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内部会计监管论文

2022-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借鉴制度变迁的基本理论,从动态视角(2001-2011)研究内部控制对财务重述的治理作用。研究发现:相对于诱致性变迁,强制性内部控制制度变迁更有助于抑制上市公司财务重述行为的发生;在强制性制度变迁阶段,随着政府强制力的增强,内部控制对财务重述的抑制作用更明显。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公司内部会计监管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公司内部会计监管论文 篇1:

我国公司内部会计监管问题的相关研究

摘要: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从董事会和管理层的职能来看,仿效了美国的模式。与此同时,我国的《公司法》又要求在公司中设立监事会,这又类似于德国、日本的做法。从理论上来看,我国目前的内部会计监管比较合理,针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但从实践上来看,这一模式仍存在各种问题。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公司内部会计监管的相关问题,希望能对同行有所启发。

关键词:公司 会计 监管 现状 策略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各种诚信危机以及制度危机暴露得日益明显。国际上爆发了“安然”、“世通”、“施乐”等一系列轰动世界的重大舞弊案件。与此同时,近年来在我国经济生活中也出现了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和会计工作秩序混乱等现象,包括“银广厦”、“大庆联谊”、“国嘉实业”、“蓝田股份”等公司财务造假案不断浮出水面。这些案件的发生使人们在反思政府会计监管、社会会计监管问题的同时,也在思考公司内部会计监管究竟哪里出现了问题。事实上,企业经营失败、会计信息失真及违法经营,在很大程度上都可归结为公司内部会计监管缺乏或者失败。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公司内部会计监管的相关问题,希望能对同行有所启发。

二、我國公司内部会计监管现状分析

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从董事会和管理层的职能来看,仿效了美国的模式。与此同时,我国的《公司法》又要求在公司中设立监事会,这又类似于德国、日本的做法。从理论上来看,我国目前的内部会计监管比较合理,针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但从实践上来看,这一模式仍存在各种问题:

1、监事会职能未得到发挥

我国《公司法》将监事会明确定义为监管公司管理层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监察机构,其功能是保障公司经营活动的公平和公正,不偏离公司全体股东的合法利益。毋庸置疑,公司设置监事会的出发点是好的,但遗憾的是我国公司监事会功能的发挥并不理想,据我国深交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公司中有52.9%的监事会没有检查过公司的财务活动,94.11%的监事会没有明示过董事会的违规行为。这些数据就说明监事会职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2、审计委员会形同虚设

从我国现有的公司发展情况来看,其董事会设立审计委员会的不足20%,由于数量少、时间短、法规不健全,因此,在实践运作中有许多不确定性。

3、内部审计部门设置甚少

我国公司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数量甚少且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几乎形同虚设;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较低,审计科班出身的人少,改行的人多,因而导致内部审计质量不高。

三、如何加强我国公司内部会计监管

会计制度是公司生产运营的基本制度之一,会计制度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公司的生产运营水平。因而加强公司的内部管理,尤其是对会计制度的监管成为当前公司管理层的首要任务和职责。但如何加强公司内部监管,至少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发挥监事会的作用

要保证监事会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至少要保障监事会能享有四项基本权力:董事任免权、对公司经营管理的监督权、董事薪酬确定权以及不属于股东大会权限内的重大事项决策权,这四项权力是必须要享有的。其次,公司董事会必须定期向监事会报告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和未来公司的发展战略,除此之外,还应及时向监事会报告公司运行中的重大事件,确保监事会的知情权。再次,扩大监事会的规模,增加一些不易受公司管理层左右的、独立性强的监事,并尽可能地将监事会的报酬与经费交由公司股东大会决定。除了扩大规模,还要不断提高监事会成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其责任感、事业感和专业水平;改变监事会成员对财务规则不熟悉的情况,从源头把关,对监视加强教育,增强其在财务方面的专业能力,从而加强其监管能力。

2、发挥审计委员会的作用

第一,要扩大独立董事在审计委员会中的比例,并扩大审计委员会的规模。

第二,扩大审计委员会的会计监管权。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中,与会计审计工作有着密切关系,但是利益又相对独立的,无疑是公司董事会下的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的权力大小和作用发挥,对于保证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和会计信息的公允性、真实性十分重要。为此,我国相关法律应该扩大公司审计委员会在内部会计监管上的权力,促进其作用的有效发挥。

3、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作用

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应由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或直接由董事会进行领导,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来决定内部审计人员的任免,这样可以避免审计机构受公司管理层的影响,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其次,内部审计机构应得到明确的授权,其权限至少包括要求被审计部门及时报送有关资料、查阅有关文件和资料等,以此促进公司内部会计监管力度。

四、结语

建立公司内部会计监管机制,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一种举措,也是保证我们初步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良好运行的一项重要机制。公司要充分发挥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部门的作用,使其避免受到政治权力的干扰,能独立做出判断和决定,以此促进公司内部监管力度,进而促进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燕. 会计监管问题探讨[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06) .

