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中信息技术论文(精选5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高中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上,教师在授课时传递给学生的对信息技术风险的观点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更能影响到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的风险性对学生的影响在信息技术课中可以得到很好的实际体验。

第一篇:高中信息技术论文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刍议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学校教学也随之日益现代化,其标志是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地运用信息技术于各学科教学。但也由此产生信息技术怎样与各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问题,简称“课程整合”。怎样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于各学科教学,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问题。为此,本文从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相整合来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信息技术课程与中学其它课程相比较,其最大的特点是课程的教学需要相应的信息技术设备相配合。所以,容易造成一种错觉,即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地使用了各种信息技术设备,似乎就已经实现了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我的看法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设备只是教学的一种工具和手段而已,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它们,确能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但这并不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设备的最终目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设备的出发点不在这里。由于以前的电化教育实践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即认为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是为了帮助教师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是为了把那些抽象的概念形像化以便于学生理解。这一现象在现今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还广泛地存在着,并且做为评价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学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标志。显然,这种理论和实践与我们实施的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素质教育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弄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以及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是关系到课程整合的成败,也说关系到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成败。对于怎样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整合呢?让我们通过一具体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来探讨一下。

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是广大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但是,学生对网络感兴趣主要表现在上网聊天和玩游戏,而对学习网络的相关知识则不太感兴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堂要求学生制作场景音乐的课。其设计思想是:既然学生普遍对上网聊天感兴趣,那么就让他们制作一个在聊天时常见的场景音乐。因为场景音乐是聊天者经常用于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像化的载体,广大的学生也喜欢用这一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让他们在学习制作场景音乐的过程中,有意识和无意识地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网络部分要求掌握的知识。为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教师可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提出制作场景音乐这一学习任务,要求通过制作场景音乐来掌握教材要求掌握的相关知识内容

二、提供完成这一任务的参考性工作流程(以教师演示的形式出现)

1.确立一场景音乐主题。

2.根据主题收集相关材料。

3.制作场景音乐元件。要求学会使用Firework gif等软件,并在制作场景

音乐元件的过程中,掌握网页文件格式的有关知识和使用方法。

4.用QQ场景音乐软件制作场景音乐。

5.上机验证作品并完善作品。

三、学生自己制作作品,制作时,鼓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

四、教师与学生共同讲评学生作品

五、修改完善作品

从上述教学过程可以看出: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为教学创设一种适宜教和学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中,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选择主题,搜集材料,制作元件,创作作品,整个过程全部是自己动脑、动手面完成的。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进行示范演示,但这只是一种导向性的演示,对学生只起到一种引导作用。

2.学生在师生共同创设的情境中,接受知识的过程是一种经过自己思索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这样认为,是一种知识的还原的过程。即教材上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概念是经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而掌握的。学生掌握知识是经历了在理论概念的指导下,经过动脑、动手的感性实践而再次回到理性的过程,即所谓的知识还原过程。

3.学生的学习在师生共同创设的情境下进行,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实现了交流与合作。这就打破了原来教学模式中一般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实现互动的现象,而且实现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一变化给学生带来的结果是:学生不但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而且形成了通过交流与合作而获得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情况下,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这为将来学生进入社会获取新的知识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坚实的社会交际能力。这就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主要目的之一。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并不因为该门课程必须使用相应的信息技术设备而与其它学科在课程整合上有本质的区别,都必须在在教学过程中使本学科与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整合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只是教学的工具和手段,而不是目的。课程的整合的关键是运用信息技术而创设一种教学情境,在这种情境中,知识概念得以还原,并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而且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交际能力等素质得以形成,这就是我们教育的方向和最终目的。

作者:吴慎勇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

摘 要 针对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加以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信息技术;高中数学;课程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以它强大的功能实现着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变革,使得数学教学从单一的黑板静态模式变为动态演示模式,从教师讲、学生听到“师生互动式”教学,从“学数学”转向“做数学”。它拓展的不仅仅是学习的空间,更打开学习思维的闸门。可以说信息技术给高中数学课程插上了一双腾飞的翅膀。然而,在整合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加以重视和解决。

