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园规划设计

2022-09-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陵园规划设计

场所精神视角下陵园景观设计研究

摘 要:陵园景观是城市纪念性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开发必须以传承文化精神为首要前提,挪威学者诺伯舒兹提出的场所精神为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以黄帝陵景观设计为例,从解析场所和场所精神的本质入手,在场地自然生态及人文历史环境的基础上解读场所精神,分析增强场所归属感、认同感以及营造场所精神的途径,为陵园景观设计提供思路借鉴。

关键词:场所精神;陵园景观;景观设计;黄帝陵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社科界2020年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2020Z003)、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20J043)研究成果。

陵园是安葬逝者,公众缅怀历史与先人的场所。现代陵园景观不仅具有纪念属性,也承担着科普教育、改善环境、赓续历史等多重功能,是城市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不少具有历史意义的陵园景观出现原真性消亡、文化边缘化、商业化过度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延续地域文脉与场所精神成为陵园景观设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陕西黄帝陵为例,围绕场所精神理论探讨陵园景观设计,为当下其他陵园景观的设计提供参考。

一、场所精神理论

场所狭义上指“基地”,广义的解释为“土地”或“脉络”。可以说,空间与社会、历史、文化、人为活动等发生特定关联后即可被称为场所。场所是人记忆的一种实体化和空间化,抑或诠释为人对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而自然体系与人为活动构筑相结合的整体,反映人类生活与其本身特质的场地,例如公园等,均可被认为是场所。

场所精神起源于古罗马,古罗马人认为每个“独立的本体”均有精神,这种精神又赋予人和场所生命,并且伴随着人与场所的整个生命旅程。挪威学者诺伯舒兹(Christian Norberg-Schulz)引入场所精神的概念,将场所理论置于研究的首要位置,通过现象学来研究人与建筑环境间的联系,强调公众通过对场所的构筑活动使历史、人文等思想展现并延续下去,赋予其场所精神,关注事物内在的独特性。因而在探究场所本质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物质属性,而且要重视文化与精神的作用。

二、黄帝陵场所精神要素解读

(一)场地自然要素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其所处的北桥山坐西北,向东南,山形水势呈“负阴抱阳”之势。黄帝陵风水轴线就是桥山主脊至黄帝墓冢,并与印台山山峰之间构成一条风水轴线,黄帝陵区的各种建筑都是以此为轴线而建造,墓冢方向正好在这条线上。桥山土质肥沃,雨水充足,林木茂密,其中现存我国种植面积最大、历史最为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粗计有8.3万余株古柏,其中3.46万余株历史已有千年以上,种类繁多,四季常青。

(二)场地人文要素

黄帝是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部落首领,为五帝之首,战胜蚩尤,而后一统中原,安定天下,福泽华夏,如今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

被誉为“天下第一陵”的黄帝陵对华夏子孙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历代帝王多在黄帝陵祭祀黄帝、举办国家大祭,留下了诸多珍贵古迹,这是黄帝陵文脉的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对黄帝陵进行多次整修。如今,每年都有大批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前来祭祖谒陵。黄帝陵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承载着中华儿女对华夏文明起源的认同,是海内外华夏儿女共同瞻仰和祭祀黄帝的场所。

三、黄帝陵景观设计中场所精神要素表达

场地中的场所精神主要来自于物质空间所存在的精神气质及将要展现的潜在精神。因此,在尊重场地原有景观特征的前提下,延续历史文脉,增强人与空间的互动,方能强化场所活力。

黄帝陵景观由陵区与庙区组成。在保护场地自然生态、挖掘人文历史要素的基础上,把握原有山水格局与场所历史结构,结合现代审美理念与时代发展需求,从空间、自然、人文历史与社会经济四个角度进行场所精神要素的设计表达,继承传统而又展现新时代风貌,借由山、水、建筑等共同突出黄帝陵庄严肃穆的氛围,强化中华文明起源地的圣地感,营造华夏始祖文明的场所精神(图1)。

(一)空间布局强化场所精神

在充分考虑场地环境的基础上延续原有的景观布局形式,通过水平与垂直空间布局,形成有序的空间序列,加强场所感的营造,强化场所精神。

在水平空间布局上,黄帝陵景观延续以“入口广场—印池—汉武仙台—黄帝陵冢—龙驭阁”为轴线的陵区布局,增设以“入口广场—轩辕庙—人文初祖殿—轩辕殿”为轴线的庙区布局,形成两组对称式轴线布局结构(图2)。这种均衡的布局凸显了黄帝陵的庄重感与严肃性,符合儒家的中庸之道。庙区布局使用空间重复的手法,由庙前区开阔的入口广场经过狭窄的连桥,再上到开阔的台阶广场,接着进入由树林围合而成的封闭式林院,最后到达空间序列的高潮——宏大的主祭祀广场。在到达空间序列高潮——主祭祀广场之前,连续重复的子空间、方向性的路径构成长而深的空间,形成重复的场所记忆,更好地烘托了空间序列高潮所呈现的精神力量,有力地凸显了黄帝陵恢弘博大的场所感。

