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金融创新理论研究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金融创新能力可以反映一个金融组织、区域或国家的金融发展潜力,金融创新能力的提高是金融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因此,研究天津滨海新区(以下简称新区)金融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意义。本文从显性表现、隐形表现两个方面分析了新区金融创新能力的发展情况,并对新区金融创新能力进行了定量分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区域金融创新理论研究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区域金融创新理论研究论文 篇1:

国内外区域金融创新理论研究现状

摘要:自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经济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不断增长。正是在这一宏大背景下,区域金融创新理论的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金融业关注的重点。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近年来区域金融创新理论的研究现状,从而促使金融创新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推动全球金融的一体化。

关键词:区域金融创新;金融理论;金融体系

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蓬勃发展。由于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汇率、利率变动频繁,国际银行业竞争加剧,再加上科学技术特别是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金融业务已经不能满足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客户融资的要求,从而推动着金融不斷的创新和发展。金融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们将金融领域的这一系列变化称之为“金融创新”。当代区域金融创新理论起源于本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至80年代形成高潮,进入90年代如火如荼。

一、国外理论研究现状

为了从理论上阐述区域金融创新,西方经济学家陆续提出不少不同的见解,由此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理论流派,形成了色彩缤纷的当代区域金融创新理论流派。

在20世纪60年代-90年代,欧美国家有大量的学者研究了区域金融问题,根据Sheila C.DOW、Carlos J.Rodriguez-Fuentes(1997)的研究,西方关于区域金融的研究主要是从宏观货币经济学展开的,研究的主要内容有: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货币主义模型和凯恩斯主义模型)、公开市场操作的区域影响、区域货币乘数、区域金融市场(区域利率差异、区域信贷市场),此外,一体化金融市场内部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影响(LuigiGuiso、Paola Sapienza和LuigiZingales(2002)、Jayaratne和Strahan(1996)也是西方区域金融研究的重要方面。

西尔柏(W.L.Silber)从供给角度来探索金融创新。西尔柏研究金融创新是从寻求利润最大化的金融公司创新最积极这个表象开始的,由此归纳出金融创新是微观金融组织为了寻求最大的利润,减轻外部对其产生的金融压制而采取的“自卫”行为。西尔柏从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和工具创新分析框架中推出的金融创新理论对于从供给角度研究金融创新时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

凯恩(E.J.Kane)提出了“规避”的金融创新理论。所谓“规避”,就是指对各种规章制度的限制性措施实行回避。“规避创新”,则是回避各种金融控制和管理行为。它意味着,当外在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与机构内在要求相结合,回避各种金融控制和规章制度时就产生了金融创新行为。

希克斯(J.R.Hicks)和尼汉斯(J.Niehans)提出的金融创新理论的基本命题为“金融创新的支配因素是降低交易成本”。这个命题报考两层含义:(1)降低交易成本是金融创新的首要动机,交易成本的高低决定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是否具有实际意义。(2)金融创新实质上是对科技进步导致交易成本降低的反应。

威廉·L·斯尔帕(William.L.Silber),美国著名的经济和金融学家,他在1983年5月发表了《金融创新的发展》一文,在文中他详细阐述了金融创新的原因,并用直线程序模型加以说明。斯尔帕认为:创新活动是经济推动力的产物,在金融部门中,不定期的观察结果表明大多数金融成果都源于经济刺激。金融创新是微观经济的框架,它是约束诱导、技术的进步和立法的结果。

二、国内理论研究现状

对中国区域金融创新的研究,中国的金融学者们做了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

张军洲博士在《中国区域金融分析》(1995)中提出了区域金融的概念内涵:区域金融理论是以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金融发展空间结构变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区域金融是指一个国家金融结构与运行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在外延上表现为具有不同形态、不同层次、和金融活动相对集中的若干金融区域。他对区域金融概念的内涵要素进行了如下界定:一是空间差异要素。二是金融结构与发展水平要素。三是吸收与辐射功能差异要素。四是环境差异要素。这些要素的差异形成了区域金融概念的丰富内涵。

唐旭博士在《货币资金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1999)中主要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类型出发,讨论了区域经济发展引起的资金流动的原因、途径、趋势、效果,以及资金流动引起的经济效果的实证分析;指出随着经济计划体制的转型,资金流动管制有了很大的放松,直接导致了区域资金流动的加大;提出了在了解国内资金分布和流动规律的基础上,制定差别政策,显得日益重要。

