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接力创新生物技术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对河北省科技发展水平、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比较、分析和评价,从理论和实际操作上提出了加快基地与平台建设的思路与路径。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农业接力创新生物技术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农业接力创新生物技术论文 篇1:

试析生物技术在农业育种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农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更多的新型技术被应用到农业发展中。比如,借助生物技术进行农业育种,能够转变传统育种技术的局限性,培育出更多适宜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品种,为农业育种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利条件。简要分析了生物技术在农业育种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了生物技术在农业育种中的发展趋势,并提出生物技术在农业育种中的应用,希望能够推动农业育种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關键词:生物技术;农业育种;应用

1 生物技术在农业育种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生物技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被应用到各行各业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生物技术在国外农业育种中应用较为普遍,但是我国在进行育种时对于生物技术的使用并不常见[1]。主要原因是将生物技术应用到农业育种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是我国育种公司规模较小,虽然数量多,但是并不集中,企业内部可用资金比较少,没有足够的资金使用生物技术。除此之外,部分人对于生物技术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认为生物技术并不占据任何优势,将其应用到农业育种中是一种资源浪费。这就导致我国的生物科学技术主要被应用到大规模种植的作物之中,其他作物应用较少。

2 生物技术在农业育种中的优势

2.1 培育出更多新品种

借助克隆等生物技术,能够获得更加多样的基因,为新品种的产生提供有力支持,其中包括一些能够表现出特殊性质的育种中间材料。

2.2 改善品种品质

随着作物功能基因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完善,品种的品质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优质高产的农作物。比如说,国外研究培育的甘蓝型油菜等,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多元化的饮食需求。

2.3 减少育种时间

SSR技术及PCR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使分子遗传图谱的建立能够更加迅速地完成。从DNA或者RNA的角度能够认识到更多品种的性状,并借助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明确育种的趋势。从微观的角度来说,其能够使育种工作更加高效地开展,为育种工作的迅速完成提供支持。

除此之外,随着我国生物科技水平的提升,转基因食品已经进入了人们的生活,这一性质的作物抗性较强,营养价值比较高,能够保存较长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3 生物技术在农业育种中的发展趋势

从当前情况进行分析,世界人口依然呈现上涨趋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对于粮食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新的需求,农业生产的压力较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生物生存愈加困难,原本进行农业生产的模式已经无法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持,人们的粮食需求得不到满足。在这一情况下,应用生物技术来进行农业育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为了改变目前我国生物技术在农业育种中应用较少这一问题,我国有关部门应该投入更多的资金,确保科研工作有足够的资金作为支持,为农业发展提供支持[2]。第一,我国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降低农业育种公司使用生物技术需要花费的资金,确保农业育种公司有足够的能力对生物技术进行推广,推动生物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第二,不同育种公司之间应该进行联系,加强合作,充分整合资源,并将生物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培育更多新型的优质品种。第三,应该对于我国独特的作物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合理进行使用,确保育种技术水平得到提高。

4 生物技术在农业育种中的应用

近些年来,在农业育种中较为常见的生物技术有转基因育种、诱变分子育种等。

4.1 转基因育种

转基因育种是将DNA重组技术作为其中的关键,将需要的某段基因取出,移植到另一个生物体内,并确保其能够顺利完成。和其他育种方式进行比较,转基因育种这一方式优势明显。首先,转基因育种不会受到个体亲缘联系的制约,丰富了生物技术能够使用的基因资源。其次,在进行转基因育种时,能够明确地选择需要的基因,并进行一系列的工作,非常精准。最后,转基因技术能够不受物种的限制,在不同类型的物种中进行操作,使多个物种的基因进行组合,丰富了人们的选择。当前,较为常见的转基因育种有品质育种和抗性育种、固氮育种等[3]。

4.2 品质育种

品质育种一般在谷类作物中进行,比如说小麦。这主要是由于大部分谷类作物中氨基酸的含量并不是一致的,色氨酸和赖氨酸等能够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物质比较少,无法使人们获得满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食品加工行业的发展。

