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管理系统设计论文

2022-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对高校的党建工作质量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实际工作中一直存在党员思想教育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形式缺乏创新性、党支部作用未充分发挥等不符合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要求的问题。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基础教育管理系统设计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基础教育管理系统设计论文 篇1:

构建基于B/S的教师业务信息管理系统

摘要:针对目前中小学教师信息自动化管理较落后的现状,本文提出构建基于B/S架构和Web技术的教师业务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在ASP.NET平台下,采用异构数据同步架构,实现了设计和编码。目前此系统运行效果良好,不仅完成教师业务信息的基本管理功能,还解决了与原系统中教师个人基本信息的同步更新问题,为教育主管部门的决策提供了重要支撑。

关键词:Web 服务;三层架构;XML;异构数据同步;ASP.NET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各地加大对中小学投入,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教师人数逐年增加,如何更快、更好地管理教师信息、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已不再是个别学校的问题,而是整个教育系统内部都必须正视的问题。为提高辖区内教师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教育主管部门迫切需要开发教师业务信息管理系统,以便教育局、学校、教师三者都可通过网络访问使用,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促进教育系统的信息化建设。

二、基于B/S的教师业务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

1.系统总体架构

教师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目标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基础,利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等,快速有效地实现辖区内所有教师的信息管理,为教育决策提供一定支持。但由于在教育局城域网中还存在基于多种平台和工具的应用系统,如“工资管理系统”、“OA办公系统”等,所以教师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在设计时除要实现信息管理外,还要与已有系统实现教师个人数据的同步操作。因此,系统采用成熟的B/S(Browser/Server)架构和Web技术,实现核心数据库、核心业务逻辑与用户界面分离;各功能模块间“高内聚、低耦合”;同时开放接口便于扩充,以实现异构系统整合、资源共享的目的。

(1)B/S三层体系框架

三层体系框架是开发Web应用程序时经常使用的一种成熟的软件架构,它在逻辑上将功能划分为三层: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如图1所示。[1][2]

其中表示层是为客户提供应用服务的图形界面,帮助用户理解和高效地定位应用服务。本系统中身份不同的用户可通过浏览器登录不同的应用界面,进行相应的功能操作。业务逻辑层位于表示层和数据访问层之间,它封装了与系统关联的应用模型,提供客户应用程序和数据服务之间的联系,并将封装的模式呈现给表示层应用程序。数据访问层是三层模式中的最底层,它用来定义、维护、访问和更新数据并管理和满足应用服务对数据的请求。三层架构增强了代码的可重用性,具备很高的稳定性、扩展性和执行效率,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瘦客户端”。[3]

(2)异构数据同步框架

教育局城域网中已有的Web应用程序大多都依据自身独有的数据源,各个系统间存在众多语义相同,但数据表结构和字段表达含义不同的“异构数据”。教师业务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时为实现异构数据同步更新,在三层体系框架的基础上增加Web服务层(WSL),该层位于表示层和业务逻辑层之间。Web服务层的主要功能有三个:

1)完成XML的串行化和反串行化,负责接收、解析、发送、包装SOAP信封。任何Web服务的请求者都可以通过这个接口层调用Web服务。

2)对架构内业务逻辑的封装,按照系统功能要求将多个业务逻辑方法组合,完成身份认证和数据验证,并在表示层和业务逻辑层间传递数据。

3)将需要在多系统间同步的数据封装成服务,并且根据同步配置文件调用位于其他主机上的服务,完成数据同步操作。

系统架构如图2所示。

2.系统的功能模块

通过分析研究,按照实际业务需求和设计目标,系统设置了三级用户:Admins(教育局管理员)、Managers(学校信息员)和Users(教师用户)。Admins根据不同用户进行角色管理和相关权限划分。各类用户拥有不同登录界面,享有不同功能操作。系统主要包括用户管理、学校管理、信息审核、人员查询、业务信息管理、个人照片管理六大功能模块。具体功能模块如图3所示。下面对主要功能模块进行简单描述:

(1)用户管理模块

用户管理模块含有“管理员管理”、“学校信息员管理”和“教师用户管理”三个子模块。

管理员管理:可以创建多个超级用户,实现多用户使用。

(2)学校管理模块

此模块是“教师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初始化过程中应完成的首要环节,管理员为辖区内的学校创建“学校信息”,所有的教师用户都按实际行政管理划归所属学校管理。