殷得生和肖顺喜在《体制转轨中的区域金融研究》中对体制转轨中的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他们运用实证的方法研究了我国东西部区域金融的差距,运用交换和分工等原理,提出中国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一些措施。他们在方法论上有所突破,他们认为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金融结构构成了区域金融研究的主题,也是区域经济学发展的核心。他们强调了中央、地方与企业三方的利益冲突,蕴涵了博弈论的思想。他们的研究较为全面。

刘仁武博士在《区域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2002)中通过区域金融结构和进入发展理论框架,运用实证的方法讨论了区域金融的均衡、区域金融调控、区域金融风险控制的问题。刘仁武对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的概念进行了创新,提出了金融结构健全和金融发展可持续的理论框架。

支大林博士在《中国区域金融研究》(2002)中对区域金融的重要概念和范畴进行了理论界定,认为区域金融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结构与运行在空间上的分布状态;提出区域金融成长的概念;指出时空性、层次性、吸引与辐射性和环境差异性共同表现为区域金融的属性;从质和量两方面对区域金融成长的规定性进行了分析和概括。

三、区域金融创新理论研究的展望

区域金融创新理论的提出,主要是基于全球一体化的金融中心创造出连续24小时连续运转的金融市场。作为国际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血液循环作用的金融市场,其蓬勃发展的基础是金融创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金融创新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而区域金融创新理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重要。因此区域金融理论还将面临更多挑战,需要我们不断完善。

黑龙江省科技厅软科学攻关项目—黑龙江省区域金融创新体系建设研究项目批准号:GZ07D002

参考文献:

[1]Shaw, E., 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Oxford:Oxford Univ. Press, 1973

[2]Austin, The Province ofJurisprudenceDetermined, Bei Jing: China Renmin Univ. Press, 2001

[3]杨星.金融创新.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

[4]徐进前.金融创新.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5]张军洲.中国区域金融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6]唐旭.金融理论前沿课题.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7]殷得生,肖顺喜.体制转轨中的区域金融研究.学林出版社,2000

[8]刘仁武. 区域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0(9)

[9] 支大林. 中国区域金融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10)

作者:张 健

区域金融创新理论研究论文 篇2:

天津滨海新区金融改革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摘要:金融创新能力可以反映一个金融组织、区域或国家的金融发展潜力,金融创新能力的提高是金融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因此,研究天津滨海新区(以下简称新区)金融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意义。本文从显性表现、隐形表现两个方面分析了新区金融创新能力的发展情况,并对新区金融创新能力进行了定量分析。同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新区金融创新能力提升中应关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滨海新区;金融创新;评价体系

一、新区金融创新能力的内涵和表现

(一)区域金融创新能力的内涵

区域金融创新能力是在现代市场经济前提条件下地区金融发展所具有的潜力。以金融发展变动规律为研究对象,其核心是促进创新机构间的互动和联系,表现为对区域经济的贡献能力。主要内容包括区域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空间金融结构的差异、现代金融生长点、金融资源配置与优化组合、区域金融的发展动力等方面的创新潜能。

(二)新区金融创新能力的表现

区域金融创新能力是一个组合概念,并从隐性和显性两方面来表现。根据有关资料研究表明,隐性表现主要包括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显性表现主要包括金融市场的创新能力。

1.隐性因素-金融生态建设方面。金融生态环境为区域金融创新能力提供环境依托,金融生态环境发展的不同阶段对金融需求不同,金融发展的条件也不同。由此决定了区域金融创新能力的规模和阶段。具体来看,新区金融生态内部系统的核心要件和外部运行环境持续改善,“政府主导、央行推动、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金融生态格局日益显现。主要表现为经济基础、信用环境、金融主体要素的稳固发展、不断优化:2011年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06.87亿元,为2006年的3.17倍:金融业增加值178.86亿元,相当于2006年的13.41倍:信用意识明显增强。企业征信业务数量相当于2006年的1.56倍、个人信用查询数量5702笔,相当于2007年(2006年还未开办个人信用业务)的237.58倍:滨海金融区、空港金融街聚集效应初显。快钱金融、联合信用、船舶基金、中国人保、澳洲宝泽集团、海协信托等金融机构协议入驻于家堡金融区。金融生态复位和正常演进的调节能力稳步提高。从综合得分来看,2006年为65.99分,2007年为71.23分,2008年为85.03分、2009年为96.95分、2010年为97.28分。政策出台5年间增加31.29分,提高47.42%。创新均衡点随金融创新效应曲线与金融生态建设的协同效应作用逐年提高,相切于金融发展约束线。在经济活动中具有内在逻辑安排、协同发展规律的区域金融生态聚集效应逐渐呈现。(见图1)