4.3 抗性育种

生物技术对于培养抗性较强的作物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能够使作物对于周围环境的适应性增强,提高作物抵御病虫害的能力,确保作物能够在不良的环境下生长。目前,借助于转基因技术,已经培育出了对于病虫抵御能力加强的作物、能够在干旱和盐碱环境下进行生长的作物等,这对于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4.4 固氮育种

部分细菌能够对于土壤中游离的氮元素进行固定、转化,使其能够为作物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氮元素。比如说,在豆科植物根部生长的根瘤菌,就能够对于土壤中的游离氮元素进行吸收、转化,为豆类植物的生长提供支持。根据相关科学家研究发现,大约有100种微生物能够对氮元素进行固定。可以借助于固氮微生物中的基因转移至作物之中,提升作物对于硝盐的利用率。

4.5 诱变分子育种

由人工操作进行诱变通常会使用物理、化学以及生物3种方式,使生物的基因出现较大的变化。这一手段能够有效提升作物基因转变的可能性,使人们对于一些优秀性状进行挑选,并借助于生物技术,培育出能够满足人们发展需要的新品种[4]。

我国在诱变分子育种中获得了一些成绩,培育出了产量较高、品质较好的新型品种,有效地满足了人们的新需求。比如说无籽西瓜就是诱变分子育种的产物。此外,还可以借助于空间诱变育种技术,也就是太空育种来对于品种进行培育,使农作物的种子受到太空的影响发生变异,并在回到地球之后,对于种子进行选择培育,培育出更多新品种。空间诱变这一方式进行诱变优势较为显著,通常变异都是有益的,变化之后的性状能够处在稳定状态下,产量比较高、生产时间较短、抗病性比较强、作物质量高。

4.6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分子标记主要是将个体内部的核苷酸作为立足点进行遗传标记。传统模式下进行育种主要借助于杂交手段将性能较强的基因集中在一个品种之内。这花费的时间比较长,稳定性差,容易出现问题。而借助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能够直接从基因的角度出发,对于作物进行调整,将多个优良性状集中在分子标记之中,提高作物的整体质量,花费的时间比较短,如果获得成功,后代的稳定性比较强,不会轻易出现变化。

第一代分子标记主要是将限制性片段程度多态性作为基础,第二代分子标记主要是将聚合酶链式反应作为立足点,第三代分子标记则是更加注重生物序列。生物标记是否可以获得成功,能够在实验室内作出检测,检测的难度比较低,方式简单,已经在农业育种中获得了较为普遍的应用。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传统模式上所进行的育种差异较大,优势明显,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在传统模式下进行育种,对于优良性状进行选择,主要是将农作物的外部条件作为判断依据,在进行种植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稳定性比较差。分子标记育种对于优良性状的选择是根据DNA开展工作,不会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非常可靠。第二,在传统模式下进行育种,需要种植种子,并等待种子成熟,根据作物的情况,判断种植是否获得成功,花费的时间非常长。而运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则不需要经过这段流程,在育种工作完成之后,可以对于性能较强的DNA进行检验,分析育种最终能够获得的成果。第三,在传统模式下进行育种,很可能会被基因重组所影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能够直接被使用到DNA之中,不会被外界事物所制约,非常安全可靠。

在现实过程中使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这一技术时,要对于农作物的基因和性质进行分析,确保有一定了解后,借助于连锁作图等措施明确基因的表达性状,确保所提取出的基因能够满足育种要求。在這个过程中,能够将不同基因所表现出的性状借助于技术开展分解,使其变成单基因。随着基因作图水平的提升,这一技术越来越成熟,成本花费也有所降低,优势非常明显。

根据上文分析,将生物技术应用到农业育种之中,效果较为理想,有效提升了抗性和产量。但是,目前生物技术在农业育种中的应用存在着一些问题,必须对其进行调整,使其在生物技术中发挥最大化的作用,满足农业育种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 1 ] 李天柱,马佳,冯薇,等. 农业生物技术的接力创新:特性、机理及政策启示[J]. 技术经济,2014,33(12).

