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自然疫源地生物学论文

2022-04-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鼠疫又被称为黑死病,原因是,鼠疫中的肺型与败血型患者死亡后全身皮肤呈现黑紫色。鼠疫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瘟疫之一。人们通常指称的黑死病是1347年~1351年期间流行于欧洲的鼠疫,也是世界上鼠疫三次大流行中的第二次,当时造成了3000万~5000万人死亡,每3名欧洲人中就有1人死亡。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鼠疫自然疫源地生物学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鼠疫自然疫源地生物学论文 篇1:

北京2022年冬奥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管理建议

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带来的人口流动以及奥运会规模的不断扩大,奥运会筹办、举行过程中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频率越来越高,已经从偶然发生转变为常态化的频发,为保障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顺利举办,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显得尤为必要。本文结合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特殊环境与风险管理理论,建立风险管理评估系统,以期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奥运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管理

2020年3月24日,受COVID-19疫情影响,国际奥委会正式宣布东京奥运会及残奥运会将推迟至2020年以后。近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带来的人口流动以及奥运会规模的不断扩大,奥运会上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频率越来越高,已经从偶然发生演变为常态化的频发,为保障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平稳筹备和顺利举办,风险管理评估系统的建立和运用就变得十分必要。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风险管理,就是指通过对相关信息的全面收集以及精准评估来对事件的风险等级进行评定,并在客观记录评估过程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建议,以降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奥运会筹备、举办以及公众健康的影响。风险管理分为三个阶段:识别阶段、决策阶段即判断评估阶段和行动阶段。[1]

一、识别阶段

风险识别包括了两个方面,即对项目内在风险和项目外在风险的识别。于北京冬奥会而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风险是非常值得警惕的外部风险,主要涉及传染病的大规模爆发、食品安全、饮用水安全等。

风险识别包含对风险特性的全面详尽的识别以及对风险暴露的精确估计,要对可能影响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公共卫生保障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风险发生后的严重程度展开识别并进行预测,运用各类方法以确定风险的来源并研究风险事件是否会影响冬奥会的正常开展。这是基于风险不确定性的一种预先的设想,风险识别应该贯穿北京2022年冬奥会筹办的整个过程,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动态评估,而不是一次性的行为。

具体来说,影响冬奥会公共卫生保障的外部风险可能来自生物因素、环境因素等方面。

(一)生物因素

在几类较为常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传染病的出现频率较高,并且因其自身的传播特性极易造成较大影响。如新冠肺炎,其可以持续人传人,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打喷嚏、咳嗽等)[2],在人群聚集的奥运场馆中及易传播扩散。此外,冬奥会举办的时间为传染病高发的冬季,目前已知的冬季高发的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诺如病毒感染、手足口病等,赛事举办期间人群聚集,又存在来自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等参赛主体,易携带传染源而发生输入型传染病,从而引发较大规模的相互传染。

(二)环境因素

以蝙蝠、老鼠等为例的许多野生动物,均是病毒的自然宿主。食用野生动物、蚊虫叮咬等都可能造成病毒的感染,如果病毒具有人传人的性质,则容易引发较为严重的疫情。

冬奥会的雪上项目基本在户外举行,因此需要注意保证周边环境的安全,结合比赛场地的环境特点进行有重点、有针对性的防治。以主办城市之一的张家口为例,其多个县位于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内,且鼠疫源地与冬奥会举办地的崇礼区自然环境较为相近,没有大的天然屏障。而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是我国较为活跃的鼠疫源地之一,且近年来一直处于活跃期,几乎每年都发生动物间鼠疫。[3]这就要求张家口赛区在进行冬奥会公共卫生保障时重视对鼠疫的防控监测工作,积极开展动态评估,做好综合防治。

二、判断评估阶段

判断评估阶段即对风险进行判断评估并制定应对计划。经过风险识别后,被识别出的风险有些是可控的,一些项目内部风险(项目团队能够控制的风险)通常可以通过自身内部的调整来进行控制,比如人员配置的合理化、硬件设施的完善等。但也存在无法控制的外部风险,如传染病。这就要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发生的后果,即对北京冬奥会举办的危害和影响、风险的严重程度以及风险综合评估等角度进行分析,对风险进行综合判断和评估。