2.显性因素-金融市场创新方面。区域金融创新能力主要借助于金融市场来提高。金融市场创新能力为区域金融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市场条件。具体来看,新区“产融结合、多种经营、功能完善、专业高效”的现代金融市场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在支持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发挥的效用。融资租赁业市场中以“东疆模式”为代表的融资租赁业务领跑全国。截至2012年3月末,新区拥有融资租赁公司64家。占天津市九成以上,业务量占全国20%以上,融资租赁合同金额约占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股权投资基金汇集成流,初步形成我国PE发展聚集地。截至2012年5月末,新区登记注册股权投资基金2177家,注册(认缴)资本4363亿元,注册数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二。专业性金融服务机构落户新区。世界领先的金融服务供应商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成为中国首家外商独资消费金融公司,同时使天津成为继北京、上海和成都之后的第四座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城市。中信天津金融服务外包公司开办票据分配现钞物流管理业务,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截至2012年6月末,纳入人民银行统计及监测范围的金融机构达122家,是2006年的2倍以上。机构级别有所提升,新增地方法人2家,一级分行3家,二级分行5家,二级分行以上机构数量是2006年的1.83倍。其中,外资银行、股份制、城市商业银行增长活力释放。现有外资银行基本为2006年以后设立。新增10家:新增渤海银行、北京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等股份制、城市商业银行十余家,增长1倍以上。新金融业态创新发展,截至2012年3月1日,在新区注册经营的金融租赁公司3家,货币兑换机构1家、小额贷款公司36家、担保公司76家、典当机构25家、资产管理公司61家、财务咨询机构141家、保理公司13家。新区宽领域、多层次、新形式的金融市场架构日益完善,并呈现“企业盈利,行业获利,产业收益,区域受益”的共盈局面。

二、新区金融创新能力评价分析

为方便分析和评价新区金融创新能力,本文通过构建金融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实现对新区金融创新能力的可操作化、定量化分析。

(一)研究设计

1.体系构建。在遵循区域金融创新能力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此领域研究经验,构建一个较为客观、科学、有依据的制度性评价体系一金融创新能力评价体系,通过量化量度方式阐释、反映新区金融创新的水平和能力。

2.权重计算。指标权重的选定,理论上使用主成分分析法。但已有研究证明:随时间推移及数据变化,采用算术平均与主成分分析法差别不大。且目前实证研究领域以樊纲为代表的国民经济研究、美国传统基金会对各国经济自由度的衡量均采取算术平均权重。因此。本文采取算术平均计算各级指标得分权重。

3.数据来源。研究数据选取《天津滨海新区统计年鉴》、《天津滨海新区金融统计月报》、国家统计局网站及地方政府相关部门、金融机构等2006-2011年度数据。

4.评估方法。根据金融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正向化和公式计算处理。由于各指标对应的原始数值在量纲上不统一,以及指标体系中正向指标(正相关指标)与逆向指标(负相关指标)同时存在的情况。因此,在分析以前,本文将原始数据标准化。以消除数据之间量纲不一致和数量级差异大等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对逆向指标的数据进行正向化处理。处理方法如下:

(1)对创新能力正相关指标的处理方式:Pi=Vi/Max(Vj)×100%(i,j=1,…,6)。

(2)对创新能力负相关指标的处理方式:Pi=Min(Vj)/Vi×100%(i,j=1,…,6)。

(二)遵循原则

1.科学性原则。金融创新能力体系以综合评价为主,防以偏概全。指标体系设计反映金融创新内涵,突出能够反映金融创新的先导指标。选择涵义明确、口径一致的评价指标。选取描述性指标与评价性指标结合的方式,突出指标的综合功能。

2.系统性原则。主要体现为金融创新能力体系评价的层次性。因此,将本文研究设计的指标体系分为金融创新基础指标一经济发展水平(G1)、金融创新发展指标一金融发展与金融深化水平(G2)、

金融创新活力指标一金融竞争能力与市场化程度(G3)、金融创新效果指标一资金配置效率(G4)、金融创新保障指标一政府治理、知识权益保护及人力资本(G5)5个总指标层,17个分级指标层(Fi),和156个原始数据指标,并通过12个公式(Ti)完成评价性指标的刻画。(见表1)

3.可操作原则。在体系指标选取时,基于新区统计工作的实际情况,有些理论或理想上的评价指标很难获得有效的数据。这里根据地区特点和发展情况需要考虑使用其他较为合理的替代变量,以确保评价体系研究的可操作性。

