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大众文化探讨论文

2022-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非诚勿扰》节目自开播以来一直广受关注,但热播的同时也饱受争议。本文试从文化角度,对我国电视节目中的主流文化、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进行探讨,并以《非诚勿扰》为例,分析了上述三种文化在娱乐节目中的冲突和融合,指出多元文化的融合才是娱乐节目的发展正途。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电视大众文化探讨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视大众文化探讨论文 篇1:

关于广播电视对大众文化影响的探讨

摘 要:公众文化服务是国家政府面向全体公众提供的非营利、非排他的一种文化服务。公众文化服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服务型政府应有的职能之一。广播电视作为公众文化服务的组成部分,在营造公众文化、引导文化发展、提供信息服务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阐述了广播电视和大众文化的涵义,对广播电视对大众文化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广播电视;大众文化;影响;

广播电视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介,需要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文化传播。二十一世纪的广播电视承载着推进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历史重任,它在城市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能够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感。

一、广播电视和大众文化的涵义

广播电视是一种通过无线电波和导线面向社会公众播送影像、音响等节目的传播媒介,统称为“广播”。狭义上讲,广播就是利用无线电波和导线为传播媒介,只传播声音内容。而广义上讲,广播既包括我们平常认为的图像与声音并存的电视节目,也包括只有声音的音响类节目。

大众文化就是老百姓的文化。大众文化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而逐渐被社会大众所接受,中国的大众文化起始于20世纪后半期,并以当代市场经济为根本,顺势成长,在短短的二十年的时间里,快速成长为与来自学界的精英文化和来自官方的主流文化并驾齐驱,并促进三足鼎立的社会形态形成的主干性文化。在大众文化概念出现的初期,主要指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我们今天所说的大众文化其实就是指老百姓的文化。其本质就是一种以广大的群众为载体,以现代传媒(如广播电视)为介质,以人民群众的生存、享受、发展需要作为出发点、归宿点和最高价值目标的人文文化形态,被民众所广泛接受并受到深远的影响。

二、广播电视对大众文化影响的分析

在社会大众文化建设上,广播电视始终体现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广播电视现已成为大众文化的主要传播媒体,大众文化是一种社会的产物,既受人类自身思想的支配,也体现了一定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而伴随着大众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不断的加深,广播电视也逐渐体现出了更深远的意义。

(一)广播电视对大众文化产生的消极影响:娱乐性,娱乐本来也是人类一种正常的精神生活。但当代的广播电视,娱乐价值远远大于其本能够体现出的学习价值。美国学者詹姆斯·鲁尔在《中国打开了电视》一书中指出:“电视这种媒体。本应反映和宣传某种一贯的社会哲学并示意人们去服从于它,但在中国的电视界,这种哲学目前似乎尚不存在。”确实,当代中国的电视广播发展确实是这样的状况,想要改变这种状态,还需要长时间的调整。

(二)广播电视对大众文化产生的積极影响。

1、满足了社会大众获取知识的需求。在广播电视出现之前,人们总是通过报纸、广播获取新的实时信息或新的知识,而报纸上的信息,有很强的滞后性;而广播,只通过声音传播,没有图像,所传递的信息,不能够声情并茂的被社会大众所接受。电视广播的出现,弥补了之前的缺陷,既能够实时的传递信息,也能够以图像搭配声音的形式让大众接受新的知识,使社会公众的需求得以满足。2、由于大众文化是公众自己创造出来的,是用来满足人们自己的精神需求的一种文化,它的兴起和顺势传播符合并代表着广大民意,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文化象征。它的出现很大程度上适应了当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的需求,然而在这之中所蕴藏的文化意识也体现了现代人们精神意识的追随和趋附方向。在人类社会之中,任何一种时代精神,都是由于社会关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所决定的,这种必然发展趋势成就了今天的主流文化,包括价值的取向、心理的倾斜、理论的凝结等。大众文化自始至终都体现着一种人文本质和人文精神、蕴涵着一种人文目标和昭示着人文价值理性。3、作为当代社会承载并传播大众文化的主要介质,广播电视自然是代表着民众的意愿,传播着社会的价值取向,凸显了当今的时代精神。广播电视对当代社会文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推进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是我国建设现代化的历史必然选择。我们必须要清醒的明白,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过渡阶段,对于土地的依附思想及对于人身的依附思想将人类的意识困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令其不得发展。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想要冲破这把束缚的枷锁,让思想意识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广播电视,作为传播大众文化的载体,正起到了一个不容小觑的推进作用,它的发展会加速传统思想的破裂,从而推进社会新文明的发展。