其中,风险判断评估阶段最为主要的两个因素是风险发生概率和风险危害程度。部分风险危害程度高但发生概率低,部分风险危害程度小但发生概率却很高。因此可以依靠风险矩阵法将两种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和考虑,其数学表达式为R=L*S,即风险度(R)=风险发生概率(L)*风险危害程度(S)。

三、行动阶段

行动阶段即对风险进行应对。首先要对不同严重程度的风险进行分级,并针对不同层级的风险制定各自相应的管理计划。风险分级完成后,可以聘请有相关经验的工作人员进行策划,对奥运场馆、训练场馆、运动员住所等奥运涉及区提供保障人员和设备。在行动阶段,依然需要对潜在的风险进行监控,并常态化、周期性地进行风险评估判断。在此过程中,风险的追踪和回顾就显得十分必要,有利于观察风险处理的效果并对风险进行动态管理,确保风险管理措施根据现实情况及时调整完善。

(一)协调联动,进行矩阵式管理模式

矩阵式管理与直线式管理相比较之下,在管理过程中更为灵活、有效,使得管理组织能够根据外界要求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为了在冬奥会举办期间更好的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提前组建由北京奥组委、国家相关部门、举办地的地方政府、医疗卫生团队等跨级别、跨领域团队组成的矩阵式公共卫生保障团队。

北京2008年奥运会探索出了一套完整的大型活动公共卫生保障程序,可以进行参考,即成立领导小组,强化组织领导,开展风险识别,制定保障方案,开展团队培训,制定应急方案及时沟通协调。[4]

(二)及时应对风险,完善筹办工作

1.能够预先消除的风险

针对能够事先预防消除的风险,可以通过优化管理方案并提前制定预防措施对风险进行化解,比如制作风险管理手册、设定风险管理的框架、明确团队的分工和责任,并制定相应处理方案。北京奥组委可以与国际奥委会相关领域的专家密切沟通合作,利用奥运会举办期间专设的疾病监控系统及时发现风险,明确团队内部各部门的职能和目标,共同制定消除风险的处理方案。

2.不能预先消除的风险

针对不能事先预防的风险,要进行提前预案和调整。对于风险矩阵分析后风险较大的项目,如果不能预先消除风险根源或者风险难以进行消除,则应考虑替换该项目。如在应对饮用水安全问题时,可减少生水的直接使用,提供优质瓶装水;应对食品安全问题时,则应减少生冷食品、易引发疾病的食物的供应,并提前了解运动员、教练员等需入住奥运村的人员的饮食习惯及食物过敏情况。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往往需要依靠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系统,向公众提供来自官方的权威信息,积极通过议程设置进行舆论引导。因此北京冬奥组委会应进行提前预案,搭建多媒体信息发布平台、建立媒体与公众的沟通渠道,保证信息的公开性以及信息公布的时效性,以便发生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及时对事件进行反映,通过与公众迅速有效的沟通来阻止谣言的产生。

參考文献:

[1]高婷.2008年北京奥运公共卫生安全的风险管理应用思路[J].首都公共卫生,2007 (04):64-67.

[2]李新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防护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3]杜国义,高少坤,王治宇,闫东.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河北省鼠疫防治工作对策的探讨[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20,31 (01):117-119.

[4]刘永良.北京2008奥运公共卫生监督风险识别与遗产分析[D].中南大学,2012.

作者:夏听雨 张淳

鼠疫自然疫源地生物学论文 篇2:

鼠疫再揭秘

鼠疫又被称为黑死病,原因是,鼠疫中的肺型与败血型患者死亡后全身皮肤呈现黑紫色。鼠疫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瘟疫之一。人们通常指称的黑死病是1347年~1351年期间流行于欧洲的鼠疫,也是世界上鼠疫三次大流行中的第二次,当时造成了3000万~5000万人死亡,每3名欧洲人中就有1人死亡。

描绘鼠疫杆菌的基因组

现在,研究人员破译了黑死病的病原菌——耶尔森氏鼠疫杆菌(Yersinia pestis)的基因组,发现其基因组与今天引起鼠疫的鼠疫杆菌的基因并无多大的变化。这就引出了一个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造成历史上空前灾难的鼠疫还会重新发生并夺去数以千万计的人的生命吗?

