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型企业的新经济论文

2022-04-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学习力是新工科背景下工程科技人才所应具备的基础和关键能力。学习力结构要素包括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基于学习型企业的新经济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基于学习型企业的新经济论文 篇1:

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初探

摘要:本文从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学习型组织的特点和五项技能,进而阐述企业 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途径及步骤,希望为创建学习型组织企业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五项修炼;团队学习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知识快速更新,学习已成为一个企业创造力和竞争力的源泉,它能使企业所有员工全心投入,持续不断学习。企业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具备比竞争对手更快速学习的能力。

一、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的概念最早由佛瑞思特在1965年出版的《企业的新设计》中提出,他构想的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特征: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信息化、组织更具开放性、终身学习。此后,佛瑞思特教授的博士生彼得圣吉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理论,在《第五项修炼》提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不断创新、进步的组织,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他强调:“组织的学习水平、能力高低是组织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本文认为,学习型组织最本质的特征是组织学习。企业应建立起一个有利于学习的环境;同时应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目的、创造性地学习。因此,学习型组织是能对相互依赖并且不断变化的世界做出有效的反应的组织,是一个能不断适应变革的组织。

二、 学习型组织特点

通过对一些国外大公司的观察与研究,可以发现学习型组织具有下面几个特征:第一,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第二,组织由多个创造性团体组成;第三,在解决问题和人事工作时,摈弃旧的思维方式和常规程序;第四,员工之间坦率沟通,跨越纵向和水平界限;第五,自主管理,使组织成员能边工作边学习并使工作和学习紧密结合;第六,超越传统的根据职能或部门划分的“法定”边界,学习型组织的边界将被重新界定。

在组织结构上,学习型组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适应于团队工作而不是个人工作;第二,适应于项目工作而不是职能工作;第三,适应于创新而不是重复性工作;第四,有利于员工相互影响、沟通和知识共享;第五,有利于将知识和经验互补的员工集中起来,加快知识的商品化过程;第六,有利于企业把握所处的大环境,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三、 学习型组织的五种技能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出,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必须基于五种技能的培养,即五项修炼,只有经常进行这五项修炼,企业才能成长为学习型组织。这五项修炼就是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

(一) 自我超越

“自我超越”的修炼是通过学习不断理清和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并客观地观察现实。它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精于“自我超越”的人,能够不断实现他们内心深处最想实现的愿望,全心投入,不断创造和超越,这是一种真正的终身学习。组织整体对于学习的意愿和能力,植根于组织成员对于学习的意愿和能力。

(二) 改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心中,影响着人们认识周围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和印象。在管理的许多决策模式中,决定什么可以做或不可以做,常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心智模式在起作用。改善心智模式就是组织成员和组织自身打破既成的思维定势,解放思想,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三) 建立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是组织的凝聚力所在,有了衷心渴望实现的目标,组织成员就会努力学习和追求卓越,并且这种追求不是基于外在压力,而是他们的内在愿望。建立共同愿景,就是组织成员树立共同的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的过程。通过建立共同愿景,把全体成员团结在一起,每个员工都受到共同愿景的感召和鼓舞而努力学习。

(四) 团体学习

“团体学习”是发展团体成员互相配合、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它是建立在发展“共同愿景”和“自我超越”这两项修炼基础之上的。世界上不乏由杰出的个人组成的团体,但是他们的整体效率却不一定高。从某种层面上看,个人学习与组织学习是无关的,只有在团体互动中实现组织的学习,才能不断提升组织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五) 系统思考

“系统思考”是五项修炼的核心,它教会人们运用系统的观点看待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进而将组织成员的智慧和活动融为一体。系统思考能引导人们由看事件的局部到纵观整体;由看事件的表面到洞察其变化背后的深层结构;由孤立地分析各种因素到认识各种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动态平衡关系。

四、 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途径

对学习型组织有了正确的认识后,重要的是企业如何创建成为学习型组织。根据管理创新先行者的经验,企业要成为学习型组织,必须保证将个人和团队的学习行为纳入系统化的轨道,并有效地将学习行为转化为创造性的行动,重点在领导与管理、组织结构、企业文化、交流和知识系统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变革。

(一) 领导与管理

在学习型组织中,企业的领导层要消除旧观念、树立新观念,深入理解学习型组织的内涵。在此基础上一方面率先垂范,使自己首先成为学习的人,使企业的领导班子成为学习型领导班子;另一方面为从事学习的个人和团队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领导层可通过以下五方面鼓励员工和团队学习:第一,规范学习行为;第二,建立一种促进学习的体系;第三,鼓励员工提出创新建议;第四,保证知识传播和学习渠道的畅通;第五,企业资源向从事学习的人员和团队倾斜。

(二)组织结构

改革传统的科层组织结构,逐步向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过度。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当的改革模式,建立以基层为主的并具有特色的扁平化结构。同时,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实行基层团队的“自主管理”。

(三)企业文化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学习型组织的文化:支持并奖励学习和创新;提倡探索、切磋、冒险和试验;允许犯错,将错误视为学习的良机;关注全体员工的福利。利用企业倡导的价值观引导员工,形成企业上下共有的价值观念,并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四)交流和知识系统

学习型组织就是一个自由、开放、便于信息交流和知识传播的系统。这种交流系统必须符合以下条件:能够产生新颖而又实用的知识;能够保证企业内部有关经营和战略信息渠道的畅通;能从外部方便、快捷地获取有关知识;信息的传播是高效的,能随时到达需要它的员工和部门;各个信息点相互支持,相互促进。

