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和文化创意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双轮驱动”文化发展构想,是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推动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最新理论成果。实施这个构想,需要从内涵挖掘、制定配套措施、转变政府职能等方面下功夫。10月18日闭幕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技和文化创意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技和文化创意论文 篇1:

增强福州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原创力和科技含量的研究

摘 要:增强福州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原创力和科技水平,应当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传統文化开发的多元性和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方面。只有提高传统文化创意企业的竞争力,才能保持福州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生命力。

关键词:福州;传统文化;创意产业

1 福州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

1.1 原创力不断增长

福州文化创意产业在一系列政策的扶持下,体现出原创生命力持续增强,原创水平持续增加的特征。现有福州文化创意产业在继承传统文化经典的基础上,实现了社会体验、人生感悟与人文情怀元素的创新性整合发展。第一,传统特色文化得到较好的保护传承,大量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意作品得到受众的广泛认可,以闽都文化、温泉养生文化、生态休闲为载体的三山座、华清楼等成为福州特色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第二,福州为了发展工艺美术,市政府集中颁布了大量传统文化保护条例、指导意见、政策法规等,有力推动福州动漫、民间艺术、公共文化活动的创新性发展,进一步渗透福州脱胎漆器、寿山石等文化搭建展示平台。第三,通过对福州文化资源的挖掘,运用创新性的文化活动形式彰显了福州文化特色,大量文艺人才在原创性的音乐艺术作品、美术作品中极大的展示了福州传统文化的风采,有力的宣传了福州文化特色。例如,有福州特色的《福州记忆》系列非遗作品展,“两岸一家亲”书法绘画原创活动、以及新越剧《潇潇春雨》等作品极大的展示了福州传统文化魅力,深刻的彰显了文化传承的主题和特色[1]。

1.2 科技创新力提高

传统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新技术的支持,在福州文化主管部门与文化产业政策的扶持下,福州传统文化发展日益与新科技结合,尤其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的支持下,进一步扩展了传播渠道,取得了较为长足的技术进步。首先,新兴文化产品和新兴数码技术有力的弘扬了福州的传统文化,大量的福州地方戏与剧院开辟了网络传递空间,现代文化产品形式更加丰富多样,而且在网络空间展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其次,文创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加,各类福州文化古建筑在科技支撑下得到更好修复保护,国家及社会企业大力投资兴建文物保护项目等,并且形成了BTO的成熟运作模式,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开发传统文化资源的局面。

2 福州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问题

2.1 产品同质化

福州现有的民间艺人、文创企业存在着同质化竞争的问题,虽然企业已形成文化品牌,但是文化企业的运作模式过于单一,没能在传播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找出创新性的发展思路,导致传统文化项目存在明显的重工不重艺的问题,单纯的机械加工式的生产很难有效的彰显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2]。

2.2 缺乏资金支持

福州的文创企业普遍的属于中小型的企业,企业在自身技术含量与资金储备上不足,文创企业大部分对政策有较强的依赖性。当前需要进一步整合思路,着力满足福州文创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从而促进文创企业发展。

2.3 产学研整合不足

当前福州的产学研结合的仍不紧密,现有的平台还不满足全面进行文创产业发展的需求,还要在科研机制、科技企业与文化企业的新合作机制上进行探讨,从而辅助文创人才的发展,不断提高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持续性。

3 福州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

3.1 完善扶持政策体系

当前福州为推动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有传统文化背景的创意型企业,政府职能部门应当把主要思路放在完善文化科技创新政策与政策的有效整合上,着力加强文化科技投入的发展规划,进一步支持文化创意企业的科技创新,力求以更优惠的政策促进文化企业进行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加强文创企业与科研院校的联络,进一步在现有园区、平台、基地进行技术整合,从而提高文创企业发展效率。例如,在福州成立传统文化技术研发中心,在新兴数码科技的支撑下,以寿山石行业技术创新为中心,整合脱胎漆器、传统美术工艺、福州非遗项目等的制作研究中心,并且与国内外大学共同从事项目开发。

