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经验材料

2022-08-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脱贫攻坚经验材料

云南脱贫攻坚的经验、成效及展望

2020年,云南省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脱贫的底线任务全面实现,区域性整体贫困总体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如期完成。但是,云南农村的全面小康社会与中部和东部地区相比还仅是低水平的小康,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质量和水平还较低。如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缓解农村地区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夯实全面小康社会基础,将是“十四五”时期乃至2035年后小康社会云南农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坚持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以深度贫困地区、“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等特困民族为重点,以基本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为目标,按照“底数清、任务明、措施实、效果好”的硬要求,不断完善贫困治理体系,多渠道整合和有效配置资源,创新扶贫措施和方式,全面补齐贫困地区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有效缓解贫困地区农村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推动贫困地区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快速发展,为全省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提供了有力保障。

举非常之策全面破解绝对贫困

(一)创新举措全面破解绝对贫困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扶贫治理体系的广度和深度显著加强,因地制宜地创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治理体系,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构建多元的资源配置和帮扶体系,创新贫困治理的方法,贫困治理能力明显增强,为如期全面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建立较为全面的责任体系

建立健全“省负总责、州(市)县抓落实”的责任体制。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全面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双组长”负责制,形成“党政领导负主责”“五级书记抓扶贫,党政同责促攻坚”的工作格局。行业部门全面实行“一把手”责任制,创新实践了定职责、定政策、定计划、定资金、定考核“五定”法,明确省级部门牵头抓落实的具体责任,做到扶贫工作优先对接、资金优先保障、项目优先安排、措施优先落实。实行脱贫攻坚工作年度工作报告制度,以及各级干部“一线调研、一线检查、一线督战、一线问效”工作制度。目前,全省已建立起了“党政主责、部门同责、干部主帮、基层主扶”的各负其责、合力攻坚的责任体系。不断完善问责制和相应的行政奖惩制度,脱贫攻坚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基本实现制度化、常态化和规范化。

2、构建完善政策支撑体系

构建了以《云南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关于举全省之力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的意见》《关于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脱贫攻坚重大战略部署的决定》为纲的精准扶贫“3+X”政策组合体系,实现了扶贫对象识别和动态管理、帮扶措施、项目和资金管理、脱贫考核等全过程更加精准和科学。逐级编制“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制定行业扶贫专项规划,及贫困县滚动退出规划和年度脱贫计划,把脱贫攻坚政策措施进一步具体化、项目化。2020年上半年,疫情期间率先出台应对疫情稳定经济运行22条,接续支持实体经济发展17条、加强产业就业扶贫10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超常施策精准帮扶;建立健全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等人群加强监测,确保及时发现、及时预警、及时帮扶,切实防止返贫。

3、建立健全精准扶贫体系

一是不断完善精准识别和动态管理。2014年首次实现了扶贫对象建档立卡,2015年、2016年“回头看”,2017年针对所有农户开展“不限规模”的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和动态管理,扶贫对象实现了更加精准。二是持续强化精准帮扶。以做实脱贫攻坚项目库为抓手,全面开展脱贫措施“户户清”行动,逐村逐户逐人逐项核准致贫原因和帮扶措施;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做实“一户一策”。2018年编制完成脱贫攻坚村级施工图、乡级路线图、县级项目库,形成了从下到上工作倒逼、责任倒查机制。2019年,按年底销号清零定方案、定资金、定责任,优先安排项目、优先保障资金、优先落实措施。2020年,針对突出问题开展了“百日总攻”行动,对16个县实行挂牌督战。三是严格执行贫困退出标准,确保脱贫质量。坚持脱贫时间服从脱贫质量,及时调整完善全省贫困退出滚动规划和年度计划,不断完善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退出标准。

4、构建多元的资源动员配置和帮扶体系

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和政治优势,协同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整合财政扶贫资金,撬动金融资源,动员社会资源,构建了多元的资源投入和动员体系,全面形成了党委政府、企业、社区或村集体、个人全面参与的大扶贫格局。

一是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大幅增长,主导作用突显。2012-2020年,据不完全统计,中央和省级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达7500多亿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年均增长21.46%,2015-2019年年均增长高达27.66%;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始终保持不低于中央投入本省专项扶贫资金的30%,年均增长16.69%,尤其是2015-2019年年均增长高达48.06%。88个贫困县的涉农资金整合力度持续增强,2018年以来累计投入除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农村危房改造资金以外的其他涉农整合资金1100多亿元,整合后的涉农资金集中用于精准扶贫,较大地增加了贫困县脱贫攻坚的可用资源。各州(市)、县(市、区)财政也不断增加扶贫资金投入。不断改革和完善扶贫资金项目的管理机制,提高扶贫资金使用的精准度和效益。

二是创新政策机制,金融扶贫“造血”功能显著。2016年以来,先后出台了10多份金融支持脱贫攻坚、金融支持深度贫困地区、金融扶贫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创新金融扶贫机制,探索形成了“人行+信用社+政府+三农”“扶贫再贷款+匹配贷款+优惠利率+利差补贴”“扶贫再贷款+政府+企业(合作社或大户)+贫困户+保险”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扶贫模式。2019年末,全省建成惠农支付服务点1.5万个,对贫困地区1.26万个行政村实现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新增扶贫小额信贷109亿元,居全国第一;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2976亿元,居全国第三。2015-2019年,累计发行扶贫专项债28亿元;累计使用扶贫再贷款274.1亿元,累计发放金融精准扶贫贷款4817.48亿元。其中,累计发放产业精准扶贫贷款1694.8亿元,支持和服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约222.61万人次。

三是广泛动员社会资源,帮扶力度持续加大。东西协作帮扶深度广度持续增大。2016年以来,滇沪对口帮扶扩大到13个州(市)74个贫困县,新增滇粤对口帮扶昭通市和怒江州14个贫困县,广泛开展社会各界的对口帮扶和经济合作。上海市和广东省累计投入财政援助资金133.08亿元,实施人才培养援助、劳动力转移就业、产业扶贫等帮扶项目4127个,帮助37.22万建档贫困人口脱贫。全面动员上海、广东各类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扶贫协作,组织医院、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结对帮扶云南,社会各界捐赠资金分别达6.1亿元和5.68亿元,共建沪滇、粤滇产业园区,465家上海企业在滇投资,到位资金209.4亿元,带动贫困人口6.6万人;460家广东企业在滇投资,到位资金35.32亿元,带动贫困人口14.1万人。定点帮扶力度加大。2015-2019年,53家中央单位定点帮扶云南73个县,是全国中央定点扶贫单位最多的省份,中央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集团累计投入帮扶资金69.9亿元,其他社会机构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83亿元。建立健全“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定点挂钩扶贫工作长效机制,实行省、州(市)、县(市、区)、乡(镇)四级干部整体联动,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累计派出4.47万人(次)党员干部担任第一书记,派出17.97万人(次)干部驻村帮扶,实现8502个贫困村一村一队全覆盖;全省25509个部门(单位)挂联88个贫困县、挂包850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74.83万名干部职工挂帮187.17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四是启动“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4888家企业、商会与5266个贫困村结对帮扶,累计投入资金61.41亿元、实施项目1.1万个,100多万贫困人口直接受益。

5、完善监督和考核评价制度

围绕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工作责任的落实,全面建立了多点用力、同向发力的督查联动机制。省委将脱贫攻坚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巡视工作范围,各州(市)、县(市、区)每年通过机动式、点穴式巡察,加强脱贫攻坚重点地区、重点任务的巡察监督。省纪委监委建立问题排查、线索移交、线索处置、问责追责、报告通报“五项工作机制”,创建了“云南省脱贫攻坚监督执纪问责五级联动监督平台”,加强“末梢”监督”。省人大组织《云南扶贫开发条例》执法检查。省政协开展脱贫攻坚专题协商议政,8个民主党派省委分别对脱贫攻坚任务重的8个州(市)开展民主监督。财政、审计部门不断强化扶贫资金的绩效评价和督查。省级相关部门持续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全面统筹省对州(市)、县(市、区)、行业部门、定点扶贫单位考核,实行省级行业主管部门、挂包部门与州市县捆绑考核。针对有扶贫任务的122个县(市、区),按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第三方数据与部门数据相结合、年终考核与平时掌握情况相结合的原则,系统分析形成考核结果,确保脱贫攻坚成果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二)补齐全面小康社会短板

1、创新举措提升产业就业扶贫质量,稳定提高贫困人口收入

不断提高产业就业扶贫质量是持续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物质基础。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分类施策,全力提高扶贫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加快贫困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县内转移、省内转移、跨省转移,重构贫困户收入来源结构和保障体系,促使贫困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快速稳定增收,确保了2020年全部贫困人口的人均收入水平达到4000元以上,如期实现收入脱贫目标。

(1)多措并举提高产业扶贫质量。贫困地区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培育以木本油料、中药材、特色养殖等为重点的特色、优质、绿色、生态产业,推行以股权、就业、产品连接为主的“龙头企业+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实行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建立健全龙头企业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贫困户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全力提高扶贫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重构贫困户收入来源结构和保障体系,稳定提高贫困户的家庭经营收入水平。2019年末,产业覆盖贫困户169.01万户,占有产业发展条件贫困户的99.48%,基本实现产业到户全覆盖;遴选聘用产业发展指导员2.86万人,对贫困户开展面对面的生产经营指导服务,依托全省各级农业科技人员队伍,组建436个专家组,与88个贫困县建立了农业科技对口帮扶机制;2.95万个新型经营主体与165.71萬户贫困户建立有效利益联结,带贫农业龙头企业4624个,带动贫困户71.34万户;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1.82万个,带动贫困户114.3万户。全省有90.4%的贫困户从产业扶贫中获得了收入。同时,依托“一部手机游云南”提升旅游扶贫,打造“一部手机云品荟”等品牌,吃云南菜、品云南茶、享绿色食品、游七彩云南的消费理念逐步形成,旅游扶贫和消费扶贫拉动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高了贫困农户收入。2019年末,文化旅游累计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脱贫达到75万人,占全省脱贫人口的12.2%。2020年上半年,针对疫情影响导致的产业发展困难,实施了“保通畅”政策措施,投入产业扶贫资金185.71亿元,最大限度促生产、保市场、稳增收,蔬菜、茶叶、水果等26个扶贫主导产品平稳发展,保障了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

(2)分类施策推进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2016年以来,云南省分类推进外出转移就业和就地就业,加快贫困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县内转移、省内转移、跨省转移,形成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就业扶贫方式。对具有就业意愿和一定学习能力的贫困劳动力,依托全省34所技工院校,分批完成贫困劳动力职业培训,采取“定向招聘、定向培训、定向输出、定向服务”项目化推进方式,利用沪滇、粤滇东西部扶贫协作定向招聘、定向组织到上海、广东就业;与省内企业合作、就近建扶贫车间,实现就近就地定向就业;发放“贷免扶补”创业担保贷款,扶持贫困劳动力自主创业。2020年上半年,因疫情影响,针对外出务工时间减少,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工资收入平均每月减少500元至1000元的情况,率先启动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专车专列,开辟转移就业绿色通道,“点对点”“一站式”输送贫困劳动力达18.29万人,帮扶返乡贫困劳动力再就业率达82.2%,全省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达291.6万人,占2019年外出务工人数的102.65%,贫困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率达67.39%。全省共有14个州(市)转移就业率50%以上,昭通、怒江、大理、普洱、德宏5个州(市)的转移就业率超过60%,昭通达90.01%。针对“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劳动力,聘用生态保护公益岗位,开发乡村公益服务岗位,每月给予定量岗位补贴,稳定增收。截至2020年3月,聘用生态护林员17.04万名,居全国第一,每人每年平均增加9000多元收入,共带动17.04万个贫困家庭、70万贫困人口稳定增收;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13.56万个,累计安置“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法脱贫”的贫困劳动力27.29万人。2020年上半年,全省有39.54万贫困劳动力稳定受聘公益岗位。稳定实现了贫困群众增收目标。

(3)电商扶贫助力产业就业扶贫。2015-2019年,88个贫困县全部列入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培育了81家电商扶贫企业,通过“贫困户+合作社+加工企业+电商平台”的模式,促进了贫困地区农产品生产规模化、加工标准化、网销品牌化、渠道多样化,电商扶贫服务网络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村3378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64.22万人,开展培训10.74万人次,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创业68.95万人。更多的贫困人口通过电商扶贫实现了产业就业增收。

2、全面解决农村安全住房和饮水问题,完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1)基本完成移民安置和稳定增收相结合的易地扶贫搬迁。2014年以来,在不断完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规范移民搬迁对象和安置标准、降低贫困户移民安置的经济负担的同时,实施了移民安置与稳定增收相结合的易地扶贫搬迁方式。坚持以生态脆弱、自然灾害较频繁、生态保护任务较重、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较高等六类地区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重点,整合中央基建投资、地方政府一般债券、专项建设基金、国家低成本长期贷款等资金657亿元,以整村整寨搬迁、统规统建、城镇化集中安置为主要方式,实施了99.6万余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搬迁,占全国搬迁总规模的10%,居全国第三位,2019年城镇安置比例达到90.6%。易地扶贫搬迁与美丽乡村建设、小城镇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通过改变生产生活环境促使搬迁户既改变了原来的发展思维和生产生活方式,又能有效依托现有的生产资料创收致富;通过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加强搬迁户自主创业扶持,探索与企业合作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扶贫车间”“扶贫工厂”,就地就近吸纳搬迁户,确保搬迁户至少有1人实现稳定就业;通过在易地扶贫搬迁城镇化安置中探索安置区商铺、农贸市场按户量化股份的资产收益扶贫方式,加快安置区产业发展,做好劳动力就业工作,确保贫困户有稳定收入。截至2020年上半年,16個州(市)、121个县(市、区)“百万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基本全部入住,共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就业服务站(点)362个、窗口327个,实现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15.44万人、户均就业1.5人以上,易地搬迁点的转移就业率达到79.43%。

(2)全面完成农村贫困户和无力建房户的危房改造。为了确保农户住房安全,云南省安排农村危房改造资金365.8亿元,用于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贫困残疾人“四类重点对象”,以及非“四类重点对象”无力建房户的农村危房改造。截至2019年末,累计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30万户、约500万人。

(3)全面解决农村居民安全饮水问题。2016年以来,云南省把保障饮水安全作为基本要求,下大力气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2019年,修订了脱贫攻坚农村饮水安全评价准则,坚持建得好、用得好、管得好并重,排查解决了24144户99421名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2016-2019年,云南省累计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投资114.2亿元,巩固提升了1861.3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80.5万人。

