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科技期刊封面设计论文

2022-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版面设计以及封面设计都是书籍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全程体现了设计人员对书籍内涵与精神的整体把握,同时也是为读者呈现书籍之美的最直观方式。现阶段,我国国内装帧技术高速发展,对开本、字体、版面、插图、封面、护封以及纸张、印刷、装订和材料事先的艺术设计也逐渐成熟,书籍版式及封面设计水平已经有所提高,但仍然不能满足当代高质量设计的要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内科技期刊封面设计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国内科技期刊封面设计论文 篇1:

科技期刊封面设计应注意的四项原则

摘 要 提高科技期刊封面设计整体艺术水平,是展示办刊质量,树立期刊品牌形象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搞好科技期刊封面设计,首要的是应明确设计原则和具体要求,主要包括:符合编排格式规范的原则,体现期刊内容特色的原则,增强形象识别性原则,讲究视觉美观性原则。

关键词 科技期刊;封面设计;原则

封面是书刊最外表的部分,起着保护、标示、装饰书刊和吸引、提示读者阅读的作用,并形象直观地体现着书刊的编辑出版质量和风格特色。封面设计是书刊整体装帧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出版界对书刊装帧设计尤其是封面设计普遍较为重视,封面设计和制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图书封面以及大众时尚类期刊相比,科技期刊尤其是纯学术性期刊的封面设计还未引起足够重视,利用封面形象宣传展示期刊以树立品牌形象的意识还不够强,相当一部分学术期刊封面显得平淡、呆板、雷同,缺乏艺术创意和特色,有些还不够规范。这一方面是由于主观认识不到位,以为科技期刊主要强调学术质量而忽视了期刊的整体形象设计;另一方面,从客观情况看,出版社的图书封面设计都由专职设计人员承担,大众时尚类期刊封面一般都由专职美术编辑负责,而科技期刊编辑部一般没有专职的美术编辑,封面设计要么由一般编辑人员自行设计,要么临时委托对本刊性质、内容特色都不太熟悉的平面设计人员,其设计质量往往不能令人满意。笔者认为,要提高科技期刊封面设计整体艺术水平,首先要从主观意识上引起重视,把它作为展示办刊质量、树立期刊品牌形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对待;在具体实施时,应尽可能请专业书刊装帧设计人员设计,而在委托设计以及评选设计方案时,科技期刊编辑应明确设计的原则和具体要求,并提供相应的素材。这些基本的设计、评价原则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 符合编排格式规范的原则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规范化已走在其他书刊的前列,规范化是科技期刊质量评定和评优评奖的一个重要方面。封面设计的规范化是期刊编排格式规范化的一个直观体现。规范化原则具体表现在期刊开本大小及其构成要素上,以及各要素位置的限定和相互关系等方面。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开本主要是大16开本,作为国际通用标准,已逐步被我国科技期刊界普遍接受。近几年来,科技期刊已纷纷改版为大16开本。在科技期刊封面构成要素和标示项目及其位置限定方面,我国《科学技术期刊编排格式》[1]、《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2]等文献上都有明确规定。期刊封面(包括封二和书脊)上应标明以下项目:a.刊名,包括可能有的并列刊名和副刊名;b.出版年月、卷号、期号;c.责任者(包括主办者或编辑者或主编);d.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以及条码等;e.本期如为“卷终”或附有索引等,应分别予以标注;f.期刊的单本或合订本超过一定厚度(如 5mm)时应在书脊上印载刊名、卷号、期号和出版年月等;g.封面上标志项目中的数码应按规定采用阿拉伯数字;h.期刊的“增刊”或“副刊”应在封面上注明,等等。有关科技期刊封面规范化的要求很明确,但目前仍有一些科技期刊的封面设计不完全符合标准要求。如:在封面上未标明主办单位;封面右上角未印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号)独立印刷时应印在封底下方,却印在封面的右上角;条形码应印在封面左下方或封底右下角,却印在封底左下角;没有汉语拼音刊名,等等。这些都应注意纠正。总之,规范化封面是体现科技期刊编辑出版整体规范化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应严格遵守。

