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资源现状分析论文

2022-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三江源地区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是我国发展生态旅游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目前,三江源地区的生态旅游发展仍处在萌芽阶段,以区域管理的视野从政府、旅游者、旅游经营者、生态环境、社区居民5个方面分析了三江源地区生态旅游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进一步优化、提升的对策,以促进三江源地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生态旅游资源现状分析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态旅游资源现状分析论文 篇1:

海滨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模式探析

摘要:以江苏盐城海滨湿地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海滨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基本状况和开发现状及缺陷的基础上,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角度出发,提出以点带面的开发模式。在此基础上,对点-面开发模式进行探讨,以及延伸其具体的开发战略与开发措施,以促使设计出的开发模式能够适应当前的生态旅游资源现状和生态旅游开发政策;同时,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整个过程中,必须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促进海滨湿地生态旅游与生态系统间的和谐共生,进而促进盐城海滨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可持续发展 江苏盐城

一、引言

湿地生态旅游就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针,以具有观赏性和可进入性的湿地作为旅游目的地,对湿地景观、物种、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等进行了解和观察的活动[1]。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湿地生态旅游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开发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既是湿地资源的有效选择,也是湿地地区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2]。同时,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专项旅游,它强调以自然为基础,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教育和社区保护,是一种可持续的旅游形式[3-4]。伴随着生态旅游在国内的兴起,如何针对现有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开发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尤其在开发模式的选择上,已成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随着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也进入了关键的时期。近年来,不少学者尝试着从开发模式的角度,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并在一些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模式上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上,而如何在微观方面进行某一特定地区并结合某一类特定类别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有效开发,且这种开发的模式如何选择问题,则研究的相对较少,特别是如何在保护湿地资源与环境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范式,可持续性地开发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将成为今后旅游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以江苏盐城海滨湿地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海滨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基本状况和开发现状及缺陷的基础上,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角度出发,提出以点带面的开发模式,旨在促进海滨湿地生态旅游与生态系统间的和谐共生,促进盐城海滨湿地生态旅游的健康和谐发展。

二、盐城海滨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一)海滨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基本状况

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源之一,湿地的种类多达31类。中国湿地的主要类型包括沼泽湿地、海岸滩涂、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河口湿地以及水库、稻田等人工湿地。而江苏盐城作为滨海城市和水网地区,竟同时具有海岸滩涂、湖泊和河流这三种湿地,可谓得天独厚,富甲天下。盐城因湿地辽阔而盛传,其市域东部拥有太平洋西海岸、亚洲大陆边缘最大的海岸型湿地,面积680多万亩,占江苏省滩涂总面积的7/10,全国的1/7,已列入世界重点湿地名录,被誉为“东方湿地之都”。盐城滨海湿地还有长200公里、宽140公里近岸浅海区的辐射沙洲,面积10多万亩的海滨林场和辽阔的海滨草原,集蓝天、大海、海涂、森林、草原、珍稀动物等于一体,具有与基岩海岸和砂质海岸迥然不同的海滨风光。盐城的海岸线绵延580多公里,占江苏省海岸线全长的2/3,海岸滩涂面积达45万多公顷,有379种鸟类、281种鱼(贝)类、590种昆虫,47种哺乳类动物,还有490种各类植物。滩涂上的丹顶鹤、黑鹳、金雕和麋鹿、獾、獐等67种珍禽奇兽被列为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据初步测算,盐城的湿地面积约占盐城总面积的20%。盐城海滨拥有得天独厚的湿地资源,为其开展湿地生态旅游创造了先天条件,对湿地资源进行生态旅游开发应本着适度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进行,以求最大限度的发挥湿地的生态旅游功能与环境保护。

(二)海滨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湿地旅游是实现湿地保护与湿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早在1990年加拿大“90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1995年西班牙可持续旅游发展会议”,使可持续旅游已经得到各国政府和非政府机构以及旅游者的认可和重视[5]。2006年盐城市政府就将盐城定位为沿海湿地生态旅游城市,提出大力发展湿地旅游的口号。现如今,市域东部拥有太平洋西海岸、亚洲大陆边缘最大的海岸型湿地,被列入世界重点湿地保护区,正在规划建设盐城湿地生态国家公园,打造“东方湿地之都”。湿地保护区内建有世界上第一个野生麋鹿保护区和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麋鹿自然保护区已初步建成具有海滨特色、以麋鹿为主、多种动物共存的海滨野生动物园。同时,丹顶鹤自然保护区的设立不仅有效地保护了以丹顶鹤为主的鹤类种群及其生境,而且为湿地生态旅游很好地开展提供了原始场所。作为一大旅游胜境,正接待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

