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教学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幼儿科学教育成为幼教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中阐述了对于在幼儿教育中开展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对概念卡通科学教学法的定义及其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最后通过日常教学案例研究,得出了概念卡通法为幼儿交换和发展他们的科学思维提供了平台;提供了科学探究活动的范围和目标;激发了幼儿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并且易于与幼儿园课堂教学活动统一的一系列结论。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幼儿科学教学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儿科学教学论文 篇1:

幼儿科学文艺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应用科学文艺进行幼儿教学是指通过文艺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让学生了解科学理念,学习科学知识,利用科学文艺丰富教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师与学生通过教学取得共同进步。在幼儿园教学中进行科学文艺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意义深远,幼儿园要高度重视学生的科学文艺教育,让学生拥有高超的科学文艺水平。通过分析如何提高科学文艺教学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地位,提出提高幼儿科学文艺水平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幼儿科学文艺;幼儿园教学;应用研究

一、幼儿园加大对科学文艺教学的资金投入和时间投入

幼儿园是幼儿成长的乐园,幼儿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必经阶段,在幼儿时期培养学生的科学文艺能力,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幼儿园要加大对科学文艺教学的资金投入,聘请教学能力水平较高的教师教育学生,让学生经过教育能有更多收获,利用资金购买科学文艺教学所需设备,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基础;幼儿园要加大对科学文艺教学的时间投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科学文艺课程,幼儿园教师要多组织活动,利用活动形式将科学文艺知识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通过接触更加了解科学文艺。例如,幼儿园教师可以每月定期组织科学文艺的主题活动,在活动中为学生打造一个儿童王国,让学生感受到幼儿园浓浓的科学文艺氛围。如在开展“我是科学文艺小能手”的绘画活动时,某位学生画了一幅关于春天的图画,在图画里这位学生画出青青的草地,色彩缤纷的花朵,枝干茂密的大树,清澈见底的河水,蝴蝶到处飞舞,小朋友们无忧无虑地在玩捉迷藏游戏。这幅画夺得比赛第一名,得到教师奖励的小红花一朵。幼儿园以活动形式加大对科学文艺的时间和资金投入,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提高科学文艺水平。

二、教师积极学习科学文艺知识,激发学生的科学文艺思维

教师的作用贯穿学生学习始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风向标,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所以教师要发挥作用,积极学习科学文艺知识,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榜样,鼓舞学生学习科学文艺知识,激发学生的科学文艺思维,让学生在科学文艺教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例如,鼓励学生学会坚持时,教师要查找资料,明确教学目的后再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向学生讲爱迪生发明灯泡的科学小故事,爱迪生因为电弧灯使用刺眼,价钱高还不实用,下决心发明一种不同的电灯,让所有人都能用上电灯。爱迪生经历了很多次实验,应用了很多不同的材料,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和嘲笑,但始终没有被打败,他专心于实验,终于发明了电灯。通过这个故事向學生讲道理,告诉学生每次失败都意味着距离成功又近了一步,失败是成功的必经阶段,让学生勇于挑战,不再畏惧失败,以科学小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科学文艺思维,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文艺的广泛应用。

三、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己解决科学文艺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

学生学习成就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自己,学生要做好本职工作,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都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让学生树立独立意识。学生在学习科学文艺课程的过程中,遇到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时,要努力将问题解决得更加圆满;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要尽最大努力解决问题,不要总是依靠教师解决问题,要不断突破自我极限,不断提高科学文艺水平。例如,幼儿园某位学生在学习英语课程时,一直以年龄小不能过度用脑为借口推脱作业,在家里主要依靠家长的帮助完成家庭作业,在幼儿园主要依靠同学或教师的帮助完成作业,总是不通过自己积极思考解决问题。教师通过与家长沟通之后,为学生制订严格的计划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意识,首先教师在幼儿园重点关注这位学生,如在课堂上让这位学生解答一到十用英语怎么说,one,two,three,four,five,six,seven,eight,nine,ten;然后教师让家长督促学生完成家庭作业,在学生遇到不会的问题时,要求家长给学生提示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如学生不会写苹果这个英文单词时,家长可以向学生朗读“apple”,让学生经过思考自己解决问题,最终得到答案apple,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在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这位学生逐渐改正了依靠他人解决问题的错误理念,认识到通过自己解决问题才能收获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越来越主动,丰富了自己的科学文艺知识。

随着幼儿科学文艺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广泛,幼儿科学文艺应用研究逐渐成为幼儿园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提高对学生科学文艺教学的重视程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成为一名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于敏.论科学文艺教育对幼儿科学素质的培养[J].科教导刊,2015(12).

