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2023-01-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新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新理念

摘要:新课标之数学教学有新的课程观;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过程,重创新,重个性,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重合作与交流,重思想教育;新课标之数学教学中的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关键词:新理念;重过程;重创新;重个性

一、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侧重点

1.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过程。(1)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①体验数学的自然科学性,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②体验数学的基础性与工具性,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自然科学的工具。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离不开数学,数学的思想、方法、语言、思维方式是研究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③体验数学之美。初等数学中的线段的“黄金分割”比例为0.618:1,人们在探索自然美以及艺术美的过程中发现“黄金分割”之比具有一种悦目之美、和谐之美。④体验数学是一种文化。我国古代的河图洛书就是数的“方阵”,《易经》中的卦象都用数来表示,我国古代兵书中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中的筹就是数码。⑤体验数学是一种思想。数学是一种科学思想,这种思想反映着数学知识的共同本质。数学之中含有丰富的思想:符号思想、集合思想、函数思想、分类思想、化归思想、极限思想等等。(2)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做数学,探究数学知识,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新课标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独立性,不再只充当知识的接受者。(3)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互动,感情交流的过程实质上是老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学实质上是学生自主独立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和发展自己的潜能,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实质就是交往互动。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学生不能只做听众,必须动起来,要动起手来操作数学,动起笔来推演数学,动起脑来思考数学发现数学质疑权威,动起口来讲数学和与同学老师讨论数学;数学教学要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交往,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使学生学会交往,逐步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

2.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个性。与传统教育不同,新课标非常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人的思考问题都有其独特的方法,每个人的先天条件(如大脑的潜能,气质)都不同,传统教育的整齐划一,齐步走,只重学科,目中无人,忽视每个人的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新形势下显得非常落后。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以人为本,数学教师要关注学生,要教书育人!关注人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关注就是要尊重、关心、牵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新课标认为,数学教学应该是学生愉悦的情绪和积极情感的体验过程。数学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以及关注学生道德和人格的发展。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的过程。

3.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创新,一个民族就要衰亡。教育不能没有创新。新课标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种创新是指学生在其原来知识基础上的突破和发展,不是指科学家那种创造发明。数学教学应当成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时候,大力鼓励学生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向教材质疑,向权威挑战。

4.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育。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概括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总的策略。一般的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函数思想、分类思想、极限思想,等等。数学方法是人们分析处理数学问题的具体手段,如:换元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归纳法,等等。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但对学生学习数学有帮助,对学生未来走进社会后解决实际问题也很有用。数学教学必须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

二、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是知识的传授者。新课标强调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促进个性发展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促进者。教师要建立一个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积极与学生交流,分享体验与感受。学生是独立独特和发展的人,是学习的主体,是责任与权利的主体。教师要有耐心、信心和恒心去教育学生,努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作者:周全立

第2篇: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如何备好一堂课,教学设计的重点是什么?笔者认为不是题目的罗列,而是思路的引领、环节设计的分析。今天分享的“设计内容”,希望能抛砖引玉,引发思考。

【设计思路】

復习铺垫→观察归纳→定义讲解→巩固练习→以图学性→总结提升→综合运用→师生小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课

1.复习初中函数

2.由观察共性,归纳幂函数定义

★设计要求:从学生最熟悉的函数入手,一是破冰,二是建立学习氛围,三是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幂函数的雏形。

二、新知讲授,巩固练习

(一)概念讲解

1.定义

●学生活动:个人独立完成练习,画图完成例题,同桌对照答案,交流讨论。

〇教师活动:建议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思考例题,组织学生总结题型。

★设计要求:根据学情、题目难度及当堂情况及时调整组织讨论或独立思考,恰当精讲例题,再对题目及解法进行小结,并对学生给予评价反馈。

三、师生小结

★设计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整理思路,学生思考,学生小结,锻炼自我学习能力。教师引导补充,同时给予学生反馈评价,鼓励其继续深化探究与团队合作。

新课改不仅要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更要做到每个问题都有设计意义,不盲问,不多问,力争有效教学、深度教学。

作者:刘晓挺

第3篇: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摘 要】 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关键是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而评价一节课的关键就是观察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这是课堂教学的本质,然而,目前很多教师在上课前并不重视教学目标的制定,有的甚至不写,即使写了也很不规范。本文通过调查研究,陈述了目前撰写教学目标普遍存在的问题,力图探讨教学目标的科学表述和准确叙写,为教师们提供操作层面上的具体方法,从本质上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辟路径。

【关 键 词】 课堂教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作者简介】 陈卫民,湖北省宜昌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马杰(Mager)在谈及教学设计和教学目标时,告诉我们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回答三个问题:一是我们要到哪儿去?(教学目标是什么?)二是我们如何到达那里?(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三是我们怎样知道已到达那里?(我们的测验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如何评价和修改教学材料?)也就是说教学工作者在课堂教学程序开发过程中要完成的三项主要活动:即实施教学分析,以确定 “我们要到哪里去”、开发教学策略,以确定“我们如何到达那里”、开发和实施评价,以确定“我们怎样知道已到达那里”。

歌德在描述人生时曾说,“每走一步都走向一个终于要达到的目标,这并不够,应该每下就是一个目标,每一步都自有价值。”这句话用在教学上也非常恰当。无论哪门学科,是课程还是课堂,其最重要的是设计恰当的课程目标或课堂教学目标,再围绕这个目标,让每个教学环节的安排设计和每往下走一步都有其目标价值,为这个目标服务。如果目标明确具体,加之课堂流程步步精心,每下都围绕其目标的达成而努力,那么我们的课程和课堂教学就会凸显出它的高效或有效性。教学过程中目标设计是前提,没有该前提犹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然而,目前我们不少课堂教学和学校课程设计对“目标”关注不够,研究得不深。有的课堂教案中或学校开设的课程中甚至没有其设计环节或该目标的描述,只有在上公开课、研究课或是优质课时才写上一笔,对教学目标的设计多半是两三句话,比较随意,并未仔细思考或精心设计,离科学严谨的教学目标要求相距甚远,其设计存在不少问题,也不规范,质量可想而知;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往往只有印刷手册,未见课程目标的描述和实施规划等。2013年及今年初笔者走访了十几所学校,听课百余节,收集教案上百篇,查阅了上百个校本课程,发现的主要问题如下:

1. 课堂教学教案目标主语或对象用语错用,如一老师写的一节听力课的课堂教学目标:

To develop the students’ listening skills: getting facts and taking notes while listening. To help the students learn to analyse the writer’s idea and list the important supporting points while listening.(培养学生的获取事实的听力能力和记笔记能力;在听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分析作者的观点和列出重要支撑点)

2. 课堂教学目标抽象或与教育目的混淆,行为动词使用不当。如一老师在上一节阅读课教学制定的教学目标:To develop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reading,to improve reading methods.(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改善学习方法)

3. 教学目标缺乏具体实施的梯次,没有描述学习程度,缺乏行为条件。如在学习英语定语从句时,老师往往将教学目标写成“Through this period, have all the class master attributive clauses”.(通过本节课,使得全班同学掌握定语从句的用法)

4. 开设校本课程有往往印刷的课本教材,却没有课程性质意义的描述,没有该课程教学的目标,也没有具体实施办法。

以上四种情况不少学校或多或少都存在,下面作具体分析。第一种情况:很明显教学目标的制定本末倒置,没有理解教学过程任务完成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学生才是掌握知识的主体,一节课的效率、目标的达成和教学质量主要是看主体的行为表现,而并非是老师。由此可见第一种情况是主语不对。第二种情况:将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或方向混为一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改善学习方法”可以说是我们英语教育的方向,是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这在一节课内是没有办法实现的,也就是说太笼统,缺乏可实施的可观察和可测评的具体目标,没有外显行为的具体操作办法。第三种情况:没有遵循教育学和心理学规律来制定教学目标,全班五六十个学生,心智的发展和个体差异都有很大区别,比如通过一节课学习英语的定语从句的语法内容,极有可能出现的学习情况:有些学生只是了解了定语从句的现象,一部分同学可能可以判断或认出定语从句,知道了它的特征;一部分同学可以写出较为简单的含有定语从句的句子,还有些同学完全掌握了定语从句甚至可以写出较为复杂的定语从句。由此可见,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在完成这种较为复杂知识时,应该有梯次。再则,没有行为条件的设计与描述,如查阅字典、使用计算机、小组讨论合作等等。第四种情况:在国家新课程的引领下,根据国家三级课程的要求,不少学校都开设了地方或校本课程,然后都编写了相应的校本课程教材并印刷成册供教师与学生的使用,一般一个校本课程使用四到八课时,也有更长的。问题是我所到的大部分学校普遍认为校本课程就是组织力量编一本具有本地特色的教材就算开设了校本课程,然后上级来检查时将印刷手册给予出示。但问及课程性质意义、目标、实施办法和评价时,既没有文字上的依据,学校课表中也没有呈现。这说明对校本课程的开设认识模糊,没有课程目标,更没有教学目标以及具体实施的办法。

