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行政管理论文

2022-05-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近年来,上海基层党组织探索实践了多种形式的共学沟通机制,团结、教育、引导、影响“两新”企业业主和行政管理层,促进了“两新”组织党的建设,促进了“两新”企业的科学发展。为不断完善共学沟通机制,实践中还需要把握四个方面的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行政管理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行政管理论文 篇1:

开展常态化内部教学评估的若干思考

摘要:开展常态化内部院(系)教学工作状态评估是高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和投身国家教学评估实践过程中创建的教学质量监控新模式。本文就常态化内部院(系)教学评估的属性、基本原则、目标导向和如何持续开展等问题进行讨论。

关键词:高校;内部教学评估;教学工作状态;常态化

随着我国第一轮高校教学评估工作的即将完成,教学评估工作进入全面系统总结和理性反思阶段。从相关讨论来看,人们对教学评估有两个基本共识:一是教学评估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举措, 需要在改进完善的基础上坚持下去;二是作为高校日常工作的教学活动,是一个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不断发展的过程,具有严谨性、动态性、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因此,教学评估工作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持之以恒地进行,通过制度化、经常性的内部教学评估,真正牢固确立起质量是高等教育生命线、教学是高等学校中心工作的意识,建立健全高等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基于对教学评估的理性认识,很多高校以评估为契机,借评估东风,建立了自己的教学评估机制,开展常态化内部教学评估,使评建工作长期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但什么是常态化内部教学评估,常态化的内部教学评估包含哪些内容、应如何开展,目前尚无比较系统的研究。本文拟结合我校开展常态化内部教学评估的实践,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高校内部教学评估的类型与选择

一所高校选择什么类型的内部教学评估制度是由该校办学理念、办学传统、办学条件、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决定的,是该校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实践探索的结果,也是该校构建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一种价值取向。

我国高校内部教学评估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最常见、最主要的是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蓝本开展的内部教学评估,它是高校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为依据、以应对教育部评估为目的而开展的自评自建活动。几乎所有参评高校都开展过此类校内自评。评估后,一些学校为巩固评建成果,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教育部评估指标体系做适当调整和修改后,将其制度化,定期开展校内评估,为下一轮评估做准备;第二种类型是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我国一些高校,如上海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引进西方“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借鉴运用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探索建立起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其初衷是通过外部质量体系认证,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行业的认可度和竞争力;第三种类型是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高校内部评估制度——高校内部院(系)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是一些高校,如武汉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在参加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过程中,受其启发,结合教育部正在实施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及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根据自己学校的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制订具有自身特色、有针对性、能真实反映校内院(系)教学工作状态的教学评估制度。

从评估内容、工作重心和开展自评的主体来看,上述三种类型的内部评估实践有着很大的差异,教育部制订的方案是针对全国所有普通高校制订的,评估对象是学校的教学工作,内容比较复杂。高校将其作为常态评估缺乏针对性也难于坚持。关于这类评估的不足之处已有很多讨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所包含范围比教学水平评估的范围还要广,涉及与教育服务相关的所有过程,不仅仅限于教学,还包括科研、教辅与后勤、学校管理等方面。如同济大学院系绩效评估评的是学院的整体办学情况,主要依据是办学的四项功能,即教学状态、学科建设、科技服务、国际交流,其不足是教学评估的针对性功能难以凸现。第三种类型的评估在校内学院层面开展,以学院教学工作状态为评估内容,以年度为周期,反映的是基层教学单位的教学工作的动态变化,评估的内容和重心是学校二级教学单位的本科教学及其管理工作,是高校在新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要求下转变教学管理理念和模式,科学引导和评价二级学院教学工作,完善内部教学质量监控和保证的新举措。

通过简单比较,作者认为前两种类型的内部教学评估属于校级层面开展的带有全面性和总结性的评估,是学校或学院整体工作阶段性的反映,只适宜周期性的开展,不能及时反映学校基层教学单位的教学工作的动态变化,不构成本文要深入讨论的常态化院系教学评估属性。本文讨论的是第三种类型的内部教学评估一一院(系)教学工作状态评估——的属性及其工作的方式与方法。

二、院(系)教学状态评估的基本理念和主要目的

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是在政府宏观管理下依法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应当拥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同时又要接受来自政府和社会的监督。外部评估只是维持和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必要条件,其主要作用是维持高等教育的基本质量标准:高校追求高质量教育的动力主要来自其系统内部,来自高校及其成员对自身使命的认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后,大家关注和研究的重点转向如何回归高校在教学评估中的主体地位,建立高校教学评估的长效机制。注重高校评估的主体地位,重视发挥高校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高校建立内部有效的自评机制,实行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是高校真正的动力和高校教学质量的持久保障。几年的教学评估实践也表明,真正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实质推动作用的教学改革不是由外部评估所支配的,而是由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的自主意识和自我保障、以及教学基层单位和教师的支持和配合所决定的。开展校内自我评估,是高校自身树立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建立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的有效机制的体现。对本科教学工作分类评估的调查也表明,多数被调查者赞同新一轮的评估考察重点在于学校是否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及其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的有效性。