2 体现期刊内容特色的原则

封面是期刊内容特色的直观表现,期刊封面应尽可能充分发挥展示期刊内容特色的作用。从总体上讲,科技学术期刊应体现科技和学术性的特征,其一般风格应是庄重、大方、雅致、简洁、明快、严谨、精细、协调等。但还应在体现各期刊自身内容特色上下功夫,可以采用具象写实手法,也可以是抽象隐喻或象征。所谓具象是指可采用能代表科技期刊内容的典型图片来展示刊物内容,如建筑学或建筑技术期刊,在每期封面上可用一幅具有特色的优秀建筑图片或建筑工程场景照片来表现;机械类技术期刊则可用一幅技术先进的新产品(也可兼有广告作用)彩色照片来表现;园艺栽培类科技期刊则可用漂亮的树木花果或农作物照片来表现;大学学报则可用学校的标志性建筑来体现,如《清华大学学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都采用了此种设计手法。对大多数理论性强的学术期刊而言,往往采用抽象象征的手法表现期刊内容,即主要通过色彩、几何图形或象征性图案以及刊徽、刊标等展示刊物的内容,如:《岩土工程学报》封面背景色采用土黄色;《兵工学报》封面背景色采用国防绿;《防护工程》封面背景采用经抽象处理的万里长城图案来象征;《同济大学学报》则用体现“同舟共济”的校标来表现刊物品牌特色。此外,有些科技期刊或学术期刊也可用独特的广告语或本期内容要目来表现刊物内容。不管采用何种手法应注意表现素材选择要得当,要富有代表性和表现力,且具有可以理解的象征性喻意,具体表现手法要艺术化,不宜太张扬、太直白。

3 增强形象识别性原则

增强视觉形象的识别性与表现刊物内容特色是密切相关的,但并非等同的概念。体现内容特色侧重于封面表现内容的设定方面,而增强知觉形象识别性主要是指封面设计形式要强化表现力,主要从强化视觉识别的独特性和视觉冲击力方面考虑,使读者留下过目难忘的视觉形象。这主要要求封面文字、色彩搭配、构图形式、布局安排方面要有创意,要有与众不同的新颖性、独特性、巧妙性,并可适当采用艺术夸张手法,如刊名可采用巧妙的艺术变形字体,或采用名人书法手写体,采用刊标或刊徽等。值得说明的是,要增强期刊封面的视觉可识别性应注意保持封面设计的稳定延续性,这对优秀期刊而言,还有助于树立品牌形象。但也并非一成不变,要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对立统一关系。在封面更新设计时,要在能体现期刊自身风格特色的前提下,有意识地保留其中一部分“经典性”或标志性内容,如名人书法刊名、象征性图案、永久性刊标或标志性背景色等。这样做对老牌或名牌期刊尤其能体现延承传统、与时俱进的风采。

4 讲究视觉美观性原则

讲究视觉美观性原则是指在满足前述三项原则的前提下,封面设计应符合基本的形式美法则,符合平面构图的基本规律,满足视觉美观、赏心悦目的要求。具体而言,是指由文字(数字)、标志、装饰图案、图片、纹理,以及色彩变化形成的点、线、面构图布局,在其大小、形状、比例、位置的设定,画面的分割,色彩(色相、色度、明度、色量、色素等)的搭配运用等方面,要讲究均衡或对称、对比、衬托与调和、分散与呼应、变化与统一、节奏与韵律、尺度与比例等形式美法则,要经得起审美推敲,给人以视觉美的享受,使之新颖、独特而又耐看[3]。一般来说,从事美术设计或平面艺术设计的专业人员,对形式美的法则及其具体应用都十分熟悉,有关平面艺术设计的教材和论著中也都有较详细的论述,本文不再赘言。

总之,科技期刊封面设计是形象直观地体现办刊水平和期刊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个窗口和门面,应引起足够重视。本文提出的四项原则是为期刊编辑和封面设计者提供一个创意和设计的基本思维框架和总体性要求。四项原则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关联的,满足规范性原则和视觉美观性原则是最基本的要求,若能同时体现出刊物特色和具有较强的形象识别性则是较完美的封面设计。在封面设计时,我们应统筹兼顾,尽可能全面满足规范性、特色性、识别性和美观性要求,并处理好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使科技期刊封面设计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 GB/T 3179-92 科学技术期刊编排格式

