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广告文化素养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校园广告的独特性(一)校园广告的多元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广告也不断拓展其发布规模和渠道,越来越多的广告出现在大学校园内,校园成了不同发布者发布广告的一个很好的平台。这其中不仅有商家广告,有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一些公益广告,同时也有大学生为了某种利益而发布的广告,因而校园广告和很多广告一样具有传播主体的多元性。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大学校园广告文化素养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校园广告文化素养论文 篇1:

大学生广告素养问卷的初步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摘 要: 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选取徐州市8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786份。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问卷的信效度。结果:(1)大学生广告素养问卷包括36个题目,7个因子;(2)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所有题目的负荷在0.507—0.791,模型拟合度良好;(3)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15,各因子的Cronbach α系数在0.562—0.687,七个因子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353—0.725(p<0.05);(4)问卷内容效度、结构效度较好。结果表明,大学生广告素养问卷的信效度较好,可以用于大学生广告素养水平现状的测量。

关键词: 大学生 广告素养 信度 效度

广告素养是媒介素养的重要分支,也是公民基本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公民如儿童、青少年、大学生等群体的广告素养一直在研究中,结果整体显示广告素养水平参差不齐,强烈呼唤广告素养教育,急需加强广告素养教育的研究[1-3]。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活跃的群体,性格心智等方面逐渐成熟,其广告素养理应予以重视。加强广告素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解读、思辨、欣赏广告,加以利用能够提高生活质量,树立正确消费态度,助益自己和社会,“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生存素质和社会经验”[4](33-36)。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广告素养意义重大。

目前尽管有关广告素养的定义尚未统一,但有研究者基于国内外媒介素养理论提出了广告素养六项基本评价指标:广告认知能力、广告接触能力、广告分析理解能力、广告批判能力、广告评估能力、广告参与能力,把广告素养理解为一种受众理性看待广告并合理利用广告的综合能力[2],基本囊括了前人有关广告素养概念中的关键要义,具有较普遍的参照价值和指导价值;以往研究多是采用非标准化的问卷调查形式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张金海等人采用心理学的研究路径调查湖北省502名城镇及乡村居民广告素养情况,相较于其他研究具有重要更具创新意义和借鉴意义[5]。但是该研究所用标准化问卷不能适用于当代大学生及其广告素养教育的研究。有研究总结发现,近年来对广告素养的研究多采用调研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但是调查工具多设计简单,缺乏关联性和学科交叉分析,这与目前研究多从媒介视角、教育学视角和文化视角的研究视角有关[6]。从心理学视角对大学生广告素养进行研究开展的不多,是可以深挖和探究的方向。

此外,本研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自身思考,引入心理学有关记忆的理论,认为广告素养评价指标可以纳入广告记忆能力。在心理学中,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联结着人的心理活动的过去和现在,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机能[7]。广告作为一种商品,势必考虑受众的记忆特点,受众选择如何对待广告却是一种能力的体现。本研究认为,广告记忆能力是指主动识记并能有效回忆广告信息的能力,广告记忆能力强的个体能够存储和提取更多广告信息,有助于辅助个体对广告内容和信息进行解读、分析和利用,是广告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而言,本研究拟结合心理学方法,编制适用于大学生广告素养水平测量的标准化问卷,认为深入研究大学生广告素养水平提供新的测量工具,助力大学生广告素养教育的推进与实施。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样本一:用于项目分析及探索性因子分析。使用初步形成的含有70个题目的大学生广告素养量表进行预测。随机选取徐州市某高校本科生为被试,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300份,最终保留29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9.00%。其中男生124名,女生173名。

样本二:用于验证性因子分析。随机选取徐州市3所高校本科生为被试,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500份,最终保留48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7.80%。男生201名,女生288名。

