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创作传统艺术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基于为社会培养优秀的雕塑创作设计人才,高校教师要继承传统,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开拓创新,构建新颖、综合、多元、立体的教学模式。要分解原有单一与分离的教学模式,突破“造型技法传授创作”的局限,形成“素描造型草图设计、创作设计理论讲授、形式语言转化、交流讨论结合”的多方位教学体系。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雕塑创作传统艺术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雕塑创作传统艺术论文 篇1:

传统大漆工艺在现代雕塑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摘 要:大漆工艺作为一种传统的工艺技术已经在现代艺术创作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现代雕塑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大漆工艺应用在现代雕塑艺术创作中能够点明雕塑主题,丰富了雕塑表现形式,拓展了现代雕塑的创作领域,传承了大漆工艺的应用形式,能够让大漆工艺更好地发展下去。

关键词:大漆工艺;现代雕塑;艺术创作

大漆作为中国古老的材料使用历史已有七千年之久。在现代艺术领域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漆工艺凭借着艺术家的探索与坚持又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大漆工艺在现代艺术的发展与创新中已经不仅仅只是单纯的手工艺,大漆与现代雕塑的结合为大漆的传承与创新带来了多元化的现代表达方式。针对传统大漆工艺在现代雕塑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对大漆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大漆及其工艺

大漆是一种天然涂料,漆树是大漆的母体,主要生长于亚热带地区,我国漆树分布地域较广,漆树资源师风丰富。我国从古至今都有使用大漆的习惯,随着历史的发展等诸多因素,大漆工艺慢慢消沉了。随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一部分有识艺术家重新审视自己文化的价值,在题材、材质与表现手法上都进行了多样性的探索,大漆工艺又重新回到了大众的视野。大漆工艺技法众多,有髹涂、描绘、螺钿、贴金,刻漆等,通过这些手段充分展现大漆千变万化的风格。总的来说,大漆在当代艺术领域的应用十分广阔,现代漆艺需要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传承与创新,充分展现大漆的当代艺术魅力。

2 大漆工艺在现代雕塑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2.1 大漆工艺点明雕塑主题

大漆雕塑的形体、形状、明亮等外观特色是必然与偶然的结合,不仅仅极具装饰性,同时还能够在外观鲜明的突出主题,展现独特的视觉美感。大漆工艺应用在现代雕塑艺术创作中能够使用最单纯的艺术语言来表现丰富的内容。大漆应用在现代雕塑中的关键在于作者的创作理念,其能够影响雕塑造型形态与传统大漆髹漆工艺的契合度。雕塑创作者要注重内心的情感与生活体验,不论是抽象,还是具象都需要利用大漆工艺来突出主体,展现大漆雕塑的艺术特点。[1]例如,李世伟老师大漆雕塑作品《蛇说》就生动地诠释了自己对大漆以及雕塑创作的深刻理解,该雕塑的造型为蛇盘踞在树干上试探,蛇身表面使用的犀皮漆工艺,雕塑整体在构图上曲直分明,空间正负合理,能够充分表达刚中带柔、刚柔并济的意境,给观众留以宽广的遐想空间。又如,田世信先生所创作的《王者之尊》历史题材人物雕塑群像,塑造了开国领袖的形象。虽然每尊雕像的衣饰运用了各种大漆工艺,诸如莳绘、螺钿、贴金、蛋壳等工艺,使每尊塑像但是都极具王者威严。该系列作品在大漆工艺的运用上做出了极大创新,充分展现了大漆的工艺美,突出了雕塑主题。如宋太祖赵匡胤的造像身穿白色长袍,田先生则利用了传统漆器创作中“贴蛋壳”工艺,使得宋太祖穿着的白袍光滑亮洁、色泽柔和,如图1所示。田先生对大漆的创新应用不仅仅点明了雕塑的主体,同时还使得这一门古老的工艺得到了新的升华。我的作品《圣·山》大漆脱胎雕塑,运用了大漆脱胎夹纻工艺,表面则运用黑漆素髹工艺技法,充分利用大漆这一材料美感,营造出一种极具东方美学特质的雕塑作品。

