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专业就业建议

2023-01-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金融专业就业建议

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就业形势分析及政策建议

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使国际经济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对我国出口贸易带来巨大影响和冲击,就业形势也受到严重影响。展望2010年,世界经济缓慢复苏,我国对外贸易也将出现恢复性增长,为我国扩大就业带来良好的经济环境。但金融危机对我国带来的影响将是长期而深远的。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国际经济动态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做好充分准备,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积极扩大就业。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带来的影响

(一)对农民工就业带来直接冲击

根据国家统计局、农业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三部门调查,2008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4亿人,2009年春节返乡农民工人数约为7000万人,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50%左右。金融危机对我国制造业、出口企业和外资企业带来了比较大的影响,而这些企业中农民工就业比例非常高。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2009年6月底调查,2009年二季度,农民工累计外出1.2亿人。总的来看,农民工返乡及外出人数均不断下降,总体趋于平稳。大量的返城农民工已找到了工作,但已就业的农民工收入下降,工作不稳定的情况比较普遍,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仍然很大。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空前加大

大学生就业属于增量就业,受宏观与微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大。2009年,高校毕业生达到近年来的最高值611万,约占本年度城镇新成长劳动力总量的一半以上。加上历年累积未能就业的毕业生,2009年高校毕业生达到700万人以上。受金融危机影响,各行业对大学毕业生总体需求减少,导致毕业生就业签约率降低。

(三)东部地区就业受到明显影响

在金融危机、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下,东部沿海地区的出口企业和制造业受到较大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遭受的冲击最为严重,其次是长江三角洲地区。2009年二季度,在14个城镇就业增速加快的省份中,有9个是西部省份,说明西部地区受世界经济危机冲击相对较小。产业结构和外贸依存度等方面的差异是造成地区间受冲击程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四)劳动者收入有所减少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一些企业和行业订单减少,开工不足,通过轮岗轮休、减员减薪等办法渡过难关,劳动者收入受到影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公报,2009年上半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9667元,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8856元,比2008年同期增长9.8%,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4.6个百分点,是近6年来同期增长幅度最低的,这反映了金融危机导致工资增幅减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回落明显。

(五)人力资源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本轮全球金融危机将为我国产业升级提供一次机会,也使得我国人力资源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据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发布的三季度分析报告,2009年三季度技师、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求人倍率分别为1.95、2.24和2.28,而总体求人倍率仅为0.94。这表明我国普通岗位劳动力严重供大于求,而具有较高技能的劳动力则严重供不应求,我国劳动力供给结构与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而在劳动力需求回升中,高技能人才需求回升更快。

二、当前我国就业面临的形势

(一)有利形势

1、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好于其它经济体

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针对性地出台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促进了经济稳定回升。当前经济形势总体呈现企稳向好势头,未来我国经济有望 “全面复苏”,即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

2、世界经济缓慢复苏

2009年二季度以来,各主要经济体采取了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使工业生产下降势头得以逆转,为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创造了条件。据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报告预测,世界经济将在2010年增长2.4%。其中,发展中经济体将成为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亚洲地区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将保持较快增速。世界经济复苏有助于改善我国对外贸易的外部环境,为扩大就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3、企业和消费者信心明显恢复

随着我国经济的回暖,企业家信心指数从2008年四季度94.6的最低点逐月回升至2009年三季度的120.1。消费者信息指数已经从2009年3月份的最低水平86.0逐月回升到2009年8月份的88.0。消费者和企业家信心的恢复将对2010年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不利影响

1、外需不足的情况将长期存在

本轮世界经济复苏是以非常规、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广泛的政府干预支持为基础,主要发达国家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扩张空间有限,支持需求扩张的基础不具有可持续性。如美国2009财年财政赤字达到1.4万亿美元,赤字率高达10%,创二战以来新高。德、法等国财政赤字率均超过3%的控制目标,日本财政赤字率达到9.4%。各国基准利率也处于历史低位。尽管短期经济指标先行回暖,世界经济复苏基础尚不稳固,不排除还有反复的可能。从历史经验来看,就业形势好转一般滞后于经济复苏,主要经济体失业率可能继续恶化,消费和投资增长难有明显起色。因此,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需求短期内难以出现大幅回升,外需萎缩仍未出现根本转机,外需不足的情况将长期存在。

2、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一方面,我国在中高端产品领域将面对发达国家的直接竞争。金融危机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冲击,也使其对高度依赖金融市场的发展模式进行反思。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开始调整自己的需求结构和负债消费的消费模式,压缩消费,增加储蓄,这种改变必将影响我国出口的增长,压缩我国出口增长空间。另一方面,我国在传统优势产品领域也将面临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挑战。许多发展中国家竞争力得到了增强,总体竞争力进一步上升,并且可能继续通过本币贬值等手段争夺国际市场。

3、我国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

亚、非、拉国家地区相继开放国门,其低廉的劳动力价格给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带来巨大的冲击。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消费水平日益提高,劳动力成本也在逐渐上升,国内劳动力供求结构的矛盾将推动劳动力工资成本不断上升,降低我国低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4、国内经济调整将对就业带来影响

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势必会将重心放到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资本和劳动力等资源从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移。这即是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也是劳动力报酬提高和消费升级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社会向企业提供更多接受更好教育具有更高技术能力的劳动者。有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的7000万技工中,中级工占35%,高级工只有0.5%。如果把农民工算进去,中级工以上的工人比例不超过20%。而且,由于大多数农民工长期处于漂泊中,随着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其竞争力将进一步下降。

四、后金融危机时期扩大就业的政策建议

扩大内需、鼓励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是目前扩大就业的基本思路。但结合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必须统筹扩大就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双重任务,把劳动力的需求与劳动力的生产结合起来加以解决。

(一)保持现有政策的延续性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应保持国务院各项促进外贸稳定增长措施的延续性,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逐步降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在落实扩张性财政政策和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时,优先安排就业吸纳能力强的产业和项目,鼓励和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更好地发展;把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纳入经济刺激计划,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就业促进政策的制度化和长期化,形成一套完整的、操作性强的就业促进政策体系。

(二)促进贸易结构升级和出口转型

我国外贸依存度较高,当前对外贸易形势对我国就业仍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从长远看,我国出口企业要主动适应国际经济和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培育新的外贸增长点,化危为机,促进贸易结构升级和出口转型。一方面要利用市场回暖和市场份额扩大的机遇,支持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出口促进力度,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另一方面要增强加工贸易企业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大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我国中长期贸易结构调整,积极推动外贸出口转型,促进加工贸易出口向一般贸易出口转变,促进数量型出口向质量型出口转变,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三)积极推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由于人民币升值压力和劳动力成本逐步上升,部分FDI将投资在我国沿海地区的企业逐步转移到周边国家,此外东部沿海地区正积极推动产业升级,这些因素都将对我国的就业带来不利的影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大力度引导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并首次提出要加大支持信贷政策对产业转移的力度。产业转移既有利于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将使企业可充分利用中西部丰富的资源、广阔的市场和廉价劳动力。因此,要积极鼓励沿海地区的外资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集中,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就业,推动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根据产业的运行规律和产业发展的自身特点,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有选择地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

(四)大力发展专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教育

一是要大力发展专业技术教育。应当进一步加大对各类专科学校的引导、支持力度,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技术工作,扩大专科和中专教育比例。同时在技术职务晋升和工资调整中弱化学历的作用,在工资待遇上向高级技工倾斜。二是大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水平。目前,我国农民工整体受教育程度较低,这和当前农村教育状况密切相关。农民工的素质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制造业和建筑业的水平。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农村基础教育。

(五)加强政府对就业的指导和服务

一是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运用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等经济手段鼓励企业积极安置和吸纳就业,引导人才资源配置方向。二是完善就业信息发布。完善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发布制度,发挥信息在引导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中的作用。鼓励发展职业中介组织,沟通用人单位和求职者之间的信息,促进再就业。三是加强职业培训。提高求职者和在职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使他们逐步适应结构升级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要。四是认真履行劳动力市场的监管作用。维护市场秩序,创造规范的市场竞争、人才流动的外部环境。

(胡成,1981年生,湖南郴州人,对外经贸大学WTO学院在读博士,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业司。张汉林,对外经贸大学WTO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作者:胡 成 张汉林

第2篇: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灵活就业状况分析和建议

摘要:本报告立足于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新形势,从大学生对当前灵活就业的认知出发,通过有针对性的对北京、上海两地9所不同层次大学的2009届400余名应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分析构成大学生就业障碍的主观和客观因素,探讨灵活就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由此,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大学生;灵活就业

文献标识码:A

一、灵活就业的界定及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结构性调整时期,国民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压力增大。据估计。2008年仍有近150万毕业生未能实现就业,而2009年有600余万应届生即将踏入职场,这必定进一步激化毕业生就业的供需矛盾。对此,全社会应该深刻认识到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大学生也需要尽早做好长期职业规划,提高自身就业技能,积极应对现实挑战。

我们认为,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要改革教育体制。这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工作。应对近期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从转变就业模式人手,将传统就业模式转变到新型就业模式上来。新型就业模式的核心是灵活就业。灵活就业是以个人长远发展,最终实现社会价值为目标。不拘泥于短期工作形式和回报的就业模式。灵活就业的主要特征是:第一,本质上是就业。就业者通过劳动付出获取劳动回报,能够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这有别于“零工资”等其他缓解就业压力的途径。第二,形式上是灵活多变的。就业者从认同态度和信息获取等方面改变以往的习惯思维方式,外界提供相关的舆论引导、扶助政策和配套法规来疏通就业途径,扫除影响就业的主客观障碍。第三,态度上积极进取。就业者以长远目标为就业指向,不同于曾经出现的消极堕落的“灵活”。

相对于传统的就业模式,灵活就业对大学生及全社会的要求主要包括:第一,大学生不再强调工作的终身稳定,而要顺应市场经济,适当更换工作岗位;第二。大学生对毕业时的首份工作能够理性认识。不再认为首份工作必然决定自己一生的发展;第三,大学毕业生具备长远的职业规划,不在乎一时得失,不强求一步到位,勇于为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长期奋斗:第四,大学生有途径且有能力广泛收集准确真实的就业信息,有理性地做出与职业规划相匹配的就业决策;第五,大学生发扬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不再好高骛远,眼高手低。