3、实施素质与能力相结合的教育扶贫,提升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始终把教育扶贫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举措来抓,累计安排教育扶贫资金918亿元。改善县乡村教育条件、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大力推进贫困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健全各级教育奖励补助机制,鼓励和帮助贫困户子女多上学、上好学,确保不因贫辍学和因学致贫。创新依法控辍保学“四步法”,开展早婚早育、辍学问题专项整治,劝返辍学学生8000余人,其中贫困家庭学生2529人。启动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中央和省级投入资金33.3亿元,实施了“一县一示范、一乡一公办、一村一幼”学前教育“三个一”工程建设,新建、扩建、维修改造村幼儿园项目4043个,2017年末实现了“一县一示范”和“一乡一公办”全覆盖。2019年,重点推进“一村一幼”建设,统筹中央和省级7.8亿元专项资金,在没有任何学前教育机构、适龄幼儿在当地入园人数原则上达10人及以上的行政村建设1460所村级幼儿园,完成幼儿教师“国培计划”5400人次,创建了20个省级幼儿园名师工作室,打造了一批示范性骨干教师团队,有效推动学前教育整体水平和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和东西协作行动计划滇西实施方案,东部10个职教集团帮扶滇西10州(市)的职业教育,教育部10个司局对口联系滇西10州(市),先后选派7批次484名部机关和部属高校干部到滇西56个县(市、区)挂职,推动建成了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支持云南省与23所部属高校签订省院(校)合作协议,12所高水平大学对口援建大理大学,实施青年创业培养计划、农村校长培训、英语教师补短板等一大批智力扶贫项目。2017年以来,实施职教东西协作计划滇西实施方案,共输送1.2万名学生到东部5省(市)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就读;2019年,通过高职单招、专升本等专项和试点录取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6808人。建立健全各阶段教育奖励补助机制,资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2019年,全省投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资金82.78亿元,资助学生497.68万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投入44.08亿元,资助学生299.49万人次,鼓励和帮助贫困户子女多上学、上好学,确保不因贫辍学和因学致贫。

4、健康扶贫医疗保障实现了全覆盖,全面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

治病难、治病贵是因病致贫的主要原因。云南在精准健康扶贫中,将帮助扶贫对象中患有重病、大病和慢性病的患者治病和减轻患者家庭的治病支出结合起来。2017年10月出台《云南省健康扶贫30条措施》,加大了健康扶贫的力度,有效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治病难、治病贵的问题。在治病方面,基本完成贫困县、贫困村卫生设施及人才配备达标工程,完善了贫困地区医疗服务体系,增强了贫困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能力;为所有扶贫对象患者建立健康档案,让乡村医生与所有扶贫对象签约,提供日常健康服务,解决看病不便问题。在减负方面,推行“先诊疗后付费”和分期付款制度,确保贫困人口能够及时就诊;提高贫困户看病治病报销比例及报销上限、取消起付线,积极开展民政医疗救助和政府兜底医疗费用,大幅度降低扶贫对象看病治病费用;投入健康扶贫资金213亿元,用于落实建档立卡参保个人缴费财政补贴和大病保险倾斜政策、加大医疗救助统筹力度,有效降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医负担。2019年,云南根据国家医疗保障局《医疗保障扶贫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制定了医疗保障扶贫具体方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健康扶贫医疗保障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2019年云南省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工作的通知》,在全国率先制定“基本医疗有保障”具体标准,出台了及时核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底数等12条具体措施,主动对接扶贫部门,及时准确地掌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动态调整和信息数据变更情况,精准到户、精准到人,形成名册,逐个进行标识,做到应保清楚、参保清楚、缴费清楚,确保应保尽保、兑现待遇,实现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全覆盖。

(三)有效缓解贫困农村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

1、统筹完善兜底保障制度体系,为贫困人口筑牢生存发展“安全网”

社会保障兜底扶贫是保障性扶贫的核心内容,2014年以来,云南省加快完善因人而异的社会保障兜底扶贫,建立健全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等8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以及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养老保险、临时救助及以农村危房改造为重点的住房救助等多方面加快推进与扶贫开发的有效衔接,实现精准识别到户、到人,实施精准分类施保。农村低保重点聚焦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缺乏自我发展能力的困难群众,逐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水平,保障其基本生活。2017年以来,农村低保线与贫困线实现两线合一,各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均高于当年国家扶贫标准,2019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到了每人每年4200元,农村低保户均保障人数提高到2人以上,低保兜底扶贫作用持续发挥。对一般保障对象主要以扶贫帮扶和就业扶持为主,通过发展产业、自主就业和扶持就业,逐步退出或缩小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对突发性、临时性、紧迫性困难问题造成暂时生活困难的家庭或个人,主要通过临时救助和“救急难”进行救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则是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社会保险的保障范围,全面落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贴政策,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在全省范围内推开,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參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2、突破重点,举非常之策破解民族贫困和深度贫困难题

坚持把解决“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的整体性贫困以及深度贫困地区和群体的突出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从组织领导、帮扶力量、政策举措、资金投入等方面倾斜聚焦,集中力量打硬仗、攻堡垒,补齐区域发展短板。

(1)因族施策,破解“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整体性贫困问题。2016年以来,针对“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的差异性、特殊性,综合考虑民族、区域因素和贫困特点,制定实施了《云南省全面打赢“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行动计划(2016-2020年)》,对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分别制定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施方案,创造性地采用企业帮扶与政府帮扶相结合的帮扶模式,全面实行“一族一策、一族一帮”精准帮扶,走出了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一个民族一个行动计划”“一个民族一个集团帮扶”的脱贫攻坚之路。统筹整合20个行业部门项目资金343.9亿元,以整村、整乡推进为平台,实施了提升能力素质、组织劳务输出、安居工程、培育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等六大工程,系统连片改善“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加强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增强发展信心和能力,逐村逐户逐人逐项补齐“两不愁三保障”的短板弱项。整合三峡集团、华能集团、大唐集团、云南中烟工业公司、云南省烟草专卖局等5个国有大型企业资源,分别对口帮扶布朗、阿昌、怒、普米、景颇、拉祜、佤、傈僳等8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涉及8个州市21个县市区,覆盖260多万人,截至2019年末,集团帮扶资金到位61.4亿元,助力15个县实现如期摘帽,549个贫困村脱贫出列,16.24万户60.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同时,云南省制定实施了“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推广普通话及素质提升规划,全面推广应用手机APP技术开展普通话和识字培训,对1000名少数民族教师和2万名“直过民族”青壮年劳动力进行普通话培训,创建了350个普及普通话示范村,22.2万人通过“语言扶贫APP”学习普通话、认读常用汉字,45岁以下劳动力普及国家通用语言达标42883人。不会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的人由2016年的13.02万人减少到3.73万人,大学生由1513人增加到2018年的4840人。截至2020年末,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全部实现整族脱贫,实现了“第二次跨越发展”,即将与全国其他民族一起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2)集中攻坚,破解深度贫困地区和群体的突出问题。2017年以来,聚焦27个深度贫困县,以解决突出制约问题为重点,以重大扶贫工程和到村到户帮扶措施为抓手,以补短板为突破口,强化“省负总责”,建立健全深度贫困地区责任分担机制,分县制定重点任务清单,构建了一县一个省级领导挂联、一个重点任务清单“兜底”、一个监测体系跟踪的工作机制。针对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特点和脱贫需求,集中优势资源攻坚,不断创新政策措施,协同推进十大攻坚战,确保资金资源保障、问题及时排查整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为如期攻克深度贫困堡垒,使深度贫困地区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保障。实行“两不愁三保障”硬缺口全部由省级财政兜底解决的政策,2017年以来新增财政扶贫资金主要用于深度贫困群体和深度贫困地区,2019年27个深度贫困县中央和省级整合涉农资金比去年增长45.22%,其中专项扶贫资金比去年增长52.93%。遴选7932名党员干部下沉迪庆、怒江、昭通脱贫攻坚一线,遴选98名教师、医生和产业人才派驻迪庆、怒江攻坚一线帮扶两年。构建了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群体的技术培训体系,提升了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发展特色产业的能力。截至2020年末,27个深度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深度贫困地区和深度贫困群众的突出问题得到了全面解决,即将与全省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完成建成小康社会底线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农村的脱贫攻坚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基本实现了全面脱贫,88个贫困县、8502个贫困村如期脱贫出列,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水平快速增长,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得到提高,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的突出问题基本解决。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显著增强,基础设施明显加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如期全面实现,为确保2020年云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如期脱贫的底线任务全面实现

1、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2012-2019年,按照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扶贫标准,云南省贫困人口从804万人下降到44.22万人,累计实现843.84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年均脱贫率32.38%,略高于全国同期脱贫率。其中,2019年云南省有136.8万贫困人口实现净脱贫,脱贫率75.53%,比全国平均脱贫率高出8.72个百分点,对全国脱贫攻坚的贡献较大。贫困发生率由21.58%下降到1.32%,下降了20.28个百分点。其中,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从2018年的137.78万减少到2019年底的36.54万,贫困发生率由13.29%下降到3.52%,贫困发生率下降幅度比云南省平均水平高出5.71个百分点;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贫困发生率降至2.41%。截至2020年末,云南省最后9个贫困县(市、区)由云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429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最后两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傈僳族、怒族实现整族脱贫,剩余的44.22万贫困人口基本实现脱贫。至此,云南省88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8502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族脱贫,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基本实现全面脱贫,贫困发生率基本为零,如期实现了现行标准下“十三五”以来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指标,确保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基本实现。

2、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目标稳定实现

2012-2019年,云南贫困地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749元持续增长到2019年的10771元,增加了6022元,提前一年实现了“贫困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00元以上”的增收目标,年均增速12.41%,增速比同期全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水平高出0.51个百分点,其中2015-2019年五年间,全省贫困地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比同期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48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全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由2012年的87.68%增长到2019年的90.5%,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与全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平均水平的差距有效缩小。2020年上半年,云南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78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8%,呈现恢复性增长良好态势,增速比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0.9个百分点,与全省农村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指标,有效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做出了重要貢献。

从收入结构看,虽然以家庭经营性收入为主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但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快速稳定增长,经营性收入和财政性收入也保持较快增长。2012-2019年,云南省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分别增加了2459元、2129元、81元和1397元,年均增速分别为18.02%、8.18%、9.11%和17.29%,对贫困地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收贡献率分别为40.83%、35.36%、0.61%和23.20%,分别拉动收入增长51.78、44.84、0.77、29.42个百分点。其中,贫困地区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同期增加额分别比同期全省高出293.87元和83.19元,增幅分别比同期全省平均水平高出3.99和12.13个百分点。2020年上半年,云南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1570元,同比增长7.9%;工资性收入1972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13元,增长6.1%,拉动收入增长2.6个百分点;人均获得转移净收入1077元,较上年同期增加67元,增长6.7%,拉动收入增长1.5个百分点。

究其原因,云南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稳定持续增长,主要得益于2013年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以来,各级政府持续加大贫困地区的资金投入,深入推进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安居工程、易地扶贫搬迁、教育和健康事业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兜底保障等扶贫措施,推动了贫困地区的产业快速发展,稳定实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多渠道提高到户到人的各种政策性转移支付水平,拓宽了贫困户增收渠道,实现了贫困人口的稳定持续增收。据农村贫困监测显示,云南贫困地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以上主要靠外出务工和产业脱贫,稳定脱贫能力显著增强。

3、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2012-2019年,云南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3762元增长到了8844元,增加了5082元,年均增速达到12.99%。从消费结构看,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人均食品烟酒、居住、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支出消费支出持续增长,2019年,云南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人均食品烟酒、居住、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支出分别达到3037元、1700元、1242元、1084元、839元。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47.75%下降到了34.34%,下降了13.41个百分点;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居住支出成为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2012-2019年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20.98%、20.21%、18.26%和14.44%。由此说明,贫困地区农村居民随着收入快速增长,生活消费支出水平较快提升,尤其是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居住等发展型消费支出较快增长,贫困地区在“两不愁三保障”得到有效保障的基础上,农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恩格尔系数指标有效降低、拉动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快速提升具有重要贡献。

4、贫困地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如期达标

2015-2019年,农村集中供水率从83%提高到96%,自来水普及率从77.7%提高到94%,水质合格率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提前完成了《云南省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实现脱贫目标,确保全面小康社会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的目标如期实现。

5、贫困户安全住房实现全面保障

以城镇化集中安置为主的易地扶贫搬迁全面解决150万农村人口(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9.6万人)的安全稳固住房,新增66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拉动全省城镇化率提高1.4个百分点。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全面解决了未搬迁农户的住房问题,改造重建后的农房均达到了“安全稳固”的基本要求,贫困地区全面实现“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2019年,云南農村贫困地区居民建筑面积提高到37.1平方米,居住砖混、钢混结构住房的农户比重为61.5%,比2012年(25.6%)增加35.9个百分点,竹草土坯房下降到了0.9%。为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城乡居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达标率”、城镇化率指标作出了重要贡献。

6、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实现基本保障

2019年末,义务教育学校(含教学点)办学条件全部达到“20条底线”要求,“全面改薄”五年规划目标全面完成,88个贫困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77%,贫困农户孩子上学便利性持续改善,就学比重有所提高。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预计可达83%以上,比2018年增长约3个百分点,2020年有望实现85%的目标。16岁以上成员未完成初中教育的农户比重下降到22.1%,较前两年均有所下降;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比2018年有所提高,贫困地区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了七年,全省义务教育发展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为如期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目标。

7、贫困人口基本医疗全面实现基本保障

截至2019年末,云南省88个贫困县县级医院、1023个乡(镇)卫生院、8502个贫困村卫生室全面达标,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贫困县乡村医务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快速提升,贫困地区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基本达标,医疗卫生体系基本健全,医疗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实现全覆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享受住院待遇135.99万人次、享受门诊待遇1727.19万人次(含28种慢特病门诊待遇);医保报销住院医疗费用51.89亿元。住院报销比例达到89.34%,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89.45%。全省累计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22.51万户89.08万人。

8、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全面兜底,保障水平快速提升

云南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现了农村居民制度全覆盖,贫困地区全面实现贫困人口的兜底保障。2019年末,云南省实现了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人口“应保尽保”,全省153.93万贫困人口纳入农村低保及特困供养,符合条件的552.05万贫困人口全部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38.21万残疾人纳入扶贫对象。

(二)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解决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基础设施、民生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产业发展初见成效,不仅为贫困地区的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使贫困地区的各种发展瓶颈得到有效破解,而且也直接对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为缓解云南整体上的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

1、民族贫困总体解决

2015-2019年,民族自治地方(8个自治州)贫困人口由178.52万人减少到13.57万人,独龙、基诺、德昂、阿昌、布朗、普米、景颇、佤、拉祜、傈僳、怒族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贫困发生率降至2.41%,2020年全部实现整族脱贫,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与全国其他民族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标志着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庄严承诺如期兑现,使“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历史性地实现了社会形态和物质形态两个“千年跨越”,进一步增强了边疆民族地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2、深度贫困地区全面脱贫

2015-2019年,全省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由250.3万人下降到36.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4.13%下降到3.52%,3539个深度贫困村有3158个出列。截至2020年11月,27个深度贫困县已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将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2012年以来,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有效提高了全省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2012-2019年,云南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连续多年高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速比城镇居民收入(8.05%)快了3.8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逐年缩小,从2012年的3.89缩小到了2019年的3.04。从收入增长来源看,主要得益于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快速增长,经营净收入的贡献率虽然有所下降,但是仍然是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4、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云南农村贫困地区水、电、路、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较大改善,全面解决了贫困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基本实现贫困村通电、通硬化路、自然村通路的目标,全面提升了贫困地区公路的通行能力和安全,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截至2019年末,高速公路的主线基本贯通,通车里程达到6003公里,90个以上县实现了通高速公路;14449个建制村实现100%通硬化路;实施总规模为2.5万公里的“直过民族”及沿边地区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工程,累计建成20492公里,已解决7921个自然村通畅;对27个深度贫困县50户以上不搬迁自然村建成硬化路17647公里、已解决8537个自然村通畅;建制村通客车、通邮率分别提高到91.98%和99.55%。贫困地区农村供电可靠率提升至99.7%,农村居民综合电压合格率提升至97.83%、户均配变容量达1.97千瓦;贫困村100%通动力电、100%实现光纤宽带网络覆盖,自然村的网络覆盖率达到85%。建设“云岭先锋”为民服务站8502个、村民小组活动场所25981个。

