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激励学生管理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宗旨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服务,也是高校开展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使得高校教学的形势异常严峻,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随之迎来全新的挑战。学生作为高校的主体,必须积极地参与学生管理工作,以创新和发展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本文就高校学生如何参与学生管理工作及其模式略作探讨。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道德激励学生管理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道德激励学生管理论文 篇1:

分析道德激励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的全面改革,道德激励教育已经是高校院校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和执行的重要教学内容。有效的道德激励机制是保障高校平稳发展的强有力措施,也是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重要方式。如何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运用好道德激励这种方式也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工作。对此,本文从道德激励的方法及从运用策略方面详细分析道德激励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希望对高校管理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道德激励;高校学生管理;运用

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所处的阶段也在不断的转型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旧的道德观念也在大家的生活变化中逐渐的退出。高等教育学府是培养社会人才与高等思想品德人才的最佳学府,然而用道德去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是一种非常特有效的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方式,但是这样的方式还需要我们去更加的完善,去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与探究。因此这是高校学生管理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和学习内容。

一、道德激励的方法

1.需要法

道德激励是激发学生道德需要和情感发展的必要条件。当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一些问题,通过各种措施和心理思考的时候就会有各种积极的道德需要进行头脑意识的支配,从而影响了后期行为的产生。针对高校学生的管理,运用道德激励的问题上,一定要运用好方法。虽然现在许多高校已经意识到了道德激励在学生管理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但是方法都不尽如意。在学生管理中进行道德激励的时候就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变化,根据学生现阶段的开设道德教育课程,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切忌以说教和逼迫的方法,这样会适得其反,学生也会产生逆反心理。这样做对学生的管理也不会有任何帮助作用。

2榜样法

榜样法是最传统,有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高校可以运用一些宣传手段或者身边的真人真事作为例子进行推广学习,以此来激励和带动其他人走进道德意识圈内。现在高校学生普遍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且有独特的哲学思想,对政治观念也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学习上也喜欢自己去探索和发现,不喜欢强制的说教方式获取知识或者行为需要。如果高校管理层要想提高学生的道德氛围,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从而促进学生的管理水平就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可以采用道德演讲的方式,将自己在演讲中的心得体会同身边的人进行分享,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是营造道德气氛,在学生自我管理中实施的重要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二、道德激励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运用的有效策略

1.营造良好的道德激励教育环境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然而这个社会出现了很多违背社会道德伦理是事情。所以我们应该去净化这个社会,给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俗话说的好“如芝兰之室久染其香,入鲍鱼之肆久沾其臭””这句话充分的告诉了我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的重要性,所以道德激励是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最不可缺少的机制之一,是实现学生道德理念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对学生“以人为本”观念的体现。所以,在社会中国家应该起到关键作用,改善社会的不良风气,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改正不良风气,使道德机制占到主导作用,把负面的影响逐渐的消除掉或最大限度的降低,让道德激励在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实施和验证。

2.完善道德激励机制,促进学生自我道德实践的热情

道德激励机制不仅仅光靠高校的教育约束力,也需要自身的自觉性。而这种自觉性需要一个契机。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良好的道德兴趣对提高个人的道德素质的提升起到关键的作用,道德激励的最终目的就是让高校学生参与到现实社会的体系中去感受社会带来的氛围提高教育道德。培养他们的人格,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操,使他们更好的完成自我,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和特点,实现人生的自我完善。为了加快实施和营造良好的道德激励教育环境,高校方面应该大力开展道德教育课堂或知识讲座,快速的提高高校学生的道德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学生的学习和自我学习的结果反馈不断的完善道德激励机制,将不好和不适合的制度尽量的完善和去除。在探索中构建一个“多层次结构和全方位建设”的道德激励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高校学生的道德能力。

3.加强以人为本道德观念的深入

道德激励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通过对教育和道德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出品学兼优,高素质、高文化、高品质的优秀社会人才和新型化人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道德激励的真正意义,才能最终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高校时期的学生思想生理都达到了成熟阶段,对自我人格的独立和自我满足欲望很强,所以在加强其对道德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才能为道德激励的实施做进一步的推进。

结束语:道德激励是提高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手段,道德激励实施的好坏,直接影响了高校的管理水平,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道德素质。因此,加强道德激励在学生管理中的学习是高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点实施的内容。只有学生的道德水平得到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满足,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也才会更加的有效。

参考文献:

[1]芦志强.浅论道德激励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管理实务.2013(5).

[2]李慧玲.探析高校学生管理中道德激励的运用[J].道德教育与发展.2012(7).