要想再提高课堂效率和完善实施开设好校本课程必须要解决以上四个问题。最重要的是要认真学习,阅读相关理论书籍。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崔允漷在《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一书中描述了怎样撰写教学目标:“叙写目标要明确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与表现程度。”,这里他的语言简洁,观点明确。崔允漷根据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 (R M. Gagne) 的“四成分和五成分学说”和美国著名的教学设计研究专家马杰(R Mager)“完整课堂教学目标三要素”之学说,将怎样表述教学目标进行了浓缩概括,归结其观点有四个要素。根据相关理论书籍我们可以有以下理解和诠释,也是解决以上四个问题的依据和具体办法。

一是写教学目标要明确行为主体是学生,也就是说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行为主体即学习者,行为目标描述的应是学生的行为,不是教师的行为。我们常用的典型错误是:“教给学生……、使学生掌握…… 、发展学生……、启发学生……、培养学生……、鼓励学生……等等”,而应该写成“学生……”;因为,对课堂的评价或观察的核心主要是指学习者本身,是看学习者的主体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而并非指教师,老师讲得再好,学生并没有获得或掌握,那么课堂效率仍为低下。老师讲得少,有“一滴水引来万泉水”之功夫,该课不失为一节高效课堂。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

二是准确选用行为动词。一般行为动词用动宾结构表示,使用的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也就是说如何将学生的内隐心理状态转化为外显的行为,行为动词的使用情况直接关系到目标叙写的具体性和操作性。如知识性结果“了解”水平目标的动词,可以用“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理解”水平教学目标的动词,可以用“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整理” 等,目标和学习水平不同而表述也应该不同。而我们常常错误使用:使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学生……” “让学生掌握……”等等,这些词的使用是将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混为一谈。在描述课程标准、教育法案和办学方向可以使用这些词汇,但具体到一节课就显得太抽象,空泛,极为不当,无法观察、测量和评价。行为动词的正确使用可以使老师讲课目标更加具体,利于操作,评价学生或检测学生就会有的放矢。

三是明确行为条件,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具体表述有四种类型:① 允许或不允许使用手册与辅助手段,如:“可以(不可以)使用字典或计算器”;② 提供信息或提示,如:“根据所给的提示,能说出或写出……”;“根据图示,可以……”③ 时间的限制,如:“在5分钟内,可以……”;④ 完成行为的情景,如:“在小组讨论中,能……”。我们教师典型问题是:写教学目标时没有或没有考虑这些条件,有时上课就临时安排。如果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考虑了行为条件,老师在备课过程中就会充分考虑学情、班情和控制教学课内容的难易度,这样教学目标的达成就会更加有效。

四是恰当描述表现程度。表现程度是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价测量学习表现或者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将认知领域按梯次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由低级到高级六个层次,这为我们设计教学目标提供了很好的依据。我们可以根据课型、学情将知识逐一划分,将学生分类安排,哪些知识为了解,哪些知识为理解,哪些知识为运用等;多少学生能作为了解、知道,多少学生可以掌握,或在一节课内部分学生掌握,另部分学生在这节课只能作为了解或铺垫即可,下次课学习时再掌握等等。因此在这个因素里可以使用“熟练地”、“至少……”、“百分之…… 可以写出或掌握”、“全班可以背诵……”等等。只有设计了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才能是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能在一节课后不同层面的学生各有所获。

在表述教学目标时行为主语可以省略,但行为动词一定是学习者本身。有学者将以上四个要素分别缩写成ABCD,A就是英语中的单词Audience的首写字母,含义为听众,即:行为主体;B就是Behavior即:行为动作;C是condition即:条件;D就是degree:即程度。 这种缩写方便记忆。举例1:Through learning and practicing attributive clauses in this period (condition条件) every one (degree程度) in the class can write (concrete behavior行为) one correct (degree (程度)attributive clause (学生行为所对应的内容)” using that or which (condition条件)。举例2:在氧化还原反应的目标:“学完氧化还原反应概念之后(行为条件),全班绝大多数学生(行为主体)能熟练地(表现程度)指出(行为动词)氧化还原反应的四种物质(学生行为所对应的内容)”(网上转载,略修改)。这些应该是较好的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它将教学目标的四要素非常清晰完整的描写出来了。

至于某一课程的教学目标就应该概括一些,因为它不是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而是该课程的教学方向或目的,另外,只要开设了一门课程,尤其是校本课程都应该有其性质、意义、课程标准和目标、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价机制。开设校本课程,撰写其意义和目标、具体实施办法等比只编撰印刷校本课程的小册子更为重要,因为它是课程开设的方向和要达到的目的。随着课程(校本)开设的深入,不断循环,不断改进与积累,经验也随之成熟,逐步形成课程体系,再印刷成册作为学校校本课程开设成果也不为迟。

谈及教学目标,就不得不提及著名教育目标分类学家、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他可以说是最有影响和最早系统研究教育目标分类的专家学者。布鲁姆和他的团队在上世纪1948年就开始对教育目标的研究,经过八年的研究,1956年写出了《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Handbook 1 Cognitive Domain),这一研究成果给世界教育带来轰动与惊喜,意义深远,举世瞩目,给各国教育的发展带来极大变化,2009年,美国一个全国性的专家小组评价该书:“确认对20世纪美国教育产生过重大影响、结果和反响的教育书籍”(Kridel,2000,p5)“它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世界各国学校的各年级各科目的教学、测量、评价、课程开发、教法和教师教育等活动中,对课程教学设计、开发管理和评价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国1986年才开始引进和翻译,到目前为止,美国一些著名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对该领域的研究一直在持续进行,从未间断,2000年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布鲁姆的学生安德森(Anderson)等、马扎诺(Robert J. Marzano)又分别出版了《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修订版 完整版——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A Taxonomy for Learning , Teaching, and Assessing-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和《设计新的教育目标分类法》(Design a New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 2007年马扎诺和John S. Kendall 合作,修订了第一版部分内容,出版了《教育目标的新分类学》(The New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期间还有加涅(R M. Gagne)的教育目标“四成分和五成分学说”、马杰(R Mager)“完整课堂教学目标三要素”之学说、戴维 梅里尔(M. David Merril)的“绩效—内容矩阵分类”学说、豪恩斯坦(A. Dean Hauenstein)教育目标领域分类框架等等,美国就教育目标分类的研究持续已达半个多世纪,在对世界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课程、教育评价、教学方法等起到重要指导作用,而我们了解的甚少,1986年我们才将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说翻译引进,2008年我们才将美国新的教育目标内容翻译过来,相比之下,“作为当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一项重要内容的新课程标准中所进行的课程目标分类,即把课程目标划分为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大领域的尝试,则没有经过大量研究,而进行的很草率,这种分类能够保证科学性、严密性吗?” 新一轮课改一晃十年过去了,但《课程标准》(高中)还未改进,因此,我们目前的一些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课堂教学的教育目标设计理念要么缺失,要么浅显不当,缺乏操作层面的具体指导,对“三维目标”解释不甚清楚,尤其是对知识和技能是什么较为困惑,因此教学评价困难,教学实施盲目,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布鲁姆和安德森在书中很少使用“能力”字眼,但“能力”立意的具体操作办法非常实际,反观我们的一些专家报告和教育书籍,到处都充满了“能力”的标识,教学设计中能力目标也是高频率出现,却少见具体的指导方法和可操作层面的表述。关于理想的课程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设计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兴许我们现在只接触到了皮毛,还未走到正道,正如盛群力教授的感言: “……安德森修订布鲁姆认知目标,整个团队花费了十年;加涅五种学习结果分类及其教学策略适配至少有二十年探索时间;……所以不要轻易指望当下我们自己的研究人员,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对倡导的三维目标会有多少真知灼见。不经风雨,怎会见彩虹;不投入时间和精力,怎可能有实践收获”,真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毫无疑问,学习和研究教育目标分类学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者的必需,它在指导我们的课程开发、课堂教学、教育评价等,乃至具体到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表述都会起到重要指导作用。由于我们目前的教育状况和高考的压力,教师们在这方面的学习和研究甚少,好在现在不少师范学校正在拟开设这些课程,随着教育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将会不断吸纳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我们的课程和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会越来越科学,越来越严谨。总之,要想获得课程化效果和高效课堂的效果,一定不要忘了研究和撰写好符合教育科学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Bloom, B. S.,Engelhart, M.D., Furst, E.J., Hill, W. H., & Krathwohl, D. R. (Eds.) (1956).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Handbook 1 Cognitive Domain. New York: David Mckay.《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 认知领域.

[2] 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

[3] [美]罗伯特J马扎诺 约翰 S 肯德尔.教育目标的新分类学[M]. 高凌飚,吴有昌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2

[4] 黎加厚.新教育目标分类学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4.

[5] 丁念金.布卢姆之后美国教育目标分类研究的进展分析[M].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7,(3).

[6] 盛立群. 21世纪教育目标新分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8.

[7] 洛林 W. 安德森(Lorin W. Anderson).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完整版)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10.

