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信息融合新闻信息论文

2022-04-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数字技术的兼容性和建构性打破了不同媒介间的形态壁垒,融合新闻实现了多种媒介在各环节上的统筹集约和相互渗透,能够产生多种传播效应,放大新闻传播效果。在融合新闻传播特征逐渐转变的过程中,可从多个视角透析融合新闻传播效应的几种表现,获取优化传播效应的策略方法。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广告信息融合新闻信息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广告信息融合新闻信息论文 篇1:

广告商对新闻传播的影响细析

摘要:广告对新闻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详细解析这种影响,首先应该明确广告与新闻相互联系的特点及表现。然后才能在区分“广告新闻”的基础上,对广告商给予新闻传播的影响作出总结与归纳。广告商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广告商的参与拓展了新闻的传播途径、广告商的参与拓展了新闻的影响、广告商的参与实现了新闻的价值增值。

关键词:广告商;新闻传播;影响解析

新闻与广告本应完全不同,但在广告商的参与下,两者之间却具有多维关系。对这些关系进行逐一的解析,既是明确广告传播与新闻传播不同的前提,也是分析两者相互联系的基础。虽然广告与新闻之间具有不同的传播目的,具有彼此迥然有别的传播途径,但传播复杂化的背景下,两者之间却产生了令人关注的相互影响。

探讨广告商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一般需要关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广告与新闻的相互影响及表现

广告与新闻的相互影响源于广告商的参与。在广告商的参与下,广告与新闻本已明晰的区别界限在相互的影响下逐渐变得相对模糊了。对此,有研究者进行过这样的说明:在信息爆炸时代,信息覆盖率太高,广告商和媒体会巧妙地利用这一灰色地带争取利益最大化,于是这两种传播形态逐渐呈现出交叉混合的趋势,所以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评价:新闻越来越像广告,广告也越来越像新闻了。[1]对于这段引文可以理解为:在广告与新闻之间本已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广告与新闻的这种区别却在广告商与媒体的介入下逐渐变得模糊了。广告商与媒体着力混淆两者的区别的目的在于获取利益的最大化。针对不同的广告类别,他们所极力争取的“利益”也是有所不同的。其次,广告与新闻区别的消失是实现两者交叉混合发展的基础。因为广告与新闻之间的区别越来越不明显了,所以,广告与新闻才可能相互融合;同时,又因为广告与新闻的相互整合,它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区别才又越来越不明显。再次,新闻与广告整合式的发展带来了广告商业化的结果和新闻广告化的形成。广告的新闻化可以从两个层面上理解:在第一个层面上,广告的新闻化是指运用“新闻”的形式传播广告的内容。新闻具有真实、及时性的特点。如果针对某一商品的宣传能够做到真实且及时,那么这就为商品利益的最大化获取创造了可能;在第二个层面上,广告的新闻化是指混淆两者的界限,使广告成为新闻。对于上述两种表现而言,它们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各自有各自的好处;对于新闻的广告化而言也是如此,它也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在第一个层面上,新闻的广告化是指运用广告的特点去促进新闻的传播。广告的目的是广而告之,而新闻价值的实现则又依赖于广泛性的传播,于是在这一点,新闻与广告实现彼此的结合。在第二个层面上,新闻的广告化传播是指新闻的传播追求广告一样的价值性。特别是对热点新闻而言,通过广而告之可以实现新闻价值的追求。众所周知,追求新闻的价值与有偿新闻的播出是有本质区别的。但是新闻的价值追求却使其具有了广告的特点。例如,针对一些产品“质量门”事件的新闻报道中,曝光这些质量门事件,那是维护消费者的价值追求;追踪报道对这些质量门事件的处理,则又是维护生产厂商自身利益的体现。

二、广告商的客观影响及表现

广告商对新闻传播的影响表现在如下多个方面:广告商的参与可以拓展新闻的传播途径;广告商的参与可以拓展新闻的影响;广告商的参与可以实现新闻价值的增值。下边结合具体的个案进行解析:

(一)广告商的参与拓展了新闻的传播途径

对于时政热点式的新闻而言,广告商的参与可以拓展其具体的传播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十九大召开时一个时政热点新闻,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报道当时主要以文字报道为主。随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深入发展,中央电视台以公益广告的形式播出了图像版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新闻。从此之后,在网络上也随之出现了各种类型的相关新闻报道。仔细分析这则案例可知,这种以广告形式宣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能使普通的电视观众深入理解它的具体内容。与此相似的案例还有以公益广告形式宣传的中国梦的相关新闻等诸多的个案。