1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教学观念陈旧

当前,部分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还没有完全改变过来,课改意识不强,对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缺乏心理和技术的准备,甚至还有抵触情绪。很多教师只有在开公开课或学校要求时才使用信息技术,只有极少数的教师在教学内容需要或学生学习需要时使用。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远远不够,在制作CAI时费时费力,有时候因为怕麻烦就不使用信息技术了,在学校硬性要求用信息技术时就带上信息技术老师当助手。

1.2 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偏低

目前,绝大多数教师已经学习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和一些信息处理软件的使用,但是其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水平,与信息技术和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如与数学密切相关的软件几何画板、Z+Z智能平台、Advanced Grapher、TI图形计算器等,教师能够熟练掌握的并不占多数,能熟练制作课件并能在教学过程经常运用的教师也只有参加课题实验的几位骨干教师。

1.3 信息技术的运用被简单化

首先,部分教师把投影屏幕当成黑板。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完全用投影屏幕代替黑板,结果影响了学生视觉感知的一惯性,使学生对整课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受到影响;也因屏幕上的内容一屏一屏稍纵即逝,影响了学生领会定理、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对问题的逻辑思维推理,而且也影响了学生记课堂笔记。实验证明,课堂上记笔记的学生回想讲过的内容的概率是不做笔记的7倍。因此,完全用屏幕代替黑板,就会影响多媒体在教学辅助方面优势的发挥。

其次,高中数学信息技术的使用停留在较低的层次。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是把信息技术看做对电脑的使用,用PowerPoint来呈现教学的内容,罗列信息,使得教师和学生都被预先制作的课件拖着鼻子走,被动地接受课件所展示的内容,学生成为“信息的接受者”。

1.4 偏重多媒体,忽视教师的教学风格

一些教师在注重多媒体所带来的优越性的同时,却忽视了自己多年来形成的鲜明的教学风格。其实,其他媒体和教学手段的许多特色功能是多媒体无法完全取代的,如实物、简笔画、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等。对于多媒体课件,教师必须亲自创作,把自身的教学风格融入课件中,体现自己的教育思想,这样学生易于接受。不能违背多媒体辅助教学“辅助”的本意,弱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1.5 信息技术的运用目的不明确

利用信息技术上数学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到底是为了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还是为了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常常一味地将教学内容全部搬上屏幕,并没有按既定教学目标积极地依照教学规律进行教学。有些教学内容甚至是别人做好的现成东西,并不符合学校、班级、学生的实际,不具有时代精神,甚至违背了课程改革初衷和教学原则。只有很少一部分教师会认识到运用信息技术是为了“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1.6 软硬件设施不完善的问题

受经济条件的约束,目前有很多地方还没有完善的信息技术的软硬件设施,可能教室里的多媒体演示器就是仅有的信息技术设备,而这个演示器的清晰度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越来越差,影响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效果。往往做不到教师人手一机(电脑),每间教室一个多媒体平台,想全面展开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只是句空话。

2 信息技术和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若干策略

2.1 树立全新教学理念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积极参加信息技术知识培训,为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做好自身准备。对教师信息技术和教学技术的培训可采用“任务驱动式”进行。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学习信息技术和教学技术,使数学教师熟悉和亲身体验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学习环境(如几何画板、Z+Z智能平台等),形成信息技术是教学的一个天然的组成部分这种意识,从而在以后自己的教学中也把信息技术作为有力的工具。

2.2 观摩借鉴整合的典范

观摩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课或课堂实录的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的开展中,分析他人整合成功的经验,发现他人在整合中的不足或值得思考的地方,深入探讨信息技术融入数学课堂教学的时机、环节和作用以及教师的作用。这样,教师在提高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同时,又具备了现代的教育思想,就能够摆正教师、学生、信息技术等教学要素的关系,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有效地组织教学。

2.3 创设有利于整合的教学情景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必须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教师应仔细分析学生的特点并找到学习内容与学生实际的结合点,用最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外部刺激去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提高学习质量。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多种情境,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和过去的经验去探索与解决问题,而且能促进知识的迁移。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数学课就会变得生动形象,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大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就得到培养。

2.4 明确整合中师生的角色

数学学习强调小组合作和师生间的交流。因此,整合过程中应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应当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景、合作、探究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信息技术只是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起到为教学服务的作用,它不可能完全替代师生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因此,在整合过程中既要注重技术层面的优化,更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2.5 努力完善软硬件设施

