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绘画艺术创作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中国历史变革中,艺术也因其变革而发生突破改变,现代艺术的连续性发展,使传统的文化艺术在得到保障的同时取得一定进步。转折时期正是人民对于中国的现代艺术进行了不断的探讨反思,徐悲鸿在秉承这一观点上身体力行从而推动了现代艺术的主体地位。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我国绘画艺术创作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我国绘画艺术创作论文 篇1:

西方绘画写实观及其对中国画的误读

摘要:写实主义是西方现代绘画艺术创作发展实践过程中的重要流派,在切实且充分认识和分析西方绘画艺术写实观基本内涵基础上,运用写实主义思想针对中国画艺术展开系统合理解读分析,对于支持和确保我国现代绘画艺术的良好有序实践发展具备重要意义。本文围绕西方绘画写实观及其对中国画的误读,择取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论述分析。

关键词:西方绘画 写实观 中国画 误读 探讨分析

从词源角度展开分析,“写实”一词来源于英文词汇“realism”,其通常的翻译方法为“写实主义”或者是“现实主义”。从“写实”发展到“写实主义”,在基础性的内涵和外延层面,发生了表现程度鲜明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变化,因此在中国艺术界和西方艺术界,均遭致较严重的实践争议。遵循我国现代美术艺术理论研究家吴甲丰阐释的观点,“写实主义”的基本内涵是一种美术艺术创作技法形态,是一种存在于特定历史时期背景之下的文艺创作潮流,是一种在特定化的时代发展演进背景之下存在的文艺创作活动实践流派,是一种在特定艺术门类创作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应用的基本技法。对照而言,“写实”的基本内涵明显简化于“写实主义”,其基本指涉在绘画艺术创作实践领域单纯指向绘画艺术表达技巧层面,具备着极其显著且扎实的简单些和单纯性。

一、西方绘画写实观中的视觉主义

在现有的历史发展演进背景之下,绘画艺术理论研究工作人员探讨分析的写实性西方绘画艺术作品,主要指的是继承古希腊绘画艺术创作实践传统而在文艺复兴时期发展形成,以追求和呈现客观事物对象实际情况为基础的绘画艺术创作发展实践体系。

在过去若干年间,研究人员通常倾向于在自身从事的艺术工作实践过程中,将西方绘画艺术的写实主义视作一种非事实判断形态,其认为这种理论性观念判断结果,本身是无可争辩的。

而在针对西方世界绘画艺术的历史发展进程展开严格且规范的回顾性研究分析过程中,通常不难发现和感知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作品均具备两大基本特征,其一是视觉主义,其二是理性主义。而现代绘画艺术理论研究人员所关注和讨论的写实主义,本身与上述两个基本方面之间具备不容忽视的相互关联特征。

所谓视觉主义,其实质性内涵,就是绘画艺术创作实践人员,在针对视觉艺术表现要素进行极度化的强调和控制工作过程中,将自身的绘画艺术创作认知理念和绘画艺术创作行为严格限制在视觉经验范围之内的实践倾向。这一艺术创作实践活动思想理念和行为实践方式,在当代绘画艺术创作实践领域是习以为常和司空见惯的,但是遥远的文艺复兴历史时期,這种看似平常的绘画艺术创作指导思想和绘画艺术创作行为倾向,却存在着一定表现程度的争议性历史特点。

在伟大的文艺复兴历史实践发展阶段之前,艺术要素或者说是技艺要素通常被具体分为两大彼此存在显著相互差异特点的表现类别,即机械艺术形态和自由艺术形态。

从艺术创作实践活动的具体化参与人员构成和来源渠道的角度展开阐释分析,机械艺术形态本身是借由生存在现实社会环境结构之中最底层的劳工群体所参与和从事的,以挣取劳动工资作为主要实践预期目标的体力活动表现形式。从这一角度展开阐释分析,绘画艺术创作的类别就归属于机械艺术类别,其在与能够被归属于自由艺术形态的诗歌艺术和音乐艺术相对照条件下,长期处于相对低下的社会历史地位之上。因此处在文艺复兴历史发展时期的绘画艺术创作活动的参与实践人员,需要长期为寻求和提升绘画艺术的历史存在地位而辩护。

