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退出资本循环论文

2022-04-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起基础性作用,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也不例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的发展和完善使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得以充分体现。本文着重分析了金融业促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机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风险投资退出资本循环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风险投资退出资本循环论文 篇1:

浅谈风险投资IPO退出渠道

摘 要 风险投资具有高风险、高投入和高收益的“三高”特点,风险投资本身是一个资本循环的过程,为了能保持风投行业持续良性发展,风险投资就需要一个安全可靠的退出机制。本文从分析我国当前风险投资退出的现状出发,浅析IPO方式的优缺点并进一步探讨IPO方式退出的时机选择。

关键词 风险投资 退出渠道 IPO 时机选择

一、我国风险投资退出现状

2004年之前,我国风险投资项目近七成以上是以股权转让方式退出。随着中小企业板块的开启和相关政策法律环境的完善,我国风险投资全面复苏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如图1所示,股权转让退出方式稳中有减;随着市场的完善,清算方式退出的比重逐年下降。自2001年开始,以IPO方式退出的项目比例不断增多,在2007年股票市场火热的时候甚至与股权转让方式相差无几。

受金融危机影响和对全球经济前景的担忧,2008年股市大幅下跌,上证指数从6124点跌到1664点,市场持续低迷,使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大减,新股发行频率减小直至暂停。据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编写的《2008年中国风险投资行业调研报告》中统计,有146个风险投资项目在2008年实现退出。其中,39个项目的退出金额为11.8亿元,平均单个项目的退出金额仅为3044万元。

2009年IPO重启和下半年创业板的正式推出,我国的企业上市回升势头明显,企业的上市数量和融资额均较2008年同期出现大幅反弹。据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统计,有173个风险投资项目在2009年实现退出。其中,披露退出金额的69个项目的累计退出金额为37.80亿元,平均单个项目的退出金额为5478.26万元。自2009年10月30日首批创业板登陆A股以来创业板上市数目已达194只(截至2011年3月22日)。IPO正逐渐成为风险投资的主要退出渠道。

二、IPO退出方式分析

IP0即首日公开发行,是指第一次面向公众发行公司的股票,对于风险投资行业来说,就是当风险企业成长达到证券交易所的上市条件时,通过一定的程序,在证券市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首次公开上市发行退出方式是最受风险资本家青睐也是最常用的退出方式,因为它的投资回报率通常是最高的。经典案例来看,苹果公司、莲花公司等通过IPO分别获得了235倍、63倍的超额收益。据统计在美国大约三分之一的风险投资机构都选择采用IP0方式退出。

IPO方式可以选择在主板市场或者创业板市场,对我国风险投资来说,常用的有内地主板、深圳中小板、深圳创业板、香港主板、新加坡主板、美国纽交所、美国纳斯达克、韩国创业板、日本主板等。如下图2所示2008年我国风险投资的IPO市场分布情况:

IPO的优点有很多:第一,为风险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成熟筹集了大量的资金。风险企业渡过初创期的艰难,在发展的中后期仍需要更大的资金投入,通过IPO可以募集大量闲置资金。第二,为风险投资家提供高额回报与快速变现渠道。从供求的角度来说,在市场火热的时候供不应求,股票常以溢价方式发行,回报率较高。上市后,可以逐步在二级市场出售股份。第三,有利于分散风险。上市后投资者数量增加,投资风险得到有效的分散。

IPO也还是存在一定的缺点:第一,公开上市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财力。公开上市的准备工作是繁琐的,上市企业将为此耗费巨大的精力;同时IPO惊人的费用,也是上市企业必须面临的问题。第二,上市后股份限售期,容易受不确定因素影响。风险企业在上市后,其大股东将所持有的股份出售在股票上市初期会有一定的比例限制,增加了因退出时间过长而产生的不确定性。第三,风险企业的自主性降低。风险企业上市后,必须根据证券交易所的规定,定期披露相关信息,或使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此外IPO退出还受到证券市场周期的影响,牛市中退出远较熊市中简单,退出的数量以及价格都会有很大的不同。

三、IPO退出方式的时机选择

IPO退出的时机选择其实包含两个问题,一是在不同退出方式之间何时选择IPO退出,二是针对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IPO方式的选择时间问题。