2.2 大漆工艺创新雕塑表现形式

大漆工艺在现代雕塑中的应用拓展了雕塑的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的创新之处不仅仅在于雕塑表面进行装饰。大漆的色泽、语言,具有厚重东方文化特质。通过不同的艺术加工能够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肌理美感。大漆的色彩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应用在现代雕塑中能够给现代雕塑注入东方美学特质。伴随着现代工业的进步,大漆材料语言也有了各种可能性,除了多种色彩之外,大漆还能够形成多种丰富的肌理效果,进一步升华雕塑的艺术主体。[2]大漆可以与各种材料进行结合,从而实现其包容博大的特质。

3 结语

大漆作为中国传统工艺中的重要艺术形式在现代艺术领域中的传承与创新十分重要。继承发展大漆工艺是时代的需求,也是大漆工艺自身存在发展的需求。大漆工艺在现代雕塑中的应用不仅仅对大漆工艺与现代雕塑有着重要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大漆工艺与现代雕塑的新尝试,是艺术创作创新的动力与源泉。

参考文献:

[1] 苏国伟.髹平筑立 境界自成——当代漆画元素在漆塑中的运用研究[J].雕塑,2016(5):68-69.

[2] 佘国富,赵建峰,张健.中国传统大漆工艺在现代雕塑造型上的应用[J].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2(6):26-27.

[3] 臧小戈.守望與构筑——传统大漆工艺对当代漆画创作的介入[J].美术观察,2016(6):73-75.

作者简介:马忠利(1981—),男,山西吕梁人,硕士,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具象雕塑,传统造像。

作者:马忠利

雕塑创作传统艺术论文 篇2:

改革高校教学模式培养雕塑创作人才研究

摘 要:基于为社会培养优秀的雕塑创作设计人才,高校教师要继承传统,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开拓创新,构建新颖、综合、多元、立体的教学模式。要分解原有单一与分离的教学模式,突破“造型技法传授创作”的局限,形成“素描造型草图设计、创作设计理论讲授、形式语言转化、交流讨论结合”的多方位教学体系。教师在雕塑創作课程教学中要落实“鉴赏、实践、创意一体”的教学原则,注重网络化、立体化、多方位的实践教学,灵活运用微课、慕课与翻转课堂,浓缩授课内容,增加课堂信息量,丰富学生的视角,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文章分析高校雕塑创作课程的重要性和现状,探讨如何改革高校雕塑创作课程教学方案,并从注重理论教学与创作实践的有机结合、注重互动式教学、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课外实践活动等方面对转变高校雕塑创作课程教学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校;雕塑创作课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教育手段

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新的知识和技术层出不穷,促使高校艺术教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聚力培养高层次创作设计人才。面对当下高校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复杂性,时代要求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上要注重更新,以生为本,以德为先,深化教学改革,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构建具有时代性的教学模式,打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体系,着力加强实践育人工作。在当代高校艺术教育领域,只做一个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师是不够的,能够不断探索,敢于创新,力求融汇中外精华,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创新人才,是每一位高校教师必须长期研究的重要课题。下面主要对改革高校教学模式,培养雕塑创作人才进行研究。

一、高校雕塑创作课程的重要性和现状

雕塑是通过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造型艺术,积淀着历史、文化和社会的价值。雕塑是一种精神的传达,能对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当下高校艺术教育中,雕塑创作被纳入公共环境、地域景观、人文景观的认知结构范畴。雕塑创作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雕塑创作能力,有利于学生形式语言能力的培养和造型能力的提高,雕塑创作的重要性还体现在自身独特空间的实践性与创新性方面。通过雕塑创作课程训练,学生能从本能的二维空间观察转变为理性的三维空间和多维空间观察,这对拓展人的思维空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人的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目前部分涉及艺术教育的高校,尤其是有着工科背景的高等学府,有时对雕塑创作课程不太重视。在总课时压缩和限定的情况下,本应该着重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的雕塑创作课程,往往受到很大的限制和冲击,主要原因是其他优势学科要加大自己主干课程的课时量。部分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欠缺,感受能力和造型能力不强,加上课时又不充足,因此雕塑创作教学遇到很大的困难。专业教师的时间与精力大量用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弥补,对雕塑创作的认知也有限,教学计划不能有效执行,因此雕塑创作教学急需改革。所以,研究如何求实创新,扬长避短,与时俱进,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为社会培养优秀的雕塑创作设计人才,迫在眉睫。