(三)海滨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更多旅游者的消费活动,更伴随生态旅游的兴起,人们更多地选择了重返大自然的途径,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态旅游的发展。然而,湿地对于大多数旅游者而言是个陌生的名词,人们在参与旅游活动中缺少珍惜和保护湿地的意识。同时,在进行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利益主体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忽略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对湿地的生态旅游资源偏重于开发而轻于保护,如,进行相对规模的围湖造田、围荡造田,使得很大面积的湿地缺失,减弱了湿地原有的生态功能及破获了生态系统的原始平衡。再者,盐城海滨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处于崭新的领域,致使整个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尚处于初始阶段。在开发的重点上出现盲目性,没有真正形成盐城湿地自己独有的生态特色,即没有形成盐城湿地自身的品牌,如何将盐城湿地的大众化形象打造成独具特色的品牌化形象,将应是湿地今后开发的重点和方向。同时,湿地开发的区域景观呈现片面性、扩大化,景点的选取应重点突出,而不是“四处开花”,造成大量湿地景观的破坏而没有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

三、盐城海滨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一)海滨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

盐城海滨湿地资源的丰富与生物种群的多样性决定了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无论是人工湿地还是天然湿地,盐城海滨都具有相当的规模,这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前提,特别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珍稀鸟类和麋鹿自然保护区,号称“丹顶鹤的家园”,“麋鹿的故乡”,“东方湿地”,这些为海滨湿地进行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提升了开发的潜在价值和扩大了潜在客源市场。这也是盐城海滨湿地进行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最具潜力的生态资源,更是生态资源能够充分发挥旅游功能最好的价值体现。同时,盐城自古就以盐而闻名,这种悠久的文化底蕴,进一步丰富了盐城的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再者,盐城是以农业为传统产业的城市,在经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中,较好地利用了科技知识,由于没有形成高度发达的工业体系,这为盐城农业向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生态农业景观所赋有的天然吸引力与内涵也必将为东方湿地能够积极开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前景。

(二)海滨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模式

生态资源的复杂性决定了开发模式的多样性,根据具体的区域生态资源进行可行而有效的旅游开发是重点解决的问题,在这些方面,相关学者已做出一定的探索,黄震方等认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强调以保护为前提,依托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和旅游市场要求,有选择的适度开发,即遵循保护第一,科学规划,生态为基,适度开发,加强监管,综合生效的开发原则[6]。吴江等认为湿地公园建设与湿地旅游资源的协调机制是合理开发与保护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有效途径,同时指出协调机制就是一种开发与保护的基本模式[7]。杨桂华等提出了生态旅游综合开发导向模式,认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客源市场的开拓均应以环境保护为前提,并形成了“保护+资源+客源”的综合导向开发模式[8]。庄大昌等根据洞庭湖湿地的地形特征,对湿地资源进行了景观分类,并分别针对不同景观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提出了对应的开发模式[9]。随着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开展,更多的学者选择了以生态旅游为出发点,进行了相关模式的研究与探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盐城具体的湿地生态资源,尝试从具体的规模点的开发带动整个规模面的发展。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的实施最后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开发过程中,这种开发过程的框架就是开发模式。针对盐城海滨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特色,拟先开发具备典型代表性的生态资源区作为整个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点,着力打造一系列规模点,采用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的开发模式,建立麋鹿生态旅游区、丹顶鹤生态旅游区、弶港旅游度假区以及其它生态旅游区,依靠这些点的强化,发挥点的集聚与扩散作用,并通过旅游发展轴的链接,来拉动整个区域面的生态旅游发展。同时,应注重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湿地系统的恢复性建设,定期的进行环境监测,使得生态系统能够保持原有的平衡力,见图1。