3.2 形成创新型发展体系

只有把产学研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文化创新发展的新机制,才能更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进一步把传统文化基因借助新形式传承下去。首先,逐步建立文化科技服务体系,加强文化创意市场的培育,在现有政策出资平台的基础上,开发各类企业的资源共享空间。其次,加大文化科技资金的投入,重要支持文化新科技产品的生产研发,可以运用资助、贷款与财政投入和公共文化服务购买的方式促进文创企业的发展。最后,进一步带动文化科技相关领域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融资格局,从而促进企业文化科技企业的成长。只有拓展融资平台,才能满足传统文创企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必要条件。

3.3 培养文化与科技整合人才

为了促进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培养有传统文化知识背景的新型科技人才,注重打造一支既具有科技知识又懂得传统文化的专业技术人才,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素质,解决文化与科技发展整合不足的问题,形成适应性的文化创新企业发展体系,达到人尽其才的目标。首先,形成完善的培训机制,加强现有从业人员的文创科技与文化内涵的培训。其次,开设相关专业技术学校,着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最后,在综合性的技术中心引进专门的技术人才。

4 结束语

增强福州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形成完善的传统文化创意企业的扶持机制,在梳理整合支持政策的基础上,在人才与资金上向文创企业倾斜,从而提高帮扶的有效性,解决文创企业发展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陈登源.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基于福州市的调研[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4,37(2):55-58.

[2]肖文剑.福州市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7.

作者简介:陈远方(1982-),女,助理讲师,研究方向:政治学研究。

作者:陈远方

科技和文化创意论文 篇2:

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双轮驱动的路径

“双轮驱动”文化发展构想,是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推动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最新理论成果。实施这个构想,需要从内涵挖掘、制定配套措施、转变政府职能等方面下功夫。

10月18日闭幕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全会开幕的10月15日,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推动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把握好三个原则,其中一个就是“坚持以文化创新为动力”,进一步推动科技和文化融合,加快形成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

“双轮驱动”的文化发展构想,是对过去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化和拓展,是探索首都科学发展机制和模式的重大飞跃,更是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推动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最新理论成果。

双轮驱动的生成逻辑

“双轮驱动”构想是在准确判断首都发展阶段性特征、准确认知国际大都市发展普遍规律、准确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演进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展现了鲜明的认识理性、实践理性和价值理性。现阶段提出这一构想,具有必然性、紧迫性和可能性,可谓正当其时。

这一构想的提出,遵循了国际大都市发展的一般性规律。目前,北京已经跨入人均GDP超过1.1万美元、第三产业比重超过75%的发展阶段。按照哈佛大学波特教授的理论,这一阶段属于超越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后的创新驱动阶段。纽约、东京、伦敦等世界城市在本阶段的发展模式开始快速向创新驱动转变,制造业比重大幅下降,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等产业迅猛发展,城市由经济之都演变为创新和创意之都。北京提出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既符合国际大都市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又契合了北京当下的发展阶段转变。

这一构想的提出,顺应了国家政策聚焦的利好形势。自主创新和文化发展是国家层面的两个重大政策取向。在这两大政策聚焦中,首都均扮演着重要角色。国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程中聚焦自主创新,必然为首都的创新驱动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有利条件。比如,随着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大力推进,首都的创新驱动将获得更好的体制、政策和要素资源。同时,中央以空前的力度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政策设计中明确提出发挥首都作为国家文化中心的功能作用,必然为首都的文化创新驱动创造不可多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从这个角度说,“双轮驱动”构想是一个放眼全国、顺势借力、抢抓机遇的明智选择。

这一构想的提出,适应了首都城市的功能性质。与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相关的产业属于智慧密集型产业,具有高端高效、资源能源消耗小、环境污染少、优化人口结构等特点。因此,它有助于首都缓解趋紧的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同时,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符合首都的功能定位,特别是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文化中心的定位。在这个意义上,“双轮驱动”构想的实施将有利于北京更好地履行“四个服务”职能。

