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生态旅游新农村建设论文

2022-04-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乡村生态旅游已开始成为旅游的方向,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但在其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与意义,探讨了乡村生态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希望对旅游从业者起到借鉴指导作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乡村生态旅游新农村建设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乡村生态旅游新农村建设论文 篇1:

浅谈乡村生态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

摘要:通过对大湘西农村的实地考察,文章探讨了乡村生态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希望对旅游从业者起到借鉴指导作用。

关键词:大湘西;乡村生态旅游;互动关系

一、湘西概况

大湘西, 即“ 湘西地区”,是对包括张家界市、湘西自治州、怀化市以及邵阳、永州的部分县市在内的整个湖南西部地区的统称。这里生态植被保持完好,民族传统文化浓郁,农耕文化底蕴深厚,近几年,大湘西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农民增收了,农村原来的木房子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混凝土的小楼,基本家家户户通了公路,湘西一派新农村建设的景象。

二、乡村生态旅游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影响

(一)对社会的影响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以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为标志的。经济发展、生态平衡、搞好环保是手段,社会发展和进步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所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涉及到多方群体利益,如政府、旅游企业、当地村民及旅游者,这些利益关系处理不当,给社会造成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为妥善处理以上各方关系,中央政府在旅游政策上使用“多予、少取、放活”的方法,进行了体制性、政策性的配套改革,调整了社会结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不仅没有触及到各方群体的利益,反而还增加了各方利益,最终各方群体走到了一起,没有发生冲突,形成了和谐局面,推动了新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对经济的影响

通过乡村旅游使当地村民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乡村旅游活动的客源主要是都市人群,他们到乡村去就意味着要消费,而旅游地为他们提供活动场所就得收费,同理可知,旅游者的一切行为都得花钱,使货币在乡村流通速度加快,从而就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旅游目的地的收入,拉动了村民的经济消费,引起一连串的经济效应,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旅游产业发展高增长区,旅游目的地从最初的脱贫到繁荣发展,推进了农村经济现代化,有力的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三)对文化的影响

通过乡村旅游的开展,让都市人群进入平常百姓家庭,加强了彼此之间的相互交流,一方面,让城里人了解农村、农民、农业及传统的农耕文化,知道老百姓的疾苦,珍惜自己的城里生活,让小孩子知道五谷杂粮的来龙去脉、祖先的生活方式及简单农具的使用等等;另一方面,城里人来到乡村,扩大了村民的视野,传播了科学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增加了对都市人的生活习惯的了解,农民会更加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和经济价值,注重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和挖掘,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总之,乡村旅游的开展,城里人和老百姓都得到了实惠,城里人到乡村后思想得到了净化和洗礼,村民学到了城里人先进的文化理念,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血液,有力的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四)对环境的影响

有人说旅游业是“无烟工业”,不会破环生态环境,但在现实生活中,旅游地因游人过多对农业自然资源破环的情况是有目共睹的,一次性饭盒、塑料口袋、啤酒瓶、香蕉皮到处乱丢,旅客在文物古迹上面乱刻乱画,特别是某些景区名贵树木上刻有“某某到此一游”字样,这既毁环了自然资源,又让景区失去了观赏价值。在社会环境方面,客源地阴暗面如“黄、赌、毒、盗”侵入乡村,以上这些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违背的。根据乡村的实际情况,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保护的重点是农业生态环境、农村文化遗产。我们应根据当地生态环境容量、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容量以及当地农业生产容量进行合理规划,把游客人数控制在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的范围以内,同时,乡村成立联防队,日夜巡逻,维护治安,抵制歪风邪气,为新农村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乡村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出游观念、客源市场和旅游产品的影响

(一)对基础设施的影响

开发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解决交通问题是关键。为了使旅游者来得方便、逗留期间活动也方便以及活动结束又方便的离去,必须解决并提高可进入性程度,这不仅包括水路、陆路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包括各种交通工具的营运安排。中国共产党在新农村建设中提出要实现“乡通油路”、“村村通水泥(油)路”和“村村通客车”的三通工程,这为旅游资源的可进入性提供了保障。新农村建设中提出了要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发展农村电信和邮政等,这为旅游业提供了信息交流平台。因为旅游产品具有无形性和不可转移性的特点,所以旅游企业就要加强游客对旅游产品的直观感受,而企业的营销活动必须要借助多媒体网络手段,不但经济而且直观,信息量大,又能把事情叙述清楚,新农村建设把农村信息网络作为一项重点的基础设施来抓,也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好的宣传渠道,同时也为农村旅游业了解都市人群的需求动态提供了途径。