(五)内部运行机制

创建学习型组织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上下结合,创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加大硬件和软件的投入力度,强化责任,齐抓共管。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各种运行机制,如:学习机制、培训机制、激励机制,以及约束机制等,将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活动落到实处,产生实效。

五、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程序

(一)企业要想将自身改造为学习型组织,必须从建立适合学习的组织结构入手。学习型组织是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组织,其管理层次比传统结构要少的多。所以建立学习型组织强调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尽量减少企业内部管理层次,可以使组织更适于学习和建立开创性思考方式。除此之外,项目管理、团队工作、界面管理以及并行工程都有利于组织开展系统性的学习。

(二)在具备了一定的组织结构基础后,企业还要看看企业文化与内部的团体气氛是否能够配合与支持,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必须去塑造适合五项修练发展的学习文化,培养组织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气氛。要开展经常性的学习,以提高企业整体的学习积极性。

(三)企业要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并积极向外界学习,组建知识联盟。知识联盟有助于组织之间的学习和知识共享,使组织能开展系统思考。知识联盟将比产品联盟更紧密和具有更大的战略潜能,它可以帮助组织拓展和改善自己的基本能力,从战略上创造新的核心能力。因此,任何想成为真正的学习型组织的企业都不应忽视知识联盟的重要意义。

六、结语

学习给企业带来利益和机会,现代企业只能作为一个不断学习的组织,才能够善于创造、寻求及转换知识,同时能根据新的知识与领悟而调整行为。“新经济时代,最成功的企业将会是学习型组织。企业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

参考文献

[1]张润彤,曹宗媛,朱晓敏.知识管理概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2]叶茂林,刘宇,王斌.知识管理理论与运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3]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作者:苗婷婷

基于学习型企业的新经济论文 篇2: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学习力结构特征及其提升策略

摘 要 学习力是新工科背景下工程科技人才所应具备的基础和关键能力。学习力结构要素包括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通过对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学习力结构特征的调查分析可知: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学习力整体呈现正向趋异态势,具有较大提升空间;学习动力以外在压力为主,但内在动力相对不足;课堂学习投入度较高,但课外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不强;具備一定学习能力,但自主合作学习意识比较欠缺;学习力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学习力整体特征。据此提出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学习力的提升策略:涵养家国情怀的价值观引导,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建立职业生涯与学业导师制,提升学习品质与专业归属感;重构充满“获得感”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深度有效学习;创建师生学习共同体,赋予学生学习自主权;打造智慧学习生态,实现学生自适应学习与成长。

关键词 新工科;地方本科院校;学习力;结构特征;提升策略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引发世界格局的深刻调整。为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国家提出“新工科”战略,有力推动了新经济时代工程教育改革的深化。2018年,教育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要加强新工科建设,加快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1]。如何培养适应未来挑战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话题。“学与教”的变革是新工科建设的关键任务之一。新工科背景下,社会需求快速变化,未来的工程科技人才要应用现在还未出现的技术,去解决还未出现的问题,这对工程科技人才的学习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具有较强学习力的工程科技人才,才能面对未来的挑战,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更好地实现学科跨界整合,解决各种未知问题。从这一意义上说,学习力是新工科背景下新时代工程科技人才所应具备的基础和关键能力,是应对不断变化的工程人才核心素养需求的有效途径[2]。因此,关注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学习力的现状特征,分析探索提升学生学习力的有效策略,对于加强新工科建设,提高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国家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所需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习力的内涵与结构

(一)学习力的内涵

“学习力”概念最早源于“学习型组织”的管理学研究,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福瑞斯特(Jay Forrester)教授1965年提出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学习力逐渐成为一项前沿的管理理论,被广泛应用在企业管理和文化领域。21世纪初,由英国学者盖伊·克莱斯顿(Guy Claxton)和帕特里夏·布罗德富特(Patricia Broadfoot)发起的“有效终身学习指标”(ELLI)项目的学习力研究,尝试为学习注入新的内涵,成为教育领域影响力较大的学习力研究成果。该项研究经历了两个阶段的两个专题重点:关于“学习力的内涵和构成要素”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探讨“学科课堂上如何构建学生学习力”的应用研究。研究表明:课堂上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力,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应变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力,而且能够帮助后进学生建立自信[3]。

当代学者对于学习力概念的理解不断深化。有学者从个体知识学习的角度对学习力进行界定,认为学习力是人们获取、分享、运用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是动态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尺子[4]。裴娣娜从人的生命自觉,对学习力作出回归原点的思考,认为学习力是学生的生长力(活力、能量),是人的生成、生长和发展,是人具有的饱满生命能量和活力[5]。这样一种基于学生主体生成视角的学习力思考,为学习力内涵注入了更多的生命力特征。基于多向度的综合思考,本研究认为,学习力是个体内在学习品质和外化学习能量的整合,是个体生成和发展的活力源泉。

(二)学习力的要素结构

在学习力概念界定基础上,中外许多学者提出了学习力要素结构理论。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教授迈克杰屈克(B.J.McGettrick)参照DNA结构模型,提出学习是两条学习链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条链反映了学习的意愿,包括态度、价值观、情感、意向和动机等诸方面;另一条链反映了学习试图达到的结构,包括所学的知识、技能和理解等内容,两条学习链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增进学习者的学习能力[6]。日本学者广冈则力图从学习力的客体侧面与主体侧面相统一的角度,将学习力设为外层、中层和内层三层结构,以思维态度(含思维、操作、感受表达诸态度)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为外围构成学习力模型[7]。国内有学者认为,学习力主要由目标要素、经验要素和意志力要素构成,各要素的质量及其相互之间的结构情况直接影响着个体学习力的强弱[8]。基于已有研究的分析,本研究将学习力的要素结构概括为由内而外的三个层次,即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见图1。