首先,解决软件的开发和设计。一是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网上的已有资源,只要是网站上有的并且确实对教学有用的,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可以下载为自己教学服务。当然对网上的资源使用,一定要符合教学实际需要。二是与相关的数学资源库进行商业或友情合作。国内有一些软件公司开发的多媒体素材资源库中的很多素材,都能被教师直接使用或稍加改造即可被使用。三是调动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学时间许可的情况下专门组建制作小组自制软件,统一资源的配置使用。教师自制开发的课件,实用性很强,教学效果明显。并且利用这三种渠道可以建起豐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软件资源库。

其次,配备完善的硬件设施。一是学校立足实际自筹资金购买可行、实用的硬件设备,所购设备不追求高档、不赶时髦。二是学校发挥优势资源取得与社会、电脑公司沟通,在不违背对方利益的前提下,尽量长期合作,来争得援助进行硬件建设。三是学校培养硬件技术过硬人员,使学校的所有硬件最大限度地运转,使物尽其用,不让硬件随意成为废物。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七树庄中学)

作者:姚建强

第三篇: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风险的教育策略研究

摘要:高中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上,教师在授课时传递给学生的对信息技术风险的观点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更能影响到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的风险性对学生的影响在信息技术课中可以得到很好的实际体验。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信息技术风险

一、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策略

(1)设置问题情景,亲身体验,让学生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风险性。信息技术学科本身是一门体验性的学科,需要学生有切身的体会才能真正提高自身能力和素养。为此在教学中应经常利用课程本身的内容,设计一些具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亲身去体验信息技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如果利用不当也会给使用者、他人或社会造成很大的损失,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不断增加信息技术也存在风险的意识。

设计问题情景时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制定。第一要结构清晰,确保是一个可以解决的问题,并且是利用本节课知识来解决的,解决后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的;第二要适度的真实,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生活实际和亲身经历的问题,能在学生的经验世界中产生,这样更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信息技术风险的存在;第三要能激发学生动机中的情感成份,能让学生体验到自己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感、成就感。

(2)改变评价方式,小组自评,培养学生规避信息技术风险的能力。信息技术学科的评价方式跟其它学科相比更为灵活,但操作起来也更困难一些。为此改变传统的以老师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代之以学生之间互评为主。结合问题情景的设计,让学生相互评价对方的做法,在评价中体会到同学的做法会带来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与体会。在这个过程中从不限定具体的分值,而是鼓励每个同学说出自己在利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得到知识和可能的负面影响,从而培养学生规避信息技术风险的能力。

(3)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强化学生防范信息技术风险的能力。由于信息技术教师一般会教很多班级,对于学生情况不易掌握,很多时候无法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这就易造成师生之间关系不密切,学生有问题时不愿对教师说,教师也无法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到学生的想法。这种现状对于学生防范信息技术风险非常不利,为此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利用技术优势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如可以利用博客、微博、E-mail、QQ、飞信等软件工具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因为可以不用面对面甚至匿名交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会更容易些,从而也可以尽快地深入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思想,这也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沟通能力等,能让学生相信你。

二、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

(1)其它学科教学中渗透应对信息技术风险的内容。新课程中各学科都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利用,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其它学科知识的同时,也会提高信息技术的利用能力。在备课时主动与其他学科的老师相联系,给他们信息技术利用的相关资料,同时也弄清楚各科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做的工作,在信息技术课上可以结合各科的知识设计练习题。例如通用技术课中,技术的两面性是一个重点,在学生学习这個知识点的同时,我们在信息技术课上也同时学习到信息技术的两面性,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风险性有更深的认识,同时对技术的两面性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2)提高其它学科教师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各学科教学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帮助,而一部分学科教师缺少相应的信息素养。教师自己对于信息技术的风险性不了解,甚至有个别教师不懂得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或自己利用信息技术查阅不健康信息,教师的这些行为更会影响到学生轻视信息技术风险。

如何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第一,学校根据实际配置相应的现代化教学设施,使教师在查阅资料、相互交流、电子备课、出题测试、编制课件和课上应用多媒体授课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第二,通过继续教育、专门培训、网上培训、自主研修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特别是网络自主研修方式是最有成效的培养方式,它能增强教师提高信息素养的迫切感,并且能够在网络上得到知识、情感的支持,与专家、同行们进行交流,能更好、更快的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