(一)几种退出渠道之间的时机选择

风险投资的最终目的在于选择最恰当的时机退出风险企业,实现风险资本的安全退出和获取高额利润。从理论上讲,风险投资的最佳退出时机应为利润最大化的时间。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在IPO、股权转让和清算这三种退出方式之间抉择,主要取决于风险企业的成长阶段、法律政策环境变化以及证券市场状况等因素。

1.风险企业成长阶段

根据美国全美风险投资协会(NVCA)的定义,风险投资企业的发展可以划分为种子期、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五个阶段。根据产业周期理论,普遍认为风险投资在“种子期”或“起步期”进入,而在“成熟期”退出。并且在产业周期的不同阶段退出,其退出方式也是不同的。总地来说,退出时机的决策主要与风险企业的经营状况有关,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风险企业的股权价值的增值水平。Murray(1994)通过对美国风险投资协会的统计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发现那些处于企业成长早期阶段的风险投资家更喜欢通过出售的方式来实现风险资本的退出。

2.法律政策环境

风险投资选择以何种方式退出,从长期的角度来看与当时的政策法律环境具有很大的相关性。自2001年之后的几年全球风险投资发展步伐放慢的影响,我国风险投资业也不如调整期,清算的案例比重较大,随着整合的进行尤其是2006年《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的发布,进一步促进和规范国内创业投资的发展,清算比重逐渐减少。同时可以看到随着深圳中小板的推出IPO比重逐年提高,在2007年达到小高峰70%。2009年6月正式发布了《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10月30首批公司登陆创业板。截至2011年3月22日短短一年多时间就有194只创业板个股实现IPO。如下表1所示:

3.证券市场状况

戴国强、王国松在“信息不对称和风险资本退出”(2002)风险投资是采取IPO方式退出,还是采取其他方式实现退出,主要取决于IPO的市场状况,也就是说,在市场状况不好的时候,通常应该采取IPO以外的其他退出方式。在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股权转让和清算基本上与IPO互补,2004年前后证券市场长期走熊,IPO比重很小,清算和股权转让比重大;在2007年前后证券市场火爆时IPO比重较大,清算和股权转让比重较小。

2008年,市场指数一直呈现不断下挫的趋势,在上表2中列出退出方式的项目中,上市的有18个,占项目数量的23.28%,股权转让的有58个,占75.32%。上市交易的项目数比例与2007年相比大幅降低,而股权转让方式退出的项目数比例与2007年的28.9%相比增长近47个百分点。

(二)IPO方式的时机选择

IPO方式退出选择主要考虑退出的收益率以及发行的难易程度。下面考察从2009年10月—2011年3月登陆的194只创业板个股,以上证指数代表市场行情;发行定价与上市首日收盘价涨幅表征收益率,以月为跨度,对当月上市的所有个股收益率采用算术平均;一段时间的发行数量代表发行难易程度,采用eviews5.0作图。

如上图3所示,图左表示的是市场指数与发行数量的关系,图右表示的是市场指数与发行收益率的关系。两子图基本是一致的,在09年12月—10年6月市场指数下跌中,发行收益率以及发行数量也基本是下跌的,在10年6月—10年10月指数回升时,发行收益率与发行数量出现同步回升。

风险企业达到上市条件并想通过IPO方式实现退出,最需要考虑的因素就是当时的市场环境,市场指数步入上升通道,市场成交活跃,供不应求,同时证券监管部门对上市审批通过较多时,是发行的最好时机。此时发行成功率会较高,溢价比率会较大,上市后二级市场退出也较为简单。

参考文献:

[1]丁璐,赵寅.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现状分析及政策创新建议.武汉金融.2010(7).

[2]Armin Schwinenbacher.Adoption of uncertain multi-stage technology projects:a real options approach.Journal of Mathematical Economics.2001.

[3]吴青.中小高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退出与绩效研究.合肥:安徽大学.2010.

[4]戴国强,王国松.信息不对称与风险资本退出.财经研究.2002(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周正生 朱申莲

风险投资退出资本循环论文 篇2:

浅析金融业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促进作用

【摘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起基础性作用,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也不例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的发展和完善使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得以充分体现。本文着重分析了金融业促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机理。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金融;市场机制

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贸易保护主义也有所抬头。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国内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中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着生存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决定着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地发展。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涉及到扩大内需、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节能减排等诸多领域的经济活动,每个领域的经济活动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如果没有金融业的支持,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难以想象的。

