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概念涵义简述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信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们存储数据带来了极大便利,在这一背景下数据已逐步由量变转为质变,“大数据”概念应运而生,成为当下各行各业学者研究的焦点。本文在简述大数据涵义与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大数据方法及其改革,立足于科学方法变革与哲学思考角度提出大数据方法论,并进一步探究大数据的核心特征及其意义,以期为当下的大数据方法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力概念涵义简述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力概念涵义简述论文 篇1:

基于SOLO理论下高中物理试题与评分方法研究

摘要:如今,在高中的物理中出现了一种新的评分方式,那就是SOLO评分方法,本文将针对高中物理,研究SOLO试题以及SOLO评分方法。

关键词:高中物理;SOLO试题;SOLO评分方法

在高中的物理传统评分过程中,单一的采点评分机制由于其在评分过程中,不能让学生知道更多有关于试卷的信息,学生不知道在这题上为什么只得这些分,且如果遇到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性题目时,采点得分的记分在面对千奇百怪的答案时,就显得很无助。因此,高中物理的评分方式应该多利用SOLO评分方法,以此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 简述SOLO评分方法

SOLO评分方法是一种利用分层次的评分方式,将所有层次层层分析,分为各种等级。这种方法的提出者比格斯也受到了广大的关注。我们将这种评价方法由高到低分为了五种等级,分别是:延伸性抽象构造、相联系构造、多点构造、独一构造、前构造,下面简述这五种等级的评价准则。

1. 延伸性抽象构造:学生回答的内容中,能对复杂抽象问题进行较深层次的分析、总结,所得出的结论较为新颖,对于问题原意有所延伸。

2. 相联系构造:学生回答的内容能够联系多个关键点,并将这些关键点串联起来。

3. 多点构造:学生回答的问题能够发现多个单一的关键点,但是没有将这些关键点进行串联总结。

4. 独一构造:学生回答的内容中,仅仅体现出单一的关键点。

5. 前构造:学生回答的内容没有点到关键之处,回答的内容与题目不符。

二、 高中物理SOLO试题的研究

随着高考综合改革的推进,如今的高考物理对于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对于物理试题方面的考核力度也提出了新的观点,SOLO试题是一种比较符合新时期要求的试题,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问题推理能力以及对于问题的拓展能力,是目前较为热点的一种试题。以下简述一些SOLO试题所具备的能力。

分析问题能力:高中物理SOLO问题要求学生能够依据所学的知识和题目所给的条件来分析问题的物理过程,能够将问题和实际联系起来,能够根据分析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将问题分析得透彻。

问题推理能力:高中物理SOLO问题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题目已有的条件和生活中发生的物理现象,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对物理问题进行具有逻辑性的推断,从而寻找出准确的问题结果,并且能够将自己得出的结论用语言描述出来。

问题的拓展能力:高中物理SOLO问题要求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的物理概念和了解生活中出现的物理现象后,能够清楚地理解题目中所提到的物理涵义,并运用相关的知识来做出最好的解答,并能建立相应模型,做出适当外延拓展。

从这些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出来,SOLO问题要求学生在解答问题时能够全面地分析、理解问题,并做出推理,得出结论。所以,大部分SOLO试题答案并非唯一,更多体现开放性结构,能体现知识点和解题方法类比迁移。运用这种具有开放性思维的题目来考核学生,极大程度散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全方位的能力的同时,也为高校选拔有学科特长的优秀学生提供了新的途径。

三、 SOLO试题的评分方法

如今高中的物理试题中,已不乏一些SOLO试题出现,这在考核学生的全方面能力的同时,却忽视了传统评分方式的不适用。因此,在评分方面,应有所改变,下面举人教版高中物理的一个例子来讲述SOLO评分方式是如何进行的。

