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生物科学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为提高课程的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对探索性实验教学在《药用植物组培快繁技术》课程中的应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探索性实验教学激发了高职学院学生的学习、探索的热情和研究潜能,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提升了操作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医学院校生物科学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医学院校生物科学论文 篇1:

生物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的一些体会

摘 要:列举了生物技术专业建设中出现的部分问题,如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等方面的问题,并探讨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和解决办法。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 课程设置 改革

我校生物技术专业从1999年开始招生,迄今已经连续招生13届,已毕业9届。这期间,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等有关要求,结合培养目标、教学资源和毕业生去向等具体情况,每3年对培养方案进行一次修改,发现突出问题,随时解决。总体来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毕业生就业率100%,每届有30%~50%的学生考取研究生,其中50%左右被一流重点大学录取。其余毕业生全部就业,大部分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好评。

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现就比较突出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方面问题,谈一些体会和看法。

1 课程设置

由于我们是医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定位是医药特色,同时也为了充分利用我校的医药方面的师资、实验室等资源,所以开办之初,医药类的课程比较多,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医学基础课程、临床课程和专业课程等5大板块,总课程达到63门。开设课程太多,学生课堂学习负担重。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出发点是好的,尽量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但是具体操作中,就出现了很多具体情况,突出问题是存在因人设课、设人情课等。比如有些教研室老师位居领导岗位,或者威望高、得罪不起等,他们认为其所在教研室的某些课程很重要,不得不设置相关的课程,而且这类课程的课时还不能少,在后续的改革和调整中难度一直很大。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采取各种对应方法,逐步进行改革。定期召开任课老师和学生座谈会,请他们根据教学和学习实践,提意见、谈看法、拿建议。根据各种不同问题,采取具体的不同措施来解决。逐步完善课程体系,将所有课程进行有机整合,该删减的删减,该重组的重组,该增设的增设,课程总门数从63门,先后整合到45门和38门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3个板块。

2 授课内容

虽然在课程设置上充分照顾到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前沿性等,但在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授课内容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有些课程之间衔接不上,覆盖不完全,但是有些课程之间又存在重复,比如一些常见的、基本的、热点知识,很多课程的任课老师只要搭上边的都要讲一讲。

公共基础课中,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缺乏新意,教学方法陈旧;英语课教学缺乏个性,不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及其已有的英语基础,基本全部要求参加课堂学习和考试,而培养学生听力、口语和专业英语等日常和学术交流有关能力方面不足。造成学生厌倦,毫无学习积极性,只能靠点名和严格的考试强制学生到课和死记硬背,占用大量的教学时间和学习时间。

我们的做法是充分发挥各级组织、学术管理机构和教学督导组的管理和监督作用,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通过听课、检查、评比和奖惩等方法,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组织学生评教,并将学生评教结果纳入对教师奖金、职称晋升等有关的评估体系。

加强各教研室和各课程任课老师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及时修订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有关课程之间既不重复又能保证自然衔接,鼓励授课老师结合自己科研等工作,适当介绍专业最新进展、自己的科研体会和科研成就。

3 实验教学

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很重要,这就要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不少课程的实验教学相当薄弱,有的是实验室和仪器设备不足,有的是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有的是任课老师实验操作不熟练,甚至一些刚进校的、没有教学经验和经历、本身没做过实验的老师被安排带教实验课,根本不能胜任实验教学工作。

这就造成一些实验课实行大班制,几十个人一哄而上,大部分人没有动手机会;实验室和时间没保障,见缝插针,随意安排在周末或晚上;实验结果或有或无,毫无重复性可言等问题。

我们的做法是确保学生在掌握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理论知识基础上,以增强学生实验动手能力为目标,构建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整合实验教学资源,加强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建立了形态学、技能学、微生物免疫学和专业实验教学中心,使学生能充分利用教学和科研资源,掌握实验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安排有实践经验的老师指导实验课,对实验课任课老师的要求不能低于理论课的标准,任课老师不仅有熟练的实验技能,还要有很强的科研和科技开发能力;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将有关实验课程进行有机组合,开设综合性、设计性、系列化的专题实验;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在主要专业课程开设了以问题为中心的实验,教师设计具有研究性的、探索性的或未确定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实践、直至做出总结和报告;有条件的开展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将科研工作或科研成果提炼引入实验教学,设计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就对任课教师提出较高要求,对没有合适老师任课的某些课程,暂时从外校聘请老师授课,但主要是安排进人计划和培训计划,逐步引进或培养合适的师资。