从我国大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一些规模较大的高等院校普遍推行校院两级管理,校一级部分管理权下放到二级学院,二级学院作为一级行政管理实体,享有相对独立的人、财、物等办学的权利和职责。这就要求建立科学规范、运行有效和职责明晰的校院分级的本科教学管理体制。现行大学本科教学管理体制是一种集权式、科层制、事务过程型的管理模式,弊端是学校一级与院(系)一级教学管理职责不分明,院(系)教学管理自主权不足、活力不足,院(系)在教学管理上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教学管理体制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发展需要。在新形势下,我们应当树立“以院系为本”的管理理念,探索构建以院(系)为重心的新的教学管理体制,激励院(系)自主发展、自律发展。在学校简政放权,二级学院具有更大的办学自主权的同时,校级主管部门必须用相应的措施监控二级学院行使职权,用相应的鉴定方法来检查、

督促、评价二级学院的工作,用相应的管理手段来指导工作,通过经常性对二级学院的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进行评估,提供科学、准确、客观、及时的反馈信息和决策依据,从而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管理工作准确、适时、到位,提高管理水平,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和能动管理,变事务管理为宏观管理和服务型管理。

从大学教学管理的基本属性来看,大学教学管理本质上应属于学术事物管理,“学术导向”是大学教学管理的基本特征。学院是开展专业教育、人才培养和学术活动的基层组织,确立以院(系)为本的分权教学管理是大学教学管理学术特性的必然要求。学院(系)教学工作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主体和基础,也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落脚点,院(系)教学工作状态和质量是学校教学工作状态和质量的直接体现和外在标志。开展常态化院(系)教学工作状态评估是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一种重要途径,是高校在国家教学评估结束之后,为巩固评建成果,建立长效机制所进行的新的实践探索。

由此可见,开展高校内部教学评估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高校加强内涵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它切合高等教育工作重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时代主旋律,也符合高校教学管理的实际和发展趋势,因而必将为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所关注。开展内部评估的主要目的是确立学院(系)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转变学校层面教学管理职能与方式,明晰院系教学管理的职责,督促和引导基层教学单位建立自己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养成定期审查教学质量、总结分析教学工作管理的习惯。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是开展院系教学评估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它客观地为学校参与外部评估奠定基础,但主要动力源自机构自身的变革,如管理体制的变化,以及学校自身追求卓越的发展需求。它所强调的是教学管理过程中的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过程,而非为外在的特殊的目的而进行的专门检查和评价。

三、院(系)教学状态评估的性质和基本原则

由于院(系)教学状态评估是高等学校自行组织的对校内二级教学单位的教学工作状态和教学管理的年度综合性评价,考察的是当年度学院(系)组织本科教学活动、进行教学基本建设、实施教学管理的基本情况,因而,从本质上说院(系)教学工作状态评估是学院年度教学工作的总结考核。院(系)教学状态评估的性质决定其工作方式应以学院自评为主,专家现场考察为辅。专家考察主要是验证学院自评是否真实、客观,并帮助学院总结成绩、诊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改进提高的意见或建议。学院自评的思路是学院教学工作的年度目标、工作计划、采取的具体措施、取得的工作成效、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改进的思考。学院自评看重的是实施日常教学管理的过程,考核的是学院的教学“工作状态”,追求的是教学工作及教学管理的改进与提高,强化的是学院的教学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

基于院(系)教学评估的性质,开展教学状态评估除了必须遵循大家普遍认同的一些原则,如科学性、发展性、导向性等,还要注意几个基本原则:

1、评估指标体系的简约性原则。由于是常态评估,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和主要内容的构成应限定在本科教学管理的基本内涵,或者说学院教学管理的基本职责的范围内,不能过于庞杂,如果过于追求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就会给学院和教师增加工作负担,影响学院的日常工作的开展,考核评估就难以实施和长期坚持。从目前已施行状态评估的学校的指标构成来看,二级指标多在20项左右,如武汉大学19项,中南大学26项,华中科技大学21项,评估指标还有可以简化的余地。

2、评价标准的适切性原则。由于学院的历史、规模、条件、学科性质的不同,学院的教学工作的难度、侧重点不同,评价时应针对学院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如新建院系应重点考察教学规范和规章制度建立健全,而学科老、办学历史较长的学院应重点考察办学特色和改革创新精神:再如,有重点学科的学院与学科处于弱势的学院的办学条件会有较大不同,如果用过多量化的硬指标进行评价,就不利于调动条件较差学院努力搞好教学工作与管理的积极性; 即使是教学过程共有的环节,如实践教学,人文学科、理工学科、医学学科对其要求也有很大差异,应区别对待。