[ 2 ] 蒋兴永. 浅析生物技术对新型农业技术的影响[J]. 农技服务,2019,36(12).

[ 3 ] 周传凯,黄健. 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推广应用[J]. 南方农机,2020,51(2).

[ 4 ] 田政.简析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推广及应用[J]. 南方农机,2019,50(1).

作者:黄露

农业接力创新生物技术论文 篇2:

河北省科技自主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研究

[摘要]对河北省科技发展水平、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比较、分析和评价,从理论和实际操作上提出了加快基地与平台建设的思路与路径。阐述了科技创新平台作为实现科技基础条件优化与重整的有效载体,是聚集、集中有限资源,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途径;通过基地、平台和项目建设的有机结合,使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实现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以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为切入点,推进京津冀区域合作向纵深发展,加速京津冀经济、科技一体化进程等观点。

[关键词]科技水平比较;产业基地;平台建设;路径选择

※本文为河北省科技厅2007年软科学研究项目(07457202D-3)。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支撑全社会创新活动的科技基础条件,日益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发达国家普遍把优化与加强科技基础条件作为强化竞争优势的一项国策,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把重整与提高科技基础条件当作实现跨越发展的战略举措。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正处于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转型期,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突出。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十一五”期间,国家把科技平台建设作为科技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加大了政策引导力度,支持和推动各地加强各类产业基地与平台建设。先进省市已率先建立了若干强势产业创新基地和科技创新平台,优化了区域创新体系,培育了产业发展龙头,形成了若干发展的增长点和增长极,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高效、快速发展。实践证明,科技创新平台作为实现科技基础条件优化与重整的有效载体,是聚集、集中有限资源,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途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产业创新基地与科技创新平台的概念及基本要素

(一)产业创新基地的概念及基本条件

产业创新基地是指在某些特定的产业领域中已初步形成产业优势和具备一定基础的地区,以重点发展具有明确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领域为目标,逐步形成上中下游相关配套产业互动发展,形成产业链或产业集群,具备大规模生产能力和高水平研究与开发能力的特定区域。

作为产业创新基地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产业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产品档次较全,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产品竞争力强。二是在某一专业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形成技术和产品特色,以产业链为基础、骨干企业相对集中,相关配套产业聚集。三是拥有引领产业发展的开发机构或科技创新平台,核心企业具有能够引领本行业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科技创新平台的概念及基本要素

“平台”一词是从计算机技术术语引用而来,是基本软硬件标准的集合。1999年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在《走向全球:美国创新形势》的研究报告中提出了创新平台的概念。创新平台不仅指有形的“硬件”、物质,还包括能够调动构成平台硬件充分发挥作用的运作机制以及使硬件“活”起来的能动因素,即操作者和管理者。创新平台实质上是创新活动的支撑系统,是把创新从理念引向实践的一个重要途径。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基本内容是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科技资源、服务系统和保障体系三大基本要素进行战略重组与建设,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体系完备的物质和信息保障服务系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三个基本要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科技资源的整合集成是平台建设的载体和基础,服务体系是平台建设的根本目的,保障体系是平台建设的核心和必要条件。

(三)产业创新基地与科技创新平台的关系

产业创新基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平台,需要科技创新平台支撑,科技创新平台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依托,需要以产业创新需求为基础。产业创新基地突出产业发展,以培植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为目标;科技创新平台突出产业科技支撑,以建立健全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推动产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为培育壮大战略支撑产业,河北省提出通过建设大项目,培育大基地,促成大园区,发展大产业的发展思路。培育大产业是发展的目标,基地是产业发展的依托,平台是产业发展的支撑,项目是产业发展的手段,通过基地、平台和项目建设的有机结合,就能使优势大产业快速形成,不断壮大,实现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

二、河北省科技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一)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比较