学校信息员管理:系统初始化的必要环节,由管理员创建信息员帐户,每个学校只允许拥有一个信息员。在创建帐户的同时指定其所管理的学校。同时学校信息员必须收集三个信息“身份证号码、姓名和性别”,为所属学校教师创建帐户名(根据身份证号码)并设定初始密码。

教师用户管理:教师依据个人身份证号和系统给定的初始密码登录系统,完善个人信息。

(3)信息审核模块

为保证教师用户提供的业务信息准确有效,管理员和信息员必须对各种证书原件与数据条目进行核对,需要审核的信息有发表论文、荣誉表彰、教学成果、课题研究、职业培训和年度考核。在教师业务信息管理系统中,每条记录的审核状态有三种“未通过审核”、“待审核”和“通过审核”,教师用户添加或修改后的记录自动处于“待审核”状态,管理员和信息员审核后将业务信息记录改变为“未通过审核”或“通过审核”。审核通过的教师业务信息自动生成教师个人信息汇总表,以便查阅存档。

(4)业务信息管理模块

业务信息管理模块是为教师用户提供信息输入的主要功能界面。在整个系统中,所有业务信息的添加、修改和删除操作都必须由信息所有者本人操作,管理员和信息员无权对信息进行修改。业务信息管理模块包含三个子模块,基础信息维护、业务信息维护和文凭资质信息。

基础信息维护:个人信息、职业信息和履历。

文凭资质信息:学历、学位和教师资质。

业务信息维护:发表论文、荣誉表彰、教学成果、课题研究、职业培训和年度考核。

在数据库设计阶段,将以上各对象对应一个表中的一条记录或一个记录集,按照第三范式的原则设计成多个关系表。

三、系统的开发实现

1.开发工具的选择

为保证系统开发的质量和进度,提高开发效率,控制项目开发成本,教师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在Microsoft Windows 2003 Server操作系统平台上进行开发,使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作为后台数据库,IIS 6作为Web服务器。开发工具使用了Microsoft公司的Visual Studio 2005,开发语言选择了ASP.NET 2.0和C#。Visual Studio 2005 IDE集成开发环境在改善操作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开发人员的效率,能快速创建和部署Web应用程序。[4]

2.系统的实现

根据以上设计思想并利用以上开发工具,对教师业务信息管理系统进行项目实施,完成了系统各项功能的开发。系统主要界面如图4所示。

3. 系统特点

(1)良好的可扩展性。教师业务信息管理系统采用B/S架构与Web服务,运用.NET平台的APS.NET 2.0技术开发,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能够跨平台运行、扩展方便,有利于系统重组和升级。[5]

(2)较好的易用性。系统对用户的相关技术水平要求不高,便于学习使用。

(3)实现异构数据同步更新。系统采用的异构系统同步架构可实现与其他系统中教师个人基本数据同步更新。

(4)快速、有效地获取教师信息。教育局、学校和教师都可通过系统实时、准确地获取相关信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为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四、结束语

该信息管理系统已在教育局城域网中部署实施,通过运行和教师的使用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教师业务信息管理系统是教育局为提高办公效率而实施的一项信息化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可以提高全区教育系统的信息化水平,解决信息流分裂及各系统中信息数据不同步等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应用程序的复用性和可扩展性。

参考文献:

[1]盛蕾,方华.基于ASP.NET的四层Web应用模型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6,34(7):147-150.

[2]李培.基于Web的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设计与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0(10):120-122.

[3]范振钧.基于ASP. NET 的三层结构实现方法研究[J].计算机科学,2007,34(4):289-291.

[4]马燕,王文发,李红达.基于.NET的四层结构研究及其应用[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8,25(11):188-190.

[5]申辉军.基于B/S架构的农村财务监控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6):403-408.

