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公民意识下初中历史论文

2022-04-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键词】初中历史公民意识0120-02公民意识作为人类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内容,对于提升民族的整体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初中阶段的学生恰好是各种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形成的黄金时期,开始关注一些社会、人生问题。利用这个阶段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是一项不仅必要而且重要的教学任务。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学生公民意识下初中历史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学生公民意识下初中历史论文 篇1:

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公民意识的渗透

摘要: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学习历史可以使受教育者更好地理解过去,依据历史来行事,增进文化素养,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完善人格品質。但是,由于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功能重点分布不均,导致公民意识教育的力度不够。基于此,本文将主要论述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公民意识的渗透。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公民意识;渗透

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个体拥有自由权利,有价值、有尊严的表现,也是公民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体现。公民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信仰意识对其建立完善的价值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中阶段的学生心理特点及身心特征已趋于成熟,作为社会建设的新一代接班人,有必要对高中生进行公民意识的渗透,使他们在历史教学中既收获知识又获得学识。历史教师要明确此阶段学生的特点及需求,不断突破和创新,更好地完善历史教育教学。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公民意识渗透的重要性分析

公民意识是社会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文化素质。一个国家的公民意识能够集中体现公民对于社会政治系统以及各种政治问题的态度、倾向、情感和价值观。它是公民对自身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应履行权利和应承担义务的自我认知。历史学科是人文精神的核心,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生的态度和价值取向,这就决定了历史学科是人文精神的载体。而我国公民的公民意识还处于培育和发展过程中,公民意识教育仍需继续加强。高中教学是一个带有转折意味的过程,也是为学生即将走入大学乃至社会做铺垫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渗透强烈的公民意识是每位历史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前后深刻反思的一个重点内容。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公民意识渗透的现状

1.公民意识待加强

高中生的主要活动场所还是校园和家庭,他们所接受的公民意识教育还是依靠学校。高中生自身的思想观念及自我意识上的不成熟而对公民意识的理解不够深刻,甚至有产生偏差的现象,是造成高中生公民意识不足的原因。高中阶段没有设立专门的公民意识教育课程,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仅仅穿插于学科教育中,而高中生的知识学习往往是以简单的课堂学习为主,缺少实践的过程,无法去思考学习历史的真正意义。另外,高中生对历史知识的把握也不甚全面,继而导致了高中生的公民意识淡薄。

2.教师自身对公民意识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

由于即将面对高考,学生课业压力增大,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教师的关注点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对高中生公民意识教育的认知不够全面。学习历史可以让我们以史为镜,知对错,推断未来。学好历史,有助于高中生用发展的眼光、全局的观念去行事未来,学会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处事方式探索更广阔的未知领域。而部分历史老师对公民意识的理解和认知不深刻,认为公民意识教育是政治教师或者社会及家庭的任务,导致其对于历史教学认知和实践的全面度不够,也是造成高中生公民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

3.环境影响了公民意识教育的广泛开展

传统的应试教育主要以知识灌输为主,教师除了讲解书中的历史知识外,便是通过考试的形式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忽略了高中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度思考。这种教育方式对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师生间的关系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不利于教育教学中公民意识的建立。由于高中生的心理及生理处于一个趋于成熟而非稳定的状态,更加容易受到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产生不良的引导后果,也是公民意识教育受到影响的一方面。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公民意识渗透的策略方法

1.转变教育观念及思维方式,师生共同树立公民意识

学校教育是系统的、全面的教育,教师要转变观念,重视起历史教育中公民意识的传播和建立,重视起历史教育中社会功能层面的教育。教师作为公民意识的教育者,更要加强自身的公民意识,了解公民意识的意义以及实践方法,用自己的学识去整合历史资料,制定切实有效的公民意识与历史教育结合的计划,以此感染学生公民意识的学习,让历史课堂既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又包含相对应的公民意识。

例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新中国的建立》时,历史老师可以一方面去通过多媒体放映有关新中国建立的影片,通过真实的影像来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建立前后国家领导人和革命先辈的付出与牺牲,引导学生思考当下肩负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使命和重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加强学生对于革命思想的认识,推动高中生的公民意识教育。

