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价值论分析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金融危机的爆发,经济不断的货币化、虚拟化,使得金融创新映入眼帘,金融创新给社会、经济市场带来的影响是正是负,都只能由时间来证明。本文从金融创新出发,引入《资本论》中的劳动价值论观念,着重从资本价值增值分析金融创新,也提出了金融创新的不足以及需要改进的方面,以实现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劳动价值论分析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劳动价值论分析论文 篇1:

劳动价值论视角下的信息商品及其劳动分析

(广西大学商学院,南宁530004)

摘要:信息科学技术革命浪潮不仅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信息商品,劳动创造价值的形式也发生巨大变化。概述了信息商品及其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主要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派生出来的新现象:创造信息商品价值的劳动具有不确定性;规范信息商品的实现过程成为信息产业发展中亟须解决的问题;信息服务业的劳动创造价值问题。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 信息商品 信息产业的劳动 信息服务业的劳动

现代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种种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信息在经济活动中发挥商品作用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大幅度地扩展了信息交流的规模,推动了信息商品化的深度和广度,确立了信息商品的坚实地位。同时,在信息社会背景下人类劳动也发生着显著变化。马克思所处的是蒸汽机时代,我们正在迎来信息社会,面对社会经济与人类劳动在当代发生的种种变化,必须升华和发展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架起一座劳动价值论通向当今时代的桥梁。

一、信息商品概述

(一)信息商品的特性

信息商品是指用来交换的信息产品,是人们通过搜集、加工、传递和存储所形成的,并用来交换的信息。信息商品同其他商品相比较,既具有一般商品的共性特征,又有其个性特征。信息商品的共性特征为:信息商品同其他物质商品一样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信息商品同其他物质商品一样,其使用价值和价值都要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信息商品同其他商品一样,交换活动必须遵循价值规律。而信息商品的个性特征为:

1.非物质性和独立性

信息商品包含的信息内容是负载于某种物质载体上的,与普通商品相比,信息商品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表现非物质的信息功能。 信息商品的非物质性与任何信息都具有物质载体并不矛盾。没有物质载体,信息就不能存在,更无法传递和存储,但信息商品一旦生产出来,就可以在大范围内交换流通,而其物质载体可以不随之移动,即内容相对于物质载体的独立性。

2.知识性和独创性

作为商品的信息,是一种知识性、科技性、专业性很强的劳动产品。知识和技术含量极高,在它的生产过程中,以科学技术成果知识为原料,由智力型的劳动者加工处理而成,其实质表现为动态性知识形态。此外,一旦某种信息商品生产出来,就会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任何信息机构就不可能再开发基于相同内容的信息商品,也就是指信息商品开发的一次性,非重复性。

3.固定性

任何信息商品的生产都首先包括其知识内容的生产,这是复杂智力劳动的结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是巨大的。这一成本并不会随着购买或消费它的人数的变化而变化。

(二)信息商品的二因素

1信息商品的使用价值

信息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信息商品的有用性。需要指出的是,信息商品的使用价值仅仅指信息商品载体中所含信息的使用价值,而并不包含载体本身的使用价值,也不因载体的改变而改变。但是信息商品又不能脱离载体而独立存在,其使用价值和载体既分离又依赖。这表明,信息商品这种特殊的商品,其使用价值具有自己独有的特征。

(1)共享性。同一信息可以为同一人或不同的人共同使用或重复多次使用,可以大量复制,而其获得的效用既不会被分割,也不会被削弱。即信息商品出售后在满足买方需要的同时仍能满足卖方对它的需求。信息商品在“消费”过程中并不会消失,还可能被加工成新的信息商品,因而具有共享性。

(2)间接性。信息商品并不能立即独立地给使用者带来直接的利益,其使用价值的实现必须与使用者的智力劳动相结合,有一个再认识、再创造的过程。信息商品使用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使用者的智力劳动,所以信息商品使用价值的实现具有间接性。

(3)保存性。时间的推移与信息的重复使用都不会使信息的内容有所损耗。这样,在信息生产中,注重的是信息的内容而不是形式。无论怎样转移,信息内容都不会被消灭,也不会失去原来的使用价值。