(三)指标解释

1.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经济发展程度高低决定了金融服务水平,反映了金融创新的市场需求,与外界联系越多,创新多样化需求也就越多。此项主要考察以下指标:

(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GDP总量指标相比,人均GDP指标更好反映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由于新区统计工作实际原因。没有这一既定指标,根据其核心含义,使用GDP总量与常住人口之比推算人均GDP。金融创新活动与这个指标呈正向关系。

(2)地区从业人员劳动报酬。金融创新需求与当地居民收入水平密切相关,且绝大多数经济金融活动及创新集中于城市,并应考虑剔除无业人员抚恤补给等因素,可能对金融创新关联趋势度产生偏离的影响。因此选取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指标考察。金融创新活动与这个指标呈正向关系。

(3)服务业发展情况。从产业结构划分角度分析,服务业占整个产业结构比重越高,地区经济发展越活跃,金融创新对第一、二产业及其他细分部门的促进作用越大。金融业则是服务业的中坚力量,是最能代表经济现代化的核心行业。因此,有必要对此指标分项考察。选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金融业占地区GDP比重两个分项指标。金融创新活动与这两个指标呈正向关系。

(4)对外经济联系指标。地区经济与外部联系越多,越易受汇率影响,经济主体对外汇相关的金融创新需求也就越多。对外贸易与外部投入情况从生产领域反映了一个地区对外界的依存程度和金融创新与对外经济联系程度。因此,选取外贸出口总额、直接利用外资项目合同金额两个分项指标考察。金融创新活动与这两个指标呈正向关系。

2.金融深化与金融发展水平。金融创新依赖于较高的经济货币化程度和发展水平做支撑。根据诱导型金融创新理论启发,从金融发展深度、金融发展广度、主导金融业态发展多样性、外部环境对金融发展四大指标考量。

(1)金融发展深度。根据国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经验性研究,M2/GDP是衡量金融深化的常用指标。考虑区域M2的不可获取性。根据M2定义。使用地区金融机构存款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作为替代指标。总体上看,它是衡量地区交易中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易的比重,是经济金融化的初级指标。通常来说,该比值越大,说明经济货币化的程度越高。金融创新活动与这个指标呈正向关系。

(2)金融发展广度。研究表明地区金融市场创新越活跃,各类金融业态对金融业的贡献效应作用越大,传统银行体系在金融业增加值中的比例就越小,而银行主要盈利来源于贷款,根据这一思想。选用贷款量与金融业增加值比重来刻画该指标。金融创新活动与这个指标呈负向关系。

(3)主导金融业态发展多样性。非主要贷款类资金运用占全部贷款之比。这个指标可以衡量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特别是存款类金融机构业务经营的多样性。金融创新活动与这个指标呈正向关系。

(4)外部环境对金融发展。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反映地区通货膨胀情况,价格水平越高,金融机构因物价上涨风险而进行的规避型金融创新发展程度越高。从这个角度说,金融创新与CPI年度指数、CPI指数波动水平呈正向关系。这里我们为更精确刻画地区外部环境对金融发展指标,选择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天津市CPII-12月年度指数。

3.金融竞争能力与金融市场化程度。金融创新的一个最主要动力来源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是以高度竞争为前提的,金融机构以此为创新动力完成金融衍生品设计、创新金融服务形式。此项主要考察以下指标。

(1)金融部门市场集中程度。借鉴金融创新的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程度可通过最大企业规模占整个市场规模的比重来考量。根据目前新区银行贷款市场格局,国有商业银行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因此,这里使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占全部贷款比重衡量地区金融市场集中程度。市场垄断程度越强,金融创新能力越弱,两者呈负向关系。

(2)银行体系资金运用市场化程度。这里进行一个双向动态考察,即通过银行体系资金来源市场化程度、金融支持效率的负、正关系两个指标衡量。若地区金融业市场化程度越高,则银行资金来源通过财政性存款、机关团体存款的比重越小;地区金融业市场化程度越高。银行主要资金来源方即储蓄转化投资程度越高,金融支持效率越高。

(3)金融发展和资本自由化指数。参考朱恒鹏(2007)中国地区金融发展和资本自由化指数编制体系指标并根据地区特点加以改进。根据科学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选取新区企业上市数、直接融资(不含上市公司二级市场再融资)加权比重获得。金融创新活动与这个指标呈正向关系。

(4)外资银行分布情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资银行被允许进入中国金融市场。外资银行在中国地区开设业务一定程度反映了地区金融的市场开放程度,形成中资金融机构加快创新的竞争力。这里使用新区外资银行分支行数量增长情况的描述性统计指标。金融创新活动与这个指标呈正向关系。