3、集中评估与日常监控相结合原则。通常情况下,学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为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会定期组织全校性教学督导和各教学环节检查,定期收集、统计分析各类教学反馈信息,或开展专项调查与评估。这些信息和数据都是学院教学工作运行状态的真实记录与反映,都应构成集中评估的评价依据。把年终的集中评估与日常监控相结合的做法一方面可以减少集中评估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日常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院(系)教学状态评估的政策依据、主要内容和目标导向

院(系)教学状态评估作为学校对学院教学工作进行宏观调控、目标管理和科学评价的一种管理手段,对学院的管理和发展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通常情况下是学校评什么,学院就必然关注什么,因此,学校内部的教学评估也必须合理利用这种导向作用,做到科学规范,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评估标准制定和把握等,必须既符合国家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要求,又要切合学校及学院办学实际情况;既能保证教学及其管理基本规范,又能给学院大胆创新,办出特色的发展空间。这就要求校内院(系)教学状态评估的政策依据和指标内容不同于教育主管部门开展的外部教学评估。

武汉大学在制定院(系)教学评估的计划和实施方案时,确定的政策依据有: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该文件就今后一段时期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工作重点、工作目标和工作措施提出了指导性意见;(2)《武汉大学本科教学过程规范要点》(武大教字[2005]123号),该文件就学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教学基本要素建设、教学基本环节以及教师教学行为等教学过程管理做出了明确规范;(3)《武汉大学本科教学管理责任制实施细则》(武大字[2006]22号),该文件就学校本科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学校和各学院在本科教学管理中的职责进行了明确区分和界定。

我们将上述文件的精神、内容和要求内化为评估的指标,切合武汉大学教学管理历史传承和学校实行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办学实际情况,构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评估指标体系,内容结构如下:

(1)办学指导思想,包含本科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和教学经费两项二级指标:

(2)教学建设与改革,包含教学研究、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队伍四项二级指标;

(3)教学基本运行,包含教授、副教授承担本科教学任务、教学计划、实践教学、教材选用、考试管理与

考试改革、学籍与成绩管理六项二级指标:

(4)教学管理,包含教学管理制度、教学基本组织、教风与学风三项二级指标;

(5)教学质量,包含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毕业论文(设计)、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人才培养质量四项二级指标。

五个一级指标和十九个二级指标体系的架构包含了学校本科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每个指标都有等级标准的具体内涵和要求。这是指导学院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的质量标准和目标要求。针对每年教学工作的计划和重点变化,我们还配套制定了每年的考察要点,确保质量标准和工作实际的紧密结合。

学校开展院系教学评估的目标导向非常明确:

(1)保证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2)保障教学健康运行;

(3)促进教学建设与改革:

(4)规范教学管理,强化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

(5)奖励业绩,鼓励创新。

实践表明,这种评估设计既让院(系)在教学和教学管理中有明确的目标和依据,又有利于学校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还有利于学校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

五、持续开展院(系)教学评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学校对学院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教学工作评估, 是高等学校建立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适应管理体制改革的客观需要,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评估必须持续开展,使之内化为学校教学管理和学院教学管理的必要环节、组成部分和工作习惯。根据我校的实践经验,我们理解要持续开展院系教学评估,除遵行前面提到的基本原则和目标导向外,还应重点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坚持正确的评估指导思想。“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确立的工作方针,在第一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发挥了很好的导向性作用,凡是在评建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二十字评估方针的学校,都把“促改、促建、促管”作为评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评建工作内化为学校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评建工作的成效也非常显著。被大家普遍认可的二十字评估方针同样也应该是开展内部教学评估的基本指导思想。多数学校将评估结果和学校资源分配、招生计划分配、业绩奖励分配等挂钩,采取适当的激励和调控是必要的,但若不始终坚持正确的评估指导思想,就会出现形式主义、功利思想等有违初衷的错误倾向。

2、注重评估意见的反馈和整改。基于内部教学评估的指导思想和注重责任和改进的特点,评估意见的反馈和评后的整改就显得尤其重要。反馈意见不仅要肯定成绩,也要充分反映问题,对问题还要进行充分讨论和深入的分析,分清哪些是学校层面应采取措施解决协调的问题,哪些是院系应采取措施解决协调的问题,哪些是当前就应该和能够解决协调的问题,哪些是需要计划规划和努力创造条件逐步解决的问题,让学院真实感受到反馈意见对学院的发展、对学院工作的开展有帮助。同时,要让学院了解其他院系的经验做法,明确差距,取长补短,有针对性的进行整改。下一年度的考查重点关注整改提高的情况,让学院在动态竞争中改进提高。学校也应针对学院评估反映的共性问题,采取切实措施,改进工作,健全质量标准、完善配套政策,形成内部互动、相互促进的和谐的教学工作局面。

3、切实转变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职能。院系教学评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院办学主体和责任主体作用的发挥,为此,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加强对大学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科学界定学校与学院在本科教学管理方面的职能和责任分工,真正赋予学院更多的自主管理权限,确保学院成为教学管理的重心,实现自主发展和自律发展。学校教学管理的主要职能应在本科教学的统筹规划、质量标准、督导评估、协调服务等方面,通过评估制度的创新和完善推动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教学运行机制的创新,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责任编辑:杨裕南]