一、从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的角度出发考虑金融对经济的作用

资本运动“是一个经过各个不同阶段的循环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又包含循环过程的三种不同形式”。资本运动包含的三种资本循环形式: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任何处于正常运动中的产业资本都是同时处于这三种循环形式中。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是相互依存、紧密衔接的,任何一个阶段的停顿或滞缓,都会影响资本循环的实现和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一个企业要创建,要进行生产,首先需要大量的资本。依靠个人的财力来筹集企业所需的资金是很困难的,而金融业的发展为企业的创立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企业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资金筹集的目标:(1)银行通过存款业务将社会

上个人的、企业的闲置资金聚集起来,而企业则可以通过贷款的方式来筹集自己所需的资金,从而实现企业的正常运营和扩大生产。这也是最为普通最为常见的筹集资金的方法。(2)股份制公司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主要形式,不同的个人、团体可以通过购买股票的方式进行投资,而企业则借此獲得自己需要的资金。(3)企业也可以发行企业债券的方式筹集资金,这种方法不同于发行股票。发行股票出售的是企业的所有权凭证,而发行债券则是借债的方式。在通常情况,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的成本要低于发行股票,并且比较方便。(4)大力发展股票市场等直接融资形式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遇到最大的瓶颈就是缺乏资金。通过大力发展直接融资,采用企业上市等方式为企业筹集资金,为企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资金支持。(5)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金融创新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企业的资金难题。下面列举两个常见运用金融创新的例子:银行业针对企业开展的一系列业务:各种商业票据、汇票等等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企业经营中短期的资金压力;针对类似于基础设施建设这一类资金需求量大、资本周转周期长的项目,可以通过将其债务打包出售换取资金进行再投资的方法等方法节约大量资金。(6)通过发展风险投资、信用担保等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也可以解决部分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风险投资是一种将融资与投资相结合的创新型金融活动,它是在专业投资机构风险自担的前提下,通过对有潜力和市场价值的项目和公司的投资,以资本市场为纽带,进行资源的优化组合。这种投资是针对存在较高风险的高科技企业,并对高科技企业的创立与发展起着积极作用。(7)加快发展信用担保中介机构,建立起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二、金融业促进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适应中国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优化的要求,除了完善企业制度和经营机制之外,最重要的是企业要真正做到自主创新,并且按照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制定和实施企业发展战略。应该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新技术、新产品的需求是巨大的,回报也不低,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什么自主创新的动力还不足呢?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1)企业制度不完善,尤其是国有企业产权不明晰,政企部分等情况,导致企业缺乏激励机制,最终导致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2)知识产权保护不够。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和增加创新者得利益、激励创新的重要制度。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不足,使得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担心创新成果被别人模仿、假冒,自己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宁可引进、仿制,也不愿花力气创新。(3)低生产要素成本竞争。由于中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生产要素的价格一直都很低廉,企业依靠低生产要素成本带来的低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形成竞争优势,它们没有足够的压力和动力去自主创新。(4)自主创新风险较大,自主创新比技术引进难度还大。自主创新虽然有高回报的驱动,但高回报的背后往往隐含着高风险,微观主体进行自主创新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一旦失败,其后果对企业而言甚至可能会是毁灭性的,如果没有相对有效的缓解、分散风险的制度安排,微观主体往往不敢或不愿自主创新。新技术、新产品从研发到试验、到最后投产全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功课大量技术难关,对很多中小企业而言,如果没能较好地解决融资难题和技术难题,企业很难提供前期的巨额投资,也无法承受前期投资不能收回的巨大损失。实际上,即使是美国的风险投资基金这样很成熟很专业的投资公司,他们所作的投资成功率也仅仅只有7%,这样的成功率对于普通的企业投资者来讲是无法承受的。正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绝大多数企业的规模太小、资本实力不雄厚,再加上资本市场不发达、不成熟、不完善,风险投资、创业基金更是起步很晚,有效地缓解、分散风险的制度还没有完全形成,因而不少中国企业“输不起”,不敢贸然进行自主创新,而宁愿采取跟随策略,待技术和市场前景明朗后,搭搭便车,进行模仿。这固然可以降低风险,但却很难成为行业的领先者,效益难以提高。所以,要大力发展金融业,尤其是要完善资本市场,鼓励诸如风险投资、创业基金这样新型的金融机构,破解融资难题。通过风险投资可以有效的分散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运用它们的资金,运用它们专业化的投资经验,来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