例:一段由钢丝所形成的导线abcd静止放置在一水平面上,在一个磁感应强度大小为2B的匀强磁场之中,并且其磁场的方向是垂直于纸面向内的。其中,线段ab、bc、cd的长度均为l,并且∠abc=∠bcd=135°。通过导线的电流大小为I,方向从a到d,请试画出该导线平面受力示意图,并试计算导线abcd所受到磁场合力大小及方向。如果该导线长度不变,但被弯曲成一个半圆导线,试求此时导线所受磁场合力大小及方向,并简述理由。

由题目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这是一题常规的研究安培力的题目,但本题设计为缺图和较开放性的解析结果,在评审学生回答的问题内容时,可以根据五种评分等级来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分,并确定学生是否做到了完整的对题目进行分析,是否理解题目的涵义,能否进行拓展归类。

(一) 前构造

在本题中,如果学生完全不懂得安培力是什么,具有什么样的特性,从而得出错误的答案或完全无解答,那么这类学生的答案就属于前构造的等级,就评定为E等级。

(二) 独一构造

在本题中,如果学生能得出了部分正确的解答,但是在其论述过程中,却只能单一地代入公式计算,无法联系实际题目表述,则将学生的答案等级划分为D;如果得出的答案出现错误的话,则评定为E。

(三) 多点构造

在本题中,如果学生能够较规范地画出平面示意图,并得出部分正确答案,而且在接下来的论述过程中,能够将分段受力的关键点罗列出来,但计算过程逻辑性不强,表述不清,如出现计算时将磁感应强度2B代成B导致答案出错,或是变成半圆导线时无法处理等,那么评定为C。

(四) 相联系构造

在本题中,如果学生能够较规范地画出各段导线的受力示意俯视图,能够根据左手定则判断安培力的方向,懂得分段计算安培力大小,然后进行力的合成,得出答案,同时解答中能够将这两次导线的变化梳理清楚,做到知识点的串联回答,那么评定为B。

(五) 延伸性抽象构造

在本题中,如果学生能够完成上面第四层次的解析,并从题目的本身做出分析,运用等效长度的方法来快速判断受到的安培力合力及方向,能够将两次导线的变化关系串联得很好,并且做到类比有所延伸,表述清楚,逻辑清晰,结果正确。那么可以将这类答案记作A。

运用上述五种方式来对物理的开放性题目进行评定,有效地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分类,避免了以往按点采分的评定方式在面对千奇百怪的答案时,难以得到客观的判断。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教师在研究SOLO问题和SOLO评定方法时,应当把握好题目所应该具有的考核标准,并且在评定时,应当有一套合理的评定标准。将SOLO理论引进高中的物理题目和物理分数评定是一项很有必要的改变,这对物理的试题和学生的物理答案的评价开启了另一扇窗,具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劉京莉.以SOLO分类为基础的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初探[J].教育学报,2005,(4):41-45.

作者简介:

林瑞河,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第七中学。

作者:林瑞河

力概念涵义简述论文 篇2:

从科学方法的变革和哲学思考探究大数据方法

摘要:信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们存储数据带来了极大便利,在这一背景下数据已逐步由量变转为质变,“大数据”概念应运而生,成为当下各行各业学者研究的焦点。本文在简述大数据涵义与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大数据方法及其改革,立足于科学方法变革与哲学思考角度提出大数据方法论,并进一步探究大数据的核心特征及其意义,以期为当下的大数据方法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科学方法变革;哲学思考;大数据方法

1998年,生物化学家托尼·卡斯在《大数据管理者》一文中首次提出“大数据”概念,并在2008年“大数据”专刊后迅速爆发,成为社会各界积极研究的热点课题。大数据的爆发带来了第二次数据革命,在实现万物皆数理念的同时开启了数据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同时在科学研究当中,数据作用、地位的改变也引发了诸多哲学问题,使得大数据研究逐渐被纳入到科学、哲学领域当中。