(二)编制过程

量表的编写过程主要包括五部分:第一,查阅和梳理国内外关于广告素养的文献,其中主要参考了许衍凤等人提出的评价广告素养的六项指标[2],本研究又提出了“广告记忆能力”这一新的评价指标。第二,走访大学校园随机进行广告素养主题的访谈,共访谈了60名大学生,男生24名,女生36名,然后转录访谈内容,进行汇总和归类。第三,编制关于大学生广告素养问卷的初始题项,邀请了3名心理学老师对问卷结构和题项表述进行调整、修改和完善,初步形成70个条目的大学生广告素养量表。第四,采用Likert 5级计分法对量表进行编排,要求被试根据条目与自己的符合程度进行五级自评,被试完成所有题项后计总分,得分越高表明其广告素养水平越高。最后,使用70道题目的初测问卷对样本一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形成36道题目的正式问卷;使用正式问卷对样本二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其信效度。

(三)统计方法

运用SPSS22.0和Amos24.0进行数据统计、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

二、结果

(一)项目分析

项目分析综合考虑相关法、高低分组法等对初测问卷题目进行分析。根据各项目与总分之间的相关关系,删除项目与总分之间相关系数<0.3的9个项目:第3、4、13、18、19、30、33、34、66题,剩余61个项目与总分的相关在0.316~0.578(p<0.05)。根据高低分组,对剩余的61道题目按高低两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除第11、12、20、32、35、41、42、46、52、60、62题共11个项目外,剩余项目高低分组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0.01),不予删除,进入下一步的因素分析。

(二)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数据初步分析得出,Kaiser-Meyer-Olkin检验(KMO)的值為0.740,巴特利特(Bartlett)球形检验χ2=3545.840,p<0.001,表明变量间存在共享因子的可能性,适合进行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方法,进行方差最大性正交旋转,剔除因子负荷小于0.40、双重负荷因子及归类不当的项目,经过五次探索性因子分析后共保留36道题目。最终抽取出7个因子,七个因子可解释总变异的44.290%。因子1为广告认知能力;因子2为广告接触能力;因子3为广告分析理解能力;因子4为广告批判能力;因子5为广告评估能力;因子6为广告参与能力;因子7为广告记忆能力。各题项的因素载荷值见表1。

(三)验证性因素分析

采用Amos24.0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得出1个拟合模型,模型的拟合指数GFI、CFI、AGFI、TLI、IFI均大于0.9,x2/df=2.13,RMSEA=0.044,模型适配度较好,具体见表2。

(四)信度分析

大学生广告素养问卷总分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15,其中广告认知能力、广告接触能力、广告分析理解能力、广告批判能力、广告评估能力、广告参与能力、广告记忆能力7个因子的α系数分别为0.562、0.528、0.687、0.535、0.667、0.595、0.605。问卷总分与各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353—0.725;各因子间的相关系数在0.124—0.725,具体结果见表3。

(五)效度分析

本研究初测问卷的题目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并经过实地随机访谈和转录汇总形成,在形成大学生广告素养问卷的初步题目后得到高校心理学老师的验证、评估和完善,说明本量表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此外,在样本二的基础上进行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充分证明本研究七因素模型结构良好,符合要求,说明本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三、总结

本研究在初步编制大学生广告素养问卷过程中,借鉴了以往有关广告素养测量的相关理论和研究,在实际编写过程中充分考虑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和广告素养的表现,经过一系列预测和正式测试验证最终确定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正式问卷。大学生广告素养问卷包含36道题目,由七个维度构成,分别为广告认知能力、广告接触能力、广告分析理解能力、广告批判能力、广告评估能力、广告参与能力和广告记忆能力。换言之,大学生广告素养的水平充分体现在大学生认知、接触、分析理解、批判、评估、参与和记忆七个方面的能力上,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广告素养的概念和要义,符合大学生广告素养的测量要求。

大学生广告素养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15,各因子的Cronbach α系数在0.562—0.687;内容效度较好,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模型拟合度良好。总体而言,大学生广告素养问卷的信效度均较好,能够满足大学生广告素养水平的测量要求。

四、未来研究方向

目前国内有关广告素养的研究起步晚,研究成果不多,还处于起步阶段,急需针对不同受众实施针对性的广告素养研究[6]。本研究认为未来针对大学生群体可以开展以下研究:其一,目前有关大学生广告素养的实证研究中,缺乏采用标准化问卷进行测量的研究,本研究编制的问卷可以作为后续大学生广告素养水平测量的有效工具。其二,有效利用大学生广告素养问卷,能够准确掌握当下大学生广告素养的水平及特点;其三,大学生广告素养密切相关的是其广告素养教育的实施和推进,在准确掌握大学生广告素养水平现状的前提下,能够助力提出针对性和可实施性的大学生广告素养教育對策。

参考文献:

[1]卫修锋.国内3—12岁人群的广告素养培养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

[2]许衍凤,杜恒波.大学生广告素养评价实证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9(1):72-74.