作者:陈卫民

第4篇:新理念下的作文教学

砀山县实验小学 毛会彬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难点,它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性质与地位作了如下表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而学生在写作文时,往往感到无从下笔,无内容可写,勉强写下了也显得干巴巴的,表述不够具体。学生由此产生畏难情绪,以致对作文毫无兴趣。

那么,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激发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敢于写,乐于写,作文水平才有可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第二学段是“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到了第三学段,才过渡到具有初步的写作意识。“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开始进行作文教学时,就应让学生认识到作文并不是一件难事,写作就是把自己特别想说的话写下来,人人都能做到,人人都能写好。结合第一学段进行说话、写话训练,逐步实现向中年级成篇作文过渡。布置写作任务前,应精心设计好写作前的铺垫,适当降低作文难度。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应及时鼓励,可采用上台读作文,在表扬栏中展示优秀习作,利用“高分制”激励等方式表扬他们,夸奖

他们,使他们越写越爱写,越写越想写,越写越丰富。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如果他们不断得到肯定,就会不断地增强自信,不断地期待有下一次的成功。这样,学生当然会乐于去写。

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还来源于在写作的合作和交流中所产生的成就感,对于学生的习作,教师应及时组织交流,在同学们的互动中感受和分享习作成功的乐趣。

二、融入生活,明确作文的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把作文变成生活的需要。即要求作文有阅读对象,有明确的交际目的。要使学生的表达有对象,有需要,不要让作文仅仅是学生应付老师的一种作业。我们只有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做到平时积蓄充实,习作时就不会感到难了。我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写成长日记,记录生活中的点滴等练习把作文变为有趣的活动,活动是学生最喜欢的方式。

在三年级,我就要求学生写自传,记录自己的成长故事。在作文课上,我给学生的要求是:我们进入了三年级,开始学习写作文。也许有人担心没有内容写。其实,你一点儿也不用担心。这样吧,让我们开展一个活动:记录自己成长的故事。只要你积极参与,动手动脑,

保管你有说不完的话,一定会写出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因为,作文就是你生活的脚步,就是你成长的记录。不信,你试试看。我设计的内容有“我出生了”、“名字的故事”、“结交新朋友”、“我爱我家”等等。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练习本,指导他们起好名字,学生觉得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热情高涨,再也不感觉没有内容写了。

三、读写结合,充实写作的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人们用以交际的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便是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这句话道出了读与写关系的真谛,读写结合蕴含了传统教学方式的精华,符合语文教学规律,重视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在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时,应结合单元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的重点,确定读写结合的目标,渗透某个要点和某种写作技能。还要创造机会,让学生经常随文小练笔,将读写结合落到实处。

实现读写结合,关键在于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找准读写结合点,拓展写的空间。读写结合点的选择一般在以下几个方面:情感与认知统一处,文句优美处,思维创新处,文章留白处等等。例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入情入境,读出感情,然后进行读写结合的练习。我启发学生:“送别志愿军的不止这三人,如果你是送别队伍中的一员,你想对志愿军说些什么?仿照以上三段的结构说一说,写一写。”然后让学生自写,小组交流,

选代表全班交流,其余同学想象志愿军的话进行回答。这样通过写话、对话,把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培养写作技巧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这里既是仿写的练习,又是学生情感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自然表达。

又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我注意创设说写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在想象的同时进行写作训练。在理解白荷花从荷叶中间冒出来的“冒”字的好处时,学生有些困难,我并不急于把自己的理解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感受图景,引导学生进行换词说话练习,领会“冒”的用词精妙。并及时拓展学生想象空间,让学生想一想:此时的白荷花会说些什么?通过看图与对文字的理解,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以无限的发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进行了写作训练。接着我又问:“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除了课文中讲到的这些姿势,你还想到哪些?先说一说,再写一写。在学生想象练说之后我顺势引导:“这么美的荷花,真令人陶醉啊!不光是我们,一定还有一些小动物们也会被吸引而来,它们是谁呢?会对荷花说些什么呢?”学生在课堂上想到了小蜻蜓、小蜜蜂、小蝴蝶、小蝌蚪、小鱼……然后让学生选择一个写下来。

叶圣陶老先生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与习作的技巧”的论述,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不要把大量的时间在内容分析上,而应重视语言的训练。阅读与写作是相通的,读与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

四、鼓励创新,抒写学生的真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目前,学生作文文风不正相当普遍。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套话连篇,千人一面。学生接触的资料多了,各类作文选,网上的范文都很容易看到,但是也使一部分学生不再去思考,生搬硬套,刻意模仿。开口就是给老爷爷让座,闭口就是扶盲人过马路,这些都是老生常谈。尽管立意不低,但也绝不是好文章。“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要创造性地描写世界,表现生活,要解放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和心灵去感受、体验,用自己的笔写自己想说的话。教育学生作文要言之有物,写出真情实感。作文时鼓励学生富有创意地表达,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有个性就有真情。

总之,作文教学应贯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作文教学中采取合理而有效的方法,进行细致而耐心的指导,及时总结得失,扬长避短,锐意开拓,定会取得一定的成绩。

第5篇: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吝店中学 杨新侠

2001年9月开始实施的基础教育改革,使我们的教师教学生活发生根本变化,其中一个重要变化就是课前教学设计。传统教学的课前准备有备课、写教案。新课程中,我们更重视课前准备,并称之为教学设计。有的老师说那不是一样吗?我说是不一样的,它有新的含义。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有关教学设计的问题。

什么是教学设计?

就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问题,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的一个系统过程。

为什么要进行教学设计?

1、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

2、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有利于电化教育的开展。

3、有利于教师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加速青年教师的培养。

二 新课程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备课、教案有什么不同?

1、新课程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备课有什么不同?

传统教学的备课活动中,也有教学设计,但大都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许多教学决策都是凭教师个人经验和意向做出的。优秀的教师可以较好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但绝大部分教师从重知识传授的理念出发,基本上不研究教育对象,只要有教科书和教学用书,就进入规范的教学实践程式即:教师用教材教学生。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备课,它克服了这种局限,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把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来教。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成了教师的第一要务。教师的教学活动出发点和归结点是引导学生如何学,教师充分发掘自己知识、教材与学生的最佳结合,找到“授人以渔”的最佳方式。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将教学活动建立在系统方法之上,只要懂得相关理论,掌握科学方法,一般教师可以较迅速的实际操作。

2、新课程教学设计与传统的教案有什么不同?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传统的教案,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教案是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针对一种教学内容的实际教学方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教学设计的具体产物之一,是教学设计指导教学的具体体现。但它基本是一个定性的东西,修改的人很少,好的教师就是写一个课后记。

新课程教学设计并不局限于针对一种教学内容,也可以是一个单元。最重要的它是一个“动态”的。要对教与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分析,提出教学方案并不断修正方案,是一个不断改进

- 2与课程目标的差异,来制定我们的预期的教学策略。就几个班里的学情而言,也是不可能相同的,有的班级活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有的班级学习纪律差一些。我们都要制定出各班的预期教学策略。我们在面向全体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个性化学习。给一些学生个性创造的机会。新课程要求教师充分发掘自己的知识与教材与学生的的最佳结合,找到“授人以渔”的最佳方式。 (2)新课程把教师定性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因为教师个人综合素质对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整合有重大影响。新课程在教学目标上:允许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有多元表现,给教师提供了更大的教学想象空间。教学内容上:综合性增强,《标准》、教材、教师用书为教师的教学创造留有极大余地。培养教师的理解水平、创造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有了较大的自主性、灵活性。教师可以探索更多的教学方式,也可以花较多时间查资料,补充教材内容。培养了教师的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学能力与综合素质。

3、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完成的任务。在以前我们一些教师为了省事或许不太会写,习惯于抄教学参考书上的,在新课程里就不行了。教材只是一个载体,《课程标准》才是依据。对《课程标准》要求的一定要贯彻好,而且是教学设计的要点、重点。对《课程标准》要求以外的,教师就可以根据你教学设计的需要,增补或删节,重组教材。进行创造性教学。

制定教学目标要注意以下几点:

(1)目标适应学生特点、已有经验和发展需求。 (2)符合学与教的原理,并体现一定层次性。 (3)以学生的兴趣要求为指导,而非教师的要求。 (4)应涉及各个学习领域,尽可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与技能。

(5)要反映学生学习结果。

4、教学过程设计。

课堂教学活动过程集中反映教师教学设计思想,而教学活动的实质是一种交往活动,是一种情感的交往。因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非常重要。而课堂教学是建立在教师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与熟练的教学技能基础上的。教师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对教学效果有重大影响,一个教师无广博的知识只能照本宣科,无熟练的教学技能也驾驭不了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包括教学的组织形式、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课堂问题的有效调控三个部分。

(1)课堂有效管理的目标:

①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主要表现为:

- 5(2)、由传统课堂教学的“静”到新课程的 “动”。 传统课堂教学缺少对学生的关注,缺乏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缺乏学生个性的张扬,课堂要求必须 “静”,一切围绕教师转,这是我国中小学传统课堂教学的通病。而新课程下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地学习,进行创造性思考,课堂气氛追求的是学生“动”起来,教师由管理者向指导者转变,关注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发展,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经常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学会判断自己教学行为的合理性、有效性,逐步养成自我反思教学行为的能力。 日本广岛大学教授片冈德雄把课堂气氛分为:支持型、防卫型

支持型:a、教师与学生都充满自信,相互信赖。

b、教师对学生是宽容的,学生学习态度使积极的。 c、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课堂

气氛有利于学生发展。

防卫型:a、学生对教师有恐惧心理,教师对学生不信任。 b、教师对学生控制,学生对教师被动服从。 c、学生有自己应对教师的策略,教师对学生实行操作性管理。

课堂师生关系又可分为: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 我们倡导的是课堂气氛为支持型。课堂师生关系为民主型。)教师要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重视情感教育,学会赏识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现在的名言是:成功是成功之母。要鼓励成功,这是新课程中重要的教育观念转变。 (3)、对预期可能出现的课堂问题进行有效调控。 ①学生的课堂吵闹问题

新课程实施后,由于加强了课程的综合性、活动性、实践性和情境性,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学习,课堂吵闹问题可能会更加突出。所以教师要对此问题进行研究,以提高自己的认识,想出对应的策略,为新课程实施提供前提。课堂出现了吵闹问题,我们教师首先要做具体分析: A、为什么而吵闹?是讨论还是别的? B、学生在吵闹时,正在做什么?