[2]陈丽雅.幼小衔接教育:培养科学素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4).

编辑 郭小琴

作者:王娟

幼儿科学教学论文 篇2:

幼儿科学教育及概念卡通科学教学法研究

摘要 幼儿科学教育成为幼教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中阐述了对于在幼儿教育中开展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对概念卡通科学教学法的定义及其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最后通过日常教学案例研究,得出了概念卡通法为幼儿交换和发展他们的科学思维提供了平台;提供了科学探究活动的范围和目标;激发了幼儿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并且易于与幼儿园课堂教学活动统一的一系列结论。

关键词 幼儿;科学教育;概念卡通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在国家《幼儿园工作规程》颁布前后,幼儿园教育中也出现了幼儿科学教育的概念。尤其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得幼儿科学教育越来越成为幼教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笔者通过翻阅大量文献,结合在实际幼儿教学中的经验,在本文中提出了对于在幼儿教育中开展科学教育重要性的看法。并且通过案例研究介绍了幼儿科学教育中的一种方法——概念卡通科学教学法。

1 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著名的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而调查和探究,就是人类进行科学活动的基本技能。良好的早期科学教育有助于促使幼儿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由于科学概念的学习是具体的和易于理解的,因此,早期科学教育通过发展的方式为幼儿提供了大量复杂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幼儿通过早期科学教育可以养成大胆的假设,精力充沛的学习,持久地思考关注问题,以及富有创造性的思维习惯。他们学习在团队中探究问题,分享并交流关于科学内容和过程的信息,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在所有的学科领域中,科学教育是最适于发展幼儿技能的学科之一。

Eshach博士在其专著《小学及幼儿园科学教育》一书中曾指出:科学教育将“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技能并反复灌输孩子对于了解和学习的渴望和热情。”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必要性在于:

(1)幼儿具有热衷于观察和思考自然的天性。“幼儿的世界是新鲜而美丽的,充满了惊奇与兴奋”(Carson,1984)。由于他们天生的好奇心,幼儿渴望加入到各种科学活动中。参与科学活动的探究能满足幼儿的内在要求是促使幼儿融入科学活动的内在动机。某些反对者可能会说幼儿在科学教育中只是玩耍,但是在Vygotsky看来,玩耍恰是物体,含义和想象之间关系发展的主导因素。这正是开展幼儿科学教育的有力论据。

(2)对于科学态度的发展始于生命的初始阶段。将幼儿置于充满科学教育的环境中,使他们能够享受科学带来的乐趣并培养他们对于科学的积极态度。

(3)早期让幼儿接触科学现象也有助于他们在将来通过正规的途径更好地理解科学概念。

(4)由于早期的科学教育使幼儿尽早的接触了学校科学教育的科学术语(Scott,1998),因此,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科技术语的使用将影响到对幼儿科学观念的最终发展。

(5)幼儿能够科学地理解科学观念和原因。虽然对于幼儿是否能够科学思考或者他们足够成熟而能够理解科学概念存在不同意见,但是某些研究报告指出,即使幼儿也显示出科学思考的能力并且他们能够思考更为复杂的概念(Metz,1995)。

(6)科学教育是发展科学思维的有效方法,它对于鼓励学生发展解释和模拟科学模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Acher et a.2007)。并且对于从早期幼儿教育中发展科学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由于幼儿具备的探究周围自然的天性,早期幼儿科学教育的必要也是可能的,它将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发展幼儿的科学技能,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那么如何实施对幼儿的科学教育呢?笔者认为,对幼儿的科学教育应该符合幼儿的思维特性及习惯。根据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2-7岁的幼儿的思维处于前运算阶段,各种感知运动图式(scheme)开始内化(internalize)为表象或者形象图式,特别是由于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促使儿童日益频繁地运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重视外部活动,即表象性思维。根据这一特点,笔者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结合幼儿思维特点,运用了一种名为概念卡通的教学方法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