[3]谢日安.当代大学生广告素养探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1(34):19-21.

[4]李薇.新媒介环境下的大学生广告素养研究——以手机和网络广告为例[J].新闻界,2012(9).

[5]张金海,周丽玲.广告素养的概念框架与影响因素[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4):59-66.

[6]黎泽潮,杨龙飞.中国大陆广告素养研究文献述评[J].宿州学院学报,2013,28(2):35-38.

[7]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4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5:236-238.

作者:刘亚 刘可可 张格格 谢月月

大学校园广告文化素养论文 篇2:

有效管理高校校园广告的策略研究

校园广告的独特性

(一)校园广告的多元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广告也不断拓展其发布规模和渠道,越来越多的广告出现在大学校园内,校园成了不同发布者发布广告的一个很好的平台。这其中不仅有商家广告,有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一些公益广告,同时也有大学生为了某种利益而发布的广告,因而校园广告和很多广告一样具有传播主体的多元性。

(二)校园广告的不同目的

校园这个大平台可以发布的信息很多,作为校园广告,其目的性很明确,设计的内容也很多,因此从所传播的广告内容来看可以分为几类:(1)具有商业利益的广告,包括企业促销、招聘信息以及各类中介广告;(2)涉及健康、爱心的公益广告;(3)相对低俗的广告,主要是针对个别学生的需求,如四、六级考试替考、假文凭、毕业论文枪手广告等。

(三)校园广告传播方式的多样性

任何一种广告形式,它的传播方式都是决定广告效果好坏最重要的一环,好的传播方式会使广告的力度加大,使广告受众更容易接受。校园广告在校园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有很多传播渠道,这其中包括杂志、电台广播、报纸、网络、路牌宣传栏广告、校园广告传单等。

(四)校园广告传播对象的共同性

不同的校园广告有着不同的传播受众,校园广告的传播对象具有几个明显特点:1.校园广告的受众基本情况相近:具有相同的环境、相同的教育文化水平,并都具有知识分子特有的共性,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理解力较强。2.校园师生由于具备相同的教育背景和良好的素养,因此他们很容易理解广告的精髓,包括理解其社会价值等。3.作为在校师生,由于相同的教育环境和良好的教育背景,使得他们拥有共同的思想模式,容易互相影响,互为模仿。

校园广告问题剖析

(一)校园广告传播主体

校园广告传播主体在大学校园广告传播中起着主导性和能动性的主要作用,是决定校园广告传播系统中其他要素的主导力量。校园广告传播主体的主要作用是:架构校园广告传播的基础设施、运营其传播媒介控制其传播内容等。这一主体的组织形式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主要有政府组织、企业和个人。政府部门属于校园广告的管理者,在广告传播系统中的作用主要是制定广告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并起到监督和引导的职责;企业公司可以成为校园活动的赞助商甚至投资者,也是校园商业广告传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则主要是指校内所有师生或者是校外的个体,他们可以是校园广告内容的制作者也可以是直接发布者或发起者,具有广泛性、复杂性。正是由于校园广告传播主体的多元性,造成了其傳播主体在管理上的模糊性。

(二)校园广告传播内容参差不齐

广告传播内容是广告传播系统的核心,是广告能否打动传播对象、达到其宣传目的的关键,也是一则广告能否成功的关键和重要环节。在经济发展的商业社会,形形色色的商业广告随之渗入校园,往日圣洁的“象牙塔”己不复是一方“净土”。由于高校校园传播主体的多元性及其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导致了传播内容的良莠不齐,从种类和数量来看,无孔不入的校园广告让人眼花缭乱;从广告的质量来看,校园广告的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不仅有能振奋人心、发人奋醒的健康内容,也掺杂了不少容易引人误入歧途的非法信息和虚假广告。