从文字新闻到公益广告的变迁,不仅是宣传媒介的改变,而且也是在媒介改变中实现了传播途径的更新。使得新闻穿着广告的内衣,貌似新闻,其本质是为了打广告[2]。这也就是说,新闻的广告化还存在着一定消极影响。因此,新闻的广告化传播还存在如下的问题需要研究者关注:新闻的广告化不应该过分地强调广告而影响了观众对新闻的阅读。特别是在新闻的播出直接插入广告的做法更应该受到监管。例如,在某些新闻的播出中,有时会被广告商故意地融入一些消费品的广告。大到楼盘的销售,小到生活消费品的有意提醒,凡此种种都应该被取缔。再如,在一些有关药品的研究新闻中,如果出现了“某某药品,某类患者的福音”等类似的标题,那就涉嫌违反《广告法》了。

正如上边所述,新闻的广告化与广告化的新闻化并非都会产生积极影响。所以,对此应该一分为二,对于那些涉嫌违法的行为要依法查处,对于那些有益性的尝试应该鼓励与引导。

(二)广告商的参与拓展了新闻的影响

广告商的参与可以拓展新闻的传播影响。正如上边提及的那样,以公益广告的形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的时政新闻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它的内容,坚定践行社会方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在新闻的传播过程中,不仅时政热点新闻可以这样,其他的一些生活热点也可以实现这样的目的。“惠普质量门”曾经是一则颇受众人关注的新闻。当这件事情发生的时候,各大主流媒体网站均有报道。为了提升点击量,曾经一度出现了“广告化”的传播。但正是这种广告化的传播才使更多的消费者成功地实现维权,也有惠普的电脑厂商从中汲取了教训,从而获取了更大的收益。因此说,广告商的参与会在某种程度上拓展新闻的客观影响。

(三)广告商的参与实现了新闻的价值增值

广告商的参与实现了新闻价值的增值。新闻的价值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既涉及到经济价值,还涉及到研究价值。每个新闻都是传播学研究的个案,而在每一个商业性新闻中,新闻的报道又会影响到商品价值的实现。广告商的参与对这两个方面的影响均有所体现。极端广告化的新闻又被称之为“广告新闻”,“广告新闻”在我国传媒上司空见惯,其特征是“将广告内容冒充为新闻刊播,引诱公众将广告当作新闻接受,收获超出一般广告效果的广告形式。[3]这种广告新闻与新闻的广告化是有所区别的,但如何从逻辑的层面上区分两者却是一个非常专业性的研究,这需要对新闻广告化的个案与广告新闻的个案进行对比解析。因此,从这种學术价值层面上分析,广告商的参与使“新闻”产生了学术价值。经研究所知,广告新闻与广告化的新闻区别在于前者强调的是广告主的价值观,传递的是广告主的价值追求。为了规范广告行为,这些广告新闻又会充当《广告法》的研究个案,从而使其具有了法律研究的价值。然而,无论是广告新闻还是新闻的广告化都是广告商参与的客观结果。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广告商的参与实现了新闻价值的增值。

广告商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可以一分为二地看。既不能一概地否定,也不能一味地任其发展,而是应该在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下,促进其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戴晨.从传播的视角辨析新闻与广告的关系[J].新闻研究导刊,2017,8 (19):62-63.

[2]汪敏.广告商对新闻传播的影响[J].青年记者,2007 (22):50-51.

[3]转自:陈力丹,钱童,魏雨珂.新《广告法》实施后“广告新闻”现象分析[J].新闻界,2016 (02):9-13.