4 办学规模和培养方向

我校的生物技术专业规模较小,一直是每年招生60人,分两个小班,不分培养方向。随着科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较大,深感当初的招生计划比较保守,同时专业规模太小对专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限制,所以从今年起,招生规模扩大为90人。根据发展情况,将来的规模可能进一步扩大。初步设想根据社会对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将生物技术专业分为几个培养方向,课程设置方面,在现有课程体系基础上,各培养方向通用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两个板块,每个培养方向建立各自的专业课程板块。

以上是我们在生物技术专业建设中,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方面遇到的一些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做法。事物是矛盾的,老问题解决了,新问题不断出现。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改革创新,不断学习,总结经验,办好生物技术专业,努力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莉,吴守伟,韩力,等.医学院校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9,9(8):1053~1055.

[2] 白玲,廖锦锋,马春涛,等.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13~14.

[3] 薛绍礼,王怡,宗琴珍,等.医药生物技术专业综合实验课程的研究与实践[J].药学教育,2006,22(1):40~42.

作者:薛绍礼 白亮亮 周胤

医学院校生物科学论文 篇2:

探索性实验教学在高职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为提高课程的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对探索性实验教学在《药用植物组培快繁技术》课程中的应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探索性实验教学激发了高职学院学生的学习、探索的热情和研究潜能,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提升了操作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 键 词] 探索性实验教学;药用植物组培快繁;创新教育

中药生产的源头在于种苗,种苗优劣直接影响产业的发展。利用组培快繁技术培育中药种苗是中药规范化栽培(GAP)的重要手段[1],而《药用植物组培快繁技术》是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对药用植物进行快速繁殖的综合性应用技术课程,是中药生产与加工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药用植物组织培养的专业知识和组培快繁技术,为毕业后从事中药育苗行业的工作奠定基础。该课程的专业实践性很强,实验教学对学生理解专业理论知识、实操技能和适应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较高。

我国高校传统的实验教学大多以理论教学为依托设置实验内容,实验教学的定位是验证和巩固课堂理论教学内容[2],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动手积极性不高,甚至编造实验结果、根据理论推断来完成实验报告。这样的实验不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性实验是以科学的观点和方法针对某项课题有关的未知(或未全知)问题开展实验研究的一种开放式教学实验[3]。在探索性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的设计思路、方法、步骤都是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和相互探讨得出,并在实验结束后对实验所得数据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4]。为了提高本课程的实验教学质量,授课教师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校的实践教学条件,对探索性实验教学在本课程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尝试在传统验证性的实验内容中融入探索实验的元素,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结合专业特点,精选实验教学内容

植物组织培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研究内容本身充满趣味和奥秘,学生在初学时兴致勃勃,但如果总是重复性操作,学生的兴趣就会消退。因此,我们首先精选实验教学的内容。因为植物组织培养的实验结果受培养基成分、激素种类和浓度、培养温度等各种因子的综合影响,我们就把这些影响因子作为学生探索研究的对象。此外,利用前一实验的结果作为下一个实验的材料,前面实验没做好就有可能影响后面的实验。这一举措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实验课的学习。其次,在实验材料上,我们在本校药用植物园保存的南方药用植物(包括未有研究报道过的)中筛选,根据预实验的结果确定学生初代培养实验的材料,后续的实验就以培养获得的无菌体系为材料进行。

经过精选教学内容,学生在有限的实验课时内对药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全过程进行完整的实践操作,不仅提升了教学效果,并且通过整个学期观察自己培养的植物材料生长过程,学生普遍学习兴趣高涨,在实践中获得了成就感和专业自豪感。