(编辑:金冉)

作者:解红 刘建 周洁

基础教育管理系统设计论文 篇2:

新时代高校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研究

[摘 要]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对高校的党建工作质量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实际工作中一直存在党员思想教育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形式缺乏创新性、党支部作用未充分发挥等不符合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要求的问题。要通过不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教育平台拓展、积极发挥党支部的组织影响力、完善制度机制等途径,形成高校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提高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成效。

[关键词]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高校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提出党员教育管理的首要政治任务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引导党员充分认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自觉学懂弄通做实。[1]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发挥高校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对其教育管理尤为重要。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面临着新的系列问题,如何建立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确保党员质量,是摆在高校党务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一、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紧迫性

(一)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需要。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建设基础性经常性工作。如今,我们党有9000多万名党员,高质量的党员队伍是实现党长期执政的基础和活力源泉。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将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作为重点,切实有效地加强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增强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一系列论述为高校党员教育管理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高校党员是党员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全面从严治党,永葆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抓手。

(二)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是推进高校党建工作质量提升的源头。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党员队伍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影响着高校党建工作的质量,影响着高校教育的内涵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做好在高校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使每个师生党员都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这一重要论述对促进高校党建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高校党建工作应从源头抓起,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不断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

(三)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是永葆党员队伍先进性、纯洁性的保障。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保持、发展先进性和纯洁性,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前途命运。党员是党的肌体细胞,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靠千千万万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来体现,而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是要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党员的骨干、带头和桥梁作用。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积极调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才能始终保持高校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现阶段高校党员教育管理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当前,多样化社会思潮交锋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快速发展的网络新媒体应用愈加广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的就业竞争日益激烈。面对快速变化的国内、国际政治经济环境,高校学生党员的意志品质也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给高校的党建工作带来了一系列严峻的挑战。[2]客观来讲,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与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要求差距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宗旨意识不强、思想认识不高、理论学习不够扎实、日常管理宽松软、党员发展流程不规范等问题。

(一)高校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党员政治理论素养不高,党性修养不足。目前,高校部分党员存在理论素养不高、党性修养不足,对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形势政策学习不扎实,理论学习产生懈怠等问题。比如在2018年上海市对高校的党员发展检查过程中,发展党员的入党申请书和思想汇报对党的理论描述有明显错误,有申请者对党的“两个先锋队”“三个代表”表述有误,有些内容甚至存在网上严重抄袭现象。在党员发展谈话过程中,发现部分同学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熟知度不够,甚至入党誓词也记不完整。

二是党员发展流程不规范、日常管理不严格。首先,党员“入口关”把关不严,存在发展流程不规范、不按照组织要求落实、过程性管理过于宽松、“重组织入党轻思想入党”等问题,难以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其次,党员参加党的活动积极性不高,部分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的出勤率达不到100%。再次,党员的先进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有的党员信仰不够坚定,作风不够端正,在学习工作中不能以身作则,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明显。

三是创新党员教育管理的内容和方式不多。目前高校的党员日常教育管理主要利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等形式,在组织的过程中,局限性比较明显,落实任务的多,结合大学生实际开展活动的少。采用新技术、新方式吸引党员有效参与组织生活的方法不多,从而无法满足学生党员的个体需求和心理需求。再加上学生缺少自我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很多人对入党认识不够深刻,如果没有有效的约束手段和方式,会导致他们功利性增强,行动上入党了,但思想上并未入党。

(二)高校党员教育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一是政治站位不够高,思想认识不到位。高校党建工作的历史进程充分证明,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高校党组织自身建设的需要;是培养高素质合格建设者可靠接班人的需要;是高校改革发展建设的需要;是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但长期以来,高校党建工作忽视对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政治站位不够高,认识不到位,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等黨内法规不彻底,导致党员发展流程不规范,重发展轻教育管理的现象长期存在,对党员的教育缺少系统性规划和系统性培养,对党员的组织纪律性要求不高、管理不严导致基层组织软弱涣散。

二是党员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重发展轻教育”的工作思维定势导致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内容缺乏系统设计和整体规划,临时抱佛脚,东拼西凑应付上级检查,敷衍了事的现象屡见不鲜,支部开展的组织生活“人在心不在”、形式主义、空心主义现象突出,教育性不强,甚至表面轰轰烈烈,实际效果却既入不了心,也入不了头脑。这种表面轰轰烈烈的形式主义、零散的、碎片化的教育,长此以往不但没有起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反而造成组织生活没有吸引力、党员理想信念淡薄、组织纪律涣散的问题;另一方面,高校对党员的思想教育偏重于理论学习,虽然涉及实践教育,但实践教育仅限于参观、考察红色胜地等方面,缺少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紧密结合,不能用系统的观点,从整体上把握教育内容的逻辑体系和思想观点,仅限于表面的走马观花,未能起到思想共鸣、情感认同的效果。