三、金融业的发展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便利条件

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调整近期的目标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金融对处于各个阶段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撑和服务支持。(1)对于进入期和成长期产业的发展。处于这两种时期的产业,一般是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先导产业,现阶段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在产业结构调整种,这些产业生产新产品,技术先进,代表产业发展的方向,市场需求迅速扩大,往往会受到鼓励和支持。但同时,这类产业的各个方面还不成熟,经营的风险较大,并且这类产业需要大量的风险投资。在这个时候,完善的资本市场可以给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2)对于成熟期产业的发展。处于成熟期的产业,一般的特点是市场需求可能达到最大,具有较为长期和稳定的产出和收入,虽然并不都是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但只要是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必然是处于成熟期的产业。处于这类产业内的企业竞争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增长的缓慢意味着市场占有率方面更加激烈的竞争,竞争也更倾向于强调成本和服务,因此企业必须采取以下的战略:一是努力降低成本,获取竞争优势。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组建企业集团,实现规模经济,采用更加先进的设备提高生产率。二是采取产业延伸战略,延长产业链。对于成熟期的企业来说,该行业的市场竞争激烈,市场空间增长不大,增加市场份额很困难,企业为了提高竞争优势,获取更高的效益,可以通过延长产业链的方法,一方面减少成本,另一方面提高自己整体的效益。在这一過程中会产生大型的并购重组,或者是建立新的产业部门。三是采取产业转移或多元化经营策略。处于成熟期的企业为衰退期做准备,也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采取产业转移策略或多元化经营战略。在这一过程,往往涉及企业战略的重大变化,业务、资产、资金、技术等等都会发生变化。(3)对于衰退期产业的发展。处于衰退期的产业,一般是传统产业、夕阳产业、衰退产业,这些产业的特点是产品老化、技术陈旧、市场需求萎缩、增长缓慢。在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时的调整过程中,技术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加速了传统产业的衰退。因而,衰退产业中的企业需要早作打算:一是创造全新产业。传统产业之间可以结合现代的新技术进行重组,能够产生一些新兴的产业。例如商业、运输业、仓储业等传统流通部门通过信息技术重组而产生的物流业,就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二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企业。传统产业并不等于夕阳产业,传统产业有可能变成夕阳产业,但如果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武装,传统产业也可以重新焕发青春。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高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会对传统产业产生巨大的冲击,不少传统产业将变成夕阳产业。传统产业要存在和发展,必须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武装,这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内容。三是选择市场退出的战略。衰退产业中的企业发展的另一条重要出路是市场退出。如果在原产业继续发展的空间已经相当有限,自觉退出对于企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自觉退出是指主动地撤离某个行业,而不是等到企业完全陷入困境之后被迫采取的应急措施。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自觉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尽最大可能的收回资本。

四、结语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离不开政府、市场、企业、个人的通力合作,离开任何一方的努力这一个目标都难以实现。我国是市场经济国家,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要发挥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的主导地位。政府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要继续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自发调节资源的功能;另一方面也要早作安排,为经济结构的调整铺好路,制定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产业政策,并且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财政方面的支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发展金融业是完善现代市场机制的关键所在。要想发挥市场机制自发调节资源的作用就要建立完善而健康的金融体系。金融业的发展实际上强化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快了资源配置的速度,它是市场经济的催化剂。金融业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实质上是通过金融业的发展强化了市场机制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从而也就需要大力发展金融业,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参 考 文 献

[1]张汉平.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J].中国金融.2009(24)

[2]何炼成等.资本论教学与研究[M].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220~223

[3]简新华等.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261~270

[4]邹平座.金融业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构思[J].南方金融.2010(6)

作者:陶京金

风险投资退出资本循环论文 篇3:

企业资金规范高效管理对策

资金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金具有高度流动性,“管则死,放则乱”是长期困扰企业资金管理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当前经济危机尚未结束,企业资金相对紧张,如何做到既规范管理又高效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该文针对我国部分企业资金管理现状问题,探讨了一些资金规范高效管理对策途径,供参考借鉴,主要包括加强财务管理,健全资金管理制度,强化资金管理中心作用;编制现金流量表和预算表,统筹安排资金预算;科学预测,确定最佳现金余额;巧妙投资,提高资金效益;以及重视催收外欠、加强存货管理、灵活筹资等。