灵活就业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必要选择。国家陆续出台的多项扶助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能够解决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但在当前国外金融危机突如其来,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尚需时日的情况下,总有一部分毕业生由于自身就业能力低、信息交流不畅或就业观念陈旧等因素,不能立刻找到满意的工作。对于这部分毕业生,需要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提高他们的基本技能,增加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同时促其转变观念。

灵活就业是适应未来大学生就业的必然趋势。从发达国家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选择专业不对口工作,选择低起点工作的毕业生大有人在。只要市场机制完善,自身不懈努力,个人的发展道路依然是畅通的。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就业模式同样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相关部门应当吸取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经验教训,配合教育体制改革,初步探索和建立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灵活就业体制。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已经出现了一些具备灵活就业特征的现象,比如北大学生擦皮鞋、大学生下基层、研究生卖猪肉等,这些现象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一些现象表现出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良品质,也存在着一些大学生自愿或者被迫消极逃避现实,造成高级人才资源严重浪费的情况。大学生是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宝贵资源,国家有能力也有必要在尽力避免大学生大量失业的前提下,引导和推广积极的灵活就业模式。

大学毕业生灵活就业,既需要大学生自身改变就业观念,灵活应对就业难的局面,又需要政府部门出台积极灵活的扶助就业政策,引导大学生就业,此外,需要学校、企业等微观主体采取灵活多变、具体有效的措施,从而促进大学毕业生实现其社会价值。

二、对于调研反映的问题及其分析

本报告从大学生对当前灵活就业的认知出发,通过对北京、上海两地9所不同层次大学的2009届400余名应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取证,分析构成大学生就业障碍的主客观因素,探讨灵活就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对策建议。

(一)毕业生对就业问题的基本态度

第一,对就业困难的认知。调查结果显示,高达78%的毕业生担心自己的就业问题,其中非常担心的学生占14%,这说明大多数毕业生正遭遇就业的困难,而他们的应对方法主要是通过实习机会和考取各种职业证书来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调查还显示,在非应届在读大学生中,担心就业问题的比例仅占33%,大多数学校临近大学生求职时才开始提供正式的就业指导和咨询,致使大部分学生缺乏对就业问题的足够重视,容易出现毕业时自身能力无法达到市场需要的现象。调查表明。经济不景气,毕业生太多等外在因素被65%的毕业生认为是导致当前工作不好找的主要原因,而承认自身就业能力不足,目标定位过高的毕业生分别占29%和22%。问卷结果显示。应届毕业生对就业困难局势的时间预期分歧较大,29%的毕业生认为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是短期现象,预期维持一两年;37%的毕业生认为会维持3~5;34%的毕业生认为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将长期维持。分析发现,尽管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是最近才出现的新现象,但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在毕业前没有意识到自身的就业问题,更没有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程度,从而在大学期间缺乏危机意识,没有采取积极的方式方法增加就业砝码。在临近毕业时工作问题“突如其来”,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不足以达到预期目标而显得不知所措,其往往产生消极逃避的心理和“病急乱投医”的现象。

第二,择业态度。调查发现。只有18%的大学毕业生认为第一份工作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决定性意义:75%的毕业生认为首份工作起到一定的基础作用。可见,大多数应届毕业生已经能够理性看待首份工作的意义和地位,能够做到“先择业,后就业”。

(二)毕业生对灵活就业的主观态度

第一,应对就业困难的策略。数据表明,在难以找到满意工作的情况下,毕业生通常采取多种后备策略应对。其中,扩大信息获取面。继续深造(考研或出国留学)分别被39%和35%的调查对象考虑采用;准备考取公务员或职业相关证书来增加就业砝码的比例为19%;考虑自主创业、参加“西部计划”或下基层计划的比例分别为17%和11%。需要注意的是,打算降低标准,先找一份工作干着继续找的比例为47%,在

各选项中比例最高。从另一个角度看,在后备策略中,选择延缓就业转而通过考研、考证来增强自己竞争力的占27%;选择各种途径直接就业的占72%。这说明,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在找不到满意工作的情况下,仍然倾向于选择直接就业,但已经对预期作了一定调整。

第二,就业目标的偏好。调研结果显示,在求职期望的多重目标中,职业发展空间是毕业生求职时权重最大的因素。56%的毕业生即使在就业困难时,也不能容忍岗位缺乏上升空间。影响灵活就业的因素还包括收入水平、专业兴趣和就业地区,分别有43%、32%和23%的毕业大学生坚持认为,即使就业艰难,也要优先考虑这些目标。可喜的是,只有17%和9%的毕业大学生不能忍受不太体面的工作和辛苦高压力的工作,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基本上具备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第三,灵活就业的目标取舍。从调查中发现,对于具体的就业目标,毕业生能够比较务实的灵活取舍。比如在待遇和专业之间,64%的毕业生愿意选择待遇,能够接受专业不对口的工作:80%的毕业生承认会考虑待遇不错。但或脏或累的工作机会:62%的毕业生认为,若只获得一份兼职工作或临时工作也是可以的,他们寄希望于金融危机后再寻找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对于一两年之后才能达到自己原先所期望的职业定位的工作机会,91%的毕业生表示会考虑尝试。

总体上看,本届毕业生基本上具备了顺应市场经济变化、理性认识首份工作和吃苦耐劳的主观条件。这表明,对实施灵活就业的认同障碍相对先前的预期要小。但是。在问及选择该项策略应对就业困难的原因时,一部分毕业生承认主要是出于生存问题的考虑。并没有进行长远规划,表现出随遇而安,混时度日的消极态度。特别是在选择考研和考证的被调查者中,此类现象较为突出。

(三)灵活就业措施的现实状况

第一,就业指导工作的落实情况。问卷结果显示,55%的毕业生认为自己现在的就业能力与当初学校给自己的职业定位有很大差距。从访谈中了解到,大多数学生认为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实际的锻炼机会少和课程设置不合理。数据显示,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口径狭窄。68%的毕业生反映学校没有介绍过与其专业不对口的职业情况,而高达78%的毕业生表示会关注陌生岗位的人才需求信息。另外,即使是对口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在校学生也并不十分清楚。调查发现,46%的毕业生完全不知道或者不清楚就业市场上存在的许多学历要求不高、但收入不低的工作岗位。可见。信息获取是实现灵活就业的一个关键因素。在毕业生认同灵活就业的前提下,如果没有完善的信息平台,真正实现就业只能是一厢情愿。

第二,对学校就业扶助工作的需求。通过调研和访谈发现,毕业生普遍认为,学校就业指导机构扶助就业的工作缺乏主动。力度不够。特别在一些非重点院校,学生就业本身就处于相对弱势,学校却对就业工作敷衍了事。在指导灵活就业方面,主要采取简单消极的方式。劝说毕业生降低薪水预期。在当前形势下,60%的毕业生将提供实习机会选作学校应该加强投入的主要工作,其次分别是吸引企业来校招聘、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和进行知识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工作,介于45%--55%之间。值得担忧的是,只有37%的毕业生认为职业规划的指导需要加强。这不能理解为学校的职业规划指导工作已经落到实处。而是反映出毕业生面对就业压力时比较急躁和短视。研究认为,学校作为教育培训机构在职业规划培训和知识技能培训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其可以充分发挥这一方面的作用,为处于就业困境中的毕业生指明长远职业发展的方向。在提供见习机会和吸引企业招聘等直接有效的措施方面,应该主动联系其他市场主体,共同实施。

第三,政策评价。通过访谈发现,大部分毕业生知道并且理解政府给予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渴望国家继续出台相关的扶助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举措,认为政府干预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已出台的政策表示欢迎,但对相关政策的细化和落实保持谨慎观望的态度。从总体来看。政府关于扶助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强健有力,但作为落实政策,承担帮助毕业生就业直接工作的学校执行力度不够,主动性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直接支持力度不够,对不同专业、不同经济状况的学生缺少针对性的特别措施,未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比如:对于与就业有重要关系的实习和考证,基本上处于学生自力更生的状态,学校没有提供相关的信息和指导。又如:对于岗位信息尤其是不对口专业的岗位信息。大学生需求强烈。但在当前没有得到满足,成为阻碍灵活就业的主要客观因素。二是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观乃至职业规划未能提供足够的指导。在学校课程设置中没有充分的反映。这导致学生对就业的认识大多受周边舆论的影响,存在一定的狭隘性和盲从性。这对国家政策的落实也造成了一定阻碍,不利于大学生的灵活就业。

三、对策建议

根据从京沪两地广泛调研和深入访谈获得的大量的、及时的信息,我们针对调查结果所反映的问题,综合考虑近期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紧迫性和复杂性,从大学生、高校和企业等多个角度。根据政策实施的轻重缓急,对扶助大学毕业生灵活就业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发挥地区优势,率先解决重点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北京、上海等高校集中地区。大学生数量庞大,毕业生就业负担相对沉重。这些地区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否稳妥有效的解决,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示范作用和标志性影响,应当重点关注。同时应该认识到。高校密集地区大多是经济发达地区,这里潜在就业岗位多,新兴行业人才需求旺盛,信息传播相对通畅,而当地大学生普遍视野开阔、思维活跃、适应能力强,面对市场风险具备相对较多的灵活变通策略,容易实现就业模式的转变。因此,应当充分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开展就业机制创新。

二是强化学校功能,发挥学校在就业扶助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要求大专院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问题,督促它们主动帮助解决毕业生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着重指导冷门专业和贫困学生就业。努力调整校内科研教学资源配置,建立与企业沟通的渠道,提供校内校外多途径的实习机会,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加大吸引企业来校招聘,提供岗位信息和求职技巧培训的力度,减少由于信息不畅而引起的摩擦性失业。尽早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自我职业定位的思维能力,明确职业发展路径,防止毕业时出现“病急乱投医”的现象。建议建立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反馈机制,将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扶助工作的满意度纳入对学校的考评体系中。奖优惩劣。适当时机予以公布。

三是调动企业参与,研究实施人才储备工程。遵循市场规律,调动企业全面参与大学毕业生的实习、半就业和就业工作。出台财政补贴和减免税费等具体措施,鼓励企业吸纳、留用大学毕业生。研究实施人才

储备工程的建设,企业和毕业生之间可以事先完成招聘求职的双向选择,签订就业意向性协议,企业将人才信息入库保存。保持联系和进行动态更新,在经济状况好转需要新增岗位时,按照协议要求,优先招聘入库毕业生到岗入职,解决毕业生的后顾之忧。