5、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全省的差距有效缩小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基础设施、民生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产业发展初见成效,不仅为贫困地区的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不仅使云南贫困地区的各种发展瓶颈得到破解,而且也直接对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为缓解云南整体上的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做出了贡献。

(1)73个国家重点扶持县人均GDP与云南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的发展差距有效缓解。2012-2019年八年间,云南73个国家扶贫重点县的人均GDP从12866元增长到了37804元,增长了24938元,年均增幅为11.64%,分别比同期云南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的年均增幅高出0.01和2.51个百分点,说明73个国家扶贫重点县的经济发展水平持续提高,与全国和云南省平均水平的差距略有缩小。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不充分的状态有所缓解,与非贫困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略有缓解。

(2)73个国家重点县、7个省级重点县的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云南省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2012-2019年八年间,73个国家扶贫重点县、7个省级重点县的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从903.74元、1190.55元增长到1391.28元、1847.52元,年均增幅分别为6.36%和6.48%,分别比同期云南省平均水平年均增幅高出0.53和0.66个百分点,说明贫困地区的财政收入水平持续提高,与云南省平均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持续增强。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夯实全面小康基础

2020年,云南的脱贫攻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是,云南农村的全面小康社会与中部和东部地区相比还仅是低水平的小康,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质量和水平还较低。云南农村地区发展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农村地区、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趋明显,后小康社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仍然面临较大挑战。一方面,欠发达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依然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仍然较低,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仍然远低于城镇居民和较发达地区的农村居民,低收入农户面临增收“瓶颈”远高于普通农户,农村内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贫富差距还将进一步拉大,相对贫困问题将会因阶层分化的存在而长期存在,基础薄弱和收入差距扩大将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稳步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年来因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质量不高、农村产业效益较低,农村居民经营净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均表现出增长不稳定的现象,加之财产净收入占比较低、转移性收入占比受到政策限制,如果2021年以后对农户的帮扶政策减少或力度降低,已脱贫农户和边缘农户的收入增速将放缓,同时,区域性、群体性农民的减收问题还将进一步凸显,增强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持续稳定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将是后小康社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突出短板。此外,农村的老人、儿童、女性、残疾人和少数民族等弱势群体,以及易地扶贫搬迁城镇化集中安置的贫困人口,脱贫不稳定户、涉外婚姻农户、边缘易致贫户中有2人以上的学龄儿童和有长期慢性病人的农户,以及兜底保障的特困人群等,因自身能力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差,“十四五”期间的返贫致贫风险较高。因此,如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缓解农村地区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夯实全面小康社会基础,将是“十四五”时期乃至2035年后小康社会云南农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021年以后,我国农村发展和扶贫开发都进入了新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对农村发展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对“十四五”的重点任务做出了新部署新安排。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之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明确了“十四五”期间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增强其巩固脱贫成果及内生发展能力。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

根据云南农村的现实基础和面临的风险挑战,“十四五”期间脱贫地区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需要在保持脱贫攻坚主要政策基本穩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制度框架和政策机制,确保低收入群体稳定脱贫、巩固发展,确保欠发达地区农村持续快速发展。应着力完善和加强以下政策体系:

(一)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农村产业就业扶持政策

一是发展有利于脱贫地区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在脱贫地区要以质量为核心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资源优势,紧扣“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目标,在产业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增强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能力,让更多低收入群体在产业链条上受益。从思路上看,欠发达地区产业扶持要因地制宜,以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为重点,强化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建设与绿色农业发展方式,打造公共品牌和系列特色产品品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从着力点上看,要强化区域差异化产业体系扶持政策,完善以直接到户补助或奖励为主的扶持方式,加大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包括基础设施、社会化服务体系、市场销售平台等为着力点的扶持机制。

二是建立有利于低收入群体的分类就业扶持政策。在提高就业稳定性和就业质量上下功夫,充分考虑到区域的差异和低收入劳动力就业的技能和意愿,推行分类转移就业扶持策略,着力强化农业产业就业、非农领域转移就业、创业就业、公益岗位的兜底就业、长短结合的灵活就业等五种就业模式的有机组合。在“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应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就业、就近就地非农领域转移就业、兜底就业为重点的就业策略;区域性劳动力密集型农业产业规模大、旅游业发展快、群众外出意愿低的地区,应推进产业就业、创业就业、就近就地非农领域转移就业为重点的就业策略;在人口密度大、开发较早地区、劳动力供给与自然资源矛盾较大的地区,应侧重和强化劳动力的远距离非农领域转移就业、创业就业、灵活就业为重点的就业策略。针对无法离家的妇女、半劳动力、残疾劳动力等特殊人群,重点通过就地发展“扶贫车间”、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方式解决就业问题。

(二)进一步完善欠发达地区普惠性教育扶持政策体系

一要稳定加大县乡村教育资源投入。建议省级政府研究制定针对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振兴和健康行动的省级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全面提高县乡村教师的薪资待遇以招选和稳定人才,不断提高县乡村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应确保每位老师每年有一定的时间参加教学方法及教学技能的培训。

二要重点加强学前教育扶持。制定学前教育扶持专项规划,安排教学点的专项建设资金和幼教编制,在编制调整及优化上对边境以及边远贫困乡村的教师编制给予倾斜。

三要重点改善偏远和边境山村基础教育供给方式或就学交通条件。应该采用高段年级相对集中、注重效益和低段年级保留就近入学的方式,优化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保障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按时入学。对在中心学校附近村寨走读的学前教育阶段和低年级儿童,政府应该安排校车进行接送。

四要重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语言传承与国家通用语言普及的有机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和低年级儿童应普及双语教学,既做好民族语言传承,又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是逐步推动脱贫攻坚中的教育扶持政策实现普惠制。建立农村低收入家庭子女十四年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扶持政策,确保适龄儿童不因贫辍学失学。加快建立低收入农户子女学前教育、高中及以上阶段教育扶持政策,适当提高高中及以上阶段教育补助、贷款、奖学金、助学金等扶持力度,确保低收入农户不因子女就学而返贫或者陷入贫困。加强教育、技能培训与就业扶持相结合,持续加大低收入家庭大中专学生的就业扶持,探索建立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定向招录贫困家庭大中专毕业生机制,打通教育扶贫“最后一公里”。逐步推行教育扶持政策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在城乡低收入家庭实行普惠制教育扶持政策全覆盖。

六是完善低收入劳动力的技能提升策略。结合产业发展、就业用工需求和贫困劳动力特点,强力推进贫困劳动力全员素质和技能培训,逐户建立培训档案,着力在培养群众生存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上下功夫,构建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和造血功能。

(三)加快完善欠发达地区普惠性健康医疗保障体系

要加大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力度,强化卫生健康的宣传,治防结合,以防为主。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结构,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下沉,加快提升农村医疗服务能力和质量。加快推进多种形式医联体建设,鼓励县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建立县域医共体,鼓励城市大医院与县医院建立对口帮扶、巡回医疗和远程医疗机制。加快实施远程医疗“乡乡通”工程,逐步实现二级以上政府办医疗机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确保群众能及时获得有效的医疗服务。全面落实农村低收入家庭“三重保障”制度,继续稳定实施基本医疗救助政策,确保100%参加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加大医疗救助力度,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到标准,个人自负部分过高的贫困家庭应获得及时救助;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重点放在因病致贫和因残致贫家庭,以及家里有28种特慢病的家庭上,并把强化服务作为工作重点。

(四)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人口的后续管理与服务体系

尽快出台《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管理和服务的意见》和具体的实施意见。在做好已经搬迁的150万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移民力度,把省级统筹、跨州市移民安置作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的重要举措。加快构建以市民化服务为核心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在继续加强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教育、医疗的服务水平和质量的基础上,打造便民利民的“六个一”中心,即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体活动中心、老年服务中心、儿童活动中心、平价购物中心,逐步建立安置点物业服务体系。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提供户籍管理、就业、就学、社保等“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重点做好农民变市民的生活常识和技能培训、就业创业技能提升培训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培训,帮助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尽快地更好地融入安置区的生产生活。老年服务中心和儿童活动中心在做好日常老年人、儿童的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基础上,针对独居老年人、留守儿童开展关爱活动,以便帮助老年人和儿童尽快适应安置区的生活。

(五)科学构建相对贫困治理体系

一是构建中央统筹、地方分权的相对贫困治理体系。针对相对贫困的相对性、多维性、区域性等特点,在坚持中央统筹的前提下,更加重视地方与基层政府的能动作用,善用属地责任制、公共责任制等有效机制,创新贫困治理方式。建立欠发达地区稳定投入机制。中央、省级财政对欠发达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应保持财政扶持资金人均投入不减,但是资金使用方向和重点应根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需要,重点用于发展急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能力和质量的提升、人力资本培育等方面。在国家层面设立专门的贫困治理机构,将贫困治理作为各级政府部门的基本职能,实现扶贫工作的常态化和制度化。构建由扶贫、教育、医疗、卫生、民政等多部门协同治理的反贫困体系,推行规划引导统筹、重点项目主导统筹、奖补资金引领统筹方式,实行跨部门、跨年度、跨层级统筹,“大类间统筹、打通使用”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不同行业部门之间资源整合配置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工作推进协调机制,提高部门之间的信息对称性、真实性,增强价值认同度与行为协同度,破解治理资源分散化、贫困治理碎片化的困境。探索建立政府部门、相对贫困群体、社会第三方机构等多元主体参与的监督考核体系,建立综合性考核指标,改变贫困治理中“一票否决”的监督考核方式,杜绝“数字脱贫”“档案脱贫”等现象。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2]習近平.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的讲话[N].新华网,2018-02-12.

[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4]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二、三、四、五、六场)[N].云南省网上新闻发布厅,http://ynxwfb.yn.gov.cn/ynxwfbt/html/2020/fbh_zhibo_0327/669.html.

[5]杨抒燕. 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 决不让一个贫困地区落伍[N].云南日报(4),2020-01-18.

[6]云南:全力冲刺 决战贫困 坚决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N].云南日报.2019年12月30日,新华网:http://www.yn.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9-12/30/c_138665924.htm.

[7]焦以璇、张惟祎.云南:打响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攻坚战[N].中国教育报.2019-12-29头版,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9-12/29/content_574780.htm?div=-1.

[8]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编.云南调查年鉴(2013-2020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2020年.

[9]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13-2019年)[M].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2013-2020年.

[10]董帅兵,郝亚光.后扶贫时代的相对贫困及其治理[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6):1-10.

[11]郑宝华,宋媛.未来农村扶贫需以提升可行发展能力为方向[J].云南社会科学,2020(3):65-74.

[12]王文明. 建立健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J].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20.22(4):67-73.

作者简介

宋 媛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作者:宋媛

第2篇:老区脱贫进行时: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中国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经验交流会”在京举行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I 摄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要饮水思源,决不能忘了老区苏区人民。”这是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的话。

革命老区是共和国的根。党和国家一贯十分关注革命老区建设发展,十八大以来,一系列加快老区振兴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扶持措施出台,形成了支持革命老区的“1258”政策体系,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动力活力空前。

由于自然、历史等多重因素影响,一些老区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薄弱、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脱贫攻坚任务相当艰巨。打赢老区战场的脱贫攻坚战,只有依靠不断改革开放,积极探索、创新实践。

底子薄弱的老区能成功,无疑将对其他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树立更大信心。

聚焦于此,7月29日,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在北京组织召开了“中国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经验交流会”。来自中央部委的有关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全国有代表性的6个革命老区贫困县主要负责人共同交流脱贫攻坚的实践经验,探讨精准扶贫的可持续创新举措及发展路径。

在“产业扶贫”老题目下,还能做怎样的新文章?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

这既是各地共识,也在各地生长出不同的实践版本。

湖南花垣县委书记罗明,以支持“矿业转农业”、引导“老板带老乡”、鼓励“农民成社员”这15字概括花垣的产业扶贫经验。

具体来说,花垣县投资15亿多元建设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引导“矿老板”转型发展特色种养业。全县共形成茶叶、烟叶等特色种植规模34.69万亩。以龙头企业引领,130多家企业(合作社)联系带动贫困群众6535户24512人发展产业,并鼓励“农民成社员”,打造“脱贫致富利益共同体”。

与花垣县建立“造血”机制破题不同,山西武乡以电商扶贫作为老区脱贫攻坚新引擎。

山西省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武乡县委书记胡坚介绍, 以武乡县上司乡岭头村为例,2016年,村里率先启动实施“整村微店”模式,带动贫困户在手机上开微店,将小米、黄梨、核桃、土鸡蛋等原生态特色农产品卖到全国各地。短短一年多时间后,全村发展微店100多个,销售突破100万元,带动26户贫困户户均增收5000多元,当年实现整村脱贫。

而在突出品牌引领方面,武乡县创立了“武乡小米”区域公共品牌,并通过电商将小米卖到了全国各地和美国、加拿大等国家。

产业可以下乡找人,人也可以主动出击寻产业。本地产业发展有限,则打造劳动力转移就业。

“赤城司炉工日渐走俏京城,成为赤城农民的金字招牌,被评为‘河北省十大劳务品牌’。”河北省赤城县委书记郭新耀介绍,赤城坚持“深化劳务协作,打造就业品牌”。

赤城完善了贫困人口就业“一台账四清单”(就业台账+意向清单、责任清单、岗位清单、效果清单),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劳务输出网络体系”,将全县10万多名劳动力信息录入数据平台,同时依托驻京流动党委,深入开展“服务首都、服务家乡”活动,采取“订单式”“委培式”“点菜式”培训方式,打造“业务精、服务优、口碑好”的赤城劳务品牌,目前已推动在京就业2.31万人。

老区实践因地制宜,与会专家也提出自己的关切。

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认为,在产业扶贫问题上,现在过多地强调了农业产业,而没有大块的工业产业,“农业产业因为同质化普遍,供给一多价格就降低了,现在已经风险越来越大。”

“但是工业能不能下乡?是不是一定要集中在城市?这个也不一定。”他认为,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越南、柬埔寨、南亚等地转移的背景下,可以建议这些拟转移的企业先到我们的贫困地区看一看,对比一下,不要盲目跑到越南、柬埔寨等其他地方去,那里的风险非常大。

扶贫不能过度依赖财政,要更多依靠市场力量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产业扶贫投入应该由谁买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张云华直言,扶贫产业体系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产业扶贫过度依赖财政投入,农村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农村的利益连接机制有待完善等等。

张云华认为,统筹乡村产业扶贫与产业政策,发挥政府的统筹引导作用,但应该更多依靠市场力量,建立财政平台。“还是要靠市场力量接续财政力量,这样才能建立一个长效机制。”

中央党校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理事长汪文斌则认为,社会力量扶贫,在我们国家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做得还不是很够。

“社会组织有自己的优势,发挥他们的组织优势,可以把事情做得更有效率,社会组织做社会建设更在行。扶贫不光是经济建设,社会建设非常重要。在这些方面,脱贫攻坚应该多多依靠社会组织。”

源头活水要靠市场和社会,但疏浚清淤,政府也必须有所作为。

“虽然中央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含金量很高,但政策出台后迟迟落不了地,贫困群众普遍感到可望而不可即、好听不好用。金融机构也认为贷款风险大、操作难、成本高、不好办。”河南省三门峡市政协副主席、中共盧氏县委书记王清华介绍,经过两年实践,金融扶贫“卢氏模式”成功破解了小额信贷扶贫政策落地障碍。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I 摄

两年来,卢氏县通过建设金融服务体系、信用评价体系、风险防控体系和产业支撑体系,有机衔接、协调联动,形成了卢氏金融扶贫的整体架构;同时,完善帮带路径,推广劳务增收模式、订单农业模式、合作经营模式和产权+劳务模式;带动了产业就业创业,激发了内生动力。

截至今年7月20日,卢氏县累计发放金融扶贫贷款15.2亿元,撬动开发性金融机构长期低息贷款30亿元,县域金融机构存贷比达到51.6%,同比上升了12个百分点,有力夯实了脱贫基础。

产业是扶贫的起点,民生是扶贫的目标

“针对贫困,集中精力三五年加大工作力度去干,没有不成功的,但是要把它持续下来、稳定下来、巩固下来还是很难的。”

这是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对老区脱贫攻坚提出的忧虑。

汪文斌也认为,尤其是脱贫以后持续、长期地做。“软的方面你不管就会有问题,脱帽以后要防止感冒,帽子摘了,感冒了怎么办?素质和抵抗力是导致感冒最主要的原因。”

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怎么解决返贫问题?怎么样巩固已有的脱贫攻坚成果、扩大成果、实现持续建设?

