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投资基金评价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者简介:余浩(1987年—),男,湖北公安人,工作单位:云南财经大学,职务:研究生。摘要:我国证券近年来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扩大,已经成为机构投资者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在开放式基金与封闭式基金之间,选择何种投资策略能够更好的规避风险,以及各种投资策略的绩效如何等问题逐渐引起了投资者和理论界的关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证券投资基金评价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证券投资基金评价论文 篇1:

金融系统工程的一个案例:证券投资基金评价研究

[摘 要]金融系统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对金融系统工程进行简略分析,并以证券投资基金评价为案例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通过研究意义与研究背景的分析,明确证券投资基金的概念与作用,并进一步阐述基金的意义。针对我国证券投资基金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对我国证券投资基金评价发展举措的建议。

[关键词]金融系统工程;证券投资基金;评价策略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8.125

1 金融系统工程简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各个国家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跨境资本流动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呈现日新月异的发展现状。金融系统对国家经济产生明显影响,金融体系是一个具有高度复杂结构的系统,且不断发生演化。金融系统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多层性、规模巨大性等诸多特点,受到决策不确定因素影响,金融系统更加趋于复杂性。

2 证券投资基金评价案例分析

2.1 研究意义

证券投资基金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间接集合投资模式,是经济市场发展产物,与人们专业化理财服务需求相吻合。证券基金运作涉及大量投资专家的基金管理公司的运作与管理。证券投资基金具有间接性、投资费用低等特点。我国基金多为契约型基金,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现状相符。

2.2 研究背景

我国基金业始于1991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其发展里程碑为《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实施。由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与渣打银行集团、汇丰银行集团联合创立的中国置业基金,是我国首个规范化投资基金。随着经济与基金行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基金亮相沪深交易所,开辟了我国基金发展新时期。基金发展的同时,我国金融监管也在不断发展。《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与实施,促进了我国基金行业的规范化发展。

2.3 基金评价意义

基金评价对象包括投资者、基金管理公司、基金本身以及基金市场。有效的基金评价对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和谐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可以帮助投资者掌握基金知识,进行理性投资,同时又可以加强相关部门对基金管理公司的有效监督。通过基金评价对基金进行评价与考核,有利于企业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是完善我国基金市场,规范我国基金业健康和谐发展的有效切入点。

3 我国投资基金评价问题分析

3.1 基准选择

相比模型选用,基准的选取对业绩的影响更大,业绩比较基准成为投资者评价基金管理公司业绩的重要指标。随着基金市场不断发展,基金产品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不同基金需要选择不同的比较基准。比较基准是证券基金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国内基准指标体系建设与应用仍存在一定漏洞,无法经受长时间的考验,也无法获得广大投资者的普遍认同。

3.2 样本选择

样本选择也是证券基金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样本选择是否公平合理,是否存在生存偏差成为金融界广泛议论的话题。不同样本群体,选取样本时间等都会对样本分析结果产生直接影响。由于我国基金业发展时间较为短暂,样本数量有限,导致基金可能偏离初始承诺的投资理念,样本调查所呈现的问题并不能反映实际情况。

3.3 我国基金产业实际价值的确定

基金净值是评判基金业绩的重要量化指标,其是否科学合理对于维护基金相关人员合法权益具有重要作用。国内基金净值计算方式为股票市值、现金与国债市值相累加,此计算方式考虑范围较为全面。但我国基金重仓股现象比较普遍,导致净值计算存在一定水分,无法对我国基金产业实际价值进行估量,还会增加基金持有人成本。

4 发展证券投资基金策略

4.1 加强基金立法,监管与自律工作

证券基金监管可以分为3个层次:法律约束,规章制度约束,自律管理。通过相关法律法规构建我国证券投资信托制度的法律框架,塑造良好的证券基金发展环境,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通过规章制度,细化基金管理工作内容,充实管理机制,确保基金管理人行为能够有章可循。通过人员和行业自律,强化基金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约束相关工作行为。

