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探究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微生物可以用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基于此,介绍和探讨饲料用植酸酶、固氮微生物肥料以及微生物农药的研究与开发,如微生物农药中细菌杀虫剂、真菌杀虫剂、病毒杀虫剂和杀虫抗生素等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建议加强微生物基因工程的基础研究,明确确定研究重点,为后续革新生产工艺,调整研发结构,促进产业发展奠定基础。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农业产业化探究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业产业化探究论文 篇1:

铁山港区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发展探究

摘 要 农业产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城镇化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无限可能,二者存在互为因果和相互转化的关系。通过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的协同发展,能加快经济要素集聚、推动农村市场培育、促进区域产业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对加快实现乡村振兴、实现城乡一体化等意义深远。基于此,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铁山港区为例,对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发展进行探究。

关键词 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协同发展;广西北海市铁山港区

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作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载体和产业内容,两者之间存在着互相协调、促进发展的关系。1)农业产业化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实现增收,推动城镇化建设,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2)城镇化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各种经济要素和基础条件,能够实现先进生产力、信息技术、金融资金、投资主体的相对集中和合理布局,带动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促进经济效益最大化。当前,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仍然存在发展速度慢、辐射能力小、后劲不足、缺少规划等问题[1]。

1 铁山港区发展城镇化的区位优势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城镇化率的提高和农村小城镇建设的过程[2]。铁山港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于1995年新成立的一个区,面积394 km2,辖南康、营盘和兴港3个镇,总人口17万多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万多人。2008年前,该区还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区,国家颁布实施《北部湾经济发展规划》后,抓住了发展机遇,迅速完成农业区向工业区的转型。经过最近多年的发展,铁山港区已成为北海市工业建设的主阵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三大工业区之一。目前,铁山港工业区基本形成了石化、新材料、林纸产业为骨干,能源电力、粮油加工、船舶修造、港口物流等产业共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港口吞吐能力达2 000万吨以上,辖区内水、电、路、气、通信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基本具备大工业发展的承载能力。

2 铁山港区发展的城镇化历程

在广西北海市铁山港区实施城镇化的过程中,主要是按照“区城共建”和打造生态宜居文明城镇的要求,加快完善规划编制,实现“多规合一”和产城联动,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全面提升新型城镇内在品质和形象,建设集约城镇、绿色城镇、特色城镇、智慧城镇;重点围绕“一主两副两中心”目标,按照“特色文化名镇”和“商贸重镇”的定位,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建设工作,努力将南康镇打造成滨海宜居休闲特色城镇。2016年10月,铁山港区南康镇入选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录以来,区政府积极筹措资金,大力推进南康镇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可喜成效。1)一批城乡道路实现了硬化、绿化、亮化,方便了群众出行。2)完成了老街供水安装工程和排污工程建设,新建了2家智能型城镇污水处理厂和1个垃圾压缩转运站,供水管网、污垃设施日趋完善,居住环境不断改善。3)新建村级公共文化活动中心4个,建成广西第一家乡镇3D影城——南滨影城(含体育场馆),文体、娱乐设施日益齐备。此外,通过推进城镇化建设,该地区特色产业培育成效明显。结合南康镇优越的自然条件,区政府创新发展理念,以项目服务为抓手,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其中,香港喜记“蟹将军”餐饮集团投资3 000万元,在南康镇雷田村建设蟹生态工厂化养殖项目;广西儒春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采取“三变”模式(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在南康镇大塘村建设儒春田园综合体项目,流转土地280 hm2,入股村民共162户960人,完成土地平整93.33 hm2、道路硬化13.1 km,园林绿化和果树种植8 hm2、土质改良35.33 hm2。