西方现代艺术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演化的感官等级制度的思想体系最早萌芽于柏拉图,且在柏拉图创建和划定的感官等级制度思想体系之中。眼睛长期被视作具备最高存在等级的人体感官类型,且这一思想认知结论,到古希腊罗马时代逐步发展成为了一种具备普遍性认知接纳基础的思想,遵循生活在古罗马后期历史阶段的艺术家狄奥曾经阐释的相关观点:“眼睛比耳朵更值得依赖这种流行的见解是正确的。”从公元72年至中世纪历史阶段,这一思想观念认知结论,获取了稳定扎实且充分的发展传承,获取了广泛其扎实的群众接纳基础,遵照著名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阐释的相关观点:“最接近于心灵的感觉,即视觉和听觉”。从总体性角度展开阐释分析,视觉中心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之前极其重要的文化传统,具备极其扎实且深刻的历史性和实践性的艺术实践影响价值。

二、西方绘画写实观对中国画艺术的误读

遵照前文已经论述和阐释的相关观点,西方绘画艺术写实思想实际期望和获取的是一种基于理性主义思想基础之上的视觉真实,其本身并不是现代绘画艺术实践发展过程中所形成和存在的,具备唯一性外在表现形式的写实方式。

但是,由于中国在近代历史发展时期,存在基于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的落后性。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逐步被西方帝国主义蛮横侵略,民族自信心遭遇严酷打击,我国近代文化艺术发展实践领域逐步形成和发展了一种能够造成深远现实影响的衰败论思想浪潮。

从绘画艺术的发展演化状态的角度展开阐释分析,在一定历史时期之内,国人在负面性思想文化认知结构的直接干预限制条件之下,在未能充分关注中西方之间真实存在的文化差异格局条件下,蛮横且强行地致力于要求运用西方世界的写实观艺术思想改造优化中国画艺术创作活动的思想观念认知体系。遵照新文化运动领袖陈独秀阐释的相关观点:“要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遵从北大校长蔡元培阐释的相关观点:“学中国画者,亦须采西洋画布景实写之佳。”遵从现代绘画艺术大师徐悲鸿阐释的相关观点:“欲救目前之弊,必采欧洲之写实主义。”这些思想家和艺术家在分析近现代历史时期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演化路径过程中,片面性倡导和崇尚从西方绘画艺术世界文艺复兴以来所发展演化形成的写实主义绘画艺术创作流派和艺术创作实践活动技法,但是却未能实现对西方绘画艺术写实观的具体思想内涵的扎实充分认识,未能关注和发现西方现代绘画写实主义思想脉络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视觉主义意指和理性主义意指,给实际艺术创作实践过程中的综合效果活动状态造成了极其严重不良影响。正如绘画艺术理论研究学者邓福星阐释的相关观点:“在我们还不曾特别留意的时间阶段之前,已经形成了个比较公认的划分写实派与非写实派的标准了。在通常的情况下,那些较大程度上吸收了西方古典绘画的造型因素,即透视、解剖、光影等造型原理和手法的作品,属于写实派。”

从现代绘画艺术的实际发展演化路径的角度展开阐释分析,基于对写实主义的运用开展绘画艺术创作活动,应当充分关注和挖掘西方绘画写实主义艺术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技法要素之间的相互结合可能性。

三、结语

针对西方绘画写实观及其对中国画的误读论题,本文择取西方绘画写实观中的视觉主义,以及西方绘画写实观对中国画艺术的误读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论述分析,旨在为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人员,以及一线美术艺术创作从业人员,构筑和提供经验性参考借鉴支持条件。在充分认识西方绘画艺术写实观基础上,运用西方绘画艺术写实观针对中国绘画艺术展开科学合理的解读分析,对于指导和支持中国画艺术创作活动的良好有序发展具备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振濂.中国画形式语言探索的若干问题——关于“教学的”“中国画”的改革理念与它的学术基点[J].文化艺术研究,2008,1(01):200-213.

[2]于洋.民初画坛传统派的应变与延展——以陈师曾的文人画价值论与进步论为中心[J].美术观察,2008,(04):100-107.

[3]唐勇力.在世界范围内确定中国画艺术的地位——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学及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J].美术研究,2012,(02):30-32+41.

[4]曾筱晶.从倡导“新中国画”到“新国画运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画笔墨特征简论[J].新西部(理论版),2012,(09):119+134.

[5]李公明.论李可染对于新中国画改造的贡献——以山水写生和“红色山水”为中心[J].美术观察,2009,(01):102-107.