4.2 加强基金信息披露机制建设

有效的基金评价依赖大量有效基础数据信息,包括数量性信息、描述性信息等。建立有效的基金评级体系,必须加强相关数据信息的披露。首先证券基金监管部门可以要求企业公开基金投资目标、投资范围等内容,明确对基金契约等法律文件中的定义阐述。避免企业运用模糊化、空泛化、概念化的语言进行描述。加强基金内部管理运作信息沟通与交流,及时改进基金净值核定计算,促进信息流通与披露。

4.3 为基金发展提供稳定的税收优惠

证券投资基金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信托,其财产利益主体未发生转移。政府需要对基金运作进行必要的税收优惠,推动我国基金业和谐快速发展。以税收优惠为导向,缓解目前存在多重征收基金税收的问题,逐步与国际通用税收政策接轨。结合我国投资行业与投资者实际情况,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税收优惠体系,为投资者提供稳定的政策预期,有利于证券基金市场形成较为稳定的资金补充渠道,有利于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栓红,汪寿阳.金融系统工程的一个案例:证券投资基金评价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8).

[2]陈人欢.香港、新加坡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厦门:厦门大学,2007(6).

作者:陈海涛

证券投资基金评价论文 篇2: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评价与分析

作者简介:余浩(1987年—),男,湖北公安人,工作单位:云南财经大学,职务:研究生。

摘 要:我国证券近年来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扩大,已经成为机构投资者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在开放式基金与封闭式基金之间,选择何种投资策略能够更好的规避风险,以及各种投资策略的绩效如何等问题逐渐引起了投资者和理论界的关注。本文先对题干中的两种基金特性进行对比,然后对基金有关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若干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开放式基金;封闭式基金;投资价值;后金融危机

一、我国证券基金发展状况和背景

着中国证券市场的不断成长,证券投资基金迅速发展基金,且规模不断膨胀,品种日益丰富,成为机构投资者中的一支重要角色。

大量学者随之在该领域进行了积极的研究。然而,国内外对于开放式基金与封闭式基金的价值研究,定性研究是主导,定量研究却乏善可陈,并且大部分研究方向和思维均是两种基金的某一种而着重展开,缺乏统筹分析和对比解刨。同时,由于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起步较晚,发展时间也就十年左右。因此相关研究还不够丰富和透彻。

二、开放式基金与封闭式基金的特点比较

开放式基金月封闭式基金由于设立时的规则以及收益方式存在差异,所以具有各自的特点,简要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点不同。

1.基金期限不同。封闭式基金通之后以谓之“封闭”,往往意味时间固定。通常在6年及以上。另外,封闭式基金在到期时,基金持有人既可以让公司按持有份额来清算,也能让基金公司将其转变为另一种性质基金。

2.影响基金价格的主要因素不同。无论封闭式基金或开放式基金,基金单位资产净值是形成或决定基金价格的基础。然而,虽然两种基金的初次发行价格十分相似,即用面值乘以一定的百分系数,可是之后的价格成交规则大相径庭。

3.内部投资方略不同。对封闭式基金而言,其总的份额是固定不变的,也就是资本恒定。这意味着基金管理者可以按自身的需要进行长远的规划和投资,而不用背负被抽资的压力。相反,开放式基金则有此顾虑,他们在研规相关策略的同时,要考虑基金规模的缩水。

从上可以看出,两种基金模式各有利弊,下面我们将对两种基金的价值作一些对比,而相关数据的来源,我们考虑选用了后金融危机时段下的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市场表现状况。

三、开放式基金与封闭式基金投资价值的比较

(一)关于成本的考虑和比较

其实,基金的投资成本主要涵括两个方面,一是交易场所不同导致的差异,另外则是单位买卖价格的不同。对于封闭式基金而言,其交易场所自能是证券市场,如此单一的交易场所决定了,其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供给和需求。相比较而言,开放式基金的表现价格,更多依赖于其代表基金的的资产净值。

为了使我们的研究更具有实际意义,也为了增强可行性。我们下面的具体操作中,有目的的忽略了投资成本因素,因为影响它的方面太多,难以可靠计量。相反,我们立足于能准确得到并且便于计量的基金内在价值。

(二)两种基金的投资收益对比

在这里,我选取了2012年和2013年的开放式基金和封闭式基金的每周净值作为研究对象,开放式基金的数目繁多,而封闭式基金是一种只减不增的局面,因此,选取了所有的封闭式基金和30只规模较大,代表性较好的开放式基金。