作者:赵菊珊

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行政管理论文 篇2:

建立健全共学沟通机制促进“两新”企业科学发展

[摘要]近年来,上海基层党组织探索实践了多种形式的共学沟通机制,团结、教育、引导、影响“两新”企业业主和行政管理层,促进了“两新”组织党的建设,促进了“两新”企业的科学发展。为不断完善共学沟通机制,实践中还需要把握四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共学沟通;机制建设;“两新”组织党建

共学沟通机制是一项制度的设置和安排,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党组织定期向业主、行政管理层传达上级党组织有关党建工作的要求,共同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经济政治形势和行业政策;二是业主、行政管理层在企业重要投资、重要规划、重要人事等重要事项形成决定之前与企业党组织进行沟通、征求意见;三是企业在日常管理决策过程中,听取党组织的意见,党组织在企业日常运行过程中积极主动与业主和行政管理层沟通意见;四是上级党组织与所属党组织企业业主、管理层的共学沟通。

一、上海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与企业业主、行政管理层共学沟通的实践与探索

1.传承式的共学沟通机制。这种类型的共学沟通机制主要集中在转制企业和党建工作比较规范、党建工作基础比较好或业主是党组织领导的规模较大的非公企业。这类企业党组织具有较好的党建工作机制。转制企业在转制之后,依然保持了较好的党建工作水平,在业主和行政管理层中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重大活动如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活动等,均邀请业主和行政管理层参加,业主和行政管理层还参加党组织的日常学习活动。业主和行政管理层也主动邀请党组织参与企业管理,重大事项与党组织沟通。有的企业还把党建文化移植为企业文化,有的非公企业的党组织还参与企业管理。在党建工作比较规范或业主是党组织领导的非公企业中,共学沟通机制不仅形成机制,而且落实得比较好。如上海大众交通(集团)党委、和明凯投资集团党委、恒联集团党委等与业主建立了规范的共学沟通机制,行政管理层参加党委会的学习,公司重大事项事先通知党委,处理涉及员工利益的事项由党委调研并提出方案,每年定期召开党代会和职代会,形成了共学沟通的良好氛围。上海浦江物业公司党委书记是公司的董事长,党委在实践中,总结提炼了共学沟通的5个方面工作和推动企业发展的经验:一是民营企业党建同样能引领、促进生产力发展;二是共产党员是民营企业最优秀的人力资源;三是民营企业党组织要帮助党员通过角色转换成为企业骨干;四是从党管干部转化为党管人才;五是要把党的先进理念和价值观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去。公司党委制定了“三先”制度,即重要决策让党员先知道,重要问题向党员先通报,重要工作由党员先行动。行政管理层参加党委的学习,公司党委还承担了公司内部的监察工作、人才管理工作。

2.以沟通为主的共学沟通机制。这种类型的共学沟通机制主要集中在党建工作开展得比较好、党组织作用较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明显的非公企业或工业园区和商业楼宇的党组织中。党组织主动向企业业主、企业管理层通报上级党组织的重要文件精神,通报党组织的重大活动,邀请业主和行政管理层参加党组织开展的学习实践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业主和行政管理层在处理重大事项时主动与党组织沟通,在制定涉及员工利益方面的决策前主动与党组织协商,听取党组织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张江高科技园区有非公企业1680多家,已建立225个基层党组织,有6700多名党员。园区综合党委积极加强与非公企业业主和企业行政管理层的共学沟通,制定了《增强基层党组织外部支撑力度,建立与企业高管沟通机制》纲要,确定了沟通主体对象,规范了沟通的途径,明确了沟通的主要内容。

3.以联系融合为主要内容的共学沟通机制。这种类型的共学沟通机制主要集中在党建工作相对规范、党组织建制规模较小的非公企业。党组织主动通报上级党组织的重要文件精神,通报党组织的重大活动,业主和行政管理层主动与党组织沟通企业重大事项,在制定涉及员工利益方面的决策前主动与党组织协调沟通。如上海欧达电气成套设备公司党支部自建立起,就着手构建与业主及高管的定期沟通协调机制,从起初的三四个月一次发展到目前的基本每月一次沟通协调。沟通协调的内容包括上级党组织对企业党组织的要求、征询党建工作建议及通报重要党建活动内容与方式、对企业年会或职代会等重大活动的建议与想法、企业生产经营的异常状况及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与对策、员工中重要的思想动态、某些突发事情的原因分析与应对方案、重要人事调整建议等。通过与业主及高管层进行定期与及时的沟通协调,积极发挥党组织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参谋与促进作用,进而影响、引导业主及高管层对党建工作的认同,使业主及高管层对党组织产生信任感、放心感,在积极支持党组织开展活动的同时,为党组织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二、共学沟通机制的积极作用