四、盐城海滨湿地旅游资源开发总体战略

(一)形象驱动战略

旅游形象是旅游者、社会公众对某一地区的总体印象和综合评价,它既是客观存在的,又可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来塑造。个性鲜明、亲切感人的旅游形象是旅游地在旅游市场上长盛不衰的最有力工具。针对盐城海滨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自身特色,应围绕主体塑造一系列形象生动、主题鲜明而又恰如其分的生态旅游形象,并使得形象主体系统化。盐城海滨湿地具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可以通过这种资源优势打造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的形象塑造,不仅可以有效的保护生态资源,比如,建立麋鹿自然保护区,可以为麋鹿及其它生物种群提供栖息地,而且还可以提升盐城旅游城市的整体形象。形象驱动战略的实施是结合了区域的实际情况,将区域内最具代表性的特色展现出来,盐城海滨湿地应将其独特的湿地资源作为形象驱动的出发点,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和市场促销方式,向外界推出自身的品牌形象。比如,“丹顶鹤的家园”、“麋鹿的故乡”、“东方湿地”、“湿地之都”等都可以作为盐城湿地整体形象的代言词,在这些品牌形象的基础上,稳定现有市场,挖掘潜在客源市场,并对不同层次的客源地进行调查分析,以开拓更为广泛的旅游市场及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同时,还可以针对不同内容的主题打造与湿地相关的形象,比如,“走进湿地—感悟人生”、“您想涌入大自然的怀抱吗?那就来湿地找找感觉吧”、“大自然剩下的最后一方净土—湿地”、“远离城市的喧嚣,来湿地享受一分静谧”等,通过这些湿地形象标语的宣传可以打入大众的心理世界,驱使更多的群体前来湿地观光游览,进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二)市场导向战略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对现有生态资源的整治,而且也是为了一定的经济利益,达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利益的双惠共赢。因而,制定生态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最直接的目标是在保护现有生态资源的前提下,吸引更多的旅游者进行各种类型的旅游活动。为了使更多的旅游者前来游览观光,这就要求对以旅游者为主体的市场进行分析调查,在一定时期内,针对不同的客源市场进行定位。近期以国内市场为主,远期国际、国内市场并重,并针对国内外市场进行划分。国内市场:一级市场:长江三角洲地区及江苏省内城市;二级市场:江苏省周边省市;三级市场:香港、澳门、台湾;国外市场:一级市场:日本、俄罗斯、东南亚国家;二级市场:澳大利亚、新西兰;三级市场:美国、欧洲。

(三)精品旅游线路战略

旅游线路的建设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避免因线路的设置而造成对生态环境和区域文化的破坏。根据盐城海滨湿地生态资源特色、空间分布及开发需求,将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总体布局分为:一个游客接待大型服务中心、三大功能区、一条主游线、三条对外主干通道、一条生态环游线的“13131”结构。

一个游客接待大型服务中心:考虑湿地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可以将游客接待中心布置在国家珍禽自然保护区的入口处,既可以方便游客进入保护区,又可以充分使用非湿地土地资源。三大功能区:麋鹿生态旅游区、丹顶鹤生态旅游区、弶港旅游度假区。一条生态主游览线:设计一条生态主游览线,可以将海滨湿地全部生态旅游区联系起来,线路为灌河口风景区—滨海海堤风景区—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大丰麋鹿国家自然保护区—弶港旅游度假区—中华鲟生态旅游区。三条对外主干通道:一条通道为从盐城市中心直接通往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一条为从盐通高速公路进大丰段通往大丰麋鹿国家自然保护区;一条从盐通高速公路进南通市边缘段通往中华鲟生态旅游区。一条生态环游线:为充分发挥三大功能区(麋鹿生态旅游区、丹顶鹤生态旅游区、弶港旅游度假区)的旅游功能,实现更高的旅游效益,在三大旅游区之间再设计一条生态环游线,避免因只有一条线路往返而使游客产生厌倦心理。

五、盐城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具体措施

发展湿地旅游必须以生态学为原则指导,以环境与资源的保护为导向,在获得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大力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即走湿地生态旅游之路[10]。事实上,湿地旅游就是以湿地资源为基础的旅游活动,湿地旅游开发的宗旨是让游客认识湿地、享受湿地,同时提高湿地环保意识,基本原则是人类与湿地应该共存共荣、协调发展[11]。盐城海滨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内部多种生态资源相互链接,既要保正人们能够欣赏和享受大自然魅力,又要保护湿地资源的生物多样性,这就要求在进行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必须对湿地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科学规划,开发规划的容量不能超过旅游环境容量,更不能超过湿地资源的环境承载力,在保证生物种群生境不被改变的前提下,进行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特别强调湿地生态的修复工程,这是保证湿地生态系统恢复自我循环能力的重要环节。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就如何针对盐城海滨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一些措施。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资源保护规划

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必然会引起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如何将这种破坏程度降低到最小,是规划过程和实施过程必须强调和解决的问题。为防止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功利性、破坏性,把握好当前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合理程度,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中应注意制定资源开发与保护细则。生态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均应上报旅游管理部门审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方案中必须列入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方案,方案还应包括规划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生态湿地修复等内容。生态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环境应定期检测评估,随时检测才能监控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程度,真正做到大而细、细而全的生态旅游规划体系。