四是建立信息平台,消除毕业生灵活就业的信息障碍。当前大学生主要从网络获取岗位信息。渠道单一,可靠程度和认识深度不足。政府部门应联合学校、企事业单位共建通畅的信息交流平台,尽量消除影响就业的信息障碍。重点学校适当降低企业人校招聘的门槛,鼓励中小企业入校招聘和发布岗位需求信息。打破学科专业不同造成的信息分割。欢迎不对口企业入校宣讲,开展无明确专业限制的各种职业形式的讲解。宣传合理合法的新兴职业,有针对性地介绍无明确学历要求的岗位情况。及时曝光并惩罚虚假招聘、违法招聘等危害毕业生就业的行为,净化信息交流环境。

五是加大职业规划指导力度,培养大学生灵活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加强职业规划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将职业规划纳入学校必修课程,在低年级尽早开展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结合社会力量和学校人才资源,建设一支具备专业水平的大学生职业规划咨询师队伍。在应届毕业生中展开中长期职业规划指导,积极应对暂时的就业困难,想方设法保持毕业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储备,研究经济局势好转后实现人尽其才的可行办法。

六是加强舆论宣传,树立立足长远发展的求职导向。号召全社会健康正面地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消除一小部分人的歧视心理和对高等教育的不理性质疑。减少毕业生选择灵活就业的舆论压力。在大学生中树立“生活丰富多彩,奋斗没有捷径”的积极思想,大力宣传艰苦奋斗、勇敢进取的先进典型。发扬抗灾救灾时“众志成城、共渡难关”的集体主义精神,营造有利于灵活就业的宽松舆论氛围。

七是改革实习制度,切实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落实校内各种技能实习的具体实施,保证学校实践设施和教育力量的有效使用。在实习内容的选择上紧跟时代需求,淘汰过时的实习课题。广泛联系企事业单位招收实习生,建立有市场关联的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之间的长期、稳定的联合实习培训机制。拓展毕业后大学生的实习空间,为初次就业有困难的毕业生提供过渡性的实习途径,完善和推广“准就业”机制。按照市场规律和企业需求,合理安排实习场所、实习时间和实习方式,妥善安置实习结束后毕业生的去向。借鉴部分地区(比如广州)成功的大学毕业生实习办法。鼓励企业给与实习生以适当的劳动回报,公共部门直接给与实习生基本生活补贴。

八是完善配套法律法规体系,切实保护灵活就业毕业生的正当权利。建立健全劳动就业相关法规,尽快对半就业、准就业、兼职工作等新兴就业形式制定相关的管理条例。相关法规的设立和出台,应该慎重考虑现实情况,保持政策的灵活性。既要保护大学毕业生的合法权利不受损害,又要避免产生阻碍毕业生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的制度性障碍。

九是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夯实灵活就业的知识技能基础。拓宽学科课程设置的口径,培养大学生多方面的就业技能。顺应企业岗位需求变化,尝试下放学校课程设置权限,学校在设置课程和授课内容上多参考企业意见。对于新增专业,坚持宏观规划和窗口指导,防止学校出于短期利益一拥而上。本科阶段,要试点符合国情的通才教育。

(责任编辑:郭金宇)

作者:杨 勤 何良彬

第3篇:金融类硕士研究生就业多样化分析及建议

[内容提要]近年来,随着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学历层次要求的不断提高,研究生学历招聘需求量越来越大。从长远看,高学历就业将会是一个必然趋势,对于高校而言,除了专业知识的培养之外,还应当重视硕士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本文重点分析金融类硕士研究生的求职特点和企业校园招聘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增设具有就业导向特色的教学模块及课程内容的建议。

[关键词]金融类硕士 就业需求 人才培养

金融类专业是财经类院校的核心及特色专业,各校金融学院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人才为己任,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层次金融人才。金融类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范围主要集中在银行、证券、期货、投资、保险、信托、咨询、监管等行业,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然而,随着我国研究生在规模上普遍扩招,企业对于应届生综合能力越来越看重,学生求职可选行业和企业增多,跨专业求职愈加明显等原因,金融类硕士研究生每年招聘季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

随着互联网企业的迅速发展,各类网站和APP充斥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这些企业需要很多熟悉金融的专业人才,同时很多岗位也面向金融类硕士研究生开放。对于追求稳定工作的金融类硕士研究生来说,高校的行政岗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为此,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高校金融类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特点,及对金融行业、互联网行业、高校行政岗位的招聘需求分析,挖掘这些职位中对毕业生的各项素质要求,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内容开发建议,对提高金融类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多样化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金融类硕士研究生的求职特点

1.金融类硕士研究生就业方向仍然以专业对口为主,但行业竞争越发激烈。金融业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的高利润行业,工资高且待遇好。许多学生选择报考金融类专业的研究生以期获得更高的薪资和更好的发展。随着国内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逐年增加,毕业生在每年招聘季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硕士研究生因为学历高、科研能力强等优势,所以更受到行业内的认可与青睐。

2.跨行业公司及职位对金融类学生的吸引力愈发增加。部分非金融类行业,如互联网公司因其行业发展趋势普遍看好,管理培训、产品和运营等职位没有专业限制,岗位薪资相比其他行业较高,这些岗位的竞争也比较激烈。

3.要求硕士学历的事业单位岗位备受青睐。在以前的校园招聘中,许多企业是会根据学历界定不同的薪资标准,大部分SP offer也主要发给硕士研究生。更有不少企业在简历筛选阶段将硕士学历作为一种评价因子或是加分项,这也成为许多学生考研的一个重要动机。但现在企业越来越重视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校园招聘过程中的笔面试阶段的表现,并且非科研型企业普遍对于学生的学术要求不高,因此硕士研究生相较于本科的优势不再像过去那样明显。于是,高校的行政及教辅等要求硕士学历的岗位也成为许多研究生的毕业求职意向。

二、校园招聘企业需求与考察方式分析

1.金融類企业——以银行为例。银行是金融类专业最为对口的行业之一,其每年春秋季校园招聘需求量以及报名人数都居高不下。银行的校园招聘主要集中在9-12月,除中农工建交、邮储、农商行、浦发、招商、中信等商业银行有大量的应届生需求之外,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党政机关和政策性银行也都会通过校园招聘引进人才,但其招聘人数较少,竞争较为激烈。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像百信银行、微众银行等互联网金融机构也开始增加校园招聘的比重。银行校园招聘主要以柜台服务、理财经理、金融业务、职能等岗位为主,互联网金融因其行业特点还设有产品经理、产品运营等新岗位。尽管多数职位主要面向经管类专业,但对于业务运营、资金理财、综合营销等需求量较大的岗位,其职位要求一般为不限专业,这也就增大了求职银行的竞争压力。

银行校园招聘分为笔试和面试两个阶段。笔试为全国统一考试,形式是机考,主要考察行测、专业及行业知识、英语、心理测试等。专业以及行业知识涉及的经济、金融、会计、财务管理等经管类专业知识,以及管理学、市场营销、法律、计算机、百科常识等内容,不同银行笔试内容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以五大行为例,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试卷中关于专业知识的题目比较多,农业银行和交通银行对于行测和常识的考察量比重较大。而在题量及试题难度方面,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题量相对比较大,并且试题难度也超过其余三家。笔试成绩将决定能否进入面试阶段,并在最终总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因此想去银行丁作的学生提早着手准备是必要的。

银行校园招聘面试方式与多数国企相类似,大部分银行的面试会分为两轮面试,在笔试之后会进行第一轮面试,初面多为群体面试形式。有些银行在笔试之前,会组织一次初面,对应试者进行立体化的选择。初面的形式以半结构化面试为主,也可能会出现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形式。而复试主要会采用半结构化面试的形式,考察应聘者的语言逻辑、在校经历以及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2.非金融行业——以互联网企业为例。据前程无忧发布的《2018年招聘市场供需报告》显示,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继续占据校园招聘岗位需求量的榜首。互联网作为本世纪发展势头最为迅猛的朝阳产业,其市场规模在逐渐扩张,既有跨事业群经营的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网易等传统互联网与电商巨头,也有像知乎、携程、字节跳动、爱奇艺、美图等在垂直领域精耕细作的公司。每年校园招聘季互联网公司已不在少数,相对应的,互联网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校园招聘特点如下:一是开始时间早,关注度高。提前抢人才已经成为用人单位的共识,互联网企业每年的校园招聘非常早,多数企业在8月份就已开始提前批内推及应届正式批简历投递阶段,接着会在9月份完成大部分地区的校园宣讲及笔面试流程,发出录用通知,并且这些企业学生的违约率一般都很低。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于电脑和手机的使用愈加依赖,互联网公司都有贴近用户的产品,而正是这些我们经常使用的客户端和APP,逐渐让我们对其背后的公司及投资财团也有所了解。在校招阶段出现这类熟悉的企业,求职者一般都会查看职位列表里的可投递岗位。因此,较高的产品知名度也为互联网企业的校园招聘带来更多的关注度。二是选拔过程侧重综合能力的考察。不同于金融类企业笔试阶段侧重考察专业知识,互联网企业的非技术岗位一般侧重于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笔试内容考察行业资讯与岗位知识、行测与主观题。行业资讯包括互联网行业及产品信息,考察考生是否关注行业热点,岗位知识主要考察对产品与运营岗位工作内容和能力框架的了解程度以及部分专业知识。如“爱奇艺”的产品运营类笔试题目中有互联网基础试题与专项试题,“携程”的产品方向笔试卷的选择题大多是关于考携程及其合作的产品,“猎豹移动”的产品运营笔试选择题则考察产品经理相关知识以及活动、内容、用户运营等岗位知识。

大部分互联网公司的笔试题目都包含主观题,主观题回答情况也决定了考生能否进入面试。2018年互联网公司的校园招聘主观题主要涉及营销推广、需求分析&用户研究、数据分析&数据估算、产品规划、产品运营等知识。求职者要想在笔试阶段脱颖而出,并在面试阶段回答好相类似的情境模拟问题,就需要建立在对于产品和市场足够的了解,以及平时有针对性的训练上。

3.要求硕士学历的事业单位——以高校行政教辅岗位为例。高校行政类岗位主要包括教学管理、行政管理、党务工作、人事财务、信息技术等,教辅指高校辅导员,其职位要求都是硕士研究生学历,有些还有政治面貌、工作经历、专业技能等要求。以大连地区高校为例,东北财经大学、遼宁师范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在2018年均发布过公开招聘考试公告,岗位包括辅导员与行政类。招聘范围不仅面向社会在职、非在职人员,大部分岗位2019应届毕业生也可以投递,甚至一些高校的招聘职位只招应届生,并且根据各高校往年的录取公示,应届毕业生应聘成功者不在少数。