4.资金配置效率。金融市场的基本职能是实现资本的最优配置。一般来说。资金配置率与经济增长存在互动、协整关系。从投资变动率角度研究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根据地区产融结合特点,选择新区主导产业一第二产业增加值与其投资的增量变动关系,计算2006-2011年度第二产业投入一产出弹性指标,表示为投资对行业增加值的贡献程度。金融创新活动与这个指标呈正向关系。

5.政府治理、知识保护、人力资本。主要侧重刻画金融创新发展的保障性指标。良好的政府治理、控调能力是地区金融创新有序、规范发展的基础和保证,知识产权保护为金融创新成果保驾护航。而人力资本则是金融创新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

(1)政府治理。选取《中国市场化指数指标构成》编制体系中反映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市场分配经济资源比重的首位分指标一政府财政支出在GDP占比。金融创新活动与这个指标呈负向关系。突出反映金融创新先导指标的科学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着重刻画金融创新发展的资源中政府与市场的辨证关系。

(2)知识保护。根据可操作原则选择新区专利申请量这一描述性指标。金融创新活动与这个指标呈正向关系。

(3)人力资本。根据产业构成和行业细分情况,考察最具创新力的代表行业,包括金融业和信息传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从业人员构成占比的描述性指标。金融创新活动与这两个指标呈正向关系。

(四)得分计算

利用表1中Ⅲ指标解释刻画的12个公式计算二级分项指标、一级分项指标得出评价性指标,加上描述性指标完成全部指标刻画,并对全部指标进行标准化、正向化处理。I体系层级中的五大一级指标,即金融创新基础指标、金融创新发展指标、金融创新活力指标、金融创新效果指标、金融创新保障指标通过Ⅱ指标分类中各自层级所属的二级分项指标、一级分项指标在Ⅳ指标类别及权重中的情况分别计算得出。最后,完成2006-2011年金融创新能力评级指数,即通过金融创新基础指标、金融创新发展指标、金融创新活力指标、金融创新效果指标、金融创新保障指标五大一级指标加权平均计算得出总分。(见表2)

(五)评价结论

1.从金融创新能力整体情况看,2006-2011年新区金融创新能力评级指数呈动态性、阶梯型增长趋势。总体上看,5年内分数提高20.98分。表明新区2006年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后,国家政策支持新区发展的带动、示范效应明显,新区金融创新能力评级指数从基本合格分数逐渐上升到代表领先创新能力的高分区间,新区金融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分年度看,2006-2011年得分依次为65.26分、70.67分、74.35分、76.9分、85.67分、86.24分,增长梯度较为平稳地波动于(0.5,8.8)区间内,表明新区金融创新综合能力的提升是持续的、均衡的和稳健的。

2.从经济发展水平看,其鲜明特征是跨越式演进,经济修复能力较强,2010年后新区增量优势显著。2006至2008年期间。分数从65.27分跃至81.59分,期间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外贸出口下降,2009年对外依存程度指标得分降至71.23分,总体得分下降至78.16分,通过两年内生性调整。2011年达到99.02分。体现了区域经济较强的自我诊断能力和修复能力。具体来看,以前年度金融业对地区经济贡献度水平不高,得分较低,2006年、2007年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GDP仅为0.7%、1.26%,随后3年也仅维持在2%左右,2011年占比相对增幅较大,为2.9%,表明金融业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3.从金融发展与金融深化水平看,多因素作用下呈现“倒双V螺旋式”迂回演进趋势。从共性上讲。金融发展的深度、广度、外部环境三个维度基本都经历了金融危机滞后性影响下的得分“拐点”(2009-2010年),这一波动趋势体现了金融创新“螺旋式”发展的曲折、迂回性。从特性上看,主导金融业态发展多样性得分曲线呈现急剧下滑,非主要贷款资金运用占比日趋减少,从2006年20.12%下降至2011年5.44%,银行业创新能力急剧弱化;地区CPI年度指数(天津市)在2006-2011年里有4个年度增长超过3%、CPI年度指数起伏波动,给适应物价上行及价格变动风险等外部环境变化导致的约束诱导型、规避性金融创新活动提供了发展空间。