表一 12、13年开放式基金与封闭式基金每周收益率的对比平均值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到,在2012年期间,开放式基金的收益率的各项指标均高于封闭式基金,在2013年的时间内,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封闭式基金的表现则更强劲一些。而对于整个观察期内,开放式基金的收益率略好于封闭式基金的收益率,这表明在长期股市处于熊市行情里,开放式基金净资产增长率略高于封闭式基金。

四、开放式基金与封闭式基金投资风险的比较

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由于将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放在一起进行相互比较,所以对于基金市场投资风险的计量我们选择用年变化浮动波动率来反映。

表二:两种基金相关风险系数的对比

上面的表格说明,在变化浮动率方面,开放式基金对兄弟基金的表现要大的多。当然,变化浮动率大意为着风险值高,而较高的风险背后,当然也蕴藏了更大的收益和更高的亏损。而表格中的变化浮动的不同自然主要来源于其内在性质的不同,即是否能够赎回。而我们通过对比得出的结论也应运而生:开放式基金的风险性要大于封闭式基金。

五、对后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基金的展望和建议

首先,强化监管,加速立法。所谓后发先至,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教训,结合国情,不断摸索适合我们实际情况的新路子,避免不必要的弯路。在立法和监管方面,是存在很多成功的例子供我们思考和吸收的。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改善证券市场最基本投资对象以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是为了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大力推进股指期货市场发展。作为期货交易发展而生的的新类型,我们早已进行推出并且切实运行。也这意味着我们具备了相关交易的基础设施和条件,同时对于基金行业的发展无疑是一阵令人振奋的东风。

参考文献

[1] 李翔、林树、陈浩:《为什么基金投资收益与基金规模负相关——一个新的理论解释》,《学海》2009年第2期。

[2] 孟辉:《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对金融稳定的影响》,《证券市场导报》2006年第5期。

[3] 王美今:《我国基金投资者的处置效应——基于交易帐户数据的持续期模型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作者:余浩

证券投资基金评价论文 篇3:

证券投资基金评价的国外文献综述

摘 要 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行为和投资绩效的研究,是从基金诞生以来引起金融界不断探讨的课题。对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我国基金业,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非常必要,而对国外的先进方法及理论进行研究借鉴更是不可或缺的。

关键词 证券投资基金 投资绩效 文献综述

1952年3月,Harry M Markowitz(1952,1959)在《金融杂志》上发表《资产组合的选择》,提出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PT),在一系列假设的基础上导出了最优化投资组合,确立了关于投资者在权衡收益与风险的基础上最大化自身效用的方法,并完整定义了证券组合预期收益、风险的计算方法和有效边界理论,奠定了投资理论发展的基石。

在Markowitz的基础上,美国学者William Sharpe、John Lintner、Jack Treynor和Jan Mossin提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该模型研究证券市场中资产的预期收益率与风险资产之间的关系,以及均衡价格的形成机制,是现代金融市场价格理论的支柱,广泛应用于投资决策和公司理财领域。

Treynor(1965)认为基金管理者通过投资组合应消除所有的非系统性风险,因此用单位系统性风险系数所获得的超额收益率来衡量投资基金的业绩。特雷诺指数以基金收益的系统风险作为基金绩效调整的因子,反映基金承担单位系统风险所获得的超额收益。指数值越大,承担单位系统风险所获得的超额收益越高,开放式基金的绩效越好,基金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所冒风险有利于投资者获利。

Sharpe(1966)通过总风险与收益对比的方法衡量基金业绩,提出了夏普指数。夏普指数代表投资人每多承担一分风险,可以拿到较无风险报酬率高出几分的报酬。若为正值,代表基金承担报酬率波动风险有正的回馈;若为负值,代表承受风险但报酬率反而不如银行利率,该值越大说明基金的业绩越好。