一、大数据的概述

(一)内涵。首先,大数据是一门数据科学,它借助数据挖掘等方式来对海量数据这一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进行挖掘,所研究的内容涉及到不同科学领域当中的所有共性数据问题,在找出数据规律的基础上解答相关的科学问题;其次,大数据是一个技术平台,与常规的数据不同,大数据的数据收集、提取、存储、分析都离不开软件与硬件的支持,这些技术共同构成了大数据分析的技术平台;再次,大数据是一种研究方法,它涉及到生物医学、生物信息学、自然灾害预报等科学,科学在大数据背景下正逐步走向数据密集型科研;最后,大数据是一项潜在的资源,根据相关报告,大数据在医疗领域每年所创造的价值将高达300亿美元,且将会使零售业的利润提高一半以上。

(二) 方法。大数据中的数据挖掘主要采取分类、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异常检测技术。其中,分类是根据数据学习得出将自变量对应到因变量以实现自变量分类的分类模型;关联分析是对海量数据当中关联规则等有意义数据关系的发现;聚类分析是把海量数据划分为同簇对象相似性高、异簇对象极不相似的多个有意义的簇;异常检测是找出离群点的过程。

二、大数据方法及其改革

(一)与传统模型方法的区别。部分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将模型划分为两类,即物质形式和思维形式的科学模型,前者根据模型来源的不同分为天然模型与人工模型;后者依据模型特点的差异分为理想模型、数学模型、理论模型以及半经验半理论模型。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大数据模型不同于传统数据模型,它不具有物质形式,是没有抽象过程的数据运算,且其算法同数学模型的得出过程大不相同,因此大数据模型并不属于以上的科学模型,而是一种新型的经验模型。

(二) 与统计建模的区别。数据挖掘在模型方法上虽然很接近统计学,但其与统计建模仍存在本质差异。表现在:1.研究地位。前者的数据模型是科学研究的主角并担当了科学理论角色,而后者一般是经验、理论研究当中的配角、检验者;2.数据类型。前者的数据是类型复杂、质量偏低的海量数据,后者则是精心设计、高质量的实验数据;3.模型确立。前者借助海量数据确立模型且其目标变量具有不明确性,后者依据研究问题确立模型且有明确的目标变量;4.建模驱动。前者采用强调建模过程、模型可更新性的数据驱动,而后者则采用强调设计、验证合理性的验证驱动。

(三) 与计算机仿真的区别。计算机仿真包含了由模型建立、仿真模型建立和仿真实验所联系的系统、系统模型以及计算机三要素。大数据方法与计算机仿真方法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研究对象。前者的研究对象为海量数据,后者则面向依据系统建立的数学模型;2.推理逻辑。前者为数据归纳,后者为演绎计算;3.自动程度。前者为计算机自动进行,后者的计算机仅仅在仿真实验环节采取自动进行;4.说明力度。前者相比较后者具有更高的说明力;5.角色地位。前者在科学研究中占据了主体地位,而后者则担当实验角色;6.基础设施。前者包括传感器、网络设施等,后者通常只涉及一台或多台计算机。

三、大数据的方法论

(一)逻辑维度。科学论证从逻辑角度来看可分为归纳和要求前提决定性支持结论的演绎。在大数据分类当中使用得最为广泛的方法是由包括根节点、叶节点、内部结点的结点与由向边构成的具有层次性的决策树。其中根节点、内部结点主要由数据集中属性组成而叶节点则由类标号所组成,由向边是在归纳已有数据的基础上所得出的,其归纳方法包括求同法和求异法。与其他算法的原理相同,决策树也是根据数据集中提取分类模型来完成分类的。

(二) 主体维度。传统科学定律的理解主要来自于规则性进路的恒常联系、心理习惯以及必然性进路的必然性,根据大数据模型可预测的、依据相关算法与数据得来、不具有必然性的特征可以得出大数据不属于演绎系统,不符合系统进路与必然性进路,但其预测性使得其符合心理习惯进路。因此,大数据模型与物理定律可应用在不同的领域当中。