[2] GB/T 9999-2001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3] 王立名.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176-181

作者:朱大明

国内科技期刊封面设计论文 篇2:

国内书籍版式设计及封面设计的现状分析

【摘要】版面设计以及封面设计都是书籍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全程体现了设计人员对书籍内涵与精神的整体把握,同时也是为读者呈现书籍之美的最直观方式。现阶段,我国国内装帧技术高速发展,对开本、字体、版面、插图、封面、护封以及纸张、印刷、装订和材料事先的艺术设计也逐渐成熟,书籍版式及封面设计水平已经有所提高,但仍然不能满足当代高质量设计的要求。因此,书籍设计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综合提高可视性、艺术性、实用性、经济性等方面的功能,服务广大读者,折射其设计内涵。

【关键词】版式设计;封面设计;现状分析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其作为知识的载体,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任何一个历史阶段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书籍本身所具有的艺术价值,是其外在装帧与内在深度的有机结合,一方面承载知识信息,传播人类智慧;另一方面,则是展现出其所具有的外在美。书籍的版式设计及其封面设计作为外形之美的主体,应该致力与本身内在品质的相互统一,着力于更好的展现书籍的内涵,而不是现阶段潦草设计或者生硬套用。客观上来说,版式与封面设计是对书籍内涵的二次呈现,是一种非文字化的再现书中内容的手段。好的书籍版式与封面设计,往往通过其独特的艺术格式或外观造型即可较好的反映出书籍所表达的中心思想,给人以最直观的视觉感受。因此,版式设计与封面设计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制作与展现,它是建立在完全吃透内容之后,对书籍思想的高度概括与凝练,从而达到如虎添翼的艺术呈现效果。

不可否认,我国近年来在书籍版式设计与封面设计方面已经下了不少功夫,现阶段在这两方面的设计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相关书籍的版式封面设计也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整体上的设计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依托于科技时代的技术优势,书籍精细化设计与微小元素呈现方面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进一步的展现出书籍艺术化、多元化等多方面的属性,更好的表达出书籍设计的外在之美。

一、目前国内书籍版式设计与封面设计的现状分析

伴随着现代印刷术技术革新与装帧工艺的高速发展,书籍无论从整体设计上还是局部呈现上都得到了较好的改善。但是,透过其光鲜亮丽的外表,仍会发现其在细节设计上的不足之处。不难看出,部分书籍在版式设计与封面设计上依然存在“缺口”,正所谓美中尚有不足,若不竭力改善这些设计层面上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无法更好的为书籍本身内容做好修饰与衬托,进而使得书籍对信息的呈现显得苍白无力,缺乏某种劲道,让读者丧失阅读兴趣。

(一)对书籍整体把控能力较弱,全局观念淡薄

当下国内对书籍设计整体把握程度难以达到要求,版式设计以及封面设计在某种意义上严重背离书籍所要展现的中心内容思想,甚至在很多情况下,书籍内容与外在装帧背道而驰。所谓书籍外在装帧,即对书籍从文稿到成书出版的整个设计过程,同时也是完成书籍形式从平面化到立体化的过程,它包含了艺术思维、构思创意以及技术手法的系统设计。不难看出,书籍装帧是实现书籍形式从平面化到立体化的过程,其所包含的版式和封面设计是对本身内容的凝练与映照,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循“设计服务于内容”的基本原则。然而,当下国内书籍的版式与封面设计却背离了这一基本准则。不少相关设计者为了使书籍得到更好的销量,在版式与封面设计中往往会添加个人主观情绪色彩元素。甚至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刻意在设计中掺杂个人的艺术风格,从而用以获得更多的流量。这些设计使得书籍本身内容与外在艺术呈现相互背离,书籍设计的整体性功能严重失衡,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书籍自身的价值。因此,书籍版式设计与封面设计一定要与书籍的中心内涵有机的统一起来,切勿添加个人设计倾向,背离书籍设计的基本原则。

