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图草书节奏研究

2022-09-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绪论

作为明代末期书家, 张瑞图的草书另辟蹊径, 个性鲜明, 具有浪漫主义狂飙中的时代烙印。与其前草书相比, 张瑞图的草书打破了以圆转取纵势的常规, 代之以方笔横撑, 有折无转, 不仅别开生面, 而且以强烈的节奏感和撼人的气势取胜。对书法作品而言, 节奏往往具有难以言说的特点, 如何对书法作品的节奏进行描述和分析, 一直是书法理论中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领域。对张瑞图草书节奏的进行研究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理论拓展下的所作的尝试。

1 书法作品中的“节奏”

“节奏”, 常用作音乐概念, 是指音响运动的缓急轻重与节拍的强弱变化有规律的结合起来所呈现出的效果。《礼记·乐记》孔颖达疏曰:“节奏, 谓或作或止, 作则奏之, 止则节之。”意思是说, 奏乐时的断连与顿挫是构成节奏的因素之一, 这里的“节”, 即停止, 而“奏”是演奏, 动静交错, 抑扬起伏, 便表示为节奏的运动过程。

世间万物都存在节奏, 节奏不仅是生命的运动形式, 更是人们的实践创造。美国艺术史家瓦尔特·索雷尔说:“早期人将节奏看作是大自然的永恒现象, 并且感到节奏就存在于他们自身的内部。”一方面指出节奏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另一方面则指出人类对节奏的把握和情感表达。

对书法作品而言, 节奏不仅存在, 而且是书法艺术的美感之一。这也引起当代学者的广泛关注。如, 沃兴华分析了书法中的四大要素, “相同的不同形式、连续不断的变化、周期性交替以及交替时的连续方式, 这是节奏的四大要素, 它们在笔画与牵丝的组合中得到充分的体现。”陈振濂将书法中的节奏分为四种类型:基本律、回护律、起伏律、间隔率。此外, 书法中的墨色, 诗文内容往往也是分析书法作品节奏不可或缺的构成因素。

2 张瑞图草书的“节奏”表现

当然, 张瑞图的草书并非一成不变的样貌, 而是有相应的发展变化的过程。:天启元年以前, 张瑞图书学以“二王”帖学入手, 自己的书法风格并不明显, 祝允明对其草书产生了一定影响。天启元年至崇祯元年, 他的草书已经渐渐趋于成熟, 除了二王的书风外, 还深受怀素、孙过庭和吴派笔法的影响, 摆脱了柔美圆润的笔法, 用笔使转方折, 产生横向体势, 五十岁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清代梁巘在《评书帖》中说道:“张瑞图得执笔法, 用力劲健, 然一意横撑, 少含蓄静穆之意, 其品不贵。瑞图行书初学孙过庭《书谱》, 后学东坡草书《醉翁亭》, 明季书学竞尚柔媚, 王 (王铎) 、张 (张瑞图) 二家力矫积习, 独标气骨, 虽未入神, 自是不朽。”晚年, 因政治失利, 张瑞图辞去官职隐居晋江, 将内心的愤懑宣泄在书法当中。除了沉溺于书法外又好佛学, 禅宗的思想对他的生活以及书法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书风从潇洒放纵转变为闲适散淡, 消去了年轻时的锋芒, 变得淡然洒脱而又盛气凌人。本文的分析也主要侧重于其个人书风成熟后的作品。

2.1“折法”中的“节奏”

无论是单个字内还是字与字之间的连带, 在张瑞图草书中很少出现圆润、柔和的线条, 而尖锐、方折成了其作品的主要特点。在用笔的转折处一改前人圆转的笔势, 一律用直转方折来处理笔画, 折处棱角分明, 犹如锐角三角形, 突出作品的紧张感。这种锐利的“折法”在历代草书作品中很难找到, 书家们大都讲求方圆的协调与互补, 几乎无通篇方折的写法。倪后瞻评道:“其书从二王草书体一变, 斩方有折无转, 一切圆体皆删削, 望之即知为二水, 然亦从结构处见之, 笔法则未也。”“方直硬折的线条理论上不利于字内部、字与字间的连续性, 也涩阻着线条的运动感, 与快速的行笔亦有冲突, 但在张瑞图的笔下, 经过苦心经营, 让矛盾转变为特殊的力势关系, 转化为富于个性的运动节奏和书法意象:走与驻的拽放, 抑闭又奔突, 紧张而恣肆, 滞涩又跳荡……”折法不同于转, 转是连续的曲线的运动, 折则中有停顿, 类似于音乐中的休止。休止虽然减缓作品的律动感, 但大量休止的运用会增加作品变化的频率, 从而达到增强节奏感的效果。以张瑞图《草书偶然作》册页为例, 其中的“婿”和“薄”字, “婿”字上半部“女”字旁撇与提的连带形成了明显的锐角三角形, 并且下部分“月”字的横折也用方折处理, 横画与竖画的夹角极小。“薄”字起笔之后即折, 紧接着横撇也以锐角展现, 单个字之间连续的“方折”使得整个字的节奏变化更为丰富。