[2] 刘文莉. 浅谈会计监管体系[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03) .

[3] 杨桂洁. 我国会计监管体系的构建[J]. 潍坊高等职业教育, 2005,(01) .

[4] 高云凤,王志超. 会计监管问题研究[J]. 时代经贸(下旬刊), 2008,(01) .

[5] 蒋力. 从监管者角度看我国会计监管体系[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05)

作者:谷九英

公司内部会计监管论文 篇2:

内部控制与财务重述

摘要:本文借鉴制度变迁的基本理论,从动态视角(2001-2011)研究内部控制对财务重述的治理作用。研究发现:相对于诱致性变迁,强制性内部控制制度变迁更有助于抑制上市公司财务重述行为的发生;在强制性制度变迁阶段,随着政府强制力的增强,内部控制对财务重述的抑制作用更明显。

关键词:内部控制 制度变迁 财务重述

一、引言

财务重述是指公司自愿或被监管机构敦促更正并重新表述公司以前年度财务报告错误的行为(GA0,2002) 。财务重述可能是因管理者自利而有意操控会计信息的一种手段(Li and Zhang,2007;Burns and Kedia,2006) 。有效的公司治理是高质量财务信息的保障,已有的研究表明,董事会特征、是否设有审计委员会、审计事务所的种类及任期等一系列公司治理因素都会影响财务重述的发生(Beasley,1996;Dechow et al.,1996;Abbott et al.,2004;Almer et al.,2008;Stanley and DeZoort,2007)。内部控制作为公司治理的一种重要机制,其首要的主要的目标是为财务报告信息的可靠性提供合理保证。2002年美国颁布的SOX法案,就是旨在强化对内部控制的监管,提高财务报告质量。我国近年来也颁布了一系列内部控制法律法规,2001年财政部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2006年上交所、深交所分别发布《内部控制指引》、2006年国资委出台《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2008年财政部等五部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及2010年五部联合再次发布《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有力推动了我国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基于此,以下两个问题值得关注:作为内部治理机制的内部控制是否有助于抑制上市公司财务重述行为?内部控制对上市公司财务重述行为的抑制,是否因制度的强制性程度高低而存在差异?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否会有助于抑制财务重述的发生?对于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已给予了关注。Paul等(1986) 研究发现,良好的内部控制与财务重述发生的比率显著负相关。Li and Wang(2006) 研究发现,相比于那些被出具不利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意见公司,被出具了清洁意见的公司未来发生财务重述的概率更小。Plumlee and Yohn(2009) 发现发生重述的公司在样本期内会存在更多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Epps et al.(2010) 以2005年的365家财务重述公司为研究对象,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我国学者刘启亮等(2012)研究也发现内部控制质量与财务重述显著负相关,即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有效地抑制财务重述的发生。然而,已有研究主要是从内部控制缺陷或是内部控制质量方面来研究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对财务重述的抑制作用,而且一般是将研究期间的所有样本混合在一起来研究的,这只能检验在某一时期整体上内部控制质量的高低对财务重述的影响,却无法甄别内部控制对财务重述的治理作用在不同时期是否存在差异。相对于美国从自愿性到强制性的内部控建设而言,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过程中,政府主管部门推动的特征表现更为突出(刘启亮等,2011),具有很强的渐进性和强制性。随着不同时段的内部控制规范的出台以及对企业强制实施力度及威慑力的不同,是否使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在不同时期产生变化,从而对财务重述的治理作用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为此,本文以2001年至201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将我国内部控制制度变迁划分为2001年至2005年的诱致性内部控制制度变迁与2006年至2011年的强制性内部控制制度变迁,考虑到2008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出台是政府强制力的进一步增强,因此本文进一步将研究区间细分为2001年至2005年,2006年至2007年,2008年至2011年三个阶段,检验在不同时期内部控制制度变迁强度与方式对财务重述的抑制作用是否会发生变化。本文的贡献在于:首次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研究内部控制与财务重述的关系,拓展了内部控制与财务重述的研究视角,为监管当局积极推行全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供了直接的经验证据。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制度变迁是指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我国学者林毅夫(2002)提出了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两种理论模型,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个)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是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行。我国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具有明显的渐进式强制性变迁的重要特性。2001年财政部出台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明确了单位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要求,企业开始重视内部会计控制。2005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批转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首次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提出了具体要求,但并未强制要求我国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上述两部均属指引性的内控规范,具体到企业实施层面没有强制性要求。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自发建立的,政府力量的介入只是起到推进和引导的作用。所以截至2005年,我国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可以视作一种诱致性的制度变迁方式。直到2006年上交所、深交所分别发布的《上海证券交所内部控制指引》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内部控制指引》,对两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作了强制性的要求,才标志着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进入了强制性建设时期。2008年财政部、审计署、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五部委联合发布了我国第一部面对所有企业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标志着政府强制力的进一步增强。虽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作了全面、强制性的要求,但直到2010《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出台才使得其可以真正落实到具体执行层面,而且《指引》的实施也是逐步深化的过程: 2011年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执行、2012年在上交所或深交所主板上市的公司、中小板上市公司和创业板执行。国家鼓励未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该指引。