二、改革高校雕塑创作课程教学方案

高校要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社会需求,依据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改革雕塑创作课程教学方案。要大力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培养高素质的艺术人才,主动适应当今社会审美新需求,传播城市公共文化。以往的雕塑创作课程教学方案往往只重视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忽视创作能力的培养,不利于艺术人才的成长与发展。因此,要通过改革雕塑创作课程教学方案,促使学生掌握雕塑创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形体能力与整体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雕塑创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由浅入深、从简到繁、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要求学生关注雕塑创作的基本规律和表现技巧的灵活运用。

高校要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对雕塑创作课程的教学内容加以补充与调整,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由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课程教学方案。第一阶段——“创作基础”,教师要让学生了解雕塑创作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雕塑创作的基本过程。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带领学生深入生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发现创作素材,同时对学生进行构图训练,并讲解材质语言等。第二阶段——“专题创作”,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雕塑的思维方式,拓展雕塑语言的表达空间。教师要指导学生从审美文化、造型特点两个方面研究中西方雕塑的特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思维。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第三阶段——“选择工作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特点选择不同的工作室,如具象雕塑工作室、实验雕塑工作室。这个阶段主要训练学生的造型能力与雕塑语言表现能力,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第四阶段——“综合创作”,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创作,表现不同的创作思路与创作风格,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三、转变高校雕塑创作课程教学方法

在高校雕塑创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知识点,不同环境的文化内涵,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找准定位,明确思路,掌握雕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法,进而有针对性地发散思维,提高艺术创作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引导学生树立对社会负责的创作设计理念,让学生在雕塑创作过程中学会主动思考,合理应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1.注重理论教学与创作实践的有机结合

在高校雕塑创作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艺术创作教学的实践性特征,注重理论教学与创作实践的有机结合,指导学生进行严格的基本功训练,重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创作活动,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学生创作出优秀的雕塑作品。要鼓励学生尝试运用新的表现技法,增强作品的“绘画感”,提高雕塑作品的新颖性和表现力。例如,可以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校内实训,讲解校内实训的目的、要求、内容与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并进行相关的示范操作,也可以聘请设计公司主管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定期指导学生进行创作活动,还可以邀请著名艺术家开设专题讲座,让学生及时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2.注重互动式教学

在高校雕塑创作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真实水平,尊重学生的个性,结合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相应的教学要求灵活运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互动中,学生的学习信心不断增强,思维不断拓展,创作灵感得到有效的激发。

3.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当前多媒体教学已逐步进入大学校园,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开始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微课、慕课及翻转课堂得到广泛的应用。授课时间缩短了,信息量反而增加了,形式也多样了,方式方法也灵活了,同时还增加了师生互动,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因此,将多媒体教学应用到雕塑创作课教学中是行之有效的。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在雕塑创作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多媒体设备讲解重点、难点,将课堂教学内容形象化、可视化,引导学生突破困境;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演示大师的经典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还可以在吃透教材知识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课件,将雕塑创作的过程、要点通过视频展示给学生,再结合课堂实践加以讲解与总结。例如,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教师可以运用录屏软件录制幻灯片,将雕塑创作课程的一些重点、难点内容制作成5分钟至8分钟的教学视频,然后上传到学校网站,让学生下载后利用課余时间进行学习。学生观看视频之后,可以将存在的疑问反馈给教师,并在课堂中讨论与交流,教师则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集中解答。这样的教学方式,合理地利用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注重课外实践活动

在高校雕塑创作教学中,教师要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例如,可以指导学生参加国内外的优秀雕塑作品竞赛,还可以与相关企业建立长期联系,设立校外实习基地,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工作项目,更好地了解雕塑创作过程,了解所学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四、结束语

改革高校雕塑创作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案,是新形势下高校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要求。要改变高校艺术教育中雕塑创作课程一成不变、循规蹈矩、程式化、机械化的创作风格,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独具特色的创作审美情趣。要以城市雕塑设计创作能力结构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教学活动。要运用课题式教学模式,设置动态化的课题方案,采用弹性化、多元化的课题设置,激发学生在雕塑创作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突出雕塑创作课程的时代特征,在课程设置上体现课程内容和现代城市环境设施、城市景观规划、城市立体空间色彩的结合并综合成新的内容载体,加强对设计环境美学、社会学、色彩心理学、建筑环境学、光构成等与城市雕塑创作相关的研究。在不断重视创新教育的当今时代,高校要注重理论教学与创作实践的有机结合,注重互动式教学,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课外实践活动,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专注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赶超同类院校,更好地培养社会急需的高层次雕塑创作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乔伊斯,韦尔,卡尔霍恩.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卡特琳·格鲁.艺术介入空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刘瑞.试析陕西农村泥塑的审美特征[J].农业考古,2011(04).

