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撰写工程报告类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探索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的基础课程设计,是深化高职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文中就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基础课程设计进行了探讨。关键词: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基础课程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如何撰写工程报告类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如何撰写工程报告类论文 篇1:

如何撰写工程报告类论文

摘要:软件工程硕士是我国面向企事业单位培养的高层次、实用性、复合型软件人才,其毕业生撰写的论文通常以工程报告型为主。对于如何撰写研究型论文,已经有比较成型的模式,但如何撰写工程报告目前还存在较大争议。本文总结了笔者多年的论文指导实践工作,针对工程报告类论文的目标定位及其论文撰写中常见的困惑,提出了自己的处理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工程报告类论文的基本结构,希望为工程报类论文的撰写提供指导。

关键词:软件工程硕士;工程报告型论文;研究型论文;论文撰写

对学位教育而言,毕业设计(论文)是对学生数年所学知识的一次检阅,以某个问题的解决为依托,表现作者的能力和水平(包括知识、技术和写作表达水平)。一般按所在专业职场选题,以本专业术语、概念、方法陈述问题的解,并论证本解决方案可行和结论的正确。最重要的是突出本文的创新。因为论文是给人看的,是对本论题的新做法、新理解,或新结论。哪怕是只有一点点参考价值,也是论文的价值所在,属作者的知识产权。通篇无创新的论文是毫无意义的。软件学院软件工程硕士培养目标是面向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和发展需要、面向企事业单位对各类软件工程人才需求,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软件工程人才,自然撰写工程报告型论文居多。本文拟为软件学院作工程型毕业论文的学生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1工程报告型论文

众所周知,毕业论文有理论型、研究型和工程型三种类型。软件学院的工程硕士按现有的培养方案,至少要有一年的企业工程实践,结合工作选作工程型课题是很自然的,但不等于说只限于工程型。比如该企业研究所作一探索型的原型开发,那么就要作研究型的课题。甚至为了原理和方法的完备要作理论型课题。之所以分为三种类型是论文的内容结构形式不一样。

理论型课题在于创新性和严谨性,在设定的前提与假设下证明所提出的原理、方法的正确性。即前提加规则可导出结论,并给出数学或形式证明,或给出实例验证的数据和图表。因数学和形式证明不强调实例的完备性和实用性,故比验证更具普适性。

研究型课题是新原理、新方法的首次应用,以及对实践结果(工程原型)作出评价。只求研究点的完整正确,不求实用,是理论到实践的实施过程,不像理论型只注重结果,而是过程和结果均重要。

工程型论文一般以工程制作(最常见为工程项目)为背景,是已有原理、方法、技术在目标系统上的综合实现。如果是前所未有的综合实现,也属创新。创新可以在实现过程上,也可以在过程某些环节的技术层面上,如同样采用新的调试方法,同样功能设计新算法等。总之,不能和相同类型的论文雷同(因为采用的技术步骤相差无几),要有自己特色。工程型论文要求论文系统完整(在概念上的,而非完整文档,如三个相似模块均要提到,但只详述其中一个),所述的背景项目是可实用的,是本人在工程实践中的总结和提高。论述的重点可以是工程过程改进、工厂技术改进、管理完善、社会效益等,非常重视验证数据和量化指标,如测试用例15组等。

软件学院的软件工程硕士培养目标强调实用型人才,所以论文选题以工程型为主,但不等于只作工程型选题,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在解决工程实践中的难题,也因此才有原型研究,才有理论探索,所以在工程型论文中嵌入小型算法推导、部分原型研制也是极其自然的。

2常见的困惑

尽管大家对论文撰写的基本要求比较了解,但在实际撰写中经常会碰到许多困惑,归结起来可以分为论文层次、内容、与工作的关系、读者层次把握几个方面,下面谈谈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2.1论文是对工作的总结和提高