(二)提升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感官意识

由于生态资源的脆弱性、不易恢复性等特征,在制定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措施中,必须将保护生态作为头条内容。有效地保护生态旅游资源是为了更好的开发和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态旅游资源是保护生态旅游资源最积极有效的方式,但并非所有的旅游相关人员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的关系都有如此深刻的认识,所以,可通过各种宣传媒介的正面宣传和反面破系,形成全民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资源的意识,使人们养成一种自觉维护和保护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环境的行为习惯。同时,还可以通过政府的行政和干预功能,加强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和监督,为规范旅游管理者、经营者和旅游者行为提供准则。规范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各项标准,明确生态旅游资源占用中享受的权利和应该履行的义务,完善旅游业及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体系,注重生态游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促进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科学规划海滨湿地旅游景区内建设项目

海滨湿地有其自身的原生态特征,在湿地规划与开发过程中,自然生态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是设计旅游景区的一条主线,其核心思想在于既要满足于湿地动植物原有的生存状态,又要提升旅游者观光旅游的心理意境,在进行布局人造景观的过程中,必然会改变湿地原有的景观面貌,即改变湿地种群的生境。为有效降低和减小对生物种群生境的影响,这就要求景区的经营者和决策者在进行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旅游景区的建设中,都要贯彻规划先行的原则,统一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研究规范,针对湿地景观的建设与保护,既保留天然与传统,又适应现代城市市场需要,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再编制控制性和建设性详细规划。招商引资必须根据规划,项目建设也必须遵循规划,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景点和项目建设必须以规划为依据和指南。总之,科学合理的生态规划是进行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湿地公园建设的前提和依据。

(四)合理布局海滨湿地旅游服务接待设施

湿地生态旅游规划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旅游服务接待设施的布局。由于服务接待设施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而湿地资源有着自身的有限性特点,因而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使用土地是湿地土地资源有效开发的重点。在规划湿地资源的土地利用上,必须划出湿地生态旅游区与旅游接待区的功能分区,在海滨湿地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划各种不同类型的主体功能分区。撤除一部分旅游区的旅游接待设施,主要是大型的接待服务设施,在湿地附近的县市驻地、乡镇驻地或大的村落建设大的旅游接待中心。发挥县市城区、乡镇等的旅游集散地功能,扩大其旅游服务功能的辐射范围,即使是与生态旅游区相隔的服务接待地,也应科学规划,建设风景应与生态区一致,不要模仿追求现代都市风格,融合生态区的资源特色,保持接待服务设施的自然感、新鲜感、亲切感,进而促进湿地生态旅游的和谐发展。

六、结语

生态旅游已成为旅游产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旅游形式,进行生态旅游的前提,必须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合理而有效的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否成功,一个重要的关键因素在于开发模式的选择,开发模式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的工程。本文以江苏盐城海滨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盐城海滨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和开发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适合区域内生态旅游资源特征的旅游发展总体战略,并且就生态旅游发展定位进行了探讨,形成了区域内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框架。以点带面的开发模式的选择以及其战略和措施的提出很好的解决了以往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出现的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环境破坏等问题,针对不同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并始终坚持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旨在促进海滨湿地生态旅游与生态系统环境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 王京传,殷英梅.中国湿地生态旅游开发[N].中国旅游报,2005-05-23.

[2] 安传艳,赵鑫.河南省黄河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32(2):154-157.

[3] Ceballos-Lascurain H. The Future of Ecotourism[J].Mexico Journal, 1987(1):13-14.

[4] Elizabeth Boo. The Ecotourism Boom: Planning for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M].Washington: WWF,1992:3-10.

[5] 张广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J].旅游学刊,1999(1):51-55.

[6] 黄震方,黄金文,袁林旺.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研究-以江苏盐城海滨湿地为例[J].人文地理,2007(5):118-120.

[7] 吴江,周年兴,黄金文.湿地公园建设与湿地旅游资源保护的协调机制研究-以江苏、上海沿海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J].人文地理,2007(5):124-127.

[8] 杨桂华,王跃华.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新思路[J].经济地理,2002,20(1):88-90.

[9] 庄大昌,董明辉.洞庭湖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2002,17(1):74-76.

[10]任宪友,吴胜军,魏显虎.洪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探讨[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6(4):5-7.

[11]鲁铭,龚胜生.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1999(1):51-55.

[12]李玲,马恩,凌生金.北京观鸟旅游者游客行为特征分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2-114.