这是本次会议与会官员和专家们共同关注的焦点。形成的共识则是,产业是扶贫的起点,民生是扶贫的目标。

湖北红安首先聚焦在百姓健康上。“脱贫奔小康,基础在健康。”

湖北红安县委副书记、县长刘堂军介绍说,近年来,红安县针对因病致贫、返贫人口占全县贫困人口61.4%的实际,将健康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基础性、长期性工程,治病根、拔穷根,取得了明显成效。

截至今年6月底,该县累计救助住院贫困患者12.1万人次,住院医疗总费用7亿元。其中个人自付5918.3万元,实际住院报销比例达91.5%,较政策实施前提高了34.5%;个人次均费用仅491.1元,下降了81.8%。健康扶贫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累计帮助12000余名贫困患者恢复了劳动力。

四川营山则提出,“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推动教育优先发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四川营山县委副书记朱胜国介绍,营山把教育扶贫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53个乡镇中心校全面达标,无一名学生因贫失学辍学。

在营山“五长五包”工作机制下。县长包片、局长包校、乡镇长包村、校长包班、村长包户,五方联动,重点关注贫困生、后进生、留守儿童等群体,采取“一对一”“人盯人”“月月访”等措施,确保每名义务教育学生有人跟踪,实现义务教育学生全部入学。

学生如此,对师资也作出补强。

针对偏远农村学校师资短缺、学科不配套的现状,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通过公费师范生、特岗教师计划等,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近3年补充教师1393人,全面落实乡村教师补贴和生活补助。

2020年之后——发展出题,改革解题

当目光超越经济建设之一隅,关注到健康医疗资源、教育资源,这种更具纵深的战略考量,已经将老区脱贫攻坚与推进就地城镇化链接起来。带给老区的也将是更长远、也更具创新性的脱贫攻坚解答。

中国社会科学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吴国宝认为,贫困老区要推动下一阶段的发展和创新,要跳出农村来考虑农村贫困地区的发展。要减少农村人口,推进地方的城镇化,以及推进乡村振兴来解决老区的脱贫规划。

“未来老区和贫困地区的发展,需要继续依靠创新来推动和保障。从1986年以来我们国家的扶贫开发,很重要一个因素就是通过不断地创新,从组织创新、政治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不断推动扶贫工作。”

老区逐步脱贫,进入下一道赛段,与较发达地区同场竞技,也面临更激烈的挑战。

“现在我们的贫困地区、农村落后地方,营商环境跟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振兴司副司长孙广宣提醒,虽然这几年我国营商环境大大提升,世界排名在往前走,提升幅度比较大,但实际上调查的样本主要是上海和北京,营商环境变化还是发生在发达地区。

“企业在做投资决策时都在考察各地营商环境,所以营商环境这块一定要下力气。如果哪个县达到了全国第一的营商环境,我估计当地经济很快就会上来。”

汤敏认为,进入2020年后,扶贫将面临新的环境新的问题。第一,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的转换,相对贫困比绝对贫困更难做。第二,农村贫困向城乡地区转移,城市的贫困需要极度关注。

贫困标准在变、范围在变、表现形式在变,对脱贫工作提出的要求也在变。

破题之道,在于抓住人这个根本,抓好制度建设的核心。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袁纯清指出,“夯实基层基础是脱贫的基石,要抓住人这个根本,抓好党支部书记的培養,为脱贫攻坚提供强大的支撑。同时,还要抓好制度建设的核心,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脱贫攻坚,绝无一劳永逸,但方法总比问题多,我们一直在改革中谋发展。

宋洪远说,这些老区的贫困县正是通过自身的探索和创新改革,解决了很多发展中的问题,通过制度创新来突破障碍。这正应了那句老话,“发展出题,改革解题”。

作者:邹松霖

第3篇:脱贫攻坚经验交流发言材料:脱贫攻坚经验交流发言

脱贫攻坚经验交流发言材料篇 1

同志指出,“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这为脱贫攻坚明确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脱贫攻坚,脱贫攻坚的出路在于精准施策。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编制好“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着力完善综合性扶贫政策措施和健全脱贫攻坚保障体系的规划,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落实到规划中,确保精准施策、实招更实。一是建设国家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在精准识别上摸实情,真正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好基础。精准识别既要体现静态的精准,把现在的贫困人口找出来;又要体现动态的精准,把脱贫的人口退出去,把返贫的人口纳入帮扶对象。二是建设省级扶贫开发投融资平台和县级扶贫开发资金项目整合管理平台,拓展扶贫投入渠道,切实增加扶贫投入。在县一级,把专项扶贫资金、相关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捆绑集中使用,加强资金监管,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果。推动扶贫开发项目与行业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试点安排相衔接,扶贫开发规划与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特色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规划相融合,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作为脱贫攻坚重点。三是建设乡村扶贫脱贫落实工作平台。在贫困乡建立扶贫工作站,在贫困村选派好第一书记、建设好驻村工作队,

配合村两委落实帮扶措施和帮扶责任,保证贫困户有人帮、有人扶。进一步完善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脱贫工作责任考核,对贫困县重点考核脱贫成效。四是建设社会扶贫对接平台,以社会扶贫网为载体,实现贫困村贫困户帮扶需求和社会扶贫资源有效对接。

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贯彻落实同志提出的“六个精准”要求,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坚持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坚持精准帮扶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开发紧密结合,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坚持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继续深化贫困县考核、干部驻村帮扶、精准扶贫、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金融服务、社会参与等精准扶贫机制改革,建立健全考核机制、贫困退出机制和第三方评估机制,为精准推进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大力实施七项专项行动,把行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落到实处:实施教育扶贫行动,确保教育脱贫一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施健康扶贫行动,确保医疗救助缓解一批,提高贫困人口身体素质,减轻其医疗负担,努力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实施金融扶贫行动,拓宽扶贫投入渠道,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实现自我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实施劳务协作对接行动,推动转移就业脱贫一批,探索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城乡统筹扶贫脱贫的新模式;实施交通扶贫行动,改善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交通条件,为其加快发展、脱贫致富创造条件;实施中央企业与革命老区百县万村帮扶行动,精准扶贫到村到户,助推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实施民营企业万企帮万村行动,营造社会参与扶贫氛围,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增强内生动力和市场活力。各地要因地制宜实施精准扶贫工程,把专项扶贫政策措施落实到村到户:实施整村推进工程,改变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发展致富产业;实施职业教育培训工程,对参加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贫困家庭子女加大扶持力度,提高转移就业成效;实施扶贫小额信贷工程,帮

助贫困家庭发展生产;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问题;实施电商扶贫工程,帮助贫困地区打开产品销路;实施旅游扶贫、光伏扶贫、构树扶贫、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龙头企业带动等工程。

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脱贫攻坚必须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确保各项扶贫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取得全面胜利。要层层落实责任。坚持党的领导,五级书记一起抓,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落实贫困县主体责任,促使其把主要精力用在扶贫开发上。落实相关部门的行业扶贫责任,把扶贫任务优先纳入行业规划并认真实施。落实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的帮扶责任,不脱贫不脱钩。夯实精准扶贫基础,建立分类施策政策体系,确保扶贫资金和政策精准落实到村到户到人。

加强贫困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提高其参与度、获得感,激励其自力更生,激发其脱贫的内生动力与活力。实施更广泛的社会动员:提高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东西部扶贫协作的精准性、针对性、有效性;进一步动员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广泛参与,凝聚扶贫攻坚强大合力。加强扶贫机构队伍能力建设,提高干部攻坚克难能力和水平。大力加强宣传:宣传同志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凝心聚力;宣传扶贫成就,坚定全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宣传脱贫致富典型,坚定贫困群众改变命运的决心;宣传社会各界对贫困人口的关心,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优良传统;宣传党的扶贫政策,促进政策落实到村到户到人。

脱贫攻坚经验交流发言材料篇 2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中央面向全党 8700 余万名党员、把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作出的重大部署,亦是推进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重大契机。“两学一做”的成效如何,不仅要看“学”和“做”的效果,更为关键的是,要

把“学”与“做”运用于推动中心工作、促进事业发展上。目前而言,就是要通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学”中立攻坚之志、汲脱贫之智,在“做”上精准施策、辨症施治,做到学习教育和脱贫攻坚“两手抓、两手硬”,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立下攻坚之志。“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学是基础,党员干部只有真学真懂,方会真信真用。推进“两学一做”和脱贫攻坚,首先要把学习党章党规作为基本功,认真研读、学深学透,深入思考、铭记于心,让党章党规成为党员干部的最高行为准则。通过党章学习,不断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觉悟、强化宗旨意识,牢固树立以民为本的观念,把宗旨意识贯穿脱贫攻坚行动始终,引导党员干部在攻坚一线发挥作用、担当作为;通过党规学习,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和规矩意识,明晰履职尽责相关的规定和要求,始终把扶贫攻坚的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立下攻坚之志、激发拼搏之力,攻坚克难啃“硬骨”、一以贯之挖“穷根”,不打赢脱贫攻坚战誓不罢休。

汲取脱贫之智。党的以来,围绕治国理政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这些论述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把系列讲话作为“两学一做”的重要内容,就是要以此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尤其在脱贫攻坚中,关于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就是党员干部推进工作的“指明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学习领会系列讲话与推进脱贫攻坚、产业转型升级、群众矛盾化解等结合起来,在学习中深刻理解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掌握脱贫攻坚的具体措施、践行群众路线的方式方法,坚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把脱贫智慧在攻坚一线运用起来、实践开去。

做到辨症施治。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是贫困群众的殷切期盼,也是每名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做合格党员”是学习教育的根本落脚点,在脱贫攻

坚一线,广大党员干部更要把“合格”的标准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要坚持扶真贫、真扶贫,主动入户排查、有效对接谋划,积极排忧解难、真诚帮扶解困,率先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出真招、出实招、出硬招,瞄准目标干、盯着问题改,不断在“做”中炼就精准识别的火眼、强化脱贫攻坚的本领、打出辨证施治的实招,当好地方发展“主心骨”、群众脱贫“领路人”,坚决不让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实效是检验的标尺。新形势下,“两学一做”对广大党员干部提出新要求,推进脱贫攻坚每位党员干部责无旁贷,让我们在“学”中强化脱贫攻坚的思想自觉,在“做”中强化脱贫攻坚的责任担当,常怀忧民之心、常思富民之策、常尽惠民之力,通过“两学一做”助力脱贫攻坚,用脱贫攻坚的成果检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成效。

脱贫攻坚经验交流发言材料篇 3

脱贫攻坚是“十三五”时期的首要任务、头等大事、第一民生工程。把学习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大扶贫战略行动推进大会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始终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的决心作为前进方向;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强力推动和重要抓手。大力发扬“钉钉子、扣扣子、担担子、抓落实”的精神,进一步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科学统筹,决不让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村庄在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的道路上掉队。

打好脱贫攻坚战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重要抓手。易地扶贫搬迁是帮助群众彻底摆脱贫困,走向全面小康生活的科学路径和有效方法。要深刻认识到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战中的攻坚战,必须拿出“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举全乡之力攻坚克难,要进一步把易地扶贫搬迁的

工作责任明确到人、落实到人、细化到人,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作战图,列出时间表,立下军令状,切实做到尽心尽责、精细统筹、高位调度、务求实效。确保最为贫困地区的群众搬得出、搬得稳、搬得好,帮助搬迁人口逐步脱贫致富。

打好脱贫攻坚战重在精准,贵在落实。要始终以精准化为标准和要求,切实强化机遇意识、发展意识、责任意识,以稍纵即逝的紧迫感、只争朝夕的使命感、义不容辞的责任感,苦干实干抓落实。尤其要积极抢抓一切有利机遇,为贫困群众顺利搬出自然基础条件较差、不适宜生活居住的地方提供保障;要科学规划指导易地扶贫搬迁的实施,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真正把福泽子孙的民生实事办好办实;要立足实际,深入系统研究整村搬迁、整村脱贫工作,以产业为支撑、项目为抓手,加快以道路、水利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综合环境整治,广泛动员各级干部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伟大实践中,努力让更多群众摆脱贫困、奔向小康。

脱贫攻坚经验交流发言材料篇 4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出席部分省区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座谈会,强调要“筑牢思想根基,聚焦突出问题,确保学习教育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目前,全国各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如火如荼的开展,而“两学一做”基础在学、关键在做,没有铁打的理论武装,难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共党员。因此,我们要夯实基础,带着问题学好党章党规、学好系列重要讲话,抓牢抓实学这个基础,立足党章党规找问题,依照系列讲话去发现问题、改问题。从“学”与“做”中明方向,真正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要求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确保学习教育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当下,打赢脱贫攻坚站是我们基层党组织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更应

把脱贫攻坚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紧密结合,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为我们坚实的武装力量,锤炼思想作风,在学与做探索前进,紧扣扶贫抓党建,夯实党建促脱贫,在“问题”中改革创新,全面迎战党建扶贫攻坚拔寨行动,以基层优秀的党员干部们苦干、实干、真干、创新干的精神,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做到不负组织的信任和重托,切实把先锋作用显出来。

第4篇:脱贫攻坚经验交流材料

强化党建引领

实施“四大工程”

以决战决胜的勇气打赢脱贫攻坚战

**满族自治县地处辽东半岛北部,下辖21个乡镇、5个街道、197个行政村,是全省15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也是鞍山地区唯一的贫困县,脱贫攻坚任务异常艰巨繁重。**县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一系列战略部署,始终把脱贫攻坚奔小康作为“一号政治任务”“一把手工程”和“一票否决内容”来抓,牢固树立“抓好党建促扶贫、检验党建看脱贫”的工作理念,以实施“四大工程”为总抓手,举全县之力,集干群之智,打响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战役。