[6]孙瑜.从北大画法研究会到中国画学研究会——民初画坛致力画学进步的两种取向[J].美术研究,2005,(04):41-47.

[7]曾永松.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中国画课程的教学实践——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为例[J].美与时代(中),2016,(07):93-94.

[8]张立辰.“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论潘天寿先生的创作思想及中国画的发展规律[J].中国文艺评论,2016,(09):40-53.

作者:阚勇

我国绘画艺术创作论文 篇2:

浅谈徐悲鸿中国画的改良

【摘要】:在中国历史变革中,艺术也因其变革而发生突破改变,现代艺术的连续性发展,使传统的文化艺术在得到保障的同时取得一定进步。转折时期正是人民对于中国的现代艺术进行了不断的探讨反思,徐悲鸿在秉承这一观点上身体力行从而推动了现代艺术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新中国画;徐悲鸿;转折

中国的古典美术,无论是就“成教化,助人伦”作为社会道德要求,还是体现个人修养的“澄怀以观道”来说,都将较强的实用性功利色彩显现出来。我们从唐代的人物画,敦煌的宗教艺术,以及五代、北宋的山水画,都能在其看到政治、宗教、自然与艺术结合呈现的统一与协调发展。在这种表达艺术的方式上,作为主体的艺术家是从属于以上三者内在的原则而服务。然而,艺术家表现的自由,也是另一种不同表达自然、宗教、政治的自由。当表达的艺术作为工具而存在,那它鲜明的形象特征便越发的被人们理解与接受,不过自明清以来,在扬州八怪与徐渭的有着浪漫主义色彩的艺术作品里体现出了艺术家想要表达的精神,以及对艺术的个体性有了初步的客观化呈现,就这样,使中国画慢慢的发生转折,开启了我国艺术向自然本身、向人本身逐渐回归的征程,艺术在政治中得以超越,与宗教下得以还俗,使我国的绘画艺术创作回归到表现真实的生活景象、观察现实的生活环境以及对大自然客观的反映上去,就如徐悲鸿说的:“艺术之源有二:曰造物,曰生活。”[1]就是此道理的表现,艺术的转向也就开始更多的反映人性与人们的精神生活。

中华上下五千年经历了数个朝代的更替,艺术也因历史的变革而突破改变。我国艺术发展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发生了根本上的变化。在这个变化转折中,现代艺术获得连续性发展,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在得到保障的同时也取得了一定发展。在转折时,正是人民对于中国的现代艺术进行了不断的探讨反思,从而推动了中国现代艺术的主体地位。在清末民初之时,我国由于外敌的入侵,国家一度衰弱,百姓困苦艰辛。众多有志之士以排忧解难的民族精神为己任,在寻找良方救国上用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文人雅士也从“笔墨”的固有思想中逐渐脱离,在中国画的创作中加入了西方的结构造型或是构成元素等。其中陈独秀、康有为等人,将中华的复兴视为己任,在艺术、文化、思想等多方面进行探讨,在中国画的发展上他们都主张改良、革命和变法,反对对传统一味的摹仿。就这样中国画的改良革命也顺应着当时社会发展变革的主要潮流。在这关键时期,徐悲鸿身体力行于实践,将西方绘画的写实主义引入了传统中国画,顺应时代发展下的变化,真正的做到他说的“艺术是献给社会的,是给多数人欣赏的,不是少数人玩味的;是为永久时代而存在,不是为短暂时代而存在。”[2]他用独特的艺术形式为中国绘画开辟新的长远道路。

一、徐悲鸿简介及主要成就

徐悲鸿(1896年—1953年),江苏宜兴人,原名徐寿康。徐悲鸿在年少时便对绘画表现出浓厚兴趣,青年时期又辗转于法国、日本留学。由此接触到大量的美术真品,培养了独特的审美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绘画风格,既擅画油画对中国的国画也深有研究,他逐渐在绘画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徐悲鸿是“丹青巨擘、教育巨子”,他在绘画中将中西方审美相結合,以作品形式将其呈现,他在世界和民族的风格把握上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在自身成长的同时发现中西方绘画方面的差异,立志改变中国画在传播过程里困顿之境的情况。因他日本留学时观其灿烂多彩的美术发展盛况,联想到我国民族绘画于明末后进入的抄袭套路、僵化趋势。不由发出“渐渐脱去拘泥积习,而是能够仔细观察和描绘大自然,达到了高深、美妙的境地”[3]的感叹。为此,他将大自然为师,认为“美术之大道,在追索自然”[4]。