其次,书籍版式设计与封面设计之间存在的矛盾与不和谐也是书籍设计过程的败笔之一。版式设计与封面设计同为体现书籍外在之美的重要设计,但由于在设计过程中某些外在元素的渗入,例如设计者设计风格的突变,往往会出现版式与封面设计不协调不统一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文化的多元化的交汇发展,不少设计者的设计风格也逐步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在版式与封面设计的过程中,不少从业人员绞尽脑汁想要使得这两方面的设计富有创新性的效果,因此不由得采用多种设计上的艺术风格。很多时候,往往正是因为这一点,版式设计与封面设计出现了意义上的分歧,整体上失去了相呼应的映照关系,缺乏协调感,导致书籍设计的散乱与失调。显然,这种设计是当前书籍整体设计的问题之一,适当的规避和解决能为今后的成功设计带来积极效益。

(二)版式与封面设计元素冗杂多样,有失简约之风

每当人们进入书店时,书架上各式各样的书籍数不胜数,绚丽纷杂。正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面对纷杂多样的书籍,人们在选择时也不由自主的会感觉到困难。书店的书已经是琳琅满目,此时,若当人们捧起一本书,面对的同样是错综复杂的各类元素冗杂交汇,想必此时阅读兴致会大幅减弱,甚至丧失本次的阅读兴趣。然而,这正是我国现阶段书籍市场的形象呈现,虽然简单,但却深刻。当下不少書籍设计者在设计书籍时,内心总是不自觉的想要为书籍版式与封面添加多种多样的元素进行修饰,认为这样能够更大程度的展现书中的内涵与精神。譬如,部分设计者在书籍里加入各式各样的插画用以修饰文中内容,认为这样元素的增添不仅会使书籍美化效果得到提升,同时插图的多样也会让书籍更有魅力。因此,各类书籍都会有意无意的添加插图以增强文中内容多样性。不少教育类型的书籍也借鉴这一设计方法,插图多样,导致书籍论证内容不够科学严谨,有失教育风范。事实上,这样的设计,在读者看来,却是一种费力不讨好的做法。眼前所要接受的元素纷杂多样,冗杂交汇,往往会给读者留下不好的阅读印象,甚至在内心会增加一些厌恶感。很多读者更喜欢清澈直白的视觉体验,版式和封面在设计过程中呈现简约之风往往会更加吸引读者(如图1)。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版式与封面设计元素冗杂多样是一种视觉泛滥。当下国内书籍设计风格多样且各异,有些设计者却生搬硬套他人设计模式,客观上,无疑也在加剧一些不合理设计方式的广泛传播。因此,对书籍设计,从业人员应该甄别各类设计方案,摒弃那些不适宜的设计理念,坚持正确的审美取向,为在书籍的版式与封面设计做出积极的榜样效应。

(三)书籍版式设计与封面设计方案单一,缺乏创新

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好书,无论是外在设计与封装,还是内在构思与精神,都会有着独特的展现力。它所带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是非常深刻且难忘的。通常情况而言,读者通过其装帧设计及精装程度就可有所体悟。然而,当下我国书籍版式设计与封面设计形式单一,缺乏优质的创新款式。现阶段在我国国内书籍市场,往往只有精装设计与普通设计两个大类。一般而言,精装书与一般的书仅仅区别于开本上的差异,同时在纸张的选用方面也会多几分谨慎。市面上的精装书一般还附带有盒式的外套以及可供拆卸的护封,护封在内容上与内封一致,有时书内还会设有呼应书籍主题的书签带。相比于精装书籍,普通书籍的设计就可以说是愈加简陋了。因此,现阶段国内书籍版式与封面设计的设计方案应该加以创新,增添新的设计方向或者在书籍精装程度上多下功夫,革新旧的版式设计,可以增加更多功能性的设计,使书籍的版式与封面设计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如图2)。

二、应对国内书籍版式以及封面设计现状的对策

(一)注重版式及封面设计的整体性,体现全局观念

书籍作为集版式设计、封面设计、内容构思、中心思想的最终整体,其核心在于各方面设计元素的有机统一。局部要服务于整体,整体才会有更强的外在表现力。在心理学的层面上,整体所具备的意义远远大于各个部分的意义,甚至超越了部分意义之和。因此,书籍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各部分的设计并非是独立存在的,更不是在主观意义上背离于整体。在书籍版式及封面设计中,应该理性的把握整体,通过彼此的统一及相互联系,实现“1+1>2”的效果。