一年工作下来有许多体会,实际工作有的写了不少代码,有的写了不少文档,有的代码文档都很少,讨论方案、协调需求居多,要写出相对完整的论文不知从何下手。

论文不是工作汇报

论文要讲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一年换了三个地方,每个地方都是协调别人工作,也编写了不少程序代码——写什么?把你最得意有收获的地方编到一个“故事”中,所以不是干什么,写什么。为了故事的系统性,有些工作就写不进去了,要舍得丢弃。要系统完整则会把别人的工作写进来,那么就得尊重知识产权,交待了原理功能特色之后要声明××地方是别人做的,也不要着力发挥。

论文要反映学术价值,不反映劳动价值

毕业论文属学术论文范畴,你开发数万行代码,加了不少班,在极不理想环境下完成了任务,但原理方法都很一般,说不出什么,怎么写?只谈“功劳”,不谈“苦劳”,最多只能在行文中说明本项目工作量不小,影响或学术成果更高。把重点放在你对问题的分析上,解决同样的问题有很多种方法,要有针对性地分析这些方法的优势与不足,说明你采用某种方法的理由。

2.2论文要有中心论点

反问一下,这篇论文到底要突出什么问题?工程报告类论文仍然是论文,因此要有中心论点。在撰写中需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与工程文档的区别,文档更注重结论的陈述,要求全面翔实。论文强调结论的导出过程,要充分突出“论”字。二是不同于一般的报告,论述、评价要客观,实事求是,切忌夸大的商业用语。切忌为了表现水平抄一些与本主题无关的功能、性能和用途。

在说明自己论点正确时,所用术语不能错,要掌握本课题当前发展方向,要站在正确的立场谈过时的技术,因为每种软件技术都只能在限定的条件下起作用。因此,大量抄录,没有观点、论点的论文不是好论文。

论文中应明确表述:在什么背景下,讨论什么问题,范围如何限定。本文要讨论的问题当前非研究解决不可的理由,国内外解决此问题的途经,本文将采取什么途经?对于首次应用于我国某行业的成熟技术论述的重点在具体实现上,对于非首次实现的技术应该明确给出被采用的理由,如出于成本考虑,或某项性能考虑等。

2.3论文面向的读者是本专业研究生层次

论文强调逻辑性,工程课题强调概念动作要以业务动作导出各项需求,要求什么技术,相互为何关联,需要什么样的基础设施支持,象讲故事一样谈原理和机制。尽量不要指定关键、重点,而是在行文中突出重点,所以每章小结可以起到画龙点睛作用,不怕重复。不要以为自己知道的别人一定知道。论文的读者水平应设定为与你具有同样研究生水平,但不做你这个课题的人,所以有些概念术语要介绍。高水平的几句话就可说明,难度大的要讲详细,切忌忽高忽低。还要避免大段代码、图或表的堆砌问题。

3论文的形式结构

学习过软件工程,软件学院的工程型论文最好写,基本上按背景项目的工程过程写。下面谈谈如何撰写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为题的工程报告类论文。这类论文是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为驱动力,因此,建议论文结构包括绪论、系统需求分析、系统解决方案、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系统测试与部署、总结与展望几个部分。

因为是将是否解决实际问题作为主要考察点,因此在论文的绪论部分,应以最简捷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与本论文主体相关的待建系统所依托公司或组织的背景,说明论文的价值。如果要构建这样一个系统,接下来要考虑的问题是要建成一个什么样的系统。在国内外现状分析中,应针对目前国内、国外同类产品进行比较,其目的有二:一是了解构建这样一个系统应具备哪些基本功能;另一方面要说明尽管市面上有很多(也可能没有)同类产品,但以实用、价廉或知识产权等因素综合考虑后,无法通过商购实现目标,因此做出自己开发的决定的理由。接下来明确系统的建设目标和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一部分主要是交待背景,明确待建系统目标。第二部分则要描述具体要解决的问题,即系统需求分析。需求分析中最好首先对待建系统所承载的业务进行概述,使读者尽快进入业务语境。业务概述中应重点描述当前阻碍业务发展的主要问题,它们也是待建系统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为后续的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分析做铺垫。这部分要把系统的关键需求谈透,以便后续章节可以集中精力论述设计与实现方案的探讨。

