增速虽然放缓,但增长后劲足。

(1)龙头企业迅速成长壮大。罗山豫鸣公司投资1亿元在罗山建成了年出栏10 万头生猪的生态养殖示范园。信阳万林种猪有限公司也扩大到年出栏生猪8万头,资产达到5 000 万元。这两家龙头企业正引领罗山生猪业腾飞。

(2)标准化水平提高,能繁母猪数量猛增,质量提高。近几年,通过国家标准化项目的实施,罗山县标准化建设规范管理的积极性增强,标准化养殖场的比例接近1/3。规模养殖场趁着生猪市场低谷期,迅速淘汰低产母猪,培育或购买高产母猪,并增加数量,以期赢得市场高峰。2009 年全县能繁母猪达到5万多头。

(3)规模养殖发展迅速,畜牧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到2012年9月底,全县规模养殖场(户)发展到1 756 户,同比2011年增长15%;畜禽养殖水小区发展到34个,畜牧业经济合作组织32个,无公害畜产品养殖场达13 个。生猪、肉牛、蛋鸡、奶牛等规模养殖增长最快。

(4)畜牧业全面增长。全县大家畜存栏9万头、出栏2.82万头;生猪存栏46.95万头、出栏71.59万头;山、绵羊存栏11.02万只、出栏7.98万只;“三禽”存笼496万只,出笼376万只;肉、蛋、奶总产量分别为6.7万t、1.7万t和80t,同比分别增长18%、4%和46%,畜牧业产值达到7.6亿元,同比增长10%。

(5)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优势明显。大多数养殖企业都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注重环境治理,建设沼气池,实现粪污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保证了企业可持续发展。在所有的养殖场建立规范的养殖档案,示范和引导规模养殖规范化管理,标准化建设,从不同层面提升了产业水平,促进了持续发展。

2 罗山县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畜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

目前全市仅有28家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平均每个合作社社员仅为10个,规模较小;合作社成员仅占养殖户总数的20.5% ,且部分专业合作社依托政府或有关部门兴办,有名无实,与养殖户联系不紧密,因此专业合作社作用发挥不明显,标准化、现代化的生产技术推广速度缓慢。

2.2 畜产品安全存在隐患

畜产品不安全,一害消费者,二害生产者,三害各级政府声誉和形象。近几年罗山县动物疫病以及有毒有害药物残留对肉食品安全带来的问题不少,动物疫病和药物残留控制等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2.3 畜牧业发展面临的其他困难

①环境污染。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畜禽排泄物大量增加,且大部分养殖场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严重污染环境;②土地资源短缺。一个万头猪场的土地占用是33 300~66 700m2 ,目前有许多投资者有意向投资畜牧业,但土地资源紧缺,已成为发展畜牧业的严重瓶颈;③畜牧业产业链协同能力薄弱。目前全市畜产品加工产值不到畜牧业的10%;畜牧业疫病风险越来越大。

2.4 农村散养户信心不足

2011年以来,玉米等饲料原料价格上涨,生猪价格持续下跌,利润下滑,农村散养户认为养猪“没帐算”,补栏的积极性不高。

2.5 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畜牧产业发展的主要难题

当前有一部分农民发展畜牧养殖业的积极性很高,想抓住这个机遇来调整结构、完善基础设施,但由于贷款比较困难,资金短缺,心有余而力不足。

2.6 畜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

特别是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协调发展、规模养殖带来的环境问题等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实现生态养殖、发展循环经济的任务十分繁重。

2.7 龙头企业发展仍显滞后

罗山县没有大中型畜产品加工企业及名牌畜牧企业、精品畜禽产品较少,市场占有率低,竞争力不强,对产业的带动能力弱。

2.8 利润分配不均

在生猪产业的诸链条中,利润分配极不合理,作为付出资金、劳动力最多且承担风险较大的饲养环节,得益却是最少的。按目前的猪价算,饲养肥猪基本无利可图,而贩卖1头肥猪却可获利30~50 元,宰杀销售1头肥猪获利达200~300 元。不论市场如何变化,盈利最多的始终是猪肉经营者,而饲养者始终处于利益链最底层。

2.9 畜牧改革相对滞后

畜牧业是率先推向市场的产业,但随着自身发展和环境变化,改革不到位又影响到产业运行。经营体制改革不到位,导致生产经营粗放和组织程度不高;行政体制改革不到位,导致基层执法力量薄弱和监管无力。

2.10 管理观念亟待更新

从近年来畜牧业暴露出的矛盾和存在的问题看,有很多是调控引导思想不正确造成的,目前急需改变和树立新观念。不仅要推动产业发展,更要注重数量调控;不仅要促进产业一体,更要注重风险控制;不仅要理顺经济关系,更要注重道德诚信塑造;不仅要搞好单项突破,更要注重力量整合。

3 应对措施

3.1 大力推进畜牧业现代化

(1)大力实施良种工程,继续加大良种场、扩繁场建设,加快优良品种的培育、引进、扩繁和普及步伐。要对畜牧龙头企业的发展给予积极的扶持,不断提高其制种和推广能力,减少对国外品种资源的依赖,提高种业的安全水平。按照保护和开发利用并重的原则,发挥罗山县麻鸭、信阳黑猪、信阳水牛、盈旺种猪等品种优势,强化优良种质资源的选育、保种和开发利用,提高良种的生产性能。