教师在做了具体分析后,可能得出以下积极方面因素: A、说明你的课堂气氛民主与宽松。 B、学生思维的很活跃。 C、学生参与意识。

D、个体发展需求,一些学生的表现欲望强烈。

教师在做了具体分析后,也可能得出以下消极方面因素: A、任科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存在问题。 B、捣乱行为。 C、偶发事件。

D、个别学生想引人注意

②处理好学生中的“别样的声音”。

- 8知识还重要。佳木斯有的教师说有的班级厌学达到50%,问怎么提高学习兴趣。我说要分析刚上初一时就这样还是以后形成的,如果刚上初一时就这样,说明我们的小学教育是失败的。我们在中学要重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活动主题。如果是以后形成的,说明初中教师的教学观念与行为有问题。就像我刚才说的。

我们虽然讲了三个可能出现的问题,但是开放型的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是不可以预料的,一旦出现了,我们教师要以师生民主、平等、平静的心态对待此事。

5、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的设计。 (1)、我们教师常用的两种教学方法:

讲授法:优点:很经济地同时向许多人传授知识。

缺点:导致学生机械被动地学习,是填鸭式学习。 讨论法:学生面对面地交流,可以自由发言提问,也可以立即做出问题,教师也可以参与讨论,教师主要起指导、组织、提供信息等作用。

优点:(1)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通过班组或小组讨论进行。

(2)培养集思广益的能力,学生能听别人的意见并

做出评价形成自己的观点。

(3)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2)新课程中,教学方法设计要注意:

- 10思维,启发学生的思考,就是鼓励学生用以有知识与经验去观察事物,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逐步学会对具体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

(E)、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现代教学对现代教师提出的最基本要求,“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而现代教师不能满足学生学会,而是引导学生会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求知欲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F)。新课程中,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我们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不是说现在就让学生去搞发明创造,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基础知识,我们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为他们将来成为创造型人才做准备。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给学生一点“不听话度”

创造型儿童往往不听话,甚至还有一些让人讨厌,调皮好动是少年儿童的天性,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幼芽,只要不太出格,不要限制太多。“听话是优点,太听话则是缺点。”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写了一本书《领袖们》,他说,中国教育制度可以为群众提供了很好的教育,但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其次要给学生更多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有利于学生智能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举例: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的二种态度。(鼓励。板起面孔大吼)在次允许学生向权威挑战,特别是向教师挑战,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教师一要允许,二要鼓励,三要引导。

- 121314 -

第6篇: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形式为教学内容服务

例:解剖器使用(2010市长陵中学视导课) 教学内容为教学目标服务

例:克隆羊(2004市视导课),更多的是目标不要求的无用内容 教学目标为教学主题服务

例:安全用药(区青年教师大赛课)

一、当前教学设计中的主要问题

1. 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比较空,或者写的不是理念。例如摆上一堆建构主义、多元智能之类的东西,什么时髦说什么,什么大说什么。还有的老师想,你不是说不能写大吗?那我就写具体的,结果写是出的都是具体怎么做、而不是理念,是具体的教学手段、教学策略,甚至把教学资源也写到理念里来。

2. 教学目标制定比较笼统。大家都知道要围绕着知识、能力、情感这三维的目标来制定,但是知识制定到什么程度?它的依据是什么?能力怎么写?情感怎么定?写得都比较笼统。最关键的是对象不清楚,缺乏可测性。也就是说,你要求这一节课让孩子哪一方面的能力有提高写得比较笼统。例如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等等这样一些说法,都是比较笼统、不具体的、更是不可测的。怎么就叫具备了?怎么就说明他的实验能力提高了?说不清楚。情感目标更是如此,例如培养学生认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这样的东西太大了。辩证唯物主义是一个大的观点,这里面结合我们的学科、结合这一堂课,它的特点是什么?写得不清楚。

3. 教学组织形式时髦化。什么时髦写什么,该不该合作、该不该探究、该不该讨论,一股脑都来了。其实很多地方有更好的、更多样的组织形式。

4. 学习者分析和教学评价设计形式化。学习者分析老师说学生已经具备了什么、这节课我应该怎么样,流于形式的东西比较多。

5. 缺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这是非常普遍的问题,其他学科也存在。

6. 把教学设计理解成教案或课堂实录,把一节已经上完、上得比较好的课,从第一句话说什么开始,到最后一句话,全都记录下来,显然这不是课前教学设计。有些教学过程中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都一一设计好了,那是不符合课前教学设计的,而是一节课的具体的实录。

教学设计到底是什么?它既不是教案、又不是课堂实录,用一个比喻来讲,可能更容易说清楚。例如要盖一个标志性的建筑,肯定要有设计。首先是一些理念上的设计、功能上的设计,例如要求它达到的高度、要求它写字楼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水电热达到什么样的要求,这些都是先前的设计。只有这样一个设计,工人是不能盖楼的,必须把它细化为施工方案,建筑工人才能按照这个设计去一点一点地施工。从一开始设计到整幢楼盖完,共经历了3个阶段,首先是开始的那些设计,然后是施工方案设计,最后产生了作品,这三个阶段就相当于教学设计、教案和课堂实录。课堂实录相当于盖好的这幢楼,是作品。教案相当于施工方案,非常具体,例如这个地方用水泥、那个地方用什么砖等等。而教学设计是教案之前的,主要是内容分析、学生分析、方法的选择、大的策略和过程的设计。

二、写教学设计之前,应该清楚的2个问题

(一) 问题1:什么是有效教学

1. 课程改革进行到今天,追求的是课堂教学的达成度,课堂教学的效果。按照课堂教学的效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1类是无效甚至是反效的教学,上了半天还不如不上、不如学生自己看,把学生都讲糊涂了。

第 1 页 共 7 页 第2类是低效的,本来学生一看、花15分钟一讨论学生就搞懂了,他却在喋喋不休地讲个停,最后学生也算明白了。

第3类是有效的,今天所说的课堂教学设计是针对如何进行有效教学的,当然有效教学并不是到头了,还有更高的,不过不是要求所有老师都能做到高效、优质的教学,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有效教学,是每一名合格的老师都应该达到的程度。

2. 学生学习有效性的三个考量指标。什么是有效教学,先请大家看一个比喻——穿越玉米地。这个比喻完全可以说明我们追求的课堂教学的效果。有效教学也可以从3个角度来衡量。

第1个是学习速度。同样是一个知识内容的教学,谁花的时间少。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必须考虑的第一个因素就是时间因素,怎么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特别是新课程,一个模块给你的教学时间就是40课时,这还包括复习的检测所用的4课时,真正有效的教学时间就是36课时。

第2个是学习结果。通过同样一个知识点,学生应该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能力的提高,还有情感的体验,还有兴趣的提高等等,看谁的收益多。这个结果,就像刚才穿越玉米地掰的玉米棒的比喻,指的是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之后,所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取得的成绩。总体上是围绕着知识、能力、情感3维目标来说的,是核心性的指标。不仅要考量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考量他的成绩的“智慧含金量”。同样一节课,一位老师只是教给学生一些描述性的、没有思维含量的名词,而另一位老师,在一节课里面,把重点放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上,重点是围绕着原理、规律来进行教学,大家都能想象得到,这样2种教学,对学生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哪一种的影响更大?又如按照国家规定,联赛的一等奖是有资格保送上大学的,但北大、清华就明确提出不要生物学科联赛一等奖的,在某些人眼里,认为生物学科更多的是描述性的、缺乏思维的含量,而物理、数学的逻辑思维的含量比生物确实要高,但其中也有我们老师自身教学造成的因素,所以就出现这么一个情况。智慧含金量指的是通过高品质的思维活动才能琢磨出来的,而不是靠简单的记忆就能知道的。当然这里面还要考量时间成本,这是前面一个问题所涉及的内容。