三、县级广播电视媒体实行文化传播的发展策略

县域城市拥有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作为最基层的广播电视媒体,广播电视台一方面有责任、义务传播弘扬地方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这一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来发展自身,实现双赢。广播电视台与城市文化建设关系的前提下,广播电视开展文化传播必须遵循传播规律,在传播中要积极总结、发现和呈现本地文化的自身特点和魅力,唤起县域群体对大众文化的感知、价值的认同和行为的自觉。

四、结束语

广播电视应该注意吸收和借鉴国外有益的文化和讯息,并经过与本国的实情、社会大众的接收习惯相融合,在陈述事实的基础上,将有益的文化传递给大众,使其丰富自己的文化内容,并形成良好的社会意识。做好把关人,积极引导社会大众,使其接受优秀、向上的文化内容和形式,摒弃文化糟粕,不断提高自我的文化品位及水准,保持自身民族的先进文化及优秀的传统品德,塑造高尚的人格。我们也要学习在广播电视传播的形形色色的讯息之间,获取自己最满意的知识,不断充实着自己的大脑,形成正确的独立的价值观、世界观。

参考文献:

[1]丁永刚. 探索与争鸣——论大众传媒的公民道德与教育功能[J]. 新闻知识,2008(09).

[2]朱大印. 浅谈广播电视对大众文化的影响[J]. 魅力中国,2010(07) .

作者:宫昕欣 桓超

电视大众文化探讨论文 篇2:

电视娱乐节目中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摘要】《非诚勿扰》节目自开播以来一直广受关注,但热播的同时也饱受争议。本文试从文化角度,对我国电视节目中的主流文化、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进行探讨,并以《非诚勿扰》为例,分析了上述三种文化在娱乐节目中的冲突和融合,指出多元文化的融合才是娱乐节目的发展正途。

【关键词】《非诚勿扰》 电视娱乐节目 文化融合

《非诚勿扰》是江苏卫视一档以交友和婚恋为主题的大型真人秀节目,自开播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相亲浪潮。2010年6月9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了《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和《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加强情感故事类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两份文件,要求这两类节目禁止讨论低俗话题、禁止展示和炒作拜金主义等价值观念问题。江苏卫视也随即表示将严格把关节目品质。

一、电视文化的三种类型

电视文化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它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产物,是一段时期内社会公众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集合。目前,我国的电视文化主要包括三种文化类型,分别是主流文化、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这三种文化在电视的舞台上彼此交织,呈现出纷繁复杂的节目形态。

1、主流文化

主流文化是一种体现了国家意识形态的文化类型,它展现了国家的精神文明风貌,体现了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的主流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继承、发展和创新。电视作为大众媒体应体现党的喉舌功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节目的开办、“飞天奖”、“星光奖”的设立、《亮剑》、《潜伏》等爱国主义题材电视剧的亮相,都起到了宣传和强化国家主流文化的作用。

2、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是指“一种以大众为主要消费对象,以娱乐为主要功能,并辅之以现代传播手段和经营、生产方式的文化。”①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是一种机械化的复制过程,其目的在于追求经济效益,这种商业化运作的核心在于如何更有效地抓住受众注意力。从1997年湖南台的《快乐大本营》开始,不少电视台在自身发展道路上都选择了娱乐化这一条捷径,全民娱乐的时代到来。