论文的第三部分是系统解决方案。这部分最好从需求分析中提出的关键问题入手,逐一探讨对系统影响面大,或技术实现风险大,或涉及用户商业决策等的问题,给出针对本系统的最佳解决策略,然后汇总成系统总体架构,最后给出系统的模块划分。

如果本项目采用的是新技术,新规范,新平台工具或部分新原理,则在需求分析前后,开辟一章介绍这个新技术、新规范、新平台工具、新原理,如软件Apach刚出,第一次采用Vista操作系统等,并作为本论文的重要技术内容。

论文第四部分是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论文只谈工程实现中有特点的子系统/模块,如果一点儿特色没有,谁来都会这么干,就笼统论述有多少模块/对象,用什么工具开发,要什么支持,怎样集成的。如果有必要写,则重点讨论某些有代表性的重要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思路。如具体算法复杂,或技术实现难度大、工作量大等,对于实现情况类似的模块则一带而过(这也是文档与论文的区别)。

论文第五部分是系统测试与部署。该部分应针对待建系统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测试部分需要重点验证与确认的主要需求指标,并选择具体的测试策略和测试过程。讨论系统部署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最后给出系统的总体评价。在此部分需要注意的是,该部分是对需求分析部分提出的要求回应做得如何的直接体现。因为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驱动力,因此做的结果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这部分,论文的实际意义就不存在了。

论文的第六部分是总结与展望,主要是在总结成绩的情况下,谈谈以后如何克服不足。最好首先总结自己的论文工作及后续的改进,然后抒发较理想的结果(从工程技术角度)。

上述论文结构对大家并不陌生,但能写好的关键是在全篇中都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源动力,所有技术、方案的优劣都以是否在组织现有资源可承受的范围内提出最适合的解决方案为目标,这实质就是在贯彻软件工程的思想。

4结束语

对于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来说,作为基本要求“能干活”,都能达到,但能干活的同时又能写出好论文的学生却相对匮乏,这也是我国软件高层次人才断档的主要原因。能写出直接指导实际工作的好论文的人,一定工作完成也很好。因为好的实践总结的出炉,不但需要有大量的实践积累,同时还必须具备在实践中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抽象提炼的良好习惯。软件工程硕士论文撰写能力的训练正是为了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思考、总结与提高的能力,以期在后续工作中能更好地举一反三,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软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Z]. 2003.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电子信息卷[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林广艳 麦中凡

如何撰写工程报告类论文 篇2:

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的基础课程设计探讨

摘要: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探索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的基础课程设计,是深化高职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文中就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基础课程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基础课程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基础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工具性、支持性的地位和作用,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探索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的基础课程设计,必然成为深化高职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就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基础课程设计进行以下探讨。

一、高职基础课程的界定

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的基础课程设计,首先要理清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高职基础课程观念;二是高职基础课程界定;三是高职基础课程目标。

1.高职基础课程观念。目前在课程改革方面,很多学校力求回避把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提出打破传统的“老三段课程结构”的种种分法。由此可见,高职基础课程观念的把握成为课程设计的首要问题。《高等教育学》从层次构成上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高等职业教育既然属于高等教育,基础课程也就不存在可有可无的情况,不能因为突出技能型、应用性特点就无视基础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例如,语文课程包括汉语言和文学两个部分,文学部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以完善人格为目标;汉语言部分主要是读、说、写训练,尤其是写作能力的培养,既为专业教学服务,也是工具能力的培养,如撰写工程报告、质量分析报告、检测报告、设计报告以及财务报告等等,这些都是高技能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课程包括课目(科目或学科)与进程,所谓“老三段课程结构”实质上是相对于课程开设序列而言的,避免出现“三段式”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将课程分为几类,而在于课程构建是以“学科课程”为重点还是以“技能课程”为重,在于如何对科目排序以及科目内容的重构。过去的课程构建呈现为“三段式”,是因为科目排序的原因,与课程分为三类是两码事情,无论对课程分类如何称谓,基础课程是客观存在的。

