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德育养成教育论文

2022-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德育工作与养成教育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养成教育是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小学生进行求知和做人的基本行为规范教育,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生德育养成教育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生德育养成教育论文 篇1:

小学生德育品格养成教育初探

所谓养成教育,就是指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以及习惯的教育。任何人在其成长过程中,都会在各方面形成自己的习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受益一生,而坏的行为习惯则会让一个人深受其害。因而习惯极其重要,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一个人命运的威力。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年龄,所以这一时期对其进行养成教育,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故而,作为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好的行为习惯为己任,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待有利于学生一生的发展。

一、提升自身素质,言传身教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1)师生共同遵守校规校纪。校规校纪是在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而形成的。所以,师生应认真学习有关条例,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重点抓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制订开展养成教育的具体措施,教育学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使用文明语言,礼貌待人,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

(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学生一天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与教师在一起。每个星期一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老师正规的礼仪动作给学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给学生播撒了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良种。

教师要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不应该只教书,不见人,不能当“教书匠”。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认真探索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的规律,把说在嘴上,写在纸上的“教书育人”切实装到心里,落实到行动上,自觉站在育人的高度进行教学。

二、结合课堂知识,渗透思想品德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使人受益一生。而小学阶段是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故而十分重要。作为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机渗透预习、复习习惯,听的习惯,读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遵守纪律,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等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形成习惯。如: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好习惯;语文课要求学生把课文中描述有关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的部分找出来,加以分析理解;音乐课上,在音乐欣赏、解读歌词、了解创作背景中让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教育;思品课结合有关课文辨析、导行……

通过各学科渗透,使行为规范教育与训练深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学生吸纳,并在学习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如,每年的清明节可组织学生去烈士纪念碑前扫墓,缅怀烈士的英雄事迹,从而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知道珍惜现在所拥的学习和生活。

三、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合力,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小学生的活动范围比较小,其活动范围不外乎家庭、学校及社区,其行为习惯形成的地方也主要在这里。作为小学教师,我们首先搭建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桥梁,通过家访、开座谈会、对家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家庭教育提出明确的要求,如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务,不让孩子进游戏厅,如何培养孩子在家的习惯养成等,形成共识。在学校里,老师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回到家后,家长对孩子也要严格要求,不断督促和强化他们防止坏习惯的滋长,以便于继续深化养成教育,并让教育在实际的生活中得以运用。这样,家长和教师在養成教育方面,就能达成共识,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良好行为习惯的习得,需要从复提醒来巩固

小学生活泼好动,自我约束力差,一种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从复提醒不断强化。据说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年过8 旬仍能准确地背诵出圆周率小数点后面100 位数字。有人问他是怎么记住的。他回答说:“说起来也简单,重复,重复,再重复!”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细致的过程,不能寄望一朝一夕就可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复。通过长期的反复宣传、实践,学生就能逐渐了解、熟悉校纪班规,继而多数学生才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被迫遵守形成一种习惯遵守,再而经过继续的深化实践,最终才能变成自觉遵守。

五、增加行为习惯评价,促进学生养成教育

评价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通过评价学生的行为习惯,促使学生的养成教育。对学生进行“安全、卫生、纪律、学习”四大评比,在评比中坚持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出纠正,周评比以流动红旗鼓励促进,月总结不断提高深化。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竞争,使每位学生时时处处既能自觉管理好自己,又能监督别人,按照常规要求去做,也促使少数没有达到规范要求的学生自省,从同学的批评中认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规范化。

成年人的行为有道德与法律的规范,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就要靠教师不断的规范与帮助,而且要时刻提醒、常抓不懈。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养成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己为主,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树立“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必将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作者:冉从辉

小学生德育养成教育论文 篇2:

浅谈小学生德育工作之养成教育

一、德育工作与养成教育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养成教育是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小学生进行求知和做人的基本行为规范教育,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能在德育工作中促成学生的养成教育,利用培养习惯的养成教育形式,让小学生从平时的一言一行做起,那么,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就会由浅入深,素质教育更有效。由此可见,要确保小学生德育工作有效实施,教师对小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势在必行。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

小学生的辨别能力较差,模仿能力极强,看到不文明行为很容易就学着做,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习惯因此养成,如打架、说粗口、随手丢垃圾等等。父母对孩子过度宠爱,事事包做,小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和责任心不强,依赖心理尤其严重。同时,由于社会风气影响,家庭过度宠溺或者是父母管教不到位,学校教育在小学生心理教育方面的教育力度不够,小学生性格偏激,心理承受能力差。某学校学生因为违反校规后无法接受学校的批评教育,自杀身亡。

三、对德育工作中的养成教育的几点看法

(一)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品德,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热爱劳动,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使其达到身心平衡发展。在养成教育过程中,可以经常举办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比如,在课堂上讲不能对地丢垃圾,要保持卫生清洁等等,不如把学生带到大街上,带到公园里,带到郊外,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感受保持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样的教育很容易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可以使学生真正明白怎样去做一个爱护环境清洁的人,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有效达到养成教育的目的。