Jensen(1968)发表了《1945-1964年间共同基金的业绩》一文,提出了在严格遵循CAPM和事后证券市场线(SML)的基础上发展出对组合绩效衡量的绝对指标,该指数是在假设非系统风险已经被完全分散掉了的基础上比较相同系统风险水平下基金投资组合和市场投资组合的差值,大于0则基金的绩效大于市场组合,反之基金的绩效差于市场组合。

Treynor和Mazuy(1966)是最早对市场把握能力研究做出显著贡献的学者。他们在CAPM模型基础上增加了一个二次项,提出了用于衡量基金选股能力和择时能力的T-M模型。

Murchi,Choi and Desai(1971)针对CAPM的严重制约性和Sharpe指数有效性的缺点,引入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来评价基金绩效。

Sortion和Meer(1971)提出绍坦比率,该指标采用与Sharpe指数相同的方法,只是对风险的度量使用的是下方标准差。

Fama(1972)最早对基金绩效进行了归因分析,针对Jensen模型的不足,侧重从风险分解的角度对基金投资组合和相应的基准投资组合之间收益率的差别进行细化,并提出了著名的Fama模型。

Treynor和Blak(1973)提出了改进的Jensen指数——估价比率,用非系统性风险的超额收益率对基金的绩效进行评价。它可以衡量基金组合对整体组合的Sharpe比率的贡献,即一个证券或证券组合的估价比率越大,说明该组合与被动组合结合后的Sharpe比率提高得越多。

Ross(1976)提出套利定价模型(APT),其理论基础是一项资产的价格是由不同因素驱动,将这些因素乘上该因素对资产价格影响的β系数之后进行加总,再加上无风险收益率,就可以得出该项资产的价值。

Henriksson和Merton(1981)提出的H-M模型将择时能力定义为基金经理通过预测市场收益与无风险收益之间的差异,来预先调整投资组合的系统风险系数的能力,解决了传统的衡量方法隐含β值恒定及无法体现基金经理根据市场预期进行积极调整的问题。

Chang和Lewellen(1984)考虑了市场在上升期、下降期的不同情况,在H-M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进,形成了基于套利定价理论的C-L模型。该模型把市场分为多头和空头两种情况,通过对回归参数的假设检验,去判断基金经理的择时能力。

Fama 和 French(1992)在ATP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三因素模型(FF3模型),他们认为股票市场指数,公司规模,B/P值是影响股票价格的三个重要因素,以这三个因素为基金绩效评价模型,称为三因素模型。

Eltonetal(1992)利用FF3模型在对基金绩效评估的研究中发现,若缺少规模效应的调整,会导致对基金绩效的评估不甚准确,因此在FF3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债券指数的超额收益率,增强了模型的可解释性。

Daniel,Grinblatt,Titman和Wermers(1997)提出了DGTW体系,DGTW体系由特征选择能力评价指标、特征及时调整能力评价指标和评价风格指标这三个指标构成,分别评价基金管理者挑选绩优股的能力、对持有股票组合的组合结构的实施调整能力和持有股票的特征收益倾向。

Franco Modigliani和Leah Modigliani(1997)提出一种改进的Sharpe指数即M2测度。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所有待评价的基金的风险都调整到与市场基准相等的风险,然后比较他们的收益率,该方法仍然是以CAPM模型及其严格的假设为基础的。

Muralidhar(2000)认为Sharpe值、信息率、M2法不足以有效地进行组合构建和基金业绩排序,问题的关键在于对组合和基准之间标准差的差异调整不够,并且忽略了组合和基准的相关性常导致错误排序和评价。鉴于此,Muralidhar提出了M3测度方法。

Casarin,Pelizzon和Piva(2001)通过计算各种业绩指标的相关系数,对评价方法的一致性进行了研究,发现Sharpe指数和Treynor指数具有一致性,而Jensen指数和T-M模型以及H-M模型具有一致性。

参考文献:

[1] Jack L.Treynor. How to Rate Management of Investment Fund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65.43(1):63-75.

[2] William F. Sharpe.Mutual Fund Performance.Journal of Business.1966.39(1):119-138.

[3] Fama E. F.,French K.Common Risk Factors in the Returns on Stocks and Bond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3:33-56.

作者:马永杰 王玉冰

上一篇:个人自我评价(精选2篇)下一篇:思想和工作汇报(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