黄帝陵景观设计在垂直空间布局中巧妙利用了坡地地势,设计轴线升起式空间序列,空间随地势升高而逐级抬升,以向上的崇拜来表达纪念情感,增强空间纵深感。在庙区的设计中,将空间序列的高潮——主祭祀广场置于轴线尽端的坡地高处,优于平地上形成控制性的中心区域。这样的设计与自然基底相融合,减少土方的使用且形成了多层次的空间效果,带给公众心理上的敬畏感与视觉冲击,强化凸显黄帝陵庄重肃穆的场所感。

(二)利用自然环境延续场所精神

自然环境是场所精神构造的基础,对于自然环境的场所性表达,首先体现在充分尊重现有自然基底,维持物种生存的自然环境上。黄帝陵景观设计秉持生态化的设计理念,通过合理利用自然环境造景造势,尊重原有植物群落生态来延续场所精神。

1.尊重场地地形地貌

黄帝陵处于群山环抱之中,地形地貌形态多样化,设计时尊重原有地形,以延續其“天人合一”的传统精神。例如在庙区入口广场设计上,景区与城市空间被沮水隔开,为了不破坏其地形形态,入口空间设计以河流岸线走势所形成的自然形态为基础,建造不规则广场,建立轩辕桥横跨水面连接南北。与生态肌理形成良好的互动,以此维护了场所的稳定性。

2.尊重场地原有植物群落生态

场地原有的各类植物是历史演变的见证者,为场地提供了独特的环境。在黄帝陵景观设计时,保留了原有陵区的大片古柏林与庙区的16株千年古柏。古柏不仅形成了自然野趣景观,更通过自然形态与色彩等特征引导了公众对于场所的感知体验,唤起其情感共鸣。同时,结合场地特色,设计以四季常青的侧柏林为主体,以黄刺玫、丁香、连翘、迎春等搭配的植被景观,使新增景观与黄帝陵苍翠的古柏林相映衬,不仅丰富了景观的层次,增添了景观趣味,而且通过与原有植物的搭配,渲染了宁静古朴的氛围,烘托神圣庄重的场所精神。

(三)依据历史人文特征营造场所精神

轩辕黄帝代代相传的故事以及历朝历代的祭祀活动赋予了黄帝陵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促使其形成了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历史文脉不可复制,它是场所精神的内核所在。场所精神的营造不仅要尊重原有场地特征,保留历史遗存,还要通过不同途径传承历史文脉,充分体现原始场所的活力。

1.建筑遗迹与文物的保存修复

场地留存了石碑、庙宇、亭台等历史遗迹,它们承载着公众强烈的文化认同,是场地历史演变的鲜活印记,因而需要对其保留并进行修缮。在庙区设计中保留中心建筑人文初祖殿,修复檐下多处精致华丽的彩绘以及殿内记载历代拜谒祭祀和修庙之事的石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修缮陵区大量具有文化意义的历史遗存,如汉武仙台,建于汉武帝时期,民间传说登台一次可延寿一年,可见其历史悠久,民间认同度极高。设计体现“修旧如旧”的观念,运用古朴的材料,以传统的建造手法对这些历史遗迹进行修缮,完善黄帝陵的历史感与场所感,使公众对场所产生归属感。

2.建筑物的功能与形式复兴

为了满足当今时代需求,恢复黄帝陵祭祀、纪念功能与建筑形式,通过挖掘历史元素,融合现代设计手法,设计了以黄帝陵祭祀大院为主,承载祭祀活动的建筑物。黄帝陵祭祀大院由中院、大院以及轩辕殿三部分组成。作为过渡空间的中院横贯东西,公众在此整衣肃纪,继而前往大院。祭祀大院是举行祭祀大典与大型祭祀演出的主要场所。轩辕殿位于大院最北端,坐北面南,供景区举办高规格祭祀活动,设计造型仿制汉代风格,运用青灰色花岗岩石材,整体古朴简洁,符合现代审美,凸显建筑的宏伟庄严与大气磅礴。黄帝陵建筑物的设计建造提供了祭祀所需的空间,建筑形式彰显历史文化与新时代风貌,烘托出祭祀轩辕黄帝的隆重氛围,为场所注入新的活力。

3.景观空间的隐喻设计

黄帝陵众多景观设计使用隐喻的手法表达场所的文化内涵,丰富设计语言,给公众营造想象的空间。入口处轩辕广场南端的巨石阵,由五千块卵石铺砌,体现中华五千年文明。龙尾道由95级花岗岩台阶铺设而成,以象征轩辕黄帝“九五之尊”的至高地位。轩辕殿为带天井顶式建筑,方形空间的顶部中央有圆形天光,以虚实结合的手法隐喻“天圆地方”的传统理念。使用隐喻的语言形式非但没有消减场地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反而通过艺术化的手法对其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诠释,增强了公众对于场所的感知与认同。