(4)时效性。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知识水平的提高,某一特定的信息商品的使用价值会逐渐消失。尽管信息商品的使用是无消耗的,不会因使用损失其载体上的信息,但是载体上的信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成为过时或无用的信息。

2.信息商品的价值

信息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信息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信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信息商品的生产者与需求者之间的联系,亦即它们之间交换劳动的关系。

信息商品的价值构成可用公式表示为:

W=C1+C2+V1+V2+M

式中,W为信息商品价值;

C1是物化劳动中物质消耗的价值,同时也包括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追加的物质消耗的价值;

C2是物化劳动中信息消耗的价值,同样包括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追加的信息消耗的价值,而这部分的信息材料不一定是一次性转移的,其大小取决于信息材料卖方让渡的使用价值及其所承担的价值大小还有信息材料的时效性等;

V1和V2是劳动者的活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其中包含劳动者所支出的体力劳动V1部分,还有他们所支出的具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部分,用V2表示,但其具体衡量具有一定困难。在信息研究开发中,生产者通过消耗自己的体力和智力,通过复杂的综合过程,使原始信息加工成一次、二次信息,成为使用价值和新增价值的双重体,一般情况下,V2部分的价值量远远大于V1部分的价值量;

M是信息劳动者为社会所创造的巨大效益和价值,它是指信息商品带去的除去成本以外的价值量,它体现在信息商品的需求与利用之中。M是远远大于C+V部分的一块巨大价值,这就是信息商品价值区别于其它非知识性的物质商品的基本特征之一。

(三)信息商品的价值量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大部分信息商品生产中存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已得到公认。专利、技术秘密类信息商品生产中是否存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回答也是肯定的。首先,这类信息商品的生产虽然具备唯一性、独创性,但生产的工步、工序不具备唯一性,如绘图、安装测试等都能寻求到平均化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次,“现有的正常生产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个别劳动时间作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合理性。同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商品的交换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包含两种含义: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单位产品平均必要劳动时间,第二种含义是部门产品必要劳动时间。在简单商品生产阶段;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信息商品的生产是在发达商品生产阶段产生的,决定信息商品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主要因素是部门产品必要劳动时间,而部门产品必要劳动时间是在不同部门生产的商品的交换中形成的。因此,企图以单一信息商品生产的劳动时间为基准而不考虑交换这个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形成的过程,是不现实的。据此,商品的价值将受这些个别价值的影响。一般来说,在某个生产部门内占很大份额的商品的生产条件,就是社会正常的或平均的生产条件,本部门商品的社会价值由这种生产条件下的个别价值决定。严格地说,不论在不同生产条件下生产的商品数量在商品总量中占多大比例,某部门商品的社会价值等于按不同生产条件生产的商品个别价值的加权平均数。结合专利、技术秘密类信息商品,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由研制、开发过程中各个工步、工序的平均化必要劳动时间加权计算而得到。

二、信息产业的劳动创造价值分析

(一) 劳动时间减少与价值迅速增加

在信息产业中,活劳动存在形式的变化表现在创造价值的活劳动组合形式变化了:以前是以直接生产劳动、科技劳动、管理劳动和服务劳动的形式存在,其中直接生产劳动占主导地位,因而商品价值也是由这四类劳动共同创造。但在自动化生产条件下,直接的生产工人减少,科技劳动、管理劳动和服务劳动的作用增强,创造价值的活劳动主要以科技劳动、管理劳动和服务劳动的形式存在,并在现代科技的武装和国民素质全面提高的情况下,劳动者逐步上升为复杂劳动者,因而其创造和转移的价值远远高于普通劳动者、高于社会平均劳动水平,更高于历史上的劳动者。这些因素使得信息产业中劳动增长远远低于其创造的价值增长。如图1、表1所示,信息产业的就业比重较低,但其收入、利润、税金、进出口比重呈增长趋势。

(二)劳动形式的变化对价值创造的影响

劳动价值论揭示出劳动是商品价值唯一源泉的根本观点,但劳动的内容和形式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特别是科技进步推动劳动形式出现了不同于传统劳动形式的新变化:以前在价值创造中作用不大的劳动形式成了现代经济条件下价值的主创形式,同时创新出了许多以前没有的劳动形式。这就需要对劳动价值论作出现代意义的阐释,深化对信息产业劳动的形式和范围的认识。