从国家科技部《2006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看,河北省在全国31个地区中,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33.4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7.11%)13.67个百分点,不及上海(74.64%)和北京(72.77%)的一半,总排序在第19位,位次低于周边的北京、天津、辽宁、山东和山西(见图1)。[1] 从科技进步监测体系的五个一级指标看,科技进步环境指数为48.7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1.06%)2个百分点,排序在第9位;科技活动投入指数为30.7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7.74%)17个百分点,排序在第20位;科技活动产出指数为15.5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2.26%)26.68个百分点,排序在第29位;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为18.7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3.88%)25个百分点,排序在第28位;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为50.0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9.94%)0.15个百分点,排序在前12位。以上情况表明:河北省的科技进步水平较低,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主要来自投入产出水平的差距。

(二)创新水平比较

2007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课题组发布的《中国31省区市创新指数研究报告(2006)》显示,全国31个省区市的创新能力区分为三个群体,沪、京、苏、粤四省市为第一梯队,是中国创新的强势区域。津、鲁、浙、辽、鄂、陕、川、闽等八省市为第二梯队,是中国创新的优势区域。其他19个省区归入第三梯队,是中国创新的弱势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培育,创新推动发展有待增强。河北的创新指数居18位,列第三梯队,属弱势区域(见图2)。[2] 从创新指数包含的创新资源、攻关能力、技术实现、价值实现、人才实现、辐射能力、持续创新和网络能力等八个创新要素指标看,在31个省区市中,河北的创新资源能力居12位,攻关能力居17位,技术实现能力居16位,价值实现能力居14位,网络能力居20位,人才实现能力居21位,而反映创新成果持续增长、创新投入和产出比例的持续创新能力很弱,居30位,处于落后水平。

(三)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比较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简称研发投入)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一国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尺。从表1分析看:河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的R&D人员及经费的投入、R&D项目研究、发明专利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在全国居前10位左右,处于中上水平,而新产品生产及销售和购买国内技术支出居第16~17位,处于中下水平。这表明河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技开发投入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而科技的产出处于较低水平,科技投入产出质量较低。因此,要提高河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提高科技投入质量,提高科技的产出水平。

(四)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情况比较

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财力资源投入强度的重要指标是研究开发(R&D)经费总支出(GERD)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2006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超过100亿元的有北京、江苏、广东、上海、山东、浙江、辽宁、四川和陕西9个省(市),共支出2,154亿元,占全国经费总支出的71.7%。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强度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有北京、上海、陕西、天津、江苏、辽宁和浙江7个省(市)。河北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76.7亿元,居全国第13位,占GDP的0.66%,投入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2%)0.76个百分点。地方财政科技拨款13.5亿元,居全国第15位,占地方财政支出的1.1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22%)1.08个百分点。在周边省市中,河北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仅高于内蒙和山西,与先进省市的投入差距较大(见表2)。[3]

(五)国家级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2006年,在全国 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石家庄高新区的企业数居第18位,处于中上水平,营业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净利润、上缴税额、出口创汇指标都在第31~42位。保定高新区的出口创汇居第29位,处于中等水平,其他主要经济指标都在38~51位(见表3)。总体看,河北石家庄和保定高新区的各项指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反映出河北高新区发展规模较小、效益较低,与全国先进高新区比,存在很大差距。

综上所述,河北科技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先进省市的差距不是局部的,是整体上的差距,要大幅度提高河北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化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只能走优化存量,提高现有科技资源使用效率的发展道路。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是产业发展的突破点,创新体系的支撑点,京津冀经济科技一体化的切入点,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作力点。加快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是河北把创新从理念引向实践、把创新系统建设目标落到实处的基本途径;是整合科技资源、集聚创新要素的重要载体;是激活创新资源、实现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措施。抓住科技创新平台这个载体,就能有效聚集创新资源,改善发展条件,提高投入产出效果,形成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互动、互促,提升河北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三、河北省产业创新基地与科技平台建设的基本情况

产业创新基地。2007年河北省拥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个(国家级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2个;国家级产业基地、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14个;区域特色产业基地30个(国家级7个);可持续发展实验区4个(国家级1个);省级民营科技园区5个;应用基础研究基地(研究中心)6个。

科技创新平台。全省拥有省属非营利性科研机构25个,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机构578个,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99个,企业技术中心139个(国家级2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72个,农业科技传播站101个,科技企业孵化器18个(国家级6个),生产力促进中心60家(国家级7家)。[4]