[3]蒙秋明.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2011(03).

作者:周绍萍

道德激励学生管理论文 篇2:

对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探讨

摘 要: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宗旨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服务,也是高校开展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使得高校教学的形势异常严峻,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随之迎来全新的挑战。学生作为高校的主体,必须积极地参与学生管理工作,以创新和发展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本文就高校学生如何参与学生管理工作及其模式略作探讨。

关键词: 高校学生 学生管理工作 以人为本

高校学生管理是高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它主要包括两方面工作:一是学生的日常行为、生活管理,二是学籍信息管理。就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而言,“学生管理”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学生管理指的是“管理学生”,即纯粹的老师管理学生;广义的学生管理是指“管理学生和管理学生管理工作”,涵盖对学生自我管理工作的管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赵平认为:“学生管理工作一般由学生事务和学生事务管理两部分构成,通常用来表示我国高校学生事务或对这些事务的管理活动。”[1]另蔡国春先生将学生管理的基本内涵界定为:“高等学校通过非学术性事务和课外活动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以规范、指导和服务学生,丰富学生校园生活,组成学生发展成才的组织活动。”[2]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能只局限于管理学生,必须依靠学生打破传统的“以师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建立“以人为本”的新型学生管理模式,实现管理和服务的双重结合,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角色作用,从而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高效化,促进高校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一、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基本上是由学生处统一负责协调,各院系设立学生管理工作组,院系的学生管理工作通常由系部党总支书记和思政辅导员组成。受传统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学生管理工作拘泥于条块管理模式,即学生管理模式、活动形式都是由学校提前定制好的,由学生管理部门按部就班地执行,这种管理模式虽然有利于统一思想,统一管理学生事务,但它终究是计划的,有悖于学生管理实际情况,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自由发展。同时,各系部辅导员的配置远远达不到国家1:200的要求,学生处作为学生工作的主管部门不可能对学生工作做到面面俱到,系部学生管理工作组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由于自身工作任务繁重,很少过问学生管理工作。由此学生管理工作很难在现行管理体制下得以顺利开展,这一严峻形势迫切需要学生参与管理工作。另外,学生管理工作不能笼统地认为只要管住学生的“思想”就可以,而是要顺应、发展、借助他们的新思想,从根本上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因为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是“90后”,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批判意识,独立性和差异性突出,他们作为被管理者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主体性。高校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只靠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不够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而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要依靠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实现。因此,必须吸纳高校学生进入学生管理队伍,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支撑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一直停留在单一管理学生的层面上,并且所采取的方法手段具有强制性,凡事严格按照外在的规范制度约束管理学生。即自上而下,由外而内地将外界的标准、规范灌输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个性自由,束缚学生思想道德和智慧的发展。正如柯尔伯格所说:“灌输既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又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在这种管理模式下,老师和学生是绝对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鉴于此,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工作势必会面临巨大的阻力,笔者认为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工作必须首先打破管理思想上的藩篱,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与此同时学校应该为他们构建以下理念平台,才能期望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同时不断发展和完善自我。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专门管理和服务学生的工作,是一项针对于人的服务工作,其难度和困难可想而知,一定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性和人文关怀的重要性。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努力构建一种师生平等、人人平等的服务平台,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从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才能把目光清醒地投注于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努力改变被工作异化的状态,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主体性,并与他人一起共同营建一种和谐共进全面发展的生存状态”[3]。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对于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根本上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实现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充分服务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吸纳更多的学生自觉地参与学生管理工作。

(二)民主、法制的理念

在教育教学领域,民主需要学生的参与,它不应该是一种形式,更应该是一种目的,或者更确切地说应该是一种管理手段。“学生参与学生管理是实现学生权力的一种体现”[4]。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建立在自由平等的基础之上,同时要赋予他们相应的权利与义务。在学生管理中不断强化民主理念,满足学生合理的个人需求与学习发展要求,才能激发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强烈愿望。在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大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要有法制保障,必须依法进行。在具体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尽管学生是管理的主体,但其学生身份造就了其参与学生管理工作的特殊性,所以需要一种法制的理念保障他们的切身利益,强化法制观念就是要切实尊重和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三、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模式探讨

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是大学生自我管理的一种重要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可以得到不断的强化。努力构建好这一自我管理的平台,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使学生具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能力,真正体现大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以人为本、民主法制理念的支撑下,高校学生应以何种形式参与学生管理工作,以下做一简单的探讨。