把控全局,优化整体设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其一,书籍设计与书籍中心内容的有机统一。版式设计与封面设计属于书籍整体设计的一部分,不能脱离书籍的核心内容,更不能背离书籍的中心思想。这两方面的设计初心更多是对书籍内容的高度凝练与概括,本质上是为了起到“未读书籍,便可知意”的作用。因此,在书籍版式与封面设计的过程中,不需要刻意的求新,也不必过分的修饰。设计者只需要在整体性的掌握书籍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对书籍版式及封面做出相应的设计即可。譬如,在有关石墨烯结构这类学术书籍的版式与封面设计上,设计者仅需配以相关石墨烯结构插图用以展示此书核心概念,而不必在设计上展现其他非必要联系的衍生物结构。书籍版式及封面设计是客观的,本意上是为读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初步阅读氛围,进而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

其二,在部分设计上应该形式统一,避免内在矛盾。版式和封面设计是同一书籍的不同设计部分,在形式与用意上应该相一致。设计者在把握这一基本设计理念之后,不仅会增强书籍的整体感,还会促进形式与内容上的有机联系,充分结合会给读者留下积极的印象。

(二)合理呈现设计中的元素,避免冗杂

“书是用来读的,而不是用来收藏的”,这是书籍的功能定位,书籍版式与封面设计的简约易读是书籍功能性的重要体现。因此,在书籍自身这片“弹丸之地”,想要完整的展现出文字、页眉、插图等多种元素,其有效的联系与统一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如何合理有效的统一版式设计与封面设计的基本元素是现阶段首要解決的问题。设计者在对书籍整体设计时,所涵盖的元素往往是多种多样的,在这种情况下,面对错综复杂的元素,适当简化或是多元素整合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在书籍的封面上,一些不必要的元素如文内插画通常是可以省略的,而对相类似的元素,却是可以进行相互整合。其中一些个人主观意义上的外在元素往往是无关紧要的,在设计过程中也是可以直接删去的,这样反而可以让书籍呈现有所简约,便于读者阅读。

从我国现阶段书籍的版式与封面设计来看,书中元素不合理的呈现以及冗杂多样仍是存在的问题之一,仍需要做出进一步的改进。要达到书籍简约易读的功能性定位,就要严格规范设计的理念方法。从根本上来说,精准书籍功能性定位,就是书籍设计的重大成功。

(三)增强书籍设计创新意识,革新设计方式方法

目前,精装书籍仍是我国书籍市场上较为高端的设计款类。长期下来,书籍在版式设计方面仍然没有新的创新成果出现,这依旧是我国现阶段书籍设计的短板之一。因此,应该进行有效的革新与创新,在版式设计方面做出一些较大幅度的改变。书籍整体设计分为外观部分与内页部分,前者包括函套、护封、硬封、书脊、腰带、环衬页等,后者包括扉页、目录、章节页、正文、插图、书签页等。在版式设计过程中,可以从外观部分入手,譬如,对硬封的设计,可以让其展示的内容由平面化转为立体化 ;对书脊的设计,可以改变内在材质结构,从而加强翻阅书籍灵活度等。另一方面,书籍在其封面设计上也可进行有效的创新。一般而言,书籍封面往往是以题名为主体,周围衬以其他元素渲染。在对其设计的过程中,也可从三维立体方面着手,带给读者更强的视觉体验感。譬如,封面可以加入折叠的立体元素,进而强化读者阅读体验。

书籍版式设计与封面设计的革新是改变目前国内书籍现状的重要手段之一,相关从业人员应该着力从这一方面下手。富有新意的书籍设计往往能给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书籍版式与封面设计的改变也是对书籍的精神与理念的革新,更是一种人文关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书籍版式及封面设计在整体性把握、细节元素呈现以及设计版式创新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书籍作为集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整体,是现代知识信息的传播载体,在各个历史阶段都有着重要意义。书籍的版式与封面设计作为其外在美的集中体现,是与读者最直接的交流。好的版式与封面设计会给读者带来深刻的第一印象,从而客观上可以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当下应该着力于书籍版式与封面设计的改变与革新,真正让书籍展现出其外在美,服务于广大读者,呈现出其真实的魅力与内涵。

参考文献:

[1]钟颖.版面编辑与版面设计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7(17):212-215.

[2]宁毅.书籍版面设计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大舞台,2014(8):69-73.