(责任编辑:刘春雪)

作者:周 玮

生态旅游资源现状分析论文 篇2:

三江源地区生态旅游管理问题探析

摘要

三江源地区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是我国发展生态旅游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目前,三江源地区的生态旅游发展仍处在萌芽阶段,以区域管理的视野从政府、旅游者、旅游经营者、生态环境、社区居民5个方面分析了三江源地区生态旅游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进一步优化、提升的对策,以促进三江源地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生态旅游;管理;三江源

Problem Analysis of Ecotourism Management in the Threeriver Source Area

CHEN Jinlin1,2, HE Meiqing1

(1. Qinghai University, Xining, Qinghai 810008; 2.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Key words Ecotourism; Management; The threeriver source area

三江源地區是我国旅游景观类型多样、资源组合良好、级别高、科学研究价值大、具有重大开发价值的旅游富矿区,是国内发展生态旅游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1]。虽然明确提出了三江源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主题定位,但目前看来生态旅游发展总体仍处在萌芽阶段,真正的具有实质意义的生态旅游并没有开展起来,常常被一些旅行社和景区当做“绿色标签”,而无生态旅游之生态、环保、教育和关注社区的实质,旅游的发展与管理都是粗放型的,基础设施薄弱,生态旅游产业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还没有真正符合国际生态旅游标准的成型的生态旅游景区。梳理和分析目前三江源地区生态旅游管理中存在问题,提出相应进一步优化、提升的对策,有利于三江源地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禀赋

根据《三江源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统计,三江源地区各类旅游资源的单体数总量多达640处,这在青海省乃至整个青藏高原都占有一定的分量[2]。三江源既有大美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又有丰富独特的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它既有丰富多样的高山大川、冰川峡谷等自然地貌资源,又有高原湿地、高寒草甸、高山草原、原始森林等多样的生态系统,以及大量的珍稀动植物资源。三江源地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有震撼力,是唐蕃古道的经停地,藏(康巴、安多)族民俗文化地域特色鲜明,藏传佛教文化也在雪域高原上熠熠生辉。与此同时,许多自然类单体的体量巨大,如可可西里、年保玉则、昆仑山、阿尼玛卿雪山、扎陵湖、鄂陵湖等,具备大河流、大湿地、大雪山、大湖泊、大草原的体量超大的自然景观特征。文化景观类的物质实体景观体量也同样巨大,新寨嘉那嘛呢石经城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评为世界上最大的嘛呢石经城,由约25亿块嘛呢石刻组成;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歌舞场面之恢弘更是人人知晓。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的总量多、体量大,正是体现“大美青海”全省旅游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

2 三江源地区生态旅游管理存在的问题

生态旅游管理应当从区域管理的视野,把旅游者、旅游经营者、生态环境、社区居民和政府共同纳入生态旅游管理的范畴[3](图1),通过对三江源地区生态旅游的实地考察,以及与旅游行政管理人员、旅游从业人员、旅游者的访谈和调研,对三江源地区生态旅游管理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梳理。现阶段三江源地区发展生态旅游面临的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政府发挥生态旅游管理职能效率不高;生态旅游者环境意识、环境责任感不强;景区产品开发建设品位不高,旅游产业要素薄弱;生态环境问题制约性强,旅游容量不容忽视;当地社区及居民参与和受益微弱。

图1 生态旅游管理研究的角度

2.1 政府发挥生态旅游管理职能效率不高

三江源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存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能交叉、责权不清、管理混乱等现象,缺乏市场意识和市场运作机制,综合效益难以发挥,地区旅游业规模偏小,经营粗放。州、县政府各部门对于发展生态旅游的认识还不到位,对区域内旅游业的发展重视程度不够,难以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县级旅游行政管理机构不健全,旅游行政机构人员缺乏编制,旅游管理专项人才缺乏,尤其缺乏质量管理、促销与外联、信息管理等专项人才。

三江源地区大部分景区由政府行政事业单位统一开发和管理,一方面,因投资不足,景区开发档次低,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同时也缺乏保护资金,使生态环境得不到有效保护;另一方面,它们大多是无偿使用旅游资源,没有任何风险和压力,缺乏参与市场竞争的内在动力,从而严重制约了旅游资源的开发档次和旅游业的发展水平。

2.2 生态旅游者环境意识、环境责任感不强

根据严格的生态旅游者与一般的生态旅游者特征对照(表1),三江源地区的旅游者选择行游比高的三江源作为旅游目的地是因为对这个距离遥远、保持相对原始性、本真性的区域感兴趣,有到此了解、体验自然的动机,而且一般出行规模小、停留时间比较长、花费也比较大,生态旅游者动机特征、消费行为特征方面表现为严格的生态旅游者;但他们的环境意识一般,环境责任感比较差,而且对吃、住、行、游、购、娱的要求比较高,从环境态度、对旅游设施、条件要求特征方面看表现为一般生态旅游者,近似于大众旅游者。

现有游客中具有一定的生态知识、环保意识、生态责任感的旅游者数量不是很多。虽然生态责任感和生态素质是可以培养与提高的,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旅游者生态知识和责任感的缺失,种种破坏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行为多发,生态旅游的原则在旅游活动中得不到很好的遵循。