1.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

体力劳动是劳动者以运动系统为主要运动器官的劳动,脑力劳动是劳动者以大脑神经系统为主要运动器官的劳动。凝结在信息商品中的人类劳动比较复杂,它不仅包括从事信息商品的劳动,而且还包括前人劳动的消耗,一次成果的成功,往往是前人多次失败的结果,有些信息商品生产的完成,可能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多次探索,反复实验而成的,有些仅此一份的信息产品,如个人的专利技术,是个人通过劳动得到的,并没有社会化的生产,其中的劳动消耗由于不存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全部计入价值能否被需求者接受,缺乏参考。即使全部计入,经济发展已经从工业经济时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的价值创造已由主要依靠体力劳动创造转变为主要依靠脑力劳动创造。

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子系统进入生产过程,劳动条件和劳动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分工发展的体现,这种分离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分离不仅呈现出加剧态势,而且其相互独立性加强,在价值创造中脑力劳动的作用强化并逐步取得主导地位。在信息产业内部,劳动形式由传统的体力劳动为主向以脑力劳动为主转变,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向着相对独立的方向发展是当前劳动形式变化的突出表现。但是由于从事信息商品的生产的劳动是复杂劳动,必须换算成简单劳动,而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之间没有严格的区分标准,没有准确的换算系数,而且复杂劳动无法计量、无法分解,因此,创造信息商品价值的劳动具有不确定性。与此相应的是,现实生活中界定信息产业的收费虽然已经有了相应的规范,但是会根据地区信息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有很大的浮动空间。

2.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

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二重性质,即一方面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个别劳动,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都是生产者私人的事情,另一方面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是社会劳动,是为他人的劳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首先具备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二重性质,至于它的社会劳动能否实现,那要看这个私人劳动是否是在整个分工体系下的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信息产业的劳动同样也可分为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如果信息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没有成功转化为社会劳动,即信息商品的价值及其共享性没有得到实现,信息商品的生产过程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在信息社会中,信息商品个别劳动向社会劳动转化的正常途径却不能够得到相应的保障,其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过程具有其新的特点。信息商品具有共享性,所以其内容比较易于被复制和扩散,这些特性除了使得在信息产业中个别劳动向社会劳动的转化更为容易之外,也对这个转化过程提出了更高的公平性要求。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所必须经历的流通过程中,经常有非法或者其他非正规渠道取得信息商品的营销权及使用权的情况发生,例如盗版等侵权问题。然而现实生活中,此类问题只是降低了信息商品的载体的质量,而其承载的信息商品的使用价值并未得到很大的损害,因此,在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过程中获得了相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个别劳动正常转化为社会劳动提出了更多的问题:有些信息商品的最初生产者可能因为侵权者的非法竞争而不能够将其产品顺利被市场所接受。因此,怎样规范信息商品的实现过程,已经成为信息产业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 信息服务业的劳动与价值创造分析

2003年12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统计上划分信息相关产业暂行规定》,将信息产业分类为电子信息设备制造、电子信息设备销售和租赁、电子信息传输服务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其他信息相关服务。后三者就是通常所说的信息服务业,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服务业已成为当今世界信息产业中发展最快、技术最活跃、增值效益最大的一个产业。目前,全球信息产业“服务”化的趋势愈来愈明显,信息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也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增长率远高于经济平均增长率。随着我国信息化工作的推进,预计信息服务业在今后仍将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最新数量模型分析结论显示,信息服务业的拉动效应最大,2009年拉动30万人就业,环比增长了3倍,增值效果最为明显;当年整个信息服务业产值是772亿元,占服务业比重8.6%。显然,信息服务劳动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从服务的直接目的和领域来看,可以将信息服务业的劳动分为生产性服务和非生产性服务。所谓信息产业生产性服务,指那些作为信息商品或其他信息服务生产过程的投入而发挥作用的服务,如为三次产业提供的服务;信息产业非生产性服务是指纯粹为信息生活消费服务的劳动,如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网吧、支付平台等。一般情况下用于交换并赢利的信息服务劳动创造劳务价值,劳务价值的决定、实现一样遵循市场原则。但是,有的属于不为市场交换的目的或不进入市场交换而进行的政治、行政、军事、法律等信息服务劳动,如党、政、军,公、检、法等有关部门的活动,尽管这类上层建筑领域的活动或信息服务劳动有财务收支、劳动报酬、服务收费等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重要的劳动领域和服务部门,但不是为市场商品交换而从事的信息服务劳动,不创造劳务价值。