2.多种教学方式丰富历史课程

历史的长河中涵盖了古今中外的各种相关信息,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对过去所发生事件的整合及盘点。面对庞大的信息量,要想开展好公民意识的教育,就必须结合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引导,并参考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开展明确内容的历史教学,通过学习让学生充分理解公民意识,并在生活中去领悟、去实践。另外,在对历史知识进行相应整合的同时,可以设立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更深刻地去理解加深公民意识的培养,从史料出发,结合相应的活动,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中去领悟。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方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变换课堂形式,打破固有传统的教育方式。如问题教学法,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提问,把问题深入化,让学生发散思维,深刻认识理解某一事件,唤醒他们内心的公民意识。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一年级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的太平天国运动》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你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2)你认为失败的原因都有什么?3)总结历史上我国发生过的农民阶级领导起义的事件及产生的深远历史意义。通过这样一系列深入的提问,让学生养成发散性思维,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思维方法想问题,意识到自己肩上承担的使命,不断内化自己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还可以运用翻转课堂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前或课外观看教师的视频讲解,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就不占用时间来讲授知识,把课堂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学业等,从而达到更优质的教育效果。

3.结合学科内容,建构完整公民教育体系

高中的学习内容不单只有历史学科需要公民意识的渗透,其他学科同样也需要,这样才能建构一个完整的公民意识的教育体系。虽然我国没有设立专门系统的公民意识教育课程,但是,公民意识的教育已经迫切需要提上日程。高中历史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国内外历史进程,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进一步理解当下国家的发展以及面临的国内外形势。除此之外,高中生公民意识的建立还可以借助其他学科,比如与政治学科相结合,了解我国的政治制度以及发展政策等,认识了解各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发展特点等,用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想问题,处理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授人教版的必修一时,要贯彻全面的历史观,确保学生能以更高的高度去审视问题,可以将历史和地理结合起来进行串讲。人教版我国古代社会的五个典型都城——西安、洛阳、北京、开封、南京,从东西变迁到南北,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宏观上来说是经济重心的迁移、人口的转变,这样把历史和地理知识在空间、时间上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建立全局意识,在相应课程学习中提高自己的眼界,认识到自己应该拥有的公民意识。

历史学科是学生接受公民意识的重要基础学科,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质疑精神,在历史教学中要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引导学生质疑、反思,促进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推进课改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笑蕾.高中历史教学中公民意识的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2]胡玉香.中学历史教学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D].东北师范大学,2005.

[3]孙牧亚.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策略研究[J].好家长,2017(38).

[4]夏昌.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9(07):11-12.

(作者单位: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二中学,甘肃 嘉峪关735100)

作者:陈玉珍

学生公民意识下初中历史论文 篇2: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公民意识

【关键词】初中历史 公民意识

0120-02

公民意识作为人类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内容,对于提升民族的整体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初中阶段的学生恰好是各种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形成的黄金时期,开始关注一些社会、人生问题。利用这个阶段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是一项不仅必要而且重要的教学任务。历史课程有很强的人文性,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有效载体。笔者认为,以初中历史教学为契机,促使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一、深入挖掘教材,寻找培养公民意识的有用内容

在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加强法律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环保意识,提升学生的公共道德水平,是社会形势的迫切要求。历史课程的内容贯通古今,涉及中外历史社会变迁的各个方面,信息含量巨大,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和思辨性,为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提供了可能。教师需认真钻研初中历史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教学资源,寻找进行公民教育的切入点,渗透公民意识。

例如,《我们身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一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告别了历史课程中单纯的历史知识学习,而更加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初中生的兴趣、思想、观念等。笔者在研读历史教材时,结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发现这部分内容是向学生渗透公民意识的有效载体。学生对于这些内容比较熟悉,加上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学生十分自然地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顺利地进入历史课程学习。笔者通过联系身边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现状,让学生提出自己观察到的社会、国家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和现象,有的学生提出了当前农村土地大量荒芜、我国的粮食危机、环境污染严重等一些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并通过与老师以及同学讨论,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抓住这些有利的切入点,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促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强化了学生的公民意识。

由上例可以看出,初中历史教学虽然为培养公民意识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进行公民教育,教师需以初中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实际情况为立足点,找到历史课程与公民教育的结合点,有效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二、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培养公民意识的有利环境