企业资金管理;现金流量表;巧妙投资

资金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资基础,具有高度流动性。加强资金管理和风险控制,提高资金周转速度和使用效益,对于保障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促进企业发展壮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长期以来,“管则死,放则乱”是困扰企业资金管理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当前经济危机尚未结束,企业资金相对紧张,甚至有些企业资金短缺已成为发展的瓶颈,如何规范管理、高效运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是每个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1.加强资金规范高效管理必要性探析

缺乏资金规范高效管理可能导致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中断。资金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起着连接和纽带作用,加强资金规范高效管理,保障资金投放收回的良性循环,使企业保持适量的资金,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的基本前提。

资金是资产中唯一能够转化成其他任何资产的资产,其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交易功能。持有资金能够满足日常交易的需要。如购销结算、税金结缴、债务清偿、工资发放、费用开支、利润支付等经济业务大都以货币为媒介。预防功能。持有适量的资金可以应付意外事件的需求。如自然灾害或经营中顾客未能及时付款等。持有资金就可更好的应付这些意外事件。投机功能。证券价格波动时,持有资金从事投机,可能获得高于存款利息的收益[1]。但是如果缺乏资金规范高效管理,甚至会造成资金链断裂,非但无法实现上述功能,还可能导致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中断。

资金规范高效管理是衡量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通常,企业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核算,即使企业实现了利润,也并不能马上直接收到资金;即便企业有盈利能力,若资金周转不畅,调度不灵,也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所以,资金规范高效管理是衡量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投资者和经营者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好坏及评价企业偿付能力的重要标志[2]。加强资金规范高效管理,保障企业适宜的资金持有量,是投资者和经营者进行投资决策、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

2.目前企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财务制度不健全,资金管理混乱漏洞多。有些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资金管理十分混乱,主要表现在:多头开户,截留公款,影响资金有效使用,甚至违法。有些企业为了方便私用、躲避还贷和各种检查,在银行多头开户。有些会计人员私自利用企业印鉴章在他行开设存款账户,要求付款单位将欠款或销货收入款转至私设的户头上,截留公款。企业银行存款账务混乱,资金浪费及差错现象时有发生。多头开户,不按自然户设置,多户同设一本日记账,且大多只记本单位的银行存款日记账,无专人收集整理和清查核对银行对账单,致使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长期不符,出现差额。有的企业未达账项笔数多,金额大,且长期不清理,造成呆坏账,且成为违纪的隐蔽所。私自背书转让票据、涂改银行对账单。有些会计人员将转账支票、汇票及银行本票等票据私自背书转让给其他单位,侵吞占有公款。有些会计人员通过涂改银行对账单上的发生额或余额,侵吞占有公款。通过各种渠道私设小金库,账务不实,资金混乱。有些企业通过内部某分支机构设立往来账,变通往来账户挪用公款,套取现金存入小金库。有些企业通过两套账或不记账,坐支现金。有些企业内外两套账,隐瞒收入,多计费用,逃避检查,偷税漏税。用各种单据、白条和借据抵顶库存现金,现金余额长期保留较大数额不加清理。有些企业用借条充抵库存现金,不入账,不清理,账簿记录现金余额长期保持高数额,大量公款私人借用长期占用。有些企业库存现金存在有五花八门的票据,且种类多、范围广、金额大、时间久[3][4][5]。

这些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缺乏资金规范高效管理制度,造成资金管理混乱、漏洞多,甚至违法,严重地影响了资金的有效使用。

有些企业资金管理过死或过松,影响了资金效益。有些企业资金管理过死,持有过多资金,这样虽然减少了支付功能不足带来的风险,提高了企业财务信誉,但却丧失了更多的盈利机会。有些企业资金管理过死,只是将过多的资金存入银行,而放弃对外投资,产生大量机会成本,不利于企业发展。相反,有些企业缺乏资金规范高效管理,管理过松,不能准确地预测生产经营中的现金的需求量,甚至出现因现金不足而出现资本循环周转中断,不能满足正常生产经营的需要;或企业生产经营不需要时,大量现金闲置。