(二)对出游观念的影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地理、民俗文化等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保护,又为旅游者带来了享受,同时也把这些无形产品转化成合理的经济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更加显著的效益和财富。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旅游消费观念、出游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出游目标从总体上来说是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快乐健康的休闲游憩,追求心神的宁静,体验不同地域的民风民俗等。而与此相适应的是,旅游市场也发生了空前的转变:出游时间的个性化,如周末出游、假日出游、过年过节出游等;出游地点的特色化,如历史文化名城、古村落、著名景区、烈士陵园等;出游方式的多样化,如徒步游、自驾游、自助游、互助游、拓展游、刺激游、团队游等等;新农村的建设,农民生活富裕了,他们也有走出去到外旅游的冲动,他们的出游观念是选择就近、价廉、物美、实惠的地方,老百姓都想旅游了,这预示着一个全球旅游时代的到来。它为发展乡村旅游带来了机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结果。

(三)对客源市场的影响

乡村生态旅游是社会新型服务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无比光明的发展前景。因为,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社会劳动日益脱离一线物质生产形态而转移到服务领域,使人们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负担,从设法获取基本生存条件的重压下解放出来,转而对改善精神生活、提高生命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并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企求。尤其对女性来说,由于生产劳动的非体能化,其先天的劣势得以避免,故而能够同男子一样在各种新型服务产业中发挥作用,这使她们的社会与经济地位将空前提高,并推动整个社会物质文化需求向改善精神生活、提高生命生活质量的高级化方向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一种集追求新奇、陶冶情趣、康体娱乐、修身养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服务产业,在这种物质文化需求的进程中正当其时,发展前景无量。

笔者在吉首火车站对游玩大湘西后返回客源地的游客发放问卷共计248份,回收了202份,表1是旅游者对大湘西的评价抽样调查统计表,从中可以看出,旅游者对大湘西的评价总体上是比较好的。

为了迎合旅游者的要求,各级旅游部门成立了乡村生态旅游协会,制定行业评价标准,分工协作,进行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定期培训相关人员,充分利用节假日的机会,组织观光旅游、农村科普活动等,同时,对该地区的旅游产品大力宣传,并同周边景点及旅行社合作,向旅游者相互宣传各自景点的优势,共同提高景点的知名度,以吸引更多的外来游客,扩大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

(四)对旅游产品的影响

新农村建设使乡村生态文化意境更加浓厚,促使旅游产品的开发和保护。在产品设计上, 大湘西注重以乡村生态文化为核心, 提升文化品位, 维护和强化乡村整体环境意象。乡村意境强调的是整体的乡村氛围, 因而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客观上也必须以这种整体氛围为基调, 乡村旅游项目的设计都必须服从和维护乡村生态意境的要求。不搞与乡村意境不相称的旅游项目;保持和恢复传统的乡村聚落和建筑;造田园风光营造乡村农耕文化意象;基础设施建设突出乡土气息;加强乡村饮食文化的开发;发掘和保护乡村手工艺文化;展现丰富多彩的乡村精神文化;注重参与性、体验性设计。大湘西乡村生态旅游的魅力在于自然、文化和闲趣,虽然绝大多数乡村从表面看不具备完美的旅游资源, 但要成为乡村旅游目的地, 则应深度挖掘属于自身的生态资源,尽力造就富有美感的乡村生态文化意境, 形成自己独特的大湘西乡村生态旅游品牌。

四、结语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实现城乡互动,都市人群的精神风貌、卫生习惯、现代文明、文化生活传到了农村,村民在这种现代文明潜移默化的带动和影响下,市场意识、服务意识、经济头脑明显提高,视野开阔了,封建迷信思想就少些了,打架赌博现象也没有了,村民也开始想到抓经济,争做好农户,竞相比服务质量,总之,大湘西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地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象。

参考文献:

[1]李天元.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2][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3]陈文君.我国现代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探讨[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

[4]江丽芳,王晓云.从生态旅游到低碳旅游[J].中国集体经济,2010(06).