(三)校园广告传播方式比较单一局限

广告的形式多样,大学校园广告的种类也很繁多,按广告的传播媒体分类可分为印刷品广告(校报广告和杂志广告)、电子类广告(广播、电视)、邮寄广告、户外类广告(宣传栏广告、灯箱广告等)和网络广告(校园网站)等。按传播形式可划分为传单(DM)、海报、条幅、展会、广告位宣传、赞助活动等。

在传播方式如此多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大学校园广告传播方式本应该是形式多样、百花齐放的,但我们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种现状,即大学校园广告传播方式的相对单一化。如今在校园中最受青睐的广告是张贴广告,主要是因为它的制作方式相对简单方便,采用的材料往往是一张复印纸,色彩也往往是单色印刷,由于其制作条件的局限性,此类广告在形式上的有限变化仅仅表现在文字排版上,或在广告上添加一些线条、阴影,正是这种简单明了的广告方式制约了校园广告的发展。

有效管理校园广告合理发展的对策

(一)有效管理校园广告

认识到大学校园内存在的广告种类繁多,传播主体多元化和模糊化,传播内容良莠不齐的现状,我们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控制和管理,主要措施如下:

首先,应该着重加大管理力度,健全完善相关的广告法规。充分重视大学校园广告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可实施性探索,逐步把大学校园广告管理中相对成熟、稳定、有序可依的规律性的原则、制度和方法采用适当的法律、法令、条文等形式固定下来,形成规范而又完整健全的制度体系,同时相关部门应争取尽快出台《大学校园广告法》,或相关的管理条例,使大学校园广告的管理有法可依。

其次,有了合理的制度法规,还要有适当的纪律严明的管理队伍,并充分明确管理部门各自的职责和义务。目前大学校园广告的管理队伍结构比较复杂,主要有校内专职负责管理的领导、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以上人员对管理制度的掌握和执行力度直接影响了管理法规的执行效果。

最后,要强化学校宣传栏的建设,原因在于这一传播形式在校园广告传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影响极为广泛和明显。宣传栏内的广告张贴应尽量保持整齐美观,避免无序和杂乱,及时对过期广告、非法广告和不健康广告进行清理,严格把关,注重和提高广告宣传的真实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这样不仅能使广告资讯信息更加容易被人接受、消化和吸收,还能达到美化校园、丰富校园文化和生活的效果。

(二)引导校园广告良性发展

除了做好必要的管理和控制,还要对大学校园广告进行引导。

首先,要更好地推广和发展大学校园内的非商业类广告。非商业性广告是校方、学生或者学生团体为了达到弘扬校园内的先进文化思想、建设文明校园的目的而进行的宣传。

其次,控制和规范好大学校园内的纯商业性广告。大学校园广告是商家拓展校园消费市场的必然产物,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校内师生对消费信息的需求。对于它们在大学校内的发展和渗入,我们必须保持警惕,及时对它们进行控制、规范和引导。

最后,一定要坚决取缔非法广告。校园的非法广告、非正常广告和虚假广告是潜伏在大学校园内的一颗“毒瘤”,它不仅污染了校园环境,还扰乱了学校的正常管理秩序,给在校学生的精神和生活上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对于那些经常出现在校园内的黄色小广告、“无痛人流”广告、女生陪聊广告、“服务业”招聘广告、“征婚”广告、求爱广告、办假证广告、“寻枪手”广告等不健康广告必须坚决禁止。

(三)鼓励校园广告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是十分宝贵的教育资源,承担着育人职能,这就决定了校园文化应以弘扬时代精神、倡导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主要特征。大学校园广告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展示校园文化的窗口,对校园文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促进和传播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校园与社会联系和交流的纽带。因此,大学校园广告的制作内容和形式都要和大学校园文化的指导思想保持一致。

首先,校园广告的整体构架应该做到以校园文化为基础,提倡人文精神,紧贴时代脚步,并做到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适应学校的人文环境和实际环境,商业味道最好淡薄一些,学术氛围再浓厚一些。