这一构想的提出,把握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演化逻辑。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初期,人们已经普遍看到了自主创新的关键性作用。随着科技与文化交融的日益加深,特别是文化消费和文化产业在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凸显,人们进一步认识到,没有文化的创新,科技创新将缺乏精神的引领和智慧的支撑。而且,文化创新所形成的创意产业不失为调整产业结构、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方向。因此,在科技创新驱动的基础上提出文化创新驱动,不仅深化了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更符合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演化方向。

双轮驱动的功能协调

毋庸讳言,科技创新驱动和文化创新驱动在发展动力机制等方面具有不同定位。因此,实施“双轮驱动”构想的一个重要基础性工作就是把这两个“轮子”协调好,使之从不同的维度,有机地为首都发展提供动力、形成合力。

科技创新驱动侧重于从生产力的层面,解决发展的手段和条件问题。科学技术渗透到劳动力、劳动对象、生产资料以及管理、组织等生产力要素中,从而成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体上说,科技创新包括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部分,前者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创新,后者包括应用技术研究、试验开发和技术成果商业化的创新。因此,在线性过程上,科技创新是一个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试验开发和研究开发成果商业化的全过程。换句话说,科技创新能够渗透于经济发展的各个产业和各个环节,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经济效益质量。

与科技创新驱动相比,文化创新具备的是思想观念、公共服务和产业三个维度的创新。所以,它既从生产关系又从生产力的层面,解决发展的精神动力和产业形态问题。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文化创新可以更新、优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观念,完善生产关系,凝聚发展的精神动力。比如,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文化创新驱动就可以在公共文化服务中采取新形式、推出新产品,从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进而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为民服务宗旨。在另一方面,由于文化具有产业属性和生产力维度,因此,文化创新在实践中经常表现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这不仅为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撑,更为发展催生了新业态、拓展了新的产业内涵。

可见,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对于发展的贡献各有侧重。如果把它们组合起来、协调起来,那么发展的动力机制问题将有望更好地解决。北京正在大力推进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正在积极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这些发展构想都属于宏观的战略。如何操作这些战略?具体的政策、措施过于具象,难以和宏观战略直接对接。换言之,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北京还需要提出中观的发展构想。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双轮驱动”,一方面可以从机制层面承继宏观的发展战略,另一方面不拘泥于具体的发展政策和措施。因此,它可以在中观层面丰富、拓展首都发展的战略思路,填补宏观战略和微观政策、措施之间的空白,从而使首都的发展战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雙轮驱动的有效互动

既然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在功能上可以互补短长,那么在实践中就要使二者有效互动,推动首都又好又快发展。

以科技创新引领、支撑文化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建设的新引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高新技术融入文化领域,构建新的文化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培育出新的文化消费群体,带动传统文化产业更新换代。其二,催生文化产业的新业态,动漫和网络游戏产业就是例证。其三,科技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不断升级,促使传统文化产业向创意产业、内容产业转型,向高技术、高集约化演化,创造出文化产业新的增长极。比如,放映机的发明,开创了电影时代;电声技术,催生了宽银幕电影和立体电影;激光技术的应用,使球幕电影的视觉效果吸引了众多消费群体;电影和信息技术的结合,推动电影进入数字时代。总之,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促进了电影产业的升级换代。20世纪以来,科技创新的扩散、转移和利用的速度、强度一直以加速度发展,促使科技增长周期由50年以上缩短到5年以下。在这种快速发展的科技创新推动下,文化产业也相应加快文化产业的演化周期。

以文化创新影响、助推科技创新。就上层建筑层面而言,文化可以从观念、制度、方法、习性、价值等多个层面对科技的发展带来影响。科学界有一个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大意是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6世纪,中国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都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对于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把答案指向了文化。研究表明,创新文化力每提高1%,科技创新绩效将提高0.987%。全球著名的苹果公司在近8年的时间,市值翻了50多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奉行“别样思考(Think Different)”的企业文化。故去不久的公司前董事长乔布斯曾说,在苹果公司,创新想法可能来自于员工在走廊上不期而遇的随意交谈,可能来自于员工夜里10点半互相打电话讨论出的好创意,可能来自于某个人因为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好主意而临时召集的6人会议。一句话,创新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苹果公司科技创新的重要秘诀。