二、弹性实验设计,鼓励学生探索

验证性实验教学一般都是教师给出实验方案,在方案中规定了详细的实验步骤和严格的实验条件参数,学生按部就班地操作。我们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在实验方案中对部分实验条件做了弹性处理,设置一个范围或者几个梯度参数,让学生自行选择,然后将实验结果共享。例如,在初代培养中,对野荞麦外植体消毒这一环节,我们给学生提供3种消毒剂:75%的乙醇溶液、0.1%的次氯酸钠溶液和5%的“滴露”消毒液,实验指导规定浸泡外植体的时间为8~15分钟,每个学生可以选择用1种消毒剂或者2种消毒剂,消毒时间可以选择8分钟、10分钟、12分钟或15分钟,这样,在4人一组的实验中,就可以有几个不同条件的组合,其实验的结果有可能不同。这样的弹性设计,因为结果的未知性和不确定性,就像一次小型的研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和探索欲望。实验前,小组内的学生互相讨论、确定各自的实验条件,互不重复;实验中,每个人按自己的条件操作并做好实验记录。一周后,大家一起观察污染情况,同一小组的学生将各自的实验结果放在一起分析、讨论。由于学生都带着尝试、探索的心理开展实验,因而大家对实验的结果也会格外关注,小组内、小组间的学生经常互相交流、分享经验。

三、改革实验评价体系,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研究潜力

客观公正、真实有效的考核和评价体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也能促进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实验评价一般包括学习态度(包括出勤情况、课堂纪律等)、操作技能(包括操作的正确性、熟练程度等)和实验报告三个方面。其中,学生最容易忽视的就是实验报告的写作,在一些课程甚至有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因此,我们制定了多元化的实验评价体系,综合考核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创新能力、操作技能、实验结果分析能力及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力。对实验报告写作的要求首先就是“真实记录”,即实验报告中所写的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结果都是自己实际操作、实际观察到的真实情况。在科学研究中,确保实验记录的真实性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对实验工作者的基本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虽然不是科研工作者,但学生毕业后在岗位上的工作成效与其实际操作有密切联系,真实的记录对成功经验的总结和失败原因的查找分析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高职学生应该从在校的实验、实训开始培养认真、诚实的工作态度和唯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不能为了拿好成绩或者是迎合某些“权威”观点而弄虚作假。

为培养学生重视实验报告写作真实性的习惯,我们除了在实验开始时对学生强调实验报告的真实性外,对实验报告的评分方法也做了改革,不单纯以实验结果的好坏来评分,而是综合考核学生的操作、观察、综合分析能力。例如,在“外植体消毒”这一实验中,学生按自己设计的实验条件去操作,一周后观察结果,发现污染率很高,甚至达到了100%,但学生在实验报告中记录自己真实的实验操作过程,包括使用消毒剂的浓度和处理时间、无菌水洗涤的次数等,并且在记录实验结果后还对实验失败的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这样的实验报告也可以评为“优”。因为污染率高、实验失败不是由于其违规操作造成的,而是与实验方案中选用的消毒剂及浓度、时间等条件不合适有关,在这种初次探索实验中,实验方案能保证完全成功的几率很低,学生只要掌握了实验方法,根据此次实验的结果调整方案,在后续实验中就有希望获得成功。因此,我们认为,这样的实验虽然没有取得期望的结果,但学生通过实验已经学会了研究方法、掌握了操作技能,并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总结能力,这样的实验报告是值得肯定的。采取这一举措后,学生都能认真记录实验过程、结果,观察和分析能力都得到了提升,促进了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

四、训练独立操作,强调团队合作

本课程实验以4人为一组进行,小组内既有个人独立操作,又有组员协作完成的工作,因此,要求学生在实验的培养瓶外做标记时,除了要写自己的学号外,还要写组号,以便于查找、分析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因为一个小组的学生使用的是同一张超净工作台和同一套接种器具、同一批培养基,材料在培养室里的同一区域培养。在一些实验中,小组内的4名同学会采用不同的条件进行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大家共同观察、讨论,这样的共享方式,不仅在有限的实验课时间里充分利用了有限的资源,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探索精神。

五、产学研紧密结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常会对某种药用植物组培感兴趣并有尝试研究的想法,教师会对学生科研热情给予鼓励,并给予技术和实验条件方面的支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部分工作,尤其是与企业的横向合作中涉及的植物组培工作,如配制培养基、扩繁、练苗及移栽等。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在课余做些科研辅助工作,不仅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创新精神,激发了研究潜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有6名学生组成的团队申报的“道地南药春砂仁优质种苗快繁技术”项目获得了“2017年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攀登计划专项资金)”的立项。专业学习和科研、生产的紧密结合,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使学生对行业先进的设备及技术也有更直接的了解,为毕业后从事相应岗位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六、结语