(作者单位: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熊哲欣

乡村生态旅游新农村建设论文 篇2:

浅谈乡村生态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

【摘 要】乡村生态旅游已开始成为旅游的方向,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但在其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与意义,探讨了乡村生态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希望对旅游从业者起到借鉴指导作用。

【关键词】乡村生态旅游;新农村建设;互动关系

一、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

乡村生态旅游是以鄉村为背景,具有生态旅游内涵的一种综合性旅游,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新模式。与传统的乡村旅游相比,它除了能满足游客的休闲娱乐、观光游览和农事学习等需求外,还具有生态体验和生态教育功能,注重保护资源和环境,保持乡村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二、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意义

(一)有利于改善乡村生态旅游地环境

通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可使农民增强环保意识,增强继承和保护本地文化特色的重要性意识,更注重村容村貌,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特别是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实施生态工程,制定合理、切实可行的科学规划,将促进旅游地大环境的改善。同时,还将促进“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对文化的影响

通过乡村旅游的开展,让都市人群进入平常百姓家庭,加强了彼此之间的相互交流,一方面,让城里人了解农村、农民、农业及传统的农耕文化,知道老百姓的疾苦,珍惜自己的城里生活,让小孩子知道五谷杂粮的来龙去脉、祖先的生活方式及简单农具的使用等等;另一方面,城里人来到乡村,扩大了村民的视野,传播了科学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增加了对都市人的生活习惯的了解,农民会更加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和经济价值,注重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和挖掘,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总之,乡村旅游的开展,城里人和老百姓都得到了实惠,城里人到乡村后思想得到了净化和洗礼,村民学到了城里人先进的文化理念,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血液,有力的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三)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可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村产业结构以及旅游产品结构,使传统农业增添附加值,提高资源利用率。在生态农业加速发展的同时,能够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进而缩小城乡差别、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四)推动乡村生态旅游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要求在充分运用现有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基础上,运用生态学原理、环境美学、系统科学等方法,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通过规划、设计、施工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房屋建设等与当地乡村生态旅游资源、乡村生态旅游项目开发、游客参与融为一体,以达到协调发展,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目的,从而有利于实现乡村生态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开发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解决交通问题是关键

为了使旅游者来得方便、逗留期间活动也方便以及活动结束又方便的离去,必须解决并提高可进入性程度,这不仅包括水路、陆路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包括各种交通工具的营运安排。中国共产党在新农村建设中提出要实现“乡通油路”、“村村通水泥(油)路”和“村村通客车”的三通工程,这为旅游资源的可进入性提供了保障。新农村建设中提出了要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发展农村电信和邮政等,这为旅游业提供了信息交流平台。因为旅游产品具有无形性和不可转移性的特点,所以旅游企业就要加强游客对旅游产品的直观感受,而企业的营销活动必须要借助多媒体网络手段,不但经济而且直观,信息量大,又能把事情叙述清楚,新农村建设把农村信息网络作为一项重点的基础设施来抓,也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好的宣传渠道,同时也为农村旅游业了解都市人群的需求动态提供了途径。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四、在新农村建设中开发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1、璋嘉村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旅游观念不到位。旅游开发缺乏的首先是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落后的旅游意识制约了旅游的发展。?

2、旅游功能很不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六要素都需要通过市场运作来逐步健全。资金缺乏也是旅游开发主要问题,所以招商引资是重点工作。

3、交通问题是旅游开发的“瓶颈”,具体说来,璋嘉村渡口到山心村委的约4公里的村级公路亟待修好。

【参考文献】

[1]杨桂华.生态旅游景区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戴维·A·芬内尔.生态旅游[M].张凌云,译.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2.

[3]余飞.论导游人员的第一印象[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4]江丽芳,王晓云.从生态旅游到低碳旅游[J].中国集体经济,2014(06).