2.高职基础课程界定。基础课程包括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两部分。公共基础泛指高等职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共同必修的课程。每个学校可能因学校性质、类别以及办学理念不同而存在部分差异,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人文社科类,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语文、社交礼仪;自然科学类,如数理化生;通用工具类,如计算机基础、外语;实践活动类,如军事训练等。对于高职院校来讲,由于其职业性,故公共基础课程一般比较明确,教育部对此也有指导性意见。

专业基础是高等职业学校设置的一种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它是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相比,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的界定就复杂一些,划分标准是相对于专业技能课程而划分的,其功能和内容都不直接以一项技能表现出来。对于任何一个专业,其课程体系都包含有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但同一门课程是否是基础课程,还要看是什么专业。比如《市场调查》,在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中属于专业技能课程,在文秘专业就是专业基础课程。不同的专业有各自的一门或多门专业基础课,同一门课程也可能成为多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如很多学校已经把《市场营销》、《金融知识》等这些与职业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学知识作为各专业通开的基础课程,为的是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3.高职基础课程目标。基础课程目标取向,应基本满足职业教育目的要求,即满足岗位任职和职业生涯持续发展要求。基于基础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和工具性、支持性作用,高职院校基础课程目标要求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职业岗位技能培养要求;二是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要求;三是学生人格健全要求。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基础课程服务于专业技能培养是其首要任务,也是职业教育特色;健全人格是一个人适应社会的客观要求,如良好的心理素质、人际关系、自我评价意识等。作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讲,不仅要成为熟练的操作工人,更要成为合格的公民。课程设计任何一个方面的缺失和教学过程的缺失都将直接影响到培养目标的实现,都不能说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合格的。

二、基础课程开设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8届大会(1974年)上通过发布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中指出,“为就业做准备的职业技术教育,应当为卓有成效地愉快满意地工作打下基础。为此,应当做到:(1)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2)为受教育者从事的第一个工作提供充分的专业上的准备,并提出有效的在职培训;(3)使个人具备其职业生涯各阶段都可以继续学习所需要的能力、知识、态度。”《高等教育学》也明确提出,公共基础课程“虽然与专业没有直接的关系,却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全面培养人才所必须的课程”。

1.合理知识结构的客观要求。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经过专门学习培训后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结合方式。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具有事业发展实际需要的最合理、最优化的知识体系。依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要求,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仅有满足毕业后就业需要的岗位技能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在未来职业生涯中不断提升和适应职业变化的知识、能力和态度。高职毕业生的合理知识结构应该既具有娴熟的岗位技能,又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约翰·杜威在其所著《民主主义与教育》关于“教育与职业”中强调:“有一种危险,把职业教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解释为工艺教育,作为获得将来专门职业的技术效率和手段。”指出:“需要有一种教育,使工人了解他们职业的科学的和社会的基础,以及他们职业的意义。……因为没有这种教育,工人就不可避免地降低到成为他们所操作的机器的附属品的角色。”合理的知识结构就如同一栋建筑物的合理架构,哪一个方面设计不到位,都可能导致大厦垮塌。一个人职业生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较强的动手操作技能、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合理的相关知识能力基础之上的。

2.专业能力形成的客观要求。高职学生专业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岗位(群)的技术能力。岗位技能的形成不是空中楼阁,它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知识之上的。基础知识不仅为专业技能提供支撑,而且为未来知识、技能更新提供迁移的可能。二是专业综合能力。教育部在2006年16号文件中指出,要“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并在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要求测评学生的“自我学习、信息处理、语言文字表达和合作协调能力”。以“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为例,核心技能包括裁剪缝制、制版推板、服装设计、设备维修等;一般技能包括审美能力、面料鉴别与选择、成本核算、营销等;综合能力包括运用数学和测量方法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运用能力、信息收集和筛选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和善于沟通的能力、法制观念、社会责任心和诚信、职业道德以及爱岗敬业的职业人格等。显然,这些能力的培养只靠专业技能课程是无法实现的。

