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核心能力论文

2022-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职商贸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职业核心能力。本文在分析学情和形势的前提下,借鉴各国职业核心能力探索的已有成果,提出了高职商贸类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分类和培养方式。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国际贸易核心能力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际贸易核心能力论文 篇1: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探讨

摘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最大的特点是一种面向企业基层岗位的就业教育,实际专业操作技能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核心能力,在专业建设中应加以突出,才能满足企业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的要求。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从这一系统的各个方面入手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服务。

关键词:职业教育 专业建设

一、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促进中职学生就业的根本

职业技术教育最大的特点是一种就业教育。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中明确指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要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制订地方和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划。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由此可以认识到职业技术教育就是要面对就业市场,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提高就业能力的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职能和地位,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受社会欢迎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可见,职业技术教育就是面对就业劳动市场的一种就业教育。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以下简称为中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基本上是到企业的基层一线,而任何企业都会从自身发展利益出发,在招收毕业生时从用人成本和效率考虑,吸纳能直接上手、能与企业技术应用岗位直接对接,掌握专业技能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人才。企业一线的职员属于操作层的人员,需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而这些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无疑应作为中职教育培养的专业核心能力。

再从中职教育对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比较优势来分析,中职学生由于基础的原因难于在专业理论上比这些院校培养的学生强,但是,中职学生的可塑性强,动手能力的培养比较容易,可以把这一优势结合专业的教育转化为专业的核心能力。

而在现实的就业市场中,中职学生与其他层次的毕业生有时在就业竞争中也表现出自己的优势。优势的方面总结起来也是在于专业实际操作技能比较强,用人单位觉得学生好用,无须再培训就可以上岗。例如,有许多技工学校的毕业生就出现用人单位争抢的良好就业形势。

综上所述,中职教育最大的特点是一种面向企业基层岗位的就业教育,中职教育应将专业操作技能作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已成为中职学生就业的敲门砖,在专业建设中应突出对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才能满足企业对中职教育人才的要求。

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能力培养

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国际贸易专业建设中更应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为此,应从系统的各个方面入手来进行专业的建设。

1. 加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直接决定了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因为专业核心能力是一种合力,需要多门课程共同来培养。中职教育国际贸易专业的建设应在遵循知识、能力与素质为导向的核心原则下,结合中等专业职业教育的特点构建相应专业的课程体系,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服务。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定位于培养能熟练掌握国际贸易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政策与法规,具有较强的外贸业务实践能力,适应外贸行业第一线岗位或岗位群要求的、既有较高综合素质又有较强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课程体系建构的过程中,还必须结合从事外贸行业用人单位的实际能力要求。笔者结合多年从事国际贸易业务和教学的经验,再结合其他院校和中职教育的特点,认为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应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学、基础英语、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法、中国对外贸易、国际技术贸易、外贸函电等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应加以重点的建设。

2. 加强核心课程能力的培养。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基本保障。为此,应加强核心课程建设。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一改知识灌输的传统教学方法,不再讲究完整的体系,而应是以课程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教学为主体,切实使学生能学到有用的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结合模拟情景教学、实际现场实战教学等方式,促进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3. 强化综合运用英语和计算机的能力。英语与计算机能力既是从事外贸业务的基本能力要求又是核心能力要求。为此,应将这些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中职教育过程。

4. 加强实践技能培养。(1)加大实操课程的比例,注重国际贸易实务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通过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理解专业知识的能力、独立工作和协调工作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2)加大实习锻炼的课时。通过到企业实际实战中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使学生更快地适应企业的要求。

5.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探索产学深入合作模式,大力推进“订单式”培养,为企业定制人才。如校内开设企业专设专业、分段合作培养等等。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可使中职培养的学生容易解决就业,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得到所需人才,符合了互利共赢的市场化原则,并能实现学校、学生、企业的“多赢”。

6. 加强职业素质培养。几乎所有的外贸企业都把就业者的职业道德摆到了重要位置,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极为重要。因此,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仅应教给学生直接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还应当加强与此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以及职业道德教育,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更为重要的是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够帮助学生提高专业实际操作技能,如敬岗爱业的精神能够促进学生对专业技能的自觉提高。具体的职业素质教育可以在学生的在学阶段,通过增加第二课堂内容,使学生获得全面素质的提升。

7. 改革理论教学。教学中切实应以“必须、够用”为原则构建专业基础理论课,突出专业核心课程。中等职业教育不是研究型的教育,而是应用型的教育。所以,在教学中应以实际能力培养为主、必要理论结合的模式开展教学。还可以打破课程的界限,以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将专业理论课融入专业课程中,开设更多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有关的课程,促进专业能力的培养。