第3还要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如果课堂教学费了很大的劲,学生都搞明白了,但学生觉得很没意思,而有的老师,同样是这个内容,学完之后学生觉得很有意思,很想接着往下学。这2种情况,前提都是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学生的感觉却不一样。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还是要追求一种积极的、愉悦的情感体验。这是一种学习过程中所伴随着的、生发出来的心理感受,是不容易看出来的内隐性指标。享受学习的乐趣和欢乐是儿童幸福、人生幸福的前提,是养成学习习惯、确立终身学习意识的保证。如果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每一堂课、学完每一个东西,都感觉不舒服,他怎么可能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动力呢?这一点是绝大多数人的观点,当然也有少数人不同意。当然,这种说法出不能极端化,盲目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愉悦感,学生本来就平平常常地回答一个问题,廉价地鼓励、好象让学生很满足,给个小贴画或小红旗,这里主要指的是小学和初中更多一些,高中则是不管题目有没有含金量、回答得怎么样,都说“答得很好”并给予更多的鼓励。有人根据 “学习的乐趣和欢乐是终身学习、养成学习习惯的保证” 这种说法,就把这件事做得无限制地、学生一点儿也不能吃苦。于是有人就提出“学习是苦差事,不吃苦是不行的”,还引用古人的名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来激励学生。怎么在吃苦和体验乐趣之间找到一个辩证的切入点,这是我们应该考

第 2 页 共 7 页 虑的问题。

(二) 问题2: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我们追求有效教学,怎样才能有效呢?要进行教学设计。设计就是预设。想要学什么?想要达到什么要求?想要用什么方法来学?这些都是预设。近两年可能经常听到这样的词“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不仅仅强调预设,更应该强调生成。”为什么在课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又强调生成呢?预设和生成是什么关系呢?下面举2个例子:

例1:老师在讲《条件反射》这节课时,老师预设的是给学生吃一种非常酸的小食品,把学生的眼睛蒙上,没告诉学生是什么食品,吃完以后让孩子谈体验。他预设的结果是希望孩子谈的是按照教材、吃酸的东西,唾液分泌增多。真正上课时,孩子们食品一进嘴,就酸得手舞足蹈,太酸了,就想把它吐掉,可是在课堂上同学们都看着,又不能随便吐,所以酸的感觉无法表达,就酸得手舞足蹈。一会儿酸劲儿过去了,老师让学生回答刚才的感觉,他期望学生回答“唾液量分泌增多了”,结果没有一个学生这样回答,因为他当时酸得注意力都不在这儿了,根本就没有感觉到唾液量的变化。老师很无耐,就跟学生说“课后„„”,虽然没有明说,但言下之意就是抱怨学生没有配合他。学生学习是他的的事、体验是他的事,凭什么配合你呀?这里面的预设可能就有问题,谁吃酸的东西首先想到的是唾液增多和减少?没有人去想这个事,除非事先提醒他。那是科学家在做实验的时候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的一个非常理性的结论,不是靠感觉能感觉就能轻易感觉出来的。其实学生的手舞足蹈就是一个反射,在这个地方讲反射多好啊。这个例子反映出,老师只顾预设,没想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成,这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资源。

例2:老师在讲《显微镜的使用》这节课,显微镜的结构上节课都学完了,这节课讲显微镜使用,老师非常规范地从显微镜箱里把显微镜取出来,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放到实验台的规范位置,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老师让学生来描述。这本身也是挺好的,让学生观察、让学生看老师怎么规范化地操作,从而影响学生自己,然后比照着要点一说,学生一模仿不就会了吗?很简单的事情。老师可能知道课堂教学不仅仅要预设,更要关注生成,于是就让学生描述老师的动作,第一个学生基本上就都描述到位了,老师又一连串地找了4-5个学生来描述这个简单的动作,还要求学生“前面的同学说过的不要再说了”。结果到了第4个学生,说的就不是老师这个动作了,甚至老师穿什么衣服都说出来了,因为没得可说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老师对师生互动的生成把握得不是太好,是为了生成而生成,生成的东西没有任何价值,占用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课堂上过分地追求学生的生成,会影响教学的效果。

例3:小学数学中《0》的教学。 1. 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亮点。

过去看一节好课,是看老师完成教案没有,是不是按教案一环扣一环的过渡、起承、转折都搞得很清楚、很顺。而新课程理念下,评课往往更注意课堂上除了老师的预设,还有没有生成性。它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开放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因为教学是人和人的交往,实在是太复杂了。生成激发了师生的创造性和智慧潜能,生成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生命活力。这就是说,在新课程背景下,把教育对象真正地当作一个“人”来看,当然是要强调生成性的。因为学生不是一个容器,被用来灌输的,按照老师的预设来灌输的。

2. 生成也是课堂教学的难点。

课堂开放了,生成了,就会出现“无序”的状态,从而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3. 生成与预设是一对矛盾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味地追求生成,而是追求高水平的预设和精彩的生成,追

第 3 页 共 7 页 求预设和生成的协调统一。当前课堂教学却出现了预设与生成两者的冲突现象: 1. 预设过度,挤占生成的时空,这在以前是一堂好课。(PPT)

例如有这样一节高三复习课,老师讲课时就像做遗传推理和分析一样,一环扣一环非常严谨,评课的时候,很多老师认为这节课讲得很好极了。确实,从高三常规教学的角度来说,这节课完成教学任务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能仅仅追求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一步扣一步的、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的课堂教学,更应该在高三的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主动建构知识网络,教会学生如何思考问题。高三并不是为了高考,高考也并不是只有知识上的要求,这节课中所讲的例题,高考也绝不会考。但这题要不要在课堂上讲,绝对是必要的,但如果课堂教学就定位在这几个知识点、这几道题上,教学肯定是低效的。这样一节课就属于预设有余、生成不足。 2. 生成过多。就如前面讲过的显微镜的例子。(PPT)

大家经常能看到这样一种情况:课堂上重视了学生的生成,学生发言,老师又很难控制,结果老师就被学生带着走了。本来应该讲生物课的,结果成了一节别的课。本来应该讲植物的,讲成了别的东西。例如温家宝到北京市黄城根小学听一节语文课《玻璃》,老师讲得很精彩,自己举了很多、也让学生说了很多玻璃的作用。总理的评价是:语文教学、语文课堂还是应该给学生创造机会多说、多写,一个词有几种意思?有哪些用法?可以多讲。例如钢化玻璃碎了之后有“藕断丝连”的现象, “藕断丝连”这个词有哪几种用法可以多讲,而玻璃和种类和用途,那是科学课的任务。语文课就是讲字、词、句、章,而不是讲成科学课,很多老师尤其在讲说明文时,讲着讲着就成了科学课。生物课也有这样的例子,生成过多,就偏离了主航道,带来的是低效的教学。

三、生成性在新课程中的作用

(一) 新课程突显教学的生成性是由新课程所倡导的人本观、课程观、教学观所决定的。

例:渔夫的誓言(PPT)。故事中的渔夫太注重预设、不重视生成,结果饥寒交迫而死。在课堂教学中,确实有老师把自己的教案当成圣旨,无论如何都要达到教案中的设计,而不管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成。突显教学的生成性是由新课程所倡导的人本观、课程观、教学观所决定的。 1. 从人学角度说。

人是生成性的存在,生命是不可预测的,“生命不能被保证”,儿童的发展具有丰富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不可限量的,也是不可算度的。你不能完全预测别人脑子里的想法,所以课堂教学必然会有生成性。 2. 从课程角度说(PPT)

最终的课程要体现国家的意志,国家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写在教育方针里面。这一轮课程改革,从中央、国务院到教育部都有个总的规划,然后形成这一轮课程改革的总的理念,然后制定出大家所看到的学科的课程标准,这是我们所能看到的一个文本,也是大家所能感受到的“一级课程”。而老师们并不是拿着课程标准去上课,而是教材。编写出来的教材能不能体现课程标准的意思?课程标准能不能体现国家的意志?一套好教材,是不是所有老师拿着它就能上出好课?同样是一个好老师,给不同学生讲课,是不是所有学生都能达到相同的课堂效果?这些都不一定。所以说,课程至少可以包括课程标准、教材、课堂教学、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后达成度4个层次。这4个层次都不是简单的、一成不变的。课程标准的制定小组他要体现国家的意志,还要把握本学科的特点,他们有他们的创造,编出来一个课程标准。由薄薄的一小本课程标准演变成几本教材,教材的编写人员对课标是有不同理解的,编写过程中每次一个人又有自己的创造性。一套教材的使用,不同老师同样是有不同的理解和创造的。同样一个老师在课堂里讲课,不同的学生参与是不一样的、生成是不一样的。所以从

第 4 页 共 7 页 课程的角度来说,只要是参与课程的人,都会有创造和生成,新课程突显生成性是必要的、是应该的。(PPT) 3. 从教学角度说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既然是互动,就会有生成。“学生是一个被动的容器”的观点早就过时了(PPT:叶澜)

(二) 强调生成性并非意味着否定预设。

如果否定预设,就没必要谈教学设计了,设计就是进行预设。 (PPT:预设指什么、预设的重要性、传统预设的反思)