4.景观小品的表现

景观小品是景观设计的画龙点睛之笔,能直观表现场所的精神特质。位于轩辕殿内的轩辕黄帝石像,提取自黄帝画像,运用“减地平雕加阴线刻”的汉代画像石雕刻技艺,展现出古朴的汉代风韵。轩辕殿两侧的龙魂大钟与龙威大鼓,是用于祭祀黄帝的礼器,将传统礼器之外形、功能同时代风貌相结合,体现钟鸣盛世、天人合一的意蕴,给人以视觉震撼,强化黄帝的神圣感。这些景观小品提取黄帝陵历史文化元素,以有形的形式塑造无形的意境,增加空间仪式感与场所感,塑造场所精神。

5.景观叙事的展开

将黄帝故事、历史文化等多重要素贯穿于景观空间,渐进式展开空间叙事,引导公众参与其中,亲身感受黄帝作为民族始祖的伟大以及黄帝陵景观的肃穆庄严,增强公众对于场所的感知与互动。庙前区通过入口广场的石阵、标识牌等景观小品的设计引导,烘托了黄帝陵的庄严气氛,点明景区的主题。主要景观叙事设计围绕人物故事、历史评价及缅怀展望三部分进行。人物故事叙事部分通过黄帝手植柏、汉武帝挂甲柏及其他珍贵的古树名木,以及黄帝足印等文物古迹的展示与介绍展开,叙述黄帝故事及中华民族起源、历史,引发公众思考。在历史评价部分,通过碑廊展示历代帝王祭祖的碑文、赞颂黄帝功德的书法作品等,表达人们对于黄帝崇高的敬意。历史石碑与周围环境的烘托使公众对于中华五千年历史以及黄帝的景仰油然而生。最后缅怀展望部分,通过祭祀广场的建筑、祭祀礼器与景观小品的设计,结合清明时期开展的黄帝祭祀活动,增强公众对黄帝陵场所精神的感悟,强化场所精神的塑造。

(四)社会与经济层面活跃场所精神

学者刘先觉强调,场所代表的本真环境并不仅仅是物质表征,更是人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结果。黄帝陵不仅是一种物质景观,也是一种社会结构,需要人的活动来活跃场所精神。因此,通过景观的设计,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活动的开展,增加人群与场所的互动以增强场所活力。

从经济角度看,黄帝陵景观设计考虑到外围空间环境质量的提升。通过设计植物过渡空间与外围环境产生互动,美化黄帝陵周边环境,引导食宿产业、住宅、店铺等入驻。由此一来,形成具有经济价值的多功能空间,有助于活跃黄帝陵周边环境,带动经济发展,为黄帝陵提供服务设施与场所精神延续的条件。

在社会层面上,通过每年清明时期举办轩辕黄帝祭典活动唤起人们的历史记忆,各地同胞组织“寻根祭祖”活动,重现黄帝祭典的隆重氛围,增强公众在场所中的活跃度。除此以外,还原祭祀过程的服装、木刻、剪纸、乐舞、旗仗等传统民间风俗与渐逝的非物质文化,唤起公众参与活动的活跃性,激发黄帝陵的场所活动。

四、结语

场所精神是场地独有的内涵特质,本文研究黄帝陵景观设计中场所精神的塑造,通过合理规划空间布局,保护场地自然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延续场地的历史文化,结合社会与经济层面等进行多方位设计,激发场所活力,营造与传承场所精神,增强公众对黄帝陵的认同感。立足当下,随着时代变化,陵园景观不仅需要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功能需求,还要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传承历史文化,延续场所精神,成为城市形象的代表性名片。

参考文献:

[1]王利鑫,梁叶,卢佳男.陵园景观的现代化发展[J].农业与技术,2019(24):143-144,169.

[2]丁云.场所精神的再生[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08.

[3]刘磊,武美楠.矿山公园建设的场所精神营造:以大同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6(9):166-167.

[4]诺伯舒兹.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施植明,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3,21,4,23.

[5]刘畅,詹秦川,杨伊文.陕西文化遗址景观规划设计及文化价值研究:以黄帝陵景观规划设计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2):34-35.

[6]李波.基于国家认同的根祖文化空间感知研究[D].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19.

[7]程嵐,段渊古,殷晓彤,等.工业废弃地景观改造中的场所精神构建探析:以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3):236-240.

[8]郭鹏.黄帝陵风景名胜区空间格局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54-61.

[9]秦康康.基于坡地环境的纪念性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6:36-38.

[10]陈晓娟,褚泓阳,韩丽.黄帝陵风景区园林绿化研究陵园区文化环境型植物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1997(2):10-12.

[11]张锦秋.为炎黄子孙的祭祖圣地增辉:黄帝陵祭祀大院(殿)设计[J].建筑学报,2005(6):20-23.

[12]李丰旭,祝遵凌.纪念性景观空间与场所精神研究[J].大众文艺,2019(23):93-94.

[13]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69-170.