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 诱致性内部控制制度变迁方式主要是利用“利益”来激励企业自发的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在没有其他第三方的监督下, 企业可以选择主动实施内部控制制度。这种变迁方式的优点是尊重了一致性原则,内部控制的实施成本低,外部监管等对企业实施主体的影响较小,从而更容易激发内部控制实施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此外,诱致性变迁方式的速度比较缓慢,而制度的实施正好也需要时间转换、替代和扩散,所以可以更好的使其与组织融合,效果较好。其主要缺点在于要靠人自身的心理约束来达到控制目标,而人的心理是很难预测和度量的,虽然每个人都是有限理性的,也不能保证所有人都可以做出正确的决定,所以不理性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时有发生。所以诱致性变迁方式下的内部控制实施效果得建立在企业成员的心理道德约束层面上,但是道德水准因人而异,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起初就是这种变迁方式,由于我国内部控制制度起步较晚、制度相对缺乏、内控意识整体薄弱,所以这种方式下的内部控制建设在大多数企业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杨雄胜(2007)认为初始阶段我国公众和公司普遍缺乏对内部控制的应有关注和重视,政府的干预力度也较小,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不完善, 内部控制执行力度和操作规范也很欠缺, 内部控制的质量普遍较低。 李明辉(2003)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调查后发现,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规定未得到有效实施, 信息的披露大多流于形式。 于忠泊,田高良(2009)发现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披露与审核对会计信息稳健性、 可操控应计利润和资源配置效率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自我评价报告的自愿性披露与审核没有显著地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

而强制性变迁下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以政府部门制定的正式性制度的形式出现,这种由监管部门制定的内控制度是每个企业必须执行的,否则就会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罚。这种变迁方式对于制度受用者而言具有较强的约束性和强制性,可以在企业快速的全面推进,但也需要更多的外在监督和管理,需要更多的实施成本和事后的监督成本。除此之外,强制性变迁若要求不当,很可能给企业造成效率损失的间接成本。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制度变迁是政府强制性和渐进式的制度变迁。政府强制性主要表现在由政府设置制度变迁的基本路向和准则、实施制度供给、限制微观主体的制度创新活动和促进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发生。而渐进性则主要表现在从增量改革逐渐向存量改革过渡、从局部改革逐渐到整体性推进和先易后难的变迁进程。这种组合方式相对比较温和,既解决制度短缺,快速提供变迁过程中所需要的制度安排,也给了企业一定的内生需求时间和空间,制度安排也有一定的调整余地,避免了制度的震荡和破坏性,从而减少了对新制度的抵制,降低了制度安排的摩擦成本。而且我国出台的一系列强制性的内控法律法规在很大程度上也都是基于企业自身发展需求,并结合了学者们对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和国外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而逐步制定的,这给了企业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适应制度安排,使制度安排的摩擦成本最小化。这种渐进式强制性的变迁方式使得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实施,吴劭堃(2008)研究发现,随着上市《上交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的发布,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有了较大的改进。高质量的(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背后最重要、最基本的决定因素仍是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Ashbaugh-Skaife et al., 2008),减少了经理人或职员随机错报的可能性以及经理人机会主义会计选择的可能性(魏明海等,2007),保证了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杨有红和汪薇,2008;章铁生等,2011),减小财务报告的信息不确定性,增强盈余的稳健性(于焜和唐大鹏,2011),提升会计盈余质量(张龙平等,2010),对财务重述起到有效的减缩效果。基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相对于诱致性变迁,强制性内部控制制度变迁更有助于抑制上市公司财务重述行为的发生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1年至2011年沪深主板A股年报附注中披露的对前期差错更正的公司作为重述样本公司。对于样本做了如下筛选:(1)剔除金融保险行业的公司;(2)剔除了实际控制人缺失的公司;(3)剔除研究期间内,相关数据缺失的公司。最后共得到13461个年度观测值,其中财务重述样本1903个,约占总体样本的14%。本文的其他控制变量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和国泰安CSMAR数据库,为了消除极端值的影响,并对模型中的主要连续型变量进行了winsorize处理(上下1%)。