高校岗位招聘方式均采取考试考核方式,笔试阶段主要测试应聘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行政能力和综合素质等,笔试题型以行测、简答题以及申论写作为主。面试形式采取结构化面试,主要考查应聘者的职业素质与综合能力等,体现对选聘人员任职条件的要求。面试题目多涉及考生对岗位认知、教育理论的理解以及教学情景与学生案例分析等方面,侧重考查语言表达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校招聘考试一向竞争比较激烈,部分不限专业、工作经验、政治面貌的岗位,其报录比甚至超过国家公务员考试的热门职位。与社会在职人员相比,应届生参加这类考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其复习时间充裕和备考内容适合培训等方面。并且结构化面试与工作经历的关联度不高。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考核方式对应届毕业生较为有利。

三、就业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建议

1.行业导向课课程开发。根据就业市场需求与学科专业特点,相比理工类等其他专业,金融类专业学生的求职可选范围较为宽泛。同时,随着企业的职位在招聘要求上逐渐降低或取消专业限制,普遍存在毕业生的录取岗位与所学专业方向关联性不大甚至跨行求职的现象。为避免高校硕士培养同质化的现象,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中可以添加行业导向元素。可根据各学院专业特点开设就业技能培训类课程,也可以考虑到金融类专业学生就业偏好,在专业关联性较大的学院之间开设可选修的行业导向必修课程,甚至在全校范围内互选。

行业导向类课程开发体现在模块课设置与授课内容设计上,硕士研究生尤其是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应以就业为导向,根据毕业生实际就业数据,在硕士新生入学阶段介绍专业具体就业方向及可选范围。课程内容设置上,部分公共课可以增加具有选修性质的就业模块,或结合研究生所学专业及择业偏好开设针对某些热门行业的创新创业课程。专业课可增加具有锚定性质的定向课程,以输出固定行业人才为目的,也可以由高校与企业设立专项合作培养研究生计划,定向培养硕士人才。此外,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可以企业共同制定,方案课程中增设实际工作内容认知与企业实践环节,并从就业指导层面落实“双导师”制度。

2.融合就业特色的研究生课程内容。研究生是相对高学历、高素质的学生人群,他们对课堂教学有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使研究生的就业指导课与专业课达到良好的授课效果,教学内容应当更具新颖性与多样性。既要覆盖研究生求职所需,又能体现课上所学与工作及行业的相关性,故可在课程内容中融合就业元素。以金融类专业为例,通识课程中的就业指导课可以增加对金融学基础、行测、申论、实践能力测验等内容的讲授课时量,满足学生对于从事金融类工作所需专业知识的需求,同时也可拓宽研究生的就业渠道,并提前做好职业规划。专业课方面,可以往届毕业生中口碑较好的金融企业为上课素材,结合其招聘环节与实习考核中对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的要求及标准,模拟求职环境,有就业指向性地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形式上应多以案例分析与小组讨论为主,锻炼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团队竞合技能以及不同情境下的面试话术。

3.加强对实践技能的考核。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培养方案中关于就业指导与就业技能训练方面覆盖程度不够。研究生课程的考核形式主要是试卷和学术论文,对课程的实际应用考察不多,而毕业生的实际技能及经验越加受到企业重视。学生更多是通过校内活动与校外实习获取工作相关经验,并且研究生对未来工作期望值普遍较高,但其求职过程中表现出的职位要求距离企业认可的程度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有必要在研究生课程中设置一定量的实践实训学时,重点针对专业知识实际应用情况的考察,可以在专业课成绩评定或毕业设计环节增加研究生实践能力考核分数,在重视研究生文献阅读能力和学术创新素养的前提下,提高研究生在技能实操方面的能力。

作者:李欣 李楠 刘磊

第4篇: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及应对政策建议

2009-04-15 16:08:31 摘要]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劳动力市场已经并将继续遭遇就业冲击。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等青年劳动者是受影响最严重的就业群体。由于他们所处的劳动力市场环境与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下岗和失业职工相比已经明显不同,因此,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要求,保增长、调结构和扩内需的政策手段,需要与保就业的目标紧密结合,从就业入手创造国内消费需求,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更可持续的源泉。本文对当前就业压力和失业状况做出估计,概括并解析中国转轨时期劳动力市场的特殊性,并从此出发提出稳定就业和治理失业的政策建议。

(50人论坛·北京)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劳动力市场已经并将继续遭遇就业冲击。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等青年劳动者是受影响最严重的就业群体。由于他们所处的劳动力市场环境与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下岗和失业职工相比已经明显不同,因此,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要求,保增长、调结构和扩内需的政策手段,需要与保就业的目标紧密结合,从就业入手创造国内消费需求,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更可持续的源泉。本文对当前就业压力和失业状况做出估计,概括并解析中国转轨时期劳动力市场的特殊性,并从此出发提出稳定就业和治理失业的政策建议。

一、如何看待当前劳动力市场

在2008年以前的若干年中,由于经济高速增长和劳动力供给速度减缓的双重影响,我国就业形势良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幅度减少,甚至许多地方遭遇到劳动力短缺。但是,当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并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影响以后,就业的这种局面就发生了变化,即劳动力需求大幅度减少。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88个城市收集的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我们看到,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岗位供给数与岗位需求数之比)从2001年的0.75大幅度逐年回升,并持续到2007年的0.98。但是,到2008年的第四季度,求人倍率急剧下降到0.85,系2002年以来的最低点。可见,我国实体经济增长显著减缓的后果,主要表现为就业增长的减速,以及失业率的上升。

如果失业率上升得到证实,很显然,其性质属于直接受经济增长波动影响的周期性失业率。我们可以利用有关分析机构提供的采购经理指数(简称PMI)的情况来理解这个性质。PMI是反映经济运行情况的先行指标。它主要通过企业调查,将以下五类指标合成为一个综合指数,即企业的新定单情况,存货水平,生产情况,供应情况以及就业环境等。一般认为,PMI在50以上表明经济处于上升的区域,而低于50则表明经济处于收缩。考虑到PMI的先行性,因此,它是预测其他宏观经济指标走向的一个有用指标。从PMI中的产出指数与就业指数两者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来看(图1),它们从相对景气的水平上同时下跌到50以下,从而证明了当前失业率的周期性质。

图1:2008年下半年的周期性失业

资料来源:Markit Economics 《CLSA中国制造业PMI报告》,2008年12月1日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2008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仅比2007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与大多数人所预期的情形不尽相符。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根据一项样本为7139个城镇居民的抽样调查,发现在2288个经济活动人口中,有215人符合失业的定义,据此推算城镇调查失业率为9.4%(汝信等主编,2008)。这个结果的积极意义在于,采用更具有可比性的调查失业率指标,及时反映了经济下滑对就业的影响,以引起决策者对周期性失业的关注。此外,这个关于调查失业率估算的优点,还在于它把农民工的失业状况首次包括进来,而这在正式的统计中和以往的调查中是一个缺项。然而,由于以下原因,如果以这个调查的结果推断整体,并不令人十分信服,应该说高估了城镇调查失业率。

首先,这个调查的样本量太小,难以推断整体。特别是其中的农民工是一个户籍所在地与常住地及工作地点截然分离的就业群体,他们在地区的分布是非常不均匀的,因此,把他们混在一个仅7000人的样本中,实在无法具有任何代表性。

其次,农民工的抽样是难度极大的,该调查没有足够的信息让我们确信其具有对农民工的代表性,尤其是农民工与城镇本地劳动者之间的比例关系。在经济处于下滑区间的时候,农民工又是最先遭到冲击的群体,就业损失最为严重。如果在城镇调查的抽样中高估(或低估)了他们的比重,在正常的年景中就会低估(或高估)城镇调查失业率,在危机年景则会高估(或低估)城镇调查失业率。

最后,根据调查失业的定义,农民工的劳动力市场状态通常难以精确判定。面对农民工群体,我们常常难以精确地区分失业与退出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差别,简单把失去某一项工作看作失业,与调查失业率的概念是不符的。

二、怎样估计就业冲击程度

认识当前劳动力市场状况,判断失业严重的程度,从而正确地制订应对政策,的确需要借助失业率指标。但是,中国目前的统计信息相对复杂,不了解统计定义就难以准确理解。因此,我们先从关于失业的统计谈起。

我们通常从公开的统计年鉴上看到的是城镇登记失业率。这个指标在2003年以前并不能充分反映劳动力市场的实际状况,这是因为当时在城镇还有一批没有工作的下岗职工,他们不被统计在登记失业中。但是,2003年以后,由于实现了下岗人员与登记失业并轨,这个指标对城镇就业状况的反映程度就提高了。不过,登记失业仍然有一些条件,如达到退休年龄的不再登记,没有当地户口的不予登记,那些不愿意登记或暂时没有登记意愿的人,即使处于没有工作的状态,自然也没有被统计在内。

根据公开发表的统计数据,我们还可以计算一个符合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因而可以进行国际比较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失业人员和就业人员都是针对16岁以上的劳动年龄人口。如果满足下列三种情况,他们就处于失业状态:(1)调查周内未从事有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劳动(即就业不到一小时);(2)有工作机会可以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现规定调查时点之后两周内)应聘就业或从事自营职业;(3)某一特定期间(现规定调查时点前三个月)内采取了某种方式寻找工作。否则,如果不符合第一种情况就属于就业;如果不符合第二和第三种情况就属于退出劳动力市场。根据中国的统计特点,这个调查范围仅仅能够包括少量在城市务工的外来常住人口,所以它主要还是反映城镇户籍人口的失业情况。可惜的是,尽管中国已经开始了可以计算该指标的调查项目,但是,迄今为止没有官方的关于调查失业率数字发布。

我们在(图2)中提供了城镇登记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两组数字,前者是国家统计局实际公布的,后者则是我们估算的。鉴于这些数字分别代表的意义以及不同的来源,特别是由于一些数字带有估计的性质,这里的失业率数字只能作为一种有胜于无的参考信息。从图中我们首先可以看到,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自2003年以后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直至2008年再次上升到4.2%。由于登记失业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失业者必须自愿主动进行登记,才可以反映在整体登记失业人群之中,城镇就业在2008年较晚时期才开始遭遇明显的就业冲击,因此,该指标对就业市场的状况反映相对迟钝一些。因此,我们仍然需要用调查失业率作为一种补充,以便更全面和及时地认识劳动力市场的最新变化。