作者:毛亚慧 黄逗逗 林美玲

乡村生态旅游新农村建设论文 篇3:

试论新农村政策下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新农村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文章以云南省为例,从深度透析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着手,剖析新农村政策给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机遇,探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与对策建议。

关键词:云南省;新农村政策;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前言

大力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刺激消费,优化农村工业和农副产品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的拉动效应,对当前扩大内需和面临的农村经济发展难题有很大帮助。同时,农民还可以以投资入股方式脱贫致富。大力推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也可以有效地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保障乡村传统文化的代代相传,并且促进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和现代素质的提升。

在新农村政策导向下,“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和具体体现。云南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使农村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同时促进相关产业的和谐发展,解决农村资源开发、规划发展、市场运作、服务水平、农民就业等问题,促进云南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因此,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二、新农村政策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新农村政策

新农村政策,是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下,为促进农村地域经济、生态、社会三效益的提高,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农村,由特定机构指定行为准则,并由社会实施的有计划的活动过程。

(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世界旅游组织将可持续旅游界定为“它是一种用来改善当地社会的生活质量,为旅客提供高质量的经验,维持并保护游客所依赖的环境质量的经济发展模式”。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旅游的类型之一,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最终目标。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的是借助旅游业的发展,为游客提供高质量乡村旅游环境,带动当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同时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维持旅游乡村的生态环境并形成良性循环。总之,农村资源的保护和延长其生命周期,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对传统村落文化的延伸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

(三)新农村政策助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1. 富农政策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

未来“三农”工作的主旨是增强农村改革的力度和深度,实现强农、惠农、富农的目标。未来云南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应朝着加大农民参与旅游开发的积极性的方向发展,要把参与方式从以服务性劳动为主向规划、开发和经营扩展乡村旅游方向转变,逐渐让农民主体成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这政策的鼓励下,会有一批致力于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投资者到农村,通过与农民的共同努力,开展现代高新农业、乡村度假、乡村养生、古村镇旅游等多种旅游形式,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 土地流转政策是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

土地资源是保障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这政策指导下,直接参与各种股份合作机会的农民数量将明显增加,农民可以使“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得到更有效的管理。

3. 环境保护政策是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支撑

整洁文明的村容村貌,干净卫生的农家接待条件能大力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一号文件指出,积极“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以治理垃圾、污水为重点,改善村庄人居环境”,“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支持高效肥和低残留农药使用”,“抓紧编制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只有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才能实现梦想的美丽乡村建设。只有在乡村区域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综合发展,才能实现农村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 财政资金政策是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外部动力

充足的金融资源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农村旅游业的发展,但一直以来中国农村却是金融资源的洼地。财政资金的引导基本解决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的资本问题,也使资金短缺的乡村旅游项目焕发新的生机。以创新文化、调整产业和个性古村为重点,大力发展特种乡村旅游,从而在乡村旅游中融入创新的元素,保障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云南乡村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一)自然环境破坏严重,持续发展意识薄弱

云南省乡村旅游目的地分布在边远的山区,森林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由于部分当地居民缺乏环保意识和公共意识,在乡村旅游经营过程中过度注重经济效益,从而损害了当地的环境效益。近几年,云南旅游业迅速发展,它的独特风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往,在旅游过程中遗弃的生活垃圾、释放的汽车尾气也使自然环境每况愈下,加上政府环保措施落实不到位,导致很多乡村旅游景点出现了环境退化、资源过度使用等现象,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同质化现象严重,地方特色待提升

在地方特色的凝练与打造方面,云南乡村旅游的发展形式,与其他外省旅游景点大同小异,主要集中在休闲、观光、度假等领域,使云南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主要表现在云南乡村旅游项目“同质化”程度较高,品牌特征淡化,无法满足城市游客精神层面的体验需求;外来文化大力冲击了现有的农村消费方式、生活方式,出现了城市同化农村的特殊现象,农村原有的特色与魅力反而被冲淡。

(三)土地集中利用效率低,难以形成产业化经营

由于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不一,受农村特有的社会和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农民对土地有着执着的感情,导致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建设中的土地流转具有规模小、速度慢、效率低、不规范等特点,严重阻碍了民族区域乡村旅游的产业发展和链条的延伸,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资金供应不足,基础设施落后