( 二 )变量定义 (1)因变量。财务重述(Restatement):表示上市公司是否发生财务重述行为,当上市公司在某一年度发生财务重述Restatement取1;否则取0。(2)解释变量。Year:表示制度变迁的不同阶段,当年分处于2001年至2005年时year取0,处于2006年至2007年时year取1,处于2008年至2011年时year取2。(3)控制变量。财务特征:已有研究表明,公司财务特征会对上市公司的财务重述行为产生影响(Kinney and McDaniel,1989;Richardson et al.,2002;Palmrose et al,2004;Ahmed and Goodwin,2007)。所以,本文在模型中加入了样本公司财务特征控制变量,包括公司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Leverage)、盈利能力(ROA)、公司成长性(growth)、公司是否亏损(Loss)等。公司治理控制变量: 已有研究表明,公司治理特征对上市公司的财务重述行为产生影响(DeFond et al.,1991;Agrawal and Chadha,2005;Young et al.,2008),本文选取了公司治理的控制变量: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Top1)、董事会独立性(Indepen)、审计事务所(Big4)、最终控制人性质(Holder)等。详见表(1)。

( 三 )模型建立 本文构建如下回归模型:

四、实证结果分析

( 一 )描述性统计 表(2)给出了模型中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由表(2)可知,本文的总体样本为13461家,其中有14.1%的样本公司发生了财务重述,这一比例远高于美国,说明中国的上市公司财务重述现象的确比较严重。表(2)的Panel B是对内部控制制度诱导性变迁阶段与强制性变迁阶段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发生财务重述的比例诱导性制度变迁阶段的19.3%,而强制性制度变迁阶段却只有10.3%,这说明了政府的强制力介入的确提高了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从而很好的抑制了财务重述的发生。此外,在公司业绩方面,相比于诱导性制度变迁阶段,强制性变迁阶段的公司规模、盈利能力和资产负债率都显著高于诱致性变迁阶段,而且发生亏损的比例也显著低于诱致性变迁阶段,说明了我国上市公司的业绩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强制性变迁阶段要显著好于诱导性变迁阶段。但是从成长性来看,诱致性变迁阶段却显著快于强制性变迁阶段,这可能是由于在强制性制度变迁阶段时有一部分企业进入成熟期或衰退期导致的。公司治理方面,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强制性变迁阶段要显著低于诱致性变迁阶段,而董事会中的独立董事比例却显著高于诱致性变迁阶段,说明在后一阶段公司的股权集中度有所降低,而董事会的独立性有所提高。在聘了国际“四大”所方面两个阶段的均值都为7.1%,比例都较低且没有显著向差异,这主要可能是由于四大的审计费用较高造成的。

( 二 )回归分析 从表(3)可知,财务重述与衡量制度变迁的年度(year)的系数显著负相关,这表明了本文假设是成立的,即相对于诱致性变迁方式,强制性内部控制制度变迁更有助于抑制财务重述的发生;即使在强制性制度变迁阶段,内部控制对财务重述的抑制作用随着政府强制力的增加而更突出。所以在我国采取强制性的内部控制制度变迁确实能够使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得到良好的实施,从而使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更加完善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控制变量方面,除了公司规模的回归系数不显著外,其他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都显著,表明了在制度变迁的过程无论是公司财务状况还是公司治理都会对公司的财务重述行为产生影响。