作者:王彦

广告信息融合新闻信息论文 篇2:

融合新闻传播效应的多视角研究

摘要:数字技术的兼容性和建构性打破了不同媒介间的形态壁垒,融合新闻实现了多种媒介在各环节上的统筹集约和相互渗透,能够产生多种传播效应,放大新闻传播效果。在融合新闻传播特征逐渐转变的过程中,可从多个视角透析融合新闻传播效应的几种表现,获取优化传播效应的策略方法。

关键词:

融合新闻 传播特征 传播效应 多视角

一、融合新闻的传播特征

“‘融合新闻’,有时也被称作多样化新闻,主要指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新闻从业者综合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新闻传播活动。不同的媒体,例如报纸、电台、电视台和网站及手机等,集中在一个信息操作平台上,统一策划、相互协调、取长补短,根据各自媒体和受众特点对信息进行分类加工,发挥各自的传播优势,有针对性地传播给特定受众。”[1]

1. 传播者:由I型媒介技能模式向T型媒介技能模式转变

平面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由于各自不同的介质属性,传播者是掌握单一技能为单一媒体服务的“I”型技能人员,进入新媒体时代后,数字技术可突破不同形态的媒介壁垒,将不同质的媒介整合为一体,新闻信息转变为不同媒体的集群,新闻传播者不再是仅为单一载体编制新闻内容的专业人员,也不再仅仅是在单独的某一媒体组织机构中扮演唯一角色的人员,融合新闻要求新闻传播者掌握多种采编业务,向“全能记者模式”发展,在不同媒体中可以转换自如,采、编、摄、制的本领全部通晓,这些现时要素打破和升级了以往传统新闻对采编人员的要求。當然,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传播者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全能记者模式”主要体现为“T”型媒介技能模式,即在横向度上传播者可以通晓各种媒体的一般技能,在纵向度上深入掌握某一媒体的操作技能,即一专多能的模式。

2. 信息:由简单重复叠加状态向复杂整合互动状态转变

在媒介发展的初级阶段,各媒体采取单一型的信息采集、制作和传播模式,信息表现形式各异但内容同质化倾向严重,带有较强的媒介本体色彩;后来迫于市场竞争和新闻资源稀缺的压力,传统媒体之间、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开始交流互动、兼并重组,不同媒介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合并重叠,信息数量增多但内容结构依旧没有改变;数字技术的发展继续推动媒介整合的力度,媒介融合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分立状态,多种媒体在统一的平台下共享资源,实现信息的重组、开发和合理利用,根据不同的媒介特点制作不同形式的新闻产品,满足不同受众的个性化需求。融合新闻正是基于这种生产流程模式下的全新产物,呈现出信息数量规模化、信息形态差异化的特点。

3. 渠道:由各自为营单一渠道向交融合作多元渠道转变

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单一,信息在媒体内部纵向流动,媒体通常采用一种信息采集形式,制作成一种信息产品,通过一种传输渠道传播信息,这种单一型的传播形式极大地限制了信息传播的速度、深度和广度。随着新旧媒体间的融合,跨媒介的团队合作增多,融合新闻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分层次和多角度叙事,根据不同媒体的特质多渠道传播。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多种媒体相互合作,受众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接收新闻的方式,形成了由多种媒体采集、制作、传输的多元型传播形式。

4. 受传者:由单一角色被动接受向多种角色主动发布转变

在传媒市场中,受众的选择和接触是媒体生存的关键。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传播的进步,受众不再单单扮演着信息接收者的角色,更多表现为信息传播者的身份。“传播致效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必须特别重视每一个细分市场的特征,以及每一类消费者的个性和心理需求。”[2]融合新闻报道实现分众化需求的同时,受众对于接收的信息也可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媒体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互动,甚至可自主传播信息,追求双向互动的平等身份,大大改变了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单向接受信息的被动局面。

二、融合新闻传播的几种效应

传播效应即特定的传播环境中,社会信息在内外力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种联动感应现象。融合新闻采取一次性采集—多次性制作—多终端发布的新型流程,也形成了几种独特的传播效应。

1. 利润视角:长尾效应

“长尾”这一概念最初由克里斯·安德森在其著作《长尾理论》中提出,理论模型图中短头区域代表传统大规模生产的热门商品,长尾区域代表个性化小规模定制的冷门产品,长尾曲线是指大多数的畅销产品都集中在短头区域,但分布在尾部区域的小众化个性化产品通过集聚融合、多渠道销售,也可开发其潜在的价值,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长尾效应可广泛地应用在多种领域。融合新闻将以往单一形态的线性运作生产模式转变为全介质的聚合生产模式,多层次开发,多渠道传播,实现了内容产品的差异性和优势互补。融合新闻的长尾效应在于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细分受众群体,以立体化的整合传播为基点,善用多元渠道分销个性化产品,从而提升竞争优势,创造高额利润。

