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读史记读后感

2023-07-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少年读史记读后感

《少年读史记》读后感800字

贝贝

鲁迅先生对司马迁的《史记》有着极高的评价,曾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由此看出《史记》是多么的出色。

但是,《史记》是文言文,像我这样大的孩子,有点看不明白。However,令人高兴的是,青岛出版社出版了《少年读史记》这一系列书籍,把文言文翻译成了简明易懂的白话文,让我们能够轻松的读懂《史记》。

这本书的主题是绝世英才的风范,里面有一个个战国时期的小故事,比如有:应侯范雎的故事、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田单复国的故事……

这一个个小故事,都表明在战国时期,只要有才能的人,都可以被君王重用。为了让我们悟出更多的隐藏含义或道理,《少年读史记》每个章节都会有"三分钟读懂历史关键"这一栏。用一些古人对人物的评价,透析人物形象,并且根据各种史料记载,告诉大家关键点,对故事进行解读。最后,还会告诉大家通过这件事得到的道理。

每个章节还会有史记原典精选,就是用《史记》中这章的一些原话,让我们读到原汁原味的古籍,其中较难理解的词语会有注释,后面还有这段话的翻译。每一章最后一栏,就是词语收藏夹,有的是文章中出现的词语,有的是对文章事例总结的词语,紧随的有这些词语的例句,让我们学习掌握好词好句,希望我们能够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介绍完这本书的结构后,我就要说说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章节了。前面我说过,这本书有着一个个小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小故事就是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了。说白了,这个小故事主要讲的是完璧归赵这一事件。

"完璧归赵"这个典故,大家其实并不陌生。主要内容是:秦国想拿十五座城池来换取赵王得到的和氏璧。赵王几经犹豫后,派蔺相如送去,蔺相如认为秦国打算耍赖,不换十五座城池,便找借口把和氏璧拿回自己手中,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对秦王说:"如果你不给赵国十五座城池,我就连璧带人一起撞在墙上",并让他五日后举行大典时再取和氏璧,大典上,蔺相如让秦王先给赵国城池之后再拿和氏璧。但是秦国始终没有割城给赵国,赵国也始终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蔺相如把和氏璧完整无缺地带回了赵国。

通过蔺相如的做法,我懂得了做凡事都要动脑筋想办法,要有策略。要抓住对方的弱点,与其谈判,才能取得胜利。

《少年读史记》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历史故事,使我对历史产生了兴趣,从中也学到了各种应对事情的方法及策略,对我将会有很大的影响。

这个暑假,我将继续阅读经典著作。

第2篇:读《史记秦始皇本纪》读后感

《史记·秦本纪秦始皇本纪》读后感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王朝,秦始皇乃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皇帝”自居的封建帝王,无疑秦朝是一个开天辟地的新时代,而《史记·秦本纪秦始皇本纪》则向后人较客观地描述了从秦始皇统一天下到始皇威权统治天下直至秦二世、秦三世时期秦朝走向灭亡的历史进程。

从秦始皇出生至秦始皇二十六年的历史主要描述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过程:自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后,秦国在战国七雄中的实力逐步提升,经秦惠王、秦武王时期的土地兼并,秦国已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盛的国家。于是韩、赵、魏、楚、燕、齐六国进行合纵,力图削弱秦国,然而,秦王嬴政广纳天下贤士,采取正确的策略,利用其地形优势,引敌入秦,六国军队连连败退,在各诸侯国疲敝不堪之时,秦国对各诸侯国进行猛烈的进攻,并分别于秦始皇十五年、十八年、二十二年、二十五年、二十六年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从而初步完成了统一大业。

分析秦国最终统一天下、灭亡诸侯之原因,应有以下几点:(仅根据本文)

一、“近古无王者久矣”——实现统一乃天下百姓之共同愿望。战国时期,“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军民早已厌倦了喋喋不休的战乱,即使是可怜的百姓也希望能安身活命,而秦致力于统一天下,这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此乃秦统一天下之根本原因。