二、徐悲鸿绘画生涯的四个时期

1.创作初期

1915年,时值徐悲鸿20岁,经友人帮助考进上海复旦大学就读法文系,在半工半读的状态下自学素描,通过在那段时间的学习,徐悲鸿结识了高奇锋、周湘等擅画油画的几位著名作家。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思路,风格自成体系,通过与康有为的探讨,康有为对绘画的观念启示了他,绘画要在写实的基础上讲求新意,成为徐悲鸿艺术创作的重要准绳。之后,徐悲鸿获得了去日本东京研学美术的机会,在学习期间,潜心观赏临摹了大量的真品佳作。就这样徐悲鸿于青年时期,就在绘画技巧方面达到游刃有余的地步,康有为称赞他为“画天才”,并称赞他的画作“写生入神”。这一时期的主要创作作品为《自画像》、《老妇》、《抚猫》等。

2.创作成长期

在1926年,徐悲鸿从新加坡回到上海后开始发表演讲、撰写文字、出版画集,并举办画展在上海,由此他的作品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徐悲鸿在创作上用幽静的笔调描摹与之相反刚健的题材。这一时期主要的代表画作为《九方皋》、《田横五百士》等。

3.创作成熟期

中年时徐悲鸿历尽人间沧桑,从彷徨走向清醒,在艺术造诣上穷追猛进,多用传统技法的合理想象在作品中呈现他的现实理想。而此在绘面技术、形式上标新立异,独树一帜。这时期徐悲鸿的代表作品有《愚公移山》、《山鬼》、《泰戈尔的像》等。

4.创作升华期

徐悲鸿的艺术创作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成形、发展、成熟、再进步。他自成一派的绘画技法,逐步加强的写实能力,使徐悲鸿的绘画作品在广受赞誉的同时又备受争议。他的作品多画人物,虽然在色彩上不是靠艳丽的色彩博人眼球,但是却能感受到气韵之蓬勃,笔力之深沉,寄线于内,在作品中便能感受领略到欧洲之画风。徐悲鸿为了使中国画改革出新总结出在艺术创作中“古典和写实主义的造型,加浪漫主义和印象派的色彩,再加上印象派后期的感性”[5]用这经典的论断,彰显画面色彩的重要性,进一步再认知上升华绘画作品创作。也是在褒贬不一的声音下,美术评论家称这一时期的徐悲鸿推动了一场“国画革新运动”,他把西方绘画中的写实风格融入到传统中国画中,开启了中国画的新篇章——“新中国画”。

三、徐悲鸿的画作里的中外结合

一种观念的形成发展,都伴随着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徐悲鸿在改良中国画上也因为各种原因在不同的时期表现不一样的面貌和特征。徐悲鸿在绘画艺术上中西结合,为“新中国画”做了巨大的探索和努力,徐悲鸿在造型艺术上认为素描才是一切的基础,这也作为了徐悲鸿艺术理论中最为经典的存在,这也是素描对于绘画重要性的首次声明。许多画家们受到了徐悲鸿在其创新的“新中国画”的影响下,受到了启示,开始探索新的画法共同为中国画未来的发展探索新的方向。并且徐悲鸿所坚持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与教学中应用的素描理论与技法在传统国画中的应用,对现代绘画的发展起到了大大的推动作用,他融合中西特色的绘画作品也代表了中国画的韵味流变。

1.绘画语言形成

在徐悲鸿的画作中,将多种文化融合重组,实现不同绘画技巧的融合。在徐悲鸿的西洋画和中国画中均表现出中体西用、以西润中的绘画方式。这种绘画方式是徐悲鸿在绘画语言上的创新。徐悲鸿在创造中将描摹传统画的痕迹抹去,创造出新的、浑然天成的作品,使自己的风格清晰明朗。他的中国画,注重写实风格在笔墨上,在空间的处理上又利用焦点透视表现出立体的三维纵深感。在徐悲鸿的绘画作品中,无论哪种形式都呈现了西洋画与中国画在结构上的完美结合。