党组织通过共学沟通机制,将党的声音、党的理念、党的文化传递给企业业主和行政管理层。业主和行政管理层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一方面积极采纳党组织对企业发展的意见,推动企业发展;采纳党组织对改善员工福利的意见,构建和谐企业;采纳党组织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意见,提升企业社会形象。另一方面积极采纳党组织和党员的意见和建议,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1.通过共学沟通机制,完善了企业的管理体制。共学沟通把党组织的思想和智慧贯注到企业的管理中,企业把党的先进理念和价值观融入到企业文化中,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的和谐建设也上了新台阶。如浦江控股集团党委与业主、行政管理层建立了良好的共学沟通机制,在共学沟通机制完善管理方面摸索出了独特的经验:一是完善党委发挥保证监督作用的法人治理结构。让党委行使监督权是公司董事会的决议,公司把党委独立履行监督权提到非常重要的地位。党委在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的方法上注重监督前移,改事后监督为事前监督。决策前广泛听取意见,提供可靠决策依据;决策中提出意见和建议,提高决策的正确性。明确了党委对公司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任免的政审否决权。党委始终把纪检工作列为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党员管理人员廉洁自律教育,及时完善各项财经规章制度,堵塞漏洞。二是以党的组织性提高企业管理的执行力。为加强管理,浦江集团公司把众多分散的项目分为9个管理区域,党委提出“把支部建在区域上”,重新组建了9个党支部,并对党员队伍的分布作全面调整,努力确保党、团员或入党积极分子覆盖到每个班组,优化和提升了企业管理的水平和效益,提高了执行力。三是通过党管人才积蓄公司人力资源。公司党委通过党务与行政双重角色转换来贯彻党委决议。公司领导班子成员100%是共产党员,区域总经理以上中高层管理人员90%是党员。有意识地培养各区域总经理、项目经理担任党支部书记。党委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重点做好青年人的组织发展工作。上海永达集团、致达科技、恒源祥公司等企业党委与业主、行政管理层建立了共学沟通制度,规定公司行政管理层参加党组织的学习活动,对“三重一大”的决策公司党委参与研究,党委对公司人事管理、干部考察有建议权,公司的监事长或监事会主席由纪委书记担任。

2.通过共学沟通机制,提高企业管理效能。共学沟通机制对企业完善法人治理机制的影响是正面的,不仅能提高企业管理效能,还能很好地确立党组织的形象。罗氏研发(中国)有限公司前总经理安德烈先生是外籍人士,在制定公司重要决策时,邀请公司党支部书记及党员骨干列席参加,开门纳谏,集中党员的智慧,以作出科学的决策。党员为公司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和意见,得到安德烈先生的认可和赞赏,专门制作了“一名党员一面旗”的旌旗赠送给党支部,大大激发了党员参与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花旗软件(上海)公司党支部主动开展与行政管理层的沟通,通过不断提出有益公司发展的积极建议,赢得了公司的尊重,建立了常规化的沟通机制。针对如何有效管理急剧增长的本土员工这一问题,党支部及时在党员和群众中开展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在支部大会上公布,同时邀请公司高管参加会议,主动与管理层积极沟通,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得到采纳和应用。新大洲本田摩托车有限公司党委与日方业主建立了固定的沟通机制,凡涉及公司发展的重大事项和与职工利益密切相关、容易引发矛盾的热点、难点问题,如企业发展战略定位,企业员工工资福利、待遇保障及考核奖励,企业重要改革方案和规章制度的修改、完善,党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企业文化建设及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每两个季度由董事会、经理层和党组织进行沟通。员工素质是企业的人力资源,也是员工自身的财富,党委积极建议建立公司人力资源培训规划,经与董事会协商,由公司企业管理部牵头、工会参与,成立了公司培训中心,完善培训体制。公司建立了覆盖总公司二级单位和车间的三级培训体制,制定了培训课程架构,使每个员工从进入公司开始就知道自己应在不同的时间段接受不同的培训,有效地规划自己的提升计划。公司员工每年平均可以脱产参加培训3次。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期间,党委把公司每年开展的改善提案活动和“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我为公司科学发展献一计”活动相结合,要求全体党员立足本职,建言献策,带头参加以改善身边工作为重点、实现公司科学发展为目标的主题实践活动。

3.通过共学沟通机制,提升业主管理水平。推进经济发展是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任务。把党的先进文化资源植入企业,推动企业发展,是共学沟通的目标。市北科技园区综合党委注重发挥党的政治优势,以凝聚提升非公企业高管的综合素质为切入点,从政治上凝聚、沟通、引领。通过举办园区非公企业高管培训班、经营管理学习班、报告会、统战联席会及在实际工作中交朋友等形式加强思想引导沟通,使高管首先从政治上认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为国家、民族作贡献的理想信念,增强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自动聚集到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旌旗下,主动投入到高科技园区的开发建设。园区综合党委通过已有100多名企业家会员的高新技术企业家联合会,定期与企业高管沟通。自2008年6月成立以来,坚持每季度举办一次活动及不定期学习研讨活动,通过形势报告、知识讲座、政策解读、新技术鉴定、科技论坛等形式,拓宽企业家视野。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园区综合党委多次举办“抗风险,迎挑战,共度时艰”高新企业家座谈会,邀请企业高管座谈体会,共商发展大计。