就产业形态而言,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张力,不断为科技创新提出新的研究课题,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加速新科技在全球的流动速度和流量,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在某种程度上,文化创新发展的速度、方向将影响科技的生成、发展和传播速度,影响科技创新的进程和结果。

讓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相互渗透和融合。文化与科技创新的互动,是近代文明演进的主旋律。当今世界,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已经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建立起了相互影响、作用关系,形成了双向互动、协同创新的过程。随着科技和文化在人才、产业和市场等方面加速融合,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将必然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科技产业和文化产业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一些技术如“三网(广电、通讯、网络)合一”的产业化应用,衍生出的新产业不仅具有科技产业属性,也具备文化产业特征。因此,科技与文化融合的现实,要求我们突破对传统产业分类的思维定式,从智慧经济的更高形态把握产业融合趋势,在政策集成中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双轮驱动的实践路径

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和课题,在认识和实践上都有待深入探索。笔者以为,实施好这个构想,需要着力把握以下几点:

深入挖掘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双轮驱动”的丰富内涵,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它上升为首都中长期发展战略。如前所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是发展战略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是对科学发展理念的丰富和拓展。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首都未来发展的“牛鼻子”。目前,我们要加大相关的研究力度,梳理和廓清“双轮驱动”与其他战略之间的关系,进而制定出明确的工作重点和举措。

系统制定“双轮驱动”的指标体系、实施方案和折子工程。目前,无论是科技创新驱动还是文化创新驱动,都还缺乏相应的量化指标。这不利于准确判断和识别发展程度和阶段,不利于查找差距和明确奋斗方向。所以,有关方面要抓紧制定“双轮驱动”的指标体系和监测体系,在对接目前发展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出台“双轮驱动”的专项方案,把“双轮驱动”工作抓实、抓细。

完善配套措施,强化“双轮驱动”的政策导向。按照“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原则,我们要完善相应的政策措施体系和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双轮驱动”的激励引导,加强对逆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的约束和控制。同时,强化区县和部门在“双轮驱动”中的职责,把任务分解到各区县各部门。国家层面文化部与科技部建立了会商制度,北京不妨仿效之,建立文化与科技部门联席制度,推动科技文化融合。

转变政府职能,为“双轮驱动”营造良好环境。在发展方式上,“双轮驱动”与要素驱动,与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都有本质的不同。它把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上升为主导性力量,政府则主要以间接的方式发挥引导、支撑等作用。因此,实践“双轮驱动”构想,迫切要求政府加快转变职能,从前台走向后台,将角色从“运动员”转变为“领航员”、“服务员”、“裁判员”和“监督员”,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为企业创新性人才创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一言以蔽之,政府要进一步优化政务、市场、投融资、知识产权、人才、人文和人居等环境,打造宜业、宜商、宜居的高地,为“双轮驱动”构想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作者单位:中共北京市委研究室)

责任编辑:叶再春

作者:朱峰

科技和文化创意论文 篇3:

文化产业知识产权融资问题研究

摘要:知识产权融资是文化产业企业获得资金来源的一个途径,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知识产权融资在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领域良好发展的大背景下有了初步发展,但是文化产业企业由于受企业的性质和融资过程中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利用知识产权进行融资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需完善融资过程中的重要体制,将文化企业实际情况与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结合来打破融资难的瓶颈,实现文化产业的良好快速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知识产权;融资模式;融资困境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文化产业是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良好发展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2012年,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界定是:文化及相关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在文化产业中无形资产在资本运营中不可或缺,知识产权是无形资产的特定核心内容,文化产品的价值是知识产权的本质反映。文化产业中知识产权的类型不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知识产权的规定,在文化产业中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三个法律领域。利用企业知识产权融资可以解决文化产业资金不足的问题,促进企业资本的周转,从而实现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目标。