这些情况都必将严重影响资金效益的发挥。

资金结算中心定位不明确,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目前,不少企业成立了资金结算中心,在资金集中管理方面起了些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结算中心只是企业内部机构,没有法人效用,职能发挥有限。只能在加强资金统借统贷、内部监督、信息反馈等方面发挥作用,缺乏对外融资、中介、投资等功能,难以充分发挥资金的潜在作用,不能满足企业发展和竞争对资金的需求。资金集中管理模式适用范围有限。资金结算中心形成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只适用于内部只有一级法人的企业。而内部存在多级法人的企业,采取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存在政策和法规风险。一是不符合国家有关金融管理的规定。《银行账户管理办法》规定,存款人账户只能办理存款人本身业务活动,不得出租和转让账户。而结算中心虽然只以一个法人的名义在银行开立账户,但账户却是集中了几个法人单位的资金,属一户多头。二是存在增值税发票无法抵扣风险。如果成员单位进行增值税核算,其收到或开具的增值税发票所列单位与其付款或收款时的单位名称不一致,这样导致增值税发票不能抵扣而造成企业损失。存在法律纠纷的或有风险。结算中心实行撤销下属单位银行账户,统一由结算中心开户的模式,存在法律纠纷的或有风险。若某个企业成员单位因法律纠纷而致使整个企业资金被冻结,会给整个企业带来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6]。

3.加强企业资金规范高效管理对策

资金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和生产经营特点,及时发现资金管理问题并找出原因,制定相应的资金管理控制制度和对策措施,增强资金运营效能,确保经营管理活动合法而有效。加强资金规范高效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权衡资产的流动性和盈利性,合理安排资金收支,最大限度地获取收益。

加强财务管理,健全资金管理制度。资金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财务管理的重点。从购货源头说,企业开始生产经营,首先要采购物资,需大量资金运转,就必须制定完善的内部管理核算制度。对各种货款结算,要严格执行国家现金管理制度和银行结算制度,在规定的范围内使用现金。从收入渠道着手,企业各种收入,如营业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都要通过财务进行决算。企业必须加强对营销人员的管理,建立严格的营销人员款项结算制度。

加强日常办理结算业务管理,严格职责,明确分工。有时企业会出于资金安全需要,要求客户必须支付现款或银行承兑汇票。有些财务人员未严格按照现金管理办法,未将超限额或当日现金收入及时存入银行,使得现金账面余额很大,漏洞颇多。应制定一套资金日常结算的办法,保证资金安全完整。同时要重视银行存款和其他资金管理,正确及时完整的登记好与银行往来的各项收支业务。核对银行对账单要派专人,防止舞弊行为。

完善资金管理制度。资金是最易发生舞弊的资产,企业要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如钱账分管、定期盘点、领款审批等。要建立内部牵制制度,会计和出纳合理分工,实行钱账分管。定期或不定期盘点,盘点清查资金实有数。加强库存现金限额管理,除保留必要开支外,余款必须及时地送存银行。严格遵循库存现金使用范围,尽量避免大量现金交易业务。实行结算票据专人保管制度,除了允许使用现金外,其余一律通过银行转账结算。

编制现金流量表和预算表并科学预测,保证企业持有适度资金量。资金管理既要防止因资金不足而出现资本循环周转中断,又要防止大量资金闲置。通过编制现金流量表及其他方法,科学预测生产经营中的现金需求量,保证企业持有适宜的资金量。

编制现金流量表和预算表,统筹安排资金预算。现金流量表以现金(包括现金及其等价物)为编制基础,能提供企业营运、投资、理财三方面现金流入流出信息。据此表可研究过去的现金流量,确定未来能增加多少现金,还需筹集多少现金,知道企业有多少偿还债务能力、支付股利或分配利润能力,并能分出企业净利与该期现金收支净额发生差异的原因,找到解决资金困难的办法。所以,编制现金流量表,可以为企业科学决策提供信息依据。

企业资金来源及用途有三个方面:第一经营活动。如销售商品、购买货物、支付税款等。第二投资活动。如购买股票、债券、固定资产等,取得投资收益收回投资。第三筹资活动。如发行股票、债券或取得借款等筹资;偿还债务、分配股利、利息等支付。

编制现金预算表,统筹安排现金预算。企业通过预算,可知企业现金“富余”或“短缺”情况,了解企业资金状况,以便企业资金流入流出做好预先规划安排,调整有关现金使用策略。编制现金预算表目的:反映业务活动状况,以便在存货及应收账款方面灵活安排;反映到期债务本金、应交税金、应分派股利与红利全额与时间,预先准备好现金;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可及时安排购买固定资产等所需的现金;反映现金余缺情况,确定短期投资或融资方式、数量以及时间,协调企业各部门间的现金余缺,调剂使用现金;把握采纳及借款时机,以享受现金折扣等。