其次,校园广告的设计创作、制作、布置、维护都可以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人力资源。这不仅与学校一贯提倡的勤工俭学的原则相符合,还能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最后,大学校园广告的传播形式可以和校园内的景观建造相结合。企业可以根据校园的建筑构造和景观布局设计、制作出与校园环境协调的指示牌、路灯和别具一格的广告宣传栏。

(四)努力促进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

媒体素养是指人们对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各种媒体信息服务于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的能力。随着校园内部广告主体的日益发展,媒介素养的培养也必将成为我国未来媒体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大学校园广告除了方便师生更快更多地获取讯息、丰富资讯外还能够帮助大学生们理性地辨别这些讯息的优劣,认识到自己的真正需求,加深加强对媒体的性质和功能的正确认知,提高辨识和过滤负面信息的能力,进一步了解媒体信息对自己的意义和帮助,并最终学会正确利用媒体满足自己的需求。

| 作者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编校:宋娟娟

作者:王卫华

大学校园广告文化素养论文 篇3:

论校园文化影像传播对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作用

【摘 要】 校园文化影像传播顺应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是校园文化自身特性使然,是受学生文化需求的驱使,更是传播环境变化的结果。用校园文化影像传播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与文化素质教育融合创新的新型教育模式,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与文化素养合力的有效途径,更是我国教育信息化持续深入发展的需要。

【关 键 词】校园文化;影像传播;信息素养;作用

【作者单位】刘维维,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

【基金项目】2017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大学生信息能力培养策略研究”(17A880027)阶段性成果;2018年度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影视编剧》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g1803)阶段性成果。

一、校园文化影像传播的必要性

1.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实现新突破,形成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新局面”的要求[1]。《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指导思想提出“稳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各项工作,更好地服务立德树人……更好地服务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与教育服务供给方式”等内容[2]。

国家出台的有关教育发展的相关文件指出,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必然之举,教育信息化发展已经进入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的新阶段,尤其是《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要“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构建互联网+教育的大平台”,进而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与物理学习空间的融合,使网络学习空间成为广大师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与学活动的主阵地”[3]的主要任务,更进一步明确了创新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途径及必要性。

2.传播环境变化的结果

技术变革引发传播媒介的革新,传播媒介的革新带动传播环境的变化。如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在媒介融合的传播环境下,融媒体以强劲的势头出现在各领域,校园文化融媒体传播趋势越发明显。校园广播、电视、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客户端融合并发,融声音、图片、图像、文字、动画等多种符号形式于一体,受到学生群体的青睐。顺应传播环境的变化,校园文化采用影像传播,是媒介融合背景下校园文化传播的必然要求[4]。

3.校園文化自身特性使然

校园文化建设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展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在彰显自身独特性的同时,充分发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形成了共性与个性、专业性与大众化、特色性与时代性等并存的特点。影像传播立体、可视、参与性强等特点有利于充分表现传播内容的独特性与生动性,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提高校园制度文化的便利性与服务性,拓展校园行为文化的空间,外化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5]。

4.学生文化需求的驱使

学生生活在科技日新月异、媒介技术不断变革、教育信息化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影像传播的时效性、生动性、广泛性满足了广大师生尤其是学生群体对校园文化传播速度、质量、便捷程度等的需求,其特点与功能使得影像在校园文化传播中的优势地位凸显。

然而,学生群体成长于泛图像时代,影像无处不在,成为其生活中有机的构成,对其校园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规避影像泛化的弊端,发挥影像对知识汲取、思想内化、文化传递的优势,让思想、文化、知识融入图文,渗透于影像,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文化需求。

二、校园文化影像传播的形式

校园文化影像传播的形式多种多样,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按照校园文化影像传播空间的差异,可分为课堂教学影像传播、二课活动影像传播、校园基础设施中的影像传播和校园媒体影像传播等形式。

课堂教学影像传播包括课堂教学PPT、微课、短视频、动画等形式,通过教室多媒体设备呈现出来。教学内容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影像展示,实现了文化知识的解读与传授。

二课活动影像传播指的是在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诸如艺术节、迎新晚会、毕业典礼、运动会等文体活动中配合相关活动呈现的以户外大屏幕、广告栏、户外展板等形式为载体的传播形式,实现了动态影像与静态影像的交叉叠合传播,可以对活动进行预告,展示活动进程,传递活动辅助信息等。