三、开展共学沟通中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上海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与业主、行政管理层的共学沟通机制在积极探索中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还需在实践中得到完善。当前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1.党组织要加强资源的整合,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增强共学沟通的影响力。在党组织与业主、行政管理层的共学沟通机制建设上,党组织以什么样的方式共学,以及学什么等资源不足;在确定沟通内容上,如果仅仅是党内的事务,往往不够深入,如涉及企业发展、员工待遇等敏感问题,又担心谈不透,同时在时间安排、内容提炼上很难做到党组织与企业主、行政管理层同步、同向。主要原因是多数基层党组织在共学沟通方面的资源不足,一旦确定了共学沟通的时间,反而成为工作的负担。对此,党组织要加强对政府有关部门及上级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整合,党组织负责人要用心、用情、用智做好共学沟通的前期准备工作。

2.上级党组织要进一步加强与下级党组织所在企业业主、行政管理层的共学沟通活动。一是上级党组织要把与下级党组织所在企业业主、行政管理层的共学沟通活动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在部署党建工作时要做到同步思考、同步落实、同步推进。二是发挥上级党组织的资源优势,及时解决所属党组织所在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及时畅通合理的利益诉求。三是要发挥党组织领导、政府领导联系点作用,上级在走访、考察企业工作时,与所在企业党组织一起与企业业主、行政管理层沟通有关事宜。四是要把共学沟通机制作为上级党组织讲评、考核下级党组织党建工作有效性的重要内容。

3.共学沟通要由侧重沟通向共学沟通并举转变。当前共学沟通主要侧重沟通,向业主和行政管理层提出提高生产率、节能减排、改善劳资关系等的建议,业主和行政管理层向党组织通报本企业有关工作等。沟通是基础,共学是达成共识、形成统一思想的高级形式。企业治理机制的主动权、决定权在资本手里,在业主手中,党组织要通过共学这个渠道,在政治上加以引导、思想上加以提高、认识上加以拓展,从而使业主和行政管理层能够将党的思想、主张以及党建文化植根于现代企业建设中。

4.共学沟通机制需要进一步总结推广,形成积极探索的良好局面。共学沟通机制是“两新”组织党组织教育引导企业业主、行政管理层的重要途径,要把共学沟通机制作为党建工作的一项制度性安排,作为基层党组织与业主、行政管理层沟通的基础性工作。共学沟通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党组织(负责人)与企业业主、行政管理层沟通的平等性、适时性,为开展党建工作创造了条件。上级党组织和有关政府职能部门要主动介入不具备与业主、行政管理层建立共学沟通机制的企业,带着上级党组织和政府的资源与下级党组织所在单位的业主、行政管理层进行共学沟通,形成良好的工作态势。

作者单位:上海市社会工作党委

■ 责任编辑:晏蔚青

作者:杜雪金 徐静娴 童强

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行政管理论文 篇3:

创新管理模式 提高服务水平推动图书出版业科学发展

[摘要]书号实名申领是创新出版管理模式,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实施书号实名申领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出版生产力,解决买卖书号、一号多用的问题,有利于更好地开发书目信息资源,为广大读者和社会服务。各级出版管理部门、出版单位要密切配合,扎实做好书号实名申领工作,促进出版业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书号实名申领管理模式

书号实名申领管理工作是图书出版工作创新管理模式,提高服务水平,推动出版业实现科学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新闻出版总署今年部署的重要工作。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和出版单位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切实把这项工作抓好抓实。

一、充分认识书号实名申领工作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书号实名申领工作是出版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件大事。这项工作,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十分关心,新闻出版总署党组列为今年的重点工作,业界也十分关注。2009年1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新闻出版总署调研时,认真观看了书号实名申领系统,高度评价了这项工作。长春同志的指示精神对我们所做的工作是巨大的鼓励和鞭策,也对我们做好这项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期望。总署署长斌杰同志自始至终十分关心并具体指导了这项工作。2004年,斌杰同志提出了书号网络实名申领的思路。2008年7月,斌杰同志观看了书号实名申领系统演示。2009年1月8日,斌杰同志又参加了书号实名申领全面推开启动仪式。书号实名申领工作在业界和社会上也产生很大的反响,认为做好这项工作将对提升出版业的形象和繁荣发展图书出版业发挥积极作用。为此,总署党组把改革和创新书号管理办法,全面实施书号实名申领工作列为2009年总署重点工作之一,大力加以推进。改革现行的书号管理办法,整合书号发放、条码制作、CIP登记三个系统,实施书号实名申领,是对传统出版管理手段的一次重大改革和创新,深化了管理改革,服务了科学发展,将对图书出版业的发展产生深远而重要的影响,意义重大。