3.未来职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人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职业岗位纵向提升;二是职业岗位横向跨越,包括同一专业不同岗位的横向跨越和不同产业间的职业岗位跨越。无论是纵向发展还是横向发展,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和能力是不可能实现的。由于高职专业设置和人才规格具有很大的定向性、区域性、具体性,随着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我们花费很多时间习得的一些具体操作技能很可能就是一种浪费。自2008年金融风波以及我国“十二五”做出的工业转型升级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出现较大调整,如一些地区提出的“腾笼换鸟”政策,一些行业、企业的产品、设备及相应的技术都会得到革命性的变化,对产业工人的知识、技能要求也将发生根本性改变,对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也将提出新的要求。同时,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技术教育,在专业设置、招生规模等方面必然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今天的热门专业,毕业后可能已人满为患,我们必须为毕业生跨行业选择职业提供必需的能力。

4.企业需求差异的客观要求。企业岗位的细分带来的是就业方向的多样化。目前,能自主地寻找与所学专业对口岗位的毕业生数量有限,许多毕业生很难找到很对口的岗位。即使是大方向相近,但在具体的工作中也存在较大差异。要适应这种就业岗位的细分和差异化,就必须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如果所学过细或过于单一,就很难实现知识的迁移。就某一个专业而论,其就业岗位也是很宽泛的,一个中型企业的财务处,可有十几个具体岗位,在有限的三年时间里,不可能把所有岗位技能都做到熟练掌握。

三、高职基础课程构建与实践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处理好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既要提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基础课程的构建与实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学科门类多少;二是各学科内容取舍;三是各学科教学进程安排;四是教学实践改革。

1.体现“能力本位”,依据专业技能相关度确定基础课程门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必须坚持以能力为本位,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应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处理好基础理论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的关系,突出专业技能课程主体地位,围绕专业技能教学实践及未来职业发展设置基础课程。首先,对专业技能核心或主干课程进行规定;其次,分析与主干课程相关的基础课程,从学习技能应有的基础理论、相关知识和应用工具三个维度提出与之相关的基础课程;其三,运用统计方法对与之相关的基础课程确定其相关程度,对弱相关科目可以舍去或者就其涉及内容进行整合;最后,将保留的基础课程科目按其作用划分为基础性、支持性和工具性三类,为科目开设序列和开课方式提供依据。

2.坚持“必需够用”,依据专业能力培养需要把握内容取舍。“必需”指的是科目内容涵盖的范围,即宽度;“够用”指的是科目内容涉及的程度,即深度。一直以来,在专业技能课程与基础课程课时分配上总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课程内容决定于课程目标,判断“必需够用”的标准,应从三个维度去分析,而不是主观判断。作为基础性课程,可尽量保证其学科体系和核心内容完整,或者是在保留学科体系基础上的整合,从而减少由于一系列不相关的和相互重复而带来的浪费。如文秘专业开设的《统计基础》和《市场调查》两门课程,可以整合为《统计与市场调查》一门课程,甚至还可以把《EXCEL运用》与其整合到一起。作为工具性课程,除保持本学科必须的基础知识之外,重点应突出如何贴近专业,如在计算机专业开设英语课程,可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作为支持性课程,可择其所需,即需要什么教什么,如在财务会计专业开设《税收知识》,只要讲授几类税种的征收范围、对象、计算、减免就行了,以满足会计记账所需,至于税史、税制、税管、税法以及税收原则理论等就没有必要讲授,不需要保持其学科体系完整。

“必需够用”表现在不同专业要有所不同。如心理学知识,医护类专业与机械电子类专业开设相关课程就有很大的不同。作为机械专业的学生,可通过讲座了解一些如何提高心理素质及不良情绪的调适方法就可以了;而医护专业的学生,则应作为专业基础,全面掌握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心理健康咨询技能等,并能运用心理学知识与患者交流、沟通和进行心理治疗。