一、实施“压实责任”联动工程,构架脱贫攻坚的“四梁八柱”。县委坚持把抓党建这一主业和抓脱贫攻坚这一主责相统一,做到党建工作向脱贫攻坚一线聚焦、力量向脱贫攻坚一线集中、政策向脱贫攻坚一线倾斜,把脱贫攻坚的责任压力层层传导到全县各级党组织。一是统筹谋划同部署。县委常委会对党建和扶贫工作多次专题研究,先后召开扶贫开发工作座谈会、脱贫攻坚工作会议、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等全县型大会10余次,出台了《关于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牢牢把脱贫攻坚工作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围绕“六五五”工程,成立了就业安置、移民搬迁、生态补偿、兜底保障、产业园区、城镇化建设、宝玉石集聚区等16个脱贫攻坚专项推进组,组长全部由副县级以上领导担任,定期召开调度会议,推动基层党建和脱贫攻坚“无缝对接”。二是明晰责任同落实。成立由书记和县长任双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33名县级党员领导干部按照包保乡镇职责分工,每月深入所包乡镇贫困村,主动帮助协调解决党建和扶贫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镇村党员干部实行包村、包户、包人的“三包”政策,制定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责任落实体系。县委实行“2+2+1”工作推进机制,即每年就党建和扶贫工作听取两次专题汇报,开展两次专项督查,召开一次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推进会,全面压紧压实责任。三是综合考核同推进。把脱贫攻坚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综合考评,作为县乡村党组织书记抓党建“三级联述联评联考”的重要内容,做到述职述抓党建促脱贫、评议评党建促脱贫、考核考党建促脱贫。加大正向激励和负面约束力度,制定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考评办法,实行月通报、季核验、年总评,考核结果作为考察、识别和选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对表现突出的干部优先重用,对完不成任务的实行“一票否决”,通过调离岗位、改任非领导职务、免职、降职等方式让其“下课”。

二、实施“固本强基”牵动工程,筑牢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我们狠抓基层党组织建设这个核心,着力在抓覆盖、补短板、强功能、优服务上下功夫,努力把基层党组织打造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战斗堡垒。一是抓覆盖整顿。把70个省定贫困村全部纳入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逐一建立台账,实行挂单作战,并采取一村1名县级领导联系、一村1名乡镇领导蹲点、一村下派1名“第一书记”、一村1套整改方案的办法,逐个转化升级,做到贫困不“摘帽”,后进不销号。目前,已有66个贫困村党组织实现了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大力推行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的“三链富民”模式,采取“支部+专业合作社+基地+产业大户+农民”措施,在全县所有合作社中联合组建党支部23个,挂靠组建党支部27个,覆盖900多名党员,带动2000多名贫困群众脱贫。强化村党支部“一场五室”规范建设,通过“抓两头、带中间”,去年以来共选树县级村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示范点3个、市级5个、省级22个,以点带面打造脱贫攻坚“一线作战部”。二是抓集体经济。借助全省实施的“百千万富民强村”工程东风,紧扣“两不愁、三保障”总体目标,为每个村量身定制发展集体经济的“套餐”,鼓励村级组织利用集体山林、集体土地、旅游资源、闲置办公场所、贫困户土地等资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村集体自身的“造血”功能。目前,全县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有15个,5万元以上的行政村有30个,尤其是雅河街道河北村、偏岭镇穆家岭村、新甸镇合顺村、大营子镇青峰村、兴隆街道三道河村已被列入全省发展集体经济示范村,获得省财政200万元专项资金的扶持。三是抓服务保障。尽管我县财政捉襟见肘,但我们在省市的支持下,不断加大村级场所阵地建设力度。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新建改扩建村级文化活动场所65个,实现197个村级活动场所全部达标升级。加大基层党建投入力度,积极破解各种难题,确保每个行政村每年9.65万元运转经费和2万元党建专项经费的按期拨付,做到了有场所议事、有钱办事、有人管事。全面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在26个乡镇(街道)建立了便民服务大厅,在197个村设立了为民服务代办室,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和“群众动嘴、干部跑腿”的为民服务新机制,实现了弱势群体办事不出门、村民难事不出村,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三、实施“先锋示范”带动工程,凝聚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紧紧依靠党员群众这个坚强后盾,注重发挥各类优秀人才的示范作用,鼓励他们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当先锋、打头阵、立战功,带动和引领群众走共同致富之路。一是发挥党员干部“领头雁”作用。结合村“两委”换届,吸纳优秀大学生村官、村致富能手、退伍转业军人充实到村“两委”队伍中来,先后选拔90名农村致富能人、乡土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及时调整31名不胜任现职、能力不足、工作不在状态的村“两委”成员,有效提升了村“两委”班子的“双带能力”。农民奥运火炬手、省优秀共产党员、牧牛镇益临村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姜百秋,市党代表、大营子镇青峰村党支部书记何明华等一大批典型,致富不忘乡亲,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领路人”。二是发挥驻村工作队“攻坚队”作用。省市县三级部门,共组成107支驻村工作队,每队3人,与我县70个贫困村结成“一帮一”对子,挖穷根,找贫源,做到贫困村不脱贫、帮扶不脱钩。两年来,累计投入帮扶款物达3300余万元,协调引进致富项目百余个。比如,通过对口帮扶,总投资17亿元的新建90兆瓦光伏农业科技大棚扶贫项目成功落户**,成为拔掉穷根的“新引擎”。地处大山深处的牧牛镇南马峪村是典型的穷山村,全村615户人家中就有贫困户81户。市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进驻两年来,协调争取资金300多万元,变输血为造血,帮助村里改善了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起了香菇扶贫产业基地,成功带动贫困户脱贫摘帽。三是发挥各类人才“助推器”作用。出台全县人才引领战略规划,积极吸引各类人才来岫发展创业,让人才成为脱贫攻坚的“撬动杆”。截至目前,吸引外地各类高精尖人才300余人,组织全县各类土专家、田秀才深入到贫困户中进行现场教学700余次,围绕种养殖、农产品加工销售、玉石雕刻等方面开展实用技术和劳务技能培训2400余人次,为贫困户量身定制了脱贫项目,建立了涵盖3大类23项内容的个体项目脱贫项目库,以“造血”的方式引导扶持贫困户搞产业、上项目。

四、实施“党建载体”推动工程,搭建脱贫攻坚的服务平台。我们坚持“脱贫攻坚有什么需求,党组织就提供什么服务”的原则,在完成上级“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规定动作的前提下,瞄准精准脱贫要求,创新特色党建载体,把党建为民、扶贫富民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一是组织开展“三级包保”活动。组织33名县级党员领导干部包26个乡镇(街道),145个县直(省市直)单位包197个村,1000多名党员干部包1000多户低保户、贫困户、五险户、五保户、残困户,以三年为一个周期,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县乡村立体式大帮扶网络。仅两年来,全县各级党员干部就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000余万元,帮助解决实际困难8000余件次,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355起。二是组织开展“四培养”活动。坚持点线面相结合,通过设岗定责、志愿服务等方式,从项目、资金、技术、信息四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农村党员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事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做到了每个贫困村都有党员致富带头人。近年来,先后把800余名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2000余名优秀的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300名党员致富能手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村组干部,把600多名村干部培养成致富带头人。三是组织开展“创十好,固本强基惠民生”活动。把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作为着力点,要求197个村级党组织围绕“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制度建设好、组织保障好、工作思路好、经济发展好、文明创建好、和谐稳定好、服务群众好、工作业绩好”10个方面开展争创提升活动,形成“一个党支部就是一面旗帜、一个示范点就是一个品牌”的良好局面。细化出台72条考核细则,将活动开展情况与村“两委”班子成员薪酬待遇、评优评先等相挂钩,尤其提高脱贫攻坚在实绩考核中的比重,树立起了抓党建促脱贫面向基层、注重实绩的鲜明导向。

下一步,**县委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充分学习借鉴兄弟地区的先进经验,以党建引领脱贫为总抓手,努力把党组织建成脱贫堡垒、党员打造成脱贫先锋、群众培养成脱贫模范,以钉钉子精神打赢脱贫攻坚战,向省市委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第5篇:脱贫攻坚典型经验材料2020

脱贫攻坚典型经验材料 5 篇

xx县20xx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xx年以来累计建档立卡x个村x 户 x 人。我们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推动脱贫攻坚各项举措命中靶心、见到实效。到 20xx 年底,贫困发生率由 20xx 年的 x%降至 x%。

一、聚焦五大攻坚体系

一是攻坚统筹有力。实行脱贫攻坚双组长制,建立 x 个由县领导任团长的扶贫工作团,x 个行业部门分线作战,x 个乡镇分块作战,实行帮乡、包村、帮户,一包到底。二是精准帮扶有力。组建 x 个贫困村驻村工作队,x 个帮扶单位 x 名帮扶责任人倾情帮扶,落实网格化、捆绑式责任体系。三是资金整合有力。统筹整合各类资金 x 亿元用于脱贫攻坚,实现一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放水。四是社会扶贫有力。积极衔接市政府办公厅扶贫集团、xx、x 集团、xx 区结对帮扶,争取帮扶资金 x 万元。五是督促考核有力。组建 x 个督察组、x 个暗访组,一月一督查,两月一排名,出台激励问责办法,脱贫攻坚一线提拔x人,重用x人,处分x人。

二、聚焦六个攻坚重点

一是精准识别对象。严格按照精准识别标准和程序,识别临界对象x户x人,新增贫困对象x 户 x 人,清理四类人员 x 户 x 人。二是改善基础条件。立足解决八难、实现八有,累计新建(改扩建)村级便民服务中心x个,标准化卫生室x个,文化室、广播站实现全覆盖,累计完成道路硬化x公里,人行便道x公里,新建集中供水工程x处,实施分散式供水工程x处。三是推动产业覆盖。立足4+3+X产业布局,因地因户订制特色脱贫产业菜单,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村、贫困户的利益联结,覆盖贫困户x万人。四是落实到户政策。对照x系列精准扶贫政策,

教育资助x万人次,健康扶贫坚持医生一对一签约服务,实施住房改造x户,高山生态扶贫搬迁x万人,安全饮水户户通新增x万户,四合一政策兜底x人。五是从严监管资金。聘请 x 家中介机构,全面清理扶贫资金、项目,建立扶贫项目廉政责任书,落实村级扶贫义务监督员,确保用好每一笔资金。六是党建引领扶贫。坚持一网覆盖、一户一策、一人不漏、一包到底,调整村级班子x人,转化x个后进村党组织,推动农村三变改革,打造 x 个脱贫攻坚模范村。

三、聚焦七项创新探索

一是金融扶贫撬动产业兴。推出两免一贴 5 万元以下小额信贷,成功放款 x户,放款金额 x 亿,放款额度居全市第一。二是电商扶贫激活新业态。x 个贫困村建立电商服务站,为全国网络扶贫示范县、电商脱贫样板县,带动 x 万户贫困户增收。三是集中供养释放劳动力。建成 3 个集中供养中心,供养贫困户家庭失能人员x人次,累计释放劳动力x余人。四是健康扶贫让就医便利化。构建健康扶贫五张网,建立医疗救助基金,实行报账一站式结算,建卡贫困患者平均自付 x%。五是集体经济实现全覆盖。x 个行政村每村补助 x 万元发展集体经济产业,x%以上集体收入用于贫困户和深度贫困户分红。六是统筹镇村发展均衡化。识别 1 个市级深度贫困乡镇平安乡、x 个县级深度贫困乡镇、x 个县级深度贫困村,对 x 个非贫困村每村安排 x 万元,推动均衡发展。七是强化扶贫扶志扶智三结合。深度挖掘自立自强、脱贫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x 余名贫困户主动提出脱贫申请,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全面激发。

四、聚焦八个到户到人

一是干部到户、见面到人。帮扶团长、帮扶单位负责人、帮扶责任人每月到乡镇不少于 x 天,驻乡、驻村工作队全脱钩、全脱产、全天候、全身心帮乡扶贫,做到家家到、户户清,走访覆盖所有人。二是工作到户、政策到人。对照 1+18 和

1+3 政策体系,查漏补缺两不愁三保障,做到一户一策、一人一法。三是产业到户、收入到人。围绕一达标,引导每户贫困户培育形成 XXX 个增收产业,掌握 XXX个增收技能,确保长效收入精准到人。四是问题到户、解决到人。重点关注深度贫困户、五保户、低保户、残疾户、临界户等困难群体,走访排查问题、收集问题,建立三级问题处理体系,解决反馈到人。五是挂牌到户、信息到人。对未脱贫户、脱贫户、稳定脱贫户建立人口信息户情档案,分成红黄蓝三类,挂牌明确,全面排查杜绝漏评、错退。六是环境到户、文明到人。大力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开展清洁家园、和谐邻里活动,变脏乱差为洁净美。七是满意到户、引导到人。坚持工作落实是前提,关系融洽是基础,教育引导是重点,解决问题是关键,教育引导上访户、缠访户、有怨气户、不感恩户,提升群众满意度。八是效果到户、佐证到人。围绕户脱贫、村销号、县摘帽,全面开展脱贫效果回头看,收集佐证资料,确保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帮到最关键处。

xx为全面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创新XXX余万元金融扶贫小额贷款产品,为x户贫困户发放贷款 x 亿元,探索创新增收模式,拓宽衍生增收渠道,在一村一品全面形成的基础上,贷款贫困户 x%实现自主创业,x%与企业、大户进行利益联结,户户都有 XXX 个增收产业,实现脱贫有保障、致富有门道,探索出一条贫困户贷款发展产业与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深度融合的脱贫致富路径。

一、创新工作方式,推进贷款落地

一是政银联动能贷。按照有尝使用、安全收回、个人自愿、发展产业的原则,县政府携手农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研究出台金融扶贫贷款政策,实行政府、银行风险共担,为有意愿发展产业的贫困户提供两免一贴(免担保、免抵押、政府贴息)x 万元金融扶贫贷款,贷款期限为 13 年,贷款还清后,银行根据贫困户产业发

展实效,征求贫困户的意愿后,可以续贷。

二是调查摸底愿贷。组建x个金融扶贫调查管理团队,组织x名包村领导、驻村工作队长,x 名村支两委负责人,x 名帮扶责任人,全部深入到村到户进行实地调查,全面了解贫困户贷款需求及意愿,全程负责金融扶贫贷款的入户宣传、入户调查、项目规划和项目实施。编制《小额信贷十心》顺口溜,讲述身边的金融扶贫贷款故事,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广泛宣传,贫困户从不愿贷款创业向贷款意愿强烈转变。

三是简化流程快贷。过去贫困户贷款需要房产抵押、担保手续,且手续繁琐,贷款到户至少 x 个工作日以上。针对贫困户贷款不方便、影响项目实施进度的问题,将贷款服务送上贫困户的家门口,由各帮扶责任人、银行工作人员深入贫困户家中办理,帮扶责任人成为信贷员,切实减少了贫困户往返多次跑贷款手续。从收集并签署相关贷款资料,贫困户只需单一登记、由调查团队指导填写三表一合同,足不出户实现 x 个工作日之内贷款到户。

二、建立管控机制,保障风险归零

一是产业发展有保障。各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围绕全县主导产业布局,与贫困户共同规划产业发展项目,因村因户施策,打造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累计召开院坝会、家庭会等 x 万场次。采用分片轮训、现场培训、因户实训等方式为贫困户提供种养技术,落实帮扶责任人邀请种养能手到户指导,每月 2 次到户跟踪项目推进情况。保险公司为贫困户购买种植养殖保险和受益保险,将保险费用控制在保额的 x%,财政补贴 x%保费,确保贫困户贷款后有产业、有收益、有保障、能致富。