第一。全面实施书号实名申领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这是党的十七大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也要求出版管理部门不断创新宏观管理模式,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综合管理,切实提高宏观管理水平,为出版业的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书号实名申领工作是出版业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实现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一次有益探索。全面实施书号实名申领工作,取消收费,理顺书号、条码、在版编目管理体制,有利于按照出版业科学发展的要求,服务出版业发展,方便基层工作,减少管理环节,减轻出版单位负担,提高行政和生产的效率,降低全行业的运行成本,使管理更加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有助于建立和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更好地发挥政府对行业的服务和引导作用。

第二,全面实施书号实名申领工作,是深化出版体制改革,促进出版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按照以往的书号申领办法,出版社每年年初集中提交一批出版选题,年中再调整选题追加若干书号。这种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出版单位的发展。书号实名申领第一次将出版管理工作和出版生产环节通过网络系统进行了即时的链接,申领系统将长期的、不间断地提供服务。随着网上书号实名申领系统的实施,书号申领周期将大为缩短,出版社的选题策划和市场需求贴得更近更紧,有利于出版单位优化图书结构,多出好书,提高图书质量,减少跟风炒作和低俗现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实施书号实名申领工作,要求出版社在选题策划、组稿编辑、把关审核、印刷生产等各个环节切实提高管理水平,极大地调动了出版单位书号管理的主动权,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出版生产力,促进出版单位进一步做强做大。通过书号实名申领和出版单位等级评估体系的综合运用,实施分级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可以扶持和推动一批导向正确、主业突出、双效明显、竞争力强的名社大社进一步加快发展,打造更多的出版名牌,提高出版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推动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第三,全面实施书号实名申领工作,是解决买卖书号、一号多用等出版痼疾的有效手段。作为正式出版物的标志,国际标准书号只是一串数字和一个条形码,便于识别和保护知识产权,本身没有经济价值。但是长期以来,因为部分出版单位缺乏创新能力,加上某些人见利忘义,书号这个国家资源成为某些人赚钱的筹码和捷径,国家赋予出版单位的专有出版权被出售,买卖书号、一号多书现象久治不绝。全面实施书号实名申领工作,将严格规范出版流程,对书稿内容、运行过程、基本信息等进行透明、规范、快捷的管理,从而在技术手段上防止买卖书号现象的发生,杜绝一号多书现象,有效打击侵权盗版活动。出版管理部门和“扫黄打非”机构,在查处非法假冒出版物时,不再需要繁琐的求证调查过程。出版发行单位在登载统计出版物信息时,也不再进行重复的劳动。

第四,全面实施书号实名申领工作,是我国图书出版业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更好地开发书目信息资源的基础性工作。我国是世界上较早使用图书统一编号的国家之一。早在1956年,当时的文化部出版局就颁发了《全国图书统一编号方案》并付诸实施。1982年,中国参加国际标准书号系统,并成立中国ISBN中心。自1987年1月1日起,中国标准书号开始实施,并在1988年1月1日完全取代原有的统一书号。二十多年来,标准书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图书书目信息没有发挥应有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比如图书馆往往要重新编目。在可供货目录等书目信息资源开发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比如,美国鲍克公司在1948年就已经编印了“美国可供货书目”,能够提供最完整和最新的书目信息,包括书名、著者、篇幅、定价、出版社名称、出版日期、装订形式等多种信息。正是有了这些高质量的可供货目录信息,美国亚马逊网上书店才能列出110多万种的图书目录,并实现先卖后买的零库存经营方式。我国建立全国统一、权威的图书信息资源库,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全面实施书号实名申领工作,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网上上传图书在版编目数据,科学地收集与处理各项数据,实现对图书出版数据的远程录入、修改、查询、统计和汇总,为建立全国出版物元数据库打下良好的基础,进而建立权威的全国总书目、全国新书目、可供货书目、书目重名查重系统,还可以进行许多书目信息资源开发工作。

二、运用高新科技手段,提高服务社会水平,促进出版业又好又快发展

书号实名申领从概念提出到全面实施,历经5年的研究和探索,凝聚了很多同志的智慧和汗水。自1月8日书号实名申领全面推开仪式启动以来,目前已有两批300余家出版社开始书号网上实名申领,第3批240家出版单位也即将于3月份开始实施。可以说,这项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进展顺利,正在有序开展。接下来我们还需要做很多配套完善的工作,工作将更艰巨,更复杂,更加具有挑战性。要从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和出版单位提高运用高新科技水平人手,迎接新挑战,提高科学管理能力,提升整个行业服务社会的水平。

1、出版管理部门要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科学的、服务的管理理念。要从过去传统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思维中转变过来,立足于促进图书出版产业发展,创新管理机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宏观调控,提高行政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提升整个行业的发展水平。要切实整合书号管理、条码管理、在版编目管理等环节,实现书号、条码、CIP等出版基本信息的统一。要按照分级管理、属地管理的原则,形成分级管理、职责明确、运行规范的三级书号管理体系。新闻出版总署要全心全意为一线企业服务,简化程序、提供保障、方便基层,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和技术保障能力。省级新闻出版部门,既要行使充分的书号管理权,也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树立服务基层的意识,承担起服务和管理的责任。要坚决贯彻落实好总署党组的工作部署,积极组织,周密安排,不断完善书号实名申领工作。