总之,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是促进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就业的根本;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包括教材建设、学校的内部教学管理等等方面,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作者:倪 军

国际贸易核心能力论文 篇2:

高职商贸类人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究

摘 要: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职商贸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职业核心能力。本文在分析学情和形势的前提下,借鉴各国职业核心能力探索的已有成果,提出了高职商贸类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分类和培养方式。

关键词:高职;商贸类人才;职业核心能力

随着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大量外资企业在华投资建厂,这些企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多数的外资企业不仅对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要求,而且更看重毕业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他们希望自己的员工不但能胜任自己的工作,而且能吃苦耐劳、踏实工作,能与领导、同事良好沟通,团结协作,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这些信息对高职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培养商贸类人才既要教授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重视训练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一、研究背景和学情分析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世界上已经有一些国家进行了多年的实践研究,而我国才刚刚起步,借鉴其他国家宝贵的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方法,同时结合商贸类人才培养目标,对培养商贸类人才职业核心能力的途径和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才能不断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目前,高职院校在商贸专业设置时已经非常重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课程设计和教学上比较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但是,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比较薄弱。正是这方面的疏失,使得高职商贸类专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遭遇困难。对于高职商贸类毕业生而言,除了需要具备良好的商贸类专业知识,熟悉我国对外贸易的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还要熟练掌握单证制作、货运代理、报关报检等专业技能。

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经济贸易系自成立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拥有国际商务、电子商务、物流管理、采购与供应链等四大商贸类专业,对于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大多数毕业生在外贸企业从事单证、物流、采购、销售、货代、报关等工作。

二、职业核心能力的一般构成

从20世纪70年代起,一些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中提出“职业核心能力”这一概念(key competencies),又称关键能力、基本能力等,并且大力进行研究和实践。职业核心能力是指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它可以让人自信地展示自己,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和应用。不同国家对于职业核心能力的界定、分类有所不同。(详见下表)

1998年,我国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现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人的职业能力分为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三个层次。职业核心能力又可细分为职业方法能力和职业社会能力两个部分。

三、商贸类专业职业核心能力的分类和培养

商贸类专业人才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实践研究。笔者围绕商贸类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发展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探索适合高职商贸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组织方式、方法,加强针对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训练,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1.基本能力

基本能力指从事商贸类工作所应具备的通用的能力,比如与人交流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等。

(1)与人交流能力

交流能力是现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与人交流能力也越来越重要。好口才是从事商贸类工作的人员必备的能力,不仅要有新的思想和见解,还要在别人面前很好地表达出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开展辩论会等活動增强学生的交流能力。

(2)与人合作能力

在商贸活动中,与他人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课堂活动可多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调动团队成员的资源和集体智慧,发挥团队合作的精神共同去完成学习任务。在团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所有成员需要密切协作、配合默契、协商解决、共同决策,这些能力将为其今后更好地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专业能力

(1)信息处理能力

商贸类人才对信息应该有较强的敏感度,要善于发现信息、收集信息并且进行归类与处理。例如能够通过各种渠道(如广交会、网络资源等)搜集客户信息,通过英文函电等与其进行沟通、磋商,区别客户种类,进行跟踪管理,从而获取商机。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模拟仿真教学平台进行交易磋商的实训,锻炼学生适应不同的岗位角色,通过亲身体验和反复操作,增强信息处理能力。

(2)外语应用能力

对于商贸类学生而言,毕业之后他们与外商的沟通交流必不可少,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将发挥重要作用。因而,提升英语应用能力对于商贸工作的开展是十分有利的。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尝试采用双语教学。督促学生对以后岗位上经常接触到的信函翻译、合同翻译、商务广告等内容勤加练习,增强自身的英汉双语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此外,还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应用外语的能力。

(3)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模拟实训过程中,学生通过谈判达成交易后,需要指导学生时刻注意交易进展,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对于安排生产、租船订舱、发货、计算运费、单据制作、报关报检、收汇等各项流程要密切关注,特别是发生了一些突发情况时要冷静客观、迅速寻求解决的方法,确保合同顺利履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人为设置一些障碍,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解决问题。也就是说,需要锻炼学生随机应变、冷静沉着、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发展能力