[3]张灵芝.图书版式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印刷学院,2016.

[4]吕敬人.书籍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5]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6]卢昉. 书籍版式艺术设计探究——评《书籍封面设计》[J]. 当代电影,2015(10):200.

[7]王理珩. 运用封面和版式设计提升科技期刊质量的思考[J]. 中国传媒科技,2017(8).

[8]陈培嘉. 艺术美学与艺术美之我见——以书籍版式设计中的秩序美为例[J].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7(6):48.

作者简介:薛菲(1973-),女,上海,副编审,研究方向为油画、书籍设计。

作者:薛菲

国内科技期刊封面设计论文 篇3:

期刊封面设计的相对稳定性

摘 要 封面是期刊的“识别器”,期刊的无限期连续出版决定了其封面的设计应具有稳定性。稳定性应与期刊封面设计的一般规律相结合,稳定性还应突出期刊封面设计的细节感染力和期刊封面的宣传效应。

关键词 期刊; 封面设计; 稳定性; 一般规律; 宣传效应

在创新的时代谈稳定性,似乎有一点不合时宜,但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如今什么都讲创新、讲包装、讲门面,如某小品所言:澡堂子改“桑拿浴”,修脚铺改“美容院”……其实大家都明白,论手艺,美发厅不一定赶得上剃头铺,美容院不一定赶得上修脚铺,因为他们的许多工夫都花在表面上的“创新”去了。期刊界多少受到了此风的一点影响,以致有些期刊的封面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几经变化,订阅了多年的老朋友,一不留神,已不敢相认了。当然,此类创新本意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出发点是好的,但效果不一定好。还有一类“创新”——为领导而创新:不为什么,就为换了领导,所以要换封面,这种“创新”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芬兰一位书籍装帧艺术家说过,图书设计是一种有纪律约束的狂想,既有个性张扬的狂想,又有文本规范的纪律。[1]那么,期刊封面设计又有哪些“纪律约束”呢?

一、 稳定性与期刊封面设计的一般规律

与图书、音像制品等出版物相比,期刊的最大特点就是无限期连续出版。其品牌的形成需要几年、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时间,这种连续性和持久性决定了期刊在刊名、内容定位、装帧设计等诸方面,应具有稳定性。可以说,读者对期刊的熟悉程度和认知程度是期刊生存的基础,[2]而封面是期刊的“识别器”,认识一种期刊,是从封面开始的,封面给读者的印象也是最深的,要保持这种印象的持久性,就要求封面的装帧设计必须具有稳定性。稳定性是读者认识并接受一种期刊的条件之一,稳定性应贯穿于期刊封面设计的三个基本原则之中——

1.从属性与独立性的结合

期刊封面设计是一种从属性艺术,受到期刊内容的制约;然而,装帧设计又有其独立性。稳定性表现在将这二者相结合的这种规律不可改变。在这方面,一些国际知名的期刊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例如,一个世纪以来,美国《时代》周刊的基本定位一直相对稳定、统一。封面设计也只在其局部作微调,其红色方框几乎成了它的标志,当这种外部特征成熟之后,就让其相对定型,而且不断强化,让读者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一眼就分辨出来。这样做的结果非但没有使读者厌倦,反而使它成为读者识别《时代》周刊的标志符。

2.文化性与商品性的结合

期刊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在封面的美术设计上应充分反映出文化气息。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期刊又是作为一种商品存在、流通于社会的,其美术设计必然具有一种广告意图。所以,应将期刊的文化性与商品性集中反映在其封面的美术设计中。长期以来,中国《读者》的封面设计,一直围绕“人格化培养,人性美升华”,“选择《读者》就是选择了优秀文化”这一办刊宗旨,设计者也一直把期刊作为一种文化商品,传承着它的“书卷气”。逐步形成了其品牌设计:白底、蓝框、红色刊名——三大代表颜色稳定不变,也成为许多期刊封面设计者效仿的对象。同时,为了充分发挥其商品性,《读者》在其底封和内封上精心设计了广告。多年以来,坚持只做与刊物内容相一致的广告,坚持不因广告而减少刊物的页码。所有广告的画面都显出精制与高雅,与刊物的内容相得益彰,成为商品性与文化性完美结合的典范。