2. 增值视角:叠加效应

叠加效应是一个遗产学概念,融合新闻的叠加效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技术融合后形成某种新传播技术,由融合产生的新传播技术功和新媒介的功能大于原来各部分的总和,[3]即产生1+1+1>3的效果。

架构在数字化电子通信技术基础上的网络传播,以光纤通信线路为传输载体,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率,通过采用二进制码“0”和“1”标记的数字信号,可以存储、处理和共享更多形式的信息,同时,数字技术可以突破不同媒体的形态壁垒,为多种技术的融合提供了天然条件,融合新闻将多种媒体的信息汇总在一起进行创造性的聚合、开发,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根据不同媒介本体的特征加以制作新闻产品,在内容、技术、网络、终端四个形态向度上呈现融合的态势,包容了多种介质,传播效果可以产生良好的叠加效应。

3. 体系视角:波纹效应

波纹效应是一种物理学现象,指在平静的湖水中扔下一颗石子,水纹会以很快的速度与周围的水域产生共振波,并不断扩散至更广远的领域,形成一种共振体系。新闻事件的传播也显示了这种“水纹式”扩散特征,即一个事件的发生犹如投石入潭,会产生很多波纹,媒介的报道应像在潭中的波纹一样,不断扩散,并逐渐形成一种完整的报道体系,新闻效果的影响面会随着波纹的到达区域而迅速扩展。

围绕同一新闻事件,以不同的形式在各自领域内报道,实现新闻信息的及时更新和逐级传播,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报道体系,放大了新闻的传播效果。

三、优化融合新闻传播效应的策略

(一)多力整合,把异质性信息作为短头内容,实现头部和尾部区域的有效链接

1. 内容为王。融合新闻是基于数字技术对内容进行整合,然后细分为多种形式进行传播,如要保持融合新闻长尾效应的持续发酵,在短头阶段就要改变传统的分工模式,建构以异质性为特点的短头内容,不断注入新的信息,提升内容质量,保证内容实用性,吸引受众高度关注,让用户真正体会到新闻产品的价值,形成以内容优质为担保的稳固短头,以此来带动尾部区域的扩张。

2. 多层开发。长尾效应注重产品的差异化,融合新闻的要义是针对不同的受众组合信息,根据不同属性的媒体平台发布不同形式的新闻产品,所以融合新闻在筑建异质化短头内容的同时,可通过多层开发的方式来加强头部和尾部区域的有效衔接、梯度传播,形成既注重短头,也关注长尾,既满足大众用户需求,也能开发小众用户甚至是潜在用户群体需求的局面,头尾兼顾,形成一个综合的体系迅速占领传媒市场。

(二)多网重构,以通用式平台作为中心节点,向四周辐射对接实现价值的增量

1. 共建平台。平面媒体、音频媒体、视频媒体、网络媒体如果要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就需要各种媒体淡化边缘,建立一个通用式的内容生产平台,并以此为中心节点,与四周方向的媒体实现对接,从而形成一个结构缜密的网状模式,共同实现价值增量。所以搭建平台是关键所在,各媒体在统一编辑部思想下采集的新闻素材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评估中心判断其价值大小,决定采取何种报道形式和报道角度才能取得最优传播效果,然后各媒体根据新闻发生的最新动态进行统一的内容设计和主题策划,此外,为防止通用式内容生产平台坍塌,各媒体在投资时应该注重科学管理,制定统一的规范体制和薪酬标准,同时各媒体内部也应下设这些功能相同的子机构,作为突发新闻的中转站。

2. 扬长避短。多种媒体的融合并不是多种媒体的简单相加,如果要长久保持1+1+1>3的叠加效应,各媒体在融合的过程中应学会扬长避短,定位好自身优势技术,取长补短,从而提高融合的和谐度。比如在发生一件重大新闻时,网络媒体可首先以快讯的方式把消息传达给受众,并配以简短的文字、图片、音频或视频24小时滚动说明最新发生的概况,同时,多媒体记者可以将素材制作成广播和电视节目同步播出,第二天报纸再深入拓展,详细报道事件始末,最后网络媒体记者把这些资源整合,形成专题性的板块,综合报纸、广播和电视各种媒体的角度,以链接的方式把新闻信息的全景展示在受众面前。

(三)多路分销,把重构产业链作为变革焦点,打破行业壁垒形成伞状链条结构

1. 渠道制胜。融合新闻致力于采用多样化的渠道传播多种形式的新闻,通过各种渠道分配到各类终端,形成多个窗口输出格局。积极更新换代,多路分销,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交融的过程中,积极开辟新的传输渠道,寻找与受众接触的端点,重构产业链条。