(三) 内涵维度。作为大数据哲学及其方法研究当中的一个焦点问题,因果关系、相关关系的研究目前在业界还没有统一的定论。大数据因果、相关的考量目前需要研究的主要包括大数据方法是不是仅能获得相关关系、相关关系可否在科学角色中取代因果关系这两个问题。

一方面,大数据算法虽然包含了消除归纳法,但无法体现因果性所严格强调的充分条件当中的必要条件,不能完全确定其因果性。由此可见大数据方法仅能发现相关关系,只有在具备具体模型的情况下才能发现相关关系。另一方面,第二个问题对因果、相关关系间的对立隐含了假设,实际上针对科学、定律、因果说明目前还存在争议,根据大数据符合心理习惯进路、不符合系统与必然性进路可得出在仅认为定律是心理习惯的情况下才可科学说明大数据的相关关系并代替因果性。

(四) 功能维度。大数据的功能主要包括对既有数据模型的描述和预测。从描述角度看,大数据方法因无法发现因果性而不能进行因果说明,而在定律说明中大数据模型又仅仅符合心理习惯进路,由此可见大数据模型说明力弱。从预测角度看,大数据模型经过评估、随数据更新而更新、针对具体问题且海量数据中蕴含的经验信息丰富,使得大数据预测虽无必然性但预测准确。

四、大数据的核心特征和意义

科技的进步改变了经验世界,海量的数据使人们的视野更加开拓。大数据技术超越了人类智力,未来还将逐步突破人们的心理习惯。以说明力低、预测力高为核心特征的大数据预示了一种全新的科学,相比较现有的能够借助因果机制、科学定律、模型隐喻类比来说明的科学,大数据模型利用复杂其计算量大的计算方法从数据形式下的经验世界中直接获得,在涵盖了经验世界的丰富信息的同时也表现了海量的经验。作为一种全新的经验表现形式与科学研究类型,大数据同时给科学研究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方法。从经验角度来看,大数据实现了无所不在;从方法角度来看,大数据的核心特征使得其突破了人们的智力与心理习惯;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大数据将会引领现代人们走向一个全新的世界。

五、 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和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一些发达国家开始逐步制定、实施大数据战略。大数据给科学研究带来了新兴的方法,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潜在模式做出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做出预测,以实现对数据中富有价值的规律、模型的深入发掘。大数据既是经验表征的新方法,也是探索经验后的知识的新方式,大数据方法在科学、哲学等领域当中具有很大的研究前景。(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喻国明. 大数据方法与新闻传播创新:从理论定义到操作路线[J]. 江淮论坛,2014,04:5-7+2.

[2]刘继伟. 基于大数据的多尺度状态监测方法及应用[D].华北电力大学,2013.

[3]肖奎. 维基百科大数据的知识挖掘与管理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3.

作者:李世宇

力概念涵义简述论文 篇3:

民俗文化词的翻译策略探究

【摘要】作为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地文明古国,我国丰富的文化背景酝酿并生成了许多具有我国特色的、换作其他国家人不了解文化背景就不了解词汇本身含义的词汇,也就是民俗文化词。在全球化高速发展、各国之间跨文化交流成为趋势的今天,如何将民俗文化词更好地进行翻译,来传播我国文化是时代性的课题。

【关键词】民俗文化;知识背景;词汇翻译;文化传播;翻译策略

【作者简介】李圣轩(1985-2),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地质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典籍英译。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8河北省社会发展研究课题《藏族格言诗英译研究对河北民俗文化英译的启示》资助,项目编号:201803050209。

一、引言

本文将以以下论述顺序展开叙述。首先,本文将对民俗文化词进行简要介绍与内容简要概括;其次,本文还将对探讨民俗文化词翻译策略的重要性进行阐述,最后,就本次课题的核心,翻译策略进行阐述。希望能够通过本文的方案阐述促进民俗文化词以更好的形式落实到翻译中,让中国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播。