1知识产权融资的发展现状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文化产业创造了巨大的需求,不断改善的国家政策和高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也使文化产业的融资环境日益优化,融资渠道日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融资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融资效率低、运作管理不善和运营模式不成熟等问题致使知识产权融资难的问题仍然存在。

2010年3月,中宣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这是第一个从金融角度全面支持文化产业的指导性文件,并从金融机构支持文化产业融资方面的给了明确地指导方向。2014年2月习近平同志主持审议通过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强调政府要加大金融对文化企业支持,加强文化企业投资力度。事实上,在我国政府大力推动,银行信贷规模不断增加、并购重组融资开始活跃以及文化产业基金快速发展等众多支持文化企业融资利好条件的支持下,文化产业融资的环境相对以前有所好转,但文化企业的融资瓶颈没有本质改善,其发展仍然受到企业资金不足的制约。

2知识产权两种常见的融资模式

2.1质押融资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指企业或个人以其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经评估后作为抵押物,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融资模式。2008年6月《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出台,明确指出要“引导企业采取知识产权转让、许可、质押等方式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这一纲要的出台表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已有相关政策的支持。在2008年就有一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名单被公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出现,给文化产业融资带来的新的发展方向。

虽然我国质押融资起步晚,却很多引起很多地区、部门、金融机构以及企业的关注,采取各种方式和渠道来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提高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转化。2011年广州爱动影视科技有限公司本计划以版权作为质押物进行融资,但是由于版权评估的限制使得融资陷入困境,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门口徘徊。2012年8月为解决文化项目融资难的问题,广东成立了首家影视融资公司——广州先影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2013年11月南京建立文化金融服务中心,通过相关的的担保和风险分担机制,北京银行南京分行结合南京文化创意产业利用商标权带来的未来收益为抵押物进行融资。截至2014年8月底,南京银行、交通银行、北京银行、中国银行各一家支行作为全市首批文化银行已累计向初创期、成长期文化企业发放贷款97314.87万元。

2.2证券化融资

知识产权证券化是指发起人把具有可预期现金流的知识产权作为基础资产,通过对该基础资产中的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和重构,转移给特殊目的机构(SPV)并由该机构发行基于基础资产预期现金流的可以流通的权利凭证,从而实现融资的过程。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具体程序:发起人即知识产权所有人将其适合证券化的知识产权资产(基础资产),经过与特殊目的构(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签订资产转让协议后出售给SPV,特殊目的机构(SPV)通过对该项产权进行信用评级并向有意向的投资人发行证券,将获得的发行收入作为支付购买基础资产的价款付给发起人,以实现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而购买该证券的投资者获得未来一定时期内基于该基础资产的现金流收益权,以获取投资回报。发起人将基础资产出售给spv,发起人在面临破产风险时,该项知识产权不属于资产清算范围内,基础资产的未来收益和风险与取得基础资产合法权利的spv和证券投资人有关,而发起人不用承担风险就能提早取得数年后才能产生的货币价值实现融资。最早的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发生在1998年初,摇滚歌星大卫·波威完成了一笔资产证券化交易。该笔交易的基础资产是大卫·波威在其演艺生涯中创作的300首歌曲的出版权和录制权。该笔资产证券化交易发行的资产支持票据被穆迪公司评为“A3”级,所发行的票据全部被一家保险公司购买了,融资5500万美元。我国证券化市场在政府部门的推动下具有稳健的发展空间,但知识产权证券化在我国仍然处于初步阶段,相关的政策和制度不健全,我国应该加强对知识产权证券化领域的重视,开创知识产权融资的新局面。