( 三 )稳健性检验 为进一步检验结果的可靠性,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先对整体样本分两阶段重新设置年度虚拟变量year1进行回归,即当上市公司处于2006年及以后则year1取1,否则取0,研究结论不变;再对强制性变迁分阶段设置年度虚拟变量year2进行回归,即当上市公司处于2008年及以后时year2取1,否则取0,研究结论保持一致。

五、结论

本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相对于诱致性变迁方式,强制性内部控制制度变迁更有助于抑制财务重述的发生;(2)在强制性制度变迁时,随着政府强制力的增强,内部控制对财务重述的抑制作用更明显。所以,监管当局应该广泛而深入的推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在我国实施全面的强制性的内部控制制度变迁,以有助于内部控制制度真正的实施到企业层面并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内部控制对关系专用性投资价值创造的传导机制研究”(项目编号:71272220)及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基于信任视角的内部控制与资源配置效率研究”(项目编号:11YJC630235)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启亮、李敏、陈汉文:《内部控制、政府控制与财务报表重述》,《财会通讯》2012年第6期。

[2]刘启亮、罗乐、何威风、陈汉文:《内部控制有助于提升公司价值吗?》,《第十届中国实证会计国际研讨会》(2011年)。

[3]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4]杨雄胜、李翔、邱冠华:《中国内部控制的社会认同度研究》,《会计研究》2007年第8期。

[5]李明辉、何海、马夕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的分析》,《审计研究》2003年第1期。

[6]于忠泊、田高良:《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真的有用吗》,《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10期。

[7]吴劭堃:《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分析——基于沪市2006年报的调查》,《财会通讯》2008年第4期。

[8]魏明海、陈胜蓝、黎文靖:《投资者保护研究综述:财务会计信息的作用》,《中国会计评论》2007年第1期。

[9]杨有红、汪薇:《2006年沪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会计研究》2008年第3期。

[10]章铁生、林钟高、秦娜:《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能否抑制财务舞弊的发生?》,《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1年第8期。

[11]于焜、唐大鹏:《高质量内部控制能增强盈余稳健性吗?》,《兰州商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12]张龙平、王军只、张军:《内部控制鉴证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审计研究》2010年第2期。

[13]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 (GAO). Financial Statement Restatements: Trends, Market Impacts.Regulatory Responses, and Remaining Challenges. 2002.

[14]Li O Zh, Zhang Y. Financial Restatement Announcements and Insider Trading.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Arizona and Columbia University. 2007.

[15]Burns, N.and Kedia, S. The Impact of Performance-based Compensation on Misreporting.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6.

[16]Beasley, M.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Board of Director Composition and Financial Statement Fraud.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6.

[17]Dechow, P. M. Sloan, R. G. and Hutton, A.P.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Earnings Manipulation: An Analysis of Firms Subject to Enforcement Actions by the SEC. Contemporary Accouting Research, 1996.

[18]Abbott, L.J. and Parker, S. Audit Committee Characteristics and Restatements: A Study of the Efficacy of Certain Blue Ribbon Committee Recommendations. 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 2004.

[19]Almer, E. D. Gramling, A.A. and Kaplan, S.E. Impact of Post-Restatement Actions Taken by a Firm on Non-Professional Investors’ Credibility Perceptions.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8.

[20]Stanley, J.D. and DeZoort, F.t. Audit Firm tenure and Financial restatements: An Analysis of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and Fee Effect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2007.

[21]John W. Paul, D.Raymond Bainbridge. Relating audit and internal control objectives: A missing step in specifying compliance tests.Journal of Accounting Education, 1986.

[22]Chan Li,Qian Wang. SOX 4O4 Assessments and Financial Reporting Error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 2006.

[23]Marlene Plumlee and Teri Lombardi Yohn. The Influence of Materiality and Voluntary Incentives on Companies’ Decisions to Announce Accounting Restatements Through 8-K And/Or Amended Filing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 2009.

[24]Ruth W.Epps,Cynthia P.Guthrie. Sarbanes-Oxley 404 material weaknesses and discretionary accruals.Accounting Forum. 2010.

[25]Ashbaugh—Skaife H, Collins D, Kinney W, et al. The effect of SOX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and their remediation on accrual quality.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8.