图2:两种城镇失业率的统计和估计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及作者估计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开发表的数据,我们可以间接计算城镇调查失业率。1997-2005年期间为实际计算数字,2006年及以后为估算数字(在图2中用虚线表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虽然没有公布调查失业率数字,但指出近年来该指标与登记失业率的变化趋势相同,并且比后者高1个百分点左右。以此作为估算的依据,我们在2006年和2007年登记失业率的基础上加1个百分点,作为调查失业率的估计值。

我们估计2008年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即偏离了该指标与登记失业率相差1个百分点的规律,比2007年提高约1个百分点。关于这个估计有两个依据。第一,根据对美国经济中采购经理指数(PMI)与失业率关系的经验,根据中国2008年后期PMI的下降情况,我们推算了失业率可能的提高程度。第二,根据有关研究机构估算的出口下降对GDP增长率的影响(Green, 2008),以及"奥肯法则"显示的GDP增长率与失业率变动之间的关系,推算出的失业率提高幅度也大致如此。值得指出的是,这个估计并不精确,但是也不失参考价值。一般来说,美国PMI与失业的关系也好,美国经验形成的奥肯法则也好,都不能直接应用于中国的情形。但是,中国与美国相异之处通常表现在前者的劳动力市场结构特殊性,而这主要影响自然失业部分。鉴于此次失业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所以,用美国经验印证中国在经济下滑情况下失业率的变动,在一定的范围内有其合理性和参考价值。

至于谈到农民工遭受的就业冲击,根据农业部调查,因失去工作提前返乡农民工2000余万,占1.3亿的15.3%。我们根据投入产出表数据,模拟了2008年因出口下降而导致的非农就业减少量为1763万,其中服务业664万,制造业969万。我们的判断是,迄今这些岗位损失主要压在农民工身上,这是因为容纳大规模就业的外向型企业大都集中在沿海地区,雇用的主要是农民工,而且解雇农民工的制度成本很低。这样的话,看上去我们的估计就与农业部的调查结果十分接近。

这两个数字的接近纯属偶然。实际上,我们还利用投入产出表还估计了投资和消费对2008年就业的拉动效果,两者都是正数,形成的该总就业是净增长的(图3)。不过,我们并不尝试把这个推算的结果与有关部门公布的就业增长数量进行一致性比较。这是因为,在我们的模拟中,出口、投资和消费的就业效果都是理论数值,即按照常规的系数关系,相关因素的变动会引起就业数量的增加或减少,但是企业实际应对的方式可以不同,例如他们并不采取立即裁员的办法,因此实际结果并不一定符合理论模拟。因此,我们仍然采用前述估计,即认为城镇劳动力所受经济危机影响,一方面是因房地产等行业滑坡,及其通过产业关联关系使前向和后向产业遭到冲击以后才发生的,另一方面主要是增量意义上的,如表现为大学生等新成长劳动力的就业难等现象。到2008年底,城镇失业的增加可以用前述1个百分点的调查失业率所包括。

图3:就业受三大需求因素影响的分解(2008年)

资料来源:张华初、王德文、蔡昉《抵御就业冲击的最佳宏观经济政策组合--利用投入产出表的模拟分析》,2009年备忘录

三、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特殊性

中国虽然已经接近其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的尾声,但是,经济结构的二元特征仍然十分明显,由此也构成劳动力市场制度的二元性甚至多元性。依照劳动经济学教义,劳动力市场状态无非三种,即就业、失业和退出劳动力市场。但是,中国劳动力市场上的状态,比教科书上所讲的这三种类型要丰富得多,我们分别描述如下。

1.城镇正规就业。主要指拥有城镇户籍的劳动者,大多数从未经历过下岗或失业,在国有部门、集体部门和一些相对正规的新兴部门就业。他们具有稳定的劳动合同、法定的社会保障网络、随着工作年限而逐年提高的工资。宏观经济遇到危机的冲击时,他们总是最后被裁员的,他们的工资甚至具有一定的刚性。对于国有企业职工来说,其工资刚性来自于制度性的保护;对于某些新兴的非公有企业来说,工资刚性则来自于效率工资。如果忽视细节上的差异而仅仅以单位的注册类型来划分的话,这类就业人群占不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全部城镇就业人口的约40%。而按照某些更有针对性的定义来划分,城镇户籍就业人口中大约60%-70%属于这个正规就业群体。

2.城镇正规失业。主要形式是登记失业,即在拥有本地户籍身份的前提下,享有进行失业登记,从而在规定的时期中取得失业保险金的权利。除此之外,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还为同一群体提供更加保底的社会安全网。在政府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的情况下,各种瞄准到企业、社区、个人和家庭的就业扶助措施,也主要针对这些有本地户口的人群。在2008年4.2%的登记失业率下,这个登记失业群体大约有886万人。

3.非正规就业。他们的特点是在非正规的部门,如一些用工不规范的个体、私人企业,以及没有进行工商注册的经济活动;或者在正规的部门却不享有正规劳动待遇,如没有稳定的劳动合同,工资低于市场决定的水平,没有加入法定的基本社会保障项目。城镇居民中一部分经历过下岗或失业的再就业人员,以及一些新成长劳动力目前处于这种状态,大约为全部城镇户籍就业者的30%-40%。不过,由于具有本地户口,他们通常可以被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所覆盖,也能够享受到一些地方性的就业扶助。

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工,处于非正规就业状态的比例就更高了,据调查大约在2/3以上。目前,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工中,那些在城镇居住超过6个月的,已经被统计为城镇常住人口,而另一部分则具有更强的流动性,统计对他们的捕捉能力有限。但是,无论是否被统计为城镇常住人口,农民工和他们的随迁家属大都没有被纳入城镇社会保障网络,迄今为止也难以被纳入登记失业统计和就业扶助对象之中。此外,本地和外地农民工在乡镇企业的就业,也具有这样的非正规性质。

4.农业就业。在二元经济中,非农产业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所需要的劳动力,都来自于农业中的剩余。由于把城乡劳动力市场割裂开的户籍制度的存在,每当发生经济周期,城市对劳动力需求降低时,劳动力转移就会遇到系统性政策阻挠,农民工只好退回到农村的承包土地或其他家庭经营上面,而农业和农村家庭经济则周期性地执行剩余劳动力蓄水池的功能。这种中国特色的"工资分享制"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临时性、农村就业的不充分、农户收入的不稳定,以及城乡收入差距的持续存在。

在农村务农的劳动力,可以被划分为常住务农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两个部分。常住务农劳动力的人数大约在1.78亿-2.28亿之间,他们呈现出年龄偏大的特点,只有18.8%在30岁以下,而81.2%超过31岁。至于返乡劳动力,在常规的情况下是个体行为,即有来有去,他们的年龄结构大致与上述常住务农劳动力相似。然而,受经济危机影响和劳动力市场冲击的返乡行为,则是以成批成群的方式进行的,而且返乡劳动力的年龄结构更接近于外出农民工,即61.3%年龄在30岁以下,38.7%超过31岁。

这种劳动力回流现象既有其积极的意义,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从积极的角度说,由于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大幅度减少,农业和农村非农产业已经遇到一定程度的劳动力短缺,而且农村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已经趋于老龄化,因此,这些相对年轻的劳动力返乡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由于许多长期在外打工的农村劳动力已经没有了承包土地,其中年轻劳动力从未有过务农的经验,因此,他们中许多人回到土地上的可能性已经很小。加上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尚不完善,就业机会不足和社会保护不充分,会使他们陷入比较脆弱的劳动力市场状态和生计境况。

四、应对就业冲击的政策建议

从上述几个就业群体的划分,可以看到具有中国特色的错综复杂的劳动力市场结构,相应的则是劳动力市场上寻求就业岗位人员的多样化。例如,对全国88个劳动力市场的监测显示,在城市职业介绍市场上,寻职者的构成十分多样化和分散化,没有哪些组成部分占有绝对优势的比重。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历年分季度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就业转失业人员占17%,本市农村人员占15%,其他失业人员占13%,在业人员占5%,失业青年占22%。外埠人员占22%,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的一般结论是,虽然我们可以针对每一组特定人群制订相应的就业扶助,或者分别提供有效的社会保护,但是,除了稳定和恢复经济增长这个普遍有效的举措之外,并不能指望用某种单一的劳动力市场手段来一揽子解决所有群体的失业问题。

自2008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已经出台很多具体的保增长和促就业的措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形成的积极就业政策基础上,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就是要求把保增长、调结构和扩内需,更加紧密地与扩大就业结合起来。具体来说应该包括政府积极就业政策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拓展。

1.以扩大就业为目的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就业扩大的前提,但是,同样的经济增长率却可能产生不同的就业扩大效果。特别是在刺激经济增长的投资计划中,偏重哪些产业会产生十分不同的就业拉动。在利用投入产出表对16个非农业部门进行分析时,我们可以发现,产业的GDP拉动效果与就业拉动效果没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实际计算的相关系数为-0.225。中央政府进行的大规模投资和实施的产业振兴规划,通常以基础设施等大型项目和重化工业部门为关注重点,对于替代房地产等行业不振影响到的对上下游产业的需求,预期能够产生显著的拉动效果。而对于吸纳就业效果最明显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则需要利用上述投资计划的地方和民间配套投资,以及减税、减负等财政手段给予扶持。

历史经验显示,经济危机的时期也是进行创新和产业重组的大好时机,包括在东部地区进行产业升级的同时,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仍然具有比较优势的中西部地区转移。这是因为一方面企业竞争压力加大,创新和产业升级成为生存的必需;另一方面生产要素价格相对低廉,有利于进行重组和产业承接。例如,返乡农民工为中西部地区带回有制造业技能的人力资源,劳动者接受更多教育和培训的机会成本也下降了,投资者和创业者可以利用这个时机积聚人力资本;一部分机器设备处于闲置状态,通过形成租赁和转让市场低价转让,可以大幅度降低产业形成的投资门槛;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鼓励性的产业政策,为东部的产业升级和中西部的产业转移承接,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就业和创业扶助的瞄准点是青年劳动者。在整体就业压力加大的同时,青年就业难问题更加凸显。除了农民工就业面临困难之外,大学毕业生等新进入劳动者群体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在正常的经济增长情况下,青年就业遇到的难度就比其他群体要大,失业率也更高。例如,2005年按照城镇调查失业率口径计算,16-24岁年龄组失业率与平均水平相比高83.7%。在经济增长减速,就业机会减少的情况下,即使一些企业努力不解雇现有员工,也会大幅度减少对新人的雇用。目前在每年需要解决的就业人群中,各类毕业生大约占一半,他们在经济危机中面临着最严峻的就业困难,各种扶助就业和创业的措施应该更加瞄准青年人。