三、利用学生活动强化自我教育

当前,信息技术已经影响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来服务社会,同时体会信息技术的风险性对社会的影响。这样,学生接触到的都是真实的生活案例,比间接得到的知识更具说服力。

(1)加强学生社团活动的指导。目前高中学校出社团活动不断增加,学生喜欢参加一些感兴趣的社团活动,认为社团在学生和社会之间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进入社会后需要具备的许多能力就在社团活动中得到了培养。在一些高中社团的凝聚力甚至比班级还强,因此,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教育对于预防信息技术风险具有更好的效果。

(2)利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相关教育。学校利用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将来的社会化生活打好基础,也给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利用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因为是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并且是亲眼所见,或亲身体会,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风险性会有更正确的认识。

(3)组成学生小组,在信息技术活动中相互监督。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之所以会出现一些违背伦理的事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当事人认为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有些是虚拟),不会有人认识、发现自己。所以让学生之间可以组成小组,从事信息技术活动时,如上网聊天、查看信息等进行相互监督,这样学生就能较自觉的遵守一些社会规范,减少浏览不良信息、甚至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犯罪的机会。

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走进校园的每个角落,对于信息技术风险的教育就显得日趋重要。针对目前高中学生的自身状况和国内外对于信息技术风险及其对学生影响的认识,笔者结合信息技术教育实践经验,在研究信息技术及其风险的基础上提出了高中信息技术风险教育的策略并加以研究论证,以期能促进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提高高中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素质。

作者:李家国 孙志刚 张振娥

第四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探讨

摘 要:当今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信息素养也必然成为公民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养。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的成长以及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一门较为特殊的学科,可借鉴的教学经验也相对比较少,就目前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来看还有待提高,就这些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现状;提高措施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1.学生起点上的差异

高中生通过中考来自于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家庭成长环境,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所接受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层次是参差不齐的,同时使得他们的学习起点也是不相同的。一些学生从小就接触电脑发展到高中阶段已经能够进行熟练操作,而还有一部分的学生接触的比较晚,也就只能进行一些简单操作,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一个班级这样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学生对这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信息技术教育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逐渐成为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对于这门学科的关注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提高,但是这门学科不是升学考试的学科之一,只是作为一项评价,这样也很难在思想上引起学生的重视,导致他们认为这门学科学好学坏都一样的思想。

二、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水平的措施

1.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

新课改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育不再是单纯地向学生教授计算机技能了,而是应该立足于当代社会,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上。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良好信息道德,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让他们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这样能够保证信息技术在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发挥出积极有效的作用。

2.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兴趣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得他们保持较高的注意力。学生用热情的情绪来进行学习,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教师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来进行教学,比如说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导入新课,利用计算机上的功能来设计图文并茂的课件,这样就能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有比如教授学生怎样发电子邮件时,可以让学生发给自己的老师、同学,这样不仅能增加他们体验的乐趣,也能促进他们自主学习。

3.利用任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这说的主要是通过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构建出他们的知识体系,在任务的布置中不是任意性的,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又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上网搜索”这节课的时候,我结合学生的语文课本让他们搜集有关蜂鸟的资料,来写出一篇有关蜂鸟生活习性的报告,这样不仅用到了搜索的知识,还用到了Word的相关知识,这样的学习过程能够大大完善他们的学习结构。

4.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教学

每个班里的学生由于家庭背景以及知识背景的不同,他们掌握信息技术的层次也是存在很大差异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层次教学,对于基础掌握比较好的学生要让他们利用自己的知识来帮助掌握得不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自学。

对于后进生,教师首先要积极鼓励并耐心指导他们,采取小组学习,切实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还要注意的是,每个学生都需要教师的鼓励,所以不管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都要重视他们的进步,及时进行鼓励,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强他们的信心。

5.做好教学评价工作

信息技术教育这门学科历来是以一门评价性学科出现的,所以就缺少了教学评价这个环节,多数是以学业水平测试作为终结性的评价。

前面我们提出了学习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要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我的做法是根据每个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都分别进行评价并将其达到的要求进行记录,这样的评价不仅能对学生进行很好的督促还能进行及时的反馈,从而使得我们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学中,我们要认真研究每个环节,真正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他们的学习能力,让他们熟练使用计算机来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问题,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为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奠定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向永,董玉琦.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评析与应用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2009(02).