[26]Kinney Jr.W.R.and McDaniel L.S. Characteristics of Firm Correcting Previously Reported Quarterly Earning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89.

[27]Richardson S.,I.Tuna and M.Wu, Predicting Earnings Management:The Case of Earnings Restatements. Unpublished 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002.

[28]Palmrose, Z. V. Richardson, V. J.and Scholz, S. Determinants of Market Reactions to Restatement Announcement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4.

( 编辑 聂慧丽 )

作者:李菊娣 徐虹 林钟高

公司内部会计监管论文 篇3:

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各个企业都在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武装自己,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这样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环境下生存。现阶段,许多企业通过会计内部的控制来提升自己企业的竞争力,接下来就让我们谈谈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企业会计内部控制问题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强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有利于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升管理人才的能力,对企业来说是非常有利的。现在的企业处在各种竞争跟压力下,企业必须通过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来缓解社会带来的压力,使自己在强者如林的环境下站稳脚跟,并且取得长足的发展。加强企业会计内部的控制是一项很有效的措施,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错误,我们需要找到这些问题并且解决他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一、内部控制制度的内涵

内部控制制度就是为了达到企业预期的生产目标,通过使资产更加安全、稳妥,使会计资料更加精确、可靠,使企业的生产制度得到有效落实的方法,使企业经营更加健康、经济而在企业内部实施的一系列自我评价、完善、调整和规划等措施、手续和方法的总称。企业内部控制对企业的发展极为关键,它可以促使企业内部管理更加完善、内部系统更加有效、和谐,并且能够推动企业内部机构更加合理、完善,对企业的发展更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早期的内部控制可以保证企业资金的安全和会计资料的准确、可靠,对刚起步的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基本保障,能够促进企业健康、合理的发展。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也变得日趋激烈,内部控制也变得复杂,逐渐蜕变成近代的控制机制,即会计内部机制和内部管理机制,接下来我们就讨论一下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意义、问题和应对措施。

二、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意义

近几年来,随着企业制度的变化,企业违反乱纪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危害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比如:企业偷税、漏税现象,以及企业一部分的内部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公款来中饱私囊。造成这些不法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内部会计监管不力,对人员的监管力度不够。因此,企业要想谋求长远的发展,就必须对内部人员进行严格的控制管理,来提高人员们的责任意识,防止内部人员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下面我们就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具体意义进行探讨。

(一)使企业活动更加合法。只有合法经营的企业才具有长久的活力,才能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内部会计监督可以规范企业活动,使得企业活动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由于我国企业法对一些行为的规范不够明确,于是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有一部人故意钻法律的空子,比如:制作假的账簿来偷税漏税、弄虚作假等违法手段来获取自己的更高利益,这些行为都是对国家法律法规的视而不见,严重损害了社会经济的平稳可持续发展。企业会计内部监督,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企业内部的违法乱纪活动,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同时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完整、合法、合理的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二)有利于企业加强自身的管理。企业是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在大部分的企业是经营权与所有权进行分离,因此企业会计内部监督制度有利于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实时监督。企业会计监管制度也有利于经营者对公司员工进行监督,减少员工为了中饱私囊而危害公司利益现象的出现。企业会计内部监督制度对于加强企业自身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在监督中提高员工们的责任意识,提高员工们的工作效率,同时发现公司在经营中存在的漏洞,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三)有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价格不再作为竞争的关键点,企业产品的质量、企业的荣誉以及优质的服务成为现代企业竞争的热点。企业会计内部监督体系,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经济方针进行监督,有利于企业的管理者发现自己企业的不足之处并及时作出改正,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同时,企业会计内部监督制度能够保证企业产品的质量,保证为购买者提供优质的服务。这些对于提升企业信誉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企业信誉可以保证企业在同行业的竞争力。

三、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出现的问题

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对于社会和企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我国经济起步比较晚,相应的法律规范在我国建设不够完善,造成了在我国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企业会计内部监督制度的监督效力。现在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监督机制主要存在以下五点不足之处。

(一)内控意识比较薄弱。我国企业的一部分重要领导人的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经济发展的观念依旧落伍,不能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缺乏对内控的意识。还有一部分领导者没有意识到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他们大多数认为内部控制就是一些花架子,仅仅是一些规章制度、报表文件等,缺乏实用价值,没有实在的意义,并不能为企业带来实际的盈利,还要耗费公司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制度的实施工作。不仅如此,企业会计内部监督机制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管控制,使得企业活动受到很多的制约,降低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因此,许多企业管理者对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深恶痛绝,还有一些企业迫于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虽然设立内部控制机制,但是流于形式,没有什么实际效力。