(一)组建以学生会、各类学生社团为主体的学生管理模式

学生会全称学生委员会,是我国大中院校不可缺少的学生组织部门,是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无偿服务的部门。学生会是学生自我管理和参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最高组织,学生干部是学生管理的核心力量。学生会的主体部门有学习部、精建部、生活部、考评部和社团服务部等,在管理体系的建设中亦可根据实际的需求增设一些部门,或者是给一些部门赋予新的工作内涵,从而不断扩大学生的覆盖面,使更多的学生积极投入学生的自我管理队伍中。相对于学生会而言,学生社团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社团主要是将志趣相投的学生吸纳在一起,在局部范围内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与管理,比如文学社、摄影社等。但不可否认它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一股重要力量。

(二)构建以学生公寓生活服务为主体的学生管理模式

高校学生会主要参与日常的教学自我管理,而高校作为一个庞大的生活社区,后勤管理与服务尤为重要,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够渗入这一领域意义重大。通过组建自律会和楼委会形成宿舍、楼层、公寓等多位一体的学生社区自我管理模式。每间宿舍设立一个宿舍长,每层宿舍楼设立一个层长和两个副层长,每栋楼设两个副楼长(楼长由老师担任),通过这些管理岗位的设置来协助老师管理学生就寝、公寓卫生、维修等,以此保障公寓的安全稳定。同时可与公寓学生社区党支部设置相结合,二者相互协作,共同构成一支独具特色的学生公寓管理服务队。

(三)形成以党团组织为主体的学生管理模式

学生党团组织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覆盖面最广泛,因为大多数学生是团员。鉴于此,可以将学生宿舍、班级和网络作为前沿阵地,以党支部(党员工作站)、团支部为学生基层组织,实行院、系、级三级管理的运行模式。将学生个体视为点,基层党团组织视为线,学生管理工作视为面,形成由点到线再到面的管理模式,系统全面地为学生提供服务。为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可以设立党员、团员形象工程专栏,将优秀学生党员、团员的先进事迹以展报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定期召开党员民主生活会、主体团课等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自我学习与发展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国家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与基础,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是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民主和法制的理念是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工作的精神支柱,也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潜在动力。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工作对于当前高校“行政权力膨胀、学术权力示威和学生权力缺失”[5]的权力结构状况具有一定的调整作用,不仅可以保障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还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自我成才。

参考文献:

[1]赵平.美国高校学生工作[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6.

[2]蔡国春.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概念的界定[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2.

[3]翁文艳.现代教育管理价值观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

[4]修丽娟.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5.

[5]姜传松.论高校的学生权力.理工高教研究,2005,24(6):17.

作者:刘应禄

道德激励学生管理论文 篇3:

制度化与人性化相融合的高职学生管理机制

[摘要]文章首先探讨了高职学生管理制度化与人性化的内涵。然后论述了高职学生管理制度化与人性化管理融合的重要性:高职学生的制度化管理是社会法制化进程的需要,高职学生的人性化管理是實现科学管理的需要,高职学生的制度化与人性化融合管理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践行的需要。最后探讨了制度化与人性化相融合的高职学生管理机制:规章制度的建立必须融入人性化关怀,在进行学生管理时要注意程序执行的合理性,在进行学生管理时要注重教师的服务意识,在进行学生管理时要注重学生自主精神的培养,加强激励手段在学生管理中的运用。

[关键词]制度化 人性化 高职学生管理

[作者简介]赵伦芬(1979- ),女,安徽肥西人,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教育。(广东 中山 528436)张克荣(1976- ),男,安徽肥西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计算机学院党总支书记,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中山 528404)

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而对于高等教育的学生管理来说,也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学生管理所体现的政治至上的教育理念;其次是随着中国法制化进程的加强,学生管理所体现出来的政治化与法律化的倾向;最后则是在新旧世纪之交,学生管理所体现出的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的增强。目前所处的学生管理的第三个阶段,其折射的不仅是学生管理理念的变迁,同时也体现出了学生管理发展的新方向,即制度化与人性化相融合的发展,而这也是中国高职教育管理发展的新方向。

一、高职学生管理制度化与人性化的内涵

中国高等教育的学生管理,诚如上文所言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而正是因为这三个阶段的形成,才促进了学生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为高职学生管理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使得制度化与人性化的融合成为可能。