随着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步伐的加快,河北省与京津等省市的区域联合发展取得新进展,制定了“十一五”京津冀科技发展规划,明确了京津冀科技合作的重点领域。与北京、天津、内蒙古、山东、山西签署了《环渤海区域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协议书》。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中电科集团等一批科研院所和重点大学建立了以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主要内容的合作关系。

基地和平台促进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层次、多形式产学研合作,形成了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具有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培育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区域支柱产业和产业集群,区域创新体系得到了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增速加快,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半导体材料产业已形成太阳能级、元器件及集成电路级、固体照明三大产业链,单晶硅产量居世界第1位,砷化镓、蓝宝石单晶及晶片生产规模居国内前列。河北晶龙集团单晶硅产量占全国同类产品产量的70%以上,世界份额的20%,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单晶硅生产企业,2006年销售收入达到36亿元,出口近1亿美元。

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居全国第4位,半合成抗生素、维生素原料药生产规模居全国首位。石家庄以岭药业公司的通心络胶囊、石药集团丁苯酞、乙肝疫苗等药品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

风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及先进制造业发展迅猛,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保定天威英利可再生能源有限公司成为全国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制造商,也是目前全球光伏产业领域具有完整产业链的四大厂家之一,2006年的销售收入达到20亿。

保定新能源和能源设备产业基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完整产业链的输变电设备和光伏产业制造基地,硅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的生产技术和规模已进入世界领先行列。

石家庄永生华清液晶公司的显示用液晶材料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高达70%,销售量居世界第三位,产业集群效应明显,优势产业逐步形成[5][6]。

四、加快河北省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的思路与路径

(一)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的目标及重点

1.产业创新基地建设的目标及重点

针对不同领域的发展需求和特点,围绕产业发展这个主题,以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培育优势产业、产业集群为目标,推进基地建设。

一是围绕壮大重点学科,做强优势领域,以资助基础研究项目为载体,依托骨干院所、高校和相关企业,建立应用基础研究基地,做强应用基础研究。

二是围绕培育新兴产业,建设一批高技术产业化基地,开发一批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的高技术产品。重点抓好石家庄电子信息、半导体照明、生物医药,保定风力发电设备、太阳能并网发电设备及“中国电谷”,廊坊信息产业、软件等高技术基地建设。培育发展邯郸新材料、承德仪器仪表等有成长性的产业基地,形成一批高技术产业的重要集聚区。

三是围绕结构调整、产业升级,重点抓好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依托科技创新平台,集中力量组织实施一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研究、重大技术集成创新、重大战略产品开发、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增强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抓好涿州精细品种钢、唐山陶瓷、特种钢、秦皇岛特种玻璃、冀东重大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四是围绕加快区域特色产业优化升级,加强区域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推进基地向规模化、特色化、国际化的创新集群演进。通过完善服务体系功能、引导联合开发、形成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协作机制,实现现有产业向产业链更高端方向的提升。

2.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目标及重点

针对科技创新的不同环节和特点,围绕科技支撑这个主题,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一是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根据产业发展布局,完善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政策,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和研发主体。在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区域,以大中型骨干企业为依托,吸引和带动社会科技资源建立行业工程技术中心。依托科技创新平台,在钢铁、装备制造、医药、新能源等优势产业,建立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重点企业、科研单位和大学为依托,建设河北汽车、接收卫星导航、纺织服装等一批工程研究中心,推进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二是构建以园区为龙头的区域创新集成体系。以技术集成为重点,推进曹妃甸示范区建设,为建设21世纪国际领先的钢铁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将农业科技传播站建设成农业产业科技综合服务平台,将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成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通过优势资源要素集成,为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提供技术支持。加快高新技术园区资源聚集,通过引进、开发,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龙头和产业链高端项目,促进特色产业链的快速成长,通过支持和引导区内企业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产业聚集由产品聚集转向产业链聚集。