但是,与工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不相适应的是,铁山港区城市建设进展相对缓慢。铁山港区建区之初,把现区政府所在地三塘片区定位为铁山港城区,但铁山港城区一直没有作为独立规划区域纳入北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城区建设缺乏规划支撑,建设项目的选址建设受到制约,加上财政困难和主观努力等原因,目前未形成独立整体且有规模的城区,处于有区无城现状。为此,铁山港区正抓紧开展南珠新城建设:1)加快完善新城各项规划;2)落实新城建设用地;3)加快推进南珠新城路网和配套设施建设。当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城镇化建设滞后、缺乏城市依托致使服务业发展滞后以及铁山港区农村人口占比大3个方面。铁山港区近年来城镇化率保持逐年增长,从2010年的城镇化率为22.49%上升到2017年的34.1%。

3 铁山港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先天条件

农业产业化是根据市场需求,以家庭经营为单位,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一体化经营的生产经营组织方式。广西北海市铁山港区有着良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条件。1)有良好的气候条件。铁山港区地处南亚热带,属典型的季风性海洋气候,雨热同季,光照充足,夏无酷热,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23.3 ℃,年降雨量1 800 mm,适宜水稻等多种农作物和甘蔗、蔬果等多种经济林的种植、栽培,同时适合名贵鱼贝等海产品的养殖。2)有丰富的土地资源。铁山港区面积398 km2,耕地面积0.918万公顷,其中水田0.318万公顷、旱田0.215万公顷、坡地0.385万公顷,分别占34.64%、23.46%和41.9%,耕地平坦,属沿海沉积壤土,土地肥沃,土层深厚。3)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铁山港区是北部湾经济区五大组团之一,随着临海工业区的发展,中石化、新材料等两大千亿元产业的发展壮大,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相互支撑,联动发展的局面更加明显,工业区需求型农业更加突出,农产品供不应求,农业产业的市场前景十分可观。

4 铁山港区发展农业产业化历程

广西北海市铁山港区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区,近年来通过优化种养结构、立足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推行农民组织和坚持品牌建设等多种形式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规模发展、龙头带动、科技支撑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2019年,铁山港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67亿元,比增6.2%。同时,北京牛栏山庄饮品有限公司、香港喜记“蟹将军”餐饮集团等龙头企业落户南康。此外,该区深海抗风浪网箱面积达35万平方米。

5 铁山港区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协同发展

近年来,随着广西北海市铁山港区经济高速发展,工业园区重大项目相继投产,就业容量不断扩大,为农村劳动力带来了较多就业机会。2017年,铁山港区农村转移就业达40 100人,其中在辖区内就业20 314人,占从业人数总量的50.7%。同时,在国家就业创业政策的鼓励下,北海市城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创业和就业的空间进一步拓宽,农民工返乡就近就业趋势不断增加。目前,铁山港区农村实现转移就业13 472人,灵活就业

23 325人,自主创业3 303人。

6 结语

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协调发展涉及到综合经济发展,社会保障服務,农业生产、加工、商贸流通、服务等多方面,两者在农村发展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作用,推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铁山港区也应该正确处理好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及其协调发展的相互关系,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杨杰,梁志宏,刘润萍.我国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研究概述[J].甘肃农业科技,2017(11):77-81.

[2] 朱小艳.论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协同发展[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5(3):92-95.

(责任编辑:刘昀)

作者:李祥光

农业产业化探究论文 篇2:

微生物基因工程与农业产业化发展探究

摘 要 微生物可以用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基于此,介绍和探讨饲料用植酸酶、固氮微生物肥料以及微生物农药的研究与开发,如微生物农药中细菌杀虫剂、真菌杀虫剂、病毒杀虫剂和杀虫抗生素等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建议加强微生物基因工程的基础研究,明确确定研究重点,为后续革新生产工艺,调整研发结构,促进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微生物;基因工程;农业产业化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人们生活中的酒、面包、酸奶、抗生素和疫苗等都来源于微生物发酵。但与此同时,有害微生物也可能导致严重灾难,如黑死病、新冠病毒等。由于微生物的诸多作用,人们开始探索微生物作用于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各种可能,并结合基因工程放大这种效益和成果。