很多传统的预设把手段变成了目的。预设是为了怎么上课而设计的,并不是说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完全不能离开预设,预设控制课堂是不对的。另外,老师不能盲目的要求学生来配合老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没有理由配合老师,他在学习过程中完全有可能产生自己的不同想法,老师也应该允许他发表不同见解,而不是让他憋回去,他头脑中的问题不解决,是不可能真正学会的。

(三) 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1. 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1). 从教师方面讲,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其次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再次要研究学生心理和学习心理。

(2) .从教材方面讲,要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大家所熟知的“不要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说法,这是传统教学观与现代教学观的一个分水岭。今天的教学不能仅仅是教教材,而是要超越教材。如果连教材都没搞明白,怎么能超越教材呢?所以超越教材的前提源于教材。

(3). 从教学方面讲,要强调精心的预设,课前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

老师注意到生成这是对的,但如果这个生成是可预知的,就没必要在课堂上再花时间来这么一个过程。那就是为生成而生成,就是“作秀”,浪费了有限的教学时间。

2. 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

预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具有开放性、可变性。它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针对所确定的教学目标进行调整。

(1). 生成的主体是学生,老师要以生成的主体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

生成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它张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预设强调的是教师的设计和安排,它张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所以说,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也就是处理好主导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2) . 以生成的随机性(不可预知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开放性。

生成是随机的、不可预知的,正如前面所说“不能准确地预料学生的想法”,但老师要把学生的生成,有效地整合到自己的预设中去,整合到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去。(PPT)

(3). 以生成的动态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可变性。

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生成过多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

预设和生成是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

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学生的健康发展。不管是预设还是生成,它都是手段,都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

第 5 页 共 7 页 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

四、关于教学指导思想和理念的表述

案例一:生态系统的组成。这是一个理念非理念的例子。

(1) 第一句话是对学期的学情分析,后面是具体的做法,而不是理念。

(2) 这段话里面有一点理念,教学论中的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但不是针对理念去说的,应该把“生物学教学应该重视直观教学”这一句话先表述出来,然后再把怎么去实现它展开来说,这才是理念的一种表述。

(3) 前3条之间没有逻辑关系,说的都是如何借助媒体、提高教学效果,说明这位老师不明白什么是指导思想、什么是指导一节课的理念并不清楚。

(4) 而这一段话明明是说教,是写给学生看的,说明这位老师的这段话不是他自己写的,是从网上down下来贴在上面的,而且自己都没看。教学论是写给自己看的,干嘛写这个啊,还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显然是别人文章里面的。

案例二: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这是一个理念表述空洞的例子。

如果把案例二后面的课题抹掉,你能知道这是什么课吗?什么课都能说这段话。这里面当然有一些理念,说的是教师的角色、学生的角色,是一些理念,但是太笼统了,看不出跟这节课要讲的蛋白质有什么关系。 案例三:染色体变异

以教材为理论依据,显然是不合适的。中间有一部分涉及到理念。但最后准备一幅牌的八张牌,这是具体的做法,又不是理念了。 案例四:新陈代谢与酶

高考说明是对教学的要求,不是理念。

五、关于教学目标的设计

“正确的废话”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起不到指导作用,对实际的课堂教学起不到管理和评价的作用。这些应该是总课程的目的,不是一节课就能实现的,也不应该做为一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

(一) 正确定位目标对象

案例:建议不要采用这种表述方法,课标上都不支持。

(1) 概述用得很好。建议不要用理解这个词,改成“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掌握也说得不好,没法检测。

(2) 第

1、2条重复,都说到了培养能力。 (3) “倡导主动参与”的话都是废话。

当然,真正在书写时,某些部分是可以省略的。(PPT)下面是一些写得比较准确的例子,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可测性。

六、关于教学资源的设计

反对课件主导课堂。如有丝分裂,课件开始、课件讲解、课件复习,从头到尾都是课件。学习生物学应该放在真实的生物背景下来学,学的都是真实的,而课件都是模拟的。如果给学生的都是模拟的,学生始终都不能获得一个真实的感受,教学是不到位的,学生的理解是有偏差的。最好是能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实在不能实验观察,也建议通过真实的视频或照片来观察,而不是观察动画。先让学生观察真实的东西,到讲细节的时候,再借助课件等模拟的、动画的东西来学习。

七、关于教学情境的设计

(一)情境的作用

例如德育中经常出现空洞的说教,不受学生欢迎,为德育而德育,缺乏一个合适的情境。又如有这么一节初中的《性别决定与性染色体》的课,创造了几个教学情境,学生的

第 6 页 共 7 页 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先是播放黄宏与宋丹丹的春节小品《超生游击队》,截了中间一段,2人吵完了,到医院去。问学生为什么吵?去医院干什么?生男生女到底是谁的责任?引出课题,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起来了。再继续问怎么辨别男女,学生一般都能区分出男女,凭的是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老师进一步打出韩国做变性手术的何莉秀,问这是男的还是女的?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后面讲解性染色体做好铺垫。这就是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认清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的关系,教学效果非常有效

(二)情境教学的注意事项

情境教学要注意学生的接受状态,设计的情景必须文明、科学。例如在讲气体交换时,讲到气体通过扩散穿越血管壁时,很多老师都爱举学生写作业时,妈妈在厨房做饭,饭菜的香味的气体分子扩散过来了,由此讲扩散,这是个非常好的例子。有的老师却举大街上找厕所要看什么的例子,学生回答“看标志啊”,他说“不是,我们很多厕所很臭„„”给学生一个不是文明的情境。

再如有老师讲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举的例子是青蛙放到热水里会跳出来,这是生物对环境改变的刺激所作出的反应。如果外界环境是慢慢的改变,把青蛙放到凉水里,慢慢地加热升温,青蛙就不会跳出来,直到被煮死了,说明生物对环境有一定的适应性。这个例子符合我们现在提供的爱护生命、珍爱生命的理念吗?这位老师甚至还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做这个实验,这样的情境,虽然也能实现知识目标,但它是不科学、不文明的。

例3:为了说明细胞核的功能,举了多莉羊的例子。

八、关于评价的设计

参考《教学评价的理念和技术》

第 7 页 共 7 页

第7篇:新课程理念下的散文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散文教学 新华中学 丁娟

纵观近年语文中考课外阅读趋势,散文阅读无疑是重点,由此可见散文教学的重要。但一方面由于散文这种文体文学性比较强、没有完整故事情节、不易把握的特点。另一方面由于传统的教学思想的钳制,束缚了师生的审美感悟力和创造力,大大降低了学生对散文学习的兴趣。

今年天津市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标准倡导知识的生成性、开放性。不再过分强调教材的精华性、权威性。教师不必把教材看成是神圣的、不能质疑的、必须不折不扣地照此执教。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那么教师应如何当好引导者,帮助学生真正学好散文呢?就此,本人将谈谈对新课程改革中散文教学的一些浅见。

一、 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

新课程理念强调,建立平等师生关系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把教师和学生都看成真正平等的“人”,即师生在人格、教学主体地位上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种开放的、充满人性的师生关系的最大作用,是通过对学生人格充分尊重,最大程度扩大学生个体人格发展的自由度,这正是学生自主探究意识萌发、养成以及创造性潜能释放所需要的动力。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学设计着眼于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转变过去教师“请君入瓮”式的提问方式,把质疑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根据学生的疑问确定我的教学重点、难点。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当堂课迅速放到制作课件时预留的位置中,这样防止因制作

1 新课程理念下的散文教学 新华中学 丁娟

课件从而影响教师教学的灵活性,只能刻板、生硬地按照课件的流程组织教学,从而使课件成为束缚教师教学的枷锁。在课上引导学生就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积极参与,时刻倾听、应答他们的话语。在这种相互倾听尤其是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中,大家不仅能交流彼此的观点和情感,丰富和调整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更重要的是形成了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感悟力和创造力。

二、 树立审美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模式要从封闭走向开放,打破传统教学内容和过程的僵化。明确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强调了情感要素。这不仅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在教学中要贯穿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培养。

散文作为文学的“轻武器”,轻盈灵活,极善于表现人的主体精神世界,而强烈的主体意识,必然外化为浓郁的抒情色彩。一篇散文犹如一幅画、一首诗,它的执笔行文,浸透着作者的个性与情感,字里行间,负载着人生的品味体验,流露着个人的情韵情趣。因而,散文教学大可以少一些抽象的概括和条分缕析的结构化的肢解,而多一些对作品的整体把握,感知体悟。文学鉴赏本身就是一个从感知、体味到领悟的过程,是一个充满联想和想象、始终伴随着强烈情感活动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充满精神满足和情感愉悦的审美享受过程。新课程标准倡导整体的文本感知,强调欣赏、体验、感受、经历,注重语感、重视朗读等。通过朗读课文,感悟意境,从形象中探求真理,寻

2 新课程理念下的散文教学 新华中学 丁娟

求景物与作者的志趣、情感的联系。这样让学生的情感融入散文的意境,在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无不是对学生情感的升华,又何必非得要归结为抽象的概念式的条条框框,让学生死记硬背,既加重其课业负担又打消其学习兴趣。其实,我们平时之所以会进行大量的非功利性的文学阅读,就在于它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为什么不能把这种享受重新还给学生包括教师,让他们充分体会到文学的魅力和学习所带来的快乐呢?