2 概念卡通教学法

概念卡通教学法是由Brenda Keogh和Stuart Nayler提出的一种具有高度视觉性和刺激性的科学教学方法。它通过卡通的形式引发幼儿的讨论。学习者(幼儿)被要求对卡通中所表现出来的观点进行思考,并决定支持何种观点同时解释为何支持这种观点的原因(Brenda,Stuart,1997)。

幼儿拥有多种科学的替代概念(Skamp,2004),概念卡通提供了具体化这些概念的方法。该方法呈现了几个或多个可能的替代观点,其中包括:科学上可接受的观点;另一个是正常的可替代的概念观点;第三种观点倾向于支持什么都不会发生的场景,同时也可能包括其他的替代观点。正是这些观点使卡通能够作为激发问题讨论的教学手段。正如Keogh和Nayler描述的那样,概念卡通拥有许多不同的特性去加强它们作为教学手段的潜力。它们模拟了日常生活情景下的科学观点,因而能够帮助幼儿建立日常生活和科学观点的联系。概念卡通运用了最少量的文字,设立在对话表格中从而使读写能力有限的幼儿易于理解卡通所要表达的观点。它们应用可视化的图像但同时又是简单的卡通形式向幼儿展现科学性的观点。概念卡通是基于构成主义的方法进行学习,在此,学习者的现有概念将影响到他们将来的学习,并且个体的意见将在一个小组或者整个班级中被考虑(Sewell,2002)。

3 案例研究

(1)案例:雪人穿上衣服是否会融化还是会让他保持原来的样子?

在某次中班的课程上,笔者准备了冰块道具准备教幼儿认识冰的特性。在开始教学之前,笔者决定用概念卡通“雪人的大衣”来了解幼儿之前对冰的认识并启发幼儿对冰的特性的讨论。

在向幼儿展示了《雪人的大衣》这一卡通以后,笔者引导幼儿对下列问题进行了集体讨论。

你能告诉我你所知道的关于雪的任何信息吗?

由于笔者所在地区没有下过雪,孩子们对雪这一概念不太理解。幼儿们的回答都与看过的电影,电视节目有关,包括雪花。所有幼儿均认为雪像冰一样凉而且来自天空。

雪人的外套会给他带来什么?

幼儿的回答非常有趣。他们说外套能帮助雪人保暖。在这一阶段对幼儿的询问没有显示出热和融化之间的关系。当问到为什么外套会帮雪人保暖时,幼儿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当你感到冷的时候要穿上外套保暖。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通过询问是外套发热还是人的身体发热而得到了扩展。幼儿们开始问更多的问题来加深了解。在这一阶段,所有的幼儿都加入了讨论的行列。

你有堆过雪人吗?

所有的幼儿都没有堆过雪人。

d 告诉老师你们知道的所有关于融化的事情?

幼儿们同意加热的时候物体会融化,太阳会使物体融化,磨擦会使物体融化。

e 什么可以阻止雪人融化?

幼儿们的回答开始变得概念化。阻止雪人融化的建议从用某种材料覆盖学以隔开从太阳照射到雪人的热量到将雪人放在一个大的冰箱中。幼儿们开始运用他们在第四个问题得到的理解联系到第五个问题。

为了能更好的理解卡通中提出的概念,幼儿们开始对书中情景进行模拟调查。在分成的五组中,每组用一块冰块作为雪人,用一片材料(木头或棉布)作为雪人的外套。每组同时都有一块没有覆盖的冰块作为参考。然后“雪人和它们的外套”被放在一块能被太阳完全照射到的铁板上。幼儿们被要求在科学日记中写下或画下他们对于这次调查的理解。这些科学日记成为教师评价幼儿的方法。

调查完成之后,幼儿们开始讨论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在进行教学的当天气温达到28摄氏度,放置冰块的位置引起了幼儿们的热烈讨论。幼儿们对于将冰块放置于太阳暴晒下的铁板很不高兴。他们认识到铁板的温度会影响到模拟的结果。并且,覆盖冰块的材料也受到了质疑。孩子们想要用黑色的塑料因为其可以吸热。他们同样表达了重复同样试验看是否能够得到同样结果的兴趣。