表1 生态旅游者特征表现

特征要素项目严格的生态旅游者一般的生态旅游者

旅游动机旅游期望深入学习和了解自然对大自然“蜻蜓点水”式的接触

旅游目的地选择距离遥远、保持着相对原始状态的自然区域交通便利、距离较短的自然区域

消费特征旅游方式个人或小规模团队大规模旅行团队

旅游时间停留时间较长停留时间较短

环境态度环境意识强烈的环境意识中等的、表层的环境意识

环境责任感深刻的环境责任感浅显的环境责任感

对旅游设施、条件的要求较低

较高

2.3 景区产品开发建设品位不高,旅游产业要素薄弱

虽然三江源地区具有丰富的、有特色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但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生态旅游发展还处于萌芽、起步阶段。目前开发的旅游产品水平低下、结构单一、品位不高,没有很好地体现生态旅游的理念与原则,缺乏深度和广度,产品的市场感召力不够。

三江源地区经济实力薄弱,政府财政对旅游业的投入有限,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起来,整个旅游业的投入严重不足,致使旅游产业要素发展薄弱,作为游客集散地的城镇配套设施也不完善,不能完全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旅游需求,成为制约该地区旅游发展的瓶颈。

2.4 生态环境问题制约性强,旅游容量不容忽视

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现状总体不容乐观,草场退化和沙化加剧,水土流失日益严重,草原鼠害猖獗,生物多样性萎缩,存在着众多的生态问题困扰。脆弱的生态环境条件,决定了较低的旅游容量。一旦游客的进入量超过环境容量,就容易产生各种污染,这不仅影响景区形象,降低景区的旅游价值与功能,甚至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环境问题,最终失去吸引生态旅游者的生态美。所以,该地区的旅游发展不能走传统大众旅游路线,旅游开发需要严格按照生态旅游标准进行,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开展旅游活动。

2.5 当地社区居民参与和受益微弱

生态旅游除了要保护环境之外,还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通过生态旅游的开展使当地居民在经济上受益,不把当地人排斥在外,才能得到他们的支持。实践证明,如果生态旅游区不能处理好与当地居民的关系,不能解决当地居民的合理要求,生态旅游区常常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生态旅游区的开发、建设、管理工作难以落实。目前三江源地区的农牧民仍然保持原有的農牧业生产活动,旅游参与较少。当地社区与当地自然历史和文化资源关系最为密切,他们的参与对于生态旅游发展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3 发展对策

3.1 发挥政府主导地位,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三江源地区旅游业应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多方监督”的生态旅游发展途径。其中政府主导主要包括: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旅游业,把旅游业发展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发展,制定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建立三江源生态旅游区协调机构,充分发挥其作用,逐步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和引进专业旅游管理人才,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确保旅游开发、运营的科学性、高效性和规范性。

创新景区管理体制机制,为了更好地解决旅游景区发展资金紧缺问题,有效提升景区经营效率,在坚持旅游资源国家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经营,对于条件适可的部分景区或经营项目考虑采取政府管理和企业经营相结合的模式,如景区经营权租赁模式或景区由投资主体股份制投资经营模式。

3.2 加强对生态旅游者的环境教育和引导

保护区域经常被视为自然的实验室、鲜活的博物馆、生物的避难所和天堂、户外课堂,管理者可通过间接的(如以读物、地图、信号及信息中心等)或直接的教育(如现场导游讲解、演讲与剧目等),提供独特的、交互式的机会来提升旅游者的环境认知度[4]。从三江源生态旅游者环境态度来看,三江源生态旅游者环境意识还比较差,迫切需要对旅游者进行有针对性的环境教育和引导,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资源忧患意识。如大力推广生态旅游者行为规范的实施;在导游讲解及景区解说系统建设中,涉及相关的环境教育知识,逐步增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加强交通工具及旅游者集散地的环境教育视听系统建设等。

3.3 分类有序地进行景区产品开发建设,强化旅游产业要素

三江源地区的景区产品开发建设,应根据资源条件、市场潜力、通达性程度等条件进行分类有序的开发建设。一些旅游资源的市场吸引力、旅游成本、资源地域组合度、可通达性、生态环境承载力均较好的景区,如年保玉则、扎陵湖、鄂陵湖、勒巴沟、新寨嘉那嘛昵石城、结古寺等,可成为三江源区优先重点开发建设的景区,应积极宣传,提高其知名度。有些景区资源的市场吸引力、资源地域组合均很好,但交通可达性偏低、生态环境承载力较差、旅游成本过高,如长江源头、黄河源头、澜沧江源头、可可西里等,在开发这些旅游资源时,应充分考虑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论证开发旅游产品的可行性,因地因时地改善区域的交通可达性,选择开发对生态环境承载力需求小的旅游产品,在这些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应走高端旅游产品路线。