总之,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信息社会中出现的新变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发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信息商品及其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既有一般商品的共性也有其特点。因此,用劳动价值论的视角分析信息商品及其劳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 曹亚雄.知识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 樊纲,张晓晶.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信息经济:发展与挑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 靖继鹏.信息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 张泽荣.劳动价值论需要有新的发展[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1).

[6] 刘诗白.论科技创新劳动[J].经济学家,2001,(3).

[7] 牟锐.中国信息产业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8] 郑英隆.信息产业的全球一体化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9] 刘诗白.论服务劳动[J].经济学家,2001,(6).

[10] 劳佳迪.上海信息中心透露“十二五”信息服务GDP占比超10%[N].新闻晚报,2010-12-09.

The information goods and its labour analysis under the view of the labor value theory

ZHANG Han-han

(Commerce college,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 530004,China)

Key words: labor value theory; information goods;labour in the information industry; labour in the information service industry

[责任编辑李 可]

作者:张菡菡

劳动价值论分析论文 篇2:

基于金融创新的劳动价值论分析

【摘要】金融危机的爆发,经济不断的货币化、虚拟化,使得金融创新映入眼帘,金融创新给社会、经济市场带来的影响是正是负,都只能由时间来证明。本文从金融创新出发,引入《资本论》中的劳动价值论观念,着重从资本价值增值分析金融创新,也提出了金融创新的不足以及需要改进的方面,以实现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金融创新 劳动价值论 价值增值

一、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从宏观层面来说,金融创新和整个金融业的发展息息相关,金融业上的每一个突破都可以看做是金融创新,涉及金融市场、产品、工具、管理、体系等方方面面,所跨时间长范围广。从微观层面来看,金融创新涉及到信用风险转换、货币利率互换、股权证券等新兴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工具的多样化,给投资者带来众多选择,覆盖面更加广泛。中观层面来看,金融创新是政府或金融机构改变其金融中介功能,为了金融体系能够更好的适应经济的发展与变化,从而实现金融技术、产品和制度的创新。金融行业并不能直接生产价值,是通过将市场上分散的融资投资行为集中起来。

金融资本是从实际资本分离出来,逐步虚拟化而壮大起来。从最原始的物物交换到物品与金属货币的交换,金属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承担着重要的媒介作用,彼此的交换是包含着无差别人类劳动,而且是即期交换,不存在违约失约的情况。由于经济的发展,金属货币难以保存、携带不便的劣性也日益显现,这时,纸币作為单纯的价值符号开始出现,加快了货币的流通速度和流通数量,由国家银行发行的货币,也不会存在信用方面的问题。纸币取代金属货币成为日常经济生活最基本的手段。纸币的产生为虚拟经济奠定了基础,也使得信用制度开始萌芽。信用制度由最初单一的商人间的预付行为演变成商业票据、汇票等多种形式,由于交换不再是即期性,流通中变衍生出了虚拟资本。而这些虚拟资本的产生与金融创新是密不可分的。银行通过发行证券获得流动资金,证券公司通过企业上市发行股票获取资金,股民不断买入卖出股票这一虚拟资产,使得虚拟资产流动于市场,活跃于市场。资本的虚拟化离不开金融创和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金融业本身其特殊性在于不参与社会的平均分配,利润不来源于基本的买卖关系,不受市场供求的影响,只为追求其超额利润和不断膨胀的货币资本。金融机构作为其货币的媒介,在于分配资本的使用,即是否能合理的分配资本。金融机构通过对生产实业部分直接投资可以带来价值增值,银行降低利润可以迫使市场资金的滚动,间接带来价值增值。