三、 运用开放的教学思维

有了民主的氛围,审美的理念,更需要开放的教学思维。提到散文我们最先脱口而出的就是其“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这句话似乎涵盖了所有的散文。形虽散,却有一条所谓的“主线”,即主题思想贯穿始终,所有的状物、写景都是为了抒情言志,全篇实质最后指向唯一的一点即所谓“中心思想”。这种散文观在师生心目中根深蒂固。于是,教师们遵循着指挥棒——教参按部就班地支解着散文,使学生失去了自由表达的话语权,进而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造成散文鉴赏的千篇一律。

其实,现代文学界的新散文观认为散文之“散”应是散文的最大特点。作者从生活中撷取种种零星小事、松散片段,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其中,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智慧的启迪,这才是散文与生俱来的特质。这样的理解才符合现代“自由”、“真诚”的文学理念。一些现当代的散文家曾说:“写散文就像是与朋友的闲谈、散步,是悠闲而随便的”。既然是闲谈、散步,为什么还非要时时关注目的在哪里?

3 新课程理念下的散文教学 新华中学 丁娟

散文为什么非要“神不散”? 散文是出诸个性又诉诸个性的文体,作者有表现自己生活见解的充分自由,欣赏也应该有多种方式和角度。“一千个人”眼中的“一千个哈姆莱特”现象,亦恰好能证明散文欣赏的个体特征。因此,散文欣赏不应该也不可能只有一种解析的角度和方式,应用各自的心灵去感悟作品,散文的“神”必然是多层面的。余秋雨先生在《山居笔记》自序中说到“我把想不清楚的问题交给散文”,“以我的经验,拿过于明白、清晰的事情来写散文,是末流之举。” 由此可见一些作家在创作时的思想情感本身就是相当复杂的,有时甚至是他们自己都难以说清楚的。所以散文并无一定的格局,也无一定的笔法,当代的散文创作更是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创作格局。

新编的语文教材的面貌是多元的。笔者特别注意到编者秉承新课标的精神,有意识的按照多样化的原则选编了许多好散文。这就更加要求师生们多角度、创造性的阅读、理解、感悟文学作品。例如本人在讲授鲁迅的散文名篇《风筝》时,就没有单纯按照单元提示的要求,仅仅从亲情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体会在误解与冲突中的亲情。因为一篇好的文学作品,其内容、意蕴往往是十分丰富的,不能把主题单一化、简单化。我打破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旧框框,鼓励、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谈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学生们有的从手足情的角度认为本文歌颂了兄弟情;有的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有的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也有的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歌颂了自省精神。学生们各抒己见,在智

4 新课程理念下的散文教学 新华中学 丁娟

慧的挑战、思想的碰撞中,充分发挥了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教师也不断开拓了新的思路,获得新的发现。

四、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从课程的基本理念到课程的目标,从教学建议到评价建议都体现了“体验”的取向,实际强调了学生亲历、实践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用同感、同情去打开心门,充分让心灵参与学习。为此教师要运用灵活、多样、最适合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时,单元要求是体验生命哲理。而初一学生对生命的了解无外乎是对死亡的恐惧,而真正意义上的情感体验少得可怜。同时稍有教学经验的教师都明白,让学生单凭直觉去感知语言文字,达不到启发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就要让其“如水到口,冷暖目知”。在教《生命 生命》一课,学生开始不能很快进入对生命意义的讨论,此时我让学生合上书,做一个小小的实验:让学生微微屏住呼吸,闭上双眼,直到一分钟后,教师让睁眼时才能睁眼。时间到了,我故意延长了时间。有学生开始忍不住了:“老师可以睁眼了吗?”,这时我就让这个学生说说不让睁眼是什么感觉?他立即回答:“渴望光明。”我就势启发:“对光明的渴望,就像是一种求生的欲望。”学生们很快进入角色,讨论时,有学生忏悔自己伤害过小动物;有学生若有所思谈到自己对时间的不珍惜;更有甚者,大声为我们背诵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一堂心灵对撞生命的启发课结束了,这节课为下一节课学生自主学习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如果按照老办法拆散分析,就不能情真意切的打动学生。开放

5 新课程理念下的散文教学 新华中学 丁娟

式的探究学习,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自我感受,对生命的价值体验,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 确定发展的教学目标

新课标最核心的一条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指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个性品质以及心理认知方面的积累和提高。但长期以来,传统教学只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而新课标更加关注的是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如何具备发展力和创造力。简而言之,关注学生面向未来、面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散文教学(甚至是整个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课本上那点作品、课堂教学那点时间。要延展到对课外众多散文的自读理解,并且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诱导学生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感知,得出自己的审美感受。同时鼓励学生拿起笔,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可指导学生创建班刊,举办作品朗诵会,鼓励学生向公开刊物投稿等,让学生充分享受自由表达的喜悦。这就是散文教学的“大语文教育”思想。只有把语文学习拓展到广阔的生活,才能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文学欣赏就是一个艺术的再创造过程,是一种高级的情感活动,“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学欣赏离不开个体的文化素养,经验积累;个体的情趣爱好,情感活动。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去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和水平。

6 新课程理念下的散文教学 新华中学 丁娟

何况,新课程改革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为民主轻松的学习环境,也同时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了一片宽松、自由的新天地。百花齐放才能春色满园,一个充满个性风采的社会才是一个生命力蓬勃旺盛的社会。在新课程散文教学的天地中,让我们师生的心灵随着作品自由地漫步,让我们在民主平等、宽容开放的教学氛围中碰撞智慧的火花,进行散文艺术和教学艺术的新创造。

第8篇:新课程理念下的识字教学

谏壁中心小学朱云凤小学语文教学费时多效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不能尽早进入阅,而不能尽早进入阅读的最大原因就是学生的识字量不大。我们以往第一册的教材的识字量,只有200个左右,难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为此,让学生早识字,多识字,提前阅读势在必行。语文新课程标准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识字分流”的识字教学新概念,新课标的实验教材中,把认字和写字暂时分开,也就是把生字“四会”的要求分项,分阶段落实,先识后写,识多写少,从描到写。我们在新课标第一册的识字教学中,只要求学生看到生字会认,在课文里会读,大致了解生字在课文里的意思。我们实验教师在近一学期的教学中、摸索中,为引导学生攻破识字关,积极探索构建科学的识字教学体系,使学生在一年级就能多识字,快识字,从而突破了小学生阅读起步的生字难关。

一、教学方法多样化,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六七岁的孩子,特别活泼好动,对身边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就能激发出他们学习的热情,使他们全身心地融入到识字的教学过程中。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就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识字活动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我们的实验教师在这方面可是想了不少点子,下了不少功夫,

1、在情境中识字

在课堂上,通过再现生活的情境,可以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如在教学《菜园里》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再现菜园图,模拟情况:让卡车送蔬菜到教室。接着,老师出示实物,让孩子上来摸一摸,看一看,认一认蔬菜的名称,并找出相对应的词卡,带领大家认读生字。整个过程中,孩子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参与的积极性特别高,识字的过程就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而且识字的效率还特别高。

2、在游戏中识字

⑴设游戏多识字。

游戏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把游戏引入识字教学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像“白鸽送信”、“识字大闯关”、“走迷宫”等游戏,孩子们特别喜欢,百做不厌。如“白鸽送信”让孩子扮演小白鸽信使,手中拿着生字卡,送到讲台上,带领其它孩子来认读。“识字大闯关”、“走迷宫”的游戏,就是设置道道关卡,每过一道需认识生字,顺利通过道道关卡,就能夺取最后的红旗。在教学《口耳目》时,因为书中是以古代的象形字来引出现代汉字。于是老师就让孩子来玩“兑门票”的游戏。老师手中持“象形字”门票,孩子们手中持生字门票,老师

一出示门票,孩子们就马上要拿出生字门票,对号入座。寓教于乐,使枯燥的识字过程演变成活泼有趣的活动过程,这不正是孩子们所期盼的吗?