科学预测资金需求,确定最佳现金余额;巧妙投资,提高资金效益。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周期性地出现现金缓和-紧张-缓和状况。科学准确预测资金需求,确定最佳现金余额。尽量避免因资金不足而出现资本循环周转中断。一旦出现现金不足,要及时融资,保证企业现金供应;在现金需求缓和时,或对暂时闲置资金,可适当进行短期证券投资,以获取较高收益;企业急需现金时,再把短期有价证券转化为现金,保持现金需求。

重视催收外欠,减少坏账损失。应收账款是企业现金重要来源。应收账款能否顺利收回,对企业现金管理影响极大。企业应对应收账款进行明细记录、账龄分析;要健全催收制度,从出货时起就要抓紧催收;对方逾期未付,要采取各种方法催要,以免收款不力而导致坏账损失增多。

加强存货管理,减少资金占用。存货管理对现金收支影响大。存货过少可能引起生产中断,丧失盈利机会;存货过多则会造成资金积压,削弱企业偿债能力,增加仓储费用和利息支出,并会使企业承担存货跌价或耗损风险。企业应本着“以销定产,合理安排”的原则,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及时调整采购数量,积极扩大产品销售,尽量降低存货量。

灵活运用筹资手段筹措资金。企业难免出现现金短缺,若能灵活运用各种短期融资手段,筹措资金,就能稳渡“难关”。筹资手段有变卖短期投资,出售闲置资产,向银行借款等方式。企业应比较各种融资手段成本,寻求采取资金成本最低的方式进行筹资。

强化资金集中管理,发挥结算中心作用。虽然资金结算中心还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强化管理,还是可以发挥更大作用的。从三方面着手:统一账户管理,促进资金集中使用。撤销企业内部各单位在社会银行账户,而在结算中心设立账户,使企业内部各单位资金往来和内部结算,全部通过结算中心设立的内部银行进行。一方面,将各单位资金集中起来,可以消除各单位在资金使用上的时空差异,避免资金沉淀,确保资金的集中统一使用。另一方面,通过委托内部贷款或委托结算中心贷款的方式开展内部信贷业务,对资金进行内部调整,做到拆余补缺,平衡内部资金需求。

有效控制资金流向,强化资金内部监控。通过制定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资金管理规定和业务操作规定,加强企业资金规范有序运作,避免因分散管理在资金投向控制、筹措管理、对外担保等内部控制的无序性和盲目性。同时,对内对外资金支付,通过内部相应审批程序,经结算中心审核确认后给予办理,有效加强资金使用监控,严肃企业财经纪律,避免不合理开支,有效掌握和控制各成员企业的资金流向,为企业资金运作的合规性、安全性和效益性提供保障。

加强企业资本纽带连接,促进企业内部一体化。结算中心通过对企业所属机构资金的收、付、调、拨、贷进行统一管理,实现企业对下属企业运营的有效管理和调控,使下属企业紧密结合、互相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内部单位各自为政,促进企业一体化发展。

当前经济危机条件下,部分企业缓解资金压力和持续发展的建议。通过企业兼并重组、产权转让、开放股权、租赁承包、拍卖变现等方式,推动国有资产有逐步退出,腾出空间,大力吸引民间投资。采取建立风险投资资金,增加贷款担保金等筹措资金。加强政府职能、行业协会的指导协调作用,帮助企业减少投资风险。引导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把产业资本和科技资本、知识资本结合起来,壮大资金规模,增强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能力。

资金管理就是要求企业正常运转的过程中,有计划有序地使用资金。资金管理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反映在企业日常经营的各项工作中,如费用支出控制、存货控制、人事控制等。所以,资金管理提倡人人参与,共同努力,建立科学合理的资金管理制度。如果把企业比作一个机体,那么资金就是企业的脊髓。要使企业正常运转,就必须使资金不停地运转,而且保证造出新鲜的血液。

[1]谢获宝,俞文.浅谈企业资金的规划与管理[J].今日工程机械,2006.03

[2]李强.论企业加强资金管理之对策[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8.09

[3]任哲.浅谈企业货币资金管理[J].财经界(学术),2010.20

[4]李瑞科.货币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10

[5]赵福忱.谈建立完善可靠的资金内部控制机制[J].会计之友,2005.10

[6]宋秀红.企业集团公司资金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7.10

作者:裴蓓

上一篇:公司前台工作总结范文精选下一篇:电力党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