1347年~1351年间的鼠疫导致大量欧洲人患病死亡,英国仅在1348年就被鼠疫夺去了全国一半人口的生命。当时英国的伦敦是重灾区,为了便于处理死者的尸体,在伦敦市专门建立了几块墓地,其中在英国伦敦东部的伦敦塔附近有一个大规模的墓地,称为东史密斯菲尔德(East Smithfield),建于1348年底或1349年初,埋葬了约2500名瘟疫受害者。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些死亡者的骸骨中有600多具被搬移到了伦敦博物馆保存。

后来,加拿大安大略省汉密尔顿市麦克马斯特大学的亨德里克•波伊纳(Hendrik N. Poinar)和柯尔斯顿•博斯(Kirsten I. Bos)与德国图宾根大学的约翰内斯•克劳斯(Johannes Krause)和维雷纳•许内曼(Verena J. Schuenemann)领导的研究团队从这块墓地的5名死者的牙齿中提取了鼠疫杆菌的质粒和染色体。质粒是细菌细胞内一种自我复制的环状双链DNA分子,能稳定地独立存在于染色体外,并传递到子代,一般不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

耶尔森氏鼠疫杆菌在进化的过程中获得了两种额外的质粒,一种是鼠毒素质粒(pMT1),另一种是鼠疫菌素质粒(pPCP1),这两种质粒的作用就是让鼠疫杆菌能渗透到哺乳动物宿主,如人的体内。研究人员对耶尔森氏鼠疫杆菌完整的鼠疫菌素质粒进行基因组测序,因而重新构建了这个有9.6千碱基对质粒的98.68%的DNA图谱。此外,研究人员也对耶尔森氏鼠疫杆菌的染色体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

对导致中世纪黑死病的耶尔森氏鼠疫杆菌基因组和现代鼠疫杆菌的基因组进行的对比分析表明,如今在全球流行的鼠疫杆菌菌株都是造成中世纪黑死病的耶尔森氏鼠疫杆菌菌株的后代。尽管今天所有的鼠疫杆菌可以划分出一些不同的菌株,但从基因起源看,它们都源于黑死病致病菌,因此导致中世纪黑死病的耶尔森氏鼠疫杆菌算得上导致现代鼠疫和其他一些传染病病原菌的鼻祖。因为,今天全球各地发生的一些传染病的病原体都可以从中世纪的鼠疫杆菌找到某些根源。

鼠疫致命性的内外因素

既然古代和现代的鼠疫杆菌的基因是基本相同的,那么,鼠疫会不会再次爆发并夺去大量人命呢?从现代的情况来看,尽管鼠疫偶尔在世界各地有发生,但都是零散的,谈不上大规模爆发,更没有卷土重来,也没有导致大量人员死亡。这说明,鼠疫杆菌尽管是引发鼠疫的根源,其致病力也是可怕的,但是,传染病产生致命性的重要原因还包括环境、人们的抵抗力以及预防措施。

例如,中世纪的欧洲爆发黑死病时,气候突然变冷,而且当时处于世界大战的中期,加之饥荒频仍,以及人们居住得越来越密集,这就造成了人们的抵抗力较低,对疾病的易感性增强和疾病的传播更为容易和迅速。同时,由于当时横扫欧洲的鼠疫是欧洲人第一次患这种疾病,因而对鼠疫没有免疫力,体内天然的免疫系统也没有抵抗此种疾病的能力。再加上老鼠身上的跳蚤传播鼠疫杆菌的能力特别强,因而人类遭到了鼠疫的大屠杀。而当时欧洲人也以为这是世界末日的开始。

由于经历了鼠疫灾难,存活下来的人获得了较强的抵御鼠疫的免疫力,这也是抗御鼠疫的有力武器。再加上经济的发展,卫生条件的改善,人类预防和治疗鼠疫及其他疾病的能力也大大提高,因而鼠疫再也难以大肆虐杀人类了。

但是,鼠疫致人患病和死亡也必然有生物学因素。不同的鼠疫菌株对人和动物有不同的杀伤力,原因是多样的。例如,鼠疫菌的质粒就是因素之一。因为,有了鼠毒素质粒和鼠疫菌素质粒,耶尔森氏鼠疫杆菌才能侵入人体。中国研究人员对另一种鼠疫菌株——鼠疫菌201菌株的研究也发现,鼠疫杆菌的其他一些生物学因素是其毒力大小和致病力强弱的基础。