当《雪人的外套》一开始没有与当地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的时候,有效的问题,使用简单的日常材料,并且鼓励相互思维的发展,都促使了幼儿的概念性理解的提升。

(2)案例小结:结合笔者日常得教学活动和以上案例,笔者认为——

a 卡通刺激了讨论的进行。概念卡通为教师提供了与幼儿共同探究某一概念的机会并且激发了幼儿间不局限于卡通说明的想法的讨论。并且笔者发现幼儿提出了更多可进行调查的问题,这些问题将进一步发展幼儿的科学思维。

b 概念卡通为科学探究提供了范围和目标。笔者发现概念卡通中呈现的日常生活试验容易地使幼儿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这种联系成为进行科学探究的目的。这样,卡通就提供了讨论的范围和目标,使其成为进行科学探究的需要。

c 幼儿具有高度动机和热情参与到科学探究中。由于清晰的设立了探究目标,笔者发现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并且,幼儿们认为探究活动是值得的并且有意义的。

d 概念卡通易于使用。概念卡通与幼儿课堂教育联系紧密,符合国家《幼儿园工作规程》。概念卡通提供给幼儿演示在探究活动中得出不同观点的机会,因此支持基于结果的学习方式。笔者发现能与课堂活动相符的卡通书的案例使其最大化了幼儿的学习。

4 结论

本案例研究显示了概念卡通法能高度的可视化并刺激幼儿的科学教学。概念卡通法为幼儿交换和发展他们的科学思维提供了平台;提供了科学探究活动的范围和目标;激发了幼儿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并且易于与幼儿园课堂教学活动统一。

作者:王孟萌

幼儿科学教学论文 篇3:

浅析幼儿科学教学中的自然资源应用策略

摘要:为了让幼儿今后更好地生存、更好地与大自然相处,幼儿教师要巧妙利用大自然开展各种活动,尤其是科学活动,帮助幼儿认识自己所生活的自然环境,了解大自然的新奇美妙和变换,激发幼儿的生态智慧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引导幼儿在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主动探究,积累生活经验,不断提高能力,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立足于幼儿科学教学角度,分析了幼儿科学教学中的自然资源应用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幼儿科学;自然资源;课堂教学

引言

大自然是神奇的、包罗万象的,日明星辰、花草树木、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大自然的造化,人们的衣食住行也是大自然的恩赐。幼儿从出生就成了自然界的一份子,幼儿属于大自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幼儿科学教学中的自然资源应用策略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提供多样材料,引导自主探究

当幼儿产生探究兴趣时,教师要将自主权交给幼儿,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任务。幼儿的探究活动不只是单纯的感知,当确立了探究动机后,幼儿会设定许多具体的探究任务。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多样材料,以便幼儿按兴趣取用材料,完成计划的活动。

教师可以提供操作类材料。例如,当气温变低时,幼儿发现菜园上立起了一座塑料大棚。受到影响,幼儿决定也给自己的盆栽植物造个透明的塑料房子。幼儿的探究意向一经明确后,教师便为幼儿提供探究活动中需要用到的材料,包括细.PVC管、塑料膜、胶带、麻绳等。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幼儿会发现材料的用法,积累有关植物成长的知识。教师也可以为幼儿提供记录工具,让幼儿记下观察所得。如在“小鸡宝宝长大了”探究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记录鸡妈妈孵蛋所用的时间,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小鸡成长的过程。这种方式让幼儿超越了对具体现象的感知,开展融入思维的探究式学习。投放在活动中的材料,实质上是对活动资源的补充,能够将活动导向更有意义、有价值的方向。