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使创业与产业结构升级、转移和承接相互促进。把就业指导、信息服务和就业扶持等政策扩大到城乡所有需要就业的对象,消除对农村劳动力的政策歧视。这包括将农村劳动者纳入小额担保贷款、就业援助、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等就业扶助政策范围;探讨适当的方式,将税收减免、信贷担保和岗位补贴等政策覆盖到进城求职农村劳动者;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培训是教育的补充,在经济危机中加强培训,不仅有助于改善求职者的就业能力,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从而整体经济的更快恢复。此外,提供对路的职业培训,不仅可以帮助农民工尽快回到劳动力市场,在达到这个目的之前,还可以延缓青年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

3.保持劳动力市场规范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劳动合同法》的严肃性决定了不应该因为经济形势变化而在其执行力度上有所减弱,更不应暂缓执行。因为经济波动周期是永远都有的,因为经济周期波动就对一部法的执行力度有所差别,显然是非常不严肃的态度。另一方面,企业遇到困难,职工自然会受到影响,依法守法,保持良好的劳动关系对保持社会稳定尤为重要。在规范的同时,制定更多的提高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措施,应该说是解决当前劳动关系的正确思路。在困难的时候,灵活的就业渠道对保持就业稳定是至关重要的。劳动合同法的目标不是伤害劳动力市场灵活性,而是规范后者,因此我们要在执法中格外重视发挥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进一步规范劳务派遣用工制度等。

观察过去不同时期的GDP增长速度和就业的关系(图4),我们发现1991年-1996年GDP平均增长率(历年增长率的算术平均值,下同)是11.9%,1997年-2002年是增长率较低的时期,平均增长8.4%,2003年之后又达到了11%。但是,在上述三个时期就业的增长是同样的,增速都很快,差别在于凡是GDP增长率下降的时候,非正规就业,也就是说灵活就业就加速增长,而正规就业有所减少。特别是在1997年以后一段时间里,正规就业增长是负数,但是通过灵活的就业渠道,这个损失是可以补回来的。在困难的时候,灵活的就业渠道对保持就业稳定是至关重要的。

图4:经济增长表现与就业渠道消长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

4.发挥政府职能,降低自然失业率。在中国的失业现象构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结构性和摩擦性因素。根据我们的估算,2007年5.34%的总体调查失业率中,周期失业率大约只占1个百分点,其余超过4个百分点是自然失业率。虽然在经济危机时,周期性失业即由于GDP增长率下降导致的失业成为主要的因素,自然失业率仍然保持较大的比重。充分利用缩小自然失业率的办法弥补可能产生的就业损失,是一个有效的政策选择。由于自然失业率可以通过改善劳动力市场功能得到降低,因此,加强政府劳动力市场服务职能,即通过提供就业和再就业的中介服务和培训,完善劳动力市场功能,可以用自然失业率的降低来抵偿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可能导致的周期性失业率上升。对于此次就业冲击中的主体青年就业群体来说,这点特别重要,由于他们在劳动力市场常态下,通常就是自然失业率的主要承受者,因此,以帮助这个群体就业政策重点,政府在降低自然失业率方面的努力,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国发展观察,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蔡昉)

作者:蔡昉

第5篇:金融专业就业

金融专业就业——面试揭晓(分享怕找不到,自己整理下,以后迟早要用)来源: 许斌的日志

银行业

一.招聘毕业生的银行主要有如下五类: 1. 四大商业银行总行(工、农、中、建); 2. 三大政策性银行(国家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 3. 城市分行(如工商银行北京分行等); 4. 中小银行(光大银行,北京工商银行等) 5.外资银行(汇丰,花旗)

二. 一般说来: 1. 总行比分行要好; 2. 四大行中,待遇从高到低排名是:农、中、建、工; 3. 四大行待遇比政策性银行好; 4. 股性制银行的待遇最好,也最难进入,例如光大银行; 5. 招聘方式一般都是一轮笔试 + 一轮多对一面试。

三.招聘流程:1.四大商业银行总行(以中国建设银行总行为例):1)建设银行对于研究生没有设置笔试,直接到总行进行两轮面试。2)第一轮是多对一形式,2.5分钟自我介绍,然后每人问点问题。最后一问是一个英语问题例如为什么来建行或介绍自己家乡。3)第二轮是一个人事主管单独见每个人,提一些问题。4)建总行签约要预交3千保证金(报到时退还),签约5年,违约金800*未完成月数。建行的待遇,科技部门作项目的,总收入可能在4-6K/M,还常有各种奖金。宿舍最好,位置就在西单,两室一厅两人住,能住三年(以后得自己买房),建行住房公积金1400/M。

2.政策性银行(以国家开发银行为例):1)笔试:开行笔试分两部分分开考试,都是中文。第一部分是类似公务员的综合试卷,有同义、近义、反义以及词语联想等选择,有错误句的判断,有类似GRE的那种逻辑题等等。第二部分是心理测试题。例如问你觉得你在你朋友眼中会是什么样的人等等。2)一面:作文 + 大组讨论。作文时间是1个小时;大组讨论:十二个人一组,抽号分配座位,围坐半圈,准备五分钟后开始自由发言。开行有六七人在别一边坐一排,不做任何评论只是不断地记录。3)二面:多对一面试。

3.外资银行(以汇丰银行为例):1)笔试:类似KPMG的英文与数学(题相似甚至相同,但是英文的)你要考虑到大家几乎都做过,所以你的准确率必须很高才可以过关。

2)第二轮简单行为面试。注意他们最强调员工忠诚度,不要随便说你一辈子不离开汇丰,要用使面试官信服的方式和理由来说话。 3)第三轮是笔试case,一大堆资料,先看问题,再理清脉络,然后关注重点部分。最后是一整天的assessment center,包括小组讨论(需要表现leadership,但切记不要aggressive)+ presentation + final interview 。

投资咨询行业

一. 代表性企业:Bain,科尼,BCG, 麦肯锡,毕博, 新华信,摩根斯坦利二. BCG的面试流程:1. Free talk (考官随意发问)2. 二面流程大致如此,提前一刻钟到,然后给你一份材料,里面有一些具体的project的介绍,有今天要面试你的两个面试官的介绍, case study,例如:一个美国No.1的supermarket,近年来由于增加了一个young competitor,所以市场份额有所下降,请找出原因。 3. 三面很简单,就两个主考官,也没发材料,也没介绍。这一轮12人,据说留4个. 仍然是case study。例如:中国的railway利润下降,问有什么办法提高利润并且算一下北京一天railway的客流量。 Tips: 最好要去招聘会,因为BCG喜欢问你去他们的招聘会没,他们的招聘会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 麦肯锡的招聘流程1.笔试:麦肯锡没有专门的口语测试,而是介绍case怎么做,还专门找了2个人演示了失败和成功的例子,挺搞笑的,介绍之后,是数学测试,非常类似GRE/GMAT的数学部分,跟IBM一样,考的是速度和准确率。这一部分决定了第一轮面试选择的56个人。在第一轮面试之前有一个笔试,叫Mckinsey case lets,是ETS出品的。里面的case 很多和几大咨询公司网站上的提供的case比较像,只要你能融会贯通,做题不难,但是阅读量挺大。2. 考完笔试会有一个pre-interview reception,这个和笔试一样都不影响你是否进入一面。这个reception就是有些麦肯锡的大中小牛们出来和同学们见个面,介绍介绍麦肯锡的case interview是什么样的,还有就是作广告。3. 面试:麦肯锡的面试一共三轮,每轮两个面试官。每轮都包括behavior interview和case interview。

Tips:1.要把成绩学好。不光是为了那个GPA,你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永远是有用的。

2.参加课外活动,不一定非要是学生会什么的,总之你喜欢的,并且能做出成绩来,记住成绩很重要,有名,有影响力才行。3.学好英语,无论是口语还是阅读逻辑。我个人建议,商学院的同学不妨学学GMAT,这对一个人对英语和英语逻辑的把握还是很有帮助的。而且日后找工作很多公司的笔试题都和这些差不多,而且现在连公务员考试都是中文GRE逻辑了。(GMAT逻辑和GRE一个思路)4.简历写的要漂亮,要有亮点,记住简历使用来screen不是阅读的,你把简历交给别人看三秒钟,让人家告诉你他能记住什么。要吹,但不能离谱,你要准备好说词,因为面试你的人中也许就有此中高手,你一下就会被揭穿。5.Behavior interview的准备。无论是麦肯锡那种和case结合在一起的,还是Bain的电话面试,都是behavior interview。建议大家去 http:///。很好的网站,上面有很多怎么准备很tough的问题。6.Case interview。建议去几大咨询公司的网站和wetfeet去看。其中我觉得最全面的是BCG的case introduction有四个,每次看都有新的收获。另外,Bain的interactive case preparation也相当不错,建议有空作一下。

第6篇:金融专业就业岗位

专业金融学专业近年来一直是考生报考的热门专业,金融学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前景好、收入高,是吸引众多考生报考的重要原因。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步转型,资本的力量会在今后越来越凸现出来。而长袖善舞的金融业人士,无疑会成为人人羡慕的高薪阶层。

读了金融学,将来做什么?