一是构图上借鉴传统中国画的构图模式,二是引入西方绘画中的光线构图与写实主义风格应用到绘画中。

2.绘画语言创新

徐悲鸿在绘画语言方面对传统的笔墨语言进行了改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绘画中始终使用传统的中国画颜料;二是,坚持用傳统的用笔运墨方式画画;三是,在绘画上沿用传统的题跋方式。还有,徐悲鸿绘画语言创新中的特色也是在墨骨法和勾勒法的改良上,正是在多变的用笔方式中达成一种和谐统一,正是徐悲鸿想要在艺术中所展现的。

四、徐悲鸿中国画的影响

一方面,徐悲鸿是一位成就非凡又备受争议的的画家;另一方面,他更是中国画改良运动中的领军人,徐悲鸿对中国画的改良,使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的中国画走向世界,为世界艺术家所熟知。又在传统技法上做出合理的传承,将中国绘画技巧中的精髓予以提取,活学活用,使一批青年画家在学习中受益匪浅。徐悲鸿在中国画的改良中,既注重古典与现实的关系,又在继承中发扬古典境界。在徐悲鸿的绘画作品中,宁方勿圆,宁拙毋巧,在秉承传统中国画绘画的造型风格上兼具形色与神韵。 徐悲鸿曾说:“绘画必须为人生,为社会服务。”他用掌握的绘画技法和理想信念,支撑起他绘画成就的大厦,筑造起他在教学领域对后世美术作品影响的坚实地基。

在美术教学领域,徐悲鸿引入西方的学院制度到中国,创办美术学院。完善了美术系统化教育,他认为:“美术教育是第一位的工作,创作活动只居第二位。”[6]除了将西方写实主义素描沿用至今到美术课堂,徐悲鸿在美学思想上将绘画中的真善美也引入到我国的美术教育当中,正是美术教育的发生发展,使得我国青年学生对中国画的认知与创造上能够不断地推陈出新,使艺术紧随时代的进步越走越远。如果每一位艺术家都有为所处时代塑造形象内蕴的任务,有着有艺术传达民族精神的使命。那么诞生于转折时期的艺术就不只是历史的传递者、追随者而是作为先行者的存在。艺术的历史性不在于其表现的内容所涉及的历史变故和时代变迁,我们对艺术的解读才有历史的根本意义。

作者简介:刘欣宇,女,汉族,河北承德人,长春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9级在读研究生,专业:美术学 研究方向:绘画

注释:

王震.徐悲鸿文集[M].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89.

2 徐悲鸿.徐悲鸿论艺[M].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97.

3 徐建华.为人生而艺术徐悲鸿自述[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10.

4 徐建华.为人生而艺术徐悲鸿自述[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194.

5 杨先让.徐悲鸿[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6 徐建融.徐悲鸿[M].古吴轩出版社,1999.37.

参考文献

[1] 徐建融.徐悲鸿[M].古吴轩出版社,1999.

[2] 王震.徐悲鸿文集[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

[3] 杨先让.徐悲鸿[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作者:刘欣宇 王子林

我国绘画艺术创作论文 篇3:

浅谈南洞庭湖风景资源与绘画艺术的关系

摘要:南洞庭湖作为洞庭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拥有自然资源、人文环境、辽阔水域等风景资源优势,对绘画艺术创作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篇文章先是简要叙述南洞庭湖风景资源,随后具体探究南洞庭湖景观变化多样为绘画艺术的创作提供灵感、南洞庭湖优美风景与地理位置优势并存促进绘画艺术的创作等南洞庭湖风景资源对绘画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南洞庭湖;风景资源;绘画艺术

近些年来绘画写生创作在绘画领域掀起新潮流,因此如何将南洞庭湖的风景资源与绘画艺术相融合就变得尤为重要。这篇文章以多样性的植物资源、动物资源的丰富性、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等南洞庭湖风景资源的简要介绍为写作切入点,随后具体探究南洞庭湖风景资源对绘画艺术的影响。

一、南洞庭湖风景资源简析

第一,多样性的植物资源。总体来讲,南洞庭湖处于热带与北温带的过渡地域,其不仅具备充足的光照还拥有丰富的水源,有利于植物资源的生长与繁殖,且随着水陆的变迁南洞庭湖逐渐呈现植物多样性的变化特征。根据数据资料的统计显示,南洞庭湖地区一共有900多种植物种类,其中可供给药用的植物有46种之多,是最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风景资源之一。第二,动物资源的丰富性。南洞庭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性湿地资源之一,其中主要有174种鸟类、120种鱼以及15种哺乳动物,其亚热带物种资源较为丰富。第三,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南洞庭湖位于长江文明的中心地区,在10几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居住,其具有丰富的历史性,可以为绘画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1]。