2. 全面辐射。融合新闻可突破单一媒体乃至单一行业的局限,通过共享资源向其他媒体和行业全面辐射,形成多种输出窗口,增加产业链效益,以此造就多种媒体和多个行业的勃兴局面。以2002年张艺谋执导的电影《英雄》为例,它开启了我国商业大片的先河,境外票房收入超过9亿人民币,另外,影片的相关收入也十分可观,欧美版权就卖了2000万美元,国内音响版权又拍卖出了1780万元的天价,还有贴片广告收入等等。[4]制片方、发行方、放映方多重盈利,其他与之相关的行业也借势营销,纪录片、图书、小说、邮票、漫画等都趁势推出,全面辐射,形成了“投融资—制片—发行—院线—衍生品”的电影产业链,[5]最终取得多方共赢的效果。

(四)多元报道,以大媒体观念作为报道理念,平衡各媒体资源开发和传播力度

1. 适度原则。随着媒介融合力度不断加强,各媒体的信息交互也越加频繁和深入,融合新闻是在大媒体观念的支配下,统筹开发多种信息资源,但在确保各媒体自身专业报道质量的前提下,媒体之间的交互内容也应保持适度原则,尽可能保留自身的观点和原则,做到不同媒体之间既存在差异性又保有相通性的局面,平衡各媒体的资源流动状况。

2. 有深有浅。针对同一集团内不同形态的媒体,新闻工作者应提供有深有浅多元化的新闻观点,既有简短报道,也有深度剖析,合理规划报道程序,使各节目在良性竞争状态下形成完整的报道体系,实现对同一新闻事件最大化传播,为共同服务的集团创收。

参考文献:

[1] 宫承波.媒介融合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99.

[2] 楊雪睿.浅析网络媒体对受众的分割与重聚[J].现代传播, 2010(2):162-163.

[3] 金永成.产业组织理论视角中的媒介产业融合[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

[4] 贾音.开启中国大片时代的华丽篇章——浅谈《英雄》的市场营销策略[J].青年文学家,2009(9).

[5] http://finance.qq.com/a/20121029/002139.htm.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文学院)

作者:赵文晶 杜琳

广告信息融合新闻信息论文 篇3:

试论经营性专刊的新闻报道模式

【摘要】经营性专刊作为报纸整合新闻和广告资源,增加报纸的广告吸附力,满足媒介受众市场细分化、专业化、小众化需求的一种手段,已经被普遍采用。经营性专刊“亲和力”来自于其新闻的权威性、引导性、服务性。因此,新闻才是形成经营性专刊的品牌基石。

【关键词】经营性专刊 新闻与广告的整合 报道模式

目前,经营性专刊作为报纸整合新闻和广告资源,增加报纸的广告吸附力,满足媒介受众市场细分化、专业化、小众化需求的一种手段,已经被普遍采用。经营性专刊涉及的行业越来越广,包括房地产、汽车、金融、旅游、家居、教育、健康、数码、餐饮等等。经营性专刊之所以成为报纸广告经营的一种流行模式,是与经营性专刊的性质有关。经营性专刊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为中心,以行业为基础,以赢利为目的,将行业新闻与广告进行有机融合集中的报纸传播形式。这一性质决定了经营性专刊是联系消费者和广告业主之间的纽带,对双方都有很强的“亲和力”,而经营性专刊“亲和力”来自于其新闻的权威性、引导性、服务性。因此,经营性专刊的新闻报道能不能吸引消费者和广告业主的关注是该专刊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新闻是经营性专刊的品牌基石

1、新闻是经营性专刊的基础。在报业竞争日益激烈、报纸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的今天,有传播学者认为,报业竞争已经开始从规模竞争转向份额竞争,比拼的不仅是资源要素,更是资源的整合能力,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价值提升。经营性专刊的创办就是报纸已有新闻资源和广告资源的一种有效整合。它的盈利模式是以新闻产生影响力,以影响力增加广告的吸附力,最终实现广告收入的增长。因此,新闻是经营性专刊生存的基础。

