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改给孩子带来快乐

2022-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火如荼的课堂改革又掀起了素质教育的新高潮。课堂改革实验给数学教学注入了勃勃生机与活力,感受到了学生与教师在课改中的变化。那么怎样才能让数学课堂更具吸引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呢?以下是笔者的实践与思考:

1走向民主——把课堂还给孩子

课堂是孩子的,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把本该属于孩子的课堂还给孩子。课堂教学永远是课改的主阵地,只有将课改的新思想、新理念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得到每个教师和学生积极的、创造性的参与,才能开出绚丽的花朵,才能使我们在课堂永远充满活动。也许,这是几代人的渴求,在这次课改中孩子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1)改变教学空间,让孩子“随心所欲”。课堂教学活动是在课堂这一特定环境中进行的,而教学空间对教学的影响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它是课堂教学的第一层次要素的条件之一。新课程的改革,也同样给如何转变教学空间提出了问题。为此,我们也做了一些改革:

移走讲台,建立活动角。首先我们把教室分为学习区和活动区,学习区是课桌椅,队形不定,有T字形、半圆形、马蹄形……在学习区内无讲台,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走下来,跟好朋友商量、探讨。而教师也不再居高临下地站在讲台前,而是学生的好朋友,穿行在学生之间。黑板也是可以移动的,并且学习区内资源很丰富,有英语角、数学角、每日一星……让每个孩子都可以展示自己,看到自己点滴的进步。活动区里是学具,学生可以在活动区开展活动。

2)缩短师生距离,让孩子“畅所欲言”。如果要让学生真正做到脱离束缚,主动探究,那么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走近学生,努力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畅通交流,教师要成为名副其实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用商量的口气,活泼甚至幽默的语言与学生展开交流。

3)开放教学情境,让孩子“浮想联翩”。在孩子们的眼里。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每一个人都充满着幻想。开放的情境,提供的信息有较大的选择性,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因而可供探索的问题也就相对丰富。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想象力丰富,思路开阔,乐于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见解。解决问题的创造性便能得到充分发挥。

2自主探索——把权力让给孩子

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命活力焕发、生命价值不断体现的生活过程。在新课改中,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理解、感悟中获得独特的感受,这极大地满足了学生自身的需求。新教材要求教师关注儿童已有经验和兴趣特点,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让学生学得自由和愉悦。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将所要学习的内容贯穿于学生喜爱的氛围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妙导巧引,激发兴趣。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精心设计疑问,用疑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学“认识乘法”时,我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入手,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家里有几个人,每个人用几只碗?几只筷子?坐几张凳子?……再引到教室里的课桌,每人一张,全班共要几张?从而引出“乘法”。

2)开展游戏,吸引参与。在教学中,还可以用游戏的形式,讲故事等形式来开展各种教学内容的学习。如在教学“多少比较”这部分内容时,有一道练习题是让学生看图提出比较的问题并进行解答,图的内容是3个小学生跳绳,并标明了每个人跳的次数。我想直接用书上的插图进行教学,就显得比较死板,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决定让三个学生来进行“一分钟跳绳比赛”,再根据跳的次数提出问题并解答。这样既注重了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合作、交流,又增强了课堂教学活动氛围,突出动静结合,从而萌发一种数学真有趣的感想。

3张扬个性——把发展留给孩子

著名思想家卢梭曾说过:“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热情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取代,那简直是愚蠢的事。”常常会有这么一种现象,有的教师教了几十年书,上过几千节课,似乎觉得自己形成了定型化的教学模式,但要问自己的教学特色有哪些,说不清。这是我们学校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经历。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也就是说,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要敢于突破教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1)活用教材。在教材处理上,教师要将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也就是要针对教材、学生心理特点来一番科学的艺术处理。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如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一课时,我安排两个小朋友进行“谁是小巧手”比赛,在两个大的容器里放入许多小玻璃球,在2-3分钟内进行捡玻璃球比赛。最后让学生说说两人分别捡了多少个?两个人比,谁捡得多。这样采用比赛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不仅是告知学生“是什么”,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辨,去思考“为什么”。去比较事物的相似性,发现事物的联系。另外,可从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童话世界这三方面去选取素材。例如数数全班学生人数,计算爸爸比自己大几岁,为妈妈折生日纸鹤等等。从学生身边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从中提出数学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潜能。

2)开放空间。也许有的老师会担心一个问题,你说你的,我讲我的,这能学会吗?要不要优化算法?其实不然,学生只有在这种无拘无束的状态中,从不同角度思考,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上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视域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改革创新研究下一篇:探究基于机械制造加工工艺合理化的机械设计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