从近几年就业情况来看,金融学专业毕业生通常有这些流向:

1、商业性质的银行,其中包括中国工商、建设、农业银行等四大行和招商等股份制商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驻国内分支机构;

2、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如中国人寿、平安、太平洋保险等;

3、中央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4、金融控股集团、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担保公司;

5、证券公司,含基金管理公司;上交所、深交所、期交所;

6、信托投资公司,金融投资控股公司,投资咨询顾问公司.大型企业财务公司;

7、国家公务员系列的政府行政机构,如财政、审计、海关部门等;

8、社保基金管理中心或社保局;

9、一些政策性银行,比如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

10、上市(或欲上市)股份公司证券部、财务部等;

11、高等院校金融财政专业教师,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出版传播机构等。

第7篇:金融专业就业前景

从整体上看,金融学专业这几年在报考方面比较热门,其职业前景普遍看好,但根据实际就业情况看,两极分化比较严重,据文都教育经济学考试中心的观察 统计发现,知名院校的金融学硕士,如果导师影响力较大,在校期间注重实践,同时研究功底比较深厚,刚出校门拿到10万以上年薪者,不在少数。

就业状况一览

近几年来, 中国金融市场正在走向国际化,对专业性很强的人才需求迫切。金融学硕士就业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高端市场,例如高校教师和大公司市场研究分析、基金经理、投资经理、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

就业方向一览

无论是本科毕业,还是硕士毕业,金融学专业毕业生总体上的就业方向有经济分析预测、对外贸易、市场营销、管理等,如果能获得一些资格认证,就业面会更广, 就业层次也更高端,待遇也更好,比如特许金融分析师(CFA)、特许财富管理师(CWM)、基金经理、精算师、证券经纪人、股票分析师等。

(1)经济预测分析与管理咨询人员

经济预测分析人员的行业分布非常广泛,但一般只有各个行业中的跨国公司、大中型企业和政府经济决策部门、公共研究机构才会设置。主要负责各种市场数据的收 集和分析。该岗位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而管理咨询人员主要是流向一些咨询公司,比如IT咨询、战略咨询、营销咨询、审计、上市辅导等。

(2)对外贸易人员

将"世界工厂"生产的产品,销售给国外客户;为国内客户寻找国外货源;组织国际贸易货物物流等。有相当一部分外贸人员在经验成熟后,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外贸公司。

(3)管理职位

研究生与本科生不一样,大多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都参与了一些社会实践,拥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所以正式进入社会时,也能谋得一些管理职位,例如生产管理、行政管理、人事管理、金融管理等。

(4)基金经理

其中,随着更多的基金项目和基金管理公司的产生,社会将需要众多的基金管理人才,基金经理就是这一行当中的高层次人才,其职责大致可分为:负责某项基金的 筹措;负责基金的运作和管理;负责基金的上市和上市后的监控。目

前这方面的人才十分紧缺,其职业的前景看好。基金行业的职业经理人又以基金经理需求最大。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基金经理并不容易,一般要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有风险控制专业知识背景,还要具有较强的多学科、多行业分析判断能力,有敏锐的市场嗅觉,丰 富的实践经验也是必须的。

(5)证券经纪人

证券经纪人的素质要求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扎实的金融学基金知识;二是基于对市场的长期观察之后得出的投资经验;由于证券投资是高风险、高收益的投 资,作为证券经纪人必须通过对政权市场价格变动趋势的研究,把握规律性,并结合影响证券价格的各种因素分析,逐步积累并具备相当的投资经验和熟练的业务操 作能力。

近年来,我国股民数量直线攀升。这一庞大的投资群体已经为证券经纪人的崛起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目前我国证券经纪人有证券业务员、佣金经纪人、中介经纪人、交易所中介经纪人之分。

(6)股票分析师

股票分析师主要为股市投资者提供股市投资咨询服务,以及举办有关的讲座、报告会、分析会等,部分股票分析师在报刊上发表股评文章,以及通过电台、电视台等 公众媒体提供股市投资服务。在我国从事股票分析工作,须拥有大学本科以上的学历以及从事证券业务两年以上经历,需要考核《证券投资基础理论》、《证券投资 分析》这两门课程。通过考试符合条件的人员需向所在地证券管理部门或直接向中国证监会申请,经审批后,方能获得资格证书。获得资格证书的人员通过其所在的 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向证券管理部门提出申请,从而获得执业资格,最后由中国证券协会颁发执业证书。

就业前景

目前我国金融人才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下面几类人士还是比较缺乏的:一是能够充当领军人物的高级管理人才;二是精通外语、法律及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三 是法律、咨询、中介和会计等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有国际金融经营理念和从业经验的金融人才和金融服务人才匮乏。

另外,金融行业内部诸多中间业务的开展,也需要高级专业人才进入,比如个性化金融产品设计、对客户资金进行投资收益等。

薪酬水平

金融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在薪酬收入方面差距比较大,这跟学校、导师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以及自身的能力塑造、实践经验紧密关联。其中,融资和资本运作、咨询 服务方面,发展前景更广一些,而且收入也颇丰。月薪少则6000元,多则30000元。如果能进入跨国投行或者埃森哲、麦肯锡等跨国咨询公司,年薪则大多 在20万左右,还有其他福利。

从业行业扫描

经济学门类里包括多个二级学科,毕业后能够从事的行业比较广泛,但根据近几年文都教育针对经济学硕士生的就业情况统计与抽样,经济学专业毕业的硕士生就业 主要集中在金融系统、咨询行业、证券业、财会、投资银行、媒体、公共决策或研究部门等,当然也有自主创业者,或者在其他行业从业的。

金融系统方面主要是银行与资产管理公司,各大银行每年都会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主要分布情况如下:

1、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

2、银行业监管机构:中国银行业监管管理委员会

3、国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4、四大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

5、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渤海银行

6、城市商业银行:基本上各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商业银行

7、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

8、部分外资银行在华机构,如花旗等。

咨询行业主要是管理咨询、营销咨询、IT咨询等咨询机构及投资银行等,包括跨国大型咨询公司如毕博、埃森哲、麦肯锡、波士顿、贝恩、凯捷、罗兰?贝格、科 尔尼、摩立特、德勤、博思、普华永道等,本土知名咨询公司如北大纵横、和君创业、新华信、远卓、汉普、华夏基石、佐佑等。

证券业主要是各类证券公司,如中信证券、国泰君安、银河证券、申银万国、华夏证券、招商证券、国信证券、海通证券、光大证券、华泰证券、天一证券、原证 券、联合证券、上海证券、北京证券、昆仑证券、西南证券、天同证券、湘财证券、兴业证券、南京证券、东吴证券、民生证券、中银国际、西部证券、国海证券 等。

媒体也是一个不错的行业,一般而言,经济学专业硕士生可资选择的媒体空间还是比较大的,主要集中在财经媒体中,比如证券时报、金融时报、中国证券报、上海 证券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中国经营报、财经时报、工商时报、经济参考报、中国财经报、中国经济时报、第一财经日报等。

其他诸如一些研究所、政府部门分布了一些经济学专业毕业的硕士生,比如社保基金管理中心(或社保局,通常为保险方向)、财政、审计、海关部门等;高等院校 金融财政专业教师;研究机构研究人员;上市(或欲上市)股份公司证券部、财务部、证券事务代表、董事会秘书处等。

第8篇:金融专业就业前景分析及就业方向

一、金融专业就业前景真的很不错,不过需要 你努力学习才行,金融方面以后作资本运作或者融资是很不错的选择,有广阔的人脉的话,保险也是不错的选择,收入也很不错的,给你提供一些参考信息吧,希望能帮助到你:融资/资本运作:经验是本钱薪酬水平:此类高端金融人才属职场金领一族,月薪少则6000元,多则30000元不等。职业前景:融资工作经验是此类人才的就业本钱,尤其是具有跨国公司融资工作经验并熟悉大型金融机构的融资业务,有较强团队管理和外语交流能力的从业者更是俏中之俏。保险经理人:上涨空间较大薪酬水平:具有一定客户群的保险经理人,平均年薪二三十万元。职业前景:精通各险种,具备法律、金融、财务等知识的此类人才在2006年的职场还有较大的上涨空间

二、金融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金融学专业这几年从整体上看,在报考方面比较热门,金融学专业职业前景普遍被看好,但根据实际就业情况看,两极分化比较严重,据文都教育经济学考试中心的观察统计发现,知名院校的金融学硕士,如果导师影响力较大,在校期间注重实践,同时研究功底比较深厚,刚出校门拿到10万以上年薪者,不在少数。

四、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

无论是本科毕业,还是硕士毕业,金融学专业毕业生总体上的就业方向有经济分析预测、对外贸易、市场营销、管理等,如果能获得一些资格认证,就业面会更广,就业层次也更高端,待遇也更好,比如特许金融分析师(CFA)、特许财富管理师(CWM)、基金经理、精算师、证券经纪人、股票分析师等。

金融学专业就业方向一:经济预测分析与管理咨询人员

经济预测分析人员的行业分布非常广泛,但一般只有各个行业中的跨国公司、大中型企业和政府经济决策部门、公共研究机构才会设置。主要负责各种市场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该岗位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而管理咨询人员主要是流向一些咨询公司,比如IT咨询、战略咨询、营销咨询、审计、上市辅导等。

金融学专业就业方向二:对外贸易人员

将"世界工厂"生产的产品,销售给国外客户;为国内客户寻找国外货源;组织国际贸易货物物流等。有相当一部分外贸人员在经验成熟后,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外贸公司。金融学专业就业方向三:管理职位

研究生与本科生不一样,大多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都参与了一些社会实践,拥有了一定

的工作经验,所以正式进入社会时,也能谋得一些管理职位,例如生产管理、行政管理、人事管理、金融管理等。

金融学专业就业方向四:基金经理

其中,随着更多的基金项目和基金管理公司的产生,社会将需要众多的基金管理人才,基金经理就是这一行当中的高层次人才,其职责大致可分为:负责某项基金的筹措;负责基金的运作和管理;负责基金的上市和上市后的监控。目前这方面的人才十分紧缺,其职业的前景看好。基金行业的职业经理人又以基金经理需求最大。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基金经理并不容易,一般要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有风险控制专业知识背景,还要具有较强的多学科、多行业分析判断能力,有敏锐的市场嗅觉,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是必须的。

金融学专业就业方向五:证券经纪人

证券经纪人的素质要求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扎实的金融学基金知识;二是基于对市场的长期观察之后得出的投资经验;由于证券投资是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作为证券经纪人必须通过对政权市场价格变动趋势的研究,把握规律性,并结合影响证券价格的各种因素分析,逐步积累并具备相当的投资经验和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

近年来,我国股民数量直线攀升。这一庞大的投资群体已经为证券经纪人的崛起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目前我国证券经纪人有证券业务员、佣金经纪人、中介经纪人、交易所中介经纪人之分。

金融学专业就业方向六:股票分析师

股票分析师主要为股市投资者提供股市投资咨询服务,以及举办有关的讲座、报告会、分析会等,部分股票分析师在报刊上发表股评文章,以及通过电台、电视台等公众媒体提供股市投资服务。在我国从事股票分析工作,须拥有大学本科以上的学历以及从事证券业务两年以上经历,需要考核《证券投资基础理论》、《证券投资分析》这两门课程。通过考试符合条件的人员需向所在地证券管理部门或直接向中国证监会申请,经审批后,方能获得资格证书。获得资格证书的人员通过其所在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向证券管理部门提出申请,从而获得执业资格,最后由中国证券协会颁发执业证书。