2、出版单位要进一步提升出版信息资源管理能力。这次书号实名申领工作,总署花了很大的气力,培训了所有出版单位和有关管理部门的1100多名相关人员,培训的规模和力度在历史上是没有过的。书号实名申领系统不同于传统的书号发放方式,有一套严格细致的规程,对出版单位提出新的要求。各出版单位要尽快熟悉操作过程,严格按照技术要求和工作程序进行,认真填报图书的书名、作者、字数、价格等基础性数据,确保数据真实、可靠、有用,满足国内外图书馆、书店、研究机构的使用。数据填报工作要坚持三个标准:诚信、科学、及时。要适应出版数字化、管理科学化、经营市场化的要求,切实加强队伍培训,提高出版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在人员和经费上保障出版物信息的准确填报,以严谨的作风和严肃认真的态度做好填报工作。

3、整个图书出版行业要进一步提高服务读者、服务社会的水平。与国外先进的图书出版信息利用水平相比,我国图书出版业服务读者、服务社会的水平还不高,还不能有效满足广大读者和社会有关部门对图书信息资源的需求。要以全面实施书号实名申领工作为契机,不断拓展书号实名申领系统的功能,尽可能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为产业的长远发展服务,为出版单位、发行单位、图书馆和广大读者等各类用户提供有效、快捷的服务。要切实整合图书ISBN、CIP等数据资源。切实提高我国图书出版业的行业统计水平和信息化应用水平,争取早日建立全国统一、权威的图书书目信息资源库。要从图书出版生产的基础抓起,树立信息资源意识,提高数据信息填报准确性,提高图书生产制作、库存控制、销售发行等环节的信息利用率。要立足于行业发展的高远目标,加强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大力开发更多可利用的产品,满足广大读者、基层书店和图书馆、文献中心在图书订购、采选编目等方面的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扎实做好书号实名申领的各项工作

书号实名申领工作是一个新事物,是出版管理手段的一次重大改革,任务重,要求高。各级出版管理部门和出版单位要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周密部署,坚决贯彻落实好总署党组的工作部署,确保书号实名申领工作扎实有效地进行。

1、领导重视,落实责任。在实施过程中,各省级出版管理部门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这项工作,分管领导要亲自抓,图书管理处要全力以赴,认真抓好此项工作。要加强监督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出版单位进行抽查。对那些工作落实不到位,存在虚报信息等违规问题的出版单位,管理部门要严肃批评;造成不良影响的,要严肃处理。出版单位要严格培训信息填报人员,熟悉掌握书号实名申领的技术和内涵,严格按照规定去填写信息、申报书号,没有完成“三审”的书稿不能进入系统流程。对不按规定办理信息填报的出版社要及时作出处理,防止因个别出版社工作不认真影响整个书目信息的权威性、准确性。

2、密切配合,完善措施。出版管理部门和出版单位要密切配合,确保人员、技术、培训、管理四个到位。各相关单位要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系统,密切沟通,发现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我们提供了便捷和效率,也对信息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要适应书号实名申领的技术要求,进一步改善书号实名申领系统的技术装备条件,建立健全保证信息安全的有效制度和措施。要针对可能发生的运行风险,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建立应急处理预警机制,确保在有关人员调离或不在时有人可以接替,确保发生意外情况时不影响书号的申领和图书的出版,平稳、顺利、高效地推进此项工作。

3、做好衔接。稳妥运行。全面实施书号实名申领工作要处理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处理好书号实名申领与现行出版管理制度的关系。书号实名申领工作是一项管理技术和方式创新,与我国现行的出版管理制度并不矛盾。在全面实施这项工作的时候,要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实名申领与书稿三审制、重大选题备案制等制度的衔接。既要注意维护书号实名申领信息系统的公开透明和高效运行,又要确保现行的管理制度贯彻执行。二是处理好书号实名申领与正常出版活动的关系。书号实名申领把主动权交给出版单位后,出版单位的策划、组稿、编审、生产等各个环节都要提高水平,提高出版生产的整体质量和效率。对为了满足紧急需要的党和国家重要文献、中小学教材等重要出版物的出版,要建立特殊通道,确保不因书号实名申领影响这些出版物的出版。

当前是出版业改革、发展、管理的关键时期,书号实名申领工作事关出版工作全局,责任大,任务重。各级图书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图书出版企事业单位和关心出版工作的社会各界群众,都要关心支持书号实名申领这项工作,群策群力,共同努力,在实践中不断改善技术条件,创新运行模式,提高服务质量,为出版业改革、发展和管理服务,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邬书林

上一篇:高三励志大会发言稿下一篇:商场服务知识竞赛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