三是构建以服务为重点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以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农业科技园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网上技术市场等为载体, 加大生产力促进中心、孵化器、科技传播站等科技服务机构建设力度, 强化服务功能,壮大中介服务,形成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网络体系,提升园区内企业技术开发和承接技术转移的能力和水平。重点建设好秦皇岛开发区创业服务中心、沧州市科技创业中心等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逐步形成支撑河北省产业发展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企业孵化体系。

四是构建以合作联合为重点的开放式的创新体系建设。鼓励产学研平台共建共享,积极与省外大院、大所、大企业广泛建立产业科技发展战略联盟,推动产学研的深度合作。构建和完善重点实验室、大型科学仪器共建共享平台、科技资源与信息服务平台、自然科技资源与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技术标准支持平台、种子资源库建设,建立以服务创新为重点的科技资源共享体系,形成科技基础条件网络,促进河北省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以京津冀合作为重点构建完整的区域创新体系

充分利用京津在全国的科技优势,河北的产业和人力资源优势,以基地和平台建设为切入点,推进京津冀区域合作向纵深发展,加速京津冀经济、科技一体化的进程,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的快速崛起。

要进一步加大谋划和工作力度,推动河北与京津大院、大所、大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产业、科技发展战略联盟,共同构筑高科技产业研究开发平台,综合科技服务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速京津集聚的科技资源与河北省低成本优势对接,实现京津冀区域合作由以基础设施、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为主,向产业链接、科技创新、要素流动、资源共享为主转变。

围绕推进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等战略支撑产业的技术研发和转化,加快重型装备、汽车、新能源设备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实施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产业化工程,建设曹妃甸等4个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试点,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强与京津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共建科技创新平台。积极推进与中石油、中石化、中国化工等中央大企业集团战略合作,加快曹妃甸大型炼化一体化基地,石家庄化工基地、任丘石化产业基础和沧州化工城建设。

在北京周边区域,依托现有高新区和各类开发区吸引北京的大院、大所、中央转制院所,到河北设立科技园区或产业化基地,就近转化高新技术成果;承接不符合北京产业政策和无力承担北京地价成本、效益可观的外迁企业。吸引国内外企业公司到河北设立研发机构或产业基地,引导外资优先投向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领域,促进河北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提高主要科技创新平台的支撑能力

1. 以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为重点,构建科技创新公共支持、服务体系。采取依托优势,重点突破,逐步完善的办法,推进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深化队伍结构配置、科技资源整合、人才成果评价等深层次改革。将建立与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组织管理体制和运行保证机制,作为构建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发挥已建平台的功能和作用。

2.以TBT通报咨询平台为支撑,构建技术贸易保障体系。(TBT:即世界贸易组织技术贸易壁垒协定,包括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等技术性贸易措施。)以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公共信息平台和预警快速反应体系建设为基础,以研究、应用、借鉴、创新为重点,建立与河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技术贸易保障体系和技术标准支撑体系。通过TBT平台,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信息保障体系,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有效防范产品质量事件的发生。通过借鉴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制定符合河北实际的技术标准体系,推动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和提高产品竞争力,为河北省优质产品进入京津、国内及国际市场提供“名片”,为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技术标准保障。

3.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引进、创新平台加速高新技术产业集聚。调整发展定位,突出高新技术开发,加速知识密集产业集聚;组合式系统化推进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创新,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优化创业环境;以强化孵化器建设,提高金融服务能力为重点完善服务功能,健全中介服务体系;依托基础优势,突出园区特色,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4.以高技术产业基地为开发、转化平台培植优势高技术产业集群。针对河北的优势和发展瓶颈,以优势技术领域为开发的重点,抓好发展规划,谋划产业创新基地战略布局。依据具备的条件,选择主攻方向,设计组合开发。根据培育战略支撑产业的要求,建设支撑体系,加强技术链结,强化产业链的系统开发。注重大项目建设,培植发展龙头,建好核心基地,形成辐射源。围绕产业发展的需要,制定政策措施,改善发展条件。