二、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顾名思义就是劳动决定价值。但是能够决定价值的何种劳动却是学者们争议的焦点,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中商品的价值是由人类无差别的简单劳动构成,因此债务凭证等金融资产不属于人类劳动,从而不能创造价值;但现实经济社会中,金融资产却创造了大量的财产、就业率等,这种说法与现实社会有差距,价值所展现的现象与劳动并没有直接相关,有些现象是马克思已经提及到的,还有一些现象是马克思并未提及的,比如由于科技创新到来的技术进步时代和大数据时代,导致机器劳动高速创造价值;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产业结构的变动导致价值量的增加,劳动力和人口并没有相应增加;震动中的股市楼市价格跟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并无关系,其价值却在剧烈变动。说明劳动价值论与现实中存在的经济现象有所矛盾,把价值当做物对待,是一种典型的商品拜物教和价值拜物教。劳动在特点定生产环境下本身就是一种被称为价值的物。在商品经济环境中,劳动可以取得价值物的属性但无法取得价值物的外观,只能通过价值形式来表现,货币就是一般价值形式。货币既可以作为商品存在又可以作为劳动的产物,价格形式的变动并不是直接而是相对于价值的变动进而是劳动的变动而变动。马克思《资本论》中从商品价格入手,再讨论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这个固有的属性到货币表现等。一个物的有用性程度决定使用价值的程度,但仅从有用性并不能很好的表达出所耗费或需要的劳动。抽离出相对的物提出交换价值概念,但现实经济中如果价格不再单单只是劳动,不单单只能用价格解释。

三、基于劳动价值论的金融创新分析

金融机构带来的价值和价值增值可以从资本积累入手,我们可以从资本论中得知,资本积累来源于实体经济和企业的扩大再生产,但若是虚拟资本如股票证券,他们的价格并不

仅由其自身价值决定,价格波动也取决于众多的因素,但股票证券也确实创造了无限的价值增值。如果我们仅从资本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来看的话,其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创造的价值增值是无可厚非的,但脱离实体经济的虚拟资本也可创造资本积累,只是手段方式不同罢了。具体来说,债券作为债务凭证,是银行、政府、企业筹集资金的一种方式,通过发行债券既可以降低成本也可以把资金用于部门的再生产,适当规避市场风险。股票是公司上市后进行股权分配与筹资而发行股票,股价可以反应出上市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股票市场上存在泡沫,散户随庄投资,股市每日行情波动。期货期权由于期货很好的规避了风险,减少了损失。这些虚拟资本也一定程度的脱离了实体,并创造出多于实体生产的价值增值。

金融创新带来的价值增值无可厚非,金融漏洞、金融泡沫等也不可忽视,对金融创新的监管更是马虎不得。我国金融市场高速发展,法律制度的制定必须跟得上发展的步伐,不能让居心叵测之人擦着法律的间隙作出不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行为。政府应该合理的制度监管标准,具体针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不同情况,不能一味的打压新型金融产品,要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发挥好“看不见的手”的职责,保持市场自身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2]吴树青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183.

[3]张中华,朱新蓉,陈红.2012中国金融发展报告[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韩忠亮.全球化背景下金融监管的博弈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6]刘新刚,胡斯璇.金融创新的劳动价值分析——基于《资本论》的文本学研究[J].商业研究.2014,56(7):8-15.

[7]张墨.基于《资本论》中劳动价值分析的金融创新研究[J].管理观察,2015(7):173-174.