(二)企业结构有待完善。目前,我国企业大都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另外,许多公司设置了监事会和董事会,来保证企业的正常高速运行。但是实际公司经营中,企业所有人对公司经营具有较大的话语权,影响了实际经营人的经营管理。再就是某些企业的董事会形同虚设,董事长一人占有股份太多,具有一票否决权,这就造成了企业的经营方案的指定过于片面,可能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综上所言,企业的实际监管能力由于企业的结构设置受到了削弱,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三)企业内部机制有待健全。我国存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不够完善。中国的一个用人习惯就是任人唯亲,这就造成了企业内部控制的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相关之间的亲属关系,容易导致相互包庇现象的发生,使得内部控制机制空有其名。并且,在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机制中,人员的责任和工作范围划分不具体,例如:只有一个人保管会计账簿或者多人从事一个工作。这些都造成了员工的责任意识不强,员工的实际工作效率不高。另外,各部门之间缺少监督,这也就造成了企业内部以权谋私的现象十分严重,还出现了一些帮派,大家都忙于帮派之争,忽视了自己的实际工作。

(四)内部审计工作不到位。我国现阶段审计工作不到位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有些企业存在审计部门,但是审计部门的权利被削弱或者是从属于某个部门,这样就丧失了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审计工作很难开展,即使审计部门查出某些不合理的部分,也会被压下来,这样审计工作的开展也显得没有意义。二是一些企业觉得没有必要设立审计部门,审计部门的设立并不会帮助他们的企业越来越好,他们缺乏这方面的意识,所以审计工作至今还没有开展。三是我们国家设立的政府和社会监督并没有好好的开展工作,所以效果不好,收效甚微。

(五)会计内部控制的信息质量不高。企业的会计信息是一个企业发展状况的真实反应,但是有些企业为了蒙骗上级或者是为了显示自己公司的实力而蓄意扩大自己企业的资产或是产品产量,这样就造成了会计信息不准确。会计信息不准确是很大的问题,这样蓄意夸大自己的企业的行为使他们很难看清楚自己企业的现状并作出正确的决策,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企业的发展很难进行甚至还会面临倒闭的危险。

四、解决企业会计内部控制问题的措施

一个企业要想健康的发展就必须找出自己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并认真从中吸取教训,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这样我们的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

(一)加强建设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的趋势已经很难阻挡,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在的先进技术,把电算化彻底的应用到会计问题的处理上。这样可以解决很多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都是利用人工,效率低而且准确性差,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减少这方面的错误,提高准确性。第二,利用计算机技术和软件开发技术进行会计内部控制,可以避免人为的造假,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对企业的发展很有帮助。

(二)完善企业自身治理结构。企业自身必须认识到自身治理的重要性,要建立健全企业自身治理机构,加强企业的治理,防止任何影响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问题。各个机构之间要做到相互分离,并且各部门之间要互相监督,真正的提高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提高效率,加快发展速度,也才能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强化内部监督机制。内部监督是保证会计内部控制有效进行的重要机制。要想最大限度的发挥内部控制的效力就要严格执行内部监督工作。要将会计内部控制的过程进行规范化和程序化,在企业内部设置专门的机构进行监督工作,同时企业各部门之间相互监督,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

(四)提高人员素养。人员的专业从业水平是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发挥其最大效力的基础,因此要切实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一是要建立健全人员考核制度,在招聘监管人员时,要对他们的专业素养进行严格考察,同时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监管人员严格认真工作的保障,在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素养考核之时,还要对员工的道德另行考核。二是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会计内部控制的方法也在不断的进行更新换代,所以,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要组织员工进行相关前沿技术的学习,保证员工们与时俱进,掌握最前沿的会计内部控制方法。

五、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机制成为企业长远健康发展的重要制度保证。内部监控机制可以保证企业内部会计数据的真实可靠性,对于企业领导者制定长远的经济计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企业内部监管可以保证企业内部的有效运转,对于增强员工们的责任心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经营者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要认真组建内部监管团队,明确人员的职业范围,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建立高效完善的企业会计内部监管机制,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作者单位为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办事处综合总结下一篇:政教处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