三是党员教育管理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移动应用终端的迅猛发展,高校学生通过互联网接收各类信息越发普遍化,大学生“网络原居民”的到来,给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战,促使传统的单一教育方式向多元化方式创新转型。而当前,高校对于党员的教育管理形式单一,手段陈旧,缺乏创新,极大地削减了党员学习的热情,难以达到入脑入心入行。除了例行的理论学习、组织生活、支部大会等基础教育管理工作外,很难有其他丰富的教育形式。加之新媒体阵地建设落后,没有顺应新时代的发展潮流。

四是党员教育管理制度机制不健全。党员教育管理要发挥成效,必须进一步加强体制制度建设,探索建立长效机制的现实路径。首先,党组织的工作职责还需进一步理顺,应明确基层党委、党支部、党小组、临时党支部等基层党组织的职责,以便更好地发挥党员教育管理作用。其次,党员教育管理制度不健全,表现在缺乏一些日常党员教育管理的制度、调动党员积极性的激励制度、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考核评价制度。再次,党员教育管理队伍建设不到位。目前,高校基本都给学院配备了专职党务工作者,但是由于业务不精、素质不高,习惯于被动性开展工作;加之一些党务工作者缺乏经验、专业知识不强等,对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掌握不准、指导不足。

三、积极探索高校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的现实路径

(一)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强化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设计。一是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全过程。前移党员教育关口,把党员教育前移到入学新生群体,通过“新生党课”“第一堂思政课”以及召开主题班会等形式,在新生群体中开展党史党情教育,普及国情党情社情、形势政策,坚定新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新生自觉主动向党组织靠拢。[3]严把党员入口关,从团员推优到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再到发展为预备党员,做到党校培训、谈话、讨论、考察、公示、审核,严格规范,环环紧扣。成为正式党员以后,除了日常的党员教育外,还应通过有效的监督管理和考核机制,加强高校学生党员的党性培养和思想引导。

二是要强化教育的针对性。对新党员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对党龄较长的学生党员重点进行廉洁、党风、党纪等教育,对流动党员则重点加强党员权利、义务教育等。另外,要把握好思想教育的“两个关键期”——即新生入学后的第一个学期和入党后即将毕业的最后一个学期:对新生,上好第一堂党课,开展党的基本知识和发展党员的政策教育,引导新生向党组织靠拢;对毕业生党员,引导他们增强党员意识,及时转接组织关系。

三是要增强党员教育的有效性。学生党员教育要跟大学生关心的热点、成长实际和发展诉求结合起来,让枯燥的政治理论知识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实现理论灌输与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推动党员学深悟透、入脑入心。要注重发挥党员榜样的教育作用,充分利用先进典型带动、引导身边的人,营造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教育平台拓展,丰富教育内涵和教育手段。一是要创新教育平台,筑牢宿舍和社团两大阵地,打通党建工作最后一公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要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让每一名大学生党员积极参与到组织生活中,保证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时时处处全覆盖。宿舍作为学生党员生活的主要阵地,是学生思想交流的重要场所,学生社团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逐渐成为思想教育工作的新阵地。高校要积极探索党建工作进学生宿舍、进学生社团或在宿舍、社团成立临时党支部,增强党员归属感,提高党员工作积极性,发挥党员先锋作用,激发党组织生机活力。

二是要利用网络新媒体,积极拓展网上阵地。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新媒体在高校学生群体中普及和广泛应用,逐渐成为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这一现状,高校要充分利用“学习强国”等新媒体平台,让学生党员随时随地接受教育培训;将线上与线下工作有机结合,创设“互联网+党建”等活动方式,运用微电影、新媒体课件等,为学生党员教育营造身临其境的课堂,让学生党员在体验中增强学习效果。

三是要拓展课外实践活动,丰富党员教育的“第二课堂”。高校应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运用主题报告、知识竞赛、读书交流等载体,增强党员教育的吸引力;同时,要积极拓展党建工作的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大学生党员重走革命道路、深入社区和农村开展知识扶贫和科技助农活动等志愿者活动。通过开展这些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党员的素质水平和实践能力,丰富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内容。

(三)完善体制机制,从制度上保障教育管理长效机制。一是要健全党员教育管理制度体系。规范日常教育管理制度,包括党员组织关系转移、流动党员管理、离退休党员管理,不合格党员和违纪党员的处理等。坚持“三会一课”、主题党日、集中培训等基本制度,完善党员考核评价制度,坚持民主评议党员制度、争先创优工作制度。学院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工作制度,规范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二是要推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评价考核。建立和完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目标责任制,让其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硬指标。学校党委要把抓党员教育管理纳入二级学院书记年终党建工作述职的重要内容,对工作情况作出评价,对责任落实不力、制度执行不到位的要严格追责问责,努力形成良好的氛围和正确的导向。学院党委应将支部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纳入到支部规范化建设中。