作者简介:

魏可欣,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詹秦川,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作者:魏可欣 詹秦川

第2篇:陵园植物景观空间结构解析

摘 要:陵园作为大众寄托哀思并与逝者心灵沟通的场所,已成为民政服务不可缺少的存在。陵园植物景观是一种文化的体现,经过合理的搭配和布局,可以体现陵园文化环境,使人们通过陵园环境景观意识与主观情感产生共鸣和联想。介绍了陵园植物空间构成及空间结构,并分析了植物景观空间结构在陵园中的作用,探讨了陵园景观的植物组成。

关键词:植物景观;陵园;空间结构

1 陵园植物空间构成

不同植物的色彩和枝干、树冠形态不同,通过多种配置方式,可以组合成不同的植物类型空间结构。植物空间构成可划分为开放空间、半开放空间、覆盖空间、封闭空间和垂直空间5类[1]。

1.1 开放空间

开放空间由草坪地被植物、低矮灌木或小乔木构成,植物景观配置高度低于人的水平视线,能够形成四周开阔的空间结构,这种空间具有无私密性和向外伸展的特点。开放空间可以用于栖息绿地,宜选择苏铁、黄杨、紫叶小檗等植物进行配置,构成色彩搭配鲜明的开放空间。

1.2 半开放空间

陵园中可以通过两种形式营造半开放空间。一种是通过稀疏的乔木配置,使人的视线被乔木树干等部分遮挡,通过透视的形式将视线传达到更远的空间;另一种是空间单面具有隐秘性,另一面具有开放性景观的空间结构。

1.3 覆盖空间

覆盖空间由枝繁叶茂的树冠组成,形成景观顶部覆盖而四周开阔的空间结构。在覆盖空间中,人的视线和活动不受限定,但上部具有覆盖感,给人一种隐蔽的感觉。根据树冠的外部形状、枝叶质感和稀密的不同,可以形成不同形态、结构的空间,并起到遮蔽的效果,为人们创造舒适的陵园观赏环境。覆盖空间在视觉上有强烈的垂直尺度感,在视觉高度范围内具有开放性。

1.4 封闭空间

封闭空间是通过植物景观配置形成四周封闭的空间结构,具有强烈的私密性和隔离性,其空间形态多样但形态结构鲜明,无方向性,属完全独立空间。

1.5 垂直空间

垂直空间是利用植物高挑的树形构成具有直立感、朝上延伸的空间。其轮廓结构都是垂直、高耸的直线,因而垂直线在結构上给人一种高耸、向上的感受。这种空间能给人以封闭感和方向感,从而形成此起彼伏的林冠线。

2 空间结构

陵园植物景观是在陵园场所内所构成的,是由空间和空间资源两部分构成,而植物空间景观是由植物构成的,因此空间结构通过景观要素来表达。

2.1 点—线—面结构

植物景观在空间的呈现是立体、有范围的,是陵园景观构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在陵园景观中的作用不只是点—线—面的存在,而是点、线、面相结合的生态绿化循环系统,既要符合陵园植物景观结构的理论,又在整体陵园绿化环境中起着点睛的作用。

2.2 环境意象

城市意象就是城市景观在百姓大脑中的视觉感知,即唤起观察者对于城市要素在意识中的印象特质。植物作为陵园景观中重要的要素,与区域、道路、边界、区域、标识等环境意象之间形成密切的联系。而陵园内区域划分、边界界定及标识可以通过植物来表达。陵园植物既可以作为主景,也可以作为配景,衬托陵园环境,帮助营造植物景观层次更为清晰、分明的环境意象。

2.3 道路

道路是植物景观空间的通道,也是陵园景观空间与空间之间相互的连接。人们通过陵园道路观察陵园景观,体会陵园景观给人们带来的生命感悟和对逝者的缅怀。道路具有方向性和引导作用,在道路两边开展景观配置,通过怀念性和思念性元素,突出陵园生命文化。在陵园祭奠区里笔直的园路较多,其具有引导性,给人们一种视觉冲击。例如道路两侧种植排列整齐的树木,给人一种庄重、肃穆感,统一、有序的景观空间会将人们的情感带入庄严和追思环境中,并径直走向目的地。而在非祭奠区,舒适自然的道路较多,给人一种舒适、自在的感觉。此区域道路两侧的植物较丰富,配置形式多样。

2.4 边界

陵园景观中的边界分为墓碑内部景观与外部景观环境的分界及墓碑景观内不同区域范围之间的边界线,如陵园景观区域的边界是道路。墓碑景观中运用植物通过不同的配置手法而形成多样的边界意象。景观与道路的边界可以通过低矮的灌木进行划分,形成边界的意象,给人一种亲切感,这种边界称为模糊边界,也称为虚隔[2]。

2.5 标志

标志作为陵园方位的参照物,代表陵园的区域特征,其目的是让人们通过标志明确陵园方位。在墓碑景观中,墓碑旁的松树或柏树都可以成为陵园中的标志物,历史悠久的大树可以成为区域的主景观。