4.从金融市场化程度与竞争能力看,金融机构体系日益健全。金融市场较为发达,处于转型期的新区金融市场改革创新得分特征平稳、向好。具体来看,2007年以前新区金融发展和资本自由化发展程度较低,受鼓励多渠道拓展融资方式政策影响作用下。得分从2006年的46.67分跃至2007年92.01分,直接融资占比井喷式提重。新区有4家上市公司累计首次发行股权规模达228.62亿元,占当年天津市上市公司首发量的100%,之后受金融危机外部环境影响及自身复位和正常演进调节能力提高,逐渐回归常态性增长:金融市场公平秩序及竞争规则开展,传统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占有率和垄断竞争优势减弱:外资银行不断充实新区金融业态呈现扩散状态。外资银行分布得分从2006年的16.67分跃至2010年的100分。

5.从资金配置效率看,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在经济投资活动中形成繁荣、鲜明的功能特点和秩序结构,实现资本优化配置的金融市场的基本职能得到较充分体现。2006-2010年投入一产出能力持续性增强,其弹性系数从1.12增至1.53。得分提高27.07分。另一方面,新区长期倚重第二产业带动经济增长的路径模式容易导致金融锁定,经济结构制约了金融资源配置的优化。资源配置在其他产业的辐射和协调能力相对较弱,但这一现象从2011年得到缓解,体现在投入与产出向第三产业的转移和倾斜,“调结构、增活力、上水平”效果显现。

6.从政府治理、知识保护及人力资本看。在支持区域金融创新的整体推动力和保障力上体现了积极的战略效应。从得分上看,政府与市场关系中,2006-2008年宏观经济向好,政府减少资源配置干预,为金融创新增强动力因素,市场分配经济资源比重逐渐提高,得分从84.09升至90.29分:政府在金融危机对区域经济造成时滞影响的2009-2010年,增大财政性支出比重引导资源配置。市场配置得分降低,体现了新区政府较强的控调、权衡、引导能力。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专利申请量从2006年的647件增长至2011年的11855件,6年内得分提高94.5分。人力资本方面,金融业、科技从业人员结构不断优化,呈现从“稀缺”至“充实”再至“多元化”的趋势。

四、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关注金融改革中创新发展的定位问题

新区的金融创新改革面临机遇与挑战。从规模性创新发展看,上海浦东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金融改革试验区,与其强大的基础优势相比。新区金融底子薄,起点低,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中金融业增加值占比项得分不高(G1-F3-2),2011年金融业增加值与地区生产总值占比有所提高但不足3%,远低于浦东新区18.08%的水平。同时毗邻北京总部金融聚集区,建立金融总部可能性较小。从活力创新发展看,浙江省已正式启动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包括加快发展小微企业服务、健全民间资本市场体系等内容。2012年5月1日《珠海横琴新区鼓励股权投资基金企业与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企业发展的试行办法》实施,支持和鼓励中外资股权投资基金或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企业聚集,并将成为我国首个金融创新政策细化落实地区。新区金融创新改革的紧迫问题是寻求一条差异化发展之路。

(二)关注金融“脱媒”趋势下银行业发展问题

从上述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可以看出,下降趋势最为明显的两项是主导金融业发展多样性(G2-F7)、银行系资金来源市场化程度(G3-F10-1)得分,6年里分别下降72.94分、58.29分,收益模式单一、资金来源集中。2011年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利息净收入137.37亿元,占全部营业收入84.6%:而中间业务收入19.28亿元,仅相当于营业收入的11.87%,远低于国际50%以上的水平。金融“脱媒”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在国民储蓄转化为投资过程中。更多地采用直接融资方式。不通过银行金融中介。纵观新区情况,居民储蓄存款占比总体呈下降趋势,从2007年4月的34.8%下降至2012年4月的30.71%,期间2010年4月达到27.4%的同期最低水平,下降7.4个百分点,数据显示新区金融“脱媒”趋势初步显现。发达国家金融创新实践经验证明。金融“脱媒”是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必然趋势。银行业要想继续领航新区金融业,必须转变传统经营观念。积极主动地应对挑战。

(三)关注金融创新能力提升中风险防范的问题

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适度和适宜的创新可助力于辖区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创新过度,将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隐患。例如金融衍生工具设计属于金融创新的微观层次,具有高杠杆、高风险的特征,如果设计过度、发行过度,会产生类似2008年金融危机的“多米诺骨牌”式效应。从创新的宏观层面,现代金融风险隐蔽性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具有较长潜伏期,伴随经济周期的运行酝酿、积蓄爆发。特别是在经济发达、高速增长的环境下,资金交易活跃,经济活动频繁,金融创新工具及衍生品消化了部分流动性,一旦出现紧缩,积蓄风险爆发的猛烈程度将高于创新之前。应高度关注借金融创新外衣下影响地区金融稳定和安全的苗头性现象。