应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扶贫政策和资金扶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合理而完整的三江源地区旅游产业链,从吃、住、行、游、购、娱6方面整体推进旅游产业要素的发展,加强交通、住宿和餐饮等基本旅游设施的建设。

3.4 重视旅游影响监测和管理,科学控制旅游容量

生态旅游规划中必须遵循生态学规律,按照当地生态承载力,严格控制旅游开发建设力度和游客数量,将保护置于优先地位[5]。开展生态旅游时,应对旅游资源及旅游区环境进行动态监测,尤其是旅游活动对不同局域生态环境影响的监测和评价,为合理调节保护区游客数量,保证整体环境质量持续稳定提供依据。监测内容包括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水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噪声监测等。鉴于现有游客中具有一定生态知识、环保意识、生态责任感的旅游者数量不多,缺乏成熟生态旅游者的现状,三江源的游客绝对不能是“多多益善”。不仅要从资源、经济、环境、设施等供给角度考虑旅游容量,还需结合目前生态旅游者的生态责任感和生态素质角度考虑旅游容量。所以,三江源生态旅游应该尽量增大旅游产品的附加值,正如《青海省旅游业发展与布局总体规划》所规划的,尽量争取延长游客在境内的停留时间而不是拼命打价格战,贪图以数量取胜,积攒蝇头小利[6]。

3.5 注重社区居民参与

三江源与我国大多数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相似,不仅参与程度低,而且处于被动参与状态。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应贯穿旅游发展的全过程,利益的获得更要体现在参与过程之中。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主要包括参与到旅游发展的决策过程、利益分配过程、有关旅游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训3方面[7]。建立生态旅游发展方向及规划等征询机制,通过居民走访、村民会议等方式,听取社区居民的意见,并使他们了解生态旅游规划及其进展情况,与社区居民一起制定开发计划,保证其位于规划决策的地位。建立社区参与旅游的保障机制,重点是保障社区居民的合理利益,包括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制定合理的旅游收入分成、利益分享的保障细则和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社区居民生态旅游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和培训,通过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培训,提高社区居民对生態旅游发展本质内容的认识,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居民在生态旅游发展中的参与意识和从业技能,规范居民的旅游服务活动。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

参考文献

[1]

赵霞.三江源地区生态旅游规划初探[J].国土与资源研究,2005(4):60-62.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青海旅游局.青海省三江源地区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09-2025[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

[3] 郭舒,曹宁.生态旅游管理初步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6):89-93.

[4] 卞显红.保护区生态旅游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当地社区的关系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5):13-19,37.

[5] 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 安海民,董家平,王丽珍.多姿多彩的三江源历史文化之十二三江源旅游文化及评价(下)[J].群文天地,2011(1):26-35.

[7] 王锋.“三江源”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的社区参与问题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43-46.

作者:陈金林 何梅青

生态旅游资源现状分析论文 篇3:

盘锦辽河口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方向浅析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盘锦辽河口的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是其规划建设的重点,应在资源进行有效保护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开发。本文注重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并针对辽河口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资源单体的保护与开发提出具体的策略。

关键词:盘锦辽河口;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

1 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分析

根据调查发现盘锦辽河口旅游业的开发有利于保护辽河口旅游资源,占有比重较大,占42.3%,旅游业开发与辽河口经济区的经济之间存在的矛盾较强;现有生态旅游资源的利用状况较弱。当地居民对于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意识较弱,生态环保意识还需要提升。现有的旅游景点,如红海滩观光地、地质公园、苇海观鹤、特色苇田、万金滩等旅游地的生态环境都不同程度的遭到了破坏,其中以苇海观鹤和红海滩观光地破坏最为严重。

因此,将辽河口的生态旅游资源分为6类,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生态旅游地,减弱对其的开发,恢复其生态功能。对于可以进行开发的旅游资源应该采取合理开发,加强保护的战略。从而,促进辽河口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 生态旅游资源单体保护的重点和开发的方向

辽河口的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价值角度分为濒危型、高稀缺型、稀缺易耗型、稀缺耐耗型和普通型五种(见表1)。根据资源的分类从而得出必须保护的资源、可以旅游开发的资源,作为判断保护与开发的战略依据。

2.1 完全保护战略

处于极端濒危状态的生态旅游资源,属于国家非常稀有、非常脆弱,受关注程度较高的资源类型,当前经不起任何方式的合理利用,任何形式的开发都会对其产生破坏,其首要目的是保护,凸显生态旅游资源的存在价值。虽然该类资源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但对此类资源还是应该由国家拔出专款进行完全保护,防止人为破坏及其自然退化,可以在对它进行更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加以利用。