3、精英文化

长久以来,精英文化都是以大众文化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并一直坚持对大众文化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批判。精英文化是知识分子的文化,“知识分子全面继承了士大夫的社会角色和身份,负责向全社会提供精神文化产品,享有解释历史、评议现实和科学文化教育的职业特权,向民众灌输社会理想和理性精神,确立价值尺度和审美趣味的标准。”②《对话》、《百家讲坛》、《高端访问》等节目的风靡体现了精英文化在电视节目里的独特魅力。

二、饱受争议的背后:三种文化的冲突

波兹曼说过:“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不管是什么内容,也不管采取什么视角,电视上的一切都是为了给我们提供娱乐。”③《非诚勿扰》是一场娱乐的盛宴,在节目中观众可以看到帅气靓丽的嘉宾,听到动感的音乐,体验到新颖的节目设计。然而,从开播至今《非诚勿扰》也一直饱受争议,有相关人士指出节目存在造假、炒作之嫌,节目当中展现的价值观也值得商榷。在众多的娱乐节目中,《非诚勿扰》的被批并不是偶然,争议的背后是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主流文化之间的冲突。

1、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

“随着印刷术退至我们文化的边缘以及电视占据了文化的中心,公众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价值都出现了危险的退步”④。为了获得利润的最大化,娱乐节目带上了煽情化、低俗化的色彩,甚至不惜造假来换取关注,这些都是精英文化的知识分子们批判的焦点,娱乐节目成为了两者针锋相对的战场。

与其说《非诚勿扰》是一个电视的舞台,不如说它是社会的缩影,“拜金”、“炫富”等社会现象在这里被聚焦和放大,很多只能在私下讨论的话题却在节目中公开表现出来,这就不可避免地与中国传统道德和价值观产生抵触。有的嘉宾在节目中有借“相亲”炒作自己的嫌疑,还有的女嘉宾对男嘉宾的身材指指点点,让节目多了一些低级趣味。中国的知识分子对高雅、纯净的媒介生态呼唤已久,他们不希望电视走向娱乐化,不希望节目中满是虚情假意,或是成为满足某些人低级趣味的工具,他们更关心电视的格调和品味,希望电视节目能更多一些真善美,多一些形而上的人文关怀。大众文化支撑下的娱乐节目正用看似合理的方式抢占了百姓的文化需求市场,在降低其审美标准的同时对奉行高雅艺术的精英文化进行解构,让知识分子的理想和信念饱受打击。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他们的批评和呼唤显得单薄无力,需要更有力的手段帮助解决这一问题。

2、大众文化和主流文化

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在解释大众文化的同时引入了“文化工业”这个概念,他认为大众文化是自上而下强加给受众的,因此是一种文化工业,其特征就是将文化作为产品,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大规模复制并向社会传播。媒介大批量地生产千篇一律的文化产品,并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巧妙地将意识形态植入到这些文化产品中,让受众在既定的框架内选择和接受。长此以往,社会大众将沉迷于媒介营造的环境中,在降低自己品味的同时丧失了思考和批判的能力。

与其他娱乐节目相比,《非诚勿扰》节目的火爆不仅仅在于节目本身,还在于每期节目中的人物和围绕他们所展开的话题,包括恋爱观、婚姻观、价值观等在内的各种观点在节目中相互冲击和碰撞,引发了一系列深层次的思考。比如在面对金钱这一敏感话题时,许多嘉宾出格的言论让社会哗然,“宁愿坐在宝马里哭”、“我的手只给男朋友握,其他人握一下要20万”的言论背后折射出的是对传统爱情观、价值观的颠覆;“我特想拿鞭子抽他,编导可以给我一根吗?”这类明显带有人身攻击性质的话语挑战了观众的忍耐力;还有的嘉宾竟公然表达了对农民的歧视,引起了轩然大波。对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理解能力的青少年而言,这样的言论很可能给他们带来误导,不利于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此外,还有人在节目外对嘉宾进行人肉搜索,通过各种途径曝光他们的个人信息,侵犯了嘉宾的个人隐私,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还有的网友对嘉宾在节目中的出位言论大为不满,在网上对嘉宾肆意辱骂,在全社会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在我国,媒体担负着树立正确舆论导向,建立和谐媒介环境的重任。“《非诚勿扰》中所展示的‘拜金’等婚恋观,恰恰是国家核心价值体系所不提倡的,尤其是这些观念在电视上进行大肆传播时,其社会影响不容小觑”⑤,当国家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发生矛盾和冲突时,为了保护人民的利益、减少社会矛盾,国家主流文化也将担负起文化引导的使命,对大众文化及其产品进行引导和纠偏,以保证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广电总局通知的接连下发无疑显示出政府加强对此类娱乐节目控制和监管的决心。