鼠疫菌201菌株是一株典型的布氏田鼠疫源地菌株,也是第4种生物型(田鼠型)鼠疫菌。它对小鼠表现为强毒型菌株,对于沙土鼠和小家鼠也具有很强的特异性毒力,但对豚鼠、新西兰兔、绵羊以及猕猴等大动物是低毒或者完全不致病,对人体也无致病能力。而鼠疫菌的毒力分为四种类型:弱毒菌株、低毒菌株、毒菌株和强毒菌株。

耶尔森氏鼠疫杆菌的毒力或致病力也肯定有其自身的生物学特点。但这次加拿大和德国研究人员对耶尔森氏鼠疫杆菌基因组的破译并未解开其致命性强的生物学奥秘,因此这是未来的研究目标。如果能揭开这一奥秘,将来人类对付鼠疫又会增添新的手段。

仍不可对鼠疫掉以轻心

公元6世纪,产生了第一次鼠疫世界大流行,夺去了约1亿人的生命。这次鼠疫起源于中东,随后鼠疫的流行中心发展到近东和地中海沿岸,而且持续时间特别长,达60年之久。在第一次鼠疫大流行的高峰期,每天被疾病夺去的生命近万人。这次鼠疫大流行的结果是造成了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衰败。

全球第二次鼠疫大流行便是1347年~1351年期间流行于欧洲的鼠疫,造成了3000万~5000万人死亡。从19世纪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产生了第三次世界鼠疫大流行。这次鼠疫的特征是流行范围较广,几乎世界各地都有,疫情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区,这次鼠疫大流行又夺去全球约1500万人的生命。

现在全球每年有约2000例鼠疫病人,大都是通过啮齿动物和其他动物身上的跳蚤传播的。2000年,中国云南发生了一次较大的鼠疫发病——疡子病(云南当地人对腺鼠疫的称呼)。到2000年底中国云南先后有44个县、市发生了动物间鼠疫流行,然后在一些县、市由动物传染至人。疫区开始从滇西逐步向滇南、滇中和滇东发展,最后冲出云南,在桂西北和黔西南出现了新的动物鼠疫和波及人间的新疫区,从而结束了广西自1949年以来没有发生动物间鼠疫,更没有人间鼠疫的历史,也结束了贵州自古以来没有发生过鼠疫的历史。

2000年云南的鼠疫总共有254人染病,是1949年以来的最高纪录。不过,由于有过去成功防治鼠疫的经验和先进的医疗技术,在云南发生的鼠疫很快就得到控制,没有酿成大灾。而在此之前,1996年8月14日卫生部公布的鼠疫疫情公报中指出,中国在1991~1996的第八个五年计划中,对鼠疫的防治是成效显著的。五年间只在云南、青海、西藏、内蒙古、新疆5省(自治区)发生人间鼠疫116例,死亡26例,病死率为22.41%。

中国鼠疫疫源地分布广、面积大,按新规则重新统计,疫源县(市、旗、区)分布在17个省(自治区),多达234个。此外中国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在不断出现。据1990年统计,当时的疫源地面积约为58万平方公里,到2000年底,这个面积又增加了近42万平方公里。此外,我国研究人员新近完成的我国“青藏高原青海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发现与研究”又表明,我国新增加了第11个类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世界第5个类型的田鼠型鼠疫自然疫源地,即青海高原青海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

在此之前,我国曾确定了松辽平原达乌尔黄鼠疫源地、云南家鼠鼠疫疫源地、西部旱獭疫源地及锡乌张地区长爪沙土鼠疫源地等10个类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而在这11种类型的鼠疫疫源地中,有9种处在活跃状态。除蒙古旱獭、布氏田鼠疫源地相对稳定外,其他均处于活跃状态。也就是说,鼠疫仍然可能随时爆发,中国人仍处在鼠疫的威胁之下。

预防和治疗

即使发生鼠疫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因为人类对鼠疫已经有了很好的防治经验和措施。1910年中国东北发生了鼠疫流行,在当时缺医少药的情况下,中国人也成功地阻击了鼠疫。