3.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结合

时代精神只能在民族特点中去体现,民族文化特色要融入现代的审美意识之中。期刊封面设计只有吸收当代国内外期刊设计的精华,又保留我国图书设计中浓郁的民族特色,方可体现期刊当代的文化艺术价值。如在艺术创作中,“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精练,“计白当黑”“无画成景”的简洁,“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对比,“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象与夸张……都是民族文化中可供借鉴的宝贵财富。同时,现代科技的发展,又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手段。比如利用计算机进行构图设计,可以实现字图一体,和字体多变。再如UV油墨、金属字可给读者带来特殊的审美效果;特种纸张那变化无穷的肌理,又为产生动与静、强与弱、快与慢、粗与细等对比变化的节奏感提供了可能。飞速发展的科技手段和物质条件,为期刊封面的设计者在诸如典雅与粗犷、华贵与朴素、写实与抽象等风格方面,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3]这一切都为设计者在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结合方面提供了可能。

二、 稳定性与期刊封面设计的细节感染力和宣传效应

稳定性除了体现在上述三个原则之中,还应体现在加强期刊封面的细节感染力和封面的宣传效果上。封面装帧的细节包括用纸类别、刊名样式、年份和卷期号样式、颜色、图案等方面的内容,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增强其感染力[4]:(1)选用适当的纸张。表现力强的纸张可以更好地突出刊物的个性。如一般的胶版纸具有大众化特点,光洁的铜版纸则有华贵的气质,而集传统工艺与现代新工艺为一体的特种纸张,其面层不仅耐磨、耐折,而且纹路各异、风格多样,富有现代感。如丝光铜版纸纤维结构紧密,手感滑润,具有高吸墨性和不透明性。轻质特种纸不但用料和生产工艺较符合环保要求,而且性能比较稳定,不易变黄。幻彩特种纸涂层均匀,光泽闪烁多变又含而不露,金属质感强烈,色彩丰富艳丽。花纹纸具有防水、防油特性,且品种多式多样。(2)加强刊名的表现力。刊名样式应当醒目、大方和富有个性,一般有手绘体(书法体、美工体)和植字体(来自计算机字库)两类可以选用。字体、字级除醒目突出之外,宜稳定不变,可以经过长期培养,使之成为期刊的标志之一。例如,百强期刊之一的《女友》,不仅刊名的书写很有特点,还把带有装饰的英文单词“LOVE”与之搭配,加强了刊名的表现力,使人一眼就能看到它那独特的风韵,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封面是期刊直接接触读者的具有独特效用的窗口,刊物可借此作自我宣传,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读者的购买欲。强化封面的宣传效应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为了让读者记住刊物,可以在封面和底封印上响亮的广告语。如《半月谈》的“中华第一刊”,《北京青年报》的“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等等,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采用富有冲击力、创意别出的图案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如美国《国家地理》在1984年3月号上斥资100万美元,采用全息技术制作封面——在一定角度的光线照射下,封面上的秃鹫图像便会呈现振翼欲飞状,十分逼真,吸引了许多读者。

总之,期刊的封面要在发展中继承自己已形成的传统,期刊封面的用纸、刊名、颜色、图案、符号、广告语……只要有一种元素在读者中产生了较深的印象和影响力,就可以保留下来并加以传承,使之逐步成为期刊的标志[5]。稳定性是相对的,是具有阶段性的,在改刊或改版时可以对封面设计作较大幅度的调整,以给人面貌一新的感觉,但保留期刊封面中原有的一二种元素作为期刊的标志长久传承,则不失为聪明之举。

参考文献

[1] 林小平. 图书设计的文化性、时尚性和个性[J].中国编辑,2005(5):8081.

[2] 王志祯. 浅谈期刊的稳定性[J]. 中国编辑,2006(4):4950.

[3] 孙宪勇. 现代书籍设计的审美特征[J]. 编辑之友, 2004(6):6870.

[4] 陈会琴. 教育期刊装帧设计风格谈[J]. 科技与出版,2003(2):63-64.

[5] 殷观亮. 科技期刊封面、版式设计中的美学原理[J]. 科技与出版,2001(6):48.

作者:王国红 陈家顺

上一篇:区农业局工作计划意见下一篇:团委办公室工作计划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