三、发展趋向:多元文化的融合

在娱乐节目盛行的当下,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也奋起直追,并开拓了自己的一片天空。近十年来,《对话》、《百家讲坛》、《感动中国》等节目相继热播,反映了受众的需要和品味也不一味是低层次的。细观这些节目,它们并没有板起面孔一味对受众说教,而更多借鉴了大众文化的成功因素,在选题上大多选择百姓关心的话题,在语言上更加平民化,表现手法更加多样,以大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牢牢抓住了观众。

自广电总局发文之后,《非诚勿扰》节目随即进行了反思和整改,让我们看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矛盾的调和。首先,节目从源头做起设置了“四道防线”以确保节目的真实性,并事先对嘉宾的性格、价值观等做了深入的调查。整改之后的《非诚勿扰》对价值观、作秀、造假等问题痛下“杀手”,让这些敏感的字眼不再于荧屏上出现。“近几期节目中,刻薄偏激、拜金炫富的言论,低俗、轻薄的作秀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爱情、婚姻的憧憬和向往,人与人之间的包容、谦和”⑥。整改后的《非诚勿扰》又多了一个节目主持人——黄菡,仅仅从她的身份就可见一斑: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教师、社会心理学博士,这样一位知识分子加入到娱乐节目中,看似戏剧实则严肃,可以说是大众文化向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妥协。黄菡在节目中的表现虽然并不高调,但在一些颇有争议的问题时却能很好地利用自身特长进行解释或引导,宣传了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了节目的思辨性和理论深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节目的品位。事实证明,大众文化、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这三者之间的渗透和调和是必然趋势,大众文化的传播需要主流文化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引导,需要精英文化的“传道、授业和解惑”,两者的加入可以提高节目档次和品味,从而雅俗共赏;另一方面,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传播也需要借鉴大众文化的节目样式让受众更易接受,从而实现三种文化的共赢。■

参考文献

①陈钢,《精英文化的衰落与大众文化的兴起》,《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48

②邹广文,《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14

③④尼尔·波兹曼 著,章艳译:《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第114页、第36页

⑤陈立敏,《多维话语较量中的电视婚恋交友节目——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为例》,《今传媒》,2010(9):80

⑥《〈非诚勿扰〉整改改走温情路线 摒弃拜金炫富言论》,新华网,http://n-

ews.xinhuanet.com/ent/2010-06/26/c_

12265878.htm。

(作者:渤海大学文学院新闻系学生)

责编:周蕾

作者:景天成 张明羽

电视大众文化探讨论文 篇3:

文化语境下电视婚恋交友真人秀兴起原因浅析

摘 要:电视婚恋交友真人秀的兴起,反映强化了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等社会主流文化范式。作为一种重要的大众媒介,电视不是独立产生和存在的,而是与当时电视文化中占支配地位的范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将通过对电视婚恋交友真人秀所处的特定文化语境的分析,对其兴起的原因作一探讨。

关键词:文化语境;电视婚恋;真人秀

电视婚恋交友真人秀是在2000年真人秀浪潮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和蔓延过程中出现的真人秀节目类型之一。一方面,电视婚恋交友真人秀的兴起,既反映又强化了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等社会主流文化范式;另一方面,作为一种重要的大众媒介,电视在其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形态的文化表现都不是独立产生和存在的,而是与当时电视文化中占支配地位的范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既符合某种文化范式,又加强或建构了某种文化范式。