乡村旅游业开发初期资金短缺是云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又一大阻力,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特点是初期的投资大、产出少,中后期收益才会逐步好转,投入的收回期所需时间较长。然而现阶段,云南乡村旅游地的开发大部分处于初始阶段,政府发放的乡村旅游开发资金有限,村民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收益较少,因此陷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困境,难以促进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五)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科技创新不足

云南乡村旅游的发展,目前处于初级阶段。由于现有的农业规模的影响和技术、资本投资水平等因素的限制,目前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类型比较单一。以生态农业观光园,采摘园,民族风情表演为导向的产品,仅局限于观赏层次,而结合当地特色资源的农业科技创新和多功能复合产品的研发尚不成熟。

四、云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进方向和对策建议

截至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10年聚焦“三农”。中央一号文件是对中国农村社会改革、创新和发展的一项重要指导,对发展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等问题,提出了新的焦点和政策引导,在涉农政策的指导下,与“三农”紧密结合的乡村旅游也面临着改革、创新和发展的需求。云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应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时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使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优质化,乡村旅游核心产品创新化,从而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推动力

美好环境是乡村旅游开发的前提。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营造了基础条件。事实上,要达到建设美丽乡村的目的,就要加大乡村旅游的资金投入,完善乡村旅游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旅游景点的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致力于农村生态经济、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把果园变成公园,使农业精致高效的特点凸现出来,从而促进旅游发展、农民增收,切实提高乡村旅游地区农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更大程度上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当前云南省农村的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资源稀少,现阶段仍以不可再生资源为主,造成的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云南省应该将乡村旅游规划和区域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在一起,突出各地乡村特有的风土人情,改善村容村貌,从而推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应借助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实践经验,聚焦重点,着重发掘传统农耕、人居等文化丰富的生态理念,按照“修旧如旧”的准则,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特色,突出了美丽的乡村,创造一个高标准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同时,随着旅游要素的流动,促进农业发展模式的有效活化,赋与美丽乡村长久的生命力,并推动乡村旅游向更高的层次提升和发展。

(二)家庭农场建设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了新机遇

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从乡村旅游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上看,“家庭农场”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对土地集中需求与土地分散使用现状之间的矛盾,奠定了乡村旅游和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资源基础。作为新的土地集中经营模式,“家庭农场”给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创新空间,对云南省乡村旅游的提升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产业调整与农业发展相结合,助力以家庭农场为基础的乡村旅游的大力发展。其发展方向可以向观光农场和休闲度假农场过度,集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立体开发,将农业与现代旅游业、服务业深度融合。

(三)农业科技创新推动乡村旅游创意开发

新的农村政策强调,采用各种方式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引导和支持科学研究机构与企业联合研发,将高科技农业打造成一种核心竞争力。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休闲农业为主的农业特色旅游特色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举措,在技术支撑上和政策保障上引导特色农业旅游的发展。可以预见,在特色农村旅游中农业科技的催化作用,会成为乡村旅游农业增产的巨大推动力。 目前,可开发的创意主题项目有农事教育、民俗文化体验、高科技示范农业、生产娱乐、养生体验和生态示范之旅等,以及多功能组合的复合型产品。

旅游创新可以有效地实现云南省开发旅游贫困地区生产要素的流动,使其发展能力迅速增强,同时为贫困旅游地区带来一定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旅游脱贫是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旅游的表现,也是乡村旅游业产生社会效益的重要体现。

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新农村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云南省应在中央一号文件新政策的指导下,将乡村旅游推向更高的层次和更好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范高明.新农村政策下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J].旅游管理研究,2014(04).

[2]罗明义.云南发展乡村旅游的特点和模式[J].旅游学刊,2006(05).

[3]幸岭.云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8(05).

[4]陈习琼.SWOT分析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应用——以云南省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2(19).

[5]邓群名,钟林生.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旅游学刊,2004(02).

[6]邓燕萍.新农村背景下乡村旅游开发探析[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7(02).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通讯作者:朱克西)

作者:李玫 朱克西

上一篇:高中老师期末工作总结下一篇:护士全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