公民意识从本质上属于意识形态的内容,任何一种思想意识的形成都会自然而然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初中生公民意识的形成更加需要借助外界环境的力量。教师可通过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对于公共道德、社会责任、法律观念等有关公民意识问题的思考,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的《鸦片战争》一课内容时,笔者在网上下载了一些当时鸦片对我国人民、经济造成巨大危害的图片和视频资源,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其中既有中国人由于吸食鸦片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的图片,也有清政府腐败无能、奴颜媚骨的插图等。学生通过观看这些直观的图片,真正受到了心灵的触动,意识到鸦片的危害和清政府的腐败与落后,营造了一种有效的学习氛围,触发了学生的思想情感。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纷纷开始思考造成当时中国这种现实的根本原因和对策。笔者顺着学生的思维,又播放了一段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视频,学生们在观看的过程中,激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的历史学习情境,对学生产生了强大的感染力,推动了国家意识、责任意识等公民意识的形成。

由上例可见,在教学中以历史教学内容为基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为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构建一个有利的环境,达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效果,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达到渗透公民教育的目的。

三、创新教学方法,探寻培养公民意识的可行模式

摒弃传统历史教学中机械灌输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既是新课程改革的明确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有益尝试。诸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一些科学的学习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创新应用这些新型的学习方法,可以丰富学生对于公民意识的认知,加深学生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的《香港与澳门的回归》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观看了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视频,学生初步掌握了有关香港和澳门回归的信息,获得了丰富的感性知识。接着,再让学生独立阅读教材内容,找出有关香港、澳门回归的核心知识,并争取进行记忆理解。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形成了初步的国家主权意识、法治意识等。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提出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或困惑,比如香港、澳门回归有什么重大意义,“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质、创新性等,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通过与同学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最后,教师再对这些重点内容进行强调,让学生受到了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促使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

由上例可发现,创新教学方法不但能够优化初中历史教学效果,而且可以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对公民意识的独特认知,增强公民意识教育的效果。

四、组织实践活动,提供培养公民意识的有效途径

学生既是历史学习的主体,也是公民教育的客体。只有学生主动地借助有效的学习资源,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能力结构。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不可忽视各种实践活动的开展。利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于公民意识各个方面的理解,让公民意识在学生的心中生根,自觉规范自己的公民行为。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的《社会调研——家乡的昨天和今天》这节活动课中,通过组织学生围绕“家乡的昨天和今天”这个主题,对家乡进行实地调查研究,让学生在亲身参与调查研究的过程中,通过明确调研的目的、方法,确定调查的内容、方式,制定调研的步骤,分析调查的结果等,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而且提升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协作水平,促使学生形成了合作意识,同时还让学生客观地认识了家乡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巨大变化,从中发现家乡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诸如家乡环境的污染、人们的不文明行为等,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公德意识、环保意识等一些基本的公民意识在学生的心中逐渐形成,并且不断强化。

由上例来看,围绕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历史学习内容为依据,精心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不但能够提高初中历史学习效率和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公民意识,形成良好的公民行为习惯。

从小处来看,公民意识的形成对于初中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无法估计的影响;从大处来看,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不仅是当前学校教育的神圣使命,也是当今时代发展和民族强盛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高度重视公民意识的培养,以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为立足点,开发利用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发挥历史课程在公民意识教育方面的独特优势,抓住初中阶段这个人生中重要的关键期,有效地开展公民教育,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

(责编 周翠如)

作者:杨幼梅

学生公民意识下初中历史论文 篇3:

试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公民意识”的培养

摘 要:新课改以来,初中历史教学在注重文化传授的同时更加注重素质的培养,其中公民意识的培养较为重要,本文将简单分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旨在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初中历史;公民意识;培养

公民意识的培养对每一位学生来说都是及其重要的,在初中阶段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包括很多方面:国家意识、法律意识以及责任意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其内容独特且极具影响力,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造就具有责任感的优秀人才,因此,如何提高初中生的公民意识成为历史教师重点考虑的问题,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