事实上,媒介文化根植于社会文化语境之中。如今,电视婚恋交友真人秀节目风生云起,本文笔者从此节目所处的特定文化语境分析其节目兴起的原因。

一、大众文化语境下隐私话题在大众媒介的蔓延成为趋势

大众文化兴与的传播与电视媒体的兴起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所涉及的大众文化是指“興起于当代都市、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以全球化的现代媒介(特别是电子媒介)为介质大批量生产和消费,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大众文化是反映工业化技术和商品(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日常生活、在社会大众广泛传播、适应社会大众文化品位、为大众所接受和参与的意义的生产和流通的精神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是当代大众广泛参与、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事件。[1]”

始自20世纪70年代的改革开放,加快了我国向现代化迈进的脚步,随着商品经济的长足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终确立,反映在文化上的是大众文化逐渐取代了精英文化,个体价值和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同,个人的个性,个人的自由被肯定,追求感官享受和欲望满足的大众文化逐渐向精英文化渗透,并逐步取代了精英文化的主流地位。

商品性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大众文化产品是大众文化产业机构制作的,供公众消费的,以获取商业利润为最大的目的、能不能被市场所接受是衡量大众文化产品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志之一,以电视媒体为例,作为大众文化最主要的传播媒介,其所生产的产品——电视节目能不能吸引大多数受众的眼球即电视节目收视率的高低,成为量化节目是否成功的硬性指标。

通过媒介普及和流行起来的大众文化,必然会对媒介文化产生影响。最直接的影响是媒介对自身的重新定位,从过去的意识形态喉舌功能,转变为既有意识形态喉舌功能又有娱乐功能。大众文化的特质和影响使得大众审美情趣发生了转变。“大众文化的日常生活性打破了往昔文化中的单一性的‘英雄叙事’或‘辉煌叙事’的格局,而构建‘平凡叙事’模式,突出了寻常事、平常心的文化意义并在对这些日常性现象的叙事中表达了对大众生活的关注以及对大众情感的关怀”[2]。电视作为一种特殊的大众媒介游走于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两个领域,大众文化的兴起让人们开始热衷于扩大私密空间的领域,甚至借助大众传播媒介逾越了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界限。这显示出政治力量之外的市民力量在原来的意识形态领域中开拓出自己的空间,是市民社会形成的标志之一。婚恋交友真人秀是传媒去精英化走向世俗化的表现。婚恋交友真人秀将个人私密空间无限化扩大,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出现的大众媒介的私人空间,是无限度地放大。引起社会广泛争议的电视婚恋交友真人秀《非诚勿扰》将真人秀的元素植入到婚恋交友节目形态中,大众文化将个人的个性、表达的自由赋予合法化的权利,这使得早期节目中,节目制作单位默许嘉宾的出位言论以吸引眼球,成为了节目定位的必然选择。

二、消费文化语境下的趋利媒体

媒介文化的变迁根植于社会文化的变迁。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用“消费社会”界定社会形态,与之相对应的消费文化代表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价值观念和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它使人们倾向于把形而下的商品和物质而不是形而上的精神超越视为生活中值得追求的东西,并以此来定义自己;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它使人们的日常生活沉溺于物质享受和感官享乐,忽视灵魂的救赎;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使享乐主义和及时行乐的思想在社会上广泛蔓延,淡化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2]”

20世纪末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商品生产扩张,消费空间扩大,人们对文化产品消费需求显著增长,以消费文化为潮流的时代悄然来临。