二、地利——地形的便利。六国贤人智士汇集,军队都有优秀的将领来指挥,但却因险阻困住而无法前进,于是秦国就采取“引敌入秦”的策略,使敌军溃败。这样易守难攻的地形,无疑为秦统一六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三、天时——时机。在采取“引敌入秦”的策略,使敌军溃败后,秦国士气大振,而六国则解散了合纵之约,疲困不堪,这就给予秦实现其统一天下之野心以极佳的机遇。秦国抓住机遇,对六国进行猛攻,使六国灭亡。

四、人和——秦国广纳天下贤士,制定了正确的统一策略。在六国合纵企图削弱秦国之时,秦王嬴政听从大梁人尉缭的建议,以丰厚的俸禄广纳天下贤士良才为秦王出谋划策。六国虽然合纵,但其之所以联合无非是由于六国有某种共同利益,且“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故六国只是打着个灭亡秦国的旗号,实际是为谋私利,这种结盟是极其脆弱的,而相比于此,秦国从大王到臣相,上下一心,无疑为统一大业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从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的历史是秦始皇威权统治时期的历史。这一时期秦始皇制定了诸多维护封建统治与国家统一的措施。

一、 在政治方面,建立起完备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 中央:首先,首创皇帝制度并规定皇位世袭制,秦始皇自认为他使天下安定,功过三皇五帝,故应称呼他为“皇帝”以显扬他的功业,并规定“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其次,实行三公九卿制,然而公卿实际并无实权,其职责只是辅佐皇帝处理政事,皇帝在是真正主掌国政大权的人。

② 地方:实行郡县制,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每郡设守、尉、监,并称百姓为“黔首”。

二、 在经济方面,通过对度量衡、钱币等的统一,“重农抑商、鼓励男耕女织”政策的实施及驰道的修筑,方便了国内经济贸易,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三、 在军事方面,将天下兵器收之于咸阳,派蒙恬率兵攻打驱逐匈奴并修筑长城;夺取了陆梁地区,设置桂林等郡。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较好的缓解了威胁秦朝统治的内忧外患,维护了秦始皇的威权统治。

四、 在文化法律方面,他统一了文字;尊崇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严酷执法,实行焚书坑儒,从而控制了人们的思想。通过以上几方面措施的实施,秦朝政治稳定,外患缓解,经济得到一定发展,疆域也有所扩大。然而,这看似稳定的表征却遮掩不住其本质的脆弱,秦始皇一些措施的实施,早就激起了民怨,为秦朝此后的衰亡埋下了深重的祸根:

① 严苛残酷的法律:秦朝推崇法家思想,重视以法治国,主张严酷执法,无辜百姓含冤而死的状况时有发生,这使百姓畏于皇帝而又怨恨皇帝,随着民心的失去,统治的根基就渐渐丧失了。 ② 繁重的徭役、赋税:秦始皇为控制皇子、功臣,为修建奢华的宫殿,为了修建一个“与天地日月同辉共存”的庞大陵墓,便在民间严罚苛税;为修筑万里长城,他征发大量平民百姓来到边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百姓怨声载道,而皇帝仍不自省,统治的基础便开始动摇了。

此后一部分描述的是从秦二世胡亥继位至秦朝为汉所灭的历史。这短短的两年多时间便成为秦朝的衰亡史。自从秦始皇被安葬咸阳城后,百姓无不希冀下一位国君能是一位贤明仁义的君主,然而,秦二世胡亥不仅延续了其父在位时的政策,而且施法更加严酷,滥杀无辜。他依然大兴土木,重修阿房宫,为安抚外族,需屯兵存粮,于是从各郡县征调大量粮食,民众叫苦不迭。在此情势下,社会矛盾严重激化,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四方豪杰并起而立,失去民心的秦军在于楚汉军队的交战中连连败退,为防灾祸临身,丞相赵高与其亲佞密谋并成功诛杀了秦二世,后将子婴立为秦王。然而此时的大秦王朝早已风光不再,子婴在做了四十六天的秦王后,即被攻入武关的楚汉军队所诛杀,以此为标志,秦王朝最终灭亡。