1 饲料用植酸酶的产业化

在动物肠道中,微生物起着促进消化的作用,控制禽畜肠道微生物平衡、改善禽畜肠道微生物种类能够使得被禽畜摄入的食物更快速地分解,有助于禽畜消化吸收食物中各种营养成分。植酸酶是可以由微生物产生并帮助禽畜消化吸收植酸磷的一种助剂,其不仅有着减少禽畜粪便磷污染的作用,还能够促进禽畜吸收分解后的无机磷,减少饲料中磷酸氢钙的使用,促使禽畜更好更快地生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结合微生物基因工程技术修饰改造了植酸酶基因phAc,研究出了高产植酸酶的毕赤酵母,重组后的毕赤酵母植酸酶产量是原始菌株的3 000倍[1]。该成果已经应用于禽畜养殖领域,年产植酸酶已经超过20万吨,利润高达17.35亿元。饲料用植酸酶产业化已经相对成熟,生产出的植酸酶在各个省市都有供应。

2 固氮微生物肥料的产业化

氮元素是植物生长并合成蛋白质不可或缺的必要元素,在植物种植领域,尿素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但尿素生产也会产生很大污染,且尿素生产成本较高,价格波动较大,减少尿素等化肥的使用一直是农业生产所追求方向。由于土壤中植物根系附近共生着许多固氮微生物,在非豆类植物固氮方面存在较大的研究价值。如北京大学等针对对固氮斯氏假单胞菌进行基因工程层面的研究,通过构建携带固氮挤压和耐铵基因的菌株实现了菌株固氮作用的提高,并在种植领域广泛应用[2]。该应用最先在辽宁省推广,使得辽宁省部分植物氮肥使用减少了15%,并增产10%以上。联合固氮微生物虽然比不上自身固氮微生物固氮效率高,但其还会产生吲哚乙酸、维生素、赤霉素、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同样具有促进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

固氮菌肥料的生产应严格按照微生物要求在设备完善的工厂生产,通过原始生产菌种、一级扩大斜面菌种、二级扩大液体菌种、种子罐、发酵罐和分装出厂等流程完成生产工序。生产的固氮菌肥料主要有3种剂型:1)液体剂型,该剂型生产使用均十分便利,但在高温条件下菌株数量下降较快,适合随产随用,一般面向工厂周边的农业生产;2)固体剂型,一般以草炭等作为吸附剂载体,由于载体中含有大量有利于固氮菌生产的有机质,固体剂型中固氮菌还能再繁殖,适用于更远地区使用;3)冻干制剂型,冻干制剂通常是将发酵制成的菌液通过低温真空冻干技术制造成型,每瓶制剂可含活菌200亿个以上,该方法生产的制剂通过冷冻保存可以拥有更长的保质期,但生产成本更高。

除了固氮菌外,还有很多有助于植物生长的细菌,如醋杆菌、枯草杆菌、巨大芽孢杆菌等,并衍生出植物根际促生菌肥,如荧光假单胞菌、恶臭假单胞菌能产生类赤霉素物质以及吲哚乙酸,还有些植物根际促生菌有抑制镰刀菌、腐霉菌等病菌的作用。这些植物根际促生菌与其他微生物肥料共同使用效果往往更好,但也需要注意是否会产生拮抗作用。

3 微生物农药的研究与开发

3.1 细菌杀虫剂

农药是农业中用于消灭病虫害、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的制剂,但农药不仅对害虫有效也可能因为食用而作用于人体,因此农药的使用开始被限制。在农药使用受限的背景下,研发对人体无害的非化学农药,微生物农药就是在这背景下产生的。微生物农药可分为两种,分别是利用微生物活体制成的农药和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制成的农药;亦可以根据用途划分为杀虫剂、杀菌剂以及除草剂。专门寄生于昆虫的病原菌有日本紧箍咒芽孢杆菌、缓死芽孢杆菌等,可诱发金龟子幼虫发生乳状病,但这些菌种只在幼虫体内生长,培养难度较大。常用的芽孢杆菌主要是产伴孢晶体昆虫病原菌——苏云金芽孢杆菌,该昆虫病原菌对鳞翅目、直翅目、毛翅目等超过600种昆虫有致病作用,在杀虫领域被广泛使用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华中农业大学、中山大学等独立发现了苏云金芽孢杆菌超过35个新基因型,并将超过10种的苏云金芽孢杆菌应用于棉花、蔬菜等的病虫害防治,如WG001就是我国首个成功商业化的苏云金芽孢杆菌菌剂[3]。苏云金芽孢杆菌制剂通常是通过人工生产培养后获取芽孢、伴孢晶体等有效杀虫毒素,然后制作成杀虫菌剂,生产方法有液体深层通气发酵法和固体发酵法两种,制剂类型有粉剂、颗粒剂和悬浮剂等多种。