(二)定期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小学生缺乏理性的认知能力,但有着比成年人更敏锐的感受能力。小学生稚嫩的内心承载着成长过程中的一切境遇。心理决定行为,心理问题必然导致行为问题。可是,当家长和老师被孩子的行为“吓着”的时候,是否会惊诧自己对孩子的心理世界的无视与无知呢?心理问题可以毁掉一个孩子,而正确、及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又能改变孩子的行为,甚至改变孩子的命运。在进行德育教育工作的时候,应该充分关注孩子的心理世界,教育孩子做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养成教育重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更应开设相关的心理辅导课程,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多开展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沟通能力,让学生通过活动适当地释放压力,同时也增强学生的交往能力。

(三)树立榜样,从行为细节抓起

关注学生的行为细节,精细化实施养成教育,有利于把教育渗透于小学生日常行为的各个环节中。例如晚上在家完成作业时,把第二天上课要带的书本文具等收拾妥当;上课听讲时端正坐姿,课堂上不交头接耳说悄悄话;上下楼梯靠右行,不在楼梯走廊追逐打闹,不随地丢垃圾;升旗活动时按时参加,列队整齐,敬礼时手势正确等等。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长处,适当给予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教给学生正确处理问题的方式、思路,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进而促进自信心培养。

(四)家校结合,共同促进

父母和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对学生的养成教育需要家长的关注和支持,进行养成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家长的配合和一起努力。家长在家庭生活中注重培养和督促孩子各方面的行为习惯;教师通过校讯通、微信、等多种方式与家长沟通,及时告知家长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和活动状况。

总而言之,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在长时间的生活和学习中逐渐养成的,需要学校的精心教导和严格要求,需要家长和学校的亲密配合和努力,需要我们学生认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并有决心改掉自己的不良习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安全习惯等,才能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从而促进学生的素质提升、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 邹韵文

作者:郑燕霞

小学生德育养成教育论文 篇3: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小学生德育重点

内容摘要:德育有其普遍规律,小学生的德育有其自身的特点,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小学生德育的重点。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小学生德育的重点任务之一,“行”是“知、情、意”的集中体现,对于小学生而言,在德育工作中宜选择“行”作为切入点;小学阶段的德育,尤其是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影响小学生一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工程;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是:①全面规划、循序渐进。②降低重心、小处着手。③教师主导,学生践行。④及时强化、持之以恒。

主题词:养成教育、德育重点

新中国建国以来,人们从几十年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建立起这么一个共识:德育为首、教育为主、育人为本。这是人们在教育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然而,德育工作必须切合实际,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才能收到显著效果。德育有其普遍规律,而小学生的德育有其自身的特点,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小学生德育的重点。

一、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小学生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学生的道德品质由四个方面构成:一是“知”,即道德知识,是人们日常说的为人处事的道理;二是“情”,即道德情感,是对人对事的爱与憎、向往与排斥的情感;三是“意”,即道德意志,是影响个体行为的内在心理力量;四是“行”,即道德行为,是遵守或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表现。这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知、情、意、行”。只有在这四个方面都得到健康的全面的发展,才具备符合人类文明社会规范的道德品质。因此,我们的德育工作,就是要在这四个方面培养和促进学生的发展。“知、情、意、行”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而“行”则是“知、情、意”的集中体现。在德育工作中,根据不同的人和事,不同的情境实际,可以从“知、情、意、行”中选其一方面作切入点,但最终必须使四个方面都得到综合统一的发展。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等方面发展水平的局限,他们对高深的大道理难以深刻理解,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事物不好学习和把握。因此,在德育工作中,宜选择“行”作为切入点,把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为小学生德育的重要任务,让小学生在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促进道德知识的掌握,逐步丰富健康的道德情感,不断坚定道德意志,达到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目的。

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工程

儿童出生后,其有一些本能是先天具有的,是从祖先那里遗传、继承过来的,不需要经过学习,跟其他动物一样,这是他们的生物性或者叫动物性。但是他以后要融入人类社会必须学会人类社会中所必备的基本知识、游戏规则、生活与工作的本领,这就需要接受人类社会的教育。儿童所受的教育越优质,越全面、越深刻,他们自立于世的能力,融入社会、改造社会、创造财富的能力越强。而德育是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良好的德育是儿童学习和发展智育、体育、美育及其他方面知识技能的保证。没有良好的德育,儿童接受智育、体育、美育等均失去方向,失去动力,更谈不上获得优质、全面、深刻的教育。学生在儿童及青少年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基础阶段,是其道德知识正在积累,道德情感逐步建立,道德意志逐步发展,道德行为逐步形成和定型的阶段。心理学实验证明:改变一个旧的动力定型比建立一个新的动力定型要困难得多。这个阶段是他的接受教育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德育,尤其是对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影响他们健康成长乃至其一生的基础工程。在这样一个基础工程中,任何一种德育现象都不是小事,任何一种行为习惯对他们一生的影响都事关重大。小学德育工作必须毫不含糊,不折不扣地摆在教育工作的首位,而抓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则是小学生德育的重点,尤其要深入、细致、全面、到位,为他们一生打下扎实、深厚、牢固、健康的思想品德基础。