2.6 区域

在陵园限定范围内具有共同的特点和特性,这个限定范围就叫作区域。在陵园景观中,区域主要是指缅怀区域、纪念区域、教育区域、祭扫区域等所在空间,还有追思区、停车场等空间。在陵园中要预留较为空阔的广场空间,为人们留足活动空间。

3 植物景观空间结构在陵园中的作用

3.1 创造意境

陵园景观是通过植物配置来完成创造意境的作用,感染来宾情绪,起“点睛”的功能,运用艺术表现力去创造和谐、肃穆的环境,力图做到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感情。运用植物自身外形特性和历史文化背景,营造特性化植物景观空间结构,给人带来舒适的感受。

3.2 渲染氛围

人们通过观赏植物的枯荣及季相的变化而产生情感联想,将观赏者的情感与生、死联系起来,因此,植物景观在陵园环境營造中起到了很好的渲染作用[3]。没有植物的空间,会给人一种阴暗、死气沉沉的感觉,有植物的空间则给人生机盎然的感觉,同样,运用枯萎或枯死的植物进行景观配置,可以表达特别的气氛。

3.3 缅怀追思

植物在一年四季的生长过程中,枝条、叶片、花朵、果实、树形、树皮等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发生形状和色彩的变化,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陵园墓穴被草地覆盖,并散落在树和花之间。空间设计理念为既安葬死者,也为活着的人提供休憩空间。

4 陵园景观植物组成

4.1 陵园景观乔木组成

植物作为陵园景观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其本身具有特殊的含义和赋予了象征的寓意,乔木应用较多的科属有蔷薇科、柏科、豆科,蔷薇科中樱花、海棠、紫叶李应用较多,松科油松、雪松、黑松应用较多,豆科中国槐、刺槐应用较多。陵园主要乔木植物见表1。

4.2 陵园景观灌木组成

陵园灌木应用较多的科是蔷薇科、木犀科和黄杨科,蔷薇科中月季、榆叶梅应用较多,木犀科中女贞、丁香应用较多,黄杨科中小叶黄杨和大叶黄杨应用较多。

4.3 陵园景观地被植物组成

陵园地被植物景观主要使用草本植物,其中百合科植物应用较多。

5 结语

陵园植物景观空间营造主要根据植物树干风姿、色彩、叶形等特性进行植物配置,通过植物的季相变化和枯荣,启发人们感受生命的循环和联系。本文以陵园文化、陵园生态、空间结构和美学质量等方面为切入点,研究陵园生态功能背景下植物景观配置的科学性和布局的合理性,形成生命文化环境营造,从而使人们通过观赏陵园环境产生各种主观感受,形成景观意识,引起感情的共鸣和联想。

参考文献:

[ 1 ] 李姗姗.美国国家二战纪念园景观设计[J].规划师,2006(4):94-96.

[ 2 ] 颜萍.东西方纪念性建筑的比较[J].四川建筑,2002(2):42-43.

[ 3 ] 徐德嘉.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作者:邢珊珊

第3篇: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陵园(上)

1941年1月皖南事变之后,国民党在江西上饶周田、茅家岭、李村、七峰岩等地设立了一座规模庞大的法西斯式监狱,主要囚禁皖南事变中谈判被扣的新四军军长叶挺和弹尽粮绝被俘的新四军排以上干部,以及部分从东南各省地方上抓来的共产党员和其他爱国进步人士,共700余人。这些爱国志士在狱中秘密党组织的领导下,同凶残的国民党特务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并成功地举行了著名的茅家岭暴动和赤石暴动,谱写了一曲曲气贯长虹的无产阶级正气歌。

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陵园

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陵园位于信州区茅家岭街道茅家岭村。

为缅怀在集中营牺牲的近200名革命烈士,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党和人民政府于1955年在茅家岭建立革命烈士陵园,占地0.25平方公里。1988年8月,陵园经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全国重点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此后相继由南京军区、江西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9月由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和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6月,被中宣部命名为第二批“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纪念碑

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信州区茅家岭街道茅家岭村。为缅怀在集中营牺牲的近200名革命烈士而修建。始建于1956年,重建于1959年,坐东朝西,高28.5米,基座长宽各20米,呈正方形。正面刻有周恩来题写的“革命烈士们永垂不朽”九个镏金题词,东面刻有刘少奇、朱德题词,南面和北面分别刻有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委员会祭文,碑底座正面刻有烈士纪念碑碑文。