[2]周华.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问题及出路[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3).

[3]周玲玲.新课程下回归生活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7).

[4]任晓杰.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3(02).

[5]郭志刚.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34).

编辑 薄跃华

作者:张榕原

第五篇: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中信息技术实验室的建设实践

2018年初,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的课程结构由原来选修和必修两类6个模块,调整为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10个模块(如表1)。针对调整后的模块,笔者认为,在信息技术实验室中,每个教学模块所需的软硬件可参照如下页表2所示进行配置(基本的教学硬件与软件省略),同时,笔者所在学校也对信息技术实验室的建设路径进行了思考,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

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探究

笔者所在学校现有的信息技术专职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做了一系列详细深入的研究,积极探索如何在校内开展信息技术选修模块课程。结合各自多年来在信息技术普教中的经验,以及在信息学竞赛教学中总结出的丰富案例,提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信息技术必修+模块选修方案:以两个班为一个教学整体,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分成三个模块教学班,用一个学期进行必修模块的学习,另一个学期学习选修模块。

以新课标课程为指导,结合现有的师资,学校信息技术组最终确定了三个选修模块:APP移动应用设计、虚拟机器人、Python程序设计与基础算法。

信息技术实验室建设实践

1.实验室建设

为了能将课程建设与信息技术实验室的建设结合起来,学校信息技术教研组在新的实验室建设之初,反复设计、推敲、论证,将原有实验室进行重新改造和升级,按选修模块划分为如下几个实验室。

(1)王小川计算实验室(可用于数据与计算、算法初步模块教学)。

计算机的核心是算法与程序,计算思维在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算法与程序既是信息学竞赛的研究内容,也是学校多年以来的特色课程之一,同时也是选修模块的一门课程,因此,在此基础上,学校结合高校AP课程,提前先修大学课程,建设计算实验室,整合王小川等IT界知名校友的先进经验和有效资源,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算法知识。

(2)陈睿超媒体实验室(可用于信息系统与社会模块,以及视频剪辑选修模块教学)。

超媒体是超文本和多媒体在信息浏览环境下的结合。建设超媒体实验室,可以让学生在实验室中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多媒体剪辑模块课程以及新课标的信息系统与社会、网络基础模块。

(3)周涛大数据实验室(可用于数据与数据结构、数据管理与分析模块教学)。

在数字化时代,数据与大数据对科学发现、技术进步、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越來越深刻的影响。理解数据与大数据的作用及价值,对学生适应信息社会,学会数字化生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通过数据与数据结构课程,并整合学校知名校友周涛的有效资源,让学生在基于项目式的学习中了解大数据、了解对小规模大数据分析的方法。

(4)李飞飞人工智能实验室(可用于人工智能初步模块教学)。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得到了现今社会的广泛重视,并在机器人、控制系统、仿真系统中得到应用。建议建设人工智能实验室,主要依托学校的机器人特色课程,整合知名校友、人工智能研究专家李飞飞的有效资源,让学生体会人工智能的奥秘,为未来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5)DIY与网络实验室(可用于网络基础、移动应用设计、三维设计与创意、开源硬件项目设计模块教学)。

学生在这个实验室可以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学习计算机硬件知识、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由于这是一个比较开放的实验室,针对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配备了移动终端,可以进行移动应用设计模块教学;同时,基于开源硬件的项目设计,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这也是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实现STEAM教育的理想方法。

2.实验室走廊文化建设

信息技术实验室外的走廊文化要体现信息技术的发展潮流,表达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宣传本校信息技术学科建设情况。学校信息技术实验室外走廊设计了几大板块:教研组成果介绍、学校优秀校友、信息技术选修模块简介、计算机发展历史以及精彩照片展示。

思考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具有选择性与差异性的教育,实现这个价值追求的重要切入点就是在高中教育中实施“选课与走班”教学制度。信息技术实验室的建设要紧跟这一改革方向,在把握安全性、美观性前提的基础上,还要切实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结构,来设计每个实验室的功能性。

作者:赵敏 林鸿

上一篇:服装营销策划论文下一篇:高中生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