二、民俗文化词地简要介绍

1.民俗文化词概念简述。民俗文化词所规定的概念范围归属于语言学范畴,而民俗文化则落脚于传统文化,其具体含义为“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质的东西,民俗及民众的日常生活”。

2.我国的民俗文化词的发展背景。我国的民俗文化词正如我国传统文化,范围之广、数量之多、种类之繁。包含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各种风俗习惯(心理、语言、行为);包含了衣、食、住、行、文学、艺术、手工艺等方方面面;涵盖了中华人民上下五千年的创意与智慧的汇总。所以在进行民俗文化词汇翻译时的难度可见一斑。

三、民俗文化词翻译策略的重要性

1.为更好地保护民俗文化而献力。众所周知,我国对民俗文化的保护起步较晚,而且国内对民俗学等相关学科认可度并不高。真正切实行动起来加以保护实践的人也并不多。所以进行民俗文化词的翻译也是一种保护工作。通过更好地让国外人民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具有消亡危机的传统文化词变成具有国际效应的中国符号,让更多的人来认识它保护它,从而起到加强文化传承,加强保护的作用。

2.增加我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软实力、拓宽文化交流领域。随着全球化趋势加强,如何让我国的文化走出国门,并以此为契机加强世人对中国人的了解,让我国切实成为经济实力与文化实力并存的大国。不能因为翻译上的欠缺导致其他国家的人民对我国文化认识不足。

四、如何进行高效高质量的民俗文化词翻译的策略

1.大范围策略——准确、全真、增补。译者在进行民俗词汇翻译时一定要把握这三点。

(1)首先要理解准确,如果译者自己都不了解某一个词在自己本民族文化中的代表意义,那么何谈翻译。比如非民俗词的苹果宣传语“Bigger Than Bigger”,有译者因为不了解其内涵而处理成直译“比更大还更大”,但有的译者就很好地抓住了原来地涵义(bigger指功能与大小上都要更大)后就换成了“岂止于大”。两相对比,高下自现。

(2)其次,要保证翻译时的“全真”,不能擅自篡改或曲解、局限原意。同时需要警惕一样的事物在不同文化背景所蕴含的不同含义。颜色、动物所具体指代的邪恶与善良、吉祥与凶兆等都是容易引起理解误差的词,译者在处理时需要格外注意。

(3)最后,还要把握增补,不能只译名字即可,必要时还要增加图片或文字解释来让对方此有更好的把握。

2.翻译实践方法。在把握上述翻译大方向策略的同时,译者还需要以具体的高效翻译方法来实践才能将理论落实到翻译上来。本文建议译者可以根据需要采取以下几种翻译方法。

3.翻译民俗文化词时需要的品质。作为民俗文化词的译者,需要的不仅仅是译者门槛的求证精神以及准确精神,更多的还需要译者对于传统文化身体力行地体验以及深入了解,只有实际把握好民俗文化所暗含的文化深意,才能更好地搭配翻译水平,实现高效翻译民俗文化词的重要作用。

五、结束语

綜上,本文通过对翻译民俗文化词策略的概念简要论述,并通过对其重要性的了解,深深感受民俗文化词在传播我国文化时的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对如何进行更加高效、更加高质量的民俗文化词翻译进行了策略上的探讨,希望本文得出的理论可以有效帮助民俗文化词翻译时译者对其更好的处理,让我国文化的到更好的传播。

参考文献:

[1]李莹.辽宁民俗文化词翻译策略探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9(4):87-90.

[2]刘白玉,扈珺,刘夏青.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翻译策略探讨——以《论语》核心词“仁”英译为例[J].山东外语教学,2011,32(1):96-100.

作者:李圣轩

上一篇:新能源公司管理论文下一篇:安全生产工作计划(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