2.2“横线”组合中的节奏

张瑞图强调横势, 其草书一眼望去, 似乎由不同长度的横线组成。如《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四个字的点画就是“横线”组合的一种处理方式, 很显然四个字以横画为主, 通过粗细长短的不同将它们叠加在一起, 形成一种强烈的线条运动的节奏感:在看似有规律的情况下左右摆动逐渐向下递进, 线线之间的摇摆跳荡或是无规律的碰撞叠加, 无疑不增加节奏动感的丰富性, 这种线条是张瑞图整幅作品的主旋律, 也是张瑞图草书“横线”中特有的节奏规律。

2.3“墨色”中的节奏

墨法在一幅作品中也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人曾提到过说墨分五色, 其实并非墨分五种颜色, 而是墨由浓到淡、由润到枯的一种有节奏的变化过程。而这种节奏大致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的墨色渐变而表现舒缓优美的节奏, 另一种则是墨色突变而体现高亢昂扬的节奏。历代草书大家通过不同的墨法展现不同的节奏。例如怀素大都以自然的墨色过渡, 节奏温柔和谐;徐渭草书则用墨多变, 忽浓忽淡, 节奏亢奋。王铎较之张瑞图在用墨上更为丰富, 王铎喜用涨墨法, 根据节奏的快慢变化用墨浓淡结合, 参差有序。张瑞图通常采用重墨, 中间稍加枯笔使其虚实相映, 从整体来看, 给人以一种跳跃的节奏感。

以张瑞图草书轴《王维终南山诗》为例, 整幅作品一眼揽阔重墨笔画为多, 中间稍加枯笔形成鲜明对比, 第二列中“看”字第二个横画突加枯笔, 然后又浓墨继续行进, “众”字最后一笔与“壑”的连带以枯墨运笔, 打破了连续浓墨的沉郁死板, 增加的作品的灵动性和活泼的节奏感。

3 张瑞图草书中的“节奏”与风格表现之间的关系

张瑞图草书中横线的组合以及墨色的变化使作品从整体看来风格统一, 一气呵成。点画、结构、连带、空间、行距的区别和参差错落协调了整个章法, 突显了整体节奏。一是在张瑞图一幅作品中要求点画的笔势一致, 单个字体、纵向横线的走势, 或文字的斜视角度也尽量保持一致, 追求一种整体性平稳的节奏感;二是字体之间虽然有时没有牵丝连带, 但上下两字挨的比较紧密。虽只是单个字但行列气脉连贯, 也依然表现出紧张的节奏感;三则是横向字间距较宽, 当时的董其昌、黄道周等书家也推崇宽的行距。以张瑞图这种文字间纵向紧密、横势拉长的写法在整幅作品的时序中推进了节奏的丰富感。

不同的“节奏”往往和书家的个人风格互为表里。由二王的今草, 发展至唐代“颠张醉素”的狂草, 婉转优美逐渐变为圆转飞动, 至宋代黄庭坚, 在断点和长线的缠绕中, 表现出悠游不迫而又新奇险绝的韵致, 而晚明的草书风潮, 表现出情感上的激荡。在晚明书家中, 倪元璐以顿挫郁曲的行笔和不规则的字内空间, 表现出晦涩执拗的精神风貌;黄道周则方圆并施, 刚直劲健中不失妩媚之趣;王铎虽然也用三角形的折画, 但辅之以圆转, 加上多变的斜线, 呈现出奇险的风貌;傅山纯以圆转, 连绵不断, 虚和灵动中气势动人。而张瑞图的“横线”几乎将字的空间填满, 纵向压缩, 横画起笔露锋尖锐, 犹如演奏钢琴时快而加重的音符, 使人略有压迫之感。那些重叠的“横线”可被称为“叠线”, 横画的排列不同, 表现的节奏也有所不同。

结语

从晚明时代书风来看, 整个书坛都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崭新局面, 张瑞图的草书, 在时代的变奏中, 完成了个性化的艺术创造, 并作为标新立异的先导者在草书领域占有一席之位。张瑞图草书中的节奏并非单纯的书法技巧的表现, 而是内在于其生命精神和时代精神, 因此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书法风格史意义。

摘要:在明晚这个较为混乱的时期涌出一批书法家, 如徐渭、王铎、张瑞图、傅山等, 在这些代表中张瑞图可谓是特别的一位书家, 他最伟大的成就在草书领域, 以“二王”的字势和结体为基础, 一改前人笔法, 无论外观还是内在都与众不同。笔画方折俊朗, 字势奇崛险怪, 这是其草书作品的主要特征, 强烈的节奏感, 动荡的气势, 给人以一种崭新的审美感受。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张瑞图的用笔、结体、墨法、不同时期作品风格等总结出张瑞图草书中的节奏特点和变化, 同时也反应出晚明时期书法作品的革新, 也体现了张瑞图独树一帜的风格对时代书风的强大影响。

关键词:张瑞图,草书,节奏

参考文献

[1] 沃兴华.形势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 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3] 许外芳.书法节奏研究[J].书法赏评.2009, (02)

[4] 李泽华.试析张瑞图行草书的“奇倔”[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4

[5] 段永华.张瑞图行草书中的气与势[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0

[6] 于培杰.艺术节奏论[M].山东:齐鲁书社.2013

[7] 陈振濂.书法美学[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

[8] 陈弟.草书多重节奏技法表现[J].技法.2016, (14)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