[4]邵长宗,王莹,李伟.雕塑陶艺创作[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张行舟.城市景观雕塑课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研究[J].美与时代,2011(12).

[6]陈丽萍,张了夫.新时期高校雕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就业取向的调查研究[J].中国陶瓷,2006(12).

[7]张新宇,马骏.“大者无形”——论当代雕塑创作中的中国山水意境[J].美术研究,2017(05).

[8]彭凡.高校雕塑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7(08).

作者:卢小飞

雕塑创作传统艺术论文 篇3:

艺术设计专业《中国传统艺术》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以《中国传统艺术》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艺术设计专业背景下该课程的教学设置。文章结合本校教学实际阐述了中国传统艺术课程的教学概况与教学目标,重点围绕该课程的教学内容、结构、实施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中国传统艺术 艺术设计 教学实践

引言

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其遗产丰富而辉煌,中国传统艺术體现了中国古代人对自然、社会、环境、生活的理解和态度,以其淳厚的艺术内涵、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动的历史痕迹,提供给我们具有中华民族特征的视觉之美,成为人类共同的艺术盛宴。中国传统的绘画、书法、建筑、园林、服饰、雕塑、瓷器、漆器以及民间美术中都透着五千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大量可供学习借鉴的优秀范例,是学生吸收艺术养分的宝库。而中国传统艺术中蕴含的大量设计思维和范式,为现代设计提供了无尽的题材和启迪,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传统艺术的灌溉和滋养,中国的设计教育就会不完整,中国现代设计就失去了自身的民族特性和风格特色。因此,如何让传统艺术教学更适应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如何在教学中充分厘清传统艺术的元素与理念,帮助学生提高与艺术设计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底蕴的培养;如何在继承传统艺术的问题上突破创意意识局限,把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内涵和形式表现有逻辑地运用到现代设计中等相关问题都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去深入研究与探索。

一、课程教学概况

《中国传统艺术》课程作为成都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安排在第二学年第四学期,前期必修课程有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三大构成、设计艺术史、图形设计、文字设计、版式设计等。该课程主要由理论教学与考察调研两个部分组成,课堂教学安排为四周,一周12学时共计48学时,实地考察为一周7天时间。在课堂教学上,将系统而详细地学习中国传统艺术的相关理论知识,了解与中国传统艺术相关的哲学思想、美学观念等内容,全面介绍中国传统艺术的形态种类、创作思维、表达模式、造型法则、审美意蕴等,对其艺术形式及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和阐释;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具有传统意蕴的现代设计作品,赏析并研究传统与现代、内在寓意与外在形式的相互关系,以了解国内艺术设计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实地考察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让学生亲自走进传统艺术的聚集地,深入地进行观察、收集、记录、归纳,强化自身的体验与思考,感悟与吸收传统艺术中原汁原味的养分,寻找、发现和探索传统艺术中现代设计所必需的形式要素和设计意匠。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考察相结合,解决传统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建构传统与现代的沟通桥梁,拓展学生的创意设计思维,从形式与理念上开辟新的领域,将传统艺术的精神内涵与核JI)价值有机地融合,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理念和设计实践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系统地、多角度地启发与开拓学生的艺术思维,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悠远意长和丰富多彩,研究并探讨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内涵、表现特征和表现形式,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认识和修养,吸取其艺术营养和精髓,为民族艺术的延伸和拓展而努力。通过考察实践让学生实地体验,真切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对传统艺术的兴趣和热爱,并能主动地保护与传承传统艺术。通过考察调研掌握田野调查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社会沟通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实践

该课程作为我校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课程已开设多年,课程组老师通过不断的教学探索与实践发现:中国传统艺术课程应注意专业方向教学内容的适当区分,应注重课堂理论知识讲授与实地艺术考察的紧密结合,应讲求课程作业安排的系统性与延续性。