2.2 适度开发、完全保护战略

高稀缺的生态旅游资源属于非常稀有,相对于濒危型生态旅游资源来说,其敏感性和脆弱性相对较强。对于这类资源,同样不适合大规模的旅游开发。

2.3 合理开发、加强保护战略

稀缺易耗型与稀缺耐耗型生态旅游资源有一定脆弱性,旅游价值高的资源。因此对于该类资源应该在合理开发,最重要的就是要控制游客的数量,加强对游客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意识的教育,通过缩短游客在景区内的逗留时间、严格限制景区内的活动内容与范围等手段来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均衡。

2.4 大规模开发战略

普通的生态旅游资源由于脆弱性较低,因此在具备一定客源市场的条件下,可以进行大规模的旅游开发,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3 保护的资源单体

辽河口的潮滩湿地是我国重要的滨海湿地,具有丰富的湿地资源和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辽宁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占盘锦自然湿地面积的80%,在湿地保护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必须保护的资源单体之一。此外,辽河口自然保护区全球候鸟三大迁徙航道之一,世界上80%的黑嘴鸥种群在这里得到了有效保护。辽河口湿地丰富的植物资源、特有的植被类型与生态环境养育着丰富的动物资源与特有的动物群落,尤其是多种珍稀鸟类理想栖息繁殖地和迁徙停歇地。

4 旅游开发的资源单体

辽河口蕴藏者丰富的旅游资源,分三种类型。

(1)适度开发的资源其敏感性和脆弱性较强。如保护建筑与设施、遗迹遗址等。

(2)合理开发的资源有一定的脆弱性,旅游价值较高,需要的合理开发的前提下加强保护,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均衡。如红海滩、踏浪金滩、苇海观鹤等可以进行观光旅游。

(3)大规模开发的资源的脆弱性较低。如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它具有直接使用价值、服务功能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包括了绿色生态旅游产品、文化生态旅游产品、观光旅游产品、养生、休闲、度假生态旅游产品、油田生态旅游产品、湿地生态旅游产品、农业生态旅游产品、苇海休闲产品、滨海休闲产品等。

5 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存在问题

5.1 生态资源的保护缺乏合理的科学依据

目前,结合辽河口的生态旅游资源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原则,缺乏具体的行动实施依据,如辽河口湿地资源、滩涂植被、鸟类栖息地及生态环境系统的破坏等等。此外,虽然生态旅游资源作为生态经济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是否能将所有的旅游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创造出结合当地特色的品牌生态旅游产品,是辽河口保护的一个重大的盲点,在资源的保护中应该设立一个科学的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

5.2 生态旅游资源的生态性破坏

由于生态经济区内的生态旅游业尚不成熟,使得旅游景区及旅游基础匮乏,景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环境日渐破坏,使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使辽河口的旅游活动对生态系统产生了负面影响。此外,部分旅游项目直接威胁野生动物资源的安全。

5.3 旅游开发的空间失衡

辽河口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导致有的资源未得到有效的开发或是已经受到了直接的破坏。辽河三角洲经过多年的开发,已有大量湿地被辟为稻田和盐田。湿地面积的不断缩小,使其纳水蓄洪的功能减弱,直接影响鸟类迁徙栖息和繁衍。这既影响了辽河口对游客的吸引力,也影响了生态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

5.4 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功能较低

河口是海洋与河流的交汇地带,河口湿地整个生态系统处于发育和不稳定状态,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导致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辽河口滨海湿地正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其中以水体污染、过度捕捞以及辽滨水城建设的影响最大,这将导致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大大降低,并威胁着城市的生态安全。因此,湿地的保护和受损湿地的修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5.5 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对落后

辽河口的道路系统有待完善,总体的密度较低,景点与景点之间的旅游线路不够完备,交通的发展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制约者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无法满足现代旅游者对食、住、行、游、购、娱等多种娱乐体验需求。旅游设施匮乏,不能满足旅游者驻足,休憩的需要。

6 小 结

本文对盘锦辽河口生态旅游资源存在的问题、现状、类型,旅游业做了分析,提出了生态旅游资源单体保护的重点和开发方向。指出了哪些是必须保护的资源,哪些是可以旅游开发的资源,指出辽河口游客的旅游偏好,确定资源单体的保护重点和开发程度,为有效保护及合理开发为规划做好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2]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3]唐永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设计[D].西北农业科技大学,2005.

作者简介:许德丽(1986-),女,辽宁省丹东市人,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与设计。

作者:许德丽

上一篇:大河北派出所工作总结下一篇:县商务局法制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