2015年6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需要,并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体系中”。高职院校作為高校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基地。近年来,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家领导人对我国的职业教育作出了重要指示,“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职业教育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我们认为,探求知识、钻研技术的精神是行业发展、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面向行业生产一线岗位,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将直接影响行业的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要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这种融合,实质上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引入专业教育中[5]。我们认为,在实验课教学中融入探索性元素,就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性实验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研究潜力,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和坚忍不拔、勇于创新的精神,求知、求真的科研精神和工作态度。尽管我们在《药用植物组培快繁技术》实验教学中所进行的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探索性实验,但就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来说,是有效的途径,与“协同创新”等现代职教理念是完美契合的。

参考文献:

[1]王书林.中药材GAP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徐瑞雪,杨萍萍,李建亮,等.探索性实验教学在兽药制剂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7):72-74.

[3]孟庆繁,逯家辉,王贞佐.探索性实验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1):85-88.

[4]唐宝定,赵莉,吴守伟.关于医学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开设《探索性实验》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院报,2012,33(9):1207-1209.

[5]石朋飞.内涵式发展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9):204-207.

作者:莫小路

医学院校生物科学论文 篇3:

高等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设置的思考

摘 要:目前,高等医学院校越来越注重人文教育,但在人文课程的设置上却存在诸多问题。该文首先探讨高等医学院校在人文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同时为医学专业提供有针对性的人文课程设置方案。

关键词:高等医学院校 人文课程 设置 思考

据全国调查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学生甚至教师只有不到50%真正了解医学人文这一概念,其余人群则对其的意义完全模糊不清,这也折射出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在人文教育上的不到位。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必须重视人文教育,并优化、创新人文课程设置。

1 高等医学院校人文课程体系的基本构建原则

对高等医学院校而言,基于医学人文教育目标的考虑必须以学校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为起点,在教学模式的可操作空间中多下功夫,集合多种人文教育要素来明确自身教育教学定位,也就是从高等医学院校的实际状况出发,确立以下4点基本指导原则。

1.1 全球性原则

全球性原则就是以全球医学教育为基本要求参照指标,明确对高等医学院校医学教育子系统即人文课程系统的建立。在这一系统中,首先要明确它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了人文知识与技能承载度;其次厘清它的教育内容包括了人文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以及通识教育。这些教育内容存在目标联系但差异性也很大,在这里,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主体课程,而要以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为主,并适当加入鲜明的人文知识承载度课程作为教学体系衔接,确保人文教育的实效性。

1.2 基础性原则

基础性原则主要侧重的是高等医学院校教育的人文知识普及,其中通识教育也是我国必须树立起的经典教学范畴。在这一点上有关通识教育专家就指出,不要将通识课程设计为概论式或仅仅普及理论的系统知识课程,而是应该深入实践它,将通识教育从形式思维教育发展成一种实质思维教育,这也是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在人文教育普及上需要学习欧美国家的地方。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在人文教育方面起步较晚,所以尚不成熟的地方依然很多,尤其是在人文教育这种抽象教育教学中只注重对知识的一味灌输,而缺少深度实践引导,所以通过恰当的理论实践相结合方式来感悟和巩固人文教育,从而实现对人文知识的升华。

1.3 整合性与交叉性原则

在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专业教学中普及人文基础必须要首先适当整理课程目标,优先将历史、哲学、通识等知识与医学知识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综合属性的人文课程。就比如说对《中华文明史》在《医学人文概论》课程中的融合,这其中就涉及到了经济学、伦理学、法学、社会学等等科学思维理论。因此,可以说在医学专业中整合交叉了若干学科理论,这也让医学教育所能辐射的范围更广,内容体系也会更加丰富。

1.4 系统性原则

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专业人文课程一定要从细节中反映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联系,从而体现出人文知识融合于医学教学的连贯性和关联性。从人文基础知识反映医学技能,形成循序渐进的教育层次,也就是从基础到专业、从理论到实践的教育过程。