纪念碑坐落于雷公山西部的半山坡上,整座碑系花岗石分砌而成,呈银灰色,巍然挺拔,气势雄伟,庄严壮观,体现了人民对先烈深情而长久的怀念。

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纪念馆

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纪念馆位于信州区茅家岭街道茅家岭村。

始建于1956年,再建于1978 年,第三次重建于2003年,2005年4月新馆落成。新馆占地面积17000平方米,馆舍建筑面积为4300平方米,呈徽派建筑风格。馆内布展分为1个序厅、4个展厅,共7部分内容。序厅分前后两厅,前厅正上方为《丰碑》的革命先烈群雕,右侧浮雕为《炼狱斗争》,左侧浮雕为《冲出牢笼》。后厅两边墙壁悬挂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手迹。2001年6月,被中宣部命名第二批“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第一展厅:《炼狱黑幕》,用图片、图文影印件、文字、漫画、沙盘等形式,回顾历史背景,介绍当年抗日战争形势、新四军组建历程、皖南事变发生经过。第二展厅:《叶挺将军(暨海外赤子)》,以大量真实图片、多媒体幻影成像、图画等形式,再现李村监狱旧址,介绍北伐名将、新四军军长叶挺将军生平事迹和在狱中英勇斗争的情景。《黑狱红旗》展示了狱中秘密党组织领导难友们进行斗争的事迹。第三展厅:《铁窗烈火》《沖出樊笼》,以图片、油画、浮雕、多媒体幻影成像等形式,重点展示了茅家岭暴动和赤石暴动英雄的光辉形象。第四展厅:《武夷悲歌》展示了赤石大屠杀的情景与集中营的最终结局。《前仆后继》展示了新四军在皖南事变后重组军部,前仆后继,坚持抗日的辉煌历程。

上饶专区革命烈士纪念碑

上饶专区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上饶市区信江南岸黄金山上。

1952年,党和政府在信江书院亦乐堂址修建了上饶专区革命烈士纪念碑。碑身和基座全部为钢筋水泥结构,高约25米,基平面49平方米。基座上刻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其他两面分别刻有陈毅、邓子恢和陈正人、邵式平、陈奇涵等领导人的题词。在碑的西北还建有挑檐式小亭,亭内安放黄道烈士墓。1994年,在纪念碑西面的台阶墙上,又建英雄墙,雕刻英雄群像,它由大面积的红石雕刻而成,气势磅礴,人物表情栩栩如生。

1965年,上饶专区革命烈士纪念碑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道烈士墓

黄道烈士墓位于上饶市区信江南岸黄金山上,原信江书院闵月亭中。

黄道(1900—1939),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红十军和新四军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横峰县姚家垄村人,大革命时期参与领导江西群众运动。参加南昌起义,同方志敏等领导弋横暴动,创建了赣东北红军和根据地。领导闽北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东南分局委员兼统战部部长,新四军驻赣办事处主任,江西省委书记等职。1939年5月23日,途经上饶时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于河口。

1950年从闽北崇安县(今武夷山市)迁葬于此,1955年修建为半球状水泥拱顶墓。墓正面刻有“黄道烈士之墓”六个镏金大字,坐落在基石之上的是挑檐式雕花亭子。1978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题图 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纪念馆

责任编辑 / 梁发明

作者:谷东

第4篇:陵园设计探讨现代陵园理念

墓园是埋葬死者以及供生者表达怀念和追思的去处,是人类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现代墓园的具体特点和发展方向,提出了以“源”园理念指导现代墓园规划设计的构想.并对何为“源”,“源”园的功能和“源”园的主题等内容进行解析。同时,结合案例研究,以“源”园设计理念,通过“源”园结合。以“源”写园,从空间结构、葬式葬法、绿化种植和建筑小品等方面对安徽亳州云都墓园进行规划设计.并对中国今后如何提升现代墓园规划设计水平进行了归纳总结

关键词:园林学;“源”园

公墓是埋葬死者以及供生者表达怀念和追思的去处,是人类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发展、人口膨胀使城市表现出了对城市公墓的巨大需求。此时。传统公墓在诸多方面已不能满足城市的发展要求,存在着公墓布局不合理,城市景观破碎,公墓绿化、美化设施落后等缺陷。墓园,指“墓地+园林”,即园林化的墓地,墓园建设直接影响着城市景观的完整性和城市的生态环境。我国传统殡葬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系,其中蕴涵着深厚的思想内涵,它为我国现代墓园规划设计提供了可深入挖掘的财富口。在此背景下,文章解析了以“源”园理念指导现代墓园规划设计的构想,并对安徽毫州云都墓园规划设计进行案例研究,以期提升我国现代墓同规划设计水平。

第5篇:关于胡耀邦陵园简介——(陵园设计)

我想大家都认识胡耀邦,他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领导人之一。那你们知道胡耀邦陵园吗?那是一个很特别的陵园设计。平潭东方麒麟园园长指出胡耀邦陵园设计,由江西省城建雕塑创作室和江西省美术家协会负责,桑任新同志主持。

整个墓碑像一面直角三角形的旗帜,高4.43米,底边长10米,碑重73吨。三角形花岗岩碑上,雕刻着中国少先队队徽、中国共青团团徽、中国共产党党徽。象征着胡耀邦一生与这三个政治组织的特殊关系。

墓碑的右上方,是胡耀邦头部侧面雕像,栩栩如生。像周围嵌作不规则形状,有很强的立体感。从正面看,整个图像是微笑着的;从左侧看,则是忧国忧民之态。墓碑的后面有火炬形的草坪,缀以从井冈山运来的9块巨大花岗石。在紧靠墓碑右侧的一块石头上,有李昭亲笔题写的“光明磊落无私无愧”八个大字。从陵园入口处到墓碑前,有两条弯绕的墓道,均铺有73级石阶,象征着胡耀邦73年人生的曲折道路。