3.2 真菌杀虫剂

除苏云金芽孢杆菌制作而成的细菌杀虫剂外,部分真菌同样具有杀虫效力。当前已知的以昆虫为寄主的真菌超过750种,涉及昆虫超过200种,如虫草菌是杀死昆虫产生冬虫夏草的一种真菌。但冬虫夏草生长周期较长,并不适合作为杀虫菌剂使用。关于杀虫真菌方面,相关研究较多主要为白僵菌和绿僵菌。白僵菌主要以分生孢子作为侵染手段,当分生孢子附着于昆虫体壁上时,在湿润条件下萌发孢子的芽管可以穿透昆蟲体壁吸收营养并在昆虫血腔中大量繁殖,最终导致昆虫死亡。白僵菌常用于玉米螟虫和松毛虫的防治。在我国开始大量种植玉米后,关于白僵菌的研究主要方向转为研制对玉米螟虫毒性更高的白僵菌。如吉林省农科院研制出Mad1基因球孢白僵菌工程菌株,通过克隆来源于生防真菌绿僵菌的黏着蛋白基因Mad1结合PEG介导原生质体转化法最终获得了转Mad1基因球孢白僵菌[4]。转Mad1基因球孢白僵菌对亚洲玉米螟幼虫致死时间缩短34.07%,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白僵菌培养较为容易,通过麦麸、玉米粉等制半固体培养基即可培养得分芽孢,将培养物干燥即可得到白僵菌粉剂。

3.3 病毒杀虫剂

除细菌真菌外,病毒也可作为杀虫剂使用。当前已知能够作用于昆虫的病毒超过1 600种,其中研究和使用较多的是核多角体病毒(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es,简称NPV),NPV病毒的特点是宿主特异高,杀虫范围窄,但不影响天敌也无污染,主要传播手段为宿主的繁殖行为,杀虫时间较长且适用虫谱较窄。关于NPV病毒的研究有很多,如薛贵收等对野生型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ltMNPV)日本株进行了改造,通过缺失polh或egt基因并插入由多角体启动子pph启动外源毒素蝎毒素基因,获得了杀虫效力更高的重组病毒[5]。由于NPV病毒生产不如细菌真菌便捷,且适用范围较窄,NPV商业化成功的案例还较少。

3.4 杀虫抗生素

杀虫抗生素也是常见的杀虫产品,杀虫抗生素主要由微生物次级代谢物为主要成分,这些次级代谢物对部分昆虫有毒害作用。杀虫抗生素种类很多,如抗霉素、杀蝶素、尼可霉素、杀螨素和密尔比菌素等。抗霉素对蝇类、蜘蛛等毒性很高,还有抑制真菌生长的作用,但由于其对人体同样有较高伤害因此未被广泛使用。当前广泛使用的杀虫抗生素主要是阿维菌素,其有阿维链霉菌产生,对线虫、节肢动物以及螨类都有非常高的杀虫活性。作用机理为抑制无脊椎动物的γ-氨基丁酸的激活剂使昆虫神经麻痹并最终死亡。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的破坏除虫链霉菌ave D基因,提高阿维菌素B1a的发酵单位,使得阿维菌素单位发酵产量提高了33.6%[6]。另外,多杀菌素也是一种重要的杀虫抗生素,其对小菜蛾、棉铃虫等常见害虫菌有效,适用于上百种农作物。关于多杀菌素的基因工程研究以提高多杀菌素产量为主,如黄颖等针对基于组学分析开展了构建多杀菌素高产基因工程菌及其代谢调控的研究[7]。