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概括来说应该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朝国君都存在着高傲自大的个性倾向,他们自认为自己的功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们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自己的才能;他们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不关心百姓的疾苦;他们不懂得从历史中汲取经验,背弃了实施仁政的王道;他们为满足一己之功而从不审察政治的得失,用“攻天下”之法来“守天下”,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他们禁止读书习文而实行严刑苛法,重视诡诈权势而抛弃仁德信义,用残暴的方式来治理天下。儒家学说有“君舟民水”的思想,秦的统治失去了民心,所以秦王朝的早衰与灭亡便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阅尽这段大秦王朝的兴衰史,本人感触良多,现谈之一二:

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人只有顺应历史条件的变化方能获得事业的成功。战国时期,战事连绵不绝,士民身心俱疲,百姓都渴望天下一统而能安身活命。这时,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抓住有利机遇,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创造出不朽的功业。然而此后,他并未顺应历史条件的新变化,仍以“攻天下”之法来“守天下”,残暴的治理天下,秦二世则更是变本加厉。于是,不施仁政、渐失民心的秦王朝很快走向衰败、灭亡。一个王朝如此,一个人也更是如此。作为一个企业家,必须时刻关注与本领域相关的前沿科技成果,必须时刻了解本行业市场需求导向的变化,这样才能实现其事业的成功。苹果公司前首席执

行官史蒂夫·乔布斯便是当今世界顺应历史变化和时代要求而获得成功的典型案例。 ②

民生重于泰山,统治者要施“仁政”,关注民众疾苦。秦始皇自认为其功过三皇五帝,于是固执己见,以严酷手段治理天下,百姓怨声载道,却仍昏庸不知,至秦二世,统治手段更为残暴,于是民愤四起,豪杰并立,秦朝很快早衰而亡。与其说秦是被汉所灭,倒不如说是为民所灭,因为当时的诸侯也大都是布衣出身。这可这是应了那句话“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我倒觉得这样的过程与结果同今天的利比亚很相似:利比亚前领导人卡扎菲是典型的中东政治强人——通过军事政变上台,通过威权来维系统治。执政初始,他因领导推翻了“伊德里斯”封建王朝而被百姓尊为民族英雄,百姓没有不拥戴他的。然而,当利比亚凭借着其丰富的石油资源而成为非洲最富裕(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最高)的国家后,百姓却发现,几十年来,自己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相反,穷人越来越多,失业人口不断增加却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卡扎菲执政的几十年里,少有经济改革。可以说,除了发现了石油,利比亚并未经历较大的变化。这时,我们

不禁要问,钱到底流到了哪里?答案就是卡扎菲家族。据知情人士称,利比亚石油收入的相当一部分被卡扎菲家族所掌握。正是因为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他才能拥有庞大的军火库,他才不惜花重金从欧洲购买武器······2011年2月,政府与人民的矛盾被严重激化,并最终演变为一场内战。10月20日,卡扎菲惨死于苏尔特,一个时代宣告终结。而此后,人们络绎不绝的来到存放他尸体的地方“参观”,脸上竟然没有泪水,有的只是胜利的欢呼和胜利的手势。就这样,失去民心的卡扎菲成为了人人都痛恨的阶下囚,这便是统治者贪恋权势、不关注民生的恶果。我很庆幸我出生在中国,很庆幸我党把“以人为本”作为执政理念,很庆幸国家把民生问题视为发展中解决的首要问题。作为一位平民,我真心希望政府能始终不渝的这样做,为国家的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③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然经历产生、发展、强盛、衰落、灭亡的过程。像这篇本纪就介绍了秦统一天下建立秦朝及秦朝发展、强盛、衰亡的过程。其实宇宙万物甚至宇宙本身都逃避不了这一过程。这也是人生必然经历的过程。所以,生与死

都是必然的,每个人都应该勇于正视死亡、接受死亡,同时努力珍惜并努力过好人生的每一天,这样才对得起自己。

总之,面对秦王朝短暂而又绵长的历史,我不禁感叹于沧海桑田之变。我钦佩于秦始皇一统天下、威震四海的气魄,更为秦君的昏庸和秦朝的衰亡而叹息。在今天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应该如始皇一样心怀宏图大志,并奋发图强以完成伟业,但不应像秦君一样一旦得志便得意忘形,昏庸不醒。无论何时,每个人都应懂得“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的处世智慧。而作为一位统治者,更要施“仁政”于天下,关注民生,唯有这样,才能取信于民,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第3篇:八年级读后感作文读《史记》有感