(1)自我学习能力

传统意义上的以教师“教”为中心的职业教育课堂模式,容易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自我学习能力缺失。现代教育倡导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以人为本。针对商贸类学生构建商贸体验教学新模式,以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把学习任务交还给学生,促使学生在努力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使他们通过自学、讨论、探究、实践、研究性学习等形式,在主动学习中获取知识和学会本领。

(2)创新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出发点。现代教育十分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和现代企业的需要是密不可分的,现代企业的创新表现在三个方面: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商贸类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才能在现代企业中开展工作,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开创崭新的局面。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今推进全面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终目的。通过信息收集、探索知识、体验情境等一系列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课堂教学焕发全新的活力。

总之,商贸类人才的培养应当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核心能力提高为纽带,敢于大胆尝试与创新,努力培养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技能,又拥有职业核心能力的专业人才。将商贸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于“专业、职业、就业”三位一体,以确保每一个学生在进入职场前就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过硬的职业核心能力;人才培养方案应当与时俱进,紧密围绕职业核心能力做好专业规划与建设;教师作为职业核心能力的“引导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的知识水平、专业能力、综合素养,以学生为主体,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洪霄.顾亚莉.职业核心能力在职业教育中的培养途径和方法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9):200-201.

[2]王慧.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J].职业教育(下旬),2015(6):38-44.

[3]贺华.职业核心能力内涵与外延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11(35):98-100.

基金项目:本文为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2016年校级立项课题——“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高职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主持人:周晔。

作者:周晔

国际贸易核心能力论文 篇3:

国际贸易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摘要] 本文在我校三个课堂联动实践教学体系的理念和架构下,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围绕专业核心能力探讨了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依据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 实践教学 能力结构 实践教学体系

一、三个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概述

目前我校三个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和架构已经确立,并已渗透到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在三个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对于三个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解。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加以展开。首先对三个课堂的界定问题,即三个课堂的含义。所谓的三个课堂包含了第一、二、三课堂。第一课堂指的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主要采用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第二课堂指的是不在固定场所进行的课外教学活动,主要体现为以学生活动为载体的各类文体、技能比赛.如社团活动、技能比赛等;第三课堂指的是延伸到校外进行的教学活动,主要指的是以学生自我实践为主的实习活动。其次是三个课堂实践教学体系的架构问题。三个课堂实践教学体系的架构主要是由第一课堂的实践教学环节和第二、三课堂的实践教学所组成。具体表现为:第一课堂的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训,还应有课程设计、课程论文、专业综合能力实践(含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主要是学生社团、体育俱乐部、各类培训、考证等级、自主实践、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等。第三课堂的实践教学主要是社会实践、顶岗实习、产学合作教育等。最后是对联动的理解。学生的技能学习是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会到熟练运用的递进过程。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要求做到三个课堂的实践教学部分,特别是专业核心技能的學习存在这种密切的关联。对于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三个课堂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目标。第一课堂的实践教学主要要解决能力的会的问题;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主要要解决能力的熟练问题;第三课堂的实践教学主要要解决能力的实际运用问题。联动的另一层次意思是通过学生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对专业核心技能的检验,反过来可以推进第一课堂及第二课堂中的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

二、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能力的构成

国际贸易专业应具备的专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外贸函电运用能力、价格核算能力、合同操作能力、信用证操作能力、结汇单据制作能力等。

1.外贸函电运用能力

(1)能在不查阅参考书和字典的情况下,熟悉进出口交易过程中各类函电的内容。

(2)熟练掌握根据业务场景和有关信息,以英语撰写:建立业务关系、进口询盘、出口发盘、进出口还盘、进出口成交、提出/接受/拒绝信用证修改要求、履约状况通知/询问、索赔理赔、业务善后等贸易函电。

2.价格核算能力

(1)了解进出口价格构成要素,熟悉进出口常用贸易术语(FOB、CFR、CIF)的主要内容。熟练掌握出口商品FOB、CFR、CIF报价计算。熟练掌握根据国外客户报价计算国内销售报价。