二、创设丰富环境,促进活动生成

环境是幼儿隐形的老师,科学探究活动的主题从幼儿对环境的感知中生成,因此创设丰富的环境是激发学习力的基礎。自然区中要包含多种自然资源,能为幼儿带来不同的活动体验,有助于引导幼儿积极与环境互动。幼儿园可以利用不同的场地种植各种植物,如土豆、蕃茄、桃花、绣球花等,营造不同的生态景观。创设养殖兔子、鸡、鱼等动物的区域,让幼儿接触各种生命现象。如果园所面积不大,可以因地制宜,巧妙利用场地创设自然区,或自制布袋,将不同类型的小植物放置到布袋中,再挂在墙上,形成立体式的生态园,或利用边长为-米的正方形菜箱,种植应季蔬菜。

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幼儿可以收获不同的感知体验,产生许多生成性的科学探究活动,收获许多科学新知。如在对比观察土豆和蕃茄的生长时, 幼儿会发现一个埋在地底下, -一个长在枝叶上,了解这些日常食物的来源。看到绣球花色的生动现象时,幼儿的注意力更是会被牢牢吸引。当环境本身引起幼儿的兴趣时,无需教师刻意引导,幼儿便会在内在动机的牵引下展开探究。

三、开展反思活动,助力问题解决

幼儿年龄小,经验少,关于科学的基础知识积累不足,在开展科学探究时难免会遇到问题。许多问题是幼儿共有的,但幼儿也有可能对一些问题存在不一致的看法,因此在实践方面产生了分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集体性的反思活动,促进幼儿自主思考、分析和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科学活动“保卫植物’”为例,当幼儿准备将塑料膜套在盆栽植物上时,有的幼儿提出了-个问题:“这样会不会影响植物生长?"看到幼儿不置可否,教师适时生成了反思活动。在初步的交流中,教师发现不少幼儿都认为菜园里也是这样做的,所以并没有什么问题。于是教师让幼儿再次去菜园观察,让幼儿注意到在菜园的塑料膜上留有气孔,并环是完全封死的。待幼儿凭借观察获得第一手经验后 ,教师再和幼儿共读《植物养护百科全书》,了解植物的生长习性。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在幼儿的疑难处介入,为幼儿的思维活动提供支架,让幼儿自主解决问题,有助于幼儿养成敏于观察、乐于思考的学习品质。

四、利用特色资源,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教师应充分了解本地的特色资源,以便就地取材开展特色科学实践活动。为此,教师应充分查阅相关资料, 做好调查研究工作,进行充分准备,以提高科学实践活动效果,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培养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例如,某地区的特产是茶叶,教师可就本地茶叶种类查阅相关资料,丰富自己关于茶的知识和文化。这样,教师在带领幼儿去茶园时,就可以让幼儿根据自己的了解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实践活动。首先,教师可为幼儿介绍本地茶叶、茶园的特点,教授幼儿采摘茶叶的方法,告诉幼儿什么样的茶叶适宜采摘。本地的茶叶是绿茶,绿茶是中国的主要茶类之一,含有 多种对身体有益的成分,在采茶时要选择茶的新叶或嫩芽。教师可鼓励幼儿动手去采茶,让幼儿感受茶树的生长状态。其次,在采茶过后,教师可请炒茶师傅教幼儿们进行手工炒茶。茶叶的制作包括杀青、揉捻和干燥三步,老师傅亲自示范,对幼儿们采摘的茶叶进行炒制,制作出新鲜的茶叶。最后,教师要对茶叶进行冲泡,让幼儿品尝茶叶的味道,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在品茶的时候,教师可让幼儿将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并为其耐心地解答。幼儿们通过动手实践,身体验到茶叶从采摘到炒制的过程,提高了对科学实践活动的兴趣,激发了参与科学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结论

巧妙利用大自然开展科学活动,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将幼儿带到户外,教师还可以将室外的大自然带进室内,让墙壁变成季节墙、自然墙,让区角彰显大自然的魅力,如植物种植区、小动物饲养区、科学发现区.. ..让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验与周围世界的紧密联系。为了更好地利大自然开展活动,教师还要激发家长对幼儿进行自然教育的积极性,并充分利用好各种社区自然资源。

参考文献

[1]李静.微探教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幼儿科学教育[J].好家长,2017(28):32-33.

[2]赵洪风.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7(03):95-96.

[3]张小芳.提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要性[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7(06):62-63.

作者:王艳 钟凌云

上一篇:德育小学教育论文下一篇:农机企业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