文秘助手()之八年级读后感作文:读

《史记》有感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的纪传体通史,体现了古代史官的眼界和良心。无论是体例还是写作风格都影响着后代史书的撰写和编纂。作者司马迁出生贫穷,身世坎坷,忍辱负重,谨承家业,以入木三分的洞察力和秉笔直书的责任感,写作了伟大的《史记》,客观地纪录中国朝代的兴替,恰当地评价了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再现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历史社会画面。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在《史记故事》里,记载了许许多多令我敬佩的人,他们有血有肉,热爱祖国。其中屈原和介子推是令我最为敬佩和感动的两个人物。屈原是一个爱国诗人,他坚贞不屈,刚正不阿,最后投江而亡,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被这种爱国主义行为深深感动着。介子推是重耳的忠臣,他跟随重耳,和重耳一起受难之时,曾经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煮了一碗肉汤给重耳,重耳吃了肉汤渐渐恢复了,过了几年,重耳又做上了国君,他把当时跟他一起受难的人都升了官,唯独忘了介子推,众臣都为介子推打抱不平,要他去领赏,介子推不去,带着它的老母亲隐居绵山,当重耳想起介子推,后悔不已,便放火烧山,只留一面出口,好让介子推出山,等了半天,介子推没有出山,重耳进山看到介子推背着他母亲烧死了,介子推在旁写了一封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长清明。”介子推这种舍生取义,不图回报的行为令我感动。文学是比鸟飞得还远的梦想,是比花开得还美的情感,比星闪得还亮的智慧,是我们到了一百岁还忘不掉的信念。文学名著是全世界人民的无价之宝,是值得全世界人民继承发扬光大的精神财富!

第4篇:读《史记》有感

智满情浓诲后人——读《史记》有感

郭 楠 中交天航滨海环保浚航工程有限公司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金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首古词,往往可以瞬间让人们的思想穿越至浩瀚的历史长河,浊浪排空激起漫天飞舞的历史点滴,化作夜空中璀璨的繁星,一眨一眨中明暗间移,但是总和后世之人保持者一定的距离,遥远而又神秘。

《史记》,一部人物纪传体的史书,开创了我国史学的先河,如今读起来,声情并茂,朗朗上口。说它很远,终遥不可及;说它很近,却随手可摘。说它厚重,却是无韵之离骚;说它通俗,却是史家之经典。从盘古开天到武帝北伐,一段神秘悠远的时空,一个英雄倍出的年代,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一曲荡气回肠的挽歌,就在太史公的笔锋落处一一展现,一个上下贯通,纵横交错的舞台缓缓拉开了大幕,一时间:你方唱罢我登场,将相英名万古扬,嬉笑怒骂风云变,生旦净末化书香。

读史记,首先感受的是司马迁的"智".你看,他是生活在汉武帝的年代,古人的考古难道比我们还要精准吗?开篇三皇武帝,结语北击匈奴,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大汉崛起,蛮夷振慌,天开地合,纵贯古今。上古那一段毫无文字记载的历史,在他笔下鲜活了,连黄帝的后宫,司马迁都了如指掌------"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禹的人品他也清楚------"禹为人民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人可亲,其言可信",是天书托梦,还是神仙传授就不得而知了。或许太史公曾神游于那一片蛮荒之地,穿行于未辟鸿蒙之初,其神秘感往往让读者心驰神往。"想象"是人类特有的技能,其实想象往往包括假设与推理,太史公把这一人类特有的技能发挥到了极致,越千年之推理,断前世之假设,点点滴滴汇聚成他脑海中的宇宙,在本无星光的夜空里中挥洒出银河的灿烂,可是一种超凡的智慧。

其次感受的是司马迁的"情".2-3千年之前,人类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呢,我想喜欢读历史的人初衷一定是一种探寻的激情驱动着读者。是呀,上千年的距离,他们的情感,品格,风范,于今有异乎?太史公此时即化为一位心理学家,探究历史人物的心理,把扣历史人物的脉搏。天空中飘来一丝云,云知道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夜色里升起一轮月,月晓得那天那景那人那语。似乎一切的蛛丝马迹都被司马迁牢牢抓住。高祖(刘邦)曰"将相宁有种乎?大丈夫当如此!"籍(项羽)曰"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吾可取而代之。"有了语言,人物就有了心理,他们的言语似乎记录在天空里,又被司马迁抄在《史记》中。千千万万个人物就有千千万万个心理,司马迁以一人心度万人心的壮举,可称一奇。"天似穹庐,笼盖四涯",千年的星空,他揣摩出了每一颗星星的形状,给予了他们不同的灵魂,可是一种强大的情商?