学习动力是学习力的原发基础层,着重解决学生为什么学习的问题,其包含有关学科的学习价值观、学习动机、学习信心、学习理想和学习信念等。皮亚杰在《发生认识论》中指出,“显然智力要发挥功能,其必须由一种情感的力量来驱动。如果一个问题不能让他感兴趣,那么这个人将永远不能解决问题。所有事务的推动力在于兴趣,在于情感动机……”[9]。一般来说,学习目标越明确,兴趣越浓,动机越强,学习动力越大。从类型上,学习动力可分为内部动力和外在压力两种。内部动力是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内的、能推动个体从事学习的各种力量构成的有机整体,包括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学习信念等。外在压力指存在于个体外部,能激发个体学习的各种条件要素构成的整体,包括社会需要、家庭期望、教育激励、竞争机制、学习环境等[10]。

学习毅力是学习力的中间推动层,主要是指通过意志努力解决个体学习的持续性问题,通过学习的投入度、参与度得以外化呈现。一般来说,学习毅力越强,学习的投入度就会越高。新西兰学者约翰·哈蒂在对800多项关于学业成就的元分析综合报告中提出,学习参与度不仅与专注于任务的程度有非常强的相关性,而且对学业成就的效应量非常高。该研究将学习参与度定义为在规定的科学课堂里面,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有效时间——比如实验、听讲、参与讨论、提问回答和做笔记等[11]。由此可见,学习毅力也是构成学生学习力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学习能力是学习力的外化实现层,包含学习所需的各种基本能力,诸如观察力、阅读力、记忆力、理解力、判断力、表达力等,是决定学习能否富有成效的关键。我们常常发现,有些人观察的方式和其他人不一样,他们对信息记得更牢,或者对信息的阐释更正确。而这往往不能简单归结为技巧问题,其需要学习者必须表现出想象力和批判意识等学习能力[12]。誠如法国学者安德烈·焦尔当在《学习的本质》中指出,“学习者对任务处理的思考越多,就越能找到并修正其中的错误、局限和紊乱,进而很快就能分析正在发生的实践,阐明使用的策略及其恰当性,使最高效的状态得以出现。”[13]因此,学习能力强的个体,就会善于从各个方面搜集、积累需要的学习信息,并能将这些信息整理、组合成有价值的学习成果。

总之,学习力是学生个体及其所在环境所具有的由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等因素相互叠加、互相促进所形成的学习执行力。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作为学习力的结构要素,既存在层级关系,又互相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学生的学习力特质。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容易发生学习困难;学习困难不能被有效克服,就会影响学习动力,没有学习动力也就难以坚持学习。本研究对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学习力结构特征的调查分析,正是以此作为理论框架展开的。

二、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学习力结构特征的调查分析

(一)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地方本科院校学生作为研究母群。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选取东、中、西部4所地方本科院校,每个学校一至四年级本科学生作为样本,合计样本学生950人。

2.研究工具

以自编问卷“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学习力调查问卷”作为测量工具。问卷的编制参考国内学者相关研究并予以整合,包括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三个子项共22个题项。问卷的填答方式,采用5点量表,选项从“非常适合”到“非常不适合”,由样本学生勾选适当答案。勾选“非常适合”计5分,依次递减,勾选“非常不适合”计1分。

3.资料收集与处理

问卷先后发放至上述抽取的4所地方本科院校,委托各学校一位负责教师安排发放并收回,合计回收问卷832份。经审慎筛选后,获得有效问卷736份。针对问卷调查所得的资料,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具体方法是:通过平均数、标准差等描述统计方法,统计分析样本学生学习力及其各结构要素的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通过相关分析,说明学生的学习毅力与学习能力、学习能力与学习动力、学习毅力与学习动力是否存在相关性。

(二)研究结果分析

1.学习力整体呈现正向、趋异态势,具有较大提升空间

对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学习力整体水平的调查分析显示: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学习力整体呈现积极、趋异态势。学习力的总体均值(M=3.29)以及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三个要素的均值(M=3.32;3.23;3.31)全部大于中位数3,说明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整体具有较为积极、正向的学习力特征;而学习力及其各个要素的标准差均大于1,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学习力特征的多样化和差异性。另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学习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因为从均值情况来看,尽管普遍高于中位数,但都仅仅略高于中位数,学生学习力水平尚需进一步提升。见表1。

2.学习动力以外在压力为主,内在动力相对不足

进一步对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学习力各个结构要素进行细化分析显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学习动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是“找到好工作”(M=3.72)、“达到父母的期望”(M=3.58)、“毕业拿文凭”(M=3.50),这些因素更多是来自于社会需要、家庭期望等外部压力;而“对国家社会做贡献”(M=3.36)、“对专业领域有浓厚的兴趣”(M=3.19)等来自于自身学习信念、学习兴趣的内在动力相对不足。值得注意的是,“吸引别人的注意”(M=3.82)、“赢得同学之间的竞争”(M=2.95)这两个因素对学生学习动力的影响最小,这表明,作为本科阶段的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不太受他人评价的影响,而是更多着眼于未来的自我发展。见图2。

3.课堂学习投入度较高,课外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不强

对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学习毅力调查数据的分析显示,学生在“上课始终专心听讲”(M=3.59)、“坚持认真做好笔记”(M=3.32)等几个方面分值较高;而在“坚持每周完成大量的专业拓展阅读任务”(M=3.04)、“坚持课前预习上课内容”(M=3.05)、“课余时间大多用于学习”(M=3.11)等几个方面则分值明显较低。由此可知,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课堂学习投入度和持久度较高,但课外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则明显较弱,有待加强。见图3。