电视婚恋交友真人秀节目的兴起与消费文化语境密切相关。“我国传媒的消费主义倾向日益明显:传媒与消费的结盟已经开始,使传媒对消费主义文化的传播日益凸显;传媒生产的消费意识日益增强,对传播内容的“可消费性”“可售卖性”的关注日益增多,传媒自身的消费主义化现象日益显现。[2]”这表现在传媒运营自觉地使用市场驱动力模式:在媒介内容制作上,按照眼球经济原则,追求收视市场和广告市场的双赢;在媒介运作上实现低成本高产出高利润的投资回报率。“市场化的中国传媒围绕着利润旋转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对受众注意力的争夺使传媒一方面把传播内容的“可消费性”摆在了首位,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对传播成本(包括经济成本和风险成本)的算计,从而使以尽可能小的成本吸引尽可能多的受众成为市场性传媒的普遍追求。[2]”全球化的本质就是消费主义文化的全球化,在此背景下,以低成本、无脚本、不需要耗费巨资雇佣专业演员的真人秀成为了电视娱乐节目更新换代的首选。

在电视产业发达、成熟的欧美各国,电视产业的对外输出模式从内容输出逐渐转变为节目形式输出。电视节目类型创新一直是我国电视产业发展的短板,由于制度缺陷,我国电视产业在新节目类型的开发、创新上,一是缺乏资金支持,二是缺乏融通电视市场运作和媒介传播规律的专业人才,三来缺乏对新节目开发失败后承担后果的能力。多重因素作用下,引进国外成熟的、经过收视市场和广告市场检验的、受到观众喜爱的电视节目类型是我国电视节目创新和改革的主要途径。

从节目内容生产上来看,消费文化语境下,“由于商品生产数量和消费空间的相对饱和,人们为了寻求更加新鲜的消费体验和经济增长点,纷纷将目光投向更为开阔的消费领域——任何原来不属于消费和不能消费的资源,包括人的情感、梦想、欲望、生存状态乃至人际关系统统进入消费领域。[3]”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婚恋交友这些在传统文化中最为私密的话题,也结合了真人秀的表现形式成为了大众茶余饭后的消遣娱乐话题。

《非诚勿扰》的节目制片人王刚曾在采访中表示,节目的定位是要反映现代青年人的价值观。“其他节目走的还是综艺类的老路子,玩玩游戏,聊聊天。《非诚勿扰》是真人秀。” “所以它不能满足于温情斯文的相亲交友,甚至没打算促成任何一对男女,连装出这种态度都不肯,它要的是鲜明的话题性、凶狠的两性搏杀,以容纳那些困扰着人们的现实问题——金钱、房价、家庭关系、男女关系,它是撕破脸的、夸张的社会漫画”[4]。

消费文化语境下,电视节目成为了媒介商品,市场需求是节目形态创新、改进和发展的驱动力。消费文化语境下应运而生的婚恋交友真人秀的商品属性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如何在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功地吸引受众的眼球,在眼球经济中拔得头筹,实现盈利是节目最主要的诉求。婚恋交友真人秀的趋利性决定了在节目策划理念上的“受众需要”为最终导向。

受众面对大众传媒时,不是被动的实际上受众总是按照自己的偏爱和所需选择媒介内容。追求新奇、刺激、窥探隐私、游戏、冒险、探求真相是人的天性,在制度社会中,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程就是不断被规制化的过程,现实中纷繁复杂的规章制度约束机制,人的诸多天性被捆绑抑制。“电视节目的狂欢因素可以回避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压抑,并使得权力关系暂时隐退。”真人秀“以最直接、浅显的方式为大众提供娱乐,消解观众无处无时不置身于其中的各种虚假屏障,并且为其释放精神压力、缓解生活苦闷提供了宣泄平台”[5]。

参考文献:

[1] 陈华明.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隐私话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6.

[2] 徐小立.1990年代以来中国传媒消费主义文化研究[D].武汉大学,2006.

[3] 蒋原伦.媒介文化十二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 中国電视进入相亲交友年 真人秀及辣评受捧.新文化网:http://news.xwhb.com/news/system/2010/04/27/010112339_02.shtml.

[5] 蒋原伦.媒介文化十二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传馨]

作者:杜勇清

上一篇:团县委半年总结下一篇:学生帮我排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