1.高职学生管理的制度化。制度化的管理是任何一个单位和组织实行管理的基础与根本,如果缺乏这种制度化的管理,对于任何组织而言,都不能有序地运行,其他管理亦成为一句空话。制度化的高职学生管理,其内涵涵盖两个部分的内容:首先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高职学生管理必须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就学生主体的日常行为规范建立规章制度,并按其内容对高职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这里需要特别指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建立,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各种需求,尤其是自我价值实现,如果没有这一元素,则会影响高职学生管理制度的建立。其次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执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除了制度的建立外,必须要按照所建立的制度内容严格执行,进行有效管理。如果不能把制度的内容践行在高职学生管理的各个层面,那么制度化的管理就会是一句空谈,因而必须要将制度的内容践行在管理的过程之中。

2.高职学生管理的人性化。如果说管理的制度化只是管理的最初阶段,而人性化管理,则是对于管理较高的追求,是一种管理新理念的体现。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输入大量的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高职学生作为专业技能的学习者,很多时间和精力都用于实习、实训等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中,文化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主观上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这使得高职学生管理必须体现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如果不能践行“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就不是人性化管理。

高职学生管理的人性化,其内涵涵盖了两个部分的内容:首先是“以人为本”,保障人的需求。高职学生管理的人性化不仅在于关注学生的行为要符合管理的制度,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践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其次是以情为上,提高人的工作效率。高职学生相对于社会人来讲情感更加丰富,也更为脆弱和敏感,这就需要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注重情感的力量,以情为上。一个情字,是感化人的春风,是团结人的纽带,也是高职学生管理人性化最生动的体现。在管理过程中,以情感人,以情为上,同样也会提高工作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高职学生管理制度化与人性化管理融合的重要性

在高职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将制度化与人性化管理相融合是势在必行的,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人性化管理要以制度化管理为基础,而制度化管理又为人性化管理提供了保障和支撑。只有两者融合,才能提高高职学生管理的有效性,才能符合高职学生发展的需要,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1.高职学生的制度化管理是社会法制化进程的需要。制度是组织和单位能够进行正常管理的需要,没有制度的形成,就不能有规范的操作,也不能有章可循。正因如此,高职学生管理,必须进行制度化的管理。将高职学生管理置于社会管理之中,其制度规章,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是法律法规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将高职学生管理诉诸社会模式之中,那么学校就成为社会的一个缩影,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其今后的生活,也不过是一个放大的校园。有鉴于此,对于高职学生的管理必须制度化,只有制度化的管理,才能使得高职学生在今后的社会之中,在法律的范围之内有所为、有所不为。中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中国法制化正在步入正规化阶段,而高职学生的制度化管理,不仅强调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还更加侧重按照所建立的规章制度内容严格执行。制度化管理下的高职学生内心有着法律的底线,学成之后,必将会回归到社会之中,成为社会建设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主力军和社会法制化进程的积极参与者。将高职学生管理放在制度化管理模式中,为高职学生在将来的社会发展中自觉接受法律法规的影响与约束奠定基础,这不仅是为了高职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为了社会法制化进程的需要。

2.高职学生的人性化管理是实现科学管理的需要。高职学生的人性化管理充满了魅力与魔力,它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透过对学生的情感关怀,最大限度地去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让学生敞开心扉。而这种关怀又成为连接学校管理者与学生的情感纽带,也是实现高职院校科学管理的需要。高职学生管理的重要特色就是人性化管理。高职学生管理的人性化,是实现科学管理的重要途径。高职学生管理的实践,正是在科学管理和人性化管理之间寻找准确的、恰当的契合点。人性化管理,是高职学生管理理念发展的趋势,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实现科学管理的需要。

3.高职学生的制度化与人性化融合管理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践行的需要。著名的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最早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而这个理念直到20世纪初才由罗素引入到教育理念之中,到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随着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建立,“以人为本”成为人尽皆知的理念。中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高职教育不断发展壮大,已占据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其教育理念也在逐步地更新。经过中国高职教育不停地探索与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成为我国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高职教育的学生管理必须是对高职教育理念的践行,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化与人性化相融合的高职学生管理,是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最真实、最全面的践行。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促进高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才能有利于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才能促进高职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进而才能提高高职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和创造能力。“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引领高职教育不断走向辉煌的动力源泉。

综上所述,制度化与人性化相融合的管理,是当前高职学生管理最为有效的形式之一。制度化与人性化相融合的高职学生管理,有利于培养遵循规章制度、秉承法律底线的高职人才,有助于推动中国的法制化进程。同时,又可以避免单纯依靠制度约束带来的弊端,增加对高职学生主体的人文关怀。