4.具备一定学习能力,但自主合作学习意识比较欠缺

对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学习能力调查数据的分析显示,学生在“看书时习惯做笔记或对重点内容做标记”(M=3.62)、“能够准确把握学习内容的重点”(M=3.50)、“能够合理分配课余学习与休闲时间”(M=3.44)、“能够清楚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并有效执行”(M=3.31)等方面均值较高;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M=3.07)、“主动和老师沟通请教学习中的问题”(M=3.11)、“通过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深化拓展学习内容”(M=3.14)、“经常与同学合作学习和讨论”(M=3.28)等方面均值偏低。由此可知,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但在师生交往、生生合作以及主动学习方面的意识比较欠缺。见图4。

5.各结构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学习力整体特征

对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学习动力与学习毅力、学习毅力与学习能力、学习动力与学习能力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学习毅力与学习能力存在显著正相关(r=.656,p<.01);学习毅力与学习动力存在显著正相关(r=.568,p<.01);学习能力与学习动力存在显著正相关(r=.652,p<.01)。即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学习动力具有同增同减的关系。见表2。

由此可知,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就会对学习游刃有余,并由此增强对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有了学习动力,便会有更多的学习投入并持之以恒学习好。反之亦然。因此,在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学中,撬动学生学习力的任何一个支点,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鼓励学生更加持久的学习投入、指导学生更加科学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等,都可能带来学生学习力的整体性提高。

三、以“课堂革命”推动“学习变革”: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学习力提升策略

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推进本科教育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把“培养人”作为根本任务。在强调本科教育的内涵发展时,特别指出要“推动课堂革命,建好质量文化”。“课堂革命”不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简单修补,而是对传统课堂的教与学形态、师与生关系的颠覆性变革: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强调教为学服务,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力的有效提升。

(一)涵养家国情怀的价值观引导,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

大学阶段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是否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无论对于当下学习动机与学习目标的形成,还是未来工程科技人才的发展都至关重要。高等教育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基本点之一便是要“回归初心”,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最好的教育还必须帮助学生超越他们的私利,获得更具综合性的知識,把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就是大学教育的意义。”[14]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要“回归初心”,不仅要培养学生过硬的工程科技专业能力和素养,还要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工程科技人才。这种高尚情怀不仅可以成为为国奋斗的精神力量,也可以成为激发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内在学习动力。而这也正是新时代工科生所必备的素质。为此,地方本科院校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培养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新时代工程科技人才。

(二)建立职业生涯与学业导师制,提升学习品质与专业归属感

学业生涯规划是帮助学生确定个人发展目标,培养良好学习品质的重要方式。把职业规划与学业相结合,从学生的人格特性出发,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基础上给予学业指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方向、有目标、有动力、有热情。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可以实施职业规划与学业导师制,从学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入手,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内在潜力,结合专业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适时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职业生涯、大学学业、生活及心理方面的困惑,帮助学生构建稳定的自我概念,建立切实可行的生涯目标和学业目标并协助实现,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使求知成才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通过学习研讨、企业参观、专家报告等形式,让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详细了解自己的专业,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在长期与真实环境互动的学习过程中,使知识与技能应用于现实的工程科技实践中,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业自信心和专业归属感。

(三)重构充满“获得感”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深度有效学习

当代大学教育教学发生了两个最直接的变化,即高深知识被重新审视,师生地位被重新建构。在此背景下,有学者提出了大学创新教学的民主化、延展性、探究性和参与性四原则,即“DEEP”原则,其潜在的另一层含义是大学创新教学必须引领学生开展“深度学习”[15]。“课堂革命”首先需要教师对学习的认知性革命:实现深度有效的学习,需要课堂不仅具有趣味性,还要具有“获得感”。充满“获得感”的课程应当是高阶性的、创新性的和具有挑战度的。通过适当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科学增加课程深度,合理提高课程难度,有效提升学业挑战度等方式对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合理“增负”,可以激发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能力。当然,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并不是让学生对课程单凭喜好任意自由选择,而是需要地方本科院校按照一定培养目标进行符合教育规律的系统课程设计,实现规范性要求、灵活性选课和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平衡与结合,使学生毕业时能够达到工程科技人才所需具备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为导向整合课程[16],打破学科界限,将相关学科知识进行系统性重组,建设覆盖范围更为广泛的通识教育和更加注重不同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新学科专业课程集群。回归工程实践,设计项目导向的现代工程实践课程体系,推进产学研合作,引导学生参与工程训练、课内外工程实践等活动,拓展学生学习视域,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化。

(四)创建师生学习共同体,赋予学生学习自主权

大学的最初含义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体,是知识分子特有的“社区”。通过辩难和讨论来追求学问、探索未知的世界,教师和学生都会通过双向的交流而受益,不带任何功利目的[17]。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此,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应当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学生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鲜活生命特征和富有创新活力的人。这有赖于教师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借助交互主体式实践构筑的共同体关系。落实到课堂教学层面,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建立平等交往、对话关系,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学生表达思想的倾听者,提高教学的互动性、多样性、灵活性和舒适性,重建学生的教育主体性和学习自主权。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兴趣与特点,设计多样化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理论教学以案例为驱动,注重问题分析与工程技术原理知识的应用;实验教学根据理论教学知识点设计相应实验场景,鼓励启发学生对比尝试不同技术方法分析解决问题。通过亲历问题分析、实验操作、案例解决等过程,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五)打造智慧学习生态,实现学生自适应学习与成长