(2)熟练掌握还价利润的计算。熟练掌握根据既定利润率及国内外客户还价进行可接收的国内外采购价格/或其他费用的计算。

(3)熟练掌握进出口成交后合同成本、费用、利润的计算。

3.合同操作能力

(1)熟悉进出口合同的格式、结构及基本内容。

(2)熟练掌握主要进出口合同条款(品质、数量、价格、包装、 运输、保险、支付)的内容,能熟练地进行主要合同条款的中英文互译。

(3)了解进出口合同其他条款包括一般交易条件的主要内容,能够进行该类条款的英译中操作。

(4)熟练掌握进出口买卖合同的填制。能根据谈判记录、往来函电或其他信息,规范、准确、完整地进行进出口合同的缮制或对进出口合同条款进行审核修改。

4.信用证操作能力

(1)了解信用证结算方式的特点。

(2)熟悉信用证的结构。

(3)掌握信用证业务的运作流程。

(4)熟练掌握主要信用证条款的内容及其含义,能够正确解释并分析信用证文本,同时能熟练地进行主要信用证条款的中英文互译。

(5)熟练掌握根据《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500》及/或出口合同对信用证进行审核并准确指出信用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

(6)熟练掌握信用证开证申请书的内容及填制方法,能根据国际惯例及进口合同正确填制或审核开证申请书。

(7)熟练完成根据信用证开证申请书对相关信用证文本的审核。

5.结汇单据制作能力

(1)了解进出口贸易常见结算单据的种类。

(2)熟练掌握根据合同、信用证和国际惯例制作并审核进出口贸易结算单据,包括:汇票、发票、装箱单、提单保险单、产地证、受益人证明等。

三、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框架

按照三个课堂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框架,结合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能力的划分,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构建如下:

针对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能力的结构,第一课堂中含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强调学生分项能力培养,包括:外贸英语函电、外贸单证实务、报关实务、货代与船务等;外贸英语函电主要是强调英语在外贸中的运用能力培养。该课程通过介绍外贸实务中各种英文业务函件、电传和传真,以及其他方式的写作格式,商业、术语和各种不同的表达方法,并通过介绍对外贸易各环节的具体做法,使学生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熟练掌握对外贸易业务中常用的基本术语及表达技能,培养和提高外贸业务工作能力。外贸单证实务、报关实务、货代与船务分别是国际商务单证员、报关员、货代员必须掌握的操作技能类课程。国际贸易活动是由众多环节所组成,包括备货、托运、报关、报检、交单结汇等各个环节。国际商务操作人员必须熟练地掌握贸易各环节中的操作技能。由于贸易活动的各环节无一不是通过各种单据凭证来体现,国际贸易单证操作技能是每个从事外贸业务工作者特别是单证员所必备的基本功。报关员和货代员的工作主要完成的是贸易活动中的报关和运输两重要环节,熟练掌握报关技能和国际货运代理的操作技能是报关和货代从业人员必备的基本功。第二类为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进出口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实训、专业综合能力实践(含毕业论文)等。 进出口贸易实务是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熟悉各项交易条件,了解合同成立的步骤,熟悉合同条款的拟订,了解履行合同的基本程序和法律要求。该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采用习题库软件进行教学。解决学生从不会到会的实践要求。 国际贸易实训是进出口贸易实务的后续课程,本课程是一门操作课程。主要是运用贸易平台软件进行辅助教学。通过一个国际贸易模拟训练平台,使学生在仿真的国际商务环境中切身体会商品进出口交易的全过程,从而能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从建立业务关系到业务磋商、合同签订、合同履行直至最后的交单结汇善后的各个业务环节的主要操作技能。该课程的实践要求是解决学生从会到熟练的过程。专业综合能力实践主要通过实际情景模拟方式进行教学。

第二课堂的国际贸易实践教学内容主要体现为以学生自我实践为主体的各类技能比赛、社团活动、考证考级等项目,是第一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延伸,为学生在第一课堂掌握了基础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提高专业核心能力提供了一个平台。如国际贸易操作能力单证技能的培养,第一课堂教学目的只能是使学生掌握能力或技能的会的过程,但要达到熟练程度,光靠第一课堂的教学时数是不够的,在第二课堂通过设计国际贸易操作能力比赛或单证技能比赛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实践要求,从而能进一步提高专业核心能力或分项能力。

第三课堂的国际贸易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是分散的顶岗实习或以产学合作教学形式的集中顶岗实习,是培养和锻炼岗位能力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也是学生以专业核心能力为主体结合岗位实际进行各种能力综合运用的过程。

通过三个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刻地理解,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订立合同的基本技巧,合同的履行、外贸业务的实际操作过程,全方位、多方面、分层次地培养学生的国际贸易的实践能力。为培养高素质、实践能力强的业务与管理人才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曹屯裕: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工作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宁波城市学院学报,2006.1

[2]祝卫等:国际贸易操作能力实用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3]宁波城市学院教务处编印:宁波城市学院2006级人才培养方案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胡兴龙

上一篇:班主任家长总结下一篇:县招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