当时,清政府任命了一位懂得专业知识而又有实干精神的青年学者伍连德担当抗疫的总指挥,后者率领一支医疗队奔赴东北疫区进行阻击鼠疫的战役。伍连德率领抗疫大军采用了被实践证明是科学而有效的抗疫方式。一是对病人进行收容治疗,虽然当时还没有有效的抗生素,但也尽一切有效的中医药手段进行治疗。二是用古老的隔离法,隔离病人与健康者,这是被过去的历史经验证明行之有效对抗鼠疫的方法。三是清洁消毒,除了焚烧死者的衣物外,还对所居住房屋和当地公共场所如街道进行消毒,如喷洒石碳酸液、燃烧硫磺消毒。四是阻止病人和疑似病人外逃,这实际上也是隔离的一部分,根据传染病学原理,如果疫源和传播途径得到切断,疾病的蔓延也就中断了。当传染人数达到零时,疾病也就能得到有效控制。五是及时处理病死者的尸体。最好的处理死尸的方法便是火葬,因为火化能彻底消灭传染源,即尸体上附着的跳蚤。比如,1665年伦敦鼠疫肆虐,一场大火灾烧毁了城里的大部分建筑,传播疫菌的老鼠销声匿迹,疫情随之平息。

在使用了上述种种措施后,疫情慢慢得到遏制。据不完全统计,这次鼠疫大约导致5~6万人死亡。

抗生素是今天人们对付鼠疫的有力武器。过去,缺医少药是黑死病造成患者大量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时,连普通的抗生素——四环素都没有,人们当然难以对抗鼠疫。今天,大量的抗生素已经研制出来并广泛使用,如链霉素、四环素等。使用链霉素后,鼠疫的死亡率从50%~90%降到5%,使用四环素后,降低了80%的鼠疫死亡率。因此,这两种药成为对抗鼠疫的首选药物。

今天,尽管鼠疫对人类还有威胁,但通过有效的防控措施,人类再也不会对黑死病胆战心惊了。

【责任编辑】张田勘

作者:刘卫

鼠疫自然疫源地生物学论文 篇3:

鼠疫监测中推广和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意义探析

【摘要】 鼠疫具有较高的传染性以及致死率,是世界上对人类的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烈性传染疾病,因此鼠疫监测与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鼠疫监测工作当中,主要有传统的病原学以及血清学的检测方法。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逐渐将生物芯片的技术、蛋白质组学研究以及基因技术等生物学技术应用到了鼠疫科研、监测、鉴定以及诊断等方面,使鼠疫监测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检测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相对于传统的检测方法,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提高了检测的可靠性与准确率。

【关键词】 鼠疫监测;分子生物学技术;推广和应用;意义探析

鼠疫又被称为黑死病,是由鼠疫耶尔森菌所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疫耶尔森菌严重危害了人类的生命安全,因而鼠疫监测与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鼠疫是在野生啃齿动物之间流行的疾病,鼠是一种重要的传染源。而人类主要是通过鼠、蚤等媒介,经过皮肤传入从而引起腺鼠疫,经过呼吸道的传入诱发肺鼠疫。在临床当中,鼠疫患者主要有肺炎、淋巴结肿大、严重性毒血症状以及发热、出倾向血等症状,进一步发展成为败血症。鼠疫传染性非常高,而且致死率也极高,是世界上对人类的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烈性传染疾病,属于国际性检疫传染病。在我国当中,则将鼠疫列为甲类的传染病之首[1]。满洲里位于中、蒙、俄三国交界的地方,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陆运岸口,也是动物鼠疫的活动性疫源地。在满洲里口岸范围内分部的啮齿动物主要包括黑线毛足鼠、达乌尔黄鼠、狭颅田鼠、黑线仓鼠、小家鼠、达乌尔鼠兔、长爪沙鼠、五趾跳鼠、蒙古旱獭等。在多年的监测工作中,由传统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向分子生物学技术转变。1 开展分子生物学技术鼠疫监测的必要性

1.1 我国鼠疫监测现状 到目前为止,我国全国性的鼠疫监测网络建立比较完善,每年当中有400多个县市开展了鼠疫监测工作,被剖检的啮齿类动物多达十几万只,监测的规模与工作量均位于世界前列。虽然建立了全国性的鼠疫监测网络,但是仍然出现了没有发现动物鼠疫情况下突然发生的鼠疫事件,给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因为这些患者多数是发生在鼠疫自然疫源地未知以及没有开展鼠疫监测地区,导致鼠疫诊断存在较大困难。由于检测技术上的落后,使我国鼠疫监测所需要的工作量与检测时间更大、更长,这就加剧了由于监测面积不足而不足应应付突发的鼠疫事件。