2018年9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积极推广小班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大力推进智慧教室建设,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18]新工科背景下,要提升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学习力,就要打破传统课程学习理念和方式的局限,将其外延扩展至不受时空限制、包含大量学习资源的“互联网+”学习平台,探索实施智能化的精准教育,打造适应未来工程科技人才学习与成长的智慧学习环境。作为一种新兴技术手段,自适应学习是大数据时代个性化学习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全面获取学生数据、及时调整学习内容及学习难度、适时做出学习评价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提升学生学习力具有重要价值[19]。地方本科院校可以尝试自主开发或应用CogBooks、Fulcrum Labs、Mastering等自适应学习工具,使学生根据具体的学习情境、学习风格、认知水平等個体特征适时调整自身学习活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自身学习兴趣与学习信心,从而提升学习效果。从这一意义上说,自适应学习的学习结果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更是在不断监控自身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成长。

参 考 文 献

[1]陈宝生.坚持以本为本 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四川成都,2018-06-21.

[2]李瑾,张宁,云霄. 新工科背景下工科生自主学习力的深度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5):71-77.

[3][5]裴娣娜.学习力:诠释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新视野[J].课程·教材·教法,2016(7):4-9.

[4]朱唤民.发展学习力:教学管理应有之义[J].中国教育学刊,2011(10):88-89.

[6]Mc Gettrick. Emerging Conception of Scholarship[R]. Toronto:Canadian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2002.

[7]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59-261.

[8]刘斌祥,邹亚建.学习力结构释义[J].科技创业月刊,2007(6):131-132.

[9][丹]克努兹·伊列雷斯.我们如何学习:全视角学习理论[M].孙玫璐,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83.

[10]吴太胜.高职生学习动力系统及其校域调控与开发的路径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06(16):20-23.

[11]约翰·哈蒂.可见的学习:对800多项关于学业成就的元分析的综合报告[M].彭正梅,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59.

[12][13]安德烈·焦尔当.学习的本质[M].杭零,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13.114.

[14]欧内斯特·L.博耶.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M].涂艳国,方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68.

[15]王洪才,等.大学创新教学理论与实践——后现代大学的来临及其回应[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159.

[16]瞿振元.推动高等工程教育向更高水平迈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2-16.

[17]孙冰红,杨向卫.行业院校办学特色形成应注意处理几个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8(17):34-36.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Z].教高[2018]2号,2018-09-17.

[19]胡旺,陈瑶.自适应学习:大数据时代个性化学习的新推力[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21):42-47.

作者:史铭之

基于学习型企业的新经济论文 篇3: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学习型社会

摘要:将职业教育逐渐融入终身教育体系之中。把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构建学习型社会结合起来,是澳大利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澳大利亚在发展职业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中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为终身学习的制度化和社会化提供经费保障。建立层次规范、结构衔接、体系开放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以学历资格框架为依托。促进各类教育机构之间的沟通与衔接,扩大终身学习的途径与机会,是澳大利亚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教育体制特征。

关键词: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学习型社会

终身教育理论被许多中外教育家称作是20世纪最伟大和最重要的教育理论。它打破了“大学专为青年人而设”、“职业教育是终结性教育”的传统观念,改变了教育的时空观,使人们可以在一生当中选择适宜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从而迈向学习型社会。澳大利亚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将职业教育逐渐融入终身教育体系之中,把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构建学习型社会结合起来,这既是澳大利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澳大利亚联邦和各州政府多年苦心经营的结果。澳大利亚在发展职业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形成了本国的特色,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推进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背景

从1970年起。推进终身学习、建立学习型社会的理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及欧盟(Eumpean Union)等重要组织的宣扬与推动下,得以全面开展并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如今,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推进终身学习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和培训政策的原则和目标。成为各国教育发展与革新的一项重要内容。澳大利亚作为世界上推进终身学习的领先国家。始终把发展知识技能和建设教育培训体系作为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融合与进步的基础,其最终的目标是为了适应学习型社会的需求,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公民终身学习。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成为澳大利亚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知识经济,通俗地说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从内涵来看。知识经济是经济增长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它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按照世界经合组织的说法。知识经济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其实质是:它的繁荣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直接依赖于知识、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以及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国家的竞争由产品和技术走向了知识的竞争,经济发展主要靠以知识推动的科技为核心构建的生产力系统,知识的生产、扩散、转移和应用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环节,而这些环节是围绕人力资源这一核心进行的。知识经济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正步入以知识资源为依托的新经济时代。在这个新时代,知识将成为最重要的经济因素,由此引发的经济革命将重塑全球经济的新格局,并将引起政治、社会的全面变革。澳大利亚正迅速地从工业经济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转变。澳大利亚政府比较早认识到。知识经济将对人力资源提出更高的质的要求,如要求人力资源构成实现由体力劳动者为主向脑力劳动者为主转变:要求人力资源与经济的结合方式改变,形成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界之间人才不断流动的格局等。全面参与全球知识经济,对于澳大利亚的未来至关重要,澳大利亚只有建立一种学习型社会。通过促进科研、教育和培训机构不断创造知识和提供技能并推动人们终身学习,才能确保澳大利亚在全球中的地位。