五、金融学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1、目前我国金融人才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下面几类人士还是比较缺乏的:一是能够充当领军人物的高级管理人才;二是精通外语、法律及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三是法律、咨询、中介和会计等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有国际金融经营理念和从业经验的金融人才和金融服务人才匮乏。

2、另外,金融行业内部诸多中间业务的开展,也需要高级专业人才进入,比如个性化金融产品设计、对客户资金进行投资收益等。

3、金融学专业薪酬水平:

金融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在薪酬收入方面差距比较大,这跟学校、导师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以及自身的能力塑造、实践经验紧密关联。其中,融资和资本运作、咨询服务方面,发展前景更广一些,而且收入也颇丰。月薪少则6000元,多则30000元。如果能进入跨国投行或者埃森哲、麦肯锡等跨国咨询公司,年薪则大多在20万左右,还有其他福利。

4、金融学专业毕业生薪酬指数:

1.毕业生1年薪酬指数:68%的金融学专业学生毕业1年后的薪酬在2000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为20%。按照十分制计算,金融学专业毕业1年后的薪酬指数为

3.78,与其他专业相比,薪酬属于中等偏上。

2.毕业2年薪酬指数:52%的金融学专业学生毕业2年后薪酬在2000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为23%。按照十分制计算,金融学专业毕业2年后的薪酬指数为3.60,与其他专业相比,薪酬属于中等。

3.毕业3年薪酬指数:39%的金融学专业学生毕业3年后的薪酬在2000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为28%。按照十分制计算,金融学专业毕业3年后的薪酬指数为3.67,与其他专业相比,薪酬属于中等。

5、金融学专业应届就业率指数:

金融学专业毕业生中,95%的学生在毕业之前或刚刚毕业时找到工作,4%的学生在毕业1年以后实现就业。按照10分制进行计算,该专业的应届就业率指数为9.60,与其他专业相比,应届就业率指数属于中等偏上。

金融学专业发展前景指数:

金融学专业毕业生认为该专业发展前景很好和比较好的比例为34%,34%的毕业生认为该专业发展前景为“不太好”或“很不好”。按照10分制进行计算,该专业的发展前景指数为

6.22,与其他专业相比,发展前景指数为中等。

金融学专业工作舒适度指数:

42%的金融学专业毕业生认为工作“非常舒服”或“比较舒服”。13%的毕业生认为工作不太舒适或很不舒适。按照十分制进行计算,舒适度指数为6.78,与其他专业比较起来,该专业的舒适度指数为中等偏上。

金融专业就业前景分析及就业方向

6、从业行业扫描金融学专业就业前景:

经济学门类里包括多个二级学科,毕业后能够从事的行业比较广泛,但根据近几年文都教育针对经济学硕士生的就业情况统计与抽样,经济学专业毕业的硕士生就业主要集中在金融系统 、咨询行业、证券业、财会、投资银行、媒体、公共决策或研究部门等,当然也有

自主创业者,或者在其他行业从业的。

金融系统方面主要是银行与资产管理公司,各大银行每年都会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主要分布情况如下:

1、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

2、银行业监管机构:中国银行业监管管理委员会

3、国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4、四大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

5、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渤海银行

6、城市商业银行:基本上各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商业银行

7、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

8、部分外资银行在华机构,如花旗等。

咨询行业主要是管理咨询、营销咨询、IT咨询等咨询机构及投资银行等,包括跨国大型咨询公司如毕博、埃森哲、麦肯锡、波士顿、贝恩、凯捷、罗兰?贝格、科尔尼、摩立特、德勤、博思、普华永道等,本土知名咨询公司如北大纵横、和君创业、新华信、远卓、汉普、华夏基石、佐佑等。

证券业主要是各类证券公司,如中信证券、国泰君安、银河证券、申银万国、华夏证券、招商证券、国信证券、海通证券、光大证券、华泰证券、天一证券、原证券、联合证券、上海证券、北京证券、昆仑证券、西南证券、天同证券、湘财证券、兴业证券、南京证券、东吴证券、民生证券、中银国际、西部证券、国海证券等。

媒体也是一个不错的行业,一般而言,经济学专业硕士生可资选择的媒体空间还是比较大的,主要集中在财经媒体中,比如证券时报、金融时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中国经营报、财经时报、工商时报、经济参考报、中国财经报、中国经济时报、第一财经日报等。

其他诸如一些研究所、政府部门分布了一些经济学专业毕业的硕士生,比如社保基金管理中心(或社保局,通常为保险方向)、财政、审计、海关部门等;高等院校金融财政专业教师;研究机构研究人员;上市(或欲上市)股份公司证券部、财务部、证券事务代表、董事会秘书处等。

第9篇:读金融专业的就业方向。

未来就业有,保险,银行,证券,基金,四大方向。年薪要看个人能力水平来说,附一下我在职业生涯规划找到的一些金融的资料,希望对你有用,这个回答满意吗?反正我在读金融,我是觉得日子过得很好。

金融学一直稳居在学生报考专业的前五名,这是和其就业行业的高收入是分不开的。海文教育研究中心专家对金融学的就业方向进行了盘点,归结出了八大就业方向,并对此进行了深度解析。希望能给报考金融学的同学提供一些帮助。

1. 中央(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这是金融业监督管理机构。

进入行业监督管理部门做金融官员,对于金融研究生而言应是首选。首先,中国金融学是立足于宏观经济学,基于金融市场宏观调控,专业应用较易入手,政策把握比较到位;其次,在行业管理部门做上三五年再入行到实践机构至少能给个中层以上的职位。其局限在于:要进入这几个行业主管部门难度较大,可能还需要背景依托,本科生想进较难,除非本人确实非常优秀。

2. 商业银行,包括四大行和股份制商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驻国内分支机构。首先进入国有四大商业银行是毕业生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具备一定的银行业从业经验、专业背景,再到股份制商行或外资银行驻华机构的可能性会增大。很多同学起初就是投身于国有四大行中,在城市股份制商业银行迅速发展起来之后,纷纷跳槽,并成为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行的中坚力量,很多成为中层管理人员,少数成为高层领导。城市商行、股份制商行的灵活务实、不论资排辈的干部任用方式,使得四大行成为其专业人才的“黄埔军校”,至今这种情况仍在延续。另外,虽然国有四大行有一些遗留的官僚积习,但其稳定的收入,较轻的压力,较高的福利水平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尤其对于女同学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建议对四大国有商行感兴趣的朋友把专业方向集中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货币政策等方向上。

3. 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

政策性银行如开发行、农发行亦是较佳选择,但其工作性质类似公务员,金融业务并不突出,是靠政策吃饭的地方,对于个人职业生涯的益处相对于行业监管部门、商业银行来说还是较弱的,若想在金融领域成一时气候最好不要选择这样的单位。不过目前这类单位的工资水平待遇等比商业银行好,而这也成为吸引毕业生眼球的亮点所在。

4. 证券公司(含基金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控股集团等风险性很大的金融公司。证券、信托、基金这三家均是靠风险管理吃饭的,存在行业系统风险因素,但一旺俱旺,赚钱相对较易,短期回报较高(风险亦大),且按真正的企业管理机制运行,如果想在专业方面有所发展,有所建树,在这一行业做是极佳选择,很多基金经理、投资银行经理人员都年薪过百万。难点是学历要求在逐步提高,最低要求硕士学历,相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其个人投资管理、金融运营能力要求更高,如果对这些行业有兴趣,可以选择证券投资、金融市场、金融工程专业方向,如果是学财务管理、法律硕士专业(本科是金融经济)的,这也是不错的选择。最近信托业重新崛起,对于金融专业以及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又添一新

的选择,而其大投行的操作方略,又使其在人员使用上奉行精英路线,在投行业有一句话是“公司百分之八十的利润是不到百分之五的员工所创造的”。上述三家当下用人思路是积极挖角,在金融行业内人员流动性最强的当属这三家。有志于风险管理、终日奔波、常年胃痛、居无定所的精英人才不妨选择这个行业。当然,不能否认,这个行业给你的回报与投入相比还是成正比的。建议男同学选择此行业,应该更有发展。

5. 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担保公司。

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类似于政策性银行,目前其设立之初的目的和作用在逐渐消退。金融租赁、担保这个行业发展迅速,可以考虑进入,当然,如果有在银行、证券的从业经历,进入到这个行业中应该更有作为。

6. 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社保基金管理中心或社保局。

保险公司可以参照对商业银行的分析,做上数年,有保险营销、风险管理经验之后,在国内股份制保险机构迅速成长、外资保险机构进入的契机下,还是大有可为的。保险精算专业是非常吃香的。社保中心以及财政审计部门等是养老的地方,稳定有余,灵动不足,当然,希望获得稳健回报的朋友不妨作为一个选择来考虑。

7. 上市(欲上市)股份公司证券部、财务部、证券事务代表、董事会秘书处等。

在上市公司证券部的工作经历亦可,先天横跨证券产业两行,再要发展有立脚点。如果全程做过IPO筹备工作,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将更加有益,它对财务、产业分析能力要求较高,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8. 国家公务员序列的政府行政机构如财政、审计、海关部门等;高等院校金融财政专业教师;研究机构研究人员。

四、 职业选择以及选择理由

1. 商业银行

进入商业银行,一般来说,人际关系是很重要的,因为进入商业银行工作的时候,首先,银行会要求我们拉很多的存款,这个时候就需要很好的人际关系,给自己拉一些客户。而自身的人际关系还不错的我,同时对于金融抱有兴趣的我,更能够投入更大的激情,这样也能为未来推销各种产品打下结实的基础。

2. 证券公司

证券公司是现在金融业的青铜产业,其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了,在证券公司做,需要的有一定的人际关系,拉人来自己的证券公司开户,当然需要的是有效户,这样也需要很好的表达能力,能够将产品的好处表达得恰到好处。现作为沙盘协会的培训讲师,正是具备这样的能力。

3. 基金公司

虽然现在的基金公司在我过的发展并不像那些银行、证券公司那样发达,但是这个产业一定

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我现在在华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区域经理助理,对于基金的基本知识有一些了解。基金公司中分很多,有基金经理负责一只基金运行的,还有渠道经理等。不管是哪个,基金公司的门槛比较高,至少要求研究生以上的学历。考研的问题我还没有做下决定,所以,我把基金公司放在最后一位。

上一篇:企业现状及存在问题下一篇:骨干教师评选条件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