校园基础设施中的影像传播包括教学楼、图书馆等建筑中出现的通过LED显示屏滚动播出的相关文化信息,可以实现规章制度、学术交流活动、访问活动、借阅信息等内容的实时传播。校园基础设施中的影像传播还包括校园主干路两侧的橱窗视频动态展示的有关天气、文体活动、文化成果、优秀事迹、校园新闻、文娱新闻等影像传播。此外,图书馆、教务大厅等建筑内部,为方便广大师生查询相关信息,也设置了触屏形式的电子交互平台,将静态影像与数字技术结合。

校园媒体影像传播是校园文化影像传播中最直观、最容易识别的形式,其借助校园网络电视、校园手机报、微信公众平台等媒介形态进行有关校内外新闻、娱乐、服务性信息的传播。

三、校园文化影像传播的特点

1.传播符号的多样性

影像本身是符号,但影像传播并不局限于影像符号自身,传播过程还集合了多种具有影像特点的传播符号,使影像传播变成一种叙事过程。

校园文化影像传播符号种类多样,既有动态影像符号,又有静态影像符号;既有视觉影像符号,又有触觉影像符号,既有传统媒体影像符号,又有新媒体影像符号,囊括图片、视频、文字、动画、动图、声控图像、触屏图像等多种形式。

例如,课堂教学影像传播大多采用图片、文字、微视频等形式,借助动静结合的影像符号,力求逼真还原知识,融入生活的原生态样貌,展现在生活实践中提炼知识、汲取智慧的学习过程,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二课活动中的影像传播除了使用动静态影像符号,发挥预告、传递活动信息等宣传功能,还借助新媒体平台,通过平弹视频、弹幕、留言评论等形式实现学生的在线参与,为线下活动的开展凝聚人气。校园基础设施中的电子交互平台主要通过声控图像、触屏图像等符号在虚拟平台中完成信息选择、任务处理等工作。

2.传播空间的广泛性

校园文化通过网络电视、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借助电视、手机、电脑等客户端,通过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影像符号,突破了校内传播的局限,形成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联动传播,校园媒体之间、校园媒体与社会媒体之间的合作传播,扩大了传播范围,拓展了传播空间,打破了师生语言、地域甚至国别构成的障碍,使影像传播空间更具广泛性[5]。

影像传播不仅打破了校园文化传播的时空局限,还成为展示校园文化传承过程,延续校园文化传承脉络的重要途径,实现了传播内容历史性与时代性的融合。影视影像可以真实展示校园历史文化形态、文化成果,借助移动互联网、感应终端、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可以使学生回到校园久远的历史,在虚拟世界中身临其境地感受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以及其中蕴藏的文化精神与品格,进而实现校园历史文化的持续传播,在传播过程中融入时代主流文化,实现历史与当下、传统与时尚的相依相容[6]。

3.传播内容的多元性

校园文化源于校园生活与实践活动,校园生活的主体是广大师生,以学生群体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开放程度的提高,外来文化不断涌入,各种大众文化思潮搏击并发,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与意识,再加上年轻人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新事物,融入新文化环境的速度快,因此校园生活实践丰富多彩,呈现多元化态势。在传统传播环境下,各种校园文化,尤其是一些边缘文化往只能在校园内小范围传播,以学生社团、小型文娱活动的形式呈现。自媒体的开放性、参与性、互动性等特点,使得校园众多类型文化——无论是大众的还是小众的、无论是主流的还是边缘的,均可借助移动互联网进行展示,在最短的时间内凝聚人气、扩大影响。这就为多元文化影像传播提供了便利,使校园多元文化的影像传播成为可能[7]。

四、校园文化影像传播对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作用

学生是校园生活的主体,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影像传播的过程中,广大学生参与其中,从受者身份向传者身份转换,不仅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影像传播,也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1.营造校园文化影像传播环境,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