"智"与"情"难道说就代表了司马迁和《史记》的全部吗?不知读者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其实无论是司马迁还是《史记》本身,我个人认为,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背后,贯穿始终的就是一个"诲"字,诲"字才是司马迁最想表达的,也是司马迁最想留下的。在我看来他就是通过满怀心智和热情地抒发扼腕叹息之"悔"来表达谆谆教导后人之"诲".人之悔,史之诲,悔过世事诲英雄。煮酒论英雄,哪位历史人物能够坦然一笑,敢说一句"今生无悔"呢?又有那段历史是一段完美的进程,所以"悔"是常态。人往往最乐此不疲的就是修饰自己,很多的人都说过"今生无悔",其实连他自己都不信。然后又有谁真正做到无悔?嬴政应当有悔,悔不该举国之力劳民伤财,身死之后江山短命;项羽应当有悔,悔不该鸿门宴上心慈手软,终酿乌江杀身之祸;韩信应当有悔,悔不该自立齐王功高盖主,惨遭吕后高墙屠戮;李广应当有悔,悔不该一意孤行兵败雁门,削职为民壮志难遂……是"悔"织就了历史的脉络,更是"悔"启发了千年的思索。此时的司马迁已慨然打开了心中的"虫洞",将一个大大的"悔"字抛向了后世千秋,在后世英雄的内心,树立起一座无形的地标,只可惜很多人在顺境中每每忘记参照。数百年后,有文人慨叹:"嗟夫!前车之鉴,后车之覆矣,后人甚哀之。然则,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之!"教诲之深,痛彻心扉。不知道这些话,会戳到多少人的痛点,可往往就是"痛",才是真正的苦药良方。"悔"有多痛,"诲"就有多深。因为很容易有"悔",所以我们才要更加珍惜,才要时刻省视自己,从而避免犯类似的错误。司马迁本人有悔吗?也应有!少不经事,心直口快,不讲策略,直言抗命,为重臣申辩的结果是身遭腐刑。悔呀!狱中著史,唯有用信念冲淡悔恨,是壮举也是一种救赎,更是一种自诲。历史就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镜,可以知荣辱。"有人说回头能看到多远的历史,就能向前走多远的路。读历史,我们往往将自己的境遇与书中的境遇来比较,相互借鉴,每每受益匪浅,读历史还有一大乐趣便是以无悔结局揣测有悔之事实,对史实进行各种的假想,已达到读者无悔之心态,极妙!

深夜里,我常常仰望星空,闭上眼睛,侧耳倾听,幽暗深邃的夜空中时时划过阵阵回响,时而如人声鼎沸,时而如烈马嘶鸣。我知道这些都是遥远的绝响,是时空的绝唱,他们曾经主宰着世界,曾经在世间划过灿烂的惊鸿,又像流星一样远去,消失在昨夜的星空。那些已看不到的辉煌,只有你静心之时才能感知他们的存在,依然是那样绚丽。我有种感觉,他们并不曾远去,似乎就在苍穹中注视着我们,审视着时间的一幕幕悲欢离合,也和我们一起延续着不朽的生命。

第5篇:读史记有感

《史记》记叙了自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计3000多年的历史,是历史的“实录”,具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之美誉。读罢《史记》,我感受深刻的中华民族的灵魂——民族精神是精忠报国,众志成城,不屈不挠。

“精忠报国”。在司马迁笔下,有多少英雄以他们的汗与血,情与志来诠释这四个熠熠生辉的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荆轲受命大厦将倾时,壮士未酬咸阳宫;“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李广纵马西风塞北,笑谈渴饮匈奴血。这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史剧,已褪色成树叶发黄的史书,而这种精神却钟鸣绵延至今,声声清晰,声声震撼,余音袅袅,激荡心间。钱学森粪土万户侯,弃洋归根,献身航天;邓稼先隐姓戈壁滩,呕心沥血,身捐国防;袁隆平水稻伴青春,而使天下苍生皆得饱;中国军人抗洪抗震救灾精神,震撼全世界。