二是责任捆绑有保障。为确保贫困户的贷款资金全部用于发展产业,由帮扶责任人配合贷款银行对贷款资金的使用合规性进行监督,按季度填写《建卡贫困户

精准扶贫小额贷款项目跟踪表》。捆绑帮扶责任人承担贷款推荐风险,对 3 万元以内的贷款承担额 1%赔偿金;贷款金额在 3 万元以上的,超过 3 万元的部分,帮扶责任人承担贷款金额 5%的推荐风险金,对于扎实帮助谋划产业、指导产业、监督管理的予以尽职免责。从抽样的 x 户贷款贫困户调查满意度看,对帮扶责任人的满意度达 XX%。

三是信用体系有保障。推进信用示范村和信用示范户创建,对产业发展好、征信好的贫困户实施梯度增信,逐年上浮 XX%授信额度;对没有出现 1 户信贷失信的村,给予 50XXX 余万元基础设施项目资金奖励;对违约不按时还款的村整体下调贷款额度,对失信贫困户家庭成员进行捆绑诚信惩戒,确保信用还款。每年通过评选 3000 户信用示范户、XXX 个信用示范村,提高整体信用意识,有效降低信贷资金风险。通过承贷银行催收、帮扶责任人督促等方式,对贷款利息采取先缴后补,全年收回利息 x 万元,实现了利息回收 XX%,县财政全额兑现了利息补贴。

三、拓展增收模式,促进产业贷动

一是推广金融扶贫+骨干产业+贫困户模式。指导贷款贫困户围绕 4+3+X 特色产业选择产业项目,其中 x 户发展脐橙等四大主导产业,1078 户发展高山蔬菜、中山油橄榄、低山脐橙等三大优势产业,x 户发展小水果等特色产业,户均年增收可达5XXX元以上。如x乡利用高山特有的地理环境,在全乡推广以x、x等为主的中药材种植,覆盖率已达 XX%。

二是推出金融扶贫+创新项目+贫困户模式。引导x户贷款贫困户加入x个电商合作社,通过发放种苗、保底回购、线上销售的方式,带动户均年增收 1 万元;立足白帝城瞿塘峡和天坑地缝两大景区,引导 x 户贷款贫困户发展农家乐,连线网上村庄,实现产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产品变礼品,带动户均年增收 x 万元。

三是推行金融扶贫+到户产业+主导示范产业模式。将贫困户贷款产业规划与

本土现有主导产业相结合,让贫困户增收有保障。深度贫困村平安乡带动 x 户贫困户发展豆腐柴 x 亩、牡丹 x 亩、中药材 x 亩,实现户均年增收 x 元。

四是创新金融扶贫+贫困户带动贫困户模式。动员先富裕的贫困户带动其他贫困户共同发展。x 村贫困户刘学练贷款 5 万元开办农家乐,2 个月创收 x 万余元。为扩大经营规模,引导吸纳 2 户贫困户贷款 XXX 余万元入股,每年给予股金 x%的保底分红,旺季优先用工和优先购买其农特产品,带动每户年增收 1 万元。龙桥乡通过此模式,带动 x 户贫困户实现户均年增收 x 元。

五是引导金融扶贫+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模式。乡镇引导本地集体经济收纳贷款贫困户参股,入股贷款户可获得无偿技术培训、销售渠道、年底分红等。冯坪乡百福村全面整合XXX余万元金融扶贫资金、政府x万元奖扶资金和x万元集体经济资金,共发展 x 亩贝母,让 x 户贫困户可享政府投入部分 x%的保底分红,实现户均年增收x元以上。其中x户金融扶贫贷款户可另享金融扶贫资金投入部分的保底分红,实现户均年增收 x 元。

近年来,xx 县借电商促扶贫、互联网减贫的东风,让农产品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动力,走出了一条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天吃空气的新路。作为全国网络扶贫试点县、电商扶贫样板县,20xx 年电商交易额突破 x亿元。

破中求立:一根网线破冰,农村电商消除瓶颈,点燃群众发展致富的希望

xx 资源富集,但群众生活却不富裕,农村电商为我们绿色发展、脱贫致富注入新动力。一是拥有丰富的农特产品。目前,我县布局 4+3+X 特色产业,发展 x万亩脐橙、XXX余万亩油橄榄、XXX余万亩蔬菜、XXX余万亩蚕桑、XXX余万亩中药材、XXX 余万亩小水果,着力打造一人一亩高效田、一户一个标准园。二是面临

产品销售的困惑。我县位于三峡库区腹心,交通基础设施差,物流成本高,信息闭塞,农产品难以形成商品,小产品难以对接大市场,农产品销售困难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如何突破发展瓶颈,必须另辟蹊径。三是互联网带来的希望。2014年起,中央对农村电商进行部署,20xx 年印发了《网络扶贫行动计划》。我们积极与阿里巴巴集团对接,推进农村淘宝千县万村工程,搭上阿里巴巴这艘飞驰的巨轮,从容走上农村电商之路,给农民带来了致富希望,给农业带来转型希望,给农村带来了振兴希望。

立中求变:一艘快船起航,农村电商异军突起,实现从无到有渐优的蝶变

我们借助阿里巴巴农村淘宝村淘,突破信息和物流瓶颈,农村电商塑造了 xx发展新形象。一是创下了 xx 速度。与阿里巴巴合作,从初次接洽到开业,仅两个月时间,完成 x 个村淘选点、合伙人招募培训、特色馆布展等工作,这个速度被阿里巴巴誉为 xx 速度。二是树立了 xx 标杆。xx 村淘开业创下四个全国第一:首批开业村点全国最多 x 个;到村物流线路里程全国最长 x 公里,目前已达 x 公里,覆盖全县 x 个村(社区);开业总交易额全国最多 1XXX 余万元;开业单个村点交易额全国第一 x 万元。三是打造了 xx 样板。打造村淘文化样板,引导村淘合伙人做创业开路人、致富带头人、诚实守信人、邻里和谐人,形成独特的村淘文化;打造村淘合伙人样板,将村淘合伙人培育成为村民联系的纽带;打造电商活动样板,成立电商夜校,开办电商沙龙,承办淘宝大学领路人高级研修班第六期,全国各地 30多位县委书记、县长到xx培训。四是提升了xx影响。随着农村淘宝蓬勃发展,xx电商先后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凤凰网等媒体报道转载 x 余次,其他省、市、县 x 多批次到 xx 学习考察。

变中求为:一种业态兴起,农村电商如火如荼,推动从下行到上行的均衡

我们在做好工业品下行的同时,全力推动农产品上行。一是坚持以大平台带

动大生态。构建 1+4 的电商生态体系,1 即阿里巴巴农村淘宝,4 即引进重庆猪八戒网为服务商,引进杰夫电商为运营商,引进甲骨文科技公司做农产品溯源,引进菜鸟物流黄马甲。二是坚持以大孵化推动大发展。实施免费电商培训 x 余期,培训人次 x 余人,发展电子商务企业 x 家,各类网店 x 余个,淘宝店 C 店达 x 余家、微商突破 x 家。三是坚持以大节会打造大销量。利用双 11 年货节等消费节点,通过聚划算、淘抢购等网销平台,推出网络脐橙节等促销活动,销售高峰期每天销售 xx 脐橙 1 万余单,带动 xx 脐橙价格每斤上扬 x 元,推动腊肉、香肠、蜂蜜等其他农特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四是坚持以大品牌实现大效益。20xx 年开始,政府每年拿出 x 万元资金,以网店信用体系评分和销量为依据进行奖励,确保网销农产品品质和口碑。xx 脐橙被评为中国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网络声誉 x 强,品牌价值达 26.3 亿元、位居全国橙类第一名。

为中求进:一个目标体系,农村电商华丽转身,构建大数据智能化的时空

我们立足新的起点,着眼长远发展,着力建设产业强县、质量强县、网络强县和数字 xx、智慧 xx、信用 xx。一是坚持以大数据支撑精准扶贫、社会治理。全力建设大数据中心,构建以户为单元、以机关单位企业为模块、以地理空间为载体的三大数据资源库,搭建政务共享、信息惠民、信用建设、社会治理四大应用平台,以大数据引领经济转型升级、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服务社会广大民生。二是坚持以大网络连通城乡、一体发展。我们以全国网络扶贫试点县创建为契机,融资 XXX 亿元,全面实施网络覆盖工程、农村电商工程、网络扶智工程、信息服务工程、网络公益工程,拆除城乡隔离墙。三是坚持以大平台整合资源、激活要素。加强与阿里巴巴深度合作,力争未来三年,孵化各类网商x家,打造x平方米电商产业园,充分整合网商力量,发挥电商人才的集聚效应。四是坚持以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抢占智高点,加快智能化改造、发展智能产业,推动技

术进步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让传统产业实现智能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双提升。

健康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败。为彻底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织牢织密贫困人口医疗保障网,xx 县出台《健康扶贫实施方案》,全面深入开展健康扶贫工作,在全市率先织牢贫困户医疗保障五张网,实现贫困群众医疗保障全覆盖。

第一张网基本医保网,实现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全覆盖。网内对象为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2 万人)。20xx 年开始,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提高贫困人员医保报销比例 XX%,降低贫困人员住院报销起付线 XX%。个人年缴费标准为一档x 元,二档 x 元。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在公立医疗机构住院,一级医院报销起付线 x元,目录内报销比例 x%;县域内二级公立医院报销起付线 x 元(其他 x 元),目录内报销比例 x%(其他 x%);三级医院起付线 x 元,目录内报销比例 x%。

第二张网大病医保网,实现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大病保险全覆盖。网内对象为住院总费用(医保目录内)自付部分达到x元(其他x元)的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对象总数根据患者住院产生的医疗费用额度确定。同时,在降低大病保险报销起付线x%的基础之上,启动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大病保险,x 万以内自付部分按 XX%的比例报销,x 万元以上自付部分按 x%的比例进行报销。

第三张网救助救济网,实现民政医疗救助救济全覆盖。网内对象为建档立卡贫困对象患肺癌、胃癌等 x 类重特大疾病者。对符合救助患者的自付部分(医保目录内)按不低于 x%比例进行救助。民政扶贫济困医疗基金救助对象为医保目录外医疗费用在 3XXX 元以上分段按 XX%-XX%予以救助,补助对象总数根据患者患病种类和住院产生的医疗费用额度确定。

第四张网商业保险网,实现精准脱贫商业保大病补充险全覆盖。网内对象为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2 万人),主要针对住院患者医保目录外自付费用超过5XXX 元的建档立卡贫困患者。由县扶贫办为贫困家庭统一购买 1 份精准脱贫保险。该保险保费 XXX 元/人,其中 XXX 元专项用于大病补充商业保险。达到理赔标准后,按照 XX%-XX%的比例分段实施理赔。该保险理赔业务已于 11 月 1 日实现网上一站式结算,并与全县公立医疗机构一站式结算窗口并轨结算,减少以前由各承保机构进行理赔的多项申报环节,节约群众理赔时间和办事成本。

第五张网专项救助网,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医疗专项资金救助全覆盖。网内对象为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 年统筹资金 3XXX 余万元,专项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患者的医疗救助。贫困患者在县内公立医院住院费用享受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大病保险、精准脱贫保大病补充商业险、民政医疗、民政扶贫济困基金等报销理赔救助后,再按照医保目录内自付部分 XX%、目录外 XX%的比例在出院时现场救助,患者只需支付自付部分;县外公立医疗机构住院自付部分超过 1XXX 元的贫困患者,患者只需提供规定内的证件,由户籍所在地卫生院代为申报救助事宜,经乡镇初审、县卫计系统两轮核定后,按医保目录内 XX%、目录外 XX%的比例发放救助金到申报单位并进行第三轮最终核定后,打卡发放给贫困患者。

五张网系统一站式结算,实现贫困患者救治费用报账方便快捷。将全县所有公立医疗机构确定为贫困患者集中救治定点单位,设置贫困患者综合服务窗口,全面落实先诊疗后付费,并研发县内公立医疗机构一站式费用结算系统,实现五张网一站式结算,减少了贫困患者住院报账来回跑,报销费用更方便快捷。20xx年底,五张网内有x万余人次享受医疗补(救)助x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患者最后自付 x 万元,平均自付比例仅 x%。

20xx 年 x 月起,针对贫困户中 x%的失能人员家庭,我们对特困家庭的失能人员探索实施集中供养,建成草堂、吐祥、永乐等 3 个困难家庭失能人员养护中心。截至目前,累计入住失能人员453余名,释放劳动力XXX人,推动贫困家庭每年可增收 x 余万元。

一、严格准入,从普遍救济转向精准帮扶

杜绝撒胡椒面式的救济方式,采取集中供养精准帮扶。一是加强制度设计。出台《xx 县贫困家庭失能人员集中供养救助办法》,明确集中供养对象为农村五保户、城市三无人员、城乡低保对象、农村建卡贫困户等贫困家庭中的失能人员。同时对申请条件、申报程序、入院管理、档案管理等事宜进行了规范,保证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二是畅通申请渠道。县民政、残联先从残疾、低保、五保等数据库筛选出准入人员,再通知乡镇(街道)、村(社区)及个人核实、说明情况,按照自愿原则进行申报。同时,对于新的失能人员,由村(社区)、乡镇(街道)逐级上报,由县民政、残联把关,确定是否纳入集中供养范围。三是严格准入程序。对于核准申请的准入人员,由县民政、残联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采取申报、核实、审批、公示四步程序,确保每个申请人员符合条件,经得起检验。

二、规范管理,从生存照管转向专业护理

改变原有分散的家庭照管方式,实现集中式、规范化、专业性护理服务。一是强化日常管理。由县民政局牵头负责管理、聘请专业人员,对福利院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确保每名人员持证上岗,减少失能人员、护理人员意外。二是制定服务制度。明确集中供养人员饮食、卫生、安全等事宜,安排每名护工人员服务 5-7 名失能人员,每增加 10 名失能人员再增加一名工作人员,保障服务精细化。目前,3 个困难家庭失能人员养护中心配有专业管理、医疗、护理、餐饮等工作

人员 50 余名。三是专业医生定期检查。县卫计委指派全科医生,每周一次对失能人员进行身体检查和常见病处理,并为每个人建立健康档案。失能人员在专业的护理照顾下,生活质量得到较大提高。如:xx 因生活不能自理,捆绑了两个劳动力在家照顾,镇政府将他安排到福利院集中供养后,又帮助其家庭成员寻找务工岗位,家庭年收入增加 3 万元,彻底摆脱了贫困。

三、政策集聚,从家庭累赘转向政府兜底

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将贫困家庭失能人员集中到养护中心供养,解脱贫困家庭的束缚,保障失能人员的正常生活。一是政策打捆保障资金。目前,福利院工作经费按1XXX元/月人的标准保障运行。现集中供养的345名失能人员年运行成本约 XXX 余万元,通过整合特困救助、城乡低保等社会救助资金,完全可满足运行需求。二是政策联动帮扶家庭。联合卫计、社保、教委等部门,对于失能人员及其家庭在医疗帮扶、再就业培训、教育费用减免等方面分别提供了相应帮扶政策,确保早日促进其家庭脱贫。三是带动贫困人口就业。集中供养带动的公益岗位优先考虑贫困家庭人口,每增加 10 名集中供养人员,可带来就业岗位 3.5 个,同时释放近XXX个劳动力在当地就业,实现月均工资收入2XXX元/人,有效带动了贫困家庭脱贫致富。