(一)依据专业方向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

中国传统艺术课程应从设计的观点和需求、从设计的功能与实用角度出发来组织教学,这样才能增强课程与专业方向的关联性,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因此,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上都应适当进行专业方向的区分,针对不同专业方向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点和行业要求有侧重点地关注中国传统艺术的不同品类,并进行目标性明确地讲授、探讨和训练。在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将中国传统艺术用于平面、产品、空间等不同专业的设计氛围中,营造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之间的有效表达。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和资料阅读研究本专业中的传统艺术之道,从创意和功能的角度展开,寻找本行业里运用传统艺术的优秀设计作品,分析、解读其方法和方式,抓住其个性特征,促使学生结合课程内容对自己的相关专业和行业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我校艺术设计专业主要招收三个方向:视觉传达、产品设计、环境艺术,《中国传统艺术》课程针对三个不同方向其教学内容略有变化。具体教学过程中,在完成中国传统艺术基础知识点,如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哲学思想、美学观念、传统艺术精神等相关概念,中国传统艺术的意义以及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的关系的知识讲解之后,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学内容与实践安排上会有所侧重和选择。如视觉传达方向,需要对传统艺术进行分析、提炼、归纳并通过文字、图形、色彩等视觉表现要素进行再创造,实现信息可视化传达并产生影响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上更偏重中国民间美术、中国传统纹样等内容,主要讲授民间美术的造型分类、艺术特征、造型方法;传统图形纹样的吉祥寓意、构成形式等,以启迪民族传统图形的再创造。环境艺术方向,则主要选取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教学内容,包括传统建筑群落的组群营造,单体建筑的形态、功能、装饰等;注重古典园林的风格特征、意蕴表达、造园手法、装饰形式和植物配置等,以及古典园林选址、规划、叠山、理水、置石的奥妙。产品设计方向重点放在传统器物造型艺术上,主要选择传统器物与传统工艺等方面的知识,从传统器物造型的功能形制、风格样式、结构特征、审美要素、尺度、材料、色彩、纹样等造型因素进行体验与思考,从中国传统造物文化中找寻和吸取灵感,并运用在现代产品设计中。

(二)理论教学和实地考察相结合

理论教学是知识储备阶段,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艺术的基础理论,拓展相关知识领域的广度和深度,深入思考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的关系,开阔专业学习的文化视野。而实地考察则是一个将实际的直观经验与课堂理论知识加以比照、印证的过程。短期而集中的传统艺术考察调研把课程理论部分落实到实践环节,给学生一个走出课堂、走近传统的机会,领略与体验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艺术,培养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艺术的热爱,激发创作的激情。通过讲解、观看、调查、参访等方法让学生在现实场景中真切感受中国传统艺术,从中吸取有益的养分,把课堂知识与实地考察搜集到的一手资料相结合,为创作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设计作品做准备。

实地考察地点的选择也需充分结合专业特点、依据教学内容选取不同的地区进行调研考察。如视觉传达方向去往云南或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实地考察民族、民间艺术,走进当地博物馆、少数民族村寨、民俗文化村落,真实体验民族艺术、民间美术的魅力,激发再创造的热情,研究和探讨民族艺术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通过速写、摄影、访谈等方式收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图形的形态种类、造型方法、表现形式等第一手资料,运用民族图形的意境、神韵和形式表现创造出既保留民族艺术神韵又富有现代审美意识的新的图形。产品设计方向则带领学生去往中国彩陶的发祥地——甘肃,考察我国新石器时期彩陶文化的类型、器型、制作、图案、艺术价值等。或去往陕西地区,参观以中国古代青铜器和其他传统器物为特色的各大博物馆,了解其历史流传及文化意义,引发学生对传统器物的材料、工艺、结构、形态、审美的思考。前往有瓷都之称的江西景德镇,深入陶瓷窑坊,让学生在现实场景中真实感受中国传统器物的状况,直观了解制造细节和产生过程,通过对原生态环境和材料选择及制作工艺等的考察与体验,寻找创意设计的视觉点,从而获得现代产品设计的启示。环境艺术方向会安排前往江南地区,全面、深入地考察江南园林艺术,感受叠山、理水、置石的造园思想,体会古代文人的隐逸情怀。考察园林中传统建筑的布局、组群、形态、装饰等,理解功能和形制的关系;考察园林建筑小品,如亭、台、楼、阁、廊、榭、斋等,厘清建筑和环境的关系,充分感受古人对空间的巧妙处理;考察漏窗、铺地的特色,了解山水和植物配景的关系,从中获取现代设计的形式要素和设计意匠。还可以走进苏州博物馆新馆,真切感受传统元素在环境设计艺术中的有效应用与转化,在尊崇苏州民居建筑风格与传统园林造景手法的基础上,通过现代化的设计理念、方式进行地全新演绎与诠释。