(2)尽快推进适度规模养殖。强化适度规模养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基础地位,把发展规模化生产作为实现技物结合、提高产业生产水平和组织水平、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的最有效手段来抓,通过技术、服务、资金和信息支持,结合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土地流转制度的建立,积极扶持和引导广大农户改变兼营兼业的习惯,逐步向专业化饲养方向转变,尽快降低散养散放的比重。

(3)加快推进畜牧养殖小区建设,各地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城镇化进程,稳步发展规模养殖场,加快推进畜牧养殖小区建设,要突出区域特色,发展不同形式的规模饲养,要加强对畜牧养殖小区的建设指导和运行管理,在提高其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的同时,按照“统一规划建设,统一饲养品种,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生产管理和统一环境治理”的要求,把好规划、准入和监督关,真正实现人畜分离、产业发展、环境友好的目标。

(4)加快无公害基地建设步伐,推进标准化生产。各地在推进规模养殖进程中,要同步引导和督促养殖企业,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生产畜禽产品,帮助和鼓励养殖企业建立无公害基地,以提高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3.2 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

(1)要建立动物防疫屏障,增加人员和经费投入,建立动物防疫应急预警机制,巩固动物防疫“五道防线”。即巩固以免疫耳标和防疫台账制度为重点的畜禽免疫第一道防线;把好流通监管,抓好动物及产品调运监管措施落实到位的第二道防线;实施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工作的第三道防线;完善实验室检测设施、科学监测、诊断动物疫病,提高对动物疫情的感知和预警能力的第四道防线;阻止人畜共患病向人间传播的第五道防线。

(2)完善两个责任制,拓展责任制的实施范围。要把与县防治动物疫病指挥部签订年度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拓展到乡镇一级甚至分解落实到村一级,争取县政府把动物防疫工作列入乡镇考核的内容;要拓展联场带户责任制范围,各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与辖区内所有的规模养殖场、畜禽调运单位、屠宰场、畜产品加工企业、畜禽交易市场等签订防疫和畜产品安全监控责任状,加强动物防疫条件的审核,加强对防疫工作的督查指导。

(3)完善和落实动物防疫配套制度。建立和完善外来动物及其产品的风险评估和准入制度,全面执行凭证交易制度和动物及其产品调入后报验制度。

3.3 加大畜牧业行政执法力度

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必须以人为本,确保市场繁荣。畜产品和公共卫生安全既是畜牧行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新农村建设中的必然要求。为此要加大畜牧业行政执法力度,以市畜产品安全监测中心为平台,以定点屠宰场屠宰生猪为重点,对规模场和农村散养户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随机抽检,打击非法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物;规范兽药停药期以及农村粉状饲料加工点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使用,抓好畜牧业投入品的管理;加大对违法案件查处力度,通过以案说法,严惩畜牧业从投入、生产、流通各个环节的违法行为。

3.4 加快培育专业合作组织和加工营销龙头企业

在目前的饲养模式下,各地要花大力气培育一大批专业合作组织,在农民自愿、互助互利、建章立制的基础上,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在畜产品主产区和龙头企业周边,大力推进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使合作组织真正发挥其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作用,通过专业合作组织推进散养户的标准化生产,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实现有序生产和有序销售。真正实现自我组织、自我约束、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的目标,使广大入会农民享有平等的权利,在其实现自我利益的同时,维护产业整体利益。总之通过专业合作组织把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加有效地解决畜牧产业中的技术、管理、质量、加工、销售、资金等问题,通过专业合作组织,对接市场,对外交流和合作,传递市场信息,及时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促进产业升级。在产业基础好的地区,要加快培植高水平的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和养殖户建立利益机制,实现养殖方式的转变和产销服务对接。

3.5 大力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需要加快主导产业形成,提高农村经济活力,也需要在环境改善、培育新型产业上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要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要求,大力发展生态型、农牧结合型等现代生产模式,提高土地、淡水等有限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尽快扭转大量耗费资源的粗放增长方式,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效率。要采取各种技术和工程措施,加强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在改进栏舍结构和生产设施,推行干湿分离、雨污分流等工艺技术的基础上,支持各类畜牧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采用畜禽粪便加工有机肥,通过“能源生态型”模式,建设沼气工程设施、堆粪池、氧化池(塘)、灌溉管(渠)道、有机肥加工厂,建设消纳肥、水(经过综合处理)的牧草基地、林果、蔬菜园地和农作物秸秆、牧草青贮窖等资源化综合利用设施和环境保护等设施,实现有效治理畜禽排泄物,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3.6 充分发挥养殖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加强养殖协会和畜牧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将协会和合作组织真正建成畜禽养殖企业和经营企业自己的自律组织,吸纳和带领更多的畜牧企业,形成强大的利益均摊、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形成拳头,增强市场竞争力。

3.7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要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以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创造优美环境、实现畜牧业健康发展为目标,促进畜牧业与环境的良性循环。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加大对现有养殖加工企业的环境整治力度,使畜禽粪便、病死畜禽、废物废水等切实做到无害化处理,达标排放;对新建畜禽养殖加工企业要坚持污染防治设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步”:即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使用,防止污染,保护生态,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要大力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及其废弃物综合利用、生态设计等融为一体,使畜牧业经济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把“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和减少废物优先的原则作为畜牧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达到污染低排放,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作者:彭春光 鄢桂华 李波

上一篇:西宁市政府工作报告下一篇:卫生系统党委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