四、动态调整,从无限救济转向有限帮扶雪中送炭而非大包大揽,失能人员入住供养中心并不意味着可以一劳永逸地住下去。一是实行有序退出。对每名集中供养人员建立动态管理档案,每个季度对释放出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务工和产业收入进行回访,对情况变化不符合集中养护救助条件,或家庭已脱贫发展到有供养能力,该失能人员退出政府兜底保障,家属将其接回家或转送其他福利机构。二是实行动态管理。为保障这项惠民措施的可持续,集中供养一年以上,对情况变化不符合集中供养帮扶条件且仍需在中心入住的,经县民政局审批,实行有偿

服务。建立失能人员再入机制,有效防止失能人员回归家庭后发生再次返贫的现象。三是实行教育引导。加强法律知识和科学常识的普及教育,让贫困户认识到有能力的情况下履行对失能人员的照顾是应尽的义务,做好婚检和孕检服务工作,降低生育缺陷,从根本上减少先天性失能人员,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第6篇:脱贫攻坚典型经验材料5篇最新1

xx县20xx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xx年以来累计建档立卡x个村x户x人。我们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推动脱贫攻坚各项举措命中靶心、见到实效。到20xx年底,贫困发生率由20xx年的x%降至x%。

一、聚焦五大攻坚体系

一是攻坚统筹有力。实行脱贫攻坚双组长制,建立x个由县领导任团长的扶贫工作团,x个行业部门分线作战,x个乡镇分块作战,实行“帮乡、包村、帮户”,一包到底。二是精准帮扶有力。组建x个贫困村驻村工作队,x个帮扶单位x名帮扶责任人倾情帮扶,落实“网格化、捆绑式”责任体系。三是资金整合有力。统筹整合各类资金x亿元用于脱贫攻坚,实现“一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放水”。四是社会扶贫有力。积极衔接市政府办公厅扶贫集团、xx、x集团、xx区结对帮扶,争取帮扶资金x万元。五是督促考核有力。组建x个督察组、x个暗访组,一月一督查,两月一排名,出台激励问责办法,脱贫攻坚一线提拔x人,重用x人,处分x人。

二、聚焦六个攻坚重点

一是精准识别对象。严格按照精准识别标准和程序,识别临界对象x户x人,新增贫困对象x户x人,清理“四类人员”x户x人。二是改善基础条件。立足“解决八难、实现八有”,累计新建(改扩建)村级便民服务中心x个,标准化卫生室x个,文化室、广播站实现全覆盖,累计完成道路硬化x公里,人行便道x公里,新建集中供水工程x处,实施分散式供水工程x处。三是推动产业覆盖。立足“4+3+X”产业布局,因地因户订制特色脱贫产业“菜单”,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村、贫困户的利益联结,覆盖贫困户x万人。四是落实到户政策。对照“x”系列精准扶贫政策,教育资助x万人次,健康扶贫坚持医生“一对一”签约服务,实施住房改造x户,高山生态扶贫搬迁x万人,安全饮水户户通新增x万户,“四合一”政策兜底x人。五是从严监管资金。聘请x家中介机构,全面清理扶贫资金、项目,建立扶贫项目廉政责任书,落实村级扶贫义务监督员,确保用好每一笔资金。六是党建引领扶贫。坚持一网覆盖、一户一策、一人不漏、一包到底,调整村级班子x人,转化x个后进村党组织,推动农村“三变”改革,打造x个脱贫攻坚模范村。

三、聚焦七项创新探索

一是金融扶贫撬动“产业兴”。推出“两免一贴”5万元以下小额信贷,成功放款x户,放款金额x亿,放款额度居全市第一。二是电商扶贫激活“新业态”。x个贫困村建立电商服务站,为全国网络扶贫示范县、电商脱贫样板县,带动x万户贫困户增收。三是集中供养释放“劳动力”。建成3个集中供养中心,供养贫困户家庭失能人员x人次,累计释放劳动力x余人。四是健康扶贫让就医“便利化”。构建健康扶贫“五张网”,建立医疗救助基金,实行报账“一站式”结算,建卡贫困患者平均自付x%。五是集体经济实现“全覆盖”。x个行政村每村补助x万元发展集体经济产业,x%以上集体收入用于贫困户和深度贫困户分红。六是统筹镇村发展“均衡化”。识别1个市级深度贫困乡镇平安乡、x个县级深度贫困乡镇、x个县级深度贫困村,对x个非贫困村每村安排x万元,推动均衡发展。七是强化扶贫扶志扶智“三结合”。深度挖掘自立自强、脱贫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x余名贫困户主动提出脱贫申请,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全面激发。

四、聚焦八个到户到人

一是干部到户、见面到人。帮扶团长、帮扶单位负责人、帮扶责任人每月到乡镇不少于x天,驻乡、驻村工作队全脱钩、全脱产、全天候、全身心帮乡扶贫,做到家家到、户户清,走访覆盖所有人。二是工作到户、政策到人。对照“1+18”和“1+3”政策体系,查漏补缺“两不愁三保障”,做到一户一策、一人一法。三是产业到户、收入到人。围绕“一达标”,引导每户贫困户培育形成1—2个增收产业,掌握1—2个增收技能,确保长效收入精准到人。四是问题到户、解决到人。重点关注深度贫困户、五保户、低保户、残疾户、临界户等困难群体,走访排查问题、收集问题,建立三级问题处理体系,解决反馈到人。五是挂牌到户、信息到人。对未脱贫户、脱贫户、稳定脱贫户建立人口信息户情档案,分成红黄蓝三类,挂牌明确,全面排查杜绝“漏评”、“错退”。六是环境到户、文明到人。大力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开展“清洁家园、和谐邻里”活动,变“脏乱差”为“洁净美”。七是满意到户、引导到人。坚持工作落实是前提,关系融洽是基础,教育引导是重点,解决问题是关键,教育引导上访户、缠访户、有怨气户、不感恩户,提升群众满意度。八是效果到户、佐证到人。围绕“户脱贫、村销号、县摘帽”,全面开展脱贫效果“回头看”,收集佐证资料,确保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帮到最关键处。

脱贫攻坚典型经验材料5篇最新2

xx为全面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创新3—5万元金融扶贫小额贷款产品,为x户贫困户发放贷款x亿元,探索创新增收模式,拓宽衍生增收渠道,在“一村一品”全面形成的基础上,贷款贫困户x%实现自主创业,x%与企业、大户进行利益联结,户户都有1—2个增收产业,实现脱贫有保障、致富有门道,探索出一条贫困户贷款发展产业与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深度融合的脱贫致富路径。

一、创新工作方式,推进贷款“落地”

一是政银联动“能贷”。按照“有尝使用、安全收回、个人自愿、发展产业”的原则,县政府携手农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研究出台金融扶贫贷款政策,实行政府、银行风险共担,为有意愿发展产业的贫困户提供“两免一贴”(免担保、免抵押、政府贴息)x万元金融扶贫贷款,贷款期限为1—3年,贷款还清后,银行根据贫困户产业发展实效,征求贫困户的意愿后,可以续贷。

二是调查摸底“愿贷”。组建x个金融扶贫调查管理团队,组织x名包村领导、驻村工作队长,x名村支两委负责人,x名帮扶责任人,全部深入到村到户进行实地调查,全面了解贫困户贷款需求及意愿,全程负责金融扶贫贷款的入户宣传、入户调查、项目规划和项目实施。编制《小额信贷“十心”》“顺口溜”,讲述身边的金融扶贫贷款故事,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广泛宣传,贫困户从不愿贷款创业向贷款意愿强烈转变。

三是简化流程“快贷”。过去贫困户贷款需要房产抵押、担保手续,且手续繁琐,贷款到户至少x个工作日以上。针对贫困户贷款不方便、影响项目实施进度的问题,将贷款服务送上贫困户的家门口,由各帮扶责任人、银行工作人员深入贫困户家中办理,帮扶责任人成为“信贷员”,切实减少了贫困户往返多次跑贷款手续。从收集并签署相关贷款资料,贫困户只需单一登记、由调查团队指导填写“三表一合同”,足不出户实现x个工作日之内贷款到户。

二、建立管控机制,保障风险“归零”

一是产业发展有保障。各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围绕全县主导产业布局,与贫困户共同规划产业发展项目,因村因户施策,打造“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累计召开院坝会、家庭会等x万场次。采用分片轮训、现场培训、因户实训等方式为贫困户提供种养技术,落实帮扶责任人邀请种养能手到户指导,每月2次到户跟踪项目推进情况。保险公司为贫困户购买种植养殖保险和受益保险,将保险费用控制在保额的x%,财政补贴x%保费,确保贫困户贷款后有产业、有收益、有保障、能致富。

二是责任捆绑有保障。为确保贫困户的贷款资金全部用于发展产业,由帮扶责任人配合贷款银行对贷款资金的使用合规性进行监督,按季度填写《建卡贫困户精准扶贫小额贷款项目跟踪表》。捆绑帮扶责任人承担贷款推荐风险,对3万元以内的贷款承担额1%赔偿金;贷款金额在3万元以上的,超过3万元的部分,帮扶责任人承担贷款金额5%的推荐风险金,对于扎实帮助谋划产业、指导产业、监督管理的予以尽职免责。从抽样的x户贷款贫困户调查满意度看,对帮扶责任人的满意度达100%。

三是信用体系有保障。推进信用示范村和信用示范户创建,对产业发展好、征信好的贫困户实施“梯度增信”,逐年上浮20%授信额度;对没有出现1户信贷失信的村,给予50—100万元基础设施项目资金奖励;对违约不按时还款的村整体下调贷款额度,对失信贫困户家庭成员进行捆绑诚信惩戒,确保信用还款。每年通过评选3000户信用示范户、30个信用示范村,提高整体信用意识,有效降低信贷资金风险。通过承贷银行催收、帮扶责任人督促等方式,对贷款利息采取先缴后补,全年收回利息x万元,实现了利息回收100%,县财政全额兑现了利息补贴。

三、拓展增收模式,促进产业“贷动”

一是推广“金融扶贫+骨干产业+贫困户”模式。指导贷款贫困户围绕“4+3+X”特色产业选择产业项目,其中x户发展脐橙等四大主导产业,1078户发展高山蔬菜、中山油橄榄、低山脐橙等三大优势产业,x户发展小水果等特色产业,户均年增收可达5000元以上。如x乡利用高山特有的地理环境,在全乡推广以x、x等为主的中药材种植,覆盖率已达80%。

二是推出“金融扶贫+创新项目+贫困户”模式。引导x户贷款贫困户加入x个电商合作社,通过发放种苗、保底回购、线上销售的方式,带动户均年增收1万元;立足白帝城—瞿塘峡和天坑地缝两大景区,引导x户贷款贫困户发展农家乐,连线网上村庄,实现“产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产品变礼品”,带动户均年增收x万元。

三是推行“金融扶贫+到户产业+主导示范产业”模式。将贫困户贷款产业规划与本土现有主导产业相结合,让贫困户增收有保障。深度贫困村平安乡带动x户贫困户发展豆腐柴x亩、牡丹x亩、中药材x亩,实现户均年增收x元。

四是创新“金融扶贫+贫困户带动贫困户”模式。动员先富裕的贫困户带动其他贫困户共同发展。x村贫困户刘学练贷款5万元开办农家乐,2个月创收x万余元。为扩大经营规模,引导吸纳2户贫困户贷款10万元入股,每年给予股金x%的保底分红,旺季优先用工和优先购买其农特产品,带动每户年增收1万元。龙桥乡通过此模式,带动x户贫困户实现户均年增收x元。

五是引导“金融扶贫+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模式。乡镇引导本地集体经济收纳贷款贫困户参股,入股贷款户可获得无偿技术培训、销售渠道、年底分红等。冯坪乡百福村全面整合100万元金融扶贫资金、政府x万元奖扶资金和x万元集体经济资金,共发展x亩贝母,让x户贫困户可享政府投入部分x%的保底分红,实现户均年增收x元以上。其中x户金融扶贫贷款户可另享金融扶贫资金投入部分的保底分红,实现户均年增收x元。

脱贫攻坚典型经验材料5篇最新3

近年来,xx县借电商促扶贫、互联网减贫的东风,让农产品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动力,走出了一条“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天吃空气”的新路。作为全国网络扶贫试点县、电商扶贫样板县,20xx年电商交易额突破x亿元。

——破中求立:一根网线破冰,农村电商消除瓶颈,点燃群众发展致富的希望

xx资源富集,但群众生活却不富裕,农村电商为我们绿色发展、脱贫致富注入新动力。一是拥有丰富的农特产品。目前,我县布局4+3+X特色产业,发展x万亩脐橙、10万亩油橄榄、10万亩蔬菜、10万亩蚕桑、10万亩中药材、10万亩小水果,着力打造“一人一亩高效田、一户一个标准园”。二是面临产品销售的困惑。我县位于三峡库区腹心,交通基础设施差,物流成本高,信息闭塞,农产品难以形成商品,小产品难以对接大市场,农产品销售困难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如何突破发展瓶颈,必须另辟蹊径。三是互联网带来的希望。2014年起,中央对农村电商进行部署,20xx年印发了《网络扶贫行动计划》。我们积极与阿里巴巴集团对接,推进农村淘宝“千县万村”工程,搭上阿里巴巴这艘飞驰的巨轮,从容走上农村电商之路,给农民带来了致富希望,给农业带来转型希望,给农村带来了振兴希望。

——立中求变:一艘快船起航,农村电商异军突起,实现从无到有渐优的蝶变

我们借助阿里巴巴农村淘宝村淘,突破信息和物流瓶颈,农村电商塑造了xx发展新形象。一是创下了xx速度。与阿里巴巴合作,从初次接洽到开业,仅两个月时间,完成x个村淘选点、合伙人招募培训、特色馆布展等工作,这个速度被阿里巴巴誉为“xx速度”。二是树立了xx标杆。xx村淘开业创下四个全国第一:首批开业村点全国最多—x个;到村物流线路里程全国最长—x公里,目前已达x公里,覆盖全县x个村(社区);开业总交易额全国最多—1210万元;开业单个村点交易额全国第一—x万元。三是打造了xx样板。打造村淘文化样板,引导村淘合伙人做创业开路人、致富带头人、诚实守信人、邻里和谐人,形成独特的村淘文化;打造村淘合伙人样板,将村淘合伙人培育成为村民联系的纽带;打造电商活动样板,成立电商夜校,开办电商沙龙,承办淘宝大学“领路人”高级研修班第六期,全国各地30多位县委书记、县长到xx培训。四是提升了xx影响。随着农村淘宝蓬勃发展,xx电商先后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凤凰网等媒体报道转载x余次,其他省、市、县x多批次到xx学习考察。