三是要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队伍建设。培养和建设党性修养高、业务能力强的党务工作者队伍,要开展定期的、有计划的培训,提高党务工作者的理论修养和工作水平,提升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专业性。要将思想政治课老师纳入到队伍中,利用他们的专业优势,对党员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D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9-05/21/c_1124524932.htm.

[2]何熠,孙威.新形势下提升大学生党员质量的对策[J].江苏高教,2013(4):131—132.

[3]宋晓东.新形势下加强高校研究生党支部建设的对策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11):39—42.

本文系2019年度上海學校党建研究重点课题“提高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理学院

责任编辑:丁 达

作者:刘德强 姜珍珍

基础教育管理系统设计论文 篇3:

研究生招生信息化管理探析

摘要:研究生招生管理工作周期长、任务重、信息量大,实施信息化管理很有必要。分析了信息化管理实施的保障措施,即加大硬件设施投入、提高招生工作人员素质和加强信息安全,阐述了信息化管理在研究生招生宣传、初试、复试和录取工作各环节的具体应用,并认为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

关键词:研究生;招生;信息化管理

作者简介:申丽娟(1980-),女,山西文水人,川北医学院研究生处,讲师;樊国康(1972-),男,四川雅安人,川北医学院研究生处副处长,副研究员。(四川南充637000)

一、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招生过程中所用到的数据信息量也越来越多,这样就对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处理速度、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确保生源质量,招生部门不仅要对工作的方式和方法进行调整与改进,更应该从技术手段上下功夫,积极地将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高新技术广泛地应用于招生管理工作之中,丰富招生工作职能的内涵,构建新型的招生管理模式,务必实现招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信息化即是使“信息技术这一名词所表征的内涵、作用与功能扩大,也就是使信息技术能在更大的范围、更广阔的领域得到应用和推广”。[1]具体的讲就是在研究生招生过程中,以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核心,以信息和知识资源充分共享为手段,实现研究生招生管理全过程网络化和数字化。

二、信息化管理的实施保障

1.硬件保障

信息化管理的载体是网络和计算机,随着信息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信息资源的沟通、共享和管理也在不断增强,而网络作为信息资源的一个载体,必须跟上信息化发展的节拍。故需要良好的网络运行环境,加强网络建设。同时,信息化管理运用到招生过程中必须有一个适合各招生环节的完备的管理系统,包括宽带自适应、各模块间的逻辑关联等。[2]

2.软件保障

首先,招生管理工作人员要具备熟练的信息素质。应具有很强的技术背景和信息素养,精通计算机、通讯和网络技术知识;具备较强的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筛选利用信息以及更新创造信息的能力。[3]其次,招生工作政策性强,责任性大,这就要求招生管理工作人员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在本职工作中,应做到心中有政策、办事讲原则;要严守国家招生秘密,遵守国家招生纪律。再者,研究生招生管理工作周期长、环节多、任务重、业务性强,并且每个环节的具体内容、工作性质、服务对象均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招生管理工作人员要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改进工作方式,优化工作环节,这样才能按时、按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招生任务。

3.信息安全保障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安全隐患不能忽略。安全的网络环境是信息化实施的基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黑客攻击手段日益先进,造成了信息建设的不安全隐患。要进行网络监控和扫描,实施风险控制策略,加强防护措施。同时,建立信息安全保密责任制,明确责任人,确保使用网络和提供信息的安全性。

三、信息化管理的应用

研究生招生工作从当年的8月份开始到次年的6月份结束,工作周期长。信息化管理运用到招生过程的各个环节,可参见图1。

1.招生宣传

招生宣传是通过各种媒体并以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向考生进行介绍,并组织动员和吸引考生报考的一种活动。

(1)网络宣传。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生源竞争的日趋激烈,为最大范围地向考生提供信息,使考生更快捷、更方便的了解到所关心的信息,需要大力加强网络宣传。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技术,比如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中国考研网、中国研究生教育网等网站开展生动活泼、卓有成效的招生宣传工作,扩大招生单位在社会公众中的影响,拓宽生源覆盖面。