一、培养学生国家意识

国家意识是指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并对国家主权、利益、尊严等多方面进行自觉维护的意识,简而言之,就是树立学生的爱国情怀,初中生只有树立正确的爱国情怀,才能具备国家意识。在初中历史课本中,有许多关于国家发展和演进的教学内容,不仅向学生介绍了几千年来国家发展所经历的苦难,还想学生展示了华夏儿女坚强不屈的精神,这些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树立学生爱国思想的教学素材,在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建立国家意识,认识到作为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利用历史人物以及相关材料加强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使其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有意识地渗透公民意识的教育,陶冶学生爱国情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防止课堂变成教师的完全说教。历史教师要合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国家意识的教育。

二、培养学生权利意识

权力意识是权利意识与责任意识的统一,人是权力的主体,也是义务的主体,既能享有权力,同时也担负着社会责任,对权力意识培养的难点,不在于主体的自我权力意识,而在于如何使权力主体同时具有他人权力意识、社会意识与规则意识等多方面意识,只有尊重他人权力并履行应尽义务的情况下,权力主体才能够真正健全自身权力意识,使其成熟。现在的多数中学生都有自己的小算盘,不能从整体权利出发,对他人漠不关心,虽然初中生对事物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但是年轻气盛的弊端使学生听不进去意见,只懂得索要,不顾及他人权利。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注重权力方面的教育,将古今中外历史史实与各种各样的权利联系到一起,通过讲述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权利意识,使学生深切感受到自身应该具备的权利,包括对他人的责任,进而提高学生对公民意识的认识。

三、培养学生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由三部分构成:法治情感、法律认识以及法律理念,即人们对于法及法律现象的思想、认知及心理的总称,主要是培养公民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行为,作为初中生来说,虽然学了部分法律知识,但没有多少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利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甚至学生的法律意识也很薄弱,因此,历史教师在进行授课时,一定要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中的法律知识来讲解历史课,引导学生“法律至上”的意识,树立学生平等、法治意识,同时,教师可以在课外时间给学生留情景剧作业,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教师加以指导,通过情景剧表演让学生感受不同时期的历史风貌,如让学生表演不同朝代的盗窃案件,并加以不同制度下的审判过程,以此,学生要了解不同历史朝代的司法制度,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理解社会的能力,还能使学生了解到人权法律概念发展的过程。

四、培养学生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指个人对自己、他人、家庭、集体、社会以及国家所担负的责任的认识,以及自觉遵守规范、承担责任的态度。初中生的责任意识还不是很完整,学生们明白自己的学习责任,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知”与“行”总是会脱节,总的来说,初中生一是缺乏责任行动,二是缺乏对家庭的责任感,三是缺乏集体责任感,四是缺乏对社会以及国家的责任意识,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积极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加强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今天的事情今天做,事事都要对人对己负责,历史上有很多人物和时间能够说明这个问题,如张骞出使西域,为了完成使命,历尽苦难的故事。随着初中生年龄的不断增长,知识面的不断扩大,责任心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责任的含义变得更加深刻,历史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学科,其应具有的责任感是多方面的,可以教育学生多方面的责任感,历史教学还可以体现在其他许多方面,如遵守法律、履行公民职责、保护自然等。为此,教师可以组织讨论会的形式,积极号召同学们参与进来,并展开激烈讨论,通过活动唤醒学生们的责任意识;或者是组织学生们参观历史博物馆,了解相应历史文化,而后对学生们讲解历史,让学生们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在实践中体会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

五、培养学生乡土意识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各地区都经历了历史不同的发展,有了现今的面貌,而教材只能反映最基本、最具代表性的史实及发展,对历史细致的描述只能出现过多空白,因此,乡土历史的普及就发挥了自身查缺补漏的作用,学生们只有了解了本土历史文化,才会热爱家乡,只有热爱家乡,才能更热爱祖国,因此,教师有必要向学生介绍本土的历史人物、事件、文化、风俗人情、名胜古迹、出土文物等,通过讲述乡土史交给学生,以培养学生热爱本土的观念,为爱国主义教育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历史教学可以填补学生乡土意识的空白,帮学生了解本土历史文化,从而形成乡土意识,进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成功培养了学生的公民意识。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公民意识的体现多种多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除了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国家意识、法律意识等基本意识外,还要让学生意识到作为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在实际生活中履行好公民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翟乃亮.初中历史教学中公民意识的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 徐大会.初中历史教学中“公民意识”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13.

作者:刘东方

上一篇:教学质量下数字电子技术论文下一篇:关于历史教学的初中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