⑵猜字谜、编儿歌巧识字。

刚开始,教师编些字谜让学生来猜,让学生在猜字迷的过程中识记生字。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学生知识面的扩大,学生自己也可以尝试来编编儿歌,自创谜语来识字生字。在教学“闪”字,学生马上就能编出:一个小人门里坐。教学“大”字,就编出:一人张开大腿就是“大”„„这一类的游戏激活孩子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巧妙地识记生字。

⑶想像识记生字

低年级的学生最擅长形象记忆,让孩子们联系一些具体的直观形象也有助于他们识字。如学习“燕”字时,教师出示燕子图。孩子们通过观察和比较,对“燕”这个字进行了形象识记。从“燕”字的各个部件,联想到“廿”是燕子的头部;“口”是燕子的身体;“北”是燕子的翅膀;“灬”就好比是燕子的尾巴。展开丰富联想,进行形象识记,是帮助孩子识字的好方法。

二、识字途径多元化,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语文是母语教学,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摆脱课堂的束缚,鼓励孩子们在交际、生活、阅读中开动小脑识字,这样一来识字自然就融入到孩子们的活动和学习中去,孩子们自然兴趣大增,纷纷以多识字为荣。

1、在交际中识字。

刚刚开学不久,老师和同学,同学和同学之间都还比较陌生。虽是起始阶段,但老师们都在有意无意地引导孩子多识字。老师让孩子们制作名片,写上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及家里的电话号码,并配以精美图案,张贴在课桌一角,鼓励孩子与他人多交际,互相认名片,比一比谁认识的新朋友最多,谁认识的姓名最多。

2、在生活中识字。

生活是学生识字的广阔天地,家庭、街道、商店、学校都是学生的识字环境。生活用品上的汉字,电视字幕上、广告上的汉字都能激起学生识字的欲望。如在教学《语文园地》中认识牌匾一题之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街去认识路标及牌匾或街头广告上的生字。在教学《自选商场》一课,也可引学生到自选商场走一走,多多认识商品包装上的汉字。让孩子们逐步养成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习惯。

3、在课外阅读中识字。

在拼音教学告一段落之后,就可以开始引导孩子阅读一些浅显易懂的儿童读

物。只要孩子在阅读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就能激励他们更多地识字。

“经典一部胜读杂书万卷”,引导孩子在课余进行诗文经典诵读,既提高了孩子的语文素养,又提高了记忆贮存。我们的孩子经常在课外诵读《三字经》、《小学生必背古诗》。一个学期下来,有不少学生都能背诵

二、三十首古诗。经典的智慧或先人的智慧语言不断输入幼儿纯净的心灵,日后必定深刻影响一个人的思想行为,积累语言。而目前最显著的作用就是通过古文诵读,能大大促进孩子识字。课外阅读宝贵的识字资源可以说是取之不竭,源远流长。

三、识字成果展示趣味化,激励学生主动识字

学生主动识字的意识被激发以后,教师就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充分表现、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这一学期,每一位孩子都建立了识字袋,凡是遇到感兴趣的生字,孩子们都会主动将生字制作成识字卡,放到自己的识字袋中,并定期整理,这一段时间我认识了哪些生字,并把识字卡带到学校里,与其他孩子进行交流。每个班级都设置了“展示台”定期展出孩子们的识字成果。有的展示台刊出孩子自己办的识字报,这些识字报形式丰富多样。《一路高歌》专门收集孩子在课外学会的儿歌,颇具诗刊风范。《昆虫世界》以剪报的形式收录各种昆虫的图片名称,生活习性,集科学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展示台展出孩子们利用商品包装纸制作出的剪贴报,构思新颖、奇巧。有的展示台展出孩子们在认识了路标、牌匾后的即兴画,图文并茂,富有生活化。有了这一让孩子展示识字成果的舞台,孩子们在课外识字的热情特别高涨,识字量也在不断增加。正是这展示的舞台,让他们拥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找到了成功和自信。

四、评价方式科学化,巩固学生识字效果

在以往的评价中,评价方式是非常单一的,唯一能对学生的识字作出评价的就是期末的语文检测。这一学期,我们的实验教师改进了一些评价方式,尽量作到评价方式多元化、科学化,让老师、家长,甚至高年级的学生都参与到评价体系中来。生字的检测,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每教完一个单元,老师先检测四人小组组长认读生字的情况,再让组长去检测组员。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应对生字回生的现象。在期末检测中则利用课内的

二、三百个生字,编排出一些词语,短文,让高段的学生担任测试员,对孩子们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存档。在识字测试中,能全部掌握400个生字的学生占38,能基本掌握的学生占46,掌握得还不甚好的学生占16。

课外识字的评价由家长、老师共同进行。平时的检测由家长进行,定期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检测,把结果记录到家校联系卡上,告之老师。期末,孩子们就把课外认识的生字全部打印成册,让老师对他们进行随机抽样检测,并及时评价,评选班内的识字小能手并发放喜报。家校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学生的课外识字更

落到实处。

学校与家庭、老师与家长,共同参与到评价中来,其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主动识字,大量识字,为学生的尽早阅读铺开道路。同时通过这一系列的评价,有利于巩固学生的识字成果。

在这一学期识字教学中,我们的实验老师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我们的识字教学是开放的。一是识字时间和空间的开放,决不把孩子禁锢在课堂,而是放飞孩子学习的翅膀,让他们在各种各样的渠道中识字,让识字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二是教学方法的多元和开放。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突出多元开放的识字方式,与孩子们共同创造识字方法。实验教师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让孩子们感到多识字不但不是负担,而且是很有意思很愉快的事情,那么早识字多识字,真正成为一把开启阅读教学的金钥匙。能让孩子提早进入阅读的自由王国,感受自主学习的兴趣,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意义重大,因为他们提前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为今后的语文打下宽厚扎实的基础。

五、识字教学综合化,促进学生发展

1、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因为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一直鼓励孩子们尽可能多的认字、写字、用字。因此,孩子们普遍订阅了《语文新天地》、《三字经》、《开放性阅读》、《小学生必背古诗》„„在家时,基本上每个孩子都能用上半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从刚开始的生吞活剥式的阅读到现在一拿到一篇短文,用不了几次的阅读,就能熟练而有感情地朗读,每位家长都用惊喜的眼光看着孩子的学习成就。孩子们还常常利用课前准备时间大声朗读古诗、儿歌,兴趣盎然。一个班级中已有大部分学生读完了《语文天地》和《开放性学习》。有个别学生能背诵五六十首的古诗,30的学生已会背30多首古诗;50的学生能背20多首古诗;15的学生能背十来首古诗。哪怕是一些平时识字能力不强的孩子,据家长反映,基本也都养成每天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也能背诵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和一些古诗了。

2、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识字量。

在识字教学中,每位实验老师都牢记一个宗旨: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允许每位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对于识字能力不强的孩子,老师采用不断复现的方法来帮助他们巩固识字,一学期内基本认识400多个生字。而对于识字能力强的孩子,则鼓励他们尽可能地多认识生字。现在每个班级都有好几个孩子识字量已达到上千个汉字,绝大部分的孩子已认识了

五、六百个生字。哪怕是一些识字能力较差的孩子,他们在这一学期中所认识的汉字也大大超过了前几届的一年级新生。这不正是新课程带来的福音吗?

3、培养学生探索实践的能力。

孩子们在掌握了识字方法,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有了强烈的识字愿望时,他们就会从各种各样的渠道来认字,增加自己的识字量。他们亲身实践,利用广告、商标、路标„„来识字,通过收集资料来识字,并且自制生字卡。一年级段的每个孩子都有一个识字袋,里面收录了孩子们从各种渠道所认识的生字。当识字量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很多孩子动手制作识字报。有不少孩子手中都有一册怎样编辑小报和黑板报的书,他们居然能参考书中设计的一些版面,自己来设计识字报。从学写美术字到绘出精美图案,俨然一副小编辑的模样。在这一学期内,每班每人至少制作了两张识字报。在课外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积极探索,引导学生掌握了多种技能,培养了学生探索和实践的能力。这一切不正是超越了识字所蕴含的内涵,而大大扩展了识字的外延。“合抱之木起于毫米,百层之台,起于垒土。”我们的孩子在不断积累感悟的过程中,必定能积少成多,积小悟成大悟。

一年级有很多家长都深有感触地说,真是难以置信啊,我的孩子在这短短的一百多天里,居然轻轻松松地学会了

五、六百个生字,会背那么多古诗,哪能和我们那时候比啊!我的孩子能赶上这趟课改的列车,是多么幸运啊!

是的,在课改的实践中,我们无不感受着新课程带来的冲击,让我们在冲撞中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虽然新课程实验教材的识字量比较大,识字速度比较快,给识字教学带来了困难。但我相信只要坚持课堂教学向生活开放,将孩子的生活经验带进课堂,是走出识字困境的好办法。

江苏省优秀教育教育征文中获二等奖

颁奖单位:江苏省教育学会

时间:二00六年五月十六日

第9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要求设计能够使学生通过实际体验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能更好地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学生自救和互救的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生命安全奠定基础。就让我以以六年级品德与社会《当灾害降临的时候》这一课的教学计划简介为例说说我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品德与生(社会)创新教学设计的理解。

首先确定《当灾害降临的时候》的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查找资料,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以及世界上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

2、了解人类为应对自然灾害所做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取得的经验和成绩、采取的预防和预报措施。

3、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英勇抗灾的可贵精神品质,学习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救互救的方法。

教材上只有地震和洪水来临时的内容,而火灾、飓风等天灾人祸来临时的内容就没有,于是我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就这样设计了教学环节:

活动一:地震灾害 活动二:洪水灾害

活动三:调查家乡的自然灾害 活动四:灾害预防预报有良方 活动五:灾害中的自救 活动六:灾害无情人有情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通过教学使学生通过实际体验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能更好地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学生自救互救的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生命安全奠定基础。

我在教学过程中我做到了灵活使用教材,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教学,但通过教学使学生通过实际体验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能更好地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学生自救和互救的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生命安全奠定基础,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加注意。

上一篇:宿舍文化节演讲稿下一篇:初二新老师教学心得