除了杀虫以外,微生物也可用于杀菌,如引起冠瘿病的土壤杆菌可以由放射土壤杆菌的拮抗作用来治理;木霉菌可以用于镰刀菌病害防治等。微生物杀菌同样可以以农药抗生素的方式进行,如井冈霉素、公主岭霉素等都是较好的杀菌抗生素。

4 微生物基因工程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议

4.1 加强基础研究

关于微生物基因工程的研究一直在稳步推进,但大部分是对已有微生物已知基因功能的挖掘和利用,在DNA蛋白质层面的研究严重不足。科学家至今也只清楚部分DNA产生蛋白质后的作用,对于大部分微生物其他DNA的作用并不十分清楚。加强基础研究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微生物,更好地将微生物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并提高人们对细胞微生物等的了解。应加强农业微生物结构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加强微生物在除草、堆肥、沼气发酵、污水处理、土壤处理等领域的应用和研究,促使微生物研究与实用场景结合。

4.2 确定研究重点

多年来,人们高度重视对细菌真菌这两大种类微生物的研究,却忽视了病毒在微生物领域的特殊作用。事实上,SARS病毒、H5N1禽流感病毒、猪流感病毒乃至现在的新冠病毒多次给人类带来惨痛损失,关于病毒的研究却总是停留在测序、疫苗研制等有限领域,可见关于病毒的研究亟待加强。应重点关注病毒与细胞结合的特殊功能,探索病毒修复目标细胞基因缺陷的可能,探索通过病毒运输靶向药的可能,探索病毒为人类身体健康服务,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可能。

4.3 革新生产工艺

当前,农业微生物产品主要以液态制剂、固态制剂以及冻干制剂3种,前两者虽然生产较为方便但都有较大的保存限制。革新生产工艺有助于微生物产品的保存和更广泛的应用,降低微生物产品的使用门槛,提高微生物基因工程研究的经济效益,革新生产工艺应以加速微生物培养以及提高产品纯度为主要研究方向。

4.4 调整研发结构

产学研一体化是值得借鉴的科研体系,引入企业的力量不仅有助于高校研究方向的确立,也有助于提高高校科研资金和实力。应尽可能多地与企业合作,如与生猪养殖企业合作研制非洲猪瘟病毒疫苗等,相关研究一旦有研究成果可以快速落地,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落地速度。

5 结语

微生物产业化发展还有很多路要走,虽然在关于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研究已经有很多,但对于微生物在除草、土壤治理、污水处理等方面的研究依然不足。微生物研究也需要產学研一体化发展,提高研究的应用价值和产业配套速度,以更好地体现微生物研究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崔帅,王作平,于江辉,等.转植酸酶-抗菌肽融合基因水稻BPL9K的植酸酶活性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9,17(10):3332-3339.

[2] 刘剑君,王豹祥,张朝辉,等.一株具有固氮功能的烟草根际微生物的鉴定及其初步效应[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1,17(5):1237-1242.

[3] 陆宴辉,赵紫华,蔡晓明,等.我国农业害虫综合防治研究进展[J].应用昆虫学报,2017,54(3):349-363.

[4] 赵宇,张佳诗,刘艳微,等.创制转Mad1基因球孢白僵菌工程菌株提高对玉米螟毒力[J].玉米科学,2019,27(5):39-44,51.

[5] 薛贵收,肖娱玉,朱江,等.昆虫杆状病毒杀虫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09(2):8-11.

[6] 李美红,李娜,王海彬,等.aveD基因失活提高阿维菌素工业菌株B组分产量[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4,35(5):216-218,254.

[7] 黄颖,赵晨,杨博磊,等.刺糖多孢菌高产菌株和野生型菌株多杀菌素生物合成基因簇(spn)在发酵过程中的表达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4,22(11):1337-1346.