胡耀邦少年时投身中国革命,成为“少共”的领导人;青年时献身共青团,成为一代杰出青年领袖;晚年致力中国共产党的改革开放事业,在邓小平的麾下冲锋陷阵,死而后已。平潭东方麒麟园指出“旗角”是刺向广袤的蓝天,“旗子”下面还有一块黑色大理石的墓碑,横跨陵墓的底部,用金色的字体刻写着耀邦同志的生平和评价,落款:中共中央委员会。

第6篇:成功陵园设计规划方案

随着民生信息社会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着眼于生老病死。其中人生的最后一站,陵园,被推上时代的大潮。但由于国内专业公墓设计单位经验不足或定位不明确,初期的公墓呈现出来的仅仅是排排坐的形式。所以就出现了诸如天泉佳境一样的专业设计公司,意在改善国内陵园环境,以下让我们一起走进天泉佳境:

天泉佳境陵园建筑、营销与殡仪服务机构是国内首家专业从事公墓规划设计、营销策划与殡仪服务的团队,同时也是中国殡葬协会及全国殡葬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唯一设计单位。2012年,公司又被中国殡葬协会任命为海峡两岸殡葬行业交流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单位,并兼任秘书长,主理工作委员会相关工作。在中国殡葬行业,特别是陵园/公墓规划与设计行业中,享有盛名。

公司成立以来,以专业领先的公墓设计为先导,以精确定位的陵园营销为后继,以独特理念的殡仪服务为拓展,成功地在国内公墓、殡葬的多个领域屡有建树,并相继在北京、杭州、长沙、温州、嘉兴等地设立了多家公司,项目遍布全国,并收到了各界的广泛赞誉。

作为国内顶尖的陵园设计机构,天泉佳境陵园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的作品遍及全国,从南方平原,到北方山岭,从东部沿海,到西部风情,至今已积累了近300个成功陵园设计案例,为国内之最。并为浙江绿城集团、中国黄金集团、东方建设集团、河北福成集团……等多家上市公司提供了专业陵园规划设计方案与顾问指导工作。我们擅长结合当地风土人情,因地制宜,将陵园的功能丰富化,使公墓从环境、功能及社会定义上,不再仅仅是一处埋葬逝者的场所,而是一个富有教育、旅游、纪念等多种意义的新型城市文化空间。同时,为了保证最好地呈现设计方案的落地效果,公司工程部还在各项目提供现场施工指导工作,让设计原汁原味地得以呈现。2011年,由天泉佳境全程提供设计及营销服务的宁波同泰嘉陵更以独特设计理念与优秀的营销思路,以小博大,以精取胜,被评为全国首批五家殡葬改革示范性单位。

此外,天泉佳境营销策划团队立足于我们对公墓情况的深入理解,将设计方案与整体营销思路融会贯通。目前已在国内为十多个陵园提供了全程代理销售与销售顾问服务,不仅成功为多家陵园创造了超过30%的成长业绩,更为诸多刚刚起步的陵园,提供全面系统的营销策划、客服管理体系。

天泉佳境是一支年轻、富有活力的团队,更是一支经验丰富,极具创意的团队。几年来公司与长沙民政学院、苏州大学、哈尔滨林业大学、北京社会管理学院……等多家高校确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为公司的设计、营销与服务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支持,也为优秀的理论,提供了理想的实践场所。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天泉佳境相信,千锤百炼的专业经历,正是我们不断突破的动力,更是值得您信赖的源泉!

第7篇:浅析“柳湾墓地”——陵园设计

柳湾墓地

地理位置: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氏族墓地,位于中国西部青海省的乐都县。

年 代: 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100年。

发掘年代: 1974年——1979年。

简 介: 柳湾墓地是目前中国已知的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整的原始社会晚期氏族公共墓地,总面积约11万平方米。共发掘出各种文化类型墓葬1700余座,包括大批贫富分化墓、夫妻合葬墓和殉人墓等。平潭东方麒麟园指出,这些墓葬分属于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和辛店文化。出土文物近4万件,包括陶器、石器、骨器、装饰品等,反映出当时农业、手工业的分工以及制陶手工业已达到一定水平。

平潭东方麒麟园指出,柳湾墓地揭示了当地古代居民的丧葬形态,为研究甘青地区各原始文化的内涵、序列及其与中原文化的相互关系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第8篇:陵园设计自然元素的应用

水是墓地中最神秘的要素,也是最自然,最早被人们认识和崇拜的一个元素。静水下仿佛暗伏着一个诡异的世界,仿佛象征逝者最好的归宿。而活泼动感的水又象征着鲜活的生命,被视为生命的起源e由此,平潭东方麒麟园墓园的设计对水景的处理是值得好好思考的。