——变中求为:一种业态兴起,农村电商如火如荼,推动从下行到上行的均衡

我们在做好工业品下行的同时,全力推动农产品上行。一是坚持以大平台带动大生态。构建“1+4”的电商生态体系,“1”即阿里巴巴农村淘宝,“4”即引进重庆猪八戒网为服务商,引进杰夫电商为运营商,引进甲骨文科技公司做农产品溯源,引进菜鸟物流“黄马甲”。二是坚持以大孵化推动大发展。实施免费电商培训x余期,培训人次x余人,发展电子商务企业x家,各类网店x余个,淘宝店C店达x余家、微商突破x家。三是坚持以大节会打造大销量。利用“双11”“年货节”等消费节点,通过聚划算、淘抢购等网销平台,推出“网络脐橙节”等促销活动,销售高峰期每天销售xx脐橙1万余单,带动xx脐橙价格每斤上扬x元,推动腊肉、香肠、蜂蜜等其他农特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四是坚持以大品牌实现大效益。20xx年开始,政府每年拿出x万元资金,以网店信用体系评分和销量为依据进行奖励,确保网销农产品品质和口碑。xx脐橙被评为中国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网络声誉x强,品牌价值达26.3亿元、位居全国橙类第一名。

——为中求进:一个目标体系,农村电商华丽转身,构建大数据智能化的时空

我们立足新的起点,着眼长远发展,着力建设产业强县、质量强县、网络强县和数字xx、智慧xx、信用xx。一是坚持以大数据支撑精准扶贫、社会治理。全力建设大数据中心,构建以户为单元、以机关单位企业为模块、以地理空间为载体的三大数据资源库,搭建政务共享、信息惠民、信用建设、社会治理四大应用平台,以大数据引领经济转型升级、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服务社会广大民生。二是坚持以大网络连通城乡、一体发展。我们以全国网络扶贫试点县创建为契机,融资50亿元,全面实施网络覆盖工程、农村电商工程、网络扶智工程、信息服务工程、网络公益工程,拆除城乡“隔离墙”。三是坚持以大平台整合资源、激活要素。加强与阿里巴巴深度合作,力争未来三年,孵化各类网商x家,打造x平方米电商产业园,充分整合网商力量,发挥电商人才的集聚效应。四是坚持以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抢占“智”高点,加快智能化改造、发展智能产业,推动技术进步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让传统产业实现智能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双提升。

脱贫攻坚典型经验材料5篇最新4

健康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败。为彻底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织牢织密贫困人口医疗保障网,xx县出台《健康扶贫实施方案》,全面深入开展健康扶贫工作,在全市率先“织牢”贫困户医疗保障“五张网”,实现贫困群众医疗保障全覆盖。

第一张网——基本医保网,实现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全覆盖。“网”内对象为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2万人)。20xx年开始,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提高贫困人员医保报销比例10%,降低贫困人员住院报销起付线50%。个人年缴费标准为一档x元,二档x元。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在公立医疗机构住院,一级医院报销起付线x元,目录内报销比例x%;县域内二级公立医院报销起付线x元(其他x元),目录内报销比例x%(其他x%);三级医院起付线x元,目录内报销比例x%。

第二张网——大病医保网,实现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大病保险全覆盖。“网”内对象为住院总费用(医保目录内)自付部分达到x元(其他x元)的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对象总数根据患者住院产生的医疗费用额度确定。同时,在降低大病保险报销起付线x%的基础之上,启动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大病保险,x万以内自付部分按50%的比例报销,x万元以上自付部分按x%的比例进行报销。

第三张网——救助救济网,实现民政医疗救助救济全覆盖。“网”内对象为建档立卡贫困对象患肺癌、胃癌等x类重特大疾病者。对符合救助患者的自付部分(医保目录内)按不低于x%比例进行救助。民政扶贫济困医疗基金救助对象为医保目录外医疗费用在3000元以上分段按20%-35%予以救助,补助对象总数根据患者患病种类和住院产生的医疗费用额度确定。

第四张网——商业保险网,实现精准脱贫商业保大病补充险全覆盖。“网”内对象为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2万人),主要针对住院患者医保目录外自付费用超过5000元的建档立卡贫困患者。由县扶贫办为贫困家庭统一购买1份“精准脱贫保险”。该保险保费100元/人,其中52元专项用于大病补充商业保险。达到理赔标准后,按照30%-50%的比例分段实施理赔。该保险理赔业务已于11月1日实现网上“一站式”结算,并与全县公立医疗机构“一站式”结算窗口并轨结算,减少以前由各承保机构进行理赔的多项申报环节,节约群众理赔时间和办事成本。

第五张网——专项救助网,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医疗专项资金救助全覆盖。“网”内对象为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统筹资金3000万元,专项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患者的医疗救助。贫困患者在县内公立医院住院费用享受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大病保险、精准脱贫保大病补充商业险、民政医疗、民政扶贫济困基金等报销理赔救助后,再按照医保目录内自付部分90%、目录外80%的比例在出院时现场救助,患者只需支付自付部分;县外公立医疗机构住院自付部分超过1000元的贫困患者,患者只需提供规定内的证件,由户籍所在地卫生院代为申报救助事宜,经乡镇初审、县卫计系统“两轮”核定后,按医保目录内80%、目录外70%的比例发放救助金到申报单位并进行“第三轮”最终核定后,打卡发放给贫困患者。

五张网系统——一站式结算,实现贫困患者救治费用报账方便快捷。将全县所有公立医疗机构确定为贫困患者集中救治定点单位,设置贫困患者综合服务窗口,全面落实“先诊疗后付费”,并研发县内公立医疗机构“一站式”费用结算系统,实现“五张网一站式”结算,减少了贫困患者住院报账来回跑,报销费用更方便快捷。20xx年底,“五张网”内有x万余人次享受医疗补(救)助x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患者最后自付x万元,平均自付比例仅x%。

脱贫攻坚典型经验材料5篇最新5

20xx年x月起,针对贫困户中x%的失能人员家庭,我们对特困家庭的失能人员探索实施集中供养,建成草堂、吐祥、永乐等3个困难家庭失能人员养护中心。截至目前,累计入住失能人员453余名,释放劳动力718人,推动贫困家庭每年可增收x余万元。

一、严格准入,从“普遍救济”转向“精准帮扶”

杜绝撒胡椒面式的救济方式,采取集中供养精准帮扶。一是加强制度设计。出台《xx县贫困家庭失能人员集中供养救助办法》,明确集中供养对象为农村五保户、城市“三无”人员、城乡低保对象、农村建卡贫困户等贫困家庭中的失能人员。同时对申请条件、申报程序、入院管理、档案管理等事宜进行了规范,保证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二是畅通申请渠道。县民政、残联先从残疾、低保、五保等数据库筛选出准入人员,再通知乡镇(街道)、村(社区)及个人核实、说明情况,按照自愿原则进行申报。同时,对于新的失能人员,由村(社区)、乡镇(街道)逐级上报,由县民政、残联把关,确定是否纳入集中供养范围。三是严格准入程序。对于核准申请的准入人员,由县民政、残联—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采取申报、核实、审批、公示四步程序,确保每个申请人员符合条件,经得起检验。

二、规范管理,从“生存照管”转向“专业护理”

改变原有分散的家庭照管方式,实现集中式、规范化、专业性护理服务。一是强化日常管理。由县民政局牵头负责管理、聘请专业人员,对福利院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确保每名人员持证上岗,减少失能人员、护理人员意外。二是制定服务制度。明确集中供养人员饮食、卫生、安全等事宜,安排每名护工人员服务5-7名失能人员,每增加10名失能人员再增加一名工作人员,保障服务精细化。目前,3个困难家庭失能人员养护中心配有专业管理、医疗、护理、餐饮等工作人员50余名。三是专业医生定期检查。县卫计委指派全科医生,每周一次对失能人员进行身体检查和常见病处理,并为每个人建立健康档案。失能人员在专业的护理照顾下,生活质量得到较大提高。如:xx因生活不能自理,“捆绑”了两个劳动力在家照顾,镇政府将他安排到福利院集中供养后,又帮助其家庭成员寻找务工岗位,家庭年收入增加3万元,彻底摆脱了贫困。

三、政策集聚,从“家庭累赘”转向“政府兜底”

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将贫困家庭失能人员集中到养护中心供养,解脱贫困家庭的束缚,保障失能人员的正常生活。一是政策打捆保障资金。目前,福利院工作经费按1500元/月·人的标准保障运行。现集中供养的345名失能人员年运行成本约520万元,通过整合特困救助、城乡低保等社会救助资金,完全可满足运行需求。二是政策联动帮扶家庭。联合卫计、社保、教委等部门,对于失能人员及其家庭在医疗帮扶、再就业培训、教育费用减免等方面分别提供了相应帮扶政策,确保早日促进其家庭脱贫。三是带动贫困人口就业。集中供养带动的公益岗位优先考虑贫困家庭人口,每增加10名集中供养人员,可带来就业岗位3.5个,同时释放近20个劳动力在当地就业,实现月均工资收入2000元/人,有效带动了贫困家庭脱贫致富。

四、动态调整,从“无限救济”转向“有限帮扶”雪中送炭而非大包大揽,失能人员入住供养中心并不意味着可以“一劳永逸”地住下去。一是实行有序退出。对每名集中供养人员建立动态管理档案,每个季度对释放出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务工和产业收入进行回访,对情况变化不符合集中养护救助条件,或家庭已脱贫发展到有供养能力,该失能人员退出政府兜底保障,家属将其接回家或转送其他福利机构。二是实行动态管理。为保障这项惠民措施的可持续,集中供养一年以上,对情况变化不符合集中供养帮扶条件且仍需在中心入住的,经县民政局审批,实行有偿服务。建立失能人员再入机制,有效防止失能人员回归家庭后发生再次返贫的现象。三是实行教育引导。加强法律知识和科学常识的普及教育,让贫困户认识到有能力的情况下履行对失能人员的照顾是应尽的义务,做好婚检和孕检服务工作,降低生育缺陷,从根本上减少先天性失能人员,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第7篇:某县脱贫攻坚产业扶贫经验交流材料

大家下午好!我是XX,下面,我就XX县脱贫攻坚产业扶贫的相关工作做简要汇报。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自全县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县农业农村科技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论述,按照省、市、县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全县高质量脱贫目标,认真履行产业扶贫工作职责,始终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工作干劲,扎实推进产业扶贫的相关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抓组织领导。

“人心齐,泰山移”。我们成立了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县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于县农业农村科技局,进一步统一了思想、统一了人心,明确了目标、细化了职责,为扎实抓好产业扶贫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是抓思想认识。

深刻认识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我们始终牢牢把习近平总书记扶贫重要论述作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贯穿在了整个产业扶贫的具体工作实践,准确定位县农业农村科技局一类行业扶贫部门的重要作用,坚定脱贫攻坚战必胜的信心,鼓起了产业扶贫“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工作干劲,为实现全县高质量脱贫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是抓政策支撑。

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了《XX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扶持项目管理办法(试行)》《XX县鼓励支持各类市场经营主体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实施办法》《XX县XX产业扶贫办法(试行)》等扶持政策,为实现高质量脱贫提供了有力支撑。如:支撑传统产业发展的政策—《XX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扶持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我们具体的做法是:先由挂包帮责任人与档卡户商量决定发展什么产业,确定下来后,先申请扶持资金XX元,待产业发展取得初步成效并经确认后,再申请XX元扶持资金,政策规定,每户产业发展扶持资金不超过Xx元。目前,全县共兑现产业扶持资金XX万元,覆盖农户XX万户。

兑现

XX产业扶持资金XX万元,兑现XX产业扶持资金XX万元。

四是抓产业发展。

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论述,坚持产业发展“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原则,依托XX多样性的气候特征,打造全县产业发展的多样性,促进了群众增收的多样性。2019年,统筹整合财政涉农产业发展项目XX个,投入资金XX万元,占全县财政涉农资X万元的X%。有效增加了群众收入。

五是抓主体带动。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发展特色产业,需要有一定经营规模,也需要有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引领的扶贫重要论述,我们研究制定了《XX县新型经营主体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施方案》和《XX县鼓励支持各类市场经营主体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实施办法》等政策措施,确保具有条件的档卡户与经营主体已实现了利益联结全覆盖。

采取“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合作组织+农户”等方式发展订单农业,对农业经营主体与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随迁户签订订单收购合同,实行最低保护价或定价收购产品发展种养殖业的,按每户销售收入的X%给予市场经营主体奖励。

我们高度重视农村实用技术能力提升。以贫困群众需求为导向,采取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方式,实现脱贫攻坚产业培训共计X万人次,产业带动覆盖的贫困户

X万户X万人。通过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群众科技文化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是抓典型示范。

我们用好用活《XX县鼓励支持各类市场经营主体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实施办法》的政策措施,大力培育和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参与脱贫攻坚,采取企业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贫困户的“双绑”运行机制,培育和引进了XXX等农业龙头企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效果更加明显。如,X公司在XXXX等乡镇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试点推行“十个一批(土鸡养殖带动一批、代养小猪(商品猪)养殖带动一批、代养生态鸡带动一批、代种模式带动一批、代加工产品带动一批、务工创收带动一批、订单农业带动一批、扶贫车间带动一批、消费扶贫带动一批)”和“村企联合、产业连片、基地连户、

股份连心、责任连体的“五连模式”,把公司、村集体、企业、农民连成一个共同体,成为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示范样板。

二、存在的不足

一是农特产品打造和包装还需发力;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还需加大;三是农民的市场意识、合作意识、科技意识仍需提高。

三、下步努力方向

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正视问题和不足,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工作措施,认真贯彻落实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和水平,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加大农业投入力度,着力提升农民素质,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第8篇:加强脱贫攻坚四支队伍管理典型经验材料

选好用好村干部队伍。在选好上,实施四个培养工程,经济能人发展入党,党员能人成村干部,优秀村干成村支书,支书成致富带头人。注重“老+新”搭配,每个村都配备2-3名40岁以下年轻干部,以及培育一批优秀的后备干部担任团支书和扶贫信息员。在用好上,明确划分职责和权限,引导村干部主动履职尽责。开展农村基层党组织星级评定和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抓两头促中间,使广大村干部转作风、抓落实、做表率。

严管厚爱驻村工作队伍。在严管上,实行“双签到”制度,每天早上向镇组织员办视频签到,下午在村里手签备案。搭建面对面交流平台,每月开展一次全覆盖随机督导,找差距、补短板、强优势、提效能。在厚爱上,落实住村安置补助,购买人身意外保险、体检、通讯补助、伙食补助,解决后顾之忧。出台激励政策,评选“担当作为之星”,及时资金奖励,优先推优重用,树立担当实干的鲜明导向。

抓实抓严帮扶人队伍。在抓实上,组织开展帮扶联系人专题培训,明确帮扶责任,着重践行“五点要求”:指导制定脱贫计划、入户宣传落实帮扶政策、核实填写帮扶手册、开展思想观念教育、协调跟踪落实帮扶计划及解决有关问题,做到扶真贫、真扶贫,努力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在抓严上,纪委、组织部、督考办、扶贫办等部门联动,采取电话抽查、实地检查等方式,对帮扶联系人履职情况进行督查,严实处理那些不按时到岗、不认真履职,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的帮扶联系人。

用活培优党员先锋队伍。在用活上,利用每月“主题党员”“扶贫活动日”组织广大党员积极参与脱贫攻坚,争当政策宣传员、帮办服务员和发展战斗员,尽绵薄之力助力脱贫攻坚。在树强上,引导创业致富的党员与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构建带动减贫联结机制,每个创业致富的党员带动3-5户贫困户发展产业巩固脱贫。通过“党员带贫”方式,实现变“输血”为“造血”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