(2)网络咨询。在招生咨询方面,主要在互联网上开辟招生咨询版块,并针对考生共性的问题统一做出解答,便于考生查阅和了解相关问题。同时开通专门针对考生咨询的邮箱,建立专门的招生咨询QQ群,有针对性的答疑解惑。在接受考生咨询的整个过程中,确保快速、准确,并在此过程中给予学生一些鼓励,让考生感受到招生单位的人文关怀,也是对单位的一种无形宣传。

2.初试

初试工作的信息化管理主要体现在网上报名和初试成绩管理两个方面。

(1)网上报名。考生可以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注册用户名,在网上填报自己的报考志愿和信息。这样便于考生、招生单位、报考点查询和处理信息。一方面,考生在报名阶段可以随意修改自己的填报内容,充分体现尊重考生意愿。另一方面,招生单位和报考点也便于数据整理和统计、安排考场和统计考生来源、各专业报考人数等,这样不仅减轻了报名点的工作量,又使考生数据更加准确和完善,为研究生招生录取和入学后的培养工作提供了大量的数据信息,且为编排准考证号、发复试通知和录取通知书提供了准确的数据和信息,提高了工作效率。

(2)初试成绩管理。将初试成绩导入信息管理系统,考生可以输入自己的姓名和有效证件通过网络查询自己的各科目成绩,不仅以最快的速度满足考生的需求,而且保密性较好,考生只有输入自己的有效证件号码才能看到自己的成绩,充分尊重学生的隐私。这种信息化成绩管理也便于汇总成绩和统计各科成绩的分数段等。

3.复试

复试工作是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生源质量的基础环节。复试环节的信息管理体现在网上调剂、资格审查和复试成绩管理三方面。

(1)调剂。应用信息管理可根据复试分数线确定有复试资格的考生,并对空缺专业进行调剂。调剂工作的信息处理重点是对调剂考生的数据信息进行采集。运用信息管理系统对招生计划数与上线考生人数进行比较分析,初步形成各专业的调剂需求,并发布调剂信息与公告。收到考生的调剂信息后,汇总调剂考生数据,根据需求对调剂考生进行意愿的引导,对生源有富余的招生专业,协助和引导其考生调出,对生源不足的专业进行宣传、引导考生调入,避免信息失真和重复录取,大大提高了调剂工作的效率。

(2)复试资格审查。为防止考生填报虚假信息,可运用信息管理系统对考生学历信息有疑问的或者是身份证信息有误的考生进行筛选,如“考生学历信息非唯一匹配、信息无匹配”等,然后要求考生提供相应原件证明或者是在教育部进行学历认证等方式核实考生信息,确保考生信息的准确性。

(3)复试成绩汇总。复试包括笔试、面试、外语听力和口语考试、思想政治审核和体检等几个方面。通过汇总考生各科成绩,发现是否有极值的存在,通过检查和复查,确定是否存在数据录入有误等。快速汇总成绩后及时向考生公布,给落选的考生争取再次调剂的时间和机会。

4.录取

(1)形成录取数据。最后的考生成绩,由初试成绩和复试成绩根据一定的权重比例加权而成,根据总成绩排名来确定是否录取。运用信息管理系统,核定各学科录取人数及考生录取类别,再通过网络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录取数据库并及时向考生公布,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

(2)新生档案管理。确定录取考生名单后,考生的相关档案会陆续到达招生单位。通过计算机对学生的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通过排号、编码来归类整理,便于查询和归档。

四、结语

实施研究生招生信息化管理,一方面可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大量的重复性劳动。另一方面可根据工作需要,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为管理决策提供更科学、更准确的信息依据。一个招生工作周期结束后,对多年的招生数据进行统计比较,分析往年各专业的调剂考生人数、考生来源的地域特征、学历情况等信息,这样能够对招生宣传侧重点、生源开发、专业报考引导等工作做出科学的安排和部署。同时,招生信息化管理也可为考生提供更多、更便捷的信息渠道,大大方便了考生搜索和查阅报考信息。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1,(1):

1-19.

[2]李培.基于Web的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设计与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0,(10):120-123.

[3]王婷婷,阳征.我国高校信息化管理体制革新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4):98-100.

(责任编辑:孙晴)

作者:申丽娟 樊国康 游金辉

上一篇:文化馆免费开放工作报告下一篇:乡镇团代会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