(二)人口结构变化和社会的融合促使澳大利亚必须加快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终身学习的主体是所有的学习者。澳大利亚终身学习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来自本国人口结构的变化。澳大利亚正在进入老龄化和种族多样化的社会。2001年。澳大利亚有人口1938.7万人,其中,60岁以上的人口接近320万,约占总人口的16.6%;45岁以上劳动力的比重从1991年的25%上升到2001年的32%。据预测。到2020年,澳大利亚25岁以下人口所占的比例将从目前的35%下降到30%,4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将上升到44%。人口结构的变化必将对人们的工作、退休、娱乐等产生重要的影响,教育与培训可以在帮助社会应对这方面的挑战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尤其对长期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处于不利的特殊群体,如老年人、土著人、残疾人、失业者、移民及边远地区的居民的教育需求方面提供帮助。所以,实施终身学习政策,消除学习障碍,建立终身学习保障制度就成为澳大利亚应对学习型社会的到来、满足各种学习群体终身学习需要的重要举措。

(三)信息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澳大利亚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了技术支持

实现终身学习的理念所提出的目标与途径离不开信息科学技术对教育与培训的支持。信息技术所创造的网络化的学习环境将超出传统的教育部门划分的边界,从而使得学习机会扩展到人的一生和全社会的每一个人。要扩大学习的对象,扩大所有学习者的学习场所或社区,就需要为所有学习场所的学习提供技术支持,而澳大利亚日益完善和发达的信息科学技术系统正可以为实现终身学习的理念所提出的目标与途径提供技术支持。因为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育和学习中的应用。是核心传递方式上的一种范式转变,将对改善教育质量、提高特定群体的参与率、改变成本结构、改变分布和传递方式有很大的潜力,这使得建立能够满足各种年龄和教育背景的人对学习多样化需求的教育体系成为可能。如澳大利亚在因特网使用者数量、站点、安全服务器的综合指标排名中位居世界第二,这种技术力量使得澳大利亚建立覆盖各种形式的正式和非正式学习,实现学校的教与学范式的转变。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联系,扩大学习场所成为可能。

(四)发展职业教育成为澳大利亚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主要理念

澳大利亚建立现代终身教育的基本理念是:提倡教育应贯穿于人的一生,主张学校不应成为年青人的专利。它更强调未来的国民教育体系应是连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以及纵贯人的幼儿期、青少年期、成人期和老年期的一种统合而协调的体系。终身教育的最终目标则是期望建立“学习社会”,而这种学习型的社会也即是一种充满余暇时间和自由空间的社会,在那样一种社会中。人们的学习并不以职业或经济上的目的为手段,而是人们自发的。以自主愿望为标志而形成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换言之,“学习社会”的理想是要为社会民众提供广泛而多样的学习机会,并且其着眼点是在于对人性及“人生真正价值”的培养和实现,其学习的模式、途径与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正是基于这种理念。经过多年的探索,澳大利亚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确立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职业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以TAFE即技术与继

续教育(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为职业教育主体,建立了“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多循环的终身教育模式,从而成为澳大利亚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主要特色。如TAFE突破了传统的一次性教育的局限,使职业技术教育不再被限于学历教育的框框里,其重点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到了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为中心,所有这些都使职业教育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为澳大利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发展职业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政策导向

终身学习不应仅是一种理念或理想,还应是具体的政策与行动。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完全依靠市场,现有的教育系统所形成的教育不平等会被放大,因此。终身教育实施的主要责任在于政府。澳大利亚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中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

(一)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宏观调控与管理进行政策干预

有序的学习型社会的建立,包括终身学习政策的制定、学习机制的建立、学习条件的改善、学习过程的管理与评价等,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与管理。澳大利亚利用政府调控教育的机制,提高教育机构对社会和个人需求导向的反应能力及教育和培训服务的质量与效益,实现教育机构的多样化发展与规范化管理。在澳大利亚,教育与培训的管理职责虽然属于各州和地方,但联邦政府对职业教育培训的指导作用并没有减弱,反而逐渐在加强。国家通过“联邦教育、培训和青年事务部”和“国家培训署”等机构具体负责实施规范有序的职业教育培训管理,包括颁布统一培训计划、制定统一技能鉴定标准、使用统一教材、实行统一培训机构认可、统一教师资格认可、统一国家学历认可和统一技能鉴定认可等。同时,国家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职业教育与培训进行扶持、鼓励和规范。澳大利亚各州的独立性虽然很强,但各州教育部都设有专管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部门,以便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本州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另外,澳大利亚政府在重点支持优先发展的领域或专业方面也给予了规范和指导。如继续扶持“新学徒”项目;积极鼓励、扶持45岁以上的人学习IT技术:帮助残疾人改进工作能力等。

(二)政府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来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确保终身学习的质量

澳大利亚在实现教育与培训机构的多样化发展与规范化管理过程中,伴随着对学习质量的追求。澳大利亚对职业教育的监督主要表现在:一是建立经费使用监督机制。政府拨款方式是政策导向的重要组成部分。澳大利亚虽然通过在培训机构中引入竞争机制。以保证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效益,但仍然重视对教育经费拨款和经费使用环节的监督,来提高投资的效益,如教育部设有一套专门的统计系统,通过对学生人数的变化、课程专业的变化、学校规划项目的调整以及审计、结算等方面的监督,来调整对学校的投资。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监督还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进行,国家要求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必须满足市场、行业和个人的需求,政府对各类培训机构的教学质量评估和经费拨款,均以市场为导向,以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率”、行业部门的“满意率”为唯一标准。二是建立国家质量培训框架,确保教育与培训服务的质量与社会适应性。澳大利亚在政府、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为确保全国所提供的教育与培训服务的质量而形成的全国基本标准——国家质量培训框架。该框架主要包括“培训包”和“认证框架”两部分。每个培训包包括能力标准、资格证书和评估指南三部分内容,它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把行业确定的能力与评估标准和资格联系起来:认证框架则根据国家对培训质量的基本要求,对要求注册提供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组织进行认证,从而使TAFE授予的学历资格在全国得到认证。