5.以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园为示范、推广平台推进农业科技的组合式开发。做好发展布局、明确功能定位。以引进农业高新技术和名特优品种为突破口,以构筑农业科技与人才高地为支撑,以无公害“绿色”优质农产品为拳头,以招商引资多渠道融资联合开发为手段,加快建成高效、高新科技、可持续发展、内外贸结合、产加销联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集设施农业、生物农业、生态农业于一体的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6.以风险投资体系为催化平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一是加强扶持衔接。通过总体谋划、部门协同,链条式扶持,使有限的部门资金在不同发展阶段,以接力和组合的方式,集中于能快速发展的项目上。二是改善资本运作。由政府出资组建的风险投资机构,实现企业化管理,专业化运营,市场化运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投资主体由政府为主逐步向社会投资为主转变。作力培育新的投资主体,加快由单一的公司制向多样化组织形式转变。三是营造发展环境。制定承担高风险与能够得到收益对等的激励政策,培育创业者群体。加快风险投资市场发育,保障资本和资产的有效流动。培育技术市场,健全市场机制,提高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市场化程度。扶持中介机构发展,形成服务体系,解决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问题。建设高效率的信息交流网络,搭建沟通平台。制定落实优惠政策,提高对风险投资活动的政策支持力度。

7.以特色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为研发、集成、推广平台,加速强势产业集群的形成。以技术创新中心为核心,加大对产业集群中基础性科研、关键性技术与共性技术的政策支持、技术支援与财政扶持,建立科技创新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有效机制。目前河北产业集群处于专业化分工发展的初级阶段,创新平台建设应以政府推动横向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为主,平台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集成、示范、推广先进技术,加速区域优势产业群的形成和壮大;培育龙头企业,促进分工合作,提高集群的核心竞争力;研究开发高端技术和产品,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建立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随着产业集群内优势龙头企业的建立,各企业之间上下游的基本链条关系的形成,逐步向企业为主纵向一体化发展模式转变,建立河北的强势特色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国家科技部.2006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EB/OL].http://www.most.gov.cn/index.htm ,2007-02-06.

[2]中国人民大学课题组.中国31省区市创新指数研究报告[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2007-07-13.

[3]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2006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N].科技日报,2007-9-13(1).

[4]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冀政函〔2007〕10号《河北省高技术产业“十一五”专项规划》[Z].2007-01-25.

[5]河北省人民政府:冀政[2006]43号《河北省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Z].2006-06-06.

[6]张绍廉,杨景祥,杨连云.河北经济年鉴(2007)[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Research on Construct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ependent Innovation Base and Platform of Hebei Province

Li Yuan1,Shi Yabi2

(1.Hebei Province Government Laboratory, Shijiazhuang050051,China;2.Hebei Provinc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Shijiazhuang050051,China)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vel;industrial base;platform construction, approach choice

(责任编辑:张改兰)

作者:李 远 石亚碧

农业接力创新生物技术论文 篇3:

863计划:中国科技赛跑的起点

核物理学家王淦昌。

神舟飞船、歼20战机、高铁、5G通信、杂交水稻、干细胞移植、人工智能……从工业到农业,从国防到民生,今天的中国,众多处于国际前列的高新科技井喷式发展。而这一切,离不开30多年前提出的“863计划”打下的坚实基础。

33年前的11月18日,一个面向21世纪的战略性高科技发展计划正式公之于世。这个被称为“863计划”的宏伟战略部署,使中国突破并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让中国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这项计划的成功实践,极大地增强了我国发展科技、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自信心,时至今日依然影响着中国科技发展进程。

四位科学元老联名上书

上世纪80年代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高科技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模糊概念。而就在此时,大洋彼岸的美国已公布了“星球大战计划”,欧洲推出了“尤里卡计划”,日本制订了“今后10年科学技术振兴政策”。各个国家的“计划”背后,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的全面升级,新技术的浪潮冲击着整个世界。

面对世界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挑战,中国的科学家们坐不住了。科技上如果不能在新世纪站稳脚跟,就会被世界潮流淘汰出局。