1.2 鼠疫监测技术比较落后 虽然我国的鼠疫监测工作开展的比较早,监测的规模与工作量均位于世界前列,但是采取的监测技术却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比较落后。目前仍然在使用的“四步检验法”,早就在20世纪40年代左右即已形成,而且也一直使用到了现在。在鼠疫监测当中所使用抗体检测技术,是世界卫生组织于1974年所推荐的间接性的血凝方法。而在当今世界上,一些开展鼠疫监测工作相对较晚的国家,在国际组织的支持之下也已经开始采取免疫荧光技术等新检测技术。而由于这些技术目前仍然能够使用,导致新的监测技术在我国的推广相对比较滞后,造成我国的鼠疫监测技术比较落后[2]。2 鼠疫监测中推广和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意义

2.1 缩短了检测时间 传统的“四步检验法”虽然技术比较成熟,但是检测时间较长,容易延误对鼠疫的诊断与治疗。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大大缩短了发现鼠疫的时间,能够快速地检测出鼠疫茵特异核酸以及抗原,为临床治疗赢得了时间。例如,纸条法金标记的抗体检测技术,这一技术使用起来快速简单,往往在30min之内就可以得出检测结果,非常适合在现场进行检测,以及一些条件欠发地区开展应用。在2006年的时候,我国已经成功将纸条法金标记的抗体检测技术开发为商品化标准检验试剂,这为鼠疫监测工作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2.2 提高了样本检测的可靠性 由于鼠疫茵生长需要大量的时间,从提高鼠疫菌的生长速度来讲,已经没有了太多的余地。因此,在监测工作当中,要提高检测样本的可靠性,积极发展不依赖于细菌培养抗原或者是基因检测的方法,才有可能实现缩短鼠疫诊断时间的目的。到目前为止,免疫荧光技术已经成为国外鼠疫检测技术的一项主力技术。这一项技术的主要优点就是可靠性极高。因为它可以同时观察到鼠疫茵形态以及抗原特异性,所以从一般意义上来讲,不用再等到细茵培养结果出来,可以根据观察结果直接作出判断。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是一种专门用于测定抗原的实验,它的可靠性要高于现在所应用的反相间接性血凝实验。一些学者发现,PCR技术不能够判断出鼠疫茵的存活状态。因此,PCR技术还是无法全部取代鼠疫茵分离的技术[3]。在鼠疫监测的过程当中,根据PCR等一些快速检测技术发现鼠疫线索,再辅以传统细菌的分离培养,实现二者之间的优势互补,将二者进行有效的技术结合,不断提高提高样本检测的可靠性。3 讨 论

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上来研究生命现象物质基础的一门学科,研究细胞成分化学、物力性质以及这些性质之间的变化与生命现象之间的关系,例如基因复制、翻译、表达产物、转录、表达调控等生理功能,遗传信息传递,基因结构等。随着人们对鼠疫菌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它的毒力因子、生化特征、结构形态、毒力以及免疫学特性有了深入的了解,在鼠疫监测方面逐渐发展起病原学以及血清学的检测方法。近几年以来,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逐渐将生物芯片的技术、蛋白质组学研究以及基因技术等生物学技术应用到了鼠疫科研、监测、鉴定以及诊断等方面,使鼠疫监测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检测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成熟,在鼠疫的分子流行病学方面得到了快速地发展,而且在分型诊断等方面表现出了极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分子生物学技术具有程序简便、快速灵敏等特点,大大缩短了鼠疫实验室的检测时间,为疫情早期诊断与控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4]。尤其是在鼠疫茵的突变导致毒力增强方面,分子生物学技术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夏冠斌,沈一鸣,俞爱芬,陈静.我国鼠疫监测中推广和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意义[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10,06(11):1220-1221.

[2] 宋润珞,张雁冰,魏风辉,张芳.分子流行病学在鼠疫监测中的应用[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1,15(05):306-308.

[3] 李吉华,周金玲,李鲜萍.鼠疫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J].地方病通报,2010,05(22):213-215.

[4] 盖筱莉,焦瑞霞.中国鼠疫监测的现状与发展[J].疾病监测,2010,32(02):240-242.

作者:赵万岭 邓华

上一篇:推进廉洁文化品牌建设论文下一篇:武装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