(三)澳大利亚政府通过发表教育报告书。将终身学习形成重要政策和制订计划,进而具体实施

一方面澳大利亚政府通过发表教育报告书,将终身学习形成重要政策来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如澳大利亚政府于1988年发表《为生活而学习:高等教育经费与政策的审视》报告书,在这份政策书中特别强调各种不同的年龄阶层与社会背景的人,均能透过结构式或非结构式的终身学习形态,提升个人的能力与知识,进而促进就业机会与自我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制定并实施终身学习的计划。如澳大利亚在发展终身学习的过程中,试图透过现代化的信息与通讯科技及多元媒体,构建多元的虚拟学习环境,以拓展与延伸学习时间及空间,为教育者提供更多、更新的学习机会。1998年12月。澳大利亚政府出台了《信息经济的策略框架》。该《框架》第二条明确规定:对澳大利亚公民要进行适应信息经济时代发展的理念教育与技能培训。为了响应政府的号召,澳大利亚教育网络咨询委员会组织有关的教育和培训机构,特别是委员会下设的信息经济工作小组。起草并修订完善了《信息经济的教育与培训行动计划》,该计划得到了联邦教育、培训和青年事务部的认可。2000年3月,教育部支持该行动计划出台作为指导性文件,并同意了基础教育的行动计划“在线学习”。职业教育的行动计划“为信息经济而学习”和高等教育的行动计划“更新更高”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认可。《信息经济的教育与培训行动计划》是一个宏观涵盖各级各类教育与培训的总行动计划。旨在提供共同的目标框架、学习策略和进程,以便所有承担教育与培训的部门各自努力达到国家的共同目标。在澳大利亚教育网络咨询委员会的统一指导下。根据国家总的行动计划,澳大利亚各州根据本地教育的实际情况,纷纷制定了州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并制定了相应的教育措施。如在教育与培训机构的所有课程中开设“信息通讯技术ICT”综合课程;扩大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合作;要求职业教育工作者能够熟练地把现代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学习过程之中:为教育与培训机构提供价格合理、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带宽支持在线学习、教学和科研:加强资源建设和网上服务等。

三、发展职业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经费保障

如果人们因为付不起接受教育的费用而不能参加教育与培训,终身学习就不可能实现,因而,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制定促进个人投资教育的政策,并对处境不利的人实施具体的特殊政策,消除其通往终身学习的障碍,就成为学习型社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澳大利亚政府作为实施终身教育的主体,在实行财政干预政策方面主要是通过建立起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有效机制,来协调整合各种社会教育资源,为终身学习的制度化和社会化提供经费保障。

(一)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

目前,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经费主要有三个来源渠道:一是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投入。约占总经费的50%。职业教育主要由州政府负责。联邦政府对职业教育的责任主要是制定政策,同时也给予一

定的资助。联邦政府的拨款基本用于基建和部分专项设备的购置,同时也考虑重点支持优先发展的领域或专业;二是由学校筹集,约占25%-30%。这部分经费主要是通过有偿服务和开展海外培训活动获得的。TAFE学院除了完成当年的招生计划外,政府还鼓励其挖掘潜力,以有偿服务的方式为公司、企业和社团等用人单位培训人员。同时。学院对海外学员规定收取全额学费(每人每年约一万澳元);三是学生交纳的学费,约占20%~25%。学生交纳的学费(每年大约2500澳元)约占培养成本的20%。这部分经费并不直接交给学校,而是通过税务部门上缴政府,再根据不同情况返还学校,还款也通过税收系统上缴政府,学生交费大致有三种方式:一是交纳全额学费;二是每年先交500澳元以上,余额待完成学业后分年交齐;三是采用贷款方式。前两种情况可享受25%的优惠。学生贷款利息不随物价因素上涨。还款期一般为15年以上,一次还清者也可获得一定优惠。学生就业后如果年收入低于2.1万澳元。可暂不还款。政府还设有一种教育基金。用于支持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其来源主要为学生还款。政府每年将基金的利息用于弥补部分学校办学经费之不足。

(二)引入竞争机制。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进行教育与培训拨款

20世纪9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逐步建立起政府、企业、行业和个人多元化的投资体制,为职业教育与培训开辟了筹集资金的道路,确保了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顺利进行。为了提高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效果,澳大利亚又在职业教育培训领域引入竞争机制,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进行教育与培训拨款。澳大利亚每年的职业教育培训项目,都要在有办学资格的职业教育机构中招标,政府向那些适应经济和社会需要,且质量高、成本低的教育培训项目拨款。这种拨款方式促进了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机构共同发展,也有效地促进了一个全国性、多元化、关注社会成员和企业需求、竞争激烈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市场的形成,不仅扩大了个人和企业对提供培训机构的选择范围,而且促使培训机构与社会紧密结合,提高了培训供给的效益,同时,也从根本上结束了脱离社会、脱离实践封闭办学的局面。在市场化运作机制的调控下,学校办学必须全方位适应企业和劳动市场的需要。