校园生活离不开教室、图书馆、宿舍等场所,课堂教学影像传播、二课活动中的影像传播、校园基础设施中的影像传播,实现了文化信息借助影像符号在校园全方位、多空间覆盖。学生早晨起床到食堂吃早饭,到教室上课,到图书馆学习,再到参加二课活动……每一个校园生活环节与细节均离不开影像符号,影像传播已经成为校园生活的一部分。在校园影像环境氛围营造过程中,学生从影像中汲取信息的意识逐渐被激发,直至形成常态化的信息汲取习惯。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的影像传播突破了固有的电影、电视影像媒介形态,出现了诸如微电影、短视频、拍客、抖音等新的影像媒介形态,打破了权威媒体舆论领袖占主导地位的局面,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文化、信息的传播者。学生可借助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通过互联网将自身感兴趣的生活片段、实践活动快速制作成影像视频上传网络,实现随时传播与分享,这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还可以对影像资料进行加工、改造,进而创造出富有创意的影像内容。

由此可见,新媒体环境下影像传播的多元性与生成性、媒介技术的网络化与数字化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成为校园文化影像传播的主体,在凸显学生文化传播主导作用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信息意识。

2.借助影像展开教学,提升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符号影像由能指与所指两部分组成,不同时空语境下的影像符号,所指意具有无限的生成性。课堂教学借助影像符号传递知识,能启迪学生思考,促使学生开拓思维,展开联想,提高学生信息联系、加工、拆分与整合的能力[8]。

影像符号借助电视、视频、微信、微博等媒介形态对文化信息进行传播。课堂教学可充分调动学生搜集知识信息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可在诸多媒介形态中搜集、选择相关的影像资源,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效整合,这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锻炼了学生搜集文化信息的能力。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学生主动接触各种媒介形态,研究其技术要求,掌握其操作方法,进而提升自身的信息处理能力。

3.对影像传播积极引导,提升学生的信息道德水平

影像作为符号,所指意义的生成具有无限的可能性,随着符号存在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这既提升了学习者知识信息的整合、加工能力,也给知识信息生成与传递带来挑战。在校园文化影像传播过程中,由于有以教师为主导的多方力量的积极引导,可以对所指意进行纠偏,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影像符号所指意出现差错。此外,学生在传播实践中,自觉使用传播学、思想道德、法律及社会学等各领域专业知识作为影像传播的理论依据,树立了良好的信息道德意识,摒弃、抵制虚假、不健康文化信息的侵入与腐蚀,从而提升自身的信息道德水平[9]。

影像虽然可以直观反映现实,但毕竟不等同于鲜活的现实,其代表的只是传播者意识形态中的现实,是传播者主观建构的现实,这无疑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传播内容的真实性,而且,影像的泛滥也为消极信息传播提供了温床。此外,碎片影像由于缺乏叙事的连贯性与内容的完整性,消解了影像文本的原生之意,容易使校园中涉世未深的年轻人产生幻象,将影像世界与现实世界等同起来,从而沉浸于虚拟影像中不能自拔。

虽然泛影像传播存在一定的弊端,但校园文化影像传播具有符号多样、内容多元、形象生动等优势,为学生正确认识、理解、解读校园文化信息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渠道,对学生摆脱影像幻覺,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和信息利用习惯实现了积极引导。只有最大限度规避问题,有效引导,才能真正发挥校园文化影像传播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中的积极作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文化素养教育的融合创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Z]. 201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信息化2. 0行动计划[Z]. 2018.

[3]石长顺,景义新. 全媒体的概念构建与历史演进[J]. 编辑之友,2013(5):51-54.

[4]陈娟. 文化创新:影像传播的文化学研究[J]. 当代传播,2006(3):14-16.

[5]周挥辉. 自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2):62-65.

[6]杜志红. 文化创新:理解新媒介影像传播的重要维度[J]. 现代传播,2017(5):16-20.

[7]蒋晓丽. 网络环境下影像传播裂变研究[J]. 文化与传媒,2014(6):121-125.

[8]李新松,张焕.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信息能力的现状分析[J]. 现代情报,2013(3):61-63.

[9]吴青林. 略论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交际,2012(7):252.

作者:刘维维

上一篇:工作总结水利水电下一篇:内容分析法发展云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