基于系统性原则的人文课程体系首先要针对高等医学院校学生设置具有普适性的人文核心课程,例如: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基础性课程,这些课程都是为了学生能够入门人文教育而存在的,它们非常适用于低年级学生,同时也能培养他们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它是人文意识形成的最初基础,是医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次是设置医学人文基础课程,在这里要实现多学科、多文化的交叉,融会贯通形成综合性课程,例如《医学哲学》《医学与文学》等等人文主题相对鲜明,并强调学生学习医学中培养人文品性的课程类目。最后是设置医学临床教育相关联的人文素质课程,比如《医学社会学》《临床沟通技巧》《医患关系通识》。这些课程比较适用于已经开始临床实习的高年级学生,它们都是从医学人文理论的角度来实现学生从理论到实习操作教学的过渡。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程度医学临床实操技能的同时,也帮助他们在实习中懂得社会环境保护、人情关怀等等人文理念。

2 高等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创新设置方案

在高等医学院校设置人文课程,其关键一在于创新,二在于能够合理融入学校教学体系,帮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提高。该文简单介绍两种人文课程设置方案,以供参考。

2.1 对“医学人文学”课程的设置

在高等医学院校设置人文课程必须凸显横向的关联性,呈现出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原则,融会贯通。同时也要强调纵向的序贯性,从学生刚一入学到毕业整个高等教育阶段都要设置对应他们年龄与能力的科目教育内容,延续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理论实践作用。最后就是突出实用性,例如:在哈佛医学院就开设了基于生物科学研究的“社会学研究”专题课程,它主要讨论新生物技术在所面临社会伦理境遇下的医学临床问题,这其中就涉及到诸如社会心理学、性心理学、心理病理学在内的诸多跨学科知识,并且深刻讨论了美国社会由社会、心理因素所导致的青少年毒品上瘾、枪击、自杀等等负面社会现象。

“医学人文学”课程的开设就是要达成上述的3种教育功能属性,它希望培养以学生的情境分析能力和反思能力。在课程中,教师提出相关医学问题并结合学生的生活、人文环境,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人之为人的价值观、文化观、教育观等问题,并明确课程中所倡导的四个相互依存关系。

第一,它培养学生的情境分析能力;第二,它鼓励发展学生的自我判断能力和表达能力;第三,它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第四,它以改善医患关系为最终目标,实现日常医疗教学与前3个目标的有机结合。所以具体来说,该课程主要包含4门研讨必修课程:针对医疗咨询问题的初级研讨课程、针对历史、文学等人文要素的人类文学文献理论研究课程、对濒死病人的医患关系人文关怀课程以及病人心理研究课程。4门课程的时间均为8学时,其目标就是实现切实可行的医学人文教育,希望帮助学生解决在医学专业学习中所面临的人文问题,明确临床实习中所要遵循的人文规律。

2.2 对“医患与社会”课程的设置

“医患与社会”所阐述的是医生、病人与社会三者的关系,该课程是具有综合性与开放性的课程,它的设计教学对象就是初入学校的一二年级学生,是典型的医学人文教育入门课程。它的目标是发展医生基于病人相关的各种技能,为医生建立与病人之间的良好医患关系。

该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了伦理学、行为医学、预防医学和沟通技巧,它所探讨的内容还延伸到了患者的疼痛处理甚至家庭暴力等实质性问题。它的教学方式主要包括了小组研讨模式、临床带教引导模式以及标准化病人互动模式,都是互动性极强的单元式课程,教师会运用制定的教学材料为学生分组并分配教学任务,实现单元教学专题研讨,让学生以团队形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而在课上,教师会给出最终的课程评价,其所评价的内容就包括了日常测试、论文、讲座讨论结果以及科研项目研究成果报告等等,所有考评方式都是对学生医学技术能力与人文知识能力的测评,而并不针对学生的理论与条文记忆。

3 结语

在医学课程中设置人文课程本身就是对医学专业教育的再思考过程,它的跨学科、跨知识特性让医学教育改革拥有了新的方向。就目前来看,现有的探索与实践已经为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并积累了一定经验。作为未来医学领域发展所必须实现的综合性教育工程,医学人文教育也会跨越更多学科,形成体系更加强大、内容更加丰富的教育组织模式,为培养综合型医学人才而发光发热。

参考文献

[1] 李凯军,崔荣军,胡江平,等.新形势下医学人文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3,26(3):89-90,94.

[2] 燕娟,陈晓阳.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设置探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9):48-49.

[3] 李秀宁,高超,刘翰楠,等.国内外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5,5(17):68-70.

作者:郭琳琳

上一篇:工程师竞聘演讲稿(3篇)下一篇:科学教学计划(通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