3.有效设计开课时序,优化各学科间的搭配。课程设计不仅指一门门具体的课程门类,而且指这些门类按照一定结构所组成的整个课程计划。确定一个专业所开设的基础科目并不是课程设计的全部,关键是要科学搭配各门科目,根据科目之间的关联性和学生认知规律将各门科目予以序化和衔接,把基础科目与专业技能课程串连起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即有效设计教学程序。高职基础课程的开设序列与衔接可采取“树状”架构,专业技能科目为主干,基础性科目为根基,工具性和支持性科目为树枝。基础性科目一般应安排在专业技能科目之前;工具性和支持性科目既可以安排在专业技能科目之前,也可以与专业技能科目并行,还可以与专业技能科目串联。由于高职教育年限较短,实践教学占有较大教学时数,为了做到既满足专业教学与实训,又能够实现基础理论知识达到“必需够用”,还应在教学方式和课时分配方面精心设计、有效衔接,如对于支持性课程可采用讲座方式加以安排等。

4.改进教学方法,强化教学过程中可持续能力培养。教学过程是一个再创造过程,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无论是基础课程还是专业技能课程,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指导,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最为关键。即使是实训课,也要启发人的心智,如汽车检测与维修,教师告诉学生某种声响反映的是什么故障,学生掌握了,这是被动式教学;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探索这种故障为什么发出这种声响,它与周围环境处于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如果周围环境改变了,这一故障不变,其表象——声响有没有变化,是否会干扰我们的判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综合运用开放式、探究式、引导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能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 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黄艳芳.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2010.

[3] 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

学出版社,2012.

[4]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

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5] 刘晓,等.课程的结构与重构[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

社,2010.

[6] 杨汉东.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课程构建探析

[J].中国职教,2010(5).

作者:汉东

如何撰写工程报告类论文 篇3:

英语能力训练与国际化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的关系

摘 要: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观点的梳理和对国际化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实践的探求发现,英语能力训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而且是一种促进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和重要途径。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英语能力训练对工程人才的专业技能培养有重要的作用,语言能力是一种专业技能,在进行听说读写译能力训练过程中对工程人才的专业技能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其次,英语能力训练有助于提升工程人才的技术应用能力。如何在国际化协作背景下通过正确的语言表达实现学习或工作目标,有利于提高工程人才技术应用效率。

关键词: 英语能力训练 国际化应用型 工程人才培养

一、引言

经济和社会转型对国际化应用型工程人才有迫切需求,社会需求量巨大。目前,各類专业的国际化应用型工程人才数量虽然有了很大的增长,但离社会的需求和期望值仍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具有扎实英语能力、通晓国际游戏规则的工程类人才的数量相对较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从要求中可以看出,外语尤其是英语能力是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必备的素质和技能,作为一种国际上最通用的语言,英语不仅是工具,用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还是一种能力,用于人才竞争、经济竞争、文化竞争等各个方面。因此,探讨英语能力训练与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深入缕析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一人才培养根本性的问题,而且可以探求人文教育与工程教育的融会贯通问题,从而加快国际化应型人才的培养速度,培养规模和培养质量,促进人才不断适应行业的快速发展,推动新产品、新设备、新技术的研究发展,提升经济活力和人文素养。

二、英语能力训练与人才培养的关系辨析

1.两者是途径与目的的关系

从根本上讲,英语能力训练与人才培养是途径与目的的关系。

英语能力训练是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途径,高质量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是英语能力训练的主要目的。一方面,英语训练的主要目的是提升人才的国际化能力,使得包括工程学科在内的人才获得更好的国际化社会生产与生活学习能力,提升人文素养,并最终通过与各种学科知识和能力的结合,使得人才获得科学、全面、完整的知识要素和能力。另一方面,国际化应用型工程类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的英语能力训练。通过英语能力训练,可以让人才清楚地知道他们要学习的知识对于以后生活和人生的重要性,认识到对社会生产和生活品质具有很好的促进和满足效力,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不断向着人才培养终极目标靠拢。

2.英语能力是人才培养的内容之一

英语能力训练对工程人才的专业技能培养有重要的作用,语言能力是一种专业技能,在听说读写译能力训练过程中,对工程人才的专业技能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一般说来,工程人才的专业技能包括解决问题、沟勇、书面表达、专业学习、组织协商、应变、归纳、决策、团队等各个方面的能力,涉及工程人才如何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如何沟通,如何准确地表达专业概念,收集信息,在外界事物发生改变时恰当地做出决策等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语言能力实际上是工程人才必须具备的一项技能。