作者简介:郑舒心(1993-),女,汉,重庆人,硕士在读,云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周骁(1990-),通讯作者,男,汉,江苏宜兴人,硕士在读,云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国际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作者:郑舒心 周骁

劳动价值论分析论文 篇3:

基于劳动价值论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

[摘 要] 本文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分别从价值发现、价值创造、价值实现等角度分析如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 使用价值 价值规律 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一个企业自身所具有的能够持续的比其他企业更有效的向消费者提供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并且获得盈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能力。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基础。劳动价值论中的商品二因素理论、劳动二重性的理论、价值规律、竞争理论等理论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结合劳动价值论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价值发现,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

一、价值发现

从马克思商品的二因素原理中得知,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且使用价值是社会使用价值,必须满足消费者的选择偏好,这样才可能顺利实现交换。价值发现即是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把握市场的需求,通过对消费者需求的调查,发现市场需要的产品,从而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获得利润最大化。价值发现可以从细分市场开始,发现市场中潜在需求或未被充分满足的需求,慎重选择自己的目标市场,发挥自己在资源、 区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生产在市场竞争中保持持续优势的产品,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价值创造

价值创造过程即价值生产过程。根据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企业在价值生产过程中降低商品的价值量,要以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个别劳动时间进行生产,以提高劳动生产力。在当代商品经济的市场环境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劳动生产力,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良好的企业治理结构。良好的企业治理结构是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坚实后盾。良好的企业治理结构要求股东人,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等共同经营,权责利清晰,具有良好的监督、激励机制和决策机制等。

2.加强企业管理。加强企业管理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和完善企业文化;建立和完善企业文化,可以提高员工素质。企业的员工素质,是决定一个企业兴衰的重要因素。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使员工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从而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可以提高的业务素质,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节约生产时间,提高劳动生产力;可以有利于发挥全体员工的综合聪明才智及创造力,不仅加强了企业的凝聚力还从中得到很多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方法。二是加强资金运作管理。完善企业运作管理,对于完善企业责权利相一致的责任制度,减少资金的占用和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降低生产过程的成本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了生产过程的效率,以较少的成本取得较大的产出,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是技术管理。在生产企业中,每一环节都离不开技术管理。例如材料质量管理,工序质量控制管理等。材料质量管理要求加强采购过程的管理;工序质量控制,要求在生产过程中,要定时、定量的按要求进行生产;通过企业的技术管理,使企业的业务流程可以像“接力赛”似的顺利完成,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3.加快科技创新。我国加入WTO后,为企业的科技创新带来了挑战和机遇。一方面面对全世界的企业竞争,我国企业不得不加快科学技术的创新;另一方面经济的全球化为企业提供了学习国外先进科技的机会。企业可以采取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产学研结合,与其他大公司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新科技的研究和创造;可以建立新型的跨国公司,通过与国外企业的协作,共享科研成果等方式来实现企业的科技创新。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使企业的个别劳动生产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生产时间,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4.重视人力资本的培育。人力资本分为一般人力资本和高级人力资本。在企业中,要着重培养高级人力资本,他们的劳动具有复杂劳动的特点,包含了知识、经验和创新内容,培育企业的高级人力资本对提高企业劳动生产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价值实现

根据劳动价值论中的竞争理论,这里的价值的实现过程主要是指商品形态变化中的“卖”。顺利实现“商品惊险的跳跃”,企业就可以迅速地回收资金,进入商品形态变化中的第二形态的变化——“买”,缩短资金周转时间,提高企业竞争力。

1.开拓国际市场。经济全球化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新的契机。使产品走出国门,对于宣传和推销本企业的产品有很好的作用。我国已经有一批开拓国际市场能力较强的企业,例如海尔、长虹、娃哈哈等。

2.利用先进的营销技术,建立企业营销网络。在网络经济条件下,积极发展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网络营销技术可以加快产品销售速度和资金回笼,拓宽本公司的营销网络。营销网络的建立可以提高产品在市场的占有率;提高产品在各区域市场的形象和知名度;同时可以收集各地区消费者的信息,为价值发现过程服务。营销网络一旦形成,就提高了该行业的进入壁垒,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获得高额利润。

综上所述,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企业劳动生产力以及顺利实现产品的交换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长期、不断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强和保持竞争优势,保持长期价值最大化,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张维达:政治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姜国祥:核心竞争力[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

[4]杨华辉:浅析企业核心竞争力[J].甘肃农业,2006.6

[5]张伦书: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问题与对策[J].科学社会主义,2001.3

[6]鞠 杨:对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认识[J].全国商情,2008

作者:刘晓红 杨 成

上一篇:工作证明(精选2篇)下一篇:大学班主任工作计划(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