二、探究南洞庭湖风景资源对绘画艺术的影响

从南洞庭湖的地理位置上来看,南洞庭湖主要位于洞庭湖的西南部地区,其不仅具有具有辽阔的水域资源还以其独有的生态环境特征形成了兼具水景与风景的景观资源,在无形之中推动了绘画艺术的进步与发展。

第一,南洞庭湖优美风景与地理位置优势并存促进绘画艺术的创作。总体来讲,南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地势最为平坦的区域以丘陵和平原为主,其视野开阔,适合绘画写生;南洞庭湖的河流走向纵横交错包含众多的湖岛和湖州,其中湖泊与山脉之间交相辉映,每当秋季来临会有大量的海鸥白鹭在上飞翔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从绘画艺术的角度来看,南洞庭湖地区将湖泊、丘陵、平原进行融合其不仅为绘画艺术的创作提供宽阔的视野,还可以让绘画创作者从不同的层次感受南洞庭湖景观的优美[2]。

第二,南洞庭湖景观变化多样为绘画艺术的创作提供灵感。南洞庭湖的水域起自白沙长河其融合了长江和其他湖泊的众多河流,不仅水域面积异常宽阔,还以其独有的淡水湖泊构成了壮观的风景资源。与此同时,南洞庭湖在不同的季节其水位变化较为明显,潮涨潮落形成了独有的风景资源。例如:夏季的南洞庭湖会使湖水的颜色与天空的颜色相互辉映;冬季的南洞庭湖会呈现沙滩、芦苇沼泽、苔草沼泽等景象,为绘画创作者的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风景资源与创作灵感[3]。

第三, 南洞庭湖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民俗风情为绘画艺术创作提供基础资源。与绘画创作地区相关的自然景观和人为景观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会给绘画创作者提供亲切的自然感知与认知,也会使作者惊讶于南洞庭湖悠久的历史文化。例如:始建于乾隆时期的镇江塔矗立于南洞庭湖上,与整体南洞庭湖相互依偎十分壮观;处于南洞庭湖南面的大面积绿洲,其洲上长有大量的杨柳在春季涨潮时期,会形成春柳迎风拂面的壮美景观,将南洞庭湖的风景资源与民俗景观相融合可以充分激发画家的创作积极性[4]。

第四,南洞庭湖的写生基础有利于长期居住。近些年来随着自然资源保护力度的加强,已经有一些群体开始自发的进行南洞庭湖资源的保护工作,以此促进南洞庭湖风景资源绘画创作的发展。例如:有关民间企业部门在南洞庭湖地区建立“美术馆”,其不仅在美术馆内部收藏众多的画家名作,还邀请知名作家来到南洞庭湖进行风景资源考察与绘画创作,逐步提升南洞庭湖风景资源的知名度[5]。

近些年来,喜爱南洞庭湖风景资源并将其与绘画创作相融合的作者越来越多,其由于自身在绘画领域的影响力会逐渐带动其他画家及其学生来到南洞庭湖进行绘画创作,也会逐步带动南洞庭湖地区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

结语:

综上所述,利用南洞庭湖风景资源来进行绘画创作对于区域经济的增长、自然风景资源的保护、绘画领域的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通过南洞庭湖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还可以达到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的协调发展,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

参考文献:

[1]袁文芳.《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湖湘系列水彩画创作报告[D].湖南师范大学,2017.

[2]彭蕾,陈黎明.桂北区域文化建设中油画本土化艺术研究[J].美术界,2017(9):73.

[3]陆丽娟,陆俞志.乡土情怀——泛漓江流域艺术创作群落研究[J].美術观察,2016(1):105-110.

[4]刘新宇.当代油画风景中的人文情怀与地域差异[D].华中师范大学,2016.

[5]陈丹萍.色调在水彩风景画中的表现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

基金课题:

南洞庭风景绘画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研究——以沅江为例 益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 部分成果 课题编号:2015YS03

作者简介:

刘高瞻 湖南城市学院艺术学院 副教授 长期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

作者:刘高瞻

上一篇:入盟申请书(精选2篇)下一篇:少先队员申请书(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