众志成城。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百姓与其团结一心,风餐露宿,终于制服水患,而使华夏民族能一代一代生息繁衍;勾践卧薪尝胆,越国百姓与其同甘共苦,奋发图强最终雪耻复国,而成诸侯强国。今天,这种精神依然在发光,在弘扬。2008年年初,中华大地雨雪冰冻、暴风雪肆虐的日子里,正是全国军民万众一心让人民挺过难关。2008年黑色的“5.12”摧毁了美丽的汶川、北川,但是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的抗震精神,令世界惊叹!2008年北京奥运会,社会主义中国人民全力办奥运,让世界看到了“无与伦比!”古往今来,每当事关民族利益的紧要关头,众志成城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一道万里长城。

不屈不挠,司马迁自己就已为我们用信念的执着与追求来佐证着它,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掩卷追昔,遥想张骞耗费十三载在茫茫大漠中摸索着通往西域的使命之路,听着驼铃在漫漫瀚海中的哀鸣,卷裹着悲壮的黄沙似乎在迎面奔袭。抗战8年,我们倒下的英烈堆如山,积如海,而依旧前仆后继。我们是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们是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我们是鹰,搏击长空,云中有志。我们是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我们是中华民族,一个不屈不挠的民族!她像一艘在惊涛骇浪中颠簸,但又紧挂风帆的船,载着华夏儿女驶向统一富强的彼岸。不屈不挠,一把不能被砍断的擎天利剑。

第6篇:读史记有感

读《史记》有感

在中国这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泱泱文明古国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先贤们留给我们浩如烟海的精神财富——古文典籍。其中,满天星辰中,《史记》是最为璀璨,最熠熠生辉的一颗。细细品读完《史记》,可以是人感到3000年前,群雄蜂起,英雄拼搏,帝王称霸的峥嵘岁月。

《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书中记述了黄帝以来的传说,商周的史迹,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时间跨越三千多年,比较详细地记述了我国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宝。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忍受了别人无法忍受的奇耻大辱,受到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8年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但他还是完成了《史记》,实现了自我生命的最高价值,启发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大师,被鲁迅评价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思想深邃、气势开阔、笔力雄放,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通史方法为历代“正史”开创先河。读《史记》,使我认识了四面楚歌中,乌江自刎的项羽;生灵涂炭中,起兵反秦的陈胜吴广;紧急危难中,智勇双全的蔺相如;流亡在外,却终登皇位的重耳„„历史风云,世间百态,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灵,其中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最为引人深思。

在司马迁笔下,有多少英雄以他们的汗与血,情与志来尽忠书写“精忠报国”这四个熠熠生辉的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荆轲受命大厦将倾时,壮志未酬咸阳宫;“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卫青霍去病漠北决战,扬大汉雄风。这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史剧,已退色成书页发黄的史书,窸窣作响。而就是这书页轻微的翻动之间,那精神的钟鸣绵延至今。声声清晰,声声震撼,余音袅袅,激荡心间。钱学森粪土万户侯,弃洋归根,献身航天;邓稼先隐姓戈壁滩,呕心沥血,新捐国防;袁隆平水稻伴青春,而使天下苍生皆得饱。《史记》传递着那古老、悠扬的钟声——精忠报国,一首在中华历史长河中荡气回肠的英雄交响曲。它让我领悟什么叫做“精忠报国”豪情壮志。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百姓与其团结一心,风餐露宿,终于制服水患,而使华夏民族能一代一代生息繁衍;句践卧薪尝胆,越国百姓与其同甘共苦,奋发图强,最终雪耻复国,而成诸侯强国。培根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看《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看《史记》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看《史记》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

在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我们的科技越来越先进,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但是我们依旧需要中华名族聪慧的祖先给我们奠定精神基调。在我们构想宏伟蓝图时,给我们前车之鉴。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中找到我们的幸福未来。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