三、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

1、全面规划、循序渐进。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几次教育,几个月就可以实现。它需要全面规划,精心引导,不断训练。学校必须系统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以这些要求为准则规范日常行为。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其意义和作用在哪里,使他们产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在动力。学校必须根据小学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等不同年龄阶段,作出不同的具体要求。如低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其学习、生活、活动都发生很大转折,必须培养他们逐步适应小学学习和生活的行为规范、逐步养成完成学习任务、正确的日常生活和尊敬长辈习惯;中年级学生要养成自觉学习、日常生活自治自理、尊敬长辈、团结友爱的习惯; 高年级学生要养成主动学习、善于思考,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有责任感,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坚持正义的习惯。在小学六年中,让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狭窄到广阔、由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2、降低重心、小处着手。

一张白纸,好绘最新最美的图画。然而绚丽多彩的图画,必须一笔一笔地着墨。同理,要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点滴之墨可以构成画图,点滴之水可以汇成江河,点滴的良好行为可以构成美德。对小学生的德育,不可不宣讲道理,但必须降低重心,必须把深奥的大道理化为学生容易理解的,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的具体要求和行为。如爱国主义教育,从爱集体、爱学校、爱家乡的一草一木、爱社会公益活动、爱护公物和公共设施做起,让他们在这些具体的行为中结合日常的教育,逐步理解和丰富爱国主义的内涵,形成爱国的思想品德。只有在降低德育重心,才能在小学生德育中避免大而空,脱离学生认识实际和年龄特点实际的现象。只有对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一件件小事进行明确的、严格的要求,让学生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日常言行举止做起,才可能理解优良品德的内涵,才可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种养成教育必须贯穿于小学教育和管理工作全过程,形成规范,转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

3、教师主导、学生践行。

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计划、有目的地、具体细致地引导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使之文明、大方、得体。为此,我校结合《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的各种具体行为提出明确的要求,制订了《学生良好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实施方案》,《良好行為习惯检查考核制度》、《文明学生行为规范标准》、《行为规范文明班评比标准》。通过国旗下的讲话、主题班会、墙报专栏、举办“学守则、明规范”知识竞赛,文艺表演,文明行为规范达标评选,文明班级评比等系列活动。在教师的主导下,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严于律己,躬行实践,每一点一滴的言行举止都严格规范,使学生的行为从不规范到规范,从不文明到文明,从被动到主动,逐步形成 “动力定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 及时强化、持之以恒。

学生的良好行为要形成习惯,需要一个过程,有一个形成的规律,每一种行为都只有经过反复的强化,才可以产生“自动化”突进,也就是形成习惯。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贵在一个“恒”字。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几年如一日,长期培养。如学生每进到学校后,该做什么?怎么做?每天回家后,该做什么?怎么做?在公众场合该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情况下要向人问好?什么情况下要向人说“对不起”?什么情况下要向人致谢?什么情况下说“无关系”?什么时候该动?什么时候该静?这些都是天天会面对的,需要教育与训练学生恰当做好。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形成于日常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升格于教育者与长辈的评价中。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可能靠几次突击性的活动,掀几次高潮可以实现,而是正确引导、创设环境、在学习和生活的各个环节中长期训练、及时强化、潜移默化而逐步形成的。因此,我们坚持:

(1)每日一检查

从高、中年级中,抽出一批部分作风正、品德纯、举止端、能力强的学生干部,组成“文明之风”检查组,天天轮值,利用课余时间,分工检查学生仪容仪表、个人卫生、教室、公区卫生,课外言行举止表现,做好记录,遇不良现象、不良行为及时纠正或报告老师。教师在每天的课堂教学,生活管理中,指导和督促学生规范坐言起行。

(2)每周一点评

在学校层面,利用升旗礼仪式或校会,每周一次对学生中的现象、文明集体创建与检查情况进行全校性评议,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在班级层面,利用班会对本班学生中典型事例予以点评。达到及时鼓励先进,树立典型,鞭策后进,颂扬优秀,纠正不足的目的。

(3)每月一小结

每月一次对学生执行《规范》、《守则》执行情况的总结,对文明集体建设进行阶段性的评比总结,肯定一些先进经验,表扬一批先进集体与个人典型,颁发流动红旗,让学生尝到创先争优的阶段性成果,并使其产生新的动力。

(4)每期一奖励

期末对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步显著学生给予隆重的表彰奖励。在表彰奖励大会上,邀请家长参加,让获奖学生与家长一起上台领奖,以增强表彰奖励的正效应。大力推崇集体荣誉精神,大力推进家校合作,大力树立正气,增强正能量。升华校园文明文化,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创设优良的氛围与环境,激发了他们提升自我的内在动力。

多年来,我校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根据小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强化德育工作,突出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这一重点,有效地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学校成为教师乐教,学生好学,家长放心,社会赞誉的文明集体。

作者:孙青义

上一篇:办公室总结大全下一篇:城市地标之地域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