(四)关注金融创新能力提升中的行业自律问题

从国际经验看,发达国家金融发展史可以称为一部金融创新史。随着金融创新活力的增强,必然导致市场竞争的加剧,行业自律问题凸现。杜绝违反金融市场秩序的创新,监督上市企业债券、股权的井喷式发行、发售。关注道德风险,防止盲目跟风和无序竞争,扰乱行业纪律。《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国发[2011]38号)文件旨在规范上海、天津等金融发达地区的创新活动。目前注册在新区的股权投资基金数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二,各类交易所16家,关注其在批准设立与交易活动中可能存在的不规范情况和监管“盲区”,监测金融创新活动的有序性、稳定性、平衡性。

(五)关注金融创新理论研究中的思变问题

现代实证分析理论已经证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非线性,而传统宏观经济金融方法论则偏重于线形化、单一性。所伴随的金融创新能力研究则过分强调和依靠数学模型得出的结论。现代金融创新问题的复杂性客观地需要启用非线形学科的新哲学思想考量,许多学者也对由传统经济学范式所得出的实证结果和推论持怀疑态度。为丰富和充实金融创新理论成果,应更多地关注相关前沿理论层面的研究。

五、建议

(一)找准定位,产融结合,走差别化发展的特色金融创新之路

金融改革创新能力的提升,必须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这是时代和国家赋予的使命,是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得出的。新区的金融创新能力提升应致力建设与北方经济中心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找到一条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差异化创新发展之路。发挥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的联动作用。增强金融服务地区经济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新区经济发展具有强大动力性。发展壮大金融产业。坚持产融结合原则,找准金融创新的切入口,在对区域经济定位、产业结构调整、资源优化配置的金融创新上下工夫,引导资金流向新区经济发展的最前端,以差异化创新培育竞争优势。

(二)加快整合,推进共享,发展银行业综合经营竞争能力

整合现有资源,提高新区金融机构层级,形成创新合力。发挥金融要素集聚水平,瞄准市场需求,把握创新脉动,拓宽商业银行服务领域。增强银行业非传统信贷业务对经济的支撑力和渗透力。加强资本市场与银行业对接,加快银行业金融创新节奏。推进新区金融改革深化步伐。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在实施过程中,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循序渐进、尊重意愿”的原则,推进经济、产业、科技金融业态数据共享,打造和维护“纵向时点、横向截面”的多维度、立体化信息库。便于本币创新领域的成果转化提高,增强银行业综合经营竞争能力。

(三)防微杜渐,多维并进,完善金融创新风险管控机制

将金融风险管控上升到“完善新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战略高度。多维度、多层次打造金融创新能力提升与风险防范的职责体系,实现“金融创新先行、金融风险防范、金融体系稳定”三位一体。新区的金融创新能力的提升要遵循科学、有序、平稳的原则,以金融服务功能为纽带,实现金融创新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双重目标。稳步推进金融体系由非平衡向相对平衡发展,分散新区金融创新的非系统性风险,提升金融风险测控辐射的空间覆盖。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以确保信贷资金安全、维护金融稳定;选取其中公开性、操作性、推广性较强的经验做法和风险防控案例,给予商业银行风险提示。健全预警指标体系,完善风险处置预案,使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得到早期控制,有效避免泡沫,确保金融创新能力提升过程的“良性循环”。

(四)强化自律,培育人才。完善金融创新保障制度建设

一方面,“刚性”约束,健全金融机制。立足于金融创新体制和机制建设,制度约束新兴金融业态的生存规则,夯实其健康发展的起点和基础,强化行业自律。严格管控金融产品创新设计的各个环节,对创新衍生品的地区适应性和成果转化进行可行性调查分析。另一方面,“柔性”引导,完善人才培养制度。注重培养具有职业操守的高级金融人才,特别是掌握金融学与金融工程学原理,能够开发、设计新型金融工具创造性解决金融实务问题、进行金融产品定价、量化风险管理、金融分析和策划的综合型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提高金融创新层面档次。为金融创新保驾护航。

(五)重视研究,拓宽视角,增强金融创新思变能力

加强金融创新理论研究。汲取约束诱导型金融创新理论、顺应需求型金融创新理论、规避型金融创新理论、金融创新产业组织理论等各学派之长。同时开拓创新研究视角,增强创新思变能力,提高综合运用多种分析工具充实实证研究。更深入地发掘地区现代经济的运行规律与金融创新的契合点,为创新改革发展路径模式提供可供参考依据。