3知识产权融资目前存在的问题

3.1知识产权价值不稳定,价值评估难,风险大

利用知识产权融资,必然涉及到知识产权价值的评估和确认,知识产权虽然能为企业带来收益,但是受无形资产固有特性的影响致使该项资产陷入融资难的困境。一方面知识产权属于企业的无形资产,没有实物形态,不像有形资产易于价值的判断,其发挥效用时必须与实物资产和人力资源等要素相结合,所以在评估时由于很难与有形资产等要素分开使得企业及被投资方无法通过合理的手段和评估体系对知识产权的价值进行估值。另一方面由于知识产权的价值受未来经济环境和市场前景等诸多关联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不稳定性,知识产权的经济寿命与企业的固定资产相比不可预估,并且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的时间有限,超出法律保护期限企业的知识产权由于普遍性遭受贬值,所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以上两个方面的因素导致知识产权在风险管理方面不易控制,例如被投资方在面临风险的情况下无法按期归还贷款,而又面临无形资产变现难的问题时,会给投资方带来巨大损失。在知识产权评估方面,目前我国虽然成立了一些评估机构,但是这些机构普遍缺乏权威性和统一评估标准,各大银行对其评估结果的认可度也不高。知识产权的高风险和价值变动性强的特点,通常情况下下会导致出资方的出资额会低于资产的评估价值。

3.2文化产业企业经营规模小,知识产权管理存在不合理现象

现阶段我国的文化企业大多都属于小微企业,缺乏信用评级,而现有融资渠道主要适用于信用评级较高的大型文化企业和国有文化企业,小微文化企业参与度小,这是当前我国文化产业融资中的一个显著问题。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看来中国的一些上市文化企业,经营业务相对单一、风险大,要求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投资价值并不高。

(1)由于企业规模较小,缺乏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并对知识产权融资模式和程序不了解,在对资产估值时企业管理层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协作意识,企业资产评估者对知识产权融资在经济因素和市场环境如何用开发和运营管理缺乏专业的知识和经验,很难实现知识产权价值和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2)企业外部中介交易机构对版权、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登记、评估、托管、质押、流转和变现的管理办法不完善。企业在进行知识产权融资时,中介机构对相关的管理办法的执行程序不明确,融资知识和实际运营理念有所欠缺。

(3)国家对很多地方的文化产业进行财政投入后,企业对财政投入的使用以及所达到的效果与融资初衷不符,大部分财政资金对企业及其知识产权融资没有任何意义。虽然我国已经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由于社会公众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文化产业市场中仍存在着盗版侵权行为,随着当代网络云计算、大数据、转码技术、网络聚合等新技术的发展,可以预想在智能移动终端、操作系统和应用层面上互联网文化产业也将面临很多的版权侵权问题,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发展实情与互联网的优质资源平台及国家政策相结合,提高自己的产权管理和保护。

3.3文化产业融资政策和制度不健全

十八大和“两会”中都提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方针和政策,但在实施过程中政府政策的引导与激励作用不明显,相关法律制度体系不够完善,仅有个别条文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和文化产业的管理和规范进行约束。我国对于各类企业的融资帮扶政策和制度有所“侧重”,文化产业大多数为融资规模小的中小企业,其融资渠道,参与能力以及政府的资金支持远小于信用评级较高的文化大企业和国有文化企业。我国文化企业自身的融资财会体系也不健全,在融资方面缺乏必要的信用,这导致文化产业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上没有话语权。大多数文化企业都是依靠有限的自有资金进行发展,社会其他资金进入文化产业的积极性不高,融资道狭窄,限制了企业的融资方式和规模。

4如何打破知识产权融资瓶颈

知识产权融资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仍存在融资难,城市和地区出现知识产权融资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没有实现全国性的推广,要使文化产业在知识产权融资方面取得实质性的飞跃,必须从以下几点打破知识产权融资的困境:

4.1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知识产权评估机制和文化企业信用评级体系

目前我国虽然对无形资产评估制定了总体标准,但是内容宏观,有所侧重(对科技领域关注度大于文化产业),对特性差异显著的知识产权没有单独制定细则,在实施过程中应用性差,难以对知识产权进行准确的价值评估。文化企业建立完整的信用评级体系,有利于企业知识产权与各优良资源相结合,增加企业知识产权的价值,增强企业的声誉和知名度,提高投资方对企业的信任。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推进企业的融资:(1)建立无形资产评估机制,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知识产权估值市场,对其市场潜在价值进行合理评估。经过知识产权人才的培训,择优成立知识产权评估类公司,并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完善政策的实施来实现知识产权评估机制的初步规模。(2)完善文化产业领域内企业的信用评级机制,确保资信评估机构独立、公正、客观地对企业信用进行评级,真实反映企业的信用等级,增强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企业无形资产所带来收益的信任,提高企业融资效率。