2、经营性专刊成功与否取决于新闻。经营性专刊是行业广告业主和消费者之间的一座桥梁,搭建这道桥梁的主要材料是新闻,新闻在权威性、专业性、服务性上所达到的程度,决定了这座“桥梁”的宽度,只有做足了新闻,才能在经营性专刊的行业广告业主和消费者这两个受众群体中产生影响力,才能区别于其他报纸同类专刊,从而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带动广告业主的选择性投放。由新闻所产生的影响力是经营性专刊打造自身品牌的推动力,而品牌化是经营性专刊战胜同城报纸同类专刊的有效手段。

3、经营性专刊的新闻报道走向专业化之路。在本世纪初,经营性专刊刚出现时,各家报社大多采取的是从新闻部门选调经营意识较强的人员进入广告经营部门创办经营性专刊,主要是利用其熟悉新闻运作的优势,专刊工作人员兼具新闻采编和经营业务两项职能,这一方面对专刊工作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分散了从业人员的精力,由于有经营任务的压力,从业人员很难做到新闻与业务兼顾,这对专刊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因此,近年来,一些报纸的经营性专刊开始实行采编和经营的分离,专门成立服务与经营性专刊的专刊部,专刊部的职能是负责经营性专刊的新闻采编,而专刊的经营业务仍由经营部门承担,这种专业化的分工,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强化了专刊新闻采编的专业性,更有利于提升专刊的品牌。

经营性专刊新闻报道的误区

经营性专刊最大的卖点就是其新闻与广告的有机结合,正是由于及时有用的新闻存在,才增加了经营性专刊的广告吸附力。但实际操作中,一些报纸的经营专刊在如何组织新闻报道上存在误区。

1、新闻成了广告客户的“赠品”。一些报纸为吸引广告客户投放广告,大量报道客户的新闻,成了变相的软广告,版面上充斥大量没有新闻价值或者新闻价值很小的客户稿件,甚至有些专刊将新闻版面作为与广告业主讨价还价的筹码,投放广告则赠送一定的客户软文。这些赠送新闻版面的做法虽给广告业主提供了增值服务,短时间内吸引了广告业主,但这样的新闻却难以让读者获得更多有效的专业性服务,最终会失去读者,降低专刊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从长期来看会失去广告业主。

2、新闻缺乏原创性。很多经营性专刊都存在新闻采编能力不够的问题,自己采写的行业性新闻偏少,大量的新闻都是来自行业内的人士或网络,行业新闻难以真正进入行业内,对内行没有吸引力,对外行也没有参考价值。由于新闻缺乏原创性,也使得各家报纸的经营性专刊出现同质化的趋向,降低了自身的竞争力。

3、新闻没有“亮点”。不少报纸的经营性专刊的新闻过分强调服务性,而忽视新闻性,整个版面上充斥着“可看”而不是“必看”的信息性新闻,很少有能引起业内人士和读者眼前一亮的新闻报道。作为周刊,经营性专刊有更充裕的时间和版面瞭望和思考业界发生的一切,发现前方的浅滩暗礁,把握业界新闻的“第二落点”,对行业经济现象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二度开掘。这些才是经营性专刊应该呈现给读者的,这样的服务也是读者最需要的。

经营性专刊新闻报道的模式

1、行业内重大新闻的深度报道。经营性专刊作为行业性专刊,其新闻报道必然要关注行业内的重大新闻、热点新闻,这些重大和热点新闻是行业内和行业外都会关注的重点,因为这些新闻会影响到行业的发展趋势,作为行业内的从业者最关心的是重大新闻会对行业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作为从业者应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作为行业外则关心这个行业的变化会对他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经营性的专刊在报道这些新闻时,在时效性上无法与新闻版面竞争,但因其在报道时有较长的准备时间,因此,可利用专刊对这个行业熟悉的优势,围绕业内、业外关注的重点和对这些新闻的反应,展开集中全面的报道,通过权威的声音,从侧面立体化地报道重大、热点新闻带来的影响,同时,结合专业、独到的分析和评论,使读者对这一重大新闻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如2010年楼市出现的政策变化,国家加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金融控制,这将对火热的楼市带来怎样的影响,是全社会都关注的事件。作为房产周刊,可对这一新闻的影响进行深挖,采访权威专家解读政策出台的原因,并对这一政策对楼市的影响进行深入剖析,分析政策可能给房地产市场带来的变化,揭示房地产市场下一步的走势,给房地产开发商和消费者理清思路,根据自身情况作出自己的判断。深度报道将让卖房者和买房者都能从报道中看到他想了解的。