在英国谢菲尔德公墓改造方案中设计师就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很好的景观效果。设计顺着地形,利用该地丰富的降水条件和北面河流良好的引水条件,让水贯穿于整个园子中,随着季节变换,降水的变化,河流的盈澜,使各季的水态大不相同。2月-5月处于常水位时期,降水量在62.5~67.9mm,水边的水仙,漫坡的社鹊花绽放,东南部缓缓的草坡斜侵入水,树丛呈团状散布在修整的草坪上,创造出丰富的透景线,加深景致和空间通透感;6月~8月处于枯水位时期,降水量在51~66mm,溪道变窄,甚至有局部的断流,椭圆凹地的水面下降,平台、栈道呈现,地形呈现,树木浓密,林荫下篮紫色花盛开。10~1月处于丰水期,降水量在73.9~91.9mm,溪道变宽,增多,局部扩大成小水面,椭圆凹地积满了水,平台、栈道被淹没,小路嘎然而止象湍湍的溪流倏然不知去向,引人遐想。

另外,平潭东方麒麟园利用科学设备成就也能创造出奇特景观。如人工海涛、人造云雾等,为现代景观增加了富有吸引力的活动项目。现代光、声技术的发展也大大丰富了新颖墓园景致,如各种声控喷泉和水幕所成的美妙声调旋律;利用电子技术把静止的内蕴美的艺术创作变为新颖、活跃、充满动态的“动感雕塑”是把振动原理、闪光照明、回馈控制系统三种技术综合起来创造成的,它能在游客的参与下作出反应,创造出种种不同的视觉形象,五彩缤纷、绚丽夺目的光影变幻和奇妙的投影光束,把人们带入神话般的境界。在水池汀步中设踏泉,当游客脚踏时即会喷水,饶有情趣。太阳的移动是自然节奏的体现,透过光传达着时间。光在角度,强度,色彩上无休止地变化着,其无限变化使光成为自然的象征。

第9篇:烈士陵园选址规划调研报告

本文作者:飞机倒档 好范文原创投稿

我县烈士陵园选址规划时应考虑的几个问题

桐柏县位于河南省南部、南阳盆地东缘,豫鄂之交,桐柏山腹地,是革命老区。1926年,南阳第一个中共党小组在桐柏成立。桐柏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曾先后有三个中央级、六个省级、九个地级党政军领导机构在此设立。李先念、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

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一万多名烈士长眠于此。长篇小说《桐柏英雄》改编的电影《小花》影响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1984年,桐柏被确认为老区、苏区。2005年,李先念亲自题写馆名的桐柏革命纪念馆被列为全国百家红色经典旅游景点之一。桐柏名胜众多,是连接大别山、伏牛山旅游的重要承接地,楚风汉韵交汇融合,兼具南国韵味与北国风光。桐柏山淮源风景区被命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淮河源国家森林公园,被评为中国旅游最佳去处、河南省十佳风景名胜区。

桐柏县烈士陵园是1958年建设的已经不适应目前需要,拟新建桐柏县烈士陵园。结合目前各方面条件和现有优势,笔者认为烈士陵园选址规划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与桐柏英雄纪念碑相结合

桐柏英雄纪念碑座落在县城中轴线正南面的翠屏山上,随着桐柏英雄纪念碑、英雄广场、桐柏革命纪念馆在翠屏山山脉的建成,将烈士陵园移至纪念碑南面,修建台阶式人行道路,设置烈士生平事迹碑廊,联结英雄广场、烈士陵园、桐柏革命纪念馆,可以把翠屏山一带山峦建设成“红军公园”。

二、与红色旅游相结合

桐柏是全国百家红色旅游县之一,桐柏革命烈士的事迹是桐柏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翠屏山一带已建成有桐柏英雄纪念碑、英雄广场、桐柏革命纪念馆,桐柏革命烈士陵园是不可分割红色文化的有机整体,在翠屏山建设烈士陵园、设置的烈士生平事迹碑廊,将翠屏山打造成为我县红色旅游的重点景观之一,使其成为缅怀先烈、激励后人、弘扬苏区精神的载体,推动红色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示范区;

三、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相结合

陵园选址规划要进一步彰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在翠屏山南麓新建烈士陵园与桐柏英雄广场弘扬革命传统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定位相同,且不占用原有的活动场所;

四、与群众健身活动相结合

英雄广场目前已成为很多市民健身活动的基地,烈士陵园规划设计依山就势,利用山体大片的自然植被,通过合理的组织和空间设计,在不破坏原有建设主体及地貌植被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绿化,创造出供市民休闲健身的良好场所,将翠屏山一带规划为教育活动、纪念活动、老年娱乐健身活动和爱国主义教育四大功能区域,立足以人为本、生态建园的规划理念,创建和谐、适用、生态别致的具有纪念性和休闲性为一体的烈士陵园;

四、方便社会各界人士清明祭扫,方便民政部门管护和卫生保洁等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〇一三年四月十七日

上一篇:法警工作检查汇报材料下一篇:欣赏经典感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