(三)实行特殊的学习经费政策

一是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免费的学习政策。澳大利亚规定:在基础学校义务教育阶段(10年),所有的澳大利亚公民都可以进入公立学校,接受免费教育。二是建立比较健全的收费和“贷学金”制度。在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由于有公共财政的资助,学生只要交纳学习成本的5%的费用。职业教育采取成本分担的机制,即由受训者或用人单位承担一定的费用。由于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结合紧密,有助于学生结业后找到满意的工作或者很快适应岗位需要,收费制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支持,使得职业教育的成本分担成为可能。澳大利亚TAFE学院还对学完了高级职业课程(12年以后的职业教育)的学生颁发高级文凭。凭借此文凭,学生可将所取得的学分转到高等院校,再学习一年,即可获得大学本科学位。此举也可为职业教育赢得不少生源和经费。三是提供无息贷款。大学生和研究生如果因为学习经费不足,可以通过高等教育学生和研究生贷款项目。从联邦政府获得无息贷款用以支付部分学习成本,待学生毕业后根据偿还能力通过税务系统进行偿还。从而确保学生不因付不起学费而辍学。此外。由于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加上税收部门的参与。职业教育的收费和“贷学金”制度更具有操作性。四是制定支持社会弱势群体参与义务教育后教育与培训的发展战略,为各种特殊群体如土著人、残疾人提供各种类型的援助项目和经费资助,促使他们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和终身学习。澳大利亚教育经费的合理分担和各种优惠的学习政策,消除了人们通往终身学习的障碍,从而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终身学习的机会。

四、发展职业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教育体制

完整的教育体制。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建立层次规范、结构衔接、体系开放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以学历资格框架为依托,促进各类教育机构之间的沟通与衔接,扩大终身学习的途径与机会,是澳大利亚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教育体制特征。

(一)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将职业教育融入普通教育体系之中,逐步形成了层次规范、结构衔接、体系开放的终身学习体系。澳大利亚的教育体系主要包括三级,第一级为学前和小学1~6级;第二级为中学7~12级:第三级包括技术与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其中,义务教育年限为10年。包括小学和初中(中学7~10级);技术与继续教育在义务教育后开始实施,最高学历文凭一般与大学本科前两年教育并行,初中毕业生、高中在校生和毕业生、大学在校生和毕业生及社会从业人员均可以注册学习相应的职业课程。职业教育与培训主要由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TAFE)、成人与社区教育培训机构、私立培训机构和企业内部培训机构等机构来实施。其中,TAFE作为澳大利亚进行职业教育培训的主体机构,主要以行业为主导,政府、行业、社会与学校相结合,实施多层次综合性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来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实用型人才。与此相适应,澳大利亚在全国统一的学历文凭系统中建立了具有本国特色的职业文凭系统。它主要包括六级职业证书,三个层次的职业资格:第一层次是可以获取1~2级职业证书为目的的教育,培养目标是半熟练工人和高级操作员:第二层次是以获取3~4级职业证书为目的的教育,是实用知识技能的提高阶段,培养熟练工人和高级熟练工人;第三级是以获取职业文凭和高级职业文凭为目的的教育,培养目标是辅助技术工人和辅助管理人员。所学的课程既能满足个人就业的需要。义可以作为进入大学继续学习以获得学士学位的资格。大多数职业文凭课程需要学习2年。

(二)以学历资格框架为依托,促进各类教育机构之间的沟通与衔接

建立一个具有包容性和灵活性的教育体系。促进各类教育机构之间的沟通与衔接,扩大终身学习的途径与机会,是澳大利亚建立全国统一的、互相衔接与沟通的学历资格框架体系的主要目标。澳大利亚学历资格框架把所有的义务教育后教育与培训的学历资格纳入全国统一的学历资格制度中,这个框架由12个义务教育后资格等级组成,并辅以各种对以前学习经历评估、学分承认和转换制度。国家学历框架体现了不同的教育机构各有不同的功能与任务以及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保证了教育体系中各部门之间的顺利衔接。如在TAFE体系内部,六级证书教育是相互沟通的,学生可以从获取第1级职业证书一直到高级职业文凭为止,也可以分阶段完成六级教育,各级证书教育之间的续学。一般不超过3年时间;在TAFE体系外部,TAFE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完成10年义务教育的学生无论是就业还是升学,都可以同时接受TAFE教育,高中学生可以在接受普通中学教育的同时,完成TAFE的1、2级职业证书教育;在职人员以及在校大学生可以同时接受TAFE的3、4级职业证书教育或更高层次的教育;而完成TAFE各阶段学习的学生,其TAFE学历可以折算学分,到大学继续完成本科教育。同时,TAFE与职业教育培训系统的成人与社区教育培训机构、私立培训机构和企业内部培训机构之间也有广泛联系。澳大利亚学历框架使个人可以根据学习和生涯抱负的要求。在基础学校、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大学以及教育机构之外的学习经历之间的一系列学习路径之间实现相互沟通与衔接,为各种学习者。特别是为没有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中取得成功的人提供了继续学习的途径和机会,由此促进了澳大利亚教育机构与学习者人数正在成增长的趋势。如2001年,澳大利亚分布在1322个教学点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有87所,在校生176万名;大学有39所,在校生72万人左右:以社区为基础的学习中心有985所;把工作实践与有组织的培训结合起来的学徒培训中心有300多所:其他培训机构有5645所;在TAFE注册的学生中25岁以上的成年人所占的比例已从1988年的48%上升到2001年的近60%;大约46%的工人参加过各种非正式的培训。72%左右的雇员接受过在职培训或学习与工作有关的课程;通过信息网络学习方式提供培训的机构和接受培训的人也越来越多。提供机构的多样性,课程和学习类别的广泛性,满足了越来越广泛的学习者的多样化的需求。

作者:黄日强 邓志军

上一篇:家长会演讲稿作文600字下一篇:税务科长竞争上岗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