1986年3月3日,一份经过月余反复修改,由“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执笔,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无线电电子学家陈芳允、航天技术及自动控制专家杨嘉墀联合签名的《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递交到了邓小平的案头。这份建议指出,中国必须积极跟踪国际先进水平,发展自己的高技术。高科技发展事关国力竞争,中国不能置身事外。真正的高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要有紧迫感,抓晚了就等于自甘落后,难以再起。要发挥现有高技术骨干的作用,通过实践,培养人才,为下一个世纪的发展做好准备。

早在1978年就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论断的邓小平,显然再一次被建议书中提到的严峻国内外形势所触动。仅过了两天,邓小平亲自批示: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

很快,经上百名科学家广泛、全面、严格的科学论证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1986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转发《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的通知。中国宏伟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就这样坚定地开始实施了。

由于王大珩等四名科學家提出建议的时间和邓小平同志作出批示的时间都在1986年3月,因此,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就有了“863计划”这样一个既容易理解,又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别称。

投入百亿进行“决战”

863计划是一项战略决策,总体目标是:集中部分精干力量,在高技术领域瞄准世界前沿,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带动相关领域科学技术进步,造就一批新一代高水平技术人才,为未来形成高技术产业准备条件,为20世纪末特别是21世纪中国经济和社会向更高水平发展和国防安全创造条件。

《纲要》提出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先进防御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等七个领域中的15个主题项目,作为我国今后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6年又增加了海洋技术领域。著名科学家朱光亚是863计划的总负责人,参与了该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中央认为,只要精心组织实施,纲要中的任务,有可能在15年左右的时间内顺利完成。

首任国家863计划联合办公室主任马俊如说:“领域的选择是从战略角度出发的,要突出前瞻性、先进性和带动性,必须为21世纪着想。”在计划执行时,邓小平又提出了“军民结合,以民为主”的指导思想。

当时,生物技术被列为863计划首位,连生物学家都连呼“没想到”。因为直到1980年,中国现代生物技术产值还是零。当历史跨入21世纪,中国已在世界生物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中国科学家骄傲地宣布:中国科学家已成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一员,在基因研究领域站到了世界最前沿。

当年论证阶段,王淦昌在被问到关于经费的问题时,沉默了许久后才艰难地说了一句:“能省就省吧。我看,一年能给2个亿就行。”用2个亿去发展高科技,实在是杯水车薪,但一想到当时国内的经济条件,再多也难于启齿了。但这些科学家没有想到,后来邓小平和中央批的专款竟是100个亿!这在当时粮票尚未完全取消的中国不啻为天文数字,中国当年全国财政总支出也仅约2000亿元。马俊如说,863计划是中国的命运决战,堪称新时代的“两弹一星”。

科学精神不断“接力”

30多年来,863计划始终针对我国的短板与需求,并瞄准世界尖端的技术发展,恰当补缺,适时跟进。

产业化也成为863计划最鲜明的特征之一。1988年8月,与863计划相衔接的“火炬”计划,即《高技术产业发展计划》开始实施,其目的是促进高新技术研究成果的商品化,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1991年3月,863计划实施5周年之际,小平同志挥毫为863计划写下了10个大字: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当年的百亿元,早就创造了上万亿元的产值。

2016年,随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出台,863计划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科研组织形式随着时间在变,但是,从“两弹一星”到863计划,不变的是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如今,这种精神正在不断“接力”,激励着新一代的科技人才在更广更深的高科技领域进行自主创新与突破。

历史上的这一周

1949年11月24日,

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召开首次全国税务会议,建立了全国税收制度。

1984年11月19日,

中国南极考察委员会派出的第一支南极考察队赴南极洲和南太平洋进行综合性科学考察。

1985年11月20日,

中国女排蝉联世界杯赛冠军,成为世界排球史上第一支连续四次夺得世界大赛冠军的女队。

1992年11月19日,

我国第一台十亿次巨型计算机“银河-2”研制成功。

1998年11月18日,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京举行。

1999年11月20日,

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号成功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新突破。

作者:刘朝晖

上一篇:畜牧局卫生工作总结下一篇:教育学话语范式教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