(责任编辑:赵中正)

作者:邱小忠 杨罡 陈俊 黄国昌 龚小华 连晨姿

农业产业化探究论文 篇3:

农业科技进步与农业产业化发展探究

摘要:随着全球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科学技术进步越来越成为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力量。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在降低产业成本以及提高产品差别化程度上功不可没,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也成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强有力支撑,必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重要贡献。本文剖析了农业产业化对科技进步的内在要求, 以及科技成果在切入农业产业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中国农业产业化提出了若干对策思路。

关键词:技术进步 科技创新 农业产业化 农业现代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与创新更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它通过对生产力诸要素的物化,使生产力发生质的变化。产业技术进步,狭义上讲是生产领域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工艺流程、操作方法及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等的改进更新和发展。从广义上说除了上述内容外,还要包括微观与宏观层面上组织管理技术,例如管理方法、决策方法、计划方法、组织方法、推销方法、流通方法等的改进与提高、发展和完善。因此产业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指硬技术方面的进步, 而且包括软科学技术的进步。从科技与经济的关系看, 真正起作用的是广义的科技进步。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深入, 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经济活动日益复杂,硬技术的进步逐渐同软技术的进步交织在一起, 并更多地依赖于后者才能在生产中发挥作用。

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发展阶段,其最终目标是要使落后、传统的农业转变为高效高产的现代农业, 使农业逐渐由资源依附型的弱质产业向科技依附型的现代发达产业转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提高农业投入中的科技含量,促使产业技术进步,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依靠科技的进步来推进中国农业产业化,对于实现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科技进步是农业产业化的内在要求,两者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

农业产业化要求对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贸工农一条龙的经营体制。这种经营体制着眼于市场,使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避免了产销脱节。再从科技成果运用的方面看,科技成果也只有通过产业化才能真正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三)从制度诱因与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看,农业产业化和科技进步的协调统一对农业经济发展作用巨大,从而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它采用的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其目标是激励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集约型的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使广大农户普遍受益,共同富裕,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更大规模上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和装备,采用科学管理经验,加快科技向农业产业化各个环节的渗透。

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是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水平不高。国际农产品市场,尤其是国际食品市场,实际上是农产品加工产品市场。与竞争对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严重滞后,总体上比发达国家落后二三十年,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只有5%左右达到目前国际先进水平。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上看,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大都在农业产值的3倍以上(其中美国为12倍)。而我国平均不到80%,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东部地区仅为1.05:1,只有上海达到4.56:1。

第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技术力量薄弱。在全国第一批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自己拥有研究开发机构的占1/3,多数重点龙头企业没有自己的技术研发力量。目前在上市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科技型企业仅有隆平高科、秦丰农业、丰乐种业、亚华种业、中牧股份、中农资源6家,仅占农业产业化上市公司总数的7.3%,这种状况既不利于我国涉农企业整体科技竞争力的提高,也不利于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完善。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创新的对策

(一)加强农业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

大幅度增加创新投入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工作,把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制定和完善农业科技政策和措施,保障农业科技的投入。要改善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环境,通过体制改革深化和政策引导,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新体系,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流向农业高技术产业,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把政府资金投向技术集成度高、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巨大的重大项目。

(二)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要围绕农业产业化,调整科研立项策略。科技和开发计划要向产业化项目重点倾斜。改变单纯以学术目标、专业目标或行业目标为研究方向的选题方式,要面向产业发展需要,选择科研与开发项目。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运行机制。支持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建技术开发实体,以项目和课题为纽带,对重大技术难题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要鼓励科研单位参与农业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服务工作,使其成为农业技术推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覃肖响,2006)。

(三)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和普及,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指的是农业技术研究推广应用的一体化。农业科技成果蕴藏着巨大的生产潜力,而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能把这种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生产力。

参考文献:

[1]牛若峰:《要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农业现代化》,《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10期.

[2]《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中问题研究》,《中国科技产业》,2008.

[3]郑有贵,李成贵:《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1期.

[4]张岳恒,孙良媛:《论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利用与转化》,《.农业经济问题》,2005年第9期.

[5]张密生:《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问题与对策》,《科技创新月刊》,2006年第9期.

作者:姜嵬嵬 郑雅文

上一篇:汽轮机监测分析论文下一篇:健康教育工作打算(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