深度报道是经营性专刊在行业内树立权威性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手段,有份量的深度报道将给经营性专刊在行业内外都带来深远的影响。做好深度报道将为经营性专刊品牌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主题报道。主题报道可以围绕新近发生的新闻为主题展开报道,但更多的是一种新闻策划式的报道。

对于一个新近发生的引人关注的行业新闻,专刊可以围绕这条新闻确定一个主题,将这条新闻中人们关注的各个要素新闻点单列出来,围绕这些新闻点展开报道,对这条新闻所含的有价值信息进行一个全景式的报道,让读者可以多个侧面了解这条主题新闻可能带来的影响。这种全景式的报道会让这条新闻对读者更有意义。

新闻策划式的主题报道主要是利用经营性专刊对行业深入了解的优势,主动发现行业内存在的现象或话题,以现象或话题为主题,围绕这一现象或话题从多方面策划一组采访报道,引发读者对这一现象或话题的兴趣,也让读者对这一现象或话题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主题报道是经营性专刊应长期坚持的一个新闻报道方式,一是这种报道方式适合以周刊为主的专刊形式,新闻报道可以有一个相对长的策划准备时间,可以做到全面地解析主题。二是每期的专刊都有一个主题报道,会产生一个冲击力,更容易吸引读者的目光,产生影响。同时,主题报道也会使整个专刊形成一个整体,避免了过多的零散新闻充斥版面形成不了关注点。主题报道也是经营性专刊形成影响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3、活动组织报道。作为广告商和消费者之间沟通的一道桥梁,经营性专刊应充分利用自身与这两者的紧密联系,经常性地组织一些活动,让广告商和消费者之间产生互动,专刊利用其新闻报道的优势,对整个活动进行全面的报道,使活动更有声势,更具影响力,从而实现对广告商的增值服务。

活动可以是公益性的,也可以是盈利性的。公益性的活动可提升经营性专刊在读者中和行业内的品牌形象,提高美誉度,树立公信力。如合肥晚报·教育视线专刊就曾举办了一系列的公益性活动,如教育大讲堂、清香帮学、全省名校行、年度十大教育新闻和新闻人物评选等,这些活动的报道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在行业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盈利性活动则和广告客户的关注点紧密相关,活动的开展和新闻报道将提升广告客户的宣传效果,如该专刊开展的年度培训行业风云榜评选活动,活动开展过程中,通过新闻报道不断为活动加温,让各参评培训等客户得到广泛宣传,提高了广告客户的知名度,达到了预期的宣传效果。

活动报道是经营性专刊组织能力和客户影响力的一种体现,活动将提高经营性专刊行业内和消费者中产生引领作用。

4、事件性策划报道。经营性专刊中的事件性策划报道是结合一定的外部条件(行业动态、时气节令、消费特点、新闻事件等),抓住广告客户和报纸受众的依存关系,满足各自的心理需求,精心策划报道,巧妙组织版面的一种报道形式。

事件性的策划报道要具有一定的新闻敏感性,从事件新闻中发现隐藏的客户潜在需求。如在苏丹红事件中,消费类专刊就可利用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策划事件性报道,调动食品企业的广告投放积极性。又如合肥晚报·教育视线专刊,每人新学年开始前都会策划《上学专刊》,因为在合肥市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是就近划片入学,每个新学年,家长都会对自己居住地在哪所学校的学区十分关注,《上学专刊》通过新闻报道将不同区域的学区划分情况清晰准确地传达给读者,因而很受读者的欢迎,正因其关注度高,也就吸引很多与教育相关的广告客户的广告投放。

5、专栏报道。开设专栏,邀请行业内知名人士围绕业界和消费者关心的热点撰写文章,揭开行业的“秘密”;也可开设由消费者参与的专栏,反映消费者的需求。这样的专栏一方面可提升经营性专刊的品位,一方面可起到沟通行业内外的作用,以加强行业与消费者的联系,让消费者更多地了解行业的情况。

专栏报道需要定期设定一个主题,以起到对行业的引领作用,同时能更好地服务消费者,吸引消费者对专刊关注度。专栏报道也是加深经营性专刊新闻报道深度的一种很好的形式。■

(作者单位:合肥晚报社)

责编:姚少宝

作者:童教智

上一篇:财政盈余实现购回操作论文下一篇:技师学院三送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