(三)主题式研究与课题式实践

在课程教学中還应强调以课题实践贯穿课程的始终,启迪学生依据专业方向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对中国传统艺术进行主题式研究,讲求训练安排的系统性与延续性。主题式研究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审美心理、审美意趣,熟悉中国传统艺术的意蕴,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提升审美意识,提高艺术修养。而在实践训练中采取课题的形式切入,通过选择课题,围绕课题进行资料查阅与调研,组织分析提炼信息并整合,直至最后呈现,在共同探讨中培养学生探究传统、思考艺术的兴趣。

中国传统艺术可供选择的主题多而精彩:如别具一格的传统建筑,宛如天开的古典园林,意蕴生动的彩陶,丰富多姿的民间美术,高贵的汉漆,绚烂的唐锦,典雅的宋瓷……每一个主题的展开都会开启一部精彩的艺术宝典,其中可体会到含蓄优雅的文人意境,也可以感受到鲜明、朴素、自然的民间魅力。如视觉传达方向可在民间美术里面选择剪纸、皮影、年画、刺绣、印染、织锦等主题,或在传统纹样里选择彩陶文化中的几何纹样、青铜器纹饰中的动物纹样、敦煌壁画中的植物纹样等相关主题。如以传统纹样为主题,重点研究其构图形式、造型手法、文化内涵,以及纹样图式的视觉效果及象征寓意,并结合今天的插画设计、海报设计、装帧设计等进行具体应用的分析。而课题实践则在主题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最具代表性的独特视角,在分析总结后进行提炼、升华与再创造,采用插画的表现手法进行新的图形演绎,并将具有民族艺术神韵的新的可视化图形应用于后续设计中。(如图1)所示,让学生运用凤凰、鲲鹏、青铜面具等传统图像进行新的图形化创作,后期再利用新图形进行设计和排版,使其成为设计应用中的主要视觉语言。产品设计方向则可选择某一传统器物或手工艺器物,其研究主题可以是器物的造型、装饰、色彩,也可以是结构、材质、技艺,还可以是一种设计文化上的表达与传承。如商周青铜酒器、宋代青白瓷酒具、梅瓶与玉壶春瓶等主题,可研究比较它们不同朝代器物形态、造型、纹饰的发展变化,以及不同时期社会文化、审美风潮、材料工艺对其的影响,还可站在现代产品设计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将传统造物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进行产品创新设计实践,认真思考和探究将中国传统艺术转化到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可行性。而环境艺术方向可在中国传统建筑和古典园林里去寻找研究主题,如选取颇具代表性的园林漏窗作为主题进行研究,分析漏窗窗框的形状、尺度、间隔,窗芯图案的形态和题材,以及漏窗的视觉形象、功用、寓意、趣味和意境等意匠。在实践部分以“苏州园林漏窗”为课题进行设计创作,深入细致地研究苏州园林漏窗的形制、图案和意义,通过分解、推演与重构,结合现代新材料转换成空间的装置设计或延展成空间表皮设计并用于现代中式居室设计或室外景观设计中。还可结合江南园林的考察内容,自拟项目进行传统园林设计,采用手绘的形式表现,包括项目介绍,整体平面图、立面图,以及细节图等相关内容呈现(如图2)。

结语

以上是基于《中国传统艺术》课程教学组老师们长期的教学思考、探索与实践,希望能为国内艺术设计专业相关课程教学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在课程教学中,始终坚持推行“工作手册”的方式,让学生在手册上记录听课笔记、调研资料,以及设计实践的思考、过程、草图、成稿等,完整地呈现整个学习和创作的过程。以主题研究与课题实践的方式切入和呈现,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观察想象、分析研究、创新创业和设计实践等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一套基本的设计流程,探索出一条传统到现代的设计路径。

作者:李星丽

上一篇:服务质量差距弥合论文下一篇:加盟购销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