(责任编辑 钟辉)

作者:刘建军

区域金融创新理论研究论文 篇3:

基于混沌理论的金融系统稳定性研究

【摘 要】我国经济在快速地发展,金融地位和作用在现代市场中也更加突出,针对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而言,金融系统稳定运行是关键,从当前来看,对金融系统稳定性的研究,都只是结合金融经济理论来进行探讨,但是,从金融自由化和经济金融化以及金融全球化的角度来看,金融系统已逐渐成为非线性的和开放的以及复杂的系统。该文对混沌理论研究金融系统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混沌理论;金融系统;稳定性

一、前言

利用混沌理论对金融系统的稳定性问题进行研究,运用理论分析出金融系统稳定性受三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即金融监管和投资者以及金融创新的非常性行为。有效运用混沌动力的logistic模型,借助数值模拟和模型分析深入地研究了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对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此,不但要金融创新,还要协调发展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从而使金融系统有序和稳定地运行得以保障。

二、分析影响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在金融系统中,由于确定性运行失稳的发生,造成从量变到质变不确定性的运行,发生金融危机和金融市场剧烈动荡等相关的金融混沌现象,导致市场配置的资源效率降低了,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

1.金融监管

在很大的程度上,有效金融监管既能够将金融事业的风险减少,又能够使投资者和存款人的利益得以保护,对金融系统的健康和稳定以及有序运行进行维持,从而使经济和金融事业健康地发展得在有效地促进。但是,发展金融系统的过程中,如果监管滞后或监管缺失,会使金融市场的配置效率大幅度地降低,还会由于金融风险和金融系统脆弱,而导致局部风险变为系统风险,整个金融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因为失稳,金融危机类的混沌状态就会出来,会出现严重的后果。

2.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借助转移和锁定金融的风险及交易成本的降低,将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有效地提升,从而使经濟和金融以及社会发展得以促进。但是,金融创新在过度时,信用膨胀就会出现,导致结算机构现实货币支付的准备,就会被压缩至最低的限度。一旦受某些原因影响,现金货币准备量对支付需求就很难满足,支付流程中有些链条就会有断裂的现象出现,从而中止了资本的周转和循环的过程,受系统正反馈机制的作用,支付流程和迅速波中的其他环节,导致金融机构大量地倒闭,致使金融系统运行最终失稳,混沌状态出现。此外,金融创新的过度还会导致金融泡沫产生和投机行为,致使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降低和资源配置扭曲。尤其金融泡沫与现实资本严重脱离时,会使金融系统危机和动荡出现的可能性加大。

3.投资者非理性的行为

在金融市场的现实中,投资者非理性的行为很普遍。在证券市场的现实中,投资者通常会因为受心理因素影响,而有认知偏差情况出现,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理性决策很难做出,羊群行为和过度交易系统非理性的交易和决策行为就会产生。尤其在某些情况下,怀疑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支付能力,由于投资者受非理性心理的预期影响,就会参与挤兑,甚至有些良好运行的金融机构也会被挤兑,造成大量金融机构倒闭,短时间内出现金融危机。因此,非理性行为既损失了投资者自身的利益,又使金融市场动荡加剧了,金融混沌在这种动荡中,就容易出现。

三、分析金融系统稳定性的混沌动力

其二,I=αm≤It时,金融系统运行轨线在一片混沌状态中,金融市场经常伴随在金融动荡和金融过热以及金融危机等相关的金融混沌的现象中,造成社会经济的动荡和产重后果的产生。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为了使金融系统安全和稳定得以有效地保障,协调发展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必须要保持,从而将一个稳定和安全以及运行高效的金融环境营造出来。

参考文献:

[1]王怡.基于混沌理论的中国金融市场投资决策研究[J].时代金融,2016(26):21+23.

[2]李庆,赵新泉.基于混沌理论的中国宏观经济系统运行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3,29(12):66-72.

[3]黄腾飞. 基于混沌理论的中国金融市场投资决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

[4]张震.基于混沌理论的金融风险管理模式探讨[J].区域金融研究,2012(08):20-26.

[5]徐有轲.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银联国际业务策略——基于混沌理论的分析[J].经济与管理战略研究,2012(01):92-99.

[6]李立华. 基于相空间重构技术的金融混沌研究[D].湖南大学,2011.

作者简介:

吴昊(1997—),男,甘肃兰州,大学本科,数学与应用数学,730100,兰州大学。

作者:吴昊

上一篇:办公室党组工作总结下一篇:工商所领导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