4.2促进文化产业的多元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黄永林教授指出,当今的文化产业就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以创意为核心,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为基础,以高新技术手段为支撑,以网络等新传播方式为主导的新兴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重视与金融,科技和互联网的协作和对接,在这三大领域中发挥文化产业的优势。

(1)文化产业资金瓶颈初步得到缓解、但制约文化产业与金融业进一步融合的难题仍然存在,仍需要大力加强金融机构的推动作用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环境,逐步改变金融机构因知识产权的高风险而采取保守谨慎的态度,促使文化产业知识产权融资得到金融机构的全力支持。(2)我国各地区高度重视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发展,科技是是我国的第一发展力,在知识经济中加强相关科技成果与文化领域实际需求的紧密结合,提高知识产权的竞争优势。(3)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文化产业企业也在不断发展。两会中对于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控股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有着自己的看法:“保护网络版权、培育正版消费理念有利于激发内容创作者的活力,是促进文化产业振兴的基础,也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互联网企业既要不断创新商业模式,实现基于正版内容运营的盈利,也要发挥企业责任,积极打击盗版。”

4.3完善与知识产权融资相关的政策,制度和法律

(1)建立文化企业融资服务中心平台,为文化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委托代理服务,减少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新的知识产权融资政策得到充分推行,从而优化知识产权融资的模式,降低风险。服务平台可以加速金融机构和企业实现对接,根据文化企业报送融资的资料推荐给银行等投资方,能够加快银企,资企的合作,提高融资效率。(2)修订和完善我国知识产权融资相关法律法规,一方面,国家法律部门根据现在法律的基础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情况,采取调研和信息反馈的途径发现知识产权融资相关法律法规的弊端,根据知识产权融资的现状来完善法规政策,国家法律法规的实施力度应该根据地区差异,经济环境,金融风险等因素进行灵活的调整。另一方面,通过研究国际先进的知识产权融资的法律法规相关案例,结合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和特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快我国知识产权融资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同时创新政府治理机制,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完善文化产权交易的各项制度,减少文化市场运营风险,促进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3)针对互联网时代出现的知识产权保护新问题,应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保护互联网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的法律框架和执法机制,在相互信任、互惠共赢的基础上加强与国内外互联网文化产业相关企业、各地区政府机构的合作,共同应对互联网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挑战。

5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高速发展,文化产业知识产权融资面临很大的机遇和挑战,应该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为发展方向,切实解决融资中的问题,加强企业的管理和多元化发展,不断完善国家的政策法律制度来真正的实现知识产权融资推动文化企业发展和企业的增值,提高国家的软实力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尧忠.论知识产权与无形资产的特性与关系[J].商业时代,2006,(13).

[2]陈霞.论知识产权与文化产业的发展[J].首都师范大学,2012,(6):6874.

[3]郑洁.文化金融的“南京模式”[N].中国文化报,20140927(02).

[4]李建伟.知识产权证券化:理论分析与应用研究[J].知识产权,2006,(1):3335.

[5]焦方太.知识产权证券化风险隔离机制问题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4950.

[6]成之德等.资产证券化理论与实务全书[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0.

[7]徐霞.破解文化产业投融资难题的对策建议[J].对外经贸,2014,(12):80.

[8]吕元白,侯俊军.我国文化产业的融资约束及解决对策[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12):46.

[9]褚晓琳.文化产业融资现状、问题与建议[J].经济导刊,2010,(9):7879.

[10]蒋海军,王译.互联网文化产业中的版权保护[EB/OL].(20150327)[20150329].http://www.sipo.gov.cn/mtjj/2015/201503/t20150327_1093604.html.

作者:张书勤 马亚丽

上一篇:防溺水心得体会(精选2篇)下一篇:健康学校工作计划(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