3.英语能力和人才培养相辅相成

英语能力训练有助于提升工程人才的技术应用能力。在国际化协作背景下,通过正确的语言表达实现学习或工作目标,有利于提高工程人才技术应用效率。英语能力训练有助于提高工程人才的职业素养,主要表现在有助于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熟悉国际规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成就欲和心理素质。

三、英语能力训练与人才培养关系的具体表现

1.英语能力训练有助于提升国际化应用型工程人才的专业技能

工程人才的专业技能不应仅仅局限于本学科本专业范围,而且包括技术转化、解决问题、沟能协作、书面表达、信息收集、交流教练、团队合作与领导等各个方面,是一种综合的立体的能力体系。通过英语听、说、读、写、译五种基本语言技能的训练,有助于提升工程人才以听为媒介获取相关的信息,听懂工程等专业术语和词汇,把握言语者的态度和意图;有助于工作学习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流利地进行商务活动,流利、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有助于获取国外相关工程信息,并对工程项目形势进行判断;有助于撰写相关工程报告,进行市场调研,系统、客观地识别、收集、分析和传播相关信息;有助于提高工程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英语策略能力训练,有助于提升工程人才对一定语境中相关信息的判断、取舍能力,从而在专业工作中做好事前谋划、制定策略,解决具体的工程问题。

2.英语能力训练是国际化工程类专业人才跨文化际能力的重要内容

国际化的工程项目需要一个相互协作、互通有无的团队,需要彼此间尊重文化背景,需要高效的交际能力。事实上,在跨文化交际中,交谈者彼此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语言工具,如果没有一种彼此都能理解的语言工具,跨文化交际无从谈起,因此,从这一点上讲,英语能力是国际化交际的基础。从使用人口看,说英语的人数已经超过了任何语言的人数,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讲英语。即使在一些母语非英语的国家,英语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际语言。从使用范围来看,目前,几乎全世界75%的电视节目和互联都是英语,四分之三的邮件都是使用英语收发的,工程类书籍和技术绝大部分使用英语。许多行业标准都是以英语作为通用语言,如果一个工程类人才不熟悉英语,那么,不可想象,他怎么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下去。所以,培养一个高素质的国际化应用型工程人才,必须将英语能力训练作为重要的内容,将其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并通过有效的训练方法切实提高人才的英语能力,从而全面提高人才的国际交际能力,促进技术人员、工程项目在跨文化背景下有效交流与合作。

3.英语能力训练有助于提高工程人才的职业素养

国际化应用型工程人才的职业素养主要包括敬业精神、责任心、创新、成就欲、心理素质等方面,要求工程人才具有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极力符合组织要求和组织利益的能力,在工作生活中推陈出新,勇于承担对他人、对企业、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并且有充分的适应能力,以实事求是、客观合理地追求工作目标,适度发泄和控制情绪,并不断地补充学习,在工作中展现自己的工作特长,创新发展,达到自己与企业双赢的目的。英语能力训练有助于提高工程人才的职业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首先,在语言能力训练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顺序等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过程,也是一种职业素养的体现。学生在此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职业素养得到影响和提高。其次,英语能力训练重在实践。学生通过实践训练,培养团队参与、岗位责任、创新创造、心理素质等方面素质,将语言学习与工作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人才包括职业素养在内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语言能力是一名国际化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必要素质和技能,通过对工程人才的语言训练,不仅有助于提升人才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而且能帮助人才走入社会后掌握在国际化环境中必备的英语基础知识,具备相应的语言基本能力,并转化其他方面的能力。随着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不断涌现。如何通过英语能力之类的人文素养训练和培养,培养人才的工程应用能力,促进高校的办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现在和未来高校不可回避的挑战。因此,如果忽略包括英在内的语言能力训练和培养,就不能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总的来说,要充分认识到英语语言训练的重要作用,培养人才的工程應用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出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平.高校教学质量工程的深层思考[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D].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韩宝成.国外语言能力量表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6(6).

[5]陈冰冰,王欢.国内外语需求分析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9(7).

作者:邓杏华 秦一萌

上一篇:医院营养师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财政局共青团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