三、制度化与人性化相融合的高职学生管理机制

高职学生管理的制度化与人性化的融合,是高职学生管理机制的一个发展趋势。

1.规章制度的建立必须融入人性化关怀。要实现高职学生管理的制度化与人性化的融合,就必须在规章制度建立的过程中融入人性化的关怀,做到制度化与人性化的统一。我国目前的高职学生管理,其制度化的管理基本上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实施,高职学生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也全面制定,但是规章制度的内容往往与学生的名誉、学位学籍等相关因素结合在一起,对其社会评价、就业和劳动报酬等产生较大的影响,而在一定程度上,高职学生管理制度内容的制定还欠缺人性化的考虑。例如,高职学生管理中的规章制度,极为关注高职学生的义务,而对高职学生的权利关注较少。要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就需要在高职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建立的过程中充分加入人性化的内容:首先,必须建立学生申诉制度。当前的高职学生管理主要关注的是高职院校的利益,而不注重学生的权益,这显然是不够的。高职院校必须对处理学生之后的情况进行考虑,建立相关的申诉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依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查和处理,对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处理应做到其冤有渠道申诉,从而充分维护学生的权益,进而维护高职院校的稳定。其次,必须建立校内仲裁制度。为了充分维护学生的权益,防止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部门或教学单位在工作过程中出现侵犯学生权益的现象,必须建立起校内仲裁制度,组成由高职教师和学生为代表的临时仲裁员,他们共同对校内的行政、教学失当行为进行审查。

2.在进行学生管理时要注意程序执行的合理性。良好的规章制度建立之后,在执行的过程中,必须进行人性化管理,必须保证其程序执行的合理性。高职学生管理过程中的程序执行,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处分方面。在学生违纪违规行为发生后,要第一时间对涉事学生和事件经过展开细致的调查,全面收集对学生进行处理的依据,并要将处理的决定及时告诉涉事学生及其家长。如果涉事学生对处理结果存在异议,可以在规定时期内进行申诉。高职院校给予学生陈述与申辩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使高职院校与学生之间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并且能够及时解答学生的相关疑问和梳理学生的不满之处,使得学生对处理的结果心服口服。此外,还可以有效纠正处理不当行为,避免程序的硬性执行所导致的高职学生管理中出现的治标不治本的情况。为了更加合理地制定处分决定,必须履行相应的听证与取证程序,必须有高职学生和教师代表参加,并且就其相关情况进行讨论,从而使得学生即使受到相应的处罚,也能感受到对其的充分尊重。

3.在进行学生管理时要注重教师的服务意识。“以人为本”是现代高职最为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在现代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应该转变成一种服务单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将不再会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学生应该占据教育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树立较强的服务意识。这就要求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学生与教师的依附关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服务。因而,在进行高职学生管理时要注重教师的服务意识,教师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要为学生的个性化与全面发展做好服务工作,创造有利的情景与条件。

4.在进行学生管理时要注重学生自主精神的培养。“教育是一个最具价值,最有人性并最富有人文关怀的平台,有助于个人成就自我。”这是著名的美国教授安德鲁·阿伯特在芝加哥大学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大学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最为关键的时期,高职阶段是高职生进行自我抉择与自我分辨的最为重要的时期。有效进行高职学生管理,一定要极为注重这个时间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并且要培养出学生的自主精神,这其中涵盖了学生对于心理和生理的自我认识、自我感受和自我理解,而这将会成为学生最为宝贵的财富。因而,高职学生管理,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思考,从中体会、归纳做人做事的态度、观念、方法,从而实现更好的自我管理,并且将思想道德转化为稳定而自觉的行为,最终走向成功。

5.加强激励手段在学生管理中的运用。激励手段的运用也是人性化管理和制度化管理相融合的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人的需求,不仅仅包括生理需求,还包括安全需求、社交需求等精神需求。高职学生的成长,本身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因而这对于高职学生管理来说,必须要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来提高学生管理的整体目标。而这个激励手段在高职学生管理中的运用也不是单方面的: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应该注意其学习与纪律形成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使学生管理的各项激励活动有效开展、有制度可依循,为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的良性发展提供激励制度保障;对于高职教师来说,注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高职学生的服务,加强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与照顾,从而使得高职学生能够充分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形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向凯.高校学生管理中实施“人性化”管理理念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2(36).

[2]赵玉玲.浅谈高校学生管理的制度化与人性化[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6(9).

[3]孙志林.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与人性化的理性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7(4).

[4]潘锦全,张坚强,朱益飞.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与人性化的双重价值取向[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3).

作者:赵伦芬 